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數 1 / 164

健康

2016-12-16

卵巢癌排本港女性癌症第六位,這也是「沉默的殺手」,因為卵巢位於盆腔深處,故早期卵巢癌病徵難以察覺,部分個案直至腹部出現明顯腫塊,才被發現,令死亡率偏高。有專家指出,卵巢癌有10%屬遺傳,其中高遺傳性的BRCA基因突變類型卵巢癌,更與一般卵巢癌不同,故必須透過基因測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有效及早延遲病情惡化。   卵巢癌個案數字持續上升,過去10年間,個案數字上升約36%,而未生育、家族有人曾患卵巢癌、曾罹患乳癌及體重超標的女士,均為卵巢癌的高危一族。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的腫瘤專科顧問醫生兼中心副主任廖敬賢(圖左)表示,卵巢癌早期患者或會出現腹脹、性交時疼痛、小便頻密及腰背痛等,容易被忽略。事實上,在多種婦科癌症中,卵巢癌的死亡率偏高。若發現以上症狀,女性應立即求醫及接受檢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鄺靄慧(圖右)指出,卵巢癌有多種分類,其中約10%有遺傳因素,BRCA1及BRCA2是人類基因,有助修補受損的DNA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以抑制乳腺細胞、卵巢細胞等細胞過快或失控地生長及分裂,若這些基因出現突變,便會增加患癌風險。她稱,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佔所有卵巢癌約15%,若帶有BRCA1基因突變,約有40%至60%人會患上卵巢癌,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則有10%至20%機會患上卵巢癌。而且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的遺傳性高,約有50%機會遺傳。 BRCA基因突變型卵巢癌有別於一般卵巢癌,因此對症下藥非常重要,而BRCA基因測試便是關鍵的一步,有助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廖敬賢表示,若患者被確診出現BRCA基因突變,可採用近日引入本港、首款針對BRCA基因突變型卵巢癌的標靶藥物,抑制腫瘤的自我修復功能,令癌細胞受到破壞後無法被修復,逐漸自行凋謝。 不過,兩位醫生均指出,過去即使找出女性出現BRCA基因突變,亦只能作出預防性治療,但隨着針對性鏢靶藥物面世,治療方面出現突破,令BRCA基因測試的意義更為重大。

2016-12-15

科技日新月異,醫療技術的進步,除了令病者延年益壽,更能減低醫療的副作用。瑪麗醫院於2014年開始,運用機械臂輔助心臟手術,令患者手術後更快康復,同時減少副作用。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位居第三。過往進行傳統的開胸心臟手術時,有不少潛在問題,患者正中胸骨需完全切開,傷口較大,近20至30厘米,需約10星期愈合,其間不能負重。 瑪麗醫院是香港唯一運用機械臂進行心臟手術的醫院,暫時有14名病人曾接受手術。該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陳泰良表示,運用機械臂輔助,病人的傷口只有4厘米,恢復得更快,他指出曾經有病人在出院兩星期後,已經駕駛貨車工作。 此外,他表示,機械臂體型細長,可深入到身體更內更多部分,方便手術進行;而且,比較內窺鏡而言,機械臂因為設有鏡頭,影像立體,令醫生可以觀察得更清楚。 現年66歲的方先生,去年確診二尖瓣倒流,而且情況嚴重。他於今年初接受機械臂輔助二尖瓣修補手術,而且康復進度理想。他表示,手術後10天已經出院,之後生活如常,而且更不需要依賴其他心臟藥物。 不過,陳泰良亦補充,現時除了心臟手術,婦科及泌尿科都會使用機械臂,每個月大約只有一名病人可接受機械臂輔助的心臟手術。而且,並非所有病人適合使用,例如心臟已接受多次手術及身體較虛弱的病人,都未必適合。 另外,由於機械臂在進行「搭橋」手術時,只能處理1至2條血管,而病人往往可能有3條或更多血管有問題,所以機械臂都不能進行此手術。

2016-12-14

雖然科技日益進步,不過要了解所有病菌,並非易事。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梁如鴻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烈文,多年來都在其專長研究,分別以拆解癌症基因及病毒的秘密,獲頒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致命率較高的癌症之一,死亡率可達七成。梁如鴻的研究重點,就是針對此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過往香港進行研究,都是以老鼠作實驗模型動物,不過為了有更高效率,梁在2005年時,首次以斑馬魚作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實驗模型。他指出,人類八成的基因均可在斑馬魚身上找到,而且過往用老鼠時,研究要花上5至6年,但斑馬魚只需2至3年,有助加快找出新的標靶藥。   另外,梁如鴻亦發現,高三尖杉酯鹼與FLT3抑制劑聯合治療,能有效治療帶有FLT3-ITD基因變異的白血病患者,殲滅白血病細胞,而且副作用少。他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並不容易醫治,種類繁多,成為他繼續研究的推動力。   另一名得獎者潘烈文主要研究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曾發表多份文獻,是首1%最常被引用的學者。在沙士期間,他與其他學者合作率先發現沙士的基因排序;09年時,參與對抗H1N1新甲型流感的工作,並首次發現病毒在豬隻身上出現基因重組。 潘烈文近年專注研究流感病毒。他表示,每次大型流感爆發,對醫療系統帶來很大影響,因此他正在研發一種廣泛性保護的疫苗,能對付不同流感,減低死亡率,期望每次效果可持續3、4年或更長。   獲獎並非易事,對於兩位學者而言,香港研究的困難在於缺乏資金人才。梁如鴻認為,香港欠缺研究人員,而出路前途等都令人卻步,而且資金並不足。潘烈文亦指出,研究所費甚多,可能要1、2百萬元,需找不同研究基金,若經費不足就需暫停研究。

2016-12-13

父母發現子女成績欠佳時,總是憂心忡忡,甚至會怪責子女沒有用心溫習。有治療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醫療團隊表示,考試前後是求診的高峰期,而且多是升讀小一時才發現,因此建議家長留意子女情況,及早安排適當治療。 所謂ADHD患者一般分3種類別,第一是只有專注力失調,注意力容易分散;第二是只有過度活躍,多動而且衝動;第三是混合型,即同時有上述兩問題。有近七成的ADHD患者,同時有其他問題,例如讀寫及語言障礙。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凱怡(圖)表示,近年學習壓力大,家長著緊仔女成績,若孩子成績太差,老師又投訴課堂表現,家長便應提高警覺,帶孩子求診。 她表示,曾經有一名就讀小一的專注力失調病人在幼稚園時,由於毋須考試,家長及教師都沒有察覺其問題,再加上專注力失調的孩子,沒有太多行為問題,較難察覺。該孩子本身成績不俗,然而到第一次測驗時,成績一落千丈,有多頁試卷空白,幾乎不及格,但其他有作答的試題都正確,事後亦發現,該孩子其實懂得答漏空了的問題,令家長產生疑惑。之後,考試在即,家長帶孩子求診,發現患有專注力失調後,便開始以藥物治療,結果成績突飛猛進,成為全班頭十名。 雖然藥物可以醫治ADHD,但可能有副作用,如失眠或食慾不振。認證遊戲治療師陳惠卿表示,部分家長會選擇遊戲治療,這是透過玩具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如讓孩子玩沙盤,但規則是沙粒不可跌出盤外,如太多次犯規,沙盤就會沒收,藉此教導孩子遵守規矩的重要性。

2016-12-12

即將踏入冬季流感高峰期,這也是公立醫院急症室的求診高峰時段,但急症室對於非緊急個案動輒要等候數小時,為了讓病人可在到達醫院前,已預知等候時間,若有需要可選擇附近的私家醫生求診;醫院管理局研發新系統,市民可從各急症室大堂、該局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查閱各急症室候診時間,新系統將於本月底啟用。 屯門醫院及博愛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劉柱良(圖左)表示,急症室設有分流機制,包括第一至三級的危殆、危急及緊急,另有第四及五級的次緊急及非緊急,因急症室會優先處理首三級的病人,而且這些病人的情況一般較複雜,治理時間較長,醫護人手分配亦會較多;而根據過往的數據顯示,急症室高峰求診時段主要為每日約早上9時開始、假日及假期後工作日,以及每年兩次季節性流感高峰等。 第四及第五級病人的一般等候時間會較長,部分更動輒要數小時,但各急症室的候診時間顯示方式有異,故醫管局決定於本月底統一顯示方式。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科技及服務發展小組主席雷俊達(圖右)表示,目前各醫院的顯示方式不同,有些更是以人手預測及更新顯示,未必可即時反映突發人手變動或調配,而且亦需要花人手處理。雷俊達稱,新系統以參考目前的急症室資訊系統(AEIS)內的數據,顯示過去3至6小時該醫院的候診情況,市民可在急症室候診大堂、醫管局網頁及應用程式「HA TOUCH」,查閱第四及第五類病人的候診時間。 劉柱良強調,有關系統並非「叫病人唔好嚟急症室,因為病人唔會知自己嘅情況」,但起碼讓病人到達醫院前已有一個預計,可以有其他選擇,以及「知道要排幾耐,唔會同期望差好遠。」

2016-12-09

肝癌是香港第三號癌症殺手,根據醫管局數字,每年1,400人因此死亡。身為「80後」的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助理教授黃澤蕾,因喜歡研究工作,故樂於研究肝癌細胞,希望日後有助研發治療方法,其研究更獲得「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全球每年有85萬人確診肝癌,只有一成人能存活,當中亞洲人患上的機會較高,有一半患者為中國人,至今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黃澤蕾的最新研究發現,如體內大量活性氧化物會形成氧化壓力,可以損害肝癌細胞,減慢其生長;然而,肝癌細胞會依賴五碳糖磷酸途徑產生抗氧化物,令氧化壓力下降,刺激細胞生長。此舉令公眾更了解肝癌的代謝機制及其成因,有助設計治療方法。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的得獎者,會獲得500萬元。黃表示,肝癌細胞生產抗氧化物的方途徑很多,猶如地鐵路線圖,希望未來5年可拆解其代謝網絡,10年後到達臨床階段。 獲獎從非易事,對於不少人認為研究工作十分沉悶;但黃澤蕾的興趣就是生物科學,覺得細胞很有趣,過去多年,即使周日都回到研究所觀察細胞,有時可能逗留超過10小時。她表示,實驗用的老鼠及細胞不會放假,希望每日都有一定時間觀察,就如養寵物。她表示,觀察細胞就如「煲劇」,而且得著很大,又能認識不少科學家。不過生活不是只有工作,她亦會旅行散心。

2016-12-08

高膽固醇可引致阻塞心血管,一般人仍以為只有肥胖者才會有高膽固醇,但其實有部分人身體瘦削、有運動,卻有部分患者因遺傳基因,患上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而且他們患心臟病的機會較高。有心臟病專科醫生指出,如患者注意飲食及維持適量的帶氧運動,一般已可控制膽固醇指數,否則便要配合藥物治療。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通常一開始的膽固醇水平已很高,較難控制。此症視乎基因遺傳至下一代的方式分兩種,包括「雜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身兼聯合醫院榮譽心臟科顧問醫生的中大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副教授陳偉光表示,「雜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較為常見,發病率約為每200至500人便有一位,但少於1%患者被確診,患者只從父母其中一方遺傳帶病基因,患者忽起平常人會更早出現心臟病發,約在五十多歲便冠心病發。 至於,「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則較為罕見,陳偉光稱,發病率約為每100萬人便有一名患者,患者同時從父母雙方遺傳帶病基因,而且患者往往在二十多歲便出有嚴重冠心病,遺傳予下一代的機會達100%。   著名DJ車淑梅患有高膽固醇近30年,當年以玩票性質驗膽固醇,結果卻發現膽固醇水平「超標」,醫生建議她節制飲食,故她戒食內臟、海鮮等。約1年後,以為自己病情已改善,再接受檢查,卻發現膽固醇水平再上升,醫生建議服藥控制,但她未有依從,數年後再檢查,升至十分嚴重水平,才開始遵醫服藥。她續稱,家中有長輩是中風過身,亦曾有長輩浸溫泉後心臟病發過身,兩位之前都不知有心血管疾病,另外她更發現有逾半兄弟姊妹及自己的下一代均有高膽固醇。 陳偉光又稱,若患者注意飲食及維持適量的帶氧運動,一般已可控制膽固醇指數,否則便要配合藥物治療。醫生一般會處方他汀類藥物,或額外處方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及膽汁酸螯合劑,以減少肝臟製造膽固醇,從而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目前市面上亦有膽固醇生物製劑,適用於家族性高膽固醇人士,若配合他汀類藥物使用,更可降高達77%「壞」膽固醇。

2016-12-07

長者出現骨折,未必與撞擊有關。有研究發現,行動不便的院舍長者若有痙攣或糖尿病問題,會有更高機會出現「自發性骨折」。因此,醫護專業人士建議照顧者應加倍留意長者的關節孿縮與肌肉痙攣問題,透過適當的治療,有助預防日後出現骨折的風險。 「自發性骨折」主要發生在一些身體極度虛弱和長期臥床的長者身上。患者在沒有嚴重創傷或意外下,會因為一些小動作而發生骨折,如更換衣物、脫鞋、以至簡單如轉身、過床等,均可發生骨折。香港痙攣醫學會在2007至2016年間跟進396名、大部分失去自理能力的院舍長者,發現患有嚴重肌肉痙攣和糖尿病的長者,出現自發骨折的風險比值分別高達14.73%和3.92%,是骨折的成因之一。 該會副主席兼老人科專科醫生林娟(圖2、圓圖)指出,痙攣是常見引發長者受傷,及令其生活質素受損的主因,亦被視為導致院舍長者出現自發性骨折的因素,如患者的關節會變僵硬、手腳活動受阻及血液循環欠佳、肌肉亦常抽搐,再加上手指長期緊握,掌心皮膚會糜爛,長遠增加「自發性骨折」風險。而嚴重痙攣會增加護理上的困難,容易令照顧者用力不當;至於糖尿病人較常出現骨質疏鬆,會增加骨折風險。 香港職業治療學會資深職業治療師張杏賢提醒,照顧臥床和患有痙攣的長者時應該格外小心。她建議長者應該保持定期運動和正確坐姿,而照顧者亦可以為有痙攣問題的長者戴上支架改善肢體狀況。此外,坊間上亦有一些特別設計的衣服,在衣袖中加入拉鏈擴闊袖位和褲管,令痙攣肢體可以容易穿過,避免照顧者過度施力。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資深物理治療師麥敏如表示,照顧者應定時為長者伸展肌肉及按摩,伸展速度要緩慢,維持肌肉組織長度,每次大約30秒至1分鐘,但不可強行把緊張的肢體拉開,否則反而增加骨折風險。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