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創作人之間會說笑,在惡劣及艱苦的環境下,可能會更加激發創意,因為在這種環境裡,對生命有另一種體會,繼而引發不同的創作思維。 我想,電影《伊朗的士笑看人生》正是這種的寫照。伊朗導演約化巴納希(Jafar Panahi)曾經執導的8部電影中,7部都是伊朗的禁片,皆因他總是喜歡揭露政府的陰暗面,結果他以「危害國家安全」及「進行反政府宣傳」罪名被判監,並禁止在廿年內涉足任何電影創作及出境,但他毋畏毋懼,繼續電影創作,並且是國際電影獎項的常客,《伊朗的士笑看人生》則榮獲今屆《柏林影展》的最佳電影「金熊獎」。 這部電影可說是約化巴納希跟政府開的玩笑,你不准我拍電影嗎?我就玩轉電影的概念,沒有攝影師、沒有「劇本」、沒有「演員」,怎樣拍?就是在的士的車廂內安裝一部猶如偷拍鏡的攝影機,導演則充當的士司機,不同乘客登車,自有不同話題,不同的事件發生。 有趣的是乘客登車後,認得出約化巴納希,除了詢問他為甚麼當起的士司機,言談間也大談電影問題,這位靠賣盗版電影為生的小矮子,言正詞嚴的合理化自己的行業,正如他自己所說,不是因為他販賣盗版的美國電影,伊朗的電影愛好者及學生,何來途徑欣賞外國電影? 一名在路邊遇到交通意外的男子,被多人協助下送上這部的士,要求到醫院急求,在車廂內,護送的妻子哭得死去活來,男子卻要求用的士司機的手機拍下遺言,說明死後,不顧伊朗禁止女人承繼遺產的法律,也要將一切留給妻子,並囑付他的兄弟不得異議,兩夫婦抵達醫院後,妻子不忘打電話給的士司機,叮囑一定要傳錄影片段,以便作日後之用,這段劇情令人忍俊不禁。 全齣電影的演員,鋪排得疑幻似真,又演出相當好,因為實在太自然太生活化,讓你相信他們就是活生生的乘客,但又在導演安排下,說出一切想反映的事,就如偶遇的維權律師,幫助觀賞球賽而被罰的女生;老師與自由工作者爭論,是否應該用死刑對付小偷等等。 導演玩轉傳統拍攝電影的概念,電影中的鏡頭從來沒有離開過車廂,就算要看外面的世界,也都是靠扭轉這個鏡頭,加上其小侄女利用自己的相機,攝錄所見所聞交功課。影片沒有華麗場面,沒有型男美女,更沒有任何特技,但電影帶出的訊息如此豐富,也更讓我們好好思考,創作自由的重要,當一個地方,沒有自由,縱然是使用先進的電子產品,街道繁盛,人民的精神文明仍是空白。 我的推介: 《Show名係最難諗㗎!》 4名年輕劇場創作人和演員,要在3個星期內創作一個全新的音樂劇參加比賽。然而,除了因為時間倉卒,而導致大腦閉塞之外,願意投資的老闆又要指指點點,將劇作改到面目全非,甚至換掉演出班底!面對「金主」的無理要求,創作人是否只要「有求必應」就必定可以名利雙收?友情、理想與成功之間,應該如何抉擇? 演出團體:藝堅峰 編劇:Hunter Bell 導演及改編:陳永泉 音樂總監及現場演奏:孔奕佳 翻譯:李穎康 粵語填詞:方若君 主演及改編:張紋嘉、張學良、張國穎、陳健迅 日期:本月18至21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世界各地有很多好書,或者好劇本,都成為本地劇壇的創作來源,未必需要將其本地化,一樣能夠引起共鳴。 我們的劇團,在過去曾經搬演很多世界各地的名劇,包括美國作家Ben Elton所寫的《爆谷殺人狂》(Popcorn),A.R.Gurney名作《情信》(Love Letters),以及日本喜劇作家三谷幸喜的《笑之大學》,我們都沒有將其搬到香港的環境,因為我們認為,有些故事有其宙宇性,加上觀眾也可以透過原著,更加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也是一種交流,所以未必一定要將翻譯劇本地化才好看。 如果以上幾位作家你都不太認識,Mitch Albom可能你會有印象,他的著作 《Tuesday with Morrie》全球很多地方包括香港在內,也是極受歡迎,本地的「中英劇團」就將這個名著搬上舞台,名為《相約星期二》,多次重演仍然場場爆滿。 Mitch Albom另一個舞台劇《Duck Hunter Shoots Angel》將會在香港上演,故事的主人翁Sam是美國南部一名記者,對新聞工作充滿熱誠,最愛做調查報道,揭露社會不公義,曾做過一篇報道,揭發小鎮官商勾結警隊貪污的醜聞而獲獎。紐約的大報於是向他招手,他毅然拋棄女友走到紐約,可惜卻沾上賭癮,淪落至純粹為錢而加盟由暴發戶擁有的小報。 從此Sam放棄求真,每天收到報料電話就作古仔,對所有事情都失去信念,忘記初衷。甚麼外星人版聖經解密、聰明猩猩考入大學、貓王未死等等的報道充斥每日的小報,Sam作新聞已到油盡燈枯的境地,但最可怕是讀者竟信真有其事。有一天,小報的老闆收到報料電話,聲稱有獵人射鴨時錯手射中天使,老闆差使Sam回南部追訪一個不可能發生的事,Sam回到南部,才發現自己在小報作的古仔,對讀者有很大影響力,甚至體會到他作的故事令讀者變得白癡及麻木。在價值觀扭曲的年代,還有甚麼值得相信?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特別在網絡流傳的訊息,究竟甚麼是真甚麼是假,令人摸不著頭腦,甚或人們慢慢開始認為,是真是假並不重要,最緊要是看得開心,笑笑過後,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胡胡渾渾又一天,一切何需太過認真? Mitch Albom的作品關注人生應該追求甚麼,傳媒道德及操守的問題,世界各地都引起關注,到底,金錢佔人生有多重要,是否為了賺錢,甚麼專業,甚麼底線也可置諸不顧? 我的推介: 《對不起,射親袮!》 故事發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兩個笨手笨腳的獵人,在一次獵鴨行動中以為自己意外地射落了天使,感到非常恐懼和內疚。同時,一間小報的記者和攝影師因為上司的吩咐,萬分不願意前往採訪,卻途中巧遇加油站女店員,揭開另一段感人故事。還有一隻半人半鱷魚的怪物及鬼魂出現,為全劇添加荒誕感。劇中探討種種人生課題,包括信念、贖罪、歧視、傳媒操守等,更提醒大家別忘初衷,不要背棄理想和真愛……結局出人意表,笑中有淚。 主辦:有骨戲 編劇:Mitch Albom 翻譯:李展鑾 導演:關頌陽 主演:周家輝、何力高、李鏷驊、陳樂恆 日期:7月2至4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去年林海峰及葛民輝破天荒㩦手合作,製作舞台劇《笑の大学》,雖然二人均為首次踏上舞台劇的台板,但二人都十分落力認真排練,令我對他們更多一分尊敬。 二人的努力,同時獲得提名本屆的《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首度演舞台劇有這成績,絕非僥倖,他們實在付出很多時間及心機。 過去有不少明星級人馬踏足舞台劇,曾經聽說有些明星不願抽太多時間排戲,因為排演一個舞台劇,視乎戲份多少而定,少則也要一百至二百個小時的排練,跟拍電影電視很不同,所以有些人會認為佔用太多時間,有些人也會質疑是否需要排練那麼多時間。畢竟舞台劇演出,全是現場直落,不能中途說不好要重來,演出期間有甚麼出錯,表現有甚麼差池,都一定要繼續下去,絕不能停下來,舞台劇的難度及挑戰正正在於此,因此也是對演員一個極好的訓練及經驗。 林海峰及葛民輝,兩個人的現場演出經驗相當豐富,即場反應極快,完全能夠駕馭,但演舞台劇對他們的挑戰,是對白,是一字不漏地表達對白,加上三谷幸喜對劇本要求極嚴,申請版權時候,已經說明一字也不能改,所以他們作為演員,除了要演好角色,也不能隨心爆肚,一定要依足劇本演出。 這個戲對舞台劇演員,難度高,因為全劇只有兩個人,從開首至結尾都是二人戲,七天發生的事情都在同一個房間內,劇情中,審查官不斷要求修改劇本,劇作家則不斷要求盡快批出上演權,台詞上難免有些相似,一個不小心,很容易說了另一場的台詞。當日林海峰及葛民輝,用了很多時間,很用心地背誦台詞,排戲的最初階段,感覺就如學生上堂,背書給老師聽一樣,葛民輝坦言,從未背過如此多文字。 看著他們認真的排練,尊重劇本,也尊重演出,付出很多時間及努力排練,過程中認真討論及研究角色,一絲不苟,加上在排練期間,從未試過臨時說不來要取消排練,每次排戲都準時到達,甚至比預定時間還要早到,然後就安坐一旁閱讀劇本,這種專業態度,讓人敬佩。 公演第一場,我及導演心情緊張得要死,生怕前後台有甚麼出錯,結果,他們順利完成演出,而且一場比一場好,一場比一場精采,我們愈看愈感動,感動的是除了他們的精湛演技之外,更感動是他們的付出及認真看待事情的精神。 這個演出為他們寫下另一個歷程,也為我們締造一個歷史,票房開售當天全部售罄。今年7月,兩位曾經為此劇擔任導演的陳文剛及鄧偉傑,將會再次上陣,演繹這個不可多得的好劇本,真心希望這個戲,能夠在香港一直演下去。 我的推介 《笑の大学》: 昭和15年(公元1940年),日本正處於軍國主義肆虐的年代,劇本在上演前要經過嚴格的審核。喜劇作家椿一為了新劇《茱麗葉與羅密歐》能如期上演,向嚴苛的審查官向坂睦男提出申請。向坂認為應該把劇本中的喜劇部分全數刪除,椿一為了通過審查,不得不改寫劇本,同時他又在思考如何放入新的笑料,惹來向坂更多層出不窮的無理要求!椿一憑著信念與堅持,最後能否通過批核?在黑暗侷促的審查室,見證最燦爛的人性光輝,情節峰迴路轉,引發笑聲不斷! 編劇:三谷幸喜 導演:鄧偉傑 翻譯:林沛濂 日期:7月9至12日(鄧偉傑飾審查官;陳文剛飾劇作家) 7月15至19日(陳文剛飾審查官;鄧偉傑飾劇作家)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一位從來不入劇院的朋友,因為我的介紹,開始第一次入劇場看我們的演出,近這一年成為我們每個演出的座上客,更與我們一起欣賞其他劇團的作品,他說:「舞台劇的確更有深度,刺激很多想法。」 聽了他說這一句說話,真的打從心底快樂,能夠感染觀眾,是我們戲劇人最想做到的事情。我經常說,看舞台劇可以是娛樂,但我不甘心只囿於這個層面,戲劇的影響力不應只限於此。 同樣是說故事,舞台劇的表達技巧及方式,跟電視電影很不同,外國製作的電視及電影也很有深度,很有意思,香港也有出色的電影及劇集,但礙於市場,以吸引最多觀眾為前提,不得不拍大眾化或純以娛樂為主的製作,有人願意投資較為偏門的主題或口味的電影,實是觀眾之福。 看電影看舞台劇,著重是其劇本,劇本空洞,縱是大型製作,縱是特技精采,也沒有意思。能看到出色劇本的作品,往往引發人無限思緒,甚或會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從而影響行為。 上星期看了舞台劇《香港式離婚》,因為喜歡這個劇本,所以這次重演我繼續捧場。戲中有我非常欣賞的導演及演員李鎮洲,在台上,即使他只站在一旁,默默聽著另一位演員說話,他的氣場及壓台感,都把對手比了下去。我也非常欣賞這個劇本,認為是黃詠詩編寫最好的戲,把婚姻無情一面的關係,寫得令人驚心動魄。 一間專門處理離婚個案的律師行,由一對夫婦營運,在替無數客人處理離婚訴訟後,結果二人都逃不過離婚的命運。二人結婚20年,同一屋簷下,不同床也不同夢,最後一場,丈夫說過去每天,原來他都等待妻子起床上班去後,偷偷走到妻子床上,感受妻子的餘溫,這種隔空接觸,看似浪漫,卻又何其悲哀。 劇中一句對白,道破婚姻無情的荒誕:「結婚時只簽一紙婚書,離婚時的文件卻厚達150頁!」其實這一切不就是信任破裂嗎?雙方互信,根本不用那麼多文件,在結婚時,只要簡單說一句我願意,簡單說甘苦與共,不離不棄,簽一個名就成為夫婦,可是離婚時,雙方完全沒有信任基礎,因此一切都要寫得清清楚楚,離婚時的仇恨,總認為對方對不起自己,要清楚計算雙方的財產分配。 看完這部戲,心裡戚戚然,婚姻讓二人建立家庭,婚姻是愛也是恨的根源,在乎你如何去經營。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胎內》 戰後不久,男性商人花岡金吾(潘燦良飾演)生意上涉及貪污而被追捕,並與他的情婦村子(蘇玉華飾演)一同出走往深郊,隱藏於一山洞,卻發現了垂死士兵佐山富夫(林沛濂飾演)亦藏身於此。其後3人因地震而被困於山洞。只餘下小量糧食,洞內的氧氣亦漸變得稀薄,3人在未知生死的境遇下,分別露出了人性最真實甚至最醜陋的本性,並揭示戰爭對人類的啟示和影響。 演出團體:役者和戲 編劇:三好十郎 演員:潘燦良、蘇玉華、林沛濂 日期︰ 即日起至本月至31日 地點︰牛棚劇場
第一次做演出,由觀眾抽籤決定分場次序,整個戲由14個分場組成,演後座談討論間才發現,這樣的排序,原來可以有871億個可能性,即是說,窮盡一生,也沒可能做得完所有不同的排序。 在香港完成10場的《一夫一妻》,有觀眾在欣賞一晚的演出後,決定要再來多看一次,感受在不同排序下得出的效果,在演畢後的分享中,有觀眾讚歎那種神奇的感覺。在預先知道結局,才看過往片段;又或者一場甜蜜一場吵架,情緒起伏跌蕩得像坐過山車一樣,觀眾如何看待劇中的角色,也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完成香港的演出,跑到內地的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參加劇院的藝術沙龍。當晚我們選取了其中6段分場,先由觀眾抽籤,我們演一次,然後即時再讓觀眾第二次抽籤,我們根據次序即場再演一次,這下對演員的挑戰更加大,因為要在一晚演兩個版本,即興成分更加強。 演法新鮮 完場後與觀眾討論,有觀眾表示,這劇讓他想起內地爆紅的電視劇《中國式離婚》,同樣是展示中國人的婚姻狀況,不同階段下的夫妻關係,一方背叛導致的婚姻破裂;也有任職社工的朋友表示,這劇適合夫婦進場觀賞,審視自己的婚姻關係,細想甚麼令2人甜蜜,甚麼令2人爭鬥。 內地觀眾對這樣的演繹方法感到很新鮮,令他們更加期待看完整的版本,這樣的安排,可說各有各幸福,香港觀眾可以一晚看足本,內地觀眾則可以一晚看兩個短的版本,對演員來說,也是很新鮮、刺激的體驗。 編劇希望透過此劇探討一夫一妻制度的可行性,如果大家認同這種制度,接受這個制度的約束,就應該好好想想,究竟如何維繫及經營夫妻關係,讓大家可以白頭到老。871億個可能性,世界之大,夫妻關係可能不止871億個可能,每一對夫婦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及相處之道,一對夫婦能夠好好相處,其方法未必能夠適用於其他人身上,如何經營一段好關係,相信只有兩個人才知道。 中山之旅 說回這次到內地的演出,已是我們第二次到當地交流,去年演出《和媽媽中國漫遊》,有位觀眾表示自此成為我們的「鐵粉絲」。的確,我們過去一年在香港的演出,她都專誠來香港觀賞,這次在中山再遇,自然特別親切。 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近年積極推動與外地的文化交流,今年適逢中心的10周年誌慶,看他們今年節目的小冊子相當豐富,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節目,香港到中山很方便,一個多小時的船程,況且中山很多美食,有機會到當地吃頓美食、欣賞演出,也是個好節目。 我的推介 《蠢病還須蠱惑醫》 法國喜劇大師莫里哀的最後遺作,1673年在巴黎首演,身兼主演的莫里哀突然吐血倒下,堅持完成演出後不久便辭世。《蠢》故事描述財大氣粗的地主,終日懷疑自己生病,為了享有更好的治療,強迫女兒嫁給一名醫生,後母從旁火上加油欲混水摸魚,幸得蠱惑多計的女僕精明出手,揭破一眾偽善面目。 編劇:莫里哀(法國) 翻譯:陳敢權 導演:莊培德(Peter Jordan) 演員:周志輝、郭靜雯、黃慧慈、張紫琪、歐陽駿、高翰文、林澤群、凌文龍、辛偉強及陳嬌 日期:本月16至31日 場地:香港大會堂劇院
踏入2015年,接收到很多壞消息,其中一個就是現有租用的排練室被業主收回,我們被迫要遷離。不幸中的大幸,很快找到另一個落腳點,而在裝修過程中,也有很多大發現。 由於現有的排練室只租用了兩年,投資的裝修費用不菲,今次搬遷,為了節省金錢,也藉機嘗試參與構建排練室,這次我們投放的心力更加大,單是把每一道牆塗上色彩,我與丈夫加上幾位仗義相助的朋友,用了整整幾天時間才搞妥。 萬想不到,人生中在這個階段,學會一點裝修的知識,在油牆前,先用灰填平木板釘出的洞,再用沙紙磨平,學會油漆與水混和的比例,使用油漆的工具,塗漆時的技巧,如何在力度適中下塗得均勻等,過程原來都頗有趣,也更欣賞裝修是一門藝術,需要大量的手工及心機,才能做得好,也讓我明白,裝修工人為甚麼一定要吃下午茶,因為這等體力勞動工作,真的很累人,我們為了趕工,連續兩天,不停工作10小時,完全沒有休息,兩天下來,躺在床上動也不想動。 另一個開心大發現,是原來身邊有很多兩脇插刀的朋友,在網上求救要幫忙,不單平日少連繫的朋友都挺身而出,連朋友的朋友,與我們素未謀面也前來幫助,令人相當感動,所以有時候,遇到難關不是問題,最重要是身邊有朋友支持,這等精神上行動上的鼓勵,是金錢所不能比擬。 可能有人會問,那麼多人加上自己的時間付出,索性請專業的師傅,不是又快又好效果嗎?自己去做,節省請工人的金錢,也不及付出的時間,不過我們卻認為能夠親力親為參與,得到的效果很不一樣,投入的感情比付出的金錢更加重要,香港人習慣甚麼也以金錢解決,很少有這樣的心情,像外國人修理自己花園一樣事事親手製造,曾經試過自己焗製蛋糕的朋友,相信會明白,吃自己炮製的甜品跟在餐廳吃是很不同,因為特別有感情。 除了參與裝修過程,由於新的排練室地方大了許多,需要的家具也相對多,不會浪費金錢購置全新時,朋友間總有人要搬屋,總有家具多出不知如何處理,將仍可用的物品扔進垃圾房,令人不安及心痛,與其送到堆填區,互相接收循環再用,讓其有新生命,節省金錢也環保。 我的推介: 《獅子頭上釘Banner》 一齣以夢想與血淚打造嘅-史詩式後現代荒誕寫實黑色奇情悲正喜鬧劇!唔怕衝鋒車,最緊要有遮! 從前我哋只識食玩拉瞓,今日竟要面對伸縮警棍?!係我哋生錯時代,定係咁啱俾時代揀中咗? 一幕一幕,歷歷在目:鬼哭神號,胡椒噴霧;卡板鐵馬工字鐵,眼罩頭盔退熱貼;對付佛地魔,齊唱生日歌;雞蛋對高牆,根本唔正常;It's like a dream,but it's not a dream! 演出團體:Arts' Options 文本概念:集體創作 文本整理:郭嘉熹、黃曉暉、盧安娜 聯合導演:陳桂芬、陳敏斌 演員 :郭嘉熹、郭穎東、羅秀慧、曾慧筠、黃曉暉、胡謙、陳蕙仙、張石青、郭慧芬、欣靈、楊國明、積高、梁仲翹、盧安娜、布韻婷、戴俊笙、黃文軒、游錦、俞忠良、晏彰、丁美森、余振球、楊錚源、理奇、卓堯 日期:5月13至17日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香港以往只有大富人家才會僱用傭人,所謂的「媽姐」,身穿白衫黑褲,頭結長辮,手執藤籃,這種人物,現在幾乎只能在粵語長片見到。今年的「香港藝術節,其中一齣舞台劇以香港的媽姐為題材,具其吸引力。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這已是幾十年前的事,這些媽姐也跟香港一樣,經歷許多風風雨雨,講述她們的故事,自然也跟香港的過去連在一起。曾經編寫電影《桃姐》的李恩霖,也就是這齣以媽姐為題材的舞台劇《金蘭姊妹》編劇之一,他表示自己向來醉心舞台劇,甚至比電影更甚,由於執導紀錄片,而搜集了關於五、六十年代住家女傭的資料,因此想寫一套關於她們的舞台劇。 這次的3位主角,蘇玉華、劉雅麗及彭杏英,同樣是曾經替「香港話劇團」工作,故事同樣是講述結義金蘭姐妹,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當年的經典《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但這次未能十分感動人心,可能是由於故事的闡述方式,每次都是角色交代事件,而不是在舞台上呈現事件,令觀眾較難代入,台上的角色由少女至老年,發生的事情不多,未能與角色人物一同經歷一同成長。 畢竟題材吸引,主角具號召力,所以場場爆滿,也吸引一些很少入劇場的觀眾,在開拓觀眾層面上是成功的。媽姐的敬業樂業,以及永不言敗的精神,絕對值得讚揚。 另一齣觀賞的「香港藝術節」劇目,是結合香港及上海藝術工作者的作品《烏合之眾》。編劇喻榮軍是國家一級編劇,當閱讀場刊時,編劇將民主訴求與文革連上,不禁讓人心裡一沉,這次的作品,猶如一篇小說,台詞也是出口成文,看得出導演花了很多心思,讓這個很難在舞台呈現的作品,展示在觀眾眼前,上海的演員也很有力量。 整個演出,可以說是被音樂完全搶去光芒。音樂靠創作人黃譜成現場演奏,台側放了一個三角鋼琴,可是鋼琴大部分時間都不是用來彈奏,而是利用其不同組件,發出不同聲響。有時候會彈奏,但一時會勾動琴弦,一時拍打琴邊,有時候又會利用不用的工具,與鋼琴的不同部位碰撞,營造出不同的聲效及效果,例如將兵乓球輕力抱進鋼琴內,任由其彈跳,演奏者也不能完全控制兵乓球跳動的力度及途徑,好玩極了。燈光也配合營造氣氛,音樂及燈光設計在這個演出,應記一功。 我的推介: 《皇上睌安》 剛愎自負的醫學權威王上仁教授,自妻子離世後沉迷研究腦退化症,渴望靠著研究獲得名利來填補內心的孤獨。不久他遇上年輕貌美的看護巫姑娘,他們由抗拒逐步磨合,最後他的生活細節無不倚賴她的照料,更漸被她青春率直所吸引,而她亦在相處中尋回家庭的安全感,相處慢慢轉化成一段奇特的戀情……王教授的研究生不時前來協助研究工作,面對奚落忍氣吞聲之餘,亦對爽朗的巫姑娘漸生情愫……當王教授的研究初露成果,巫姑娘的灰暗過去亦逐漸揭盅;研究生的內心決志更是日趨堅定…… 演出團體:劇場工作室 編劇:鄭思婷 導演:余健生 主要演員:余翰廷、林娜 日期:6月8至17日 場地:觀塘興業街16至18號美興工廈B座12樓B5室「DG黑盒劇場」
一個演出在呈現觀眾眼前時,一般都經過兩至三個月時間的排練,期間要不斷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最後導演會選擇最好的效果,定下來,每場演出,大抵都會差不多。 始終是現場演出,有時候受著很多不同因素,會有少許的差異,包括演員狀態、觀眾的投入程度、後台人員的配合等等,只要其中一個部門出問題或亂子,都會對演出有影響,就如在演出最感人的一段或者最靜默的時刻,觀眾席突然響起電話,或者互相談話,就會破壞當下的感覺。 專業的製作,每場的演出不應有太大分別,但正在排練的演出,卻偏偏要嘗試:每場有很大的差別。 劇本由14個場次組成,每個場次.都是一個獨立片段,描述一對夫妻在屋內,不同時段,會發生的問題、討論的事項,或傾談的話題,所以每個都可獨立觀賞,當然整個劇本有一個最終的結局。導演於是想到,索性每次打亂次序,由觀眾抽簽決定分場的次序,看看結局放在戲的不同部分,對演員對觀眾會產生甚麼不同的效果,假如一開始不久,就讓觀眾先看結局,後來呈現的生活片段,丈夫為甚麼煩躁,妻子為甚麼懷疑,觀眾自會明白;假如結局放到最後,在過程中觀眾可能會一直想像,這對夫妻最後是否能夠白頭到老。 上星期,我們嘗試自己抽籤去演,第一次真的混亂,忽然間演完第十場,然後直接演第四場,演員的走位如何配合?道具又如何處理?假如每場完結後,全台燈暗,演員走到下一場的台位準備,這是最容易方法,偏偏導演又要加大難度,要求每場的完結位,就是下一場的開始位置,於是演員就要即場創作,想想如何能夠每次在不同的位置開始同一場戲,情緒及台詞都可以承接得到,所以要即時加減一些台詞,確是大挑戰。 一個戲順序演出,情感也可以有鋪排,但打亂後,演員的情緒就如過山車一般,這一場是大吵大鬧,下一場卻是恩愛得如膠似漆,對演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演出也配以現場演奏,樂師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根據每場不同轉變,即場調節音樂配合。 相信對觀眾來說,也會是一個有趣的體驗,畢竟是一個小劇場,實驗性可以很高,不像正規劇場的框框,就連觀眾席及演區,我們也作多番的調節及改動,每場演出後,都會跟觀眾交流,除了探討夫妻的相處外,對這類實驗演出的感受也可分享,在接下來的演出,再作調節及修改也不足為奇。 結果會是怎樣?我們也難料,就讓創作團隊與觀眾們一起探索吧!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父女》 真人真事改編。故事講述更生人士文錦棠在25年前被判死刑,女兒仍在母親腹中,他被囚禁時,女兒一直由嫲嫲照顧。直至他奇蹟地出現特赦,父女重聚,他的生活是如何?這對父女的情是「愛」的恩典還是「恨」的詛咒? 故事再度公演,希望喚起大眾對更生人士的關注及明白他們的困境。主角將由文錦棠親自演出。 主辦團體:Just Education Services Organisation/香港善導會 編導︰鄭鳳玲 主演︰文錦棠、安安、天恩、范倩晴、珠姐、池太 日期及時間︰5月1至3日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印象中《香港藝術節》的節目,比較少合家歡的類型,畢竟每年有一個專為小朋友而設的「國際綜藝合家歡」,但今年《香港藝術節》卻同時有三個適合一家大小觀賞的節目,選了其中一個,看合家歡節目最開心,莫過於感受小朋友的即場反應。 小朋友的童真,反應簡單直接,少至一個滑稽動作,或者故事的人物跌倒,都能讓小朋友開懷大笑,在場的成年人,就算不被台上的演出逗得開心,聽到小朋友的笑聲也讓人快樂。 以色列「小偶影院」的製作《雞蛋星球》,是結合戲偶、電影及實時錄影的演出,概念很簡單,戲偶師操控用不同物料製成的戲偶表演,錄影機即場拍攝,投射到大螢幕,配合背景的轉動及燈光效果,儼如一部動畫即場上演。最特別是製作戲偶的材料,要用人手操控的戲偶,體積很細小,例如扮演的機械人,是由一粒收音機電子零件及銅線加工;一棵人型狀的葱頭,除了利用黏土,其手腳用綠色橡筋造成,再配以線及竹籤就能控制其活動,最重要是操控戲偶的兩位藝人,靈活操控,令小小的戲偶栩栩如生,加上藝人要即場配上人物的一些音效,七情上面,表現落力。 除了操控的戲偶,如何能夠做到不斷轉換場景或背景,得花一點心思,他們造了一個能夠轉動的圓筒,就如一個大蛋糕一樣,只要不斷轉動這個蛋糕,就可以變成不同的場景。在事後的座談會中表示,他們曾經做過很多嘗試,試過製作一條像迴轉壽司的運輸帶,放不同物件上去也可以製造場景的轉換,但仍不及現在這個方法好,鏡頭也不用閃避。 這個演出的故事設定在一個外太空星球上,而演出的構想,源自創作人員與父母的一頓晚餐,當時他們除了享用晚餐,父親還一邊忙於修理一部舊收音機,於是觸發利用收音機電子零件及食物做創作,因此演出中,用上大量的蔬果,小小的機械人放在西蘭花旁邊,西蘭花就頓時儼如一棵大樹,一個紅椒切開頂部就成為一間屋等等,創作人員明顯是每到一個地方巡迴演出時,都到街市搜羅,有甚麼蔬果可用,就地取材。 意念很簡單,製作也並不複雜,配上現場的簡單琴鍵及物件敲擊配樂,演出絕對充滿創意,而且也要極具童心,才會想得出如何製造戲偶及有趣的場景。 人長大了,有時會想得太複雜,偶爾,利用童真,返璞歸真,回歸最基本,也能做出有心思的作品。 我的推介: 《香港有個Bollywood》 天王巨星Ricky(張崇德飾)人氣不再,但卻死性不改,傲慢暴躁的性格讓事業家庭跌至人生低潮,與前妻(胡櫻汶)、父親、女兒及朋友關係決裂。唯獨經理人Bonnie(冼色麗飾)不離不棄,絞盡腦汁為求讓他東山再起。誰知天意弄人,一次意外Ricky竟然與印度裔粉絲C朗(Singh Hartihan Bitto飾)交換了身體。面對眼前最後一次重奪舞台的機會,印度人的肉身配上巨星的靈魂,Ricky究竟如何翻身? 演出團體:劇場空間 編劇:張飛帆 導演:溫廸倫 音樂總監:林慕德 演員:張崇德、冼色麗、Singh Hartihan Bitto、黃宇希、胡櫻汶、王卓明、林慕德、潘敬祖、唐松曦、黎靖雪、高祉婷、黃卓暄 日期:即日起至本月19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兩夫妻的相處,究竟要互相信任,還是互相隱瞞,才能做到相安無事?出現第三者,又是否十分容易的事? 人總是善忘,尤其是快樂的日子,對於不快的事情,都喜歡無限放大,因此與身邊伴侶有甚麼爭執,犯過甚麼過錯,都會銘記於心,難以忘懷。日積月累之下,一點小小的花火,就會將埋藏於心底的炸藥爆開,可能會說出一些很傷害性的說話,甚至做出一些毀滅性的行為。 自古以來,兩夫妻要同諧白首,都不是必然的事,就算古時沒有離婚這個信念,一樣有休妻或紅杏出牆的情況,畢竟兩人走在一起,日子久了,磨擦自然會多,問題是如何化解,如何面對。 排練《一夫一妻》這個演出,不時與團隊中人討論,劇中的角色所遇到的問題,每個生活小片段,都可能曾經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這個創作劇,探討一夫一妻的關係及信任問題,場景就在一間屋內,抽取兩夫妻在生活上的一些小節,無論是快樂的日子,或者是爭執的源頭,都關乎愛與信任,例如丈夫為了解太太月經的感受,會親自試用衛生巾;太太在丈夫財困時將私己錢奉上;丈夫會隱瞞太太去花天酒地;太太會檢查丈夫的電話內容……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雙方開始失去愛及信任的基礎,問題就會衍生,忘記了當初為甚麼走在一起,忘記當初為甚麼可以忠誠相待,結果行錯一步,就破壞婚姻關係。 這個演出將會在我們的排練室內進行,因此現在排練階段,已經有很多想像及創作空間,可以自由隨意發揮,在排練初期,試驗不同的布景擺位,觀眾席的安排等等,畢竟在自己地方可以怎樣擺設都行。另一個挑戰的地方,是編導想試驗一個戲,如果先讓觀眾看結局,再回看過去片段,又或者在中間演結局,觀眾及演員對戲的發展又會有甚麼不同的感覺,所以計劃每一場演出前,由觀眾決定每場的次序,我也不知道會出現甚麼效果,只知道演員及後台們一定要對整個戲相當熟練,隨便說出一場都能應付燈光及道具等安排,因此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這次演出,亦會有即場音樂演奏,表演者也能配合演出即場再發揮,喜歡音樂即場演奏,與演員更有互動及交流。我們也著重每場演出後與觀眾交流的時間,因此每場演出完畢,都會有討論的環節,大家可以分享對劇中故事的感受,也引申大家探討一夫一妻這個制度。 在香港演出後,就會隨即到中山,參加中山市藝術中心的戲劇沙龍,到時會演出選段,並與觀眾作更深入的交流。 我的推介: 《一夫一妻》 愛侶的相處,貴乎一個「信」字,一個人活在對方不忠的陰影下,思想與精神壓力有甚麼變化?一個歪念,令一對本來甜蜜溫馨的關係,可能變成永遠分離的局面,這是否可以避免?還是命中注定? 一段關係,假如相處時,經歷的事情,發生先後次序不同,這段關係的命運能否逆轉?劇作由多個分場組成,分場的次序會由觀眾即場抽籤決定,每場演出都會有別,同一內容,帶出不同故事,為觀眾帶來刺激與觀劇新感受。 演出團體:糊塗戲班 編劇及導演:陳文剛 演員:陳文剛、魏綺珊 演出日期:本月16至26日 地點:糊塗戲班自助黑盒劇場 (新蒲崗大有街32號泰力工業中心2013室)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月薪四千五百元,連一個清潔女工也請不起,有人膽敢出這個價錢,也有人願意接受這個薪酬,在香港,可算是奇蹟。 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重現這段故事。工作環境由市區高貴名校,變成鄉村的破舊小屋,在一般人看來,已是天堂與地獄之比,好端端在華麗辦公地點上班,卻捨棄高人一等的生活,很多人未必瞭解,就算內心明白,也不會夠膽這樣做,等於經常聽到很多人說,如果有一份工能夠讓自己開心快樂,減一半人工也願意,可是假如真有這個機會,卻裹足不前,不敢去實現。掛在咀邊的原因,要供樓供車供養子女,根本沒有可能,不過究竟需要賺多少錢才足夠,自己也不清楚,只認為愈多一定愈好,事實又是否這樣?相信有些人應該知道答案。 身為老師,想教好學生,卻見到小朋友在殘酷的教育制度下,壓力比成人更要大,稍為還有一丁點兒理想或信念的人,都不忍自己助紂為虐,只不過仍是那句:「唔通唔使搵食咩!」「搵食」,有沒有想過,要「搵幾多先夠食」? 如果一個社會,多一些追尋夢想的人,多一些努力為他人做好一件事的人,少一些只追求利益的人,少一些只為自己而不擇手段的人,自然會少很多駭人聽聞的事件,例如黑心食品,社會自然更加美好。 在香港劇壇,不少堅持理念的同儕,因為不是為了一個理念,難以繼續下去。很多時候,外界最常見的一個疑問,就是究竟我們這行的人,是否能夠餬口,認為我們是為「興趣」「玩玩」,老實說「玩舞台劇」這個說法,相當貶意,正如不會有人說:「玩教書」、「玩醫人」、「玩會計」等等,如果只是「玩」,只是為「興趣」,根本不能長時間投入,加上這個世界有更多的興趣可以玩,不會要求用那麼多時間,為甚麼大家不索性去玩其他興趣?要玩的話,根本不容易做到有水準的演出,業界認真地付出,絕不是「玩玩吓」。 業界中人,不是因為沒能力做其他行業而投身舞台,相反有些人主動放棄原本應該更賺錢更穩定的行業,包括律師、商界、銀行等等,在其他人眼中,我們可能是傻瓜,是不能理解,如果只是為了「興趣」為了「玩玩」,絕對可以在公餘時候去做,但劇界中人相信戲劇,正如自己相信戲劇的力量,戲劇在社會的重要性,明白到戲劇的感染力及影響性,除了喜歡站在舞台上的快樂,也為了這個信念而堅持下去。 當然,有理想也要顧現實,不能否認,業界中人是在掙扎求存,在世界各地都一樣,要大富大貴,不要選擇藝術的道路,不過社會如果沒有文化藝術,社會的精神文明就會枯竭,試問,有誰喜歡生活在一個沒有靈魂的社會? 我的推介:《孤兒 2.0》 取材自「趙氏孤兒 」一段家喻戶曉的傳說,第一部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戲劇。故事中有極多人物及場景,過往話劇或京劇演出,都會出現大型布景、大量演員及華麗服裝。《孤兒 2.0》大膽只用5位演員演繹所有角色,甚至服裝一切從簡,更不使用任何布景及道具。演員單純運用身體,透過一系列高難度及具危險性的動作,呈現故事中種種細膩情節,甚至血腥屠戮場面。演出以汗水代替血,用身體說故事。 此劇於2014年《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演出(Work in progress——45分鐘版本),隨後受邀於國際戲劇奧林匹克陝西分會場演出,這次連同6位北京及香港演員,把這個作品發展成完整的70分鐘版本。 演出團體:綠葉劇團 創作/導演:黃俊達 演員:孫志鴻、廖書藝、趙琦、唐美福、劉超、郗望、李騰飛 日期: 4月15至17日 地點:兆基創意書院
在香港要擁有自己的物業,一點也不容易,莫講是居所,辦公室更加是難上加難,要付出的費用不菲,租用辦公室的最大風險,莫過於被業主瘋狂加租,如果捱得過去,沒公司想搬遷,但假如業主要收回單位,無奈也要搬走。 劇團兩年前在工廈租用單位,用作排練及辦公,沒料不到兩年,業主便把物業轉手,而新買家要收回單位自用,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歷,當場要流淚。當年租用時,花了不少金錢及心血裝修,整個單位仍是新簇簇,最近更投入資金加了一些設施,現在眼白白看著這些裝修被移送到堆填區,極度心痛,加上排練室難得在工廠區有無敵開揚景觀,天氣好的時候,還能觀賞美麗的落日,實在不捨。 有時候經過屋苑的商場,發現每兩年就改變現有店舖位置,有的甚至倒閉換上另一間商店,總是讓我想到,商舖負責人的裝修付諸流水,要從頭再來,想不到現在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要裝修一個單位,真的要花很多金錢,雖則我們不是豪華排練室,沒有華麗裝潢,但由於面積也不小,就算髹牆,油漆的材料費也不是說笑。 用了兩年就被逼遷,不環保之餘也極浪費金錢、心血及時間,要搬遷及執拾也很費勁。時間緊逼下,找到了新落腳點,雖然不是完全符合我們的要求,租金也比目前上漲非常多,但無奈都要接受。 現在正忙於排練演出,下個月就會上演,在此期間還要處理新排練室的裝修及搬遷事宜,實在頭痛。湊巧這個演出,一早計劃在自己的排練室公演,即是說,這個演出,會是我們在這裡做的最後一個演出,演出後幾天就要立即搬走。 由於過去投入的裝修費付諸流水,加上未來的新排練室租金倍升,沒有多餘財力搞裝修,只能簡簡單單,這次與劇團藝術總監即是我丈夫,決定能夠自己做的都自己搞,肯定效果不能與裝修師傅比較,但也不能太多要求,所以未來這一個月,除了要排演在排練室上演的《一夫一妻》外,同時間就要兼職做裝修及清潔工人,當然我們二人之力有限,得靠一班朋友幫忙,除此之外,還要四處張羅一些免費家具如書架、儲物架等等,未來一個月,會是相當精采。 香港很多藝團都是租用工廈作排練之用,有些朋友較為幸運,能在一個單位駐紮好幾年,有些甚至超過十年,仍能撐下去,沒被業主趕走,要遇到一個好業主不跟隨市場瘋狂加租,實是三生有幸,但願我們這次「搬家」後,能夠安定下來好一陣子。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Macbeth 2.0》粵語說唱劇場 剛剛立了大功的Macbeth,得悉皇上正準備把王位傳給兒子。此時一名神秘女子卻預言Macbeth將會繼承王位。Macbeth想到,若要預言成真,他必須要親手把皇上殺掉…… 演出團體:7A班戲劇組 原著編劇:莎士比亞 翻譯、改編及導演:一休 音樂總監:盧厚敏 聲樂指導:李頴康 演員:蘇育輝、阮煒楹、周家輝、羅松堅、黎浩然、黃珏基、馮志佑 日期:即日起至本月22日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提起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不少人應該不會陌生,尤其是他的名作,《蒙娜麗莎》及《最後的晚餐》,這位藝術家如此博學多才,涉獵的範疇不止藝術畫作,還有建築、數學、音樂、解剖學、地質學、科學、水力學,甚至軍事,絕對稱得上多才多藝。 達芬奇出生於1452年,並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對世界一切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透過直接觀察,及實踐經驗來印證知識,他不會盡信書本的一切,而是要靠實踐來了解真理及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對大自然懷有極深敬意及迷戀,並認為萬物皆有聯繫,因此能貫穿所有領域,將一門學科的原理應用到另一面學科。 其中一個展品,用影片及投影,詳細分析他的名作《最後的晚餐》,逐步拆解這部作品的過人之處。解構了畫作利用透視的幾何、光線的來源、人物佔圖畫的比例、構圖的分割比例等等,讓我更加明白,有些在視覺有效果,並非全靠感覺,原來繪畫也有數學要計算,難怪達芬奇曾說,不明白數學的人,不會明白他的作品。藝術屬於感性,達芬奇卻以科學的角度,去尋找藝術的另一面,在繪畫時,如何突出主題,遠景為甚麼要畫得朦朧,都有其科學解釋,不是純粹見到甚麼就畫甚麼,科學與藝術也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 展示的手稿,你會發現達芬奇有個奇特的習慣,就是利用左手寫字,書寫出來的字是以「鏡像」的方式,即是第一眼根本看不懂,因為是倒轉了的,真不明白為甚麼能夠創作這樣的書寫方式。 觀看他對自然科學例如水的流動,雨水形成等的研究,現在看來不是新奇理論,但要想像這是五百多年前的研究,並且透過對水特性的了解,從而發明利用水力的工具,除了水力設施,他更研發飛行器,他當時曾說:「若要了解空中飛鳥的運動,首先得了解風,對此我們可通過水的運動加以驗證。」他的邏輯及思想,絕對比同期的人超越好幾個世代,不得不令人佩服。 在禁止解剖的年代,他也研究解剖學,並透過這樣了解到人體的器官之間不僅有關係,連帶與身體的外部特徵也有因果聯繫,以致他畫人體時,能準確捕捉到每個機能如何運作,又再印證萬物相扣的道理。 這個展覽,是我上星期在新加坡海傍的藝術及科學博物館觀賞,讓我對藝術與科學間的關係,多了一分領悟。到過新加坡的朋友,可能都會見過這個博物館,因為它就位於金沙酒店旁邊,像一朵蓮花的建築物,我每次到新加坡都會參觀這個博物館,因為每次都不會讓我失望。下次有機會到新加坡,不妨到訪這個外型獨特的博物館,就算你對展品主題沒有興趣,博物館外的蓮花池,與周圍環境互相輝映,也是拍照好地點。 我的推介: 《七宗罪餐》 傳說,「七宗罪」由「真理」及「全能」所生,由母親全能撫養成人。及後,人類流傳真理已死,同時全能失蹤,於是七宗罪開始爭議:「哪一宗罪才可以成為新的真理?」經過多次聚會,全能突然發訊息相約七宗罪在此用餐,神秘字條更令七宗罪發現更多問題:「哪一宗罪對人類是最重要?」「人類厭惡罪,罪為何要被創造?」「罪的存在本身又是否『罪』呢?」 演出團體:KEY_Theatre 編劇/導演:KEY 日期: 4月2至5日 地點: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提起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大家未必有概念是甚麼,但如果說,海傍的大榴槤,可能就知道在哪兒。上星期我們就在這個地標,做了一個演出,很好的經歷,永誌難忘。 從聯絡開始,濱海藝術中心便展現他們的專業,一切的聯絡功夫清清楚楚,行政及技術部門,都有十分負責任的接洽人員,經過大半年的籌備,一行十多人,終於在農曆年間,浩浩蕩蕩出發,參加當地一年一度的《華藝節》。 抵達劇院的第一天,負責人帶我們參觀整個藝術中心,內裡有兩個劇院,大劇院觀眾席有1,800座位,小劇場則有220座位,兩個音樂廳,一大一小,設計典雅,有點歐式,除了在劇院及音樂廳,大堂及露天廣場每天也有免費演出,收費及免費節目,一年有多達二千多場。整個藝術中心佔地之廣,儼如一個小社區,又有很多戶外綠化及平台地方,是香港任何一個演出中心所不能匹敵,很多餐飲及商店,在中心外圍,有好幾個有戶外座位的餐廳,還有一個露天大牌檔,在海邊吃喝,很是悠閒。 劇院技術支援非常好,工作人員幫我們裝台,而有些原本是由我們做的功夫,他們也幫忙,其中一個例子是掃沙清理台面。有看過《和媽媽中國漫遊》的朋友,可能還記得演出期間會瘋狂潑沙,以往每次演出,完場後都由一眾演員及後台工作人員,一起合力打掃乾淨,但劇院工作人員每次均幫忙清理,讓我們可以好好休息準備演出。 新加坡的觀眾也非常熱情,反應比香港人直接,很多位在香港演出時,觀眾沒有特別反應,新加坡的觀眾會率性表達,毫不掩飾,他們也很投入,例如其中一場講述電視台訪問,他們當正自己是現場觀眾,還會回答主持人的問題。謝幕一刻,更是感動。一開始謝幕,已經有觀眾站起來拍掌,愈來愈多人加入,差不多半數人站起來,他們的掌聲也從不間斷,我們幾次鞠躬後舉手示意想說話,他們仍然繼續鼓掌,並高聲讚好,讓我們感動得落淚。 完場後跟觀眾見面,他們都緊緊地與我們握手,有些甚至激動得要求要與我們擁抱。新加坡是多元民族,因此觀眾當中,有白人、馬來人、印度人、新加坡人及華人,有些聽懂廣東話,更多是一點也不懂,我們提供中英文字幕,相當管用。及後觀眾在面書留言,都說非常喜歡這個演出。 雖則演出體力要求十分高,但每次能夠感動觀眾,看著他們激動地向我們道謝時,一切汗水都沒有白流,深深感受到作為演員的意義。 這趟旅程,劇院設施好,當地一切支援專業友善,主辦單位提供上佳住宿,觀眾反應好,我們享受演出,實在不枉此行。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安蒂岡妮》 當伊狄帕斯王知道自己在命運的作弄下殺了父親,娶了母親,並誕下兩子兩女,他便自挖雙目,流放餘生,遺下王國予兩子,但二人為爭王權而內戰,雙雙戰死沙場。舅父克里昂漁人得利,繼承大統,為鞏固王權,將二哥以帖基斯國葬,卻判大哥波利尼斯叛國而頒下禁葬令讓他曝屍荒野,妹妹安蒂岡妮,一方面愛上了克里昂的兒子希文,另一方面因信念而冒生命之險,違反禁葬令要將波利尼斯的遺體埋葬。 中英劇團擔當顧問角色,支援新晉導演創立一個全新的業餘劇團,及於黑盒劇場上演具實驗性的創團作品。 合辦:中英劇團及黑幕劇團 顧問:張可堅 編劇:尚.阿努依(Jean Anouilh) 改編:路易斯.格朗蒂(Lewis Galantiere) 翻譯及導演:鄧國洪 日期:本月12至15日 演出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近年偶爾都有機會獲邀到海外演出,曾經到內地、澳門及台灣,每一次與外地觀眾接觸,都是相當新鮮的體驗,畢竟文化有點差異,觀眾對演出的反應及感覺也不同,這次我們有機會衝得更遠,將《和媽媽中國漫遊》帶到新加坡。 這個演出,2013年第一次公演,兩年內在香港演出三次,中山演出一次,今天來到新加坡已經是第五度公演,回想整個過程,也好像是冥冥中有安排。當年看過王一民的故事,感到他們母子的經歷實在不可思議,與藝術總監陳文剛商討後,決定將這個真人真事搬上舞台。 猶記得首演排練時,導演力排眾議,堅持要在台面撥沙,記得當日第一次在排練室內試撥泥沙的時候,風沙四起的悲壯場面,大家事後清理現場那種轟烈的舉動,永誌難忘。當時大家都認為場地不會批准,觀眾亦會投訴,結果這一次,導演勝出,這一個畫面,成為大家心目中震撼的一幕。 2014年5月在香港文化中心重演,天氣異常惡劣,天天狂風暴雨,天文台幾次發出黃色或紅色暴雨警告,讓我每天擔驚受怕,因為一旦發出黑色暴雨訊號,演出便要取消,幸好上天眷顧,讓我們順利演出。 也是因為那次演出,很多人在網上留言,表示相當喜歡這個感人演出,沒多久,收到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的電郵查詢,他們看過演出錄影後,決定邀請我們參加「華藝節」,糊塗戲班能夠有幸參與這個推廣多元文化遺產的三個常年藝術節之一,實是榮幸。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每年在不同民族的新年,都會舉辦一個藝術節慶祝,這次的「華藝節」選在農曆新年舉行,當然就是為了慶祝華人的新年。同時獲邀參演這次藝術節,還包括台灣雲門舞集及香港的非常林奕華。 適值糊塗戲班在今年是踏入25周年,讓我們首度踏足東南亞公演,真的既興奮亦緊張,感謝濱海藝術中心的邀請及一切的協助,為糊塗寫上重要的一頁。 每個演出,都有我們的意念跟大家分享,我們本著透過戲劇,刺激觀眾對生活、社會及人性的反思,對生命有更多的領悟。人生很多小故事小道理,我們都是明白,只是有時生活太繁忙,很容易忘記,希望劇場,能勾起觀眾遺忘的記憶。 期待這個演出,不只漫遊到新加坡,將來能夠去更多地方,漫遊各國。 我的推介: 《鰻魚》 鰻魚與狗魚是天敵。 牠們之所以會在同一個空間,是漁夫要提高鰻魚的作戰意識,從而令到鰻魚能保持鮮美肉質。最後,鰻魚成了桌上鮮;而狗魚,卻留下小命。兩名年輕人突然要競逐老師留下來的位置。 並答應對方這是一場君子之爭。但當機會突然來到,他們雀躍、他們惶恐、他們慢慢改變…… 就像狗魚和鰻魚,如果最後鮮美的要死,那麼,輸給你,是不是我唯一能自主的命運? 演出團體:撲熱息痛工作室製作 導演、編劇:黎安之 副導演:姚嘉穎 演員:石俊傑、鄔志雄、莊芍宜、黃國輝、馬欣澄、陳穎瑜 日期:3月13至15日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