吸收過量金屬對人體有害,相信大家都知,否則「鉛水事件」又怎會令大家人心惶惶。當香港有不法商人使用劣質組件或物料,引致食水含鉛的同時,地球上的另一角落──柬埔寨,每天卻有數以萬計的人以鐵造的魚塊(Lucky Iron Fish,下稱鐵魚)來煮食,以增加鐵質的吸收。看似古老又傳統的鐵魚煮食法,改寫了柬埔寨人民的一生。 文:Phoebe 圖:朱古力、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Credit:Business of Design Week 從心出發 Lucky Iron Fish,是以天然亞鐵(natural ferrous iron)鑄造的魚型鐵塊,小小的一塊鐵魚,能為一個家庭補充每天所需鐵質的75%,有效期更長達至少5年。這不但改善了柬埔寨人民的健康,甚至改變他們的一生。「全球有近35億人因鐵質攝取量不足而帶來不同的健康問題:貧血、身體虛弱、認知能力缺損、阻礙兒童發育、增加患病風險,甚至死亡。」面對這個全球化的危機,加拿大籍設計師Gavin Armstrong決心解決這個問題。「全球有近一半的人口受鐵質攝取量不足而影響健康,惟現有的治療並不足以解決問題。在偶然的機會下,我得知柬埔寨的情況,於是開始構思辦法。」在柬埔寨,有超過一半的國民基於遺傳病及飲食習慣,以致每天鐵質攝取量不足,Gavin決定從當地入手,再慢慢延伸至全球,務求徹底化解這全球危機。他成立了Lucky Iron Fish,但強調這不是一個慈善機構。「我們只是一般的商人,不會叫自己做charity;不同的是,我們是對社會負責的商家,亦獲B-Corporation認可(即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責任企業)。」 早在公元前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用鐵製的器皿來煮食,以增加鐵質的吸收。Gavin參考這個方法,設計出魚型鐵塊。「在不同文化中,魚也代表著特別的意義;在柬埔寨人心目中,魚代表幸運。因此他們相信,以鐵魚煮食能為他們帶來好運,亦能幫助他們改善健康。」當鐵魚最初在當地試用時,反應竟意想不到地熱烈。人民十分樂意試用,接受程度遠比鐵質補充劑高。「由於鐵質補充劑有不少副作用,需要每天服用之餘亦相當昂貴;而且成效只有32%,比鐵魚的94%改善率更低。」 鐵魚+檸檬汁=補充鐵質 聽起來很原始的鐵魚煮食法,感覺並不可行,但經過Gavin及團隊的反覆測試及實驗,證實了鐵魚能為用家提供穩定而安全的鐵質攝取量。基本上所有人,除了長期病患者需徵詢醫生意見外,都可以使用鐵魚。首次使用時,建議先清洗乾淨。只需將鐵魚放在一公升的水煮10分鐘,加一茶匙的檸檬汁,煮過的水便可直接飲用,或用於煮食。經測試,以鐵魚煮過的水可提供70µg/g的鐵質(約7mg)。用後把鐵魚以肥皂洗乾淨並抹乾,放於通風的地方保存便可。飲用以鐵魚煮過的水,感覺怪怪的,也許會擔心有一陣鐵銹味。Gavin解釋:「我們曾為此進行蒙眼的味道測試(blind test),發現受訪者幾乎沒有察覺普通水跟鐵魚水的分別,證明了鐵魚並不會影響味道。」不過,如果鐵魚沒有清洗乾淨,或者煮的時間太長,水的味道和顏色也許會有些變化。「大家可以放心,我們也做過一些特別實驗,即使把鐵魚煮沸超過兩小時,也不會釋出對健康有害的物質,但就難免會影響水的味道。」畢竟是以鐵所鑄造,假如不幸生銹,他教大家可以檸檬汁洗去銹漬。 由於鐵魚所釋出的鐵質不會過量,有助身體慢慢吸收,亦不會帶來副作用。所以Gavin建議,用家只要每日持之以恆地使用,半年後便有明顯的改善。「我們在柬埔寨進行了臨床測試,曾經有女性用家在使用3個月後表示貧血問題有明顯的改善;半年後進行抽血檢驗,血液中的鐵質含量亦有顯著提升。」 此外,他亦一再強調,鐵魚要跟檸檬汁一起使用才會達至最佳效果,加強人體吸收。而鐵魚亦可放於鋁製或玻璃製的煮食器皿,不過千萬不要用鐵魚水來沖調咖啡或泡茶,因咖啡因會阻礙身體對鐵質的吸收。 信心 改變 希望 Gavin除了在原料上,以純淨兼未受污染的鐵塊鑄造鐵魚外,亦為當地居民提供充足的教育及支援,解釋鐵質不足為健康帶來的嚴重性,與及鐵魚的優點。他很感激當地一位女村長的仗義執言:「她真的幫了我們一大忙,幫忙說服和教導大家使用鐵魚的重要性。」 經醫學研究證實,用家在使用6個月後,精神改善了;使用9個月後,血液中的鐵質含量有顯著提升,有一半的測試者更沒有貧血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一致認為,使用後的精神和體力有明顯改善;減低了早產和嬰兒不足磅的風險之外,小朋友的身心成長亦得到改善,上課亦更集中呢!學三哥話齋,真是「藥箱都變成了首飾箱」。 Lucky Iron Fish在加拿大和柬埔寨設有鑄鐵廠,分發至柬埔寨的鐵魚,由當地工廠製造;而大家在官網見到的鐵魚,則由加拿大工廠製造。現在,Lucky Iron Fish已可運送至全球各地,一件鐵魚重約300克,運費約10至20加元,視乎地方而定。鐵魚產品有3款,分別是27.99加元的禮盒包裝,以100%可持續發展的再造物料包裝;25加元的一加一套裝,一件運到買家手中,另一件則會送到柬埔寨人民手中,對象是負擔不起鐵魚的當地居民;而35加元的A school of Lucky Iron Fish套裝,便直接為當地家庭提供5條鐵魚。鐵魚最少可用5年,Gavin笑說:「使用至魚的『微笑』褪色後便該更換新魚了。」至今,Lucky Iron Fish已幫助了超過89,000名居民了,這是簡單、成本低、可負擔和有效改善鐵質攝取量的工具。在未來,Gavin計劃繼續在全球推廣Lucky Iron Fish,希望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看到這條在微笑的可愛鐵魚。了解更多:www.luckyironfish.com
香港的模樣,作為香港人自然最了解不過,目下香港,或許看在我們眼裡是假繁華真紛擾,但看在內地出生的知名畫家沈平眼裡,這個香港,依然有其可愛之處。 文:Wing 現年68歲的沈平,以水彩繪畫香港景聞名,以平實的色彩、簡單的線條,多年來以畫筆紀錄香港一隅。近日,他與多位本地水墨畫家舉行了一場「一新意象──當代香港名家油畫」展覽,在芸芸參展畫家中,沈平可算是繪畫本地風景的表表者之一,作品包括:《油麻地果欄》、《昔日大磡村》、《水果檔》及《大澳》。沈平自言最愛畫風景畫,尤其是香港景色,是他多年來最大的創作靈感之地,然而,他卻非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我1947年在當時的北平出生,後來移居上海後,在那裡度過了孩童到青少年的成長時期,一邊讀書,一邊學畫。」他指,當時政府招募一群知識分子到新疆軍營,負責向士兵教授知識,由於沈當時非常崇拜擅繪新疆風景的畫家黃胄,於是他為了一睹新疆美景,便踏入了軍人世界,「我當時被分配到新疆的市中心烏魯木齊,負責策劃軍隊成就展,不時要幫忙繪畫宣傳海報上的人像,當時有很多前輩在旁指教,畫功當然進步得很快。」直至七十年代初,沈平在機緣巧合下,被當時的淅江美術學院選中,有機會到校內進修,更幸運是遇上對他影響深遠的一代水墨畫名師顧生岳;至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他輾轉間來到香港,至今在這裡已度過了三十多個寒暑。 強烈對比 「香港是我的人生中逗留最久的地方,就連我的出生地北平和工作最久的新疆,都不及香港給我的回憶那麼多。」一個大半生在內地生活的人,沈平來港後,不期然將身處之景與內地比較,他說:「香港曾經被英國統治,令這裡有著中西合璧的文化,就連街頭風景都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色,例如中環,高樓大廈旁往往會有大牌檔、古廟,或者香港人已經見怪不怪,但在內地,這種有著強烈對比的風景是很少見的。」他指,內地發展一日千里,土地規劃完善,根本不可能有古今建築共處一角,「對我這個在內地成長的人來說,這種景觀散發著很強的生命力,這是由香港不同年代的人竭力保留自身歷史的見證。」 「一新意象──當代香港名家油畫」展覽 即日至明年1月9日(逢周日、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一新美術館(觀塘海濱道165號SML大廈4樓)
明代是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現正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覽,網羅自敏求精舍成員珍藏的300組文物,包括瓷器、漆器、景泰藍、金銀器、玉器、家具、織品和書畫等精品,讓觀眾一睹明代璀璨多元的文化和高度的藝術品味,場內設有互動展區,讓參觀者認識明朝獨特的家具及居室環境。 即日至明年4月11日 香港歷史博物館 查詢:2724 9042或瀏覽http://hk.history.museum
默劇表演《The Boy with tape on his face》(被封咀的戅男),由來自新西蘭的Sam Wills主演,他過去憑這項表演獲獎無數,囊括澳洲、新西蘭及英國等地獎項,更曾獲邀於英國皇家文藝匯演中演出。他在演出中從來不發一語,整個演出都在膠紙封咀下進行,做出各種令人發笑的行為,成功引起全球觀眾關注。 本月17至19日 晚上7時及7時15分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中環龍和道9號)
西班牙藝術家Eva Armisén今年再度來港舉辦個展,展出逾20幅最新創作,包括她特別以香港為背景的全新作品《Family Portrait》。擅長以繪畫敘事的她,作品既幽默又充滿魅力,喜歡紀錄生活中的特別時刻,希望提醒大眾要放慢腳步。是次展出的作品中,包括了繪畫和版畫,帶領參觀者進入她的故事世界。 即日至明年1月4日 上午11時至晚上10時 海港城‧美術館(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207號舖) 查詢︰2118 8666
1894年,開埠初期的香港,一場病源未明的疫症為患,當時香港島太平山街一帶的疫情最為嚴重,於是政府勒令約七千名居民遷出,疫區被夷為平地。由編劇曾柱昭及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聯合編寫的音樂劇《太平山之疫》,將以虛實交錯的手法重演這段歷史,與我們今天的生活互相對照,呈現人性在逆境中那份持久的生命力。 明年1月10至17日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是次演出是香港舞蹈團「八樓平台」與南韓舞蹈界的首次合作,南韓著名現代舞蹈及編舞家柳碩勳及李倫勍教授,將南韓民謠《阿里郎》變奏,譜出在本土舞壇廣受好評的《路》,還有編舞家尹敏碩,把傳統音樂與舞蹈元素轉化成《雜感》,而本地代表則有香港舞蹈團首席舞蹈員黃磊呈獻新作《身‧影》。香港舞蹈團今次更「請觀眾睇表演」,只要將此報道連同姓名、電話傳真至2851 3607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便有機會獲贈門票2張,名額5位,先到先得,如有爭議,將以香港舞蹈團最終決議為準。 明日至本月20日 上環文娛中心8樓 查詢:3103 1806
時裝,既美好又殘酷。美好是,它為人類帶來無限新鮮感,新品上場不到數月,下季新衣又將要來臨;殘酷是,季與季的更替意味著舊衣要被淘汰,designer的創作故事也隨之長埋衣櫃下。紐約高級時裝娃娃創作人Andrew,為了打破「衣服價值由人類賦予」的慣例,08年創立自家品牌「AY COLLECTIVE」,設計並縫製出逾萬個有名有姓有故事的高級時裝娃娃「Kouklitas」(希臘文中的「戲偶」),將衣服背後的設計故事託付在這些fashion dolls身上,免被潮流大浪摧毀,彷彿為時裝編寫一本立體歷史書。 文:Wing 圖:莊振邦、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圓方ELEMENTS 不論是生於哪個年代的女孩,相信都曾經擁有洋娃娃,然而,卻會因著產地和出產年代不同,而在膚色、衣著及身材等有所差別。最早面世的法國陶器娃娃,膚色白皙,身材均勻,穿著一身十九世紀法國貴族服飾,散發著皇室的典雅氣派;而二十世紀中出產的芭比娃娃則身材(異常)纖細,,一般穿著潮流服飾如運動服等,滲透著美國當代的fast fashion文化;千禧年代出產的中東芙拉娃娃,膚色拗黑,穿著的是淡彩色外衣、民族服飾或晚裝裙等。娃娃的外形和服飾一直隨時代轉變,展現了當代人的品味,更紀錄了一個時代的女性地位,那麼,最能呈現二十一世紀女性形象的,想必就是高級時裝娃娃了。 離開主流 作為Fashion dolls designer,Andrew愛娃如命,其母亦同樣是愛娃之人,熱衷於收藏不同國家的古董娃娃,當中的Madame Alexander更成為他創作Kouklitas的靈感「女神」,「小時候,媽媽在家裡收藏了很多玩具公仔,我後來亦擁有很多個,有機械人、洋娃娃等,每個我都會用一些布碎幫它們造衫,會按公仔的特色設計衣服,由那時開始媽媽便發現我喜歡時裝設計,便開始栽培我這方面的興趣,後來考入了紐約流行設計學院,畢業後便順理成章成為Fashion designer。」不過,要適應變化萬千的時裝圈卻非易事,尤其是服裝設計師,眼見親手設計的衣服,在走上T台數月後便被人遺忘,Andrew坦言,不少人都為著追趕潮流而忽略衣服與人的關係,「現在太流行fast fashion了,對於每件衣服背後的設計故事,大家都不太關注。設計娃娃可以透過為她設計人物特色,帶出它穿著的衣服的故事,讓它成為盛載著背後設計故事的女孩,所以我後來決定不再擔任時裝設計師,轉而設計高級時裝娃娃。」 Where’s fashion girl? 由Andrew設計的Kouklitas,每個都穿著獨一無二的服飾,擁有一臉美麗「妝容」和設計精緻的髮型,而且它們各有姓名、個性甚至星座,活活就是個女孩子。他說:「設計Kouklitas時我從不畫草圖,因為創作是感性的。我會先構思角色故事,再從故事延伸出她們各自的特色。」Andrew近日獲邀來港,為商場的聖誕場地布置擔任創作總監,並設計約100個Kouklitas作為裝飾,「像今次這種一次造過百隻Kouklitas連場景的大型project,更凸顯了故事的重要性,因為要有場景,所以構思時我就問自己『Where’s fashion girl?』。今次與商場合作分成幾個部分,設計主舞台時,我的想法是時尚女性出席一場典雅party,所以穿的多是晚裝,而另一part公園,因為裡面大部分是小朋友,所以是casual wear,以往不少知名品牌如Christian Dior launch過很多出色的casual wear系列,參考過他們的作品後,今次選了我最喜歡的歐洲風格。不過,平日我們穿的休閒服布料如牛仔布,觸感較硬,所以我造casual wear時會跟晚裝一樣,用soft一點的布料,但挑一些較鮮艷的顏色,或者有珠片的,令它casual得來帶點luxury感覺。」Andrew強調選擇布料時著重質感,而他最愛的就是既便宜又好看的絲絨布,「它是我的signature fabric,夠挺身,容易剪裁出不同線條衣裙。可能因為我是讀時裝設計出身,認為布料質感取決於設計主題,我工作室裡有個大型的布料『圖書館』,存放了數百種布料,例如主題是浪漫的話,便會利用仿紗設計有層次的晚裝裙,而其他如silk、muslin及satin等都是我常用的布料。」 cotton人形 Andrew過去造的Kouklitas,每個大小不一,一般大至110cm,小至26cm,他建議初學者避免用太大的人形公仔試造,以免在量度衣衫尺寸時出現誤差,他說:「這批最新設計中,人形公仔的size都偏大,增加了造衫的難度,因為我是以人的比例來計算,相對較難預計,而且自由度沒那麼大。」除了設計娃娃服要注意細節,Andrew亦強調要小心為Kouklitas化妝,否則隨時變成《Child’s Play》裡的Chucky,「很多人覺得娃娃可怕,是因為它們的眼睛又圓又大,而且直視前方,晚上看到可能會被嚇倒,所以我用水筆或marker畫它們雙眼時,盡量將眼神畫成望左或望右,簡單畫兩條線便可。」他續說,另一點令人誤解Fashion doll可怕的就是,舊式陶瓷娃娃那種「硬掘掘」、冷冰冰令人不寒而慄的觸感。由於早期的Fashion doll主要由歐洲發明的Ball jointed doll(球體關節人形)構成,關鍵部位裝有能讓它做出接近真人姿勢的球型關節,用料則以石膏、陶瓷、木材及塑膠為主,不過Andrew認為,這些材料不但成本偏高,而且因為質地堅硬,很多人都只會將它視為裝飾品,「我現在都改用cotton造的人形,除了減省成本外,還因為cotton質感柔軟,抱在懷裡就像抱baby一樣,我一直希望客人把Kouklitas帶回家後,會跟它玩和抱抱她,當然最好跟我一樣視它為好友啦。」 自08年開始,Andrew的Kouklitas由閒時手作仔變成量產商品,多次與知名品牌合作,除了為Galeries Lafayette Paris設計聖誕櫥窗外,亦經常與不同服裝品牌crossover,設計一系列穿上Alexander McQueen及Anna sui等服裝的Kouklitas,雖然令他知名度大增,不過他亦毋忘創作初衷,銘記Kouklitas的創作意義,「我還是最喜歡第一批製成的Kouklitas,雖然當時沒有甚麼主題包裝,不過創作得很隨意,令我有勇氣和動力離開時裝界主流。」
資深藝術攝影師Jeff Wall,其著名的大型攝影作品,早在1970年代已採用戶外廣告燈箱作展示,他的作品結合了西方傳統繪畫構圖元素以及現代媒體特色,鼓勵觀者體驗每個影像。他常以「散文詩」(Prosepoem)來形容自己的創作,認為作品描繪的是瞬間時刻,但對前後發生的事仍是未知狀態,照片的敘述是保持開放及富多重解讀,是次展覽將展出Jeff Wall最新作品,延伸了他過去40年的創作,結合日常生活、經典藝術歷史及傳統紀錄觀念,呈現出新的照片表現方式。(圖片由白立方及Jeff Wall提供) 明日至明年1月23日(逢周一、日休館) 早上11時至晚上7時 香港白立方(干諾道中50號)
是次展覽是對西方現代「白立方」展覽空間的回應,扭轉觀眾對現代藝術空間的認知習慣,在觀念和空間結構上強調協調感,多位藝術家包括鄭在東、Gade、李楓及曾佑和等作品,將在一個重新建構的空間中彼此協調融合,互相產生共振。展覽空間是由本地藝術家李文生設計。 即日至明年1月16日 漢雅軒(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401室)
來自波蘭的專業轉輪藝術雙人表演團隊Łukasz Misztela和Anna Misztela將首度來港演出,前波蘭體操國家隊成員Łukasz Misztela和擅於連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的Anna Misztela,曾兩度於「European Championship in Acrobatics」中奪獎,經常巡迴世界各地演出。今次表演項目包括雙人轉輪及雙人平衡雜技,這種講究力量及挑戰地心引力的高難度表演藝術,表演者須在旋迴不定的轉輪上凌駕離心力;而平衡雜技則重視平衡、旋轉和托舉等技巧的掌握。 明日至本月26日 ifc商場1樓中庭
是次展覽以戰後抽象藝術運動出發,透過4位藝術家羅伯特馬瑟韋爾、布魯斯瑙曼、大竹富江及陳壯的代表作品,回顧當時藝術界的東、西交匯,以傳統亞洲繪畫手法表達國際藝術語彙。參展者中,其中3位活躍於亞洲東部以外的地區,實驗性的抽象筆觸融合了自身地區的藝術傳統,創作出精闢獨到、貫徹始終的作品。 本月12日至明年3月6日(逢周一、二休館) 中午12時至晚上7時 Para Site藝術空間(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 查詢:http://www.para-site.org.hk
19歲的內地鋼琴家張昊辰,曾奪第十三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金獎,成為鋼琴界炙手可熱的新星。張自3歲開始習琴,15歲時考入聞名於世的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師承郎朗及王羽佳的老師——鋼琴大師葛拉夫曼。這次音樂會的選曲將跨越多個時期,涵蓋古典至後現代風格,包括《一九零五年十月一日街頭所聞》奏鳴曲、《克萊斯勒偶記》及《告別》等。 本月12日 晚上8時 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青年音樂舞蹈馬拉松」一連兩日帶來精彩節目,集齊勁Band、勁舞、Bboy街頭鬥舞、極限舞技、街頭健身、街頭音樂、創意塗鴉及青年創意市集!重量級表演嘉賓包括林二汶、李拾壹、Kolor、雞蛋蒸肉餅、話梅鹿、Blaster、謝芊彤、謝芊蕾、徐嘉浩、Jun C、黑鬼及Serrini等,陣容鼎盛。 本月12及13日 下午2時至晚上7時 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 查詢:2591 1340
要留住某一刻的時光, 可以用文字、照片、錄影、錄音, 甚至圖畫去表達, 而剪影藝術師薛方寧師傅, 則使用獨門的剪影技巧,將美好的剎那保存。 文:Phoebe Yuen 圖:朱古力 一技之長 Silhouette一字,本是法文,解作側影。Silhouette cutter是剪影藝術師的專稱。在薛師傅心目中,這門藝術獲專有的稱呼,是對從事該藝術工作者的一個肯定。「任何人都會執筆提字,唯獨書法才算一門藝術。」說得真對,拿起剪刀剪紙,誰也曉得,但剪影藝術卻並非人人都懂。 年屆74歲的薛師傅,從事剪影藝術已有54年,是本港唯一一位專職剪影達50年以上的老師傅。在大學修讀食品工業化學的他,投身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任職大學教師,教授微積分,與藝術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後來他卻突然辭職,並居然走到街上擺檔繪畫人像。六十年代初,香港的經濟環境並不富裕,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相機,想留低倩影,除了到影樓拍照,繪畫人像便是最折衷的方法。有書不教,寧願在街上日曬雨淋擺「走鬼檔」,原因還是不外乎生活。「當年香港地搵食艱難,當然是為了餬口。」可是,兩、三個月後,他便轉攻剪影藝術。「個個都掛住搵食,那有時間坐下來慢慢讓你畫呢?就算是速寫,都起碼要需時10分鐘,怎會有人願意花這些時間?」 剪影只需1分鐘便完成,自然大受歡迎。薛師傅當年在沙田、旺角和銅鑼灣大丸附近擺檔,每幅剪影收費0.5元。無牌小販的生涯,除了隨時要「走鬼」,也得乖乖向黑社會「收規」。他笑說:「有牌都沒用,擺檔的指定位置人流疏落,要做生意,還是要走到人流旺一點的地方。」假如被捕,便要繳交5元罰款。回想一次被抓個正著,竟然不但沒有被罰,更獲外籍法官同情。「法官很好奇這些街頭藝術家在倫敦和巴黎成行成市,為何本港政府偏偏容不下我們。他放過我之餘,更著警察還我5元罰款。」不過,在當年的社會,警察似乎也份外有同情心,基本上會「隻眼開,隻眼閉」,只是一個月拉兩、三次,交個差便算數。自力更生,總比攤開雙手拿取政府援助好。然而,在現今的香港,自力更生似乎不為世人所認同,欲靠自己努力賣藝,卻負擔不起嚇人的高昂租金;在街頭賣藝,卻被「勤奮」的警察驅趕。對!還要應付自由行和跳老舞的強國大媽。香港人就是可悲。 回看當年一般市民一個月的人工大約120元,而薛師傅每月收入就有300元至400元。更甚的事,他每日只在晚上8時至10時擺檔。在那個年頭,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呢!「偶爾也會在中午到黃大仙或大角咀一帶擺檔,附近有很多工廠,一放飯,就會有很多工廠妹來排隊光顧。」由於工廠妹一個月的人工只有大約80元,因此他亦調整收費至0.3元。現在,他偶爾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和香港公園等地擺檔,收費30元,幫襯的人依舊不少。 呈現真實 薛師傅從未修讀過與藝術有關的課程,由繪畫到剪影都是無師自通。他解釋,剪影的秘訣,在於將人的側面真實呈現出來。「單看側面未必能剪出好看的剪影,畢竟人是立體的,要如畢卡索一樣,把立體的面形在平面的紙上呈現。」他從來不會放大面上的特徵,他笑說:「特徵很多時候都是缺點。」曾有外國遊客要求別剪出他的雙下巴,惟薛師傅堅持不作修飾,還向他解釋:「在中國文化裡,雙下巴是好福氣的象徵,是一件好事,怎能剪掉呢?」拿起剪刀五十多年,剪過的側影以10萬計,白的、黑的、黃的和棕色皮膚的人種統統都剪過,在他眼中,東方人與西方人的輪廓大有不同。東方人輪廓雖然沒西方人的分明,卻柔和得多;西方人的輪廓線條則清晰突出。另外,女士和小孩的剪影難度較高,始終女士的輪廓不如男士般出眾;而小孩嘛,最怕就是坐不定! 吉卜賽生涯 被新加坡傳媒形容為“A minute to go”的剪影藝術,為薛師傅帶來生計之餘,更帶給他成就感,可謂名成利就。自六十年代起,他便應各國邀請到當地表演。他用20個字來形容四處走訪的吉卜賽生涯:「東渡觀櫻花,西征歐羅巴,北闖神州地,南訪星馬家。」想不到薛師傅除了手工了得,對文字也有相當研究呢!他走遍內地、東南亞、美洲和歐洲各國。在1976年,就跟香港小姐林良蕙出國作親善訪問;又曾代表香港出訪馬來西亞,擔任國慶表演嘉賓等;更是2002年第一批進駐星光大道的藝術家。走遍各地,所見所聞定必比他繼續留任大學教師多。得到各方邀請和肯定,周遊各國交流和演出,為他帶來了成就感,亦是對他的藝術工作一個肯定。 每次開檔,他都帶著一個用了多年的公事包,裡面裝的東西十年如一日:一把剪刀、一疊紙和一本紀錄他多年工作的剪報。別以為他用的只是一把普通的「張小泉」剪刀,這可是薛師傅專用的剪刀,連上廁所也會帶著,是只有他才可以用的寶貝,他直言:「剪刀在,人在。」剪刀的鉸位螺絲調校得很鬆,以便剪出彎位細節時更利落。年事已高,但薛師傅沒退下來的意欲。「直至看不到,剪不了,我才言休。」不過,他亦沒有收徒弟的打算。「我脾氣很怪,不是人人也受得了。更何況我只會自己剪,還未有功架指教別人吧!」這門傳統的剪影藝術,也許在10年間逐漸消失。要留住當下的美好,除了千篇一律的自拍外,我認為剪影顥得更有價值,更添一份神秘感。 ◆◆◆薛師傅除了不定期於文化中心和香港公園擺檔外,由即日起至明年1月3日,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下午2至5時,於海港城海運大廈露天廣場作慈善義剪。只需即場捐款$50予香港血癌基金,便可獲得屬於自己的剪影。詳情:2118 866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