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樹木,每棵樹都有其獨特形態,也裝載無限的生命力,樹木的質感也讓人很舒服,在家中放置木製品,頓然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因此也特別迷戀木頭造的手工藝品及家具,簡單如一個杯墊,相架,甚或燭台,都特別美。 閒蕩進入香港藝術館,發現一張巨型海報,一株放大了的樹幹紋理,旁邊四個大字:「誘惑觸覺,自然吸引我進場。」 展品正是香港較少見的木雕作品,在台灣曾經看過一個很大型的木雕博物館,館內展品全是巧奪天工,一棵大樹幹刻出很多不同類型的題材,創意無限。這次在香港藝術館看的作品,是一位土生土長香港人唐景森的藝術創作。 這次展出的創作很多都與人體有關,很多藝術家特別是畫家,都對人的胴體特別有興趣,曾經看過一部電影,以著名畫家雷諾亞為主題,看見他對胴體執著及迷戀,對每一組肌肉線條的細緻觀察及體會,認為人的身體是世界上最美的藝術傑作。唐景森的作品,也展現出他對人體的細微觀察,一個站著的胴體跟一個倒立的胴體,肌肉狀態及紋理截然不同,雖則是木雕,卻展示出肌肉的質感,相當不簡單。 展出的作品中,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送給太太的藝術品:一條頸鍊,未看旁邊的文字介紹,已經感到這件作品非常美麗,閱讀介紹的文字後,更感到這件藝術品的美。這段文字描述的情景太捧了,一定要原文筆錄跟大家分享。 唐景森太太說:「1995年某晚我正忙於為第二天要參加的盛大宴會準備服飾。作為一個藝術家,我不想穿得珠光寶氣,只希望配些有點個性的飾物。找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小小的要求原來比找珠寶更難。景森見我一臉煩惱,笑嘻嘻地說:『不用找了,明天我會給你一件小禮物,擔保你不會給其他女士比下去。』他接著走進工作室,弄了一整晚。第二天早上,一串用幼皮帶穿着不同形狀小木粒的頸鍊已放在桌上。當晚我欣然戴上這件貼心的小作品赴宴。」 這樣窩心的禮物,比起甚麼10卡、8卡鑽戒來得更有意思,來得更加珍貴。 唐景森先生自幼不良於行,卻抱著樂觀態度面對人生,熱愛大自然,積極創作了很多作品,曾在香港及台灣獲得多個藝術獎項,在2008年逝世。這次的展品均是唐景森夫人的珍藏。 我的推介: 《同志少年虐殺事件》 1998年,美國中部小鎮Laramie 發生一宗轟動全美國的新聞,21歲大學生Matthew Shepard 被虐打至遍體鱗傷後,被綁在牧場圍欄遺棄荒野,最終送院搶救不治。編劇Moisés Kaufman 帶領劇團成員前往該地,親身走到鎮上做了二百多次訪問,千錘百鍊後製作成一齣當代紀錄劇場經典。既沒有濫情暴力,卻同樣震撼人心,轟動美國劇壇,榮獲多個戲劇獎項包括:美國圖書館同性/雙性/跨性別獎、同志反污蔑聯盟媒體獎及Lucille Lortel 及戲劇桌獎之提名。 《同志少年虐殺事件》,為本地紀錄劇迷帶來外國紀錄劇場殿堂級經典示範作。 演出團體:一條褲製作 編劇:Moisés Kaufman及板塊劇團成員 翻譯及導演: 胡海輝 演員:查國林、黃兆輝、張學良、薛海暉、宋本浩、譚芷翎、鄧艷玲、伍綺琪 日期:本月27至3月1日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很多年前,還是業餘運作時候,要排戲,去哪兒?可以是某人家中的小廳,可以是公園的空地,也可以是潛返學校的活動室,為甚麼不到正式的排練室,理由很簡單,沒有任何經費。 文創要發達要蓬勃,空間是很重要,香港的表演藝團,十多年前開始,慢慢進駐工廠大廈,因為用僅有的金錢,能夠負擔得起的空間,只有工廠大廈,加上工廈的空間較為寛濶,特別適合排練。不過香港的土地最矜貴,任何樓房都成為炒賣對象,工廈的租金近10年也倍升,駐在工廈的藝團,都在苦苦捱貴租。 一直以來,認為要推動文化發展,不用特意起華麗設施,只要撥一些空間讓藝團進駐,就是最好的政策,就像鄰近地區,總有一個藝術區一樣,大多數都是一些廢置的廠房,地方大得驚人。香港政府沒有自家擁有的舊廠房,也沒有有心人願意捐出這些地方,但近年因為人口改變問題,不少學校被殺被投閒置散,荒廢多年也沒有任何用途,實在十分浪費。 今年的施政報告終於聞樓梯響,研究改建大埔官立中學空置校舍,成表演藝術發展中心,以低於市值租給藝團,如果能夠真的成事,確是喜訊,但衷心希望改建之時,能夠真正顧及藝團的需要。讓我先道出理想,首先每個藝團的排練空間,要有一千至二千方呎,並且要有一切的專業設施,包括比較隔音的牆壁、鏡和防火黑地板膠等等,如果是給舞團就一定要有吸震的地板及扶手桿等;獨立的辦公室及儲物倉;一個共用的倉庫,儲存一些常用的布景道具,例如枱椅等等,資源可以共用;無障礙設施;更重要是一個較大型的運貨升降機,藝團到劇場時,都有很多重型工具、燈光及音響器材等等,全都用大型的貨箱儲存,因此升降機要有足夠空間才能運載。 一個較大的黑盒場地,供藝團用作最後總彩排,現在表演團體通常都在比劇院細許多的排練室作最後總彩排,去到劇院再重新適應走位,很多大型的場面更加是在演出該星期,才有機會在台上真正排練,扼殺了很多可能性。有了這個黑盒場地,藝團可以有更多時間作準備,而且這個最後總彩排,可以開放給區內的市民欣賞,一來可引入更多文化氣息到社區,也可以讓藝團試試觀眾的反應。別指望這個黑盒解決演出場地不足問題,因為要一般觀眾老遠跑入大埔觀看黑盒演出,難度極高。 除此之外,綠化空間及優閒的飲食設施也很重要,可讓藝團的創作人員有聚腳點交流,引發更多合作的火花及可能性,也可讓區內多一個優閒空間,拉近藝術與市民的距離。更可效法鄰近地區如台灣,引入在地的產業,如果有一個大廣場,可以每星期舉辦市集,售賣地區的產品,可以是小手工,可以是有機的耕作,讓藝術與生活融合。 這個藝術空間,一定要做到藝團駐紥在工廈做不到的事情,才真正吸引藝團進駐,租約年期也不能太短,才可真正幫助中小型專業藝團,安心創作,更上一層樓。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在平坦的路上看不到日出》 一無所有的時候最自由,但最自由的時候卻苦於一無所有。 快三十歲了,一切皆「空」——空虛的生活,空洞的靈魂。在無事業、無家庭、無愛情、無錢、無樓、周身刀無張利的百「無」生活底下,我們就只剩下一張咀,邊抽煙邊唱著 《Freedom of Expression》;邊哀悼不再年輕的Dragon Ash,邊懷緬那段還看得到日出的歲月…… 編劇/演員:郭翠怡 導演:朱栢康 演員:楊偉倫,邱頌偉,周潁榆,莫嫣 日期:即日起至本月8日 地點:前進進牛棚劇場(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7號)
印象中,很少有電影,以舞台劇演員甚至是劇場作背景,《飛鳥俠》題材看似冷門,風格也有點「怪雞」,但帶出的訊息,絕對是宇宙性。 簡單說一下劇情,由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飾演的男主角Riggan,曾經因為拍攝電影「飛鳥俠」而風頭無兩,無人不識,可惜他不甘心拍攝一些只是以官能刺激觀眾的電影,毅然離開影圈,卻一沉不起,為了證明自己實力,希望在百老滙舞台劇闖出名堂,不惜傾家投資,無奈事事不如意,身邊的人也看不起他,讓他經常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 整齣電影,由於主要場景是在劇院內,很多時候都用一個鏡頭直拍,從化妝間走到舞台,再走出劇院,拍得相當有現場感,幾十分鐘都用一個鏡頭拍攝,事先的彩排要做得很充足,情況就跟舞台劇演出一樣,一take過。電影中一個演員的對白也甚玩味:「只有在台上我才是真」,舞台劇演員在台上一定要真,才能演得好,人反而在現實生活中,未必能夠做到最真。 電影中展示的戲劇人,好像個個都很情緒化,無疑是有點誇大;譏諷荷李活電影無內涵讓人痛快。戲中的前半部,不斷看見男主角發脾氣,與監製爭吵,與演員舌戰,與女兒互駡,看得令人有點疲累。但這部電影,看畢後有餘甘,令人回味。 每當Riggan心裡不安,內心的另一把聲音,就會跟他說放棄,跟他說返回從前那條路吧,懶理是爛電影,總之能令他成名,觀眾喜歡就是好電影,他拼命的想摔掉過去,但這個心魔卻總是揮之不去,讓他站在這個十字路口,躊躇、徬徨、不安、每天要抵受四周圍的人冷嘲熱諷,傾家投資的舞台演出,假如票房失利,假如劣評如潮,他就更加永無返身之日,面對這樣的壓力,卻無人可以安撫。 人在低潮的時候,對自己往往失去信心,對自己的抉擇也會變得懷疑,內心會不停質疑自己的決定,終日惶恐忐忑不安,對過去留戀,也讓自己無法繼續生活。無論是事情,或者任何物質,當失去了,就耿耿於懷每日盤算自己失去甚麼,失去的時候,傷心是正常,但也不可以就此沉淪。過一段時間,想想本來人與生俱來,甚麼也沒有,所以回望,不是失去,反而是曾經擁有,當明白世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永遠存在,永遠擁有,曾經有一段時間屬於你,是賺回來,是幸運,不再擁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放下,讓其隨風而去,手被淘空後,在人生另一階段,自能有空間收納新的東西。 就像Riggan,如何能夠不再被心魔控制,讓自己真正像鳥兒,在空中任意飛翔,取決於他是否懂得放下。只停留在同一空間,不斷自怨自艾,天天發脾氣,於事無補,永遠也不會開心,沉溺一段時間後,繼續向前走,自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我的推介: 《換妻摸門叮》 馬哲倫住在巴黎最高級地段頂層複式單位,身家豐厚,為人敦厚忠誠,深愛嬌妻。不幸妻子紅杏出牆,與年輕男子大搞不倫之戀。他憤怒哀痛,深覺尊嚴受損,為了讓自己受傷的心靈得到補償,他誓報戴綠帽之仇!於是以最合邏輯的思維,設下圈套,在情敵面前擺出方案,任君選擇,只求得到最公平的補償。 一個補償,兩個男人,3位嬌妻,4人晚餐,5人出席,6人一室。一番橫衝直撞,關係錯摸之後,馬哲倫的「尊嚴」交易結果如何?功虧一簣,還是一本萬利? 演出團體:劇場空間 編劇:Marc Camoletti 翻譯:勞敏心 導演/舞台設計:余振球 演員:陳淑儀、鄭嘉俊、伍潔茵、鄧慧詩、勞敏心、布韻婷 日期:2月6至8日 地點: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日期:2月14至15日 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一個藝術區,對一個城市究竟重要嗎?香港連綠化地帶都想著要起樓,對很多人來說,藝術區佔地廣,自然是奢侈品,但一個藝術區帶來的效益及好處,絕非用金錢及數字可以量化。且看鄰近地區如台灣,很多主要城市,都總有最少一個藝術區。 最近重遊花蓮,兩年前造訪時,發現市中心有一個廢置的酒廠,當時地圖顯示是一個文化創業園區,不過當時樓房仍然是空框框,甚麼也沒有,我還以為是一個虛有其名,又或者是爛尾的項目,今次重遊舊地,發現這裡煥然一新,原來當時仍在改建中,園區才修好開放不久。 台灣有很多廢置的工廠,其實香港也有不少,不過香港的會拆掉重建豪宅或者酒店,台灣政府就會銳意打造成文化區或創意園。花蓮這個文化創業園區,是台灣推動的五大文化創意業園區之一,佔地雖未及位於台北的華山創意園那麼廣,但也是屬於市中心地段,酒廠內的原有建築得以好好保存,就連溝渠蓋也是文物,加上古樸的建築及木材,單是外貌已經是拍照取景的好地方。 園區內的廠房經改造重建後,成為不同類型的藝術空間,有表演場地、展覽廳及當然不少是商店及餐廳。一個藝術區,一定要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就算不是對藝術表演或展覽相當有興趣,至少認為這是一個特別的空間,讓人有一種喘息的感覺,吸引更多人前來,那管只是喝咖啡吃頓飯,或者購物,都為藝術區製造人流,走到那裡流連,也可能會順道看看該處的展覽,或知道有甚麼表演,慢慢接觸可能有機會成為觀眾常客,最起碼,這是第一步。 花蓮這個藝術區,同樣修整得很有品味,內裡的設計及擺設,讓人感特別舒服,其中一間賣雪糕飲料的店舖,內裡擺放了一棵大樹及用木砌成的韆鞦,美得讓人心花怒放。園內也有很多售賣本土設計的作品,有些是家具如枱凳燈飾之類,有些相當有創意,獨特的設計令我很想把它們帶回香港,可惜,太大了。 藝術創意園區,很容易吸引遊客,遊客特別愛消費,因此餐飲及商品,總有知音人;藝術創意園區,也是一個城市的標記,讓遊客對城市留下的一個印象。香港一直以來打造成購物天堂,太過單一,造成今天滿街都只有藥房及化妝品店,香港在其他國家心目中的品味,到底還剩下甚麼?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動物園的故事》 一齣近半世紀歷史的荒誕劇經典。彼得在紐約中央公園靜靜地看書,謝利經過動物園之後,向彼得問路,二人攀談起來,謝利發狂般傾訴自己和狗的故事——也屬於人類的「動物園的故事」。 當中的反戲劇及違反邏輯的元素,卻現存於現實之中:貧富懸殊、籠屋穿着背心的中年男人、中環上班的假中產、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基層分享不到富裕社會的成果……也引證作品的永恆性。 演出團體:社區劇場 編劇:阿爾比(Edward Albee) 翻譯:黎翠珍 導演:羅松堅 演員:朱柏謙,周家輝 日期:本月22至25日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站在台上,面對台下一大班人的眼睛,還能夠氣定神閒表達自己,對有些人來說,簡直要命,可能會手心冒汗,可能會聲音顫抖,總之就是渾身不自在,要培養這樣的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剛過去的星期六,我們為「無障礙劇團」的學員,搞了一個盆菜宴,主要是為了集合三期不同的學員聯歡,也簡報未來的演出計劃。最初計劃是大家開開心心的共聚,不過後來認為,難得一個好機會,不如讓學員們積極參與,於是由設計當晚的流程,遊戲節目內容,一切的籌備功夫,以及主持晚宴的工作,都交由學員負責,背後由我們的職員帶領。 「無障礙劇團」的學員,除了健全人士之外,還有肢體殘障、視障、聾人及精神病康復者,過去每半年舉辦一個工作坊,透過戲劇訓練發揮他們的潛能,累積下來,已經舉辦到第三個工作坊,集合的學員有好幾十人,這一晚,難得一起共聚。 負責籌備晚宴的學員,在早前好一陣子,就開會商討節目內容,大家一同設計遊戲,有遊戲當然需要道具,也要由學員們一起製作,當晚的流程,座位編排,如何安排運送贊助的食物、飲品及獎品到場地等等,有學員戲笑活像搞一個婚宴一樣。 當晚的司儀,由一位視障及一位坐輪椅的朋友擔當,對他們來說,絕對是新鮮的體驗,由於其中一位是視障的朋友,流程及要講出的稿件當然要牢牢記住,面對著幾十人在台下,兩位朋友絕不怯場,學員間也互相歡呼支持,十分有鼓勵性。看著學員們的成長及進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席間也看到學員之間的互相支持及幫助,不就正正是我們成立這個劇團的原因嗎? 我們深信,每個人都有其潛能,每個人都有一些事很想嘗試,只是苦無機會,我們就製造平台,製造機會,讓大家也能發揮。 「無障礙劇團」的第三期工作坊結業演出,也定於3月24日在學校舉行,下星期開始,這一期的學員就要作緊密的排練,而整個計劃的重頭戲,將會是今年9月的總演出,到時是結合三期工作坊的學員,到劇院作一個正式的舞台演出。計劃歸計劃,對我們來說,場地仍然是最頭痛的事,可以有足夠大的空間,也有無障礙設施的劇院不算很多,而且還要跟其他的團體爭奪,希望早日能夠落實場地,讓我們安心排演。 我的推介: 《我的 50呎豪華生活》 故事描述一群居住劏房的基層人士的「豪華生活」。劇中紀錄了住在狹小空間內的精神變異與情感隔絕,時而躁動不安,時而沉默無語,讓一場地產霸權和失衡政策的遺禍赤裸浮現,為小市民被困於不人道的空間,立下存照。既非控訴,亦非哀憐。從卑微的視角出發,觀照蝸居住民無以言表的生活體驗,由被困的失序開始,惶惶終日、奮戰自強、至仰首問天……「人在做、天在看」。 演出團體:影話戲 計劃意念/導演:羅靜雯 文本:羅靜雯、麥盈湘、趙健、袁曉珊 演員:梁偉傑、葉珈顯、李俊良、葉嘉茵、老潔茵、梁偉光、梁斯程、麥盈湘 特邀客串:孫惠芳、黃清俊 日期:本月 22至25日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別以為我串錯字,我不是想跟大家討論債券,這個ibon是台灣一個銷售網絡系統,相當便利,因為它真的位於便利店內。 台灣有很多不同連鎖集團的便利店,在其中一個連鎖店,旗下在全台灣有4,800間的店舖,都設有這個系統,它就像一個銀行提款機,不過更加小巧,在輕觸式的屏幕上,展示的功能相當多元化,除了可以打印文件及相片,還可以繳交很多款項,包括告票罰款及泊車位費等;可以透過這個系統,購買主題公園的入場券、演唱會門票、訂酒店、休閒農場內的美食券、泡溫泉的入場券,當然,你亦可以在這裡買到戲劇的門票。 透過這個網站,可以找到很多不同類型演出的資訊,也有不同消閒好去處的資料,有些節目你通過網站訂票,然後就可以到便利店取票,相當方便。最重要是它的網絡點很多,附近總有一間,而不少便利店,都設有這部機,你可以隨意瀏覽有甚麼好去處,有甚麼好節目。 我曾經試過在台灣的鐵路網站,訂了當地的火車票,拿著電子訂單號碼,除了可以在火車站內的取票機提取火車票,也可以在便利店的ibon預先取車票,方法很簡單,輸入電子訂單號碼,便會印出一張收據,再到付款處,職員會根據資料,列印有關的火車票,這張票的模樣跟在火車站取的有點不同,因為始終店內只設一部打印機,不同類型的票都是經同一部機列印。過程簡單易用,惟是要付些少的手續費。 有了這部機,等於在全台灣多了幾千個銷售點及資訊站,對舞台劇觀眾來說,除了在網上獲取資訊外,閒來經過便利店,也可順便瀏覽最近的演出節目。這個系統在台灣已經存在好幾年,為當地市民帶來很大的方便,對主辦單位更是恩物,始終接觸層面擴大,對銷售總會有好處。 香港地方雖然小,但有些人只會在經過演出地點,提取宣傳單張,獲取演出資訊,假如香港的便利店都可以有這個銷售網絡,觀眾更容易接觸有關資料,肯定是一件好事。既然現在的便利店,可以交水費電費,相信要做到這樣的銷售系統,不會很困難,問題是由誰去開發。目前舞台演出的門票,主要仍依賴城市售票網及快達票,近年民間亦研發不少購票系統,為演藝團體擴濶銷售途徑,但說到底,香港人最講求方便快捷,愈能提供便利,對推廣愈有幫助。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橋底下的非洲菊》 「共融。夢。劇場計劃」旨在讓社會各界近距離認識南亞裔人士以及傷殘人士。透過本土青少年、南亞裔人士、及傷殘人士合作演出舞台劇,賦機會予社會各界與弱勢社群彼此認識,打破種族和肢體之間的界限,締造和諧社會。 《橋底下的非洲菊》講述香港少年鋒與印度裔少女嘉怡,譜出一段跨越種族的愛情,大部分人紛紛為他倆送上祝福之際,隱藏的危機卻隨時爆發。花店職員李先生為顧客菊解決愛情紛擾,卻能醫不自醫,原來關乎一個埋藏心底已久的祕密。 主辦:保良局 製作:劇場方程式 演員:Bibi Aiysha Siddiqa、陳子聰、葉浩文、Firdaus Bibi、王惠康、徐婉儀、黃潔芬、關健輝、吳勵纓 日期:本月16至18日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很多人都習慣在新一年開始時,好好計劃,無論是工作,無論是自己的任何目標。作為一個劇團,更加要作長遠策劃,但礙於場地問題,一般只能作一年的計劃。 「糊塗戲班」在過去一年,做了五次的製作,包括《和媽媽中國漫遊》在中山及香港的三次演出、《笑之大學》及《我的老千生涯》,另外,還有「無障礙劇團」的兩次學校演出,產量可說是多,質量上對我們來說也是相當豐盛。以《和媽媽中國漫遊》為例,能夠在一年內演三次,是機緣巧合也是意外的安排,每次演出後,看見淚紅了眼的觀眾,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一句:「多謝你提醒要跟媽媽去旅行」,一切一切,心足矣。 《笑之大學》由林海峰及葛民輝的演出,更是掀起撲飛熱潮,門票在開賣當天全部售罄,對我們來說是超新鮮的經驗,從未試過要不斷拒絕向隅的觀眾,更想不到門票銷售太快也會被人責難。這個演出對我們來說是極大型製作,幸得兩位演員及協辦單位商台一直以來的通力合作,讓演出畫上完美句號。 2015年,仍然是忙碌的一年。2月,我們會到新加坡,參加一年一度的「華藝節」,帶《和媽媽中國漫遊》與當地觀眾見面,這是讓我們興奮及期待的。4月,將會在「糊塗戲班」的自助黑盒劇場內,上演自家製的首個黑盒演出《一夫一妻》,這是一個創作劇,探討一夫一妻的關係及信任問題,編劇兼導演打算挑戰演員的功夫,計劃每一場演出前,由觀眾決定每場的次序,即是說,這天可能會先做結局,第二天的演出則會先演第五場,編劇希望做實驗,試看這種演法對劇本的效果,及給予觀眾另類的觀劇經驗。在香港演出後,就隨即到中山,參加中山市藝術中心的戲劇沙龍,將這個劇的選段,與觀眾作更深入的交流。 如無意外,7月,《笑之大學》會再與觀眾見面,不過,這次由原班人馬演出,即鄧偉傑及陳文剛,兩位都曾為此劇擔任導演,看過軟硬演出的朋友,不妨進場看看由導演親自擔綱演出。9月,勞工及福利局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下的「無障礙劇團」,將會有一個大型的舞台演出,由過去兩年的三期工作坊學員合作,將集結身體殘障、視障、聽障、精神病康復者及健全人士同台演戲,讓大家互補共融,一同享受舞台的樂趣,對我們來說,也是另類的挑戰及經驗。 年底,將會有「社區文化大使」,這個計劃是要將藝術文化帶進社區,到時我們會將《和媽媽中國漫遊》的簡約版,帶到不同的街頭及學校演出,將這個孝道故事,深入社群,除了演出,也會有不同的工作坊,讓市民更容易接觸藝術。 說了一大堆,已經忙得要命,還未計算仍在洽談的演出計劃,加上很多未來的項目,都要在這一年作準備及籌劃,所以,新一年,相信又會是另一個豐足的一年。 我的推介:《等待果陀》 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一個改變生命的期許。 最後,傳說中的「果陀」沒有出現,卻來了兩名古怪的過路人,帶來極可笑又危險的結局。 編劇:Samuel Beckett 聯合藝術總監:陳麗珠、紀文舜 客席導演:Mikel Murfi 演出:李鎮洲、紀文舜、Michael Pizzuto、Ben Margalith 日期:本月9至11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本九州的大分縣,溫泉星羅棋布,沒想到,溫泉區內也有很多小型的美術館,而且還很有古樸風味。 由布院這個溫泉區,佔地很廣,遊客最愛逛由火車站延伸出來的一條街,兩邊都有不同類型的商店,當然以賣手信及紀念品最多,當中也有不少是售賣手工藝品,特別是玻璃製品。 遠離商店街,在小路及田野間,也有不少美術館,其中一家算是旅遊景點,因為它的前身是一座小教堂,這英式小建築座落在田野中,實是充滿歐陸風情。美術館展出的都是與聖經故事有關的玻璃畫,有些是用不同顏色的玻璃砌成,有些則是人手繪畫的圖案及圖畫,小小的兩層樓,幾個小房子,放滿不同的藝術畫作,絕對值得一遊。美術館內的小店,擺賣很多小巧的玻璃製品,雖然日圓貶值,但也不算十分便宜,最後我還是忍不住,用一千多港元,買下了一盞玻璃小燈。店員知道我要運回香港,她便仔細地逐層慢慢包好,確保就算人手攜帶,也不會破損,單是包裝過程,用了約半小時,日本人的細心認真程度,可見一斑。 離開後仍是想逛美術館,開著車子隨便亂走,忽然見到路邊有一個小路牌,除了美術館三個字我是懂的外,其餘的都是日文,反正是美術館,就鑽進小路去了。窄窄的小路,僅夠一輛小車通過,經過幾間小屋再轉入小路,才找到這間美術館,換轉在治安不好的地方,應該早就放棄。 一間日式的小屋,有點古老,泊好車子,走過一段小碎石路,拉開門,小小的玄關,布置精美,已經很吸引人。進屋後,卻不見有人前來招呼,只見小桌上寫上入場500日圓,我與丈夫二人便放下1,000日圓,自己隨意參觀。這間小屋,幾乎所有的牆壁都掛滿畫作,大小不一,風格也很不同。走了一會,有一位老婆婆鑽了出來,原來她也是一名藝術家,專做雕塑,也編輯藝術雜誌,她開始逐一為我們介紹館內的展品。 小屋分了好幾個廳,每一個角落都掛滿一位藝術家的畫作,是在附近地區的畫家,創作好的作品放在這裡展示,有些會寄賣。另外,還有一些已經過世的藝術家作品,而每隔一段時間,展館就會更換另一批的畫作。當天刮起大風,特別寒冷,偶爾還飄起小雪,躲在屋內尤其溫暖,加上館內其中一個小廳,播著悠揚的音樂,廳中間放了一張大木枱,旁邊則是落地大玻璃窗,望著外面田野的飄雪,實在浪漫。 後來婆婆泡了咖啡給我們,並用簡單英語跟我們聊天。婆婆的笑容十分可愛,卻怎樣也不願透露自己的年齡,在這古老小屋中,被一室的藝術品包圍,呷著咖啡,過了寫意的一個下午。 我的推介: 《聚光》 劃破黑暗與靜寂,凝聚動能,光與人的精巧結構 。 踏入舞蹈生涯30周年,本地資深編舞家余仁華載譽重演剛柔名作《聚光》,高能量動作長篇舞碼衝擊光能透射,挑戰舞者的身軀。回應觀眾熱烈迴響,再續追光旅程。 主辦:東邊舞蹈團 藝術總監/編舞 :余仁華 演出:馬師雅、李咏靜、林波、岑智頤、廖向民、顏頌然 日期:明年1月30、 31日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旅行,除了很想親眼看看美麗的風景及名勝外,也是近距離接觸當地文化的最直接途徑。 多年前,曾經到莫斯科採訪,置身在紅牆及克里姆林宮等名勝,感覺猶如做夢一樣,一直以來,都很想以旅行者身份,再次踏足俄羅斯,親身去感受當地的獨特建築及文化,可惜一直以來都未能成行。 那個時候因為工作,必定要請一個翻譯在旁,當時也感到,如果要到這兒自由行,一點也不容易,除了是語言不通外,交通也不是很方便,記得當年我曾經獨個兒去坐地鐵,望著那些符號狀的地鐵站名稱,真有點擔心會走錯方向。不過,我曾經有過很多旅遊經驗,都是到語言不通的地方旅遊,這個應該難不倒我,只是要花更大的心力去籌劃吧。 除了莫斯科,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要數聖彼得堡,以前看過朋友到訪過的照片,只感到建築精雕宏偉,卻也不甚了解是甚麼地方,最近參觀了在歷史博物館的俄羅斯宮廷文物展,對於沙皇這個皇朝有進一步了解,展覽更介紹皇村的歷史及建築,完全就像眼睛去了一次旅行一樣。 皇村位於現在的普希金市,也是歷來沙皇的夏宮,超過三百年歷史,總面積相當於17個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可想而知,根本就像一個社區,內裡有巴羅克式的建築,也有新哥德式的建築,儼如一個巨型博物館。 走進這次的展覽廳,猶如進了一個小型的宮殿一樣,先有詳盡介紹整個沙皇皇朝的人物,還有俄羅斯君主極盡奢華,可以說是勞民傷財的加冕典禮,展覽詳盡介紹其過程及細節,除此之外,也可透過展覽,近距離觀賞皇村內巧奪天工的擺設裝飾及飾物等等。皇村在二次大戰時,遭到嚴重破壞,期後用了很多時間及人力,重新復修,逐步向外開放讓公眾入內參觀,今次展覽也詳細介紹復修的過程。另外,俄羅斯皇村博物館也借出二百多年珍貴文物,包括畫像、瓷器及手工藝品等等,參觀過後,除了像上了一堂歷史課,也會對俄羅斯的文化進一步認識,實是一個很好的節目,適合一家大小,一同遊歷這個異國風情。 看罷展覽,很想立即到聖彼得堡,希望能置身其中,展覽的展期到明年3月,而在12月底及明年2月還會有兩場音樂會,由「香港管弦樂團」現場演奏俄羅斯音樂。這個展覽,持博物館證亦可免費入場,實在不應錯過。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一頁飛鴻》 一代粵劇名編劇葉飛鴻(廖啟智飾),離世前曾以一頁家書,告知已移民美國的兒子Eric(歐陽駿飾):尚有一個未曾面世的劇本,藏於「凝箱」處。Eric回港辦理父親後事,得知某新派粵劇團,願意把此劇以巨資搬上舞台,以作傳承;卻在尋找劇本之際,得知父親生平往事,並發現其父曾與一位掛靴男花旦常映輝(黃韻材飾)的一段不尋常關係!一個遺世劇本,豈止是劇作家的雪泥鴻爪,更可能是一段放不開的感情,以至兩代人對戲曲藝術的爭持…… 演出團體:香港話劇團 編劇:陳敢權 導演:鄧偉傑 粵劇撰曲:曾健文 演員:廖啟智、黃韻材、歐陽駿、菁瑋、陳嬌、鍾一鳴、陳金成及黃葆輝 日期:本月18至21日 地點: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做創作,做藝術,最重視自由,沒有自由,做甚麼也沒有意思,幸好,相對地,香港仍有這個自由的空間,至少在劇場上演的戲,毋須要事先審批。 相反,到內地演出,就一定要先將劇本,送交有關當局,確保沒有問題才能上演。較早前本地劇團「劇場空間」到上海演出《棋廿三》,竟在演出前一天被通知要取消,讓一眾前後台人員錯愕及失望,專程飛到上海預備的所有功夫,突然頓成泡影。 這個劇目以日本侵華時期做背景,故事根據二戰期間一個傳說做創作,講述當年日本皇軍司令部,有一個叫棋舍的地方,暗藏了廿二位頂尖圍棋高手,寓棋理於軍事,以棋盤為戰場,協助皇軍策劃整個侵華行動。年輕棋手木谷實,獲邀成為第廿三位棋手,在棋舍裡他遇上了日本第一國手、好戰嗜殺的司令官及反對侵華的棋手。你看完故事題材,相信也明白,對內地來說,有一定的敏感度。 舞台劇今年在香港首演後,申請到上海戲劇谷演出,獲得接納之餘並同時得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對創作人員來說,當然是喜出望外。他們並沒有因為題材敏感而在劇本上作任何迴避方面的修改,不過就要根據演出劇院的情況,修改布景設計,將本來四面舞台變成單面,布景改變,場面調度也要改變,很多方面都要重新設計。 先頭部隊到上海的舞台做搭建及燈光等前期工作,這個預備功夫做了兩天,一切準備就緒,等待後來飛往上海的演員,做最後的技術彩排及總彩排,忽然間,主辦單位去到劇院,跟劇團的負責人說,當天收到市政府通知,基於安全理由,演出已被取消。 第一個當場收到這個消息的負責人,晴天霹靂,腦內一片空白,那個時候,一眾演員已經是從香港飛往上海途中,究竟可以怎麼樣?在無助情況下,唯有等待演員抵達,一團人坐在一起,誰也不想說話,他們形容當時的境況,是想哭都無力,只感到萬般無奈。 他們帶著千萬個疑團,翌日報章報道有關釣魚台的消息,而美國總統也即將訪問日本,讓他們想到,應該跟這件事有關連。在無奈接受現實的情況下返回香港,雖則改變不了事實,但劇團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香港重演這個演出。 香港仍有這個自由,創作的題材並未受限制,當然有沒有演出的劇目因為題材敏感而訂不到場地,也是無從稽考,畢竟場地獲批不需要理由,否決也不需要解釋。無論如何,我們仍然珍惜這寸自由的土地,希望不會有一天,任何作品因為政治原因,而要被消失。 我的推介 《棋廿三》 根據一個流傳有關二戰期間的故事,一班棋手,以棋盤為戰場協助皇軍策劃整個侵華行動。從一盤殘局中,年輕棋手木谷實逐漸意識到戰爭的殘酷真相,在對弈之間,見識中國圍棋天才吳清源博大精深的「吳氏佈局」。在軍國主義的氛圍下,對圍棋充滿熱情和理想的木谷實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重新思考棋道與天道的關係。 演出團體:劇場空間 編劇:張飛帆 導演:余振球 主演:高繼祥、勞敏心、蘇育輝、余世騰、林沛濂、葉興華、 劉亭君、許諾 日期:本月18至21日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戲劇有強大的感染力,有時勝過千言萬語,其實,除了台上的演出能夠感染觀眾,觀眾同樣有其力量,可以影響及感動台上的演員。 在剛完結的演出《和媽媽中國漫遊》,在最後一場謝幕時,觀眾的掌聲不斷,更有觀眾在席上大叫:「你們的演出很好!」台上的一眾演出者,再三躹躬,我心裡也很激動,淚水不斷地流,原來,身邊的演員同樣感動,還說,第一次被觀眾弄至落淚。觀眾們窩心的舉動,讓我們在慶功宴仍然回味了一個晚上。 劇場就是那麼直接及互動,觀眾是否受到感動,是否受落,即時就有反應,演員也能即場接收得到,因此,如果你喜愛那個演出,在謝幕時,絕不要吝惜你們的掌聲,因為,這是演出者得到最好的回報,也是一眾演員及製作人,最大的滿足感來源。 在完場後走到前台與觀眾見面,有些觀眾熱情地捉著我們的手,感謝我們做了這個演出,有人說多謝提醒應該要趁父母仍然健在,帶他們出外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些觀眾則紅了眼睛地離開劇院,此情此景,十分觸動我們,能夠感染觀眾,確是十分十分的滿足。 同樣地,在演出期間,觀眾的一言一行,也會有其影響力,特別是電話鈴聲。這次演出,在正式開場之前,我們煞有介事地以演員真身,在台上呼籲觀眾關掉手提電話,可是分別有兩個場次仍然有電話響起,還要在最寧靜的場景,一次在台上的母親死掉時,一次在母親清唱期間,兩次的場景都是一個肅然的時刻,也沒有任何現場音樂,可是偏偏電話卻在這個時候響起,對演員,對觀眾來說,可以說是「殺了該場戲」,多月來的排練,在劇場內辛辛苦苦營造的氣氛,卻被一下子破壞,實在感到可惜。在劇場內,關掉手提電話,是最基本的要求,是禮貌,也是尊重。 觀眾在演出期間,傾談電話或者與朋友討論劇情,也是大煞風景,不止坐在旁邊的觀眾會被騷擾,台上的演員也可能被分神,尤其是有些劇院的觀眾席,與演員可能只是幾步之隔,觀眾在演出期間談話,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在劇院內,密閉空間內,全部都是現場即時發生,大家一起營造氣氛,台上台下互相影響及感染,這種感覺及經驗,是看電視劇或電影所沒有。試想如果演出喜劇,演員們排練時的笑位,在演出時,卻沒有觀眾的反應,演員可能會感到虛怯,也可能會感到不是味兒,當然,演員的笑位是否準確,以及演出的水準是否到位也有很大影響,但觀眾的反應及參與,是否與演員們一同呼吸,同樣影響演出,同樣發放其能量。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漁港夢百年》 《漁港夢百年》共分三部曲,第一部曲以香港最古老的原居民、半人半魚的盧亭族群為主,貫穿香港從鴉片戰爭到日本侵略的100年歷史。故事講述盧亭族一方面面對漢人移民的壓迫,另一方面在清朝、英國殖民者、國共鬥爭、日本佔領的種種夾縫之間,既是一班局外人和旁觀者,卻又不由自主捲入種種國族和政治鬥爭,尋找出自己一條生存的道路。 演出團體:天邊外劇場 編劇:黃國鉅 導演:陳曙曦 演員:王林、趙之維、周詠恩、譚玉婷、張翼東、何康汶、何健汶、梁嘉進及歐芷菲 日期及地點:本月28至30日(沙田大會堂文娛廳)、12月6、7日(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舞台,演員是需要能量,這晚,看著30個平均年齡超過75歲的老人家,在台上怒吼,遊走舞台的每個角落,發出無限精力,加上劇本及導演均是卓越,讓我的心滾動了好一夜。 來自日本的埼玉金世代劇場,演出由清水邦夫40年前寫的劇本《烏鴉,我們上彈吧!》,作品在今天呈現,仍然充滿時代感及震懾力。故事講述兩名年輕人,因為在慈善晚會內擲炸彈,押到法庭受審,青年的祖母「鴉婆」為了營救孫兒,率領幾十個老太婆佔領法院,老太婆把一眾法官的褲子脫去,更想佔有法官,並倒過頭來審判法官,最後被「鴉婆」刺死,甚至連自己的孫兒也不能倖免,因為「鴉婆」認為他在反抗期間不夠積極。 導演蜷川幸雄,將一個原本只在法庭場景的故事,展現得別具爆炸性。開場時,一眾老演員,每人蜷縮在一個約一米乘半米大的金魚缸內,人受環境的壓迫感不言而喻,然後,一陣白煙吹進台面,像鏡頭一轉般,場景已變成法庭內。法官在審判期間,召青年的祖母「鴉婆」在作供前宣誓,老婆婆問法官,到底向誰宣誓,法官答是向自己的良心,老婆婆質疑,用良心起誓表達自己所言非虛,可是自己良心怎樣向良心發誓,於是法官改說向法院吧,老婆婆反問:「法院就等同良心嗎?我的良心又等同法院的良心嗎?」一連串的追問,令人莞爾。 後來,一眾老太婆,從觀眾席兩旁,緩慢走到台上的法庭,開始生火煮食,席地而睡,最後還坐上法官位置展開審訊。在激辯當中,老太婆們怒吼,批判社會唾棄她們,願自己能回復青春,在呈現警察衝入法院並開槍之際,混亂間,突然一秒鐘,全部年老演員倒下,變身成全部年輕演員站起來,這班年輕演員其實是在混亂及煙霧中,爬入台上,這一個效果,本身沒有難度,卻相當震撼。 場刊內介紹導演蜷川幸雄,在六十年代開始戲劇活動,而那個時候正值學生運動興盛的時期,美日安保條約更觸發學生、工人及農人一起發動抗爭,後來加上反對學費上漲的運動,學生與鎮暴警察的衝突無日無之。蜷川及清水二人的合作,為長久以來在社會中被壓抑的一群弱者發聲。這些老演員,在學運燒得火紅的時候,正值盛年,而日本女性在日本社會中,承受不少壓力及被忽視,場刊內引述蜷川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的舞台並不述說希望,因為我可以說希望並不存在。」 話雖如此,他在2006年成立埼玉金世代劇場,在一千多名申請者中,挑選48名55歲以上,沒有舞台經驗的長者成立劇團,每星期接受五天的訓練,到了2009年,再創立以年輕人為團員的埼玉新世代劇場,訓導年輕人要以想像力為劇場注入生命力,否則,戲劇力量便會枯萎。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轟隆》 陳氏一家四口居於殘破剝落的唐樓,屋內每人卻活在自己的時代。直至有一天,他們驀然醒覺,是時候調整自己,作出改變。到底這場革命以頹垣敗瓦,慘淡的收場告終?抑或是取得勝利,走回生活的正軌?還是無心戀戰,但求甘於現狀、安分守己? 演出團體:香港話劇團 編劇:黃曉筠 導演:李國威 演員:莫蒨茹、袁富華、周志輝、馮蔚衡、梁浩邦、張貝琳、陳郁憲 日期:本月19至12月12日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8樓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有時候,我們不用抱有甚麼目的去做一件事,只是用心,專注去完成這件事,反而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一班年輕人,可能不少都是抱鬧著玩的心態,參加音樂劇的排練,反正暑假時間多的是,既可滿足自己的表演慾,也可以認識一班新朋友,算是一個不錯的暑期活動吧,不過看著他們經歷改變,是令人感動的,更讓我感動,是看到戲劇的威力。 電影《爭氣》就是紀錄一群參加排練音樂劇《震動心弦》的中學生,當中有些人,可能在一般的老師心目中是壞學生,換上沒有心機或者沒有使命的老師或學校,一早就已經放棄了,二十多個中學生,只要其中有一些人無心向學,心不在焉,都可以影響整個團隊,舞台劇的編劇、導演、唱歌及舞蹈指導,循循善誘,出盡辦法,讓每一個人都投入其中,實在花了不少心力。 戲劇排練,在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了解自己及其他人,因為在揣摩及分析角色的時候,要去了解角色身處的情境及想法,不能只用自己想法判斷,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世上其他人為甚麼會有這種想法及行為,另外,自己演繹的時候,也要尋找類似的處境代入其中,才能有真情的感情,這樣也會令自己重新搜索及解讀自己的過去,是很好的一個自省及自我認識的機會。 除此之外,由於要站在舞台上演出,自信心是很重要,在排練過程中,透過練習,慢慢建立自信心,發掘如何表現自己及相信自己的過程,也是一種成長,一旦達成,對日後生活很多方面都有幫助。 排練,也同時建立團隊精神,因為在舞台表演中,任憑一個人如何出色,也無法成事,一定要後台的設計人員,後台的工作人員,以及在表演期間的對手,互相支持及信任,才能發揮一台好戲,在排練過程中,互相的支持鼓勵及幫忙,也是成事的重要因素,看著健全的同學,幫忙失明的同學排練舞蹈,看得令人特別窩心。我相信,學生在排練中,領悟到的道理,一定比大人們苦口婆心說一百遍,入心得多。 經過幾個月的跌跌踫踫,學生們更加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專心做好一件事的意義,透過藝術培養他們的品格,內心改變了,自然會成長,也自然會找到自己想去的方向,繼續走自己的人生路。 我想,他們的老師及家長,應該是感受最深,在電影中,看見家長們流著歡欣的眼淚,也讓更多人感受到,戲劇無可估量的力量。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報案人》 父親涉嫌性侵15歲親女,知情母親企圖隱瞞真相,女兒身為受害人與父親友人同時協助調查,但四個人的證供並不一致!一場錯綜複雜亂倫案有待揭發…… 父親:成個世界都唔需要我。無錯,係零。我嘅價值係零。 母親:我同自己講呢啲係我地嘅家事,閂埋門,就唔會有人知。 女兒:點解你地會知㗎?其實,我無諗過要講俾人聽…… 友人:M-I-C-H-A-E-L,通常我介紹自己嘅時候,我都會咁串我個名出嚟。 演出團體:影話戲 編劇:龐士榤 導演:羅靜雯 演員:吳偉碩、陳秄沁、羅松堅、葉嘉茵 日期:本月14至16日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
很多時候,我們會非常羨慕別人的成就,看到別人的成功,視之為理所當然,卻不問背後究竟付出多少的努力,遇過多少的挫折,電影人張艾嘉應中文大學邀請,來港參加講座,分享她多年來在電影走過的路。 無論那一個行業,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高低起伏,遇到挫敗的時候,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對,如何繼續走下去。張艾嘉跟大家分享的其中一個最大的低谷,就是當年立志要在台灣開創電影潮流,將香港那個年代製作新浪潮電影的模式,搬到台灣,並在台灣拍下文藝電影《海灘的一天》,可是卻被批評不是用心做這件事情,不是在為電影付出,這些評價對她來說,猶如冰水,於是她決定辭去電影公司的職位,狠心地由零開始,她認識到,要改變台灣電影,就要先從自己開始,潛伏專注,最後寫出經典電影《最愛》。 遇到人生挫折,張艾嘉沒有選擇怨天尤人,更沒有選擇放棄,因為她很早以前,就定下目標,就是把電影當做一生的工作。 她最初由演員出道,而當年電影圈中的很多女演員,大多數在30歲前就結婚息影,立志要一直演下去的,為數並不多,鎂光燈下也是殘酷的,女演員只在年輕時才吃香,年紀稍為大一點,就少了演出的機會,張艾嘉希望一直演下去,最好方法,就是自己編劇,為女性寫戲。 在電影界多年耕耘,成為獨當一面,少有集編導演於一身的電影工作者,而且每一方面都是有水準,不得不令人佩服其才華。觀乎她走過的路,可能由於定下了清楚明確的目標,所以無論遇到甚麼風浪,都會想辦法解決,此路不通,就另覓新徑,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舞台劇界跟電影有些不同,每個年齡都有機會做吃重的角色,因為舞台劇空間較大,創作的範圍也更加廣泛,不過有一樣是相同的,就是要做一個好演員,同樣要接受所有不同的挑戰。聽過了張艾嘉分享的經歷,更加明白到,用心專注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正如她所說,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一心一意去做,也不用想著去取悅所有人,成敗得失也不要看得太重,一直默默往前走,最重要,還是享受整個過程。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走婚》 一名於雲南瀘沽湖畔長大的摩梭族女子,走到大城市裡追逐自己的理想。她一直堅持走婚這種婚姻模式,但在男女關係已經變得異常複雜的都市裡,多番被利用及誤解。輾轉間,她來到香港,遇上兩名願意與她實行走婚的男子。但三人漸漸發現,並非要面對普通的感情糾紛,而是一個又一個的信任危機、一次又一次對制度的質疑…… 演出團體:iStage 編劇/導演:劉浩翔 演員:鄭至芝、一休、林沛濂、葉進、郭麗詩 演出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日期:本月20至23日
做演員,最幸福,莫過於遇上好角色,能讓你好好代入,真情溝通,讓你盡情發揮。 多年前,看了王一民這個真人真故事,最初是源於一本小說,然後在網上尋找大量資料,最後結合編劇張飛帆的創意,寫出了《和媽媽中國漫遊》這個舞台劇本,而我,正是飾演那位既像横蠻卻又相當可愛的99歲老婆婆。 接到這個劇本,很多人都難以想像,如何由我去演繹這個老太婆,首先要多謝面具設計及製作的鄺漢斌。猶記得最初用自己的面容去倒石膏模,第一次試戴上那個面具雛形時,我第一個反應是,這個婆婆的樣子好像苦了一點,我心目中的這位王大媽,應該是率性樂觀,而且我要抽取婆婆可愛之處,加以放大,才容易讓觀眾容易代入共鳴,否則一位只顧駡人兼蠻不講理的老人家,沒有人會喜歡的,面具設計師便調整面具的表情,將王大媽的面相,變得慈祥寛容,由於面具只掩著上半部的面,加上我口部郁動的配合,面具便能活起來。 要演繹一個老太婆,不得不從身體形態下功夫。一般人很容易聯想,彎下身就是老人家,但這只是外表,要找出老人家的力點及身體支持點,我演的這個老婆婆,先從頭下功夫,頭微伸出,頸部肌肉就要鎖緊,胳膊及腰都要隆起,最後是雙膝的彎道,背部及腿部肌肉同時鎖實,這一組合的動作,演畢兩小時的演出,全身肌肉極痛,加上要把聲音壓沉但仍要響亮,體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當然還有老人家走路,坐姿,以及一些小動作,這些都要通過觀察,在不同老人家身上獲取靈感,因此,作為演員,日常觀察所得就是演員的寶庫。 《和媽媽中國漫遊》的兩母子,是真有其人。根據網上資料,兒子王一民生於中國遼寧省瀋陽,一直過著農村的生活。而他的媽媽則是滿族鑲黃旗人,根據王一民表示,母親性格豁達樂觀,認為與其抱怨命運,不如考慮如何接受。王大媽身體壯健,雖然年近一百,仍然是頭腦清醒,眼耳靈活,並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 王一民的老伴離世後,孩子也各自成家立室,王一民感到生活再沒有甚麼特別意思,開始萌生出去走走的念頭。一天,王一民問媽媽是否想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於是就把地圖攤開,年老的媽媽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就說想去西藏,很想到那兒看看。 為了完成媽媽的心願,他改裝一部三輪車,用一雙腳,帶著僅有的積蓄,和媽媽漫遊中國。王一民表示,他們兩人多是選擇收費五元左右的住宿,有時甚至在野外煮食過夜。騎著三輪車,每天走大約30公里,遊歷近三年。 帶同母親經歷這種最平宜的旅遊方式,敢說是能人所不能。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和媽媽中國漫遊》 一生為兒子無私奉獻的母親,從沒離開過黑龍江塔河這個偏僻村落。兒子看著行動不便、操勞一生的年邁母親,決意帶她離開老家,見識外面世界的精彩。74歲的兒子,毅然騎上自製的破舊三輪車,載著99歲的母親,從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走到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從鄉村到城市,坦途到崎嶇,平地到高山,溫暖到冰凍,讓母親在行至人生終點前,欣賞大江南北秀麗美景。 演出團體:糊塗戲班 編劇:張飛帆 導演:陳文剛 演員:魏綺珊、陳文剛、吳鳳鳴、黃兆輝、趙伊禕、戴俊笙 音樂現場演奏:鍾世英、阿飛、李俊樂 日期: 11月21至23日 地點: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