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看日劇《悠長假期》(Long Vacation),當時總不明白木村拓哉所飾演的角色,面對的音樂困境,老師經常批評他彈琴只有技巧,卻無感情,要他在心中想著一個人去彈奏,要為一個人而彈,而不是為彈奏而彈奏。當年想像不到,究竟怎樣能夠看得出一個人,演奏時有沒有情感呢?到近年在排戲中,就開始充份理解到,表演者內在有沒有情感,觀眾是完全感受得到的。 最近去看一些學生的演出,演繹一些經典的悲劇名著,看著他們在台上聲嘶力竭,但卻看不到他們內心的掙扎。這可能跟他們的經歷及年紀有關係,要一個十多歲年輕人,飾演垂垂老矣的老人家,確實有點難為他們,外在的化妝可以幫到他們,模仿老人家的龍鍾可以幫到他們,可是沒有那份經歷,就變得徒有外表卻沒有靈魂。 就算不是飾演老人家,演其他角色時,都似乎未能充份理解角色的心路歷程,為甚麼要作出這樣的行為,為甚麼在那個情境要悲從中來,為甚麼在那個情境要發出猙獰的笑容,只是一味的高聲咆吼,觀眾能見到的只是演員不斷向觀眾說,我現在很傷心憤怒,可是卻完全不能令觀眾動容。 觀眾有時可能觀賞完一個演出,說不出為甚麼好看,為甚麼不好看,其實演員的真摯情感表達是其中一個關鍵。 演戲的前輩經常教導,由心出發是很重要,先要了解角色,明白其背景,解讀角色說出每一句對白的背後動機,演員演繹時便很不一樣,那種喜悅或悲痛,是由於確確實實的事件,而不是演員告訴自己,在這個時候我要很傷心地哭,因此很機械地傷心。以前試過做一個角色,困在病房內很痛苦,本能地覺得這場戲要哭,因此在出場前,坐在台邊的幽暗角落,不斷想一些傷心事去「谷眼淚」,然後出場。今時今日明白到,這只是徒有眼淚的外表,卻欺騙不到觀眾,因為我當時的內心,是一片空白。 正如欣賞演奏家或舞者,如果只是絲毫沒有錯誤去彈奏樂曲,或者跳出一段舞步,內心卻沒有真正感情投入,空有高水準技巧,演繹高難度動作,都只是虛有其表,不能觸動人的心靈。 下次欣賞演出時,用心感受演出者的情感吧!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Jo Ngai @糊塗戲班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我的推介:《動物農莊》 一眾叛逆的動物舉「耙」起義,推翻農莊主人,建立「理想新國度」,成為自由、富足的個體。怎料,豬群貪戀人類的享樂,把弄權力的玩意,將昔日的熱情與理想拋諸腦後…… 兩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林澤群、澳洲版《西貢小姐Miss Saigon》男主角劉榮豐,以及一眾專業舞台劇演員,將化身成四條腿的動物,配合幽默諷刺的故事情節、絢麗繽紛的舞台設計、悅耳動聽的原創音樂,發動一場惹笑革命,打造出充滿警世意味的大型音樂劇。 無論你們是辦公室OL、公務員、政客、商家,還是八十後,這個《動物農莊》裡的瘋狂權力爭奪戰,就是你們獨有的生存秘笈! 演出團體:Theatre Noir 原著小說:George Orwell 編劇:鍾燕詩 作曲:Frankie Ho 英文填詞:Benjamin S. Robinson 中文填詞:陳文剛 導演:葉遜謙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賽馬會演藝劇院 英語場次:11月18至19日 粵語場次:11月20至21日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到港展出,實是港人之福,不過上星期各城市電腦售票網(URBTIX)開售這個節目時,就是各大小表演團體的大災難。 為甚麼這樣說?因為開售當天,各大票房幾乎都大排長龍,就以我們上星期在上環文娛中心演出《情信》,票房的人龍相當長,試想像,如果你想購買當天或隨後日子的其他節目,你一定會打退堂鼓,怎麼可能排隊一個小時,因此這幾天,完全是為其他表演團體「趕客」。 免卻麻煩,到網上訂票吧。不同劇團的監製都表示,城市電腦售票網的電腦系統,平日已經非常繁忙,無法登入,搶購《清明上河圖》的幾天,更加無可能接通,令人氣餒。 如是者在上星期,根本無法進入票房系統,我們演出前要替觀眾留票,也要想辦法排隊購票。 城市電腦售票網以往有一個服務,就是可以免費電話留座,觀眾可以兩天內到票房出門票,但從今年8月開始,這項服務已被取消。無時間親身到場地購票的觀眾,上網是唯一選擇,但如果城市電腦售票網系統繁忙,便無法購票,就算能登入,都一定要以信用卡付款,並且要付手續費。 假如觀眾不想付手續費,便要親身到票房,可是場地的售票處開放時間相當好笑,大部分只服務到下午6時30分,有些地方如牛池灣文娛中心,晚上只留一個人售賣即場門票,即使沒有其他人排隊,這位售票員明明坐著、閒著沒事做,都不肯為你處理其他日子的演出節目,你可能千辛萬苦放工趕過去,但卻眼巴巴的買不到其他演出的門票。 說了那麼多,想指出現在觀眾購票並不方便,作為劇團,在政府的表演場地演出,又一定要經她的網絡售票,團體要付服務費,可是卻經常被這個系統弄至團團轉。 香港的藝術表演愈來愈多,希望康樂文化事務署能夠與時並進,提升有關的電腦系統。 還記得兩年前到台灣,看見便利店內有一個售票系統,可以買到文化表演節目的門票。如果香港有一天,能發展一個超級方便的網絡,在每間便利店及港鐵站內,設有自動售票機,可以即時購票,那會是多麼的方便及利民。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 Jo [email protected]糊塗戲班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我的推介:《美麗誘罪》 見證每個女生的28日再生周期 追尋每個女人都夢寐以求的極致美麗 。 她天生愛美,不足十歲便從母親化妝箱內,偷出各種化妝用品,在自己睡房,對著鏡子,拿著眉筆比畫。 由這一刻開始,她不但開始了妝扮的習慣,更開始了對著鏡子說話。 隨著她不斷成長,鏡內的倒影、梳妝枱上的化妝用品,成了她的好友、倚靠。 約會、失戀、出嫁、離婚……化妝、落妝、化妝、落妝…… 不斷為她變換形象的造型師,到底是內心投射的幻象?還是美麗誘罪的遐想? 演出日期:11月5至14日 演出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編劇/導演:劉浩翔 創作演員/造型設計:鄭至芝、馬穎芝
有沒有留意舞台劇一般都是在星期四或者星期五作首演?為甚麼不會在星期一,又或者星期日呢? 一個演出由籌備到見觀眾,一般都要排練一至三個月,視乎每個星期排練時間而定,到公演的一個星期,行內稱為「入台」,就是最緊張的時刻。 劇場的訂場日子,是由星期一開始計算。第一天入台,負責布景的部門最忙碌,工作人員要趁這一天的時間,將布景搭好,只有先將布景砌好,其餘的工作才可以繼續進行。一台布景用一整天時間搭建,需要爭分奪秒。 砌好布景,星期一晚上的一節時間,就會請演員試試走台位。平常在排練室綵排,走的台位都只是按比例定出,到真正上舞台,演出空間大許多,而且真實的布景大小與設計圖則可能不同,所以演員一定要走一次台位,除了演員要適應之外,當然還有其他目的。 在入台的第一天,另一個很忙的部門就是燈光,燈光設計師會在第一天爭取時間,按照自己設計,將所需的燈掛好,演員真正走一次台位,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燈光設計準確地知道需要打燈的位置。在掛好燈之後,便要調較燈光的角度、投射的範圍大細,以及燈光焦距等等。 到了第二天,布景及燈光仍要抓緊時間執漏,布景可能有不少地方需要補上顏色,有時在台上砌好布景後,才發現一些大問題,包括一些高台位置會令觀眾視線受阻,大家便要即場想辦法補救。至於燈光,仍有另一個重要工序,就是將每一「Cue」的燈光指示,輸入電腦程式,以便到演出時,一按掣便有齊所需的一組燈光同時亮起,同時也要按效果,調較光暗度。與此同時,音響設計同樣要根據自己想有的效果,放置喇叭的位置,再確定每一組音效的音量。 如果一切順利,第二天的晚上就可以開始「技術綵排」,即是所有部門包括演員後台、燈光、音響、道具、服裝及其他效果的部門,在每一個指示位(Cue位)夾一次,務求做到所有部門都配合,導演亦會根據整體效果,看有沒有需要作任何的調較。 一般來說,視乎演出的複雜程度,技術綵排都要用上一至兩天時間,待所有cue位都暢順,到了星期三晚或星期四下午,就會來一個總綵排,演員要化妝,當真正演出做一次,經過總綵排,才可以真正見觀眾作首演,即行內說的「Opening」。 一個舞台劇演出,從入台到見觀眾,一般要預備四天時間,沒可能一進場當天就演出,因此你現在該明白,為甚麼舞台劇首演總會在星期四或星期五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Jo Ngai @糊塗戲班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我的推介:《天上人渣》 行年三十的朱彪,營營役役十數載,終能以畢生積蓄「上車」,購得實用面積高達六成的新樓盤「天上人間」,為迎娶愛情長跑,十年的女友美麗做好準備。可惜這位宅男30歲人竟沒半個知心友,想盡辦法才找來三位久違的小學同學組成伴郎團。三位同學今非昔比,早已成為獨當一面的「社會敗類」。這一晚風起雲湧,朱彪新居淪為人性戰場,為保家園阿彪不惜一切。 製作:Loftstage、楚城 編劇:張飛帆 導演:溫迪倫 演員:梁榮忠、冼振東、蔡松合、鄭嘉俊 日期:11月11至14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人總要經歷生老病死。大病而不死,往往都會對人生有所頓悟,經歷過痛苦的治療,往往都能領會健康的寶貴。 近年都偶有朋友患上癌症,以往一直猜不透,為甚麼生活正常兼健康的朋友,會無端端患上頑疾,現在得到答案。大家每天都在吸食化學及有毒物質進體內,無良的商人,為求貪圖自身的小小金錢利益,不斷在食物中加入化學物質,只求令其望上去更新鮮、更好味:豬肉要漂白、西瓜要打入紅色顏料、飼養的動物要注射激素加促生長、坑渠油可以循環再用……完全致人的生死不顧。試問大家長期吃化學物質,身體的免疫系統怎不被破壞?身體機能怎會不起變化? 很多癌症其實都是人類的惡果,有時是被人迫害而染上這可怕的病症,有時可能是自己一手造成。最近看了由「三角關係」製作的舞台劇《愈痛愈美麗》,故事是真人真事,描述一名吸煙7年的22歲的少女,與鼻咽癌搏鬥的日子。 其中一幕描述父親風雨不改地接送女兒到醫院治療。父親撐著雨傘擁著女兒,由台左慢慢走到台右,女兒離開(象徵進了醫院);接受治療後,父親再撐著雨傘擁著女兒,從台右慢慢返回台左(代表歸家)。如是者,二人來來往往,表示不間斷的進進出出,女兒的身體也因為接受化療而日漸衰弱,父親在身邊遮風擋雨,整場沒有一句對白,卻很是感人。 此劇的視覺效果不錯,也能營造氣氛,可惜某些場景,利用了近乎喜鬧劇的方式處理,本來台上呈現的是感動小品,卻突然顯得完全格格不入。 觀罷此劇,買了故事主人翁阿全所寫的同名小說(圖),閱讀其文字,更感到與癌魔搏鬥的痛苦。好端端的一個人,忽然連說話吞咽的能力也沒有、口腔潰爛、血管變得像樹根一樣粗黑、一天嘔吐廿幾次,經歷過幾十次的化療及電療後,身體猶如一個70歲的老人家…… 這本書也描述了阿全的心路歷程,誠意向年輕人推薦,特別是那些感到生命無聊,身邊沒愛,每天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希望大家了解到擁有健康的體魄不是必然的,別把它摧毀。突然一天,身體機能出現突變,連大小二便也要人照顧,一些平常看似簡單的事,像把食物放進口都如同嚼塑膠一般,你就知道,可以好好品嘗一碗飯菜的滋味,是多麼的幸福。 阿全就在經歷這一切後,頓悟到,本來以為自己會失去一切,結果得到的反而更多。也藉此鼓勵患上癌症的朋友,加油!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Jo [email protected]糊塗戲班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我的推介:《零》 人瑞老公公行將就木,本應活得不耐煩,但在彌留一刻才發覺,最捨不得那個陪伴自己大半生、患癡呆症的老伴,看著那個與自己山盟海誓的老婆婆,一切回憶又再次遊歷,老婆婆用盡力量告訴老公公,走向那棵大樹才是他該做的故事。 本劇以形體化及多媒體效果融入觀眾,帶領觀眾走進靈幻的世界,與觀眾同步感受兩老「生」路歷程。 主辦團體:巧克力劇場 編劇/導演︰力克 主要演員︰鍾寶強、Skyway、房倩儀、英樹 演出日期︰10月21至23日 演出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為何離別了,卻願再相隨;為何能共對,又平淡似水……」林子祥這首《最愛》,曾經是我的最愛,歌詞表達那種有緣無份,相對卻又不相愛的無奈,最是令人唏噓。 為甚麼人總是在失去後才驚醒要珍惜?最近看了幾本小說,主人翁遇上明知可以改變其下半生的另一半,可是卻猶豫不決,煩惱自尋,想盡一切藉口及將問題無限放大,結果落得失去最愛的下場,後悔不已。 這些好像是老掉大牙的故事,卻不斷在現實生活中看得見。可能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感恩,只懂自怨自艾。 人與人之間,不懂溝通,往往也是問題根源,明明是愛,卻收在心裡口難開。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我也搞不清楚,人的關係到底是拉近了,還是更疏離。一些十年不見的朋友,會在Facebook互訴近況;有朋友寧願對著iphone玩微博,卻不肯與身邊人溝通說話,這個世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日益奇怪。 現今新一代,要用書信抒發情感及思想,更是難上加難,網上只要求一字半句,甚至符號,代替千言萬語,漸漸,人類愈來愈不懂表達自己。 自從有了電郵,信箱內收到的全是月結單,手寫地址來自朋友的信件已經絕跡。收信是令人期待,手執信件是實在的,就如排練中的《情信》的對白:「信件有別於電話,電話收線後就沒了,信件則不同,可以即時閱讀,可以留待日後閱讀,閒時翻出來也可以重溫,總之在死之前都可以隨時隨地翻看一遍。」我相信這種感覺,這種情懷,是任何先進科技都不能取代的。 一張信紙,藏著無限情意,一字一句都是親手抒發,況且執筆寫在信紙,一般都會盡情抒發,不像打電郵,一句半句,甚至沒頭沒尾。 排練《情信》這個劇本,更加感受到文字的威力。這個劇的設定兩位演員由始至終都沒有眼神交流,亦沒有身體接觸,只是讀出幾十年來寫給對方的信件。作為演員的我,很奇怪事前完全毋須作甚麼集中精神的練習,卻會自然地深深投入當中,每讀到某封信,總會觸動心靈,甚至連在旁負責的後台人員也感觸落淚。 文字確實有其感染力,如果你還收到親手寫的情信,你確是當今的幸運兒。今天,就執起筆,向對方表達愛意吧! 後記:這個演出後,會有一段日子不踏台板,皆因明年初才有場地,到時會重演《笑の大学》,再有場地將會是明年中的事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 Jo [email protected]糊塗戲班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情信》 「身邊的人不是你所愛,相愛的人卻在遠洋等待,寄出一封又一封情信,竟換來失去一生中最愛……」 故事講述一段由童年開始的愛情故事。數十年來兩個人分隔異地,各有際遇,兩人透過書信訴說彼此的憧憬、夢想、希望及憂傷。 艾亞.葛尼的《情信》獲美國普立茲戲劇獎(1990)提名,在美國百老匯上演超過100場,不少荷李活影星以演出此劇為榮,曾擔綱演出的包括米路吉遜、威廉赫特等。殿堂級巨星伊利莎伯泰萊曾演出一場《情信》,門票每張高達2,500美元,共籌得100萬美元善款,成為一時佳話。 演出團體:糊塗戲班 編劇:A.R.Gurney 翻譯:魏綺珊 導演:梁榮忠 演員:陳文剛、魏綺珊 作曲及現場鋼琴伴奏:張貝琳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 10月21至24日
近年來觀賞舞蹈演出時,發現無論是海外團體或是本地的舞團,其演出或多或少都加插說話,可能是獨白、可能是對白、也可能是集體的歌詠、有時更會邀請舞台劇演員加入演出,成為一個純說話而非舞蹈的演出者。 這些獨白或是對白,其目的有些是交代劇情,有些是表達舞者的內心思緒與情感交織,有些則是當作音符,用說話所發出的聲音,運用節奏,高低起伏,或快或慢,化成音樂,作伴奏用途。 舞台上的表演,肯定是多元化的舞台藝術集合而成,當中包括燈光、音響、服裝、化妝、髮型及布景等,再加上編舞及舞蹈員的身體,成為舞蹈,表演給觀眾欣賞。我對舞蹈談不上十分熟悉,作為一個觀眾,我認為舞蹈本身就是一種身體語言,而且是國際性的,沒語言界限。舞蹈員感受到舞蹈所要表達的情感或故事,用身體呈現出來,這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亦是舞蹈本身的特性,其語言就是身體的舞動,去表達內心的複雜情感。 加上說話,對舞蹈演出是否更好呢?編舞者是想進行一次文化交流還是文化衝擊?編舞者是否覺得舞蹈語言,不足以表達所有的情感或故事內容,因此要加上語言去解釋,讓觀眾更清楚其表達的意思? 最近看香港舞蹈團的《三國風流》,他們邀請了一位舞台劇演員擔綱一個角色,所說的獨白全用文言文交代,我不得不看字幕來探個究竟,這樣一來,眼睛移到舞台頂上的字幕機,錯過了舞蹈員的動作,實在有點可惜。 舞台劇也有以話劇加上歌唱及舞蹈,這演變成另一種劇種──音樂劇,當某個角色的感情澎湃到一個用語言也無法表達的時候,便用歌唱或甚至加上舞蹈,來呈現角色的內心世界,讓觀眾感受那股激情。然而,舞蹈員跳至情緒澎湃的時候,加上語言去表達,效果到底是否更加好?則屬見仁見智。 我的推介: 八樓平台:《黑柴─—浪人之歌》 那些歌曲、那些音樂、那些舞蹈──蒼涼、悲傷。 穿透心靈深處的歌曲,正好反映了吉卜賽人的不幸和艱苦的生活;漂泊流浪的吉卜賽人,以他們獨特的嗓音創造出悲傷而深沉的民謠,這些民謠有種能穿透人們心靈深處的魔力,配合奔放豪邁的舞者,釋出所有的精力與熱情,叫人目不轉睛,深怕一眨眼就會錯過精彩的畫面。 紙扇,長絮披肩,飛揚的裙擺;古典優雅的蘭花手,激情澎湃的佛蘭明高。當白色遇上黑色、當中國遇上西班牙! 演出團體:香港舞蹈團 演出日期:即日起至9月26日 演出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八樓平台
兩年一度的新視野藝術節將於10月開鑼,每次節目都相當吸引,今年亦不例外,令人期待。 開幕節目是天籟之音朱哲琴擔綱演出的《「世界聽.見.朱哲琴」2010樂匯.香港》,香港人對朱哲琴應該不會陌生,這位生於廣州的中國女歌手,憑《七日談》獲美國獨立音樂獎最佳世界融合專輯獎,去年更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任為中國親善大使,展開其二萬公里的音樂之旅,收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這次音樂會將糅合朱哲琴的天籟嗓音,連同來自雲貴、西藏、內蒙和新疆等地區的民族音樂家,以及中西樂器演奏家,加上多媒體創作手法,一起演出。 本地知名舞蹈家楊春江,曾經向我推薦,不容錯過來自澳洲「出奇舞」的《賣命引擎》。這個舞蹈、錄像、音樂和激光的多媒體藝術表演,結合精密的電腦互動系統,將身軀的舞動即場轉化,變成一個光影、聲音及舞蹈的互動空間。我一向都很喜歡看多媒體、極具視覺效果的演出,相信這個表演會很精采。唯獨可惜的是,這個節目與自己即將公演的舞台劇同期上演,注定要緣慳一面,希望同好看過後,可以形容給我知道是如何令人讚歎。 去年在台灣看過京劇名旦魏海敏的演出,她這次來港將演出新編京劇《金鎖記》。此劇台前幕後皆是猛人,每位都獲獎無數,令人引頸以待。 另一個我會看的節目,是閉幕節目崑劇《牡丹亭》。日本國寶級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連同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演員合作演出,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首演後曾巡迴到北京、蘇州及上海等地。我曾經在北京欣賞過簡約版本的《牡丹亭》,未知這個製作又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話劇亦大有來頭,由張艾嘉編劇,李心潔、楊祐寧及王耀慶主演的《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亦是重頭節目之一。這是「非常林奕華」的「城市三步曲」最終章,去年的《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未算十分精采,主要還是欣賞張艾嘉的精湛演技,希望這次製作會令人有驚喜。 電郵:[email protected]ail.com Facebook:Jo [email protected]糊塗戲班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我的推介 《防疫禁區》 當疫症爆發時,大多數人的利益,永遠比少數人的利益重要,而自己的個人利益又永遠比大多數人的利益重要! 一個人重要,還是一萬個人重要?如果你是少數…… 故事發生在未來的「G城」。那年冬天,科學家和醫學家為了阻止一種可能由空氣傳染的不明疫症「V病毒」擴散,於病毒爆發的源頭「中央地鐵站」,實施強制性隔離政策,將車站全面封鎖,列為防疫禁區。但原來被封的禁區內暗藏秘密,經傳媒揭發報道後,「G城」市民極度恐慌! 演出團體:影話戲 編劇/導演:羅靜雯 特邀演出:張可堅 主要演員:馮志坤、陳敏斌、郭靜雯、陳曙曦、張敏儀、葉嘉茵 演出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 演出日期: 9月24至26日
每次演出之後,都有一大堆東西要處置,由於劇團地方有限,不能存放大量用品,太大的布景便得棄置,十分不環保,但真的沒其他辦法,香港租金太貴,任何一個劇團都沒可能將每個布景全數留下,布景的唯一下場,就是到堆填區。當然,製作布景的公司,都會將可用的木板及材料循環再用。 服裝是其中一項可以保留,但劇團的地方仍是有限,也不能一直的儲存,而不作任何處理。每次有新演出,服裝設計師一般都有自己的風格,好大可能會重新設計服裝,舊的或儲存著的服裝,因為年代不同、角色性格不合、演員身材有別、戲種的迥異等等,往往不會再被採用,那又得再購置或者製造新的一批。 道具也有著同樣的命運,小型道具當然可以收藏,但也不一定適合下一個演出所採用,所以新的製作,又得花金錢去購買,到頭來物資便愈積愈多,到某個時候,便要來一次大掃除,將太舊或可能不合用的丟掉,預留空間迎接新的到來。 上兩個星期趁演出完畢,為劇團的排練室來一次大掃除,因為地方有限,最後棄置很多東西,實在可惜。 其實坊間有很多劇團的製作費有限,沒多少閒錢可以購置道具服裝,如果政府或商界能伸出援手,撥出一個空置的地方,給各大小劇團放置服裝、道具,甚至是布景,那便是功德無量。若某劇團要重演某個劇目,那麼布景、道具、服裝等可以暫存,待日後再用,不再重演的,可以存放在這個集中點,任由其他劇團免費借用,這樣一來,循環不息,既可減少浪費,物盡其用又環保,又可減低各劇團的製作成本,一舉數得。 只需一個地方,可以是很偏遠的地方,由政府撥款,招聘兩三個職員負責管理,以及處理借用事宜,便可以為全港的表演團體謀求福利,也行一個極大的方便,如果當局或商家能關注這個提案,必定造福文化界,亦間接地扶植一些未有經濟能力的新表演團體,解決他們很多的製作費及儲存問題。 政府致力發展西九文化區,地產商為這個發展前景樂觀的項目而摩拳擦掌,大家何不再多行一步,肩負起培養本地藝術團體的責任,讓西九正式落成啟用時,香港有更多有水平的表演團體為本港爭光。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Jo [email protected]糊塗戲班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一屋寶貝》: 未知生,焉知死!做鬼點只咁簡單…… 父親朝晴最喜愛收集蝴蝶標本。為了捕捉象徵幸福的大鳳蝶,他到遠方的森林去,卻遲遲不歸。自小失去母親的女兒小雨,在家中等候得心急如焚,非常寂寞;幸得鄰居曉子照料與關懷,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一個雨夜,失蹤多時的父親突然回家;之後,鬼靈精怪的事件接踵而來,朝晴卻不知如何應付!本劇榮獲「第十九屆香港舞台劇獎四大獎項」,包括最佳整體演出、最佳創作音樂、最佳音響設計、十大最受歡迎製作等。 演出團體:演戲家族 原著:柳美里(日本) 改編:張飛帆、彭鎮南 導演:彭鎮南 主要演員:朱栢謙、溫卓妍、羅敏莊 演出日期:9月17至19日 演出地點: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西九文化區不斷討論再討論,以前曾經推出幾個方案諮詢公眾,一個巨型天幕再加摩天大廈,公眾譁然,導致設計即時死亡,一切要推倒重來。現在「西九管理局」正式成立,再次邀請顧問公司設計概念方案。看過展覽,有喜亦有憂。 走進展覽廳,先看第一個由Foster + Partners(F+P)設計的方案。F+P的設計特色,有一大片綠化公園,看過錄影、模型、圖片及文字等介紹,得到一個整體印象,是在這個方案之下,西九將會有一個很大片的綠化地帶,顧問公司甚至將其媲美紐約的中央公園。 如果只單看這個公園,真的令人為之一振,因為香港實在很需要多些綠化設施,所以這大片綠樹林蔭相當吸引,可是現在我們不是起休憩設施。努力尋找區內文化設施布局,才發現所有設施密集地放置在一起,一座建築物內會有劇院、商場、食肆、辦公室及酒店等的多功能大廈,人流得以集中,可是萬一設計上有任何失誤,都會因為沒空間修正,變成死局,結果可能如柴灣青年廣場的劇場一樣,空有外表而毫不實用。加上現有不少文化場地,建設在街市樓上,體育館樓下,除了不倫不類外,也不見得特別吸引人流。 第二個方案,由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許李嚴)設計。設計師說參考了「清明上河圖」,以文化經脈為理念,將西九規劃成卷軸一樣,逐層顯露,設施平均地放置在整個西九地區,沒有太明顯的地標,綠化地區也不很多,遊客可以方便地沿著文化帶,或綠化帶遊覽整個文化區。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讓人一直沿設施走下去,會不知不覺去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文化設施因而有了聯繫。我亦喜歡設立浮在海邊的藝排,延伸藝術區域,建築群亦安放貼近市區,避免高樓影響海岸景觀,可惜設計中仍有部分住宅,以及酒店霸佔了西隧以西的海岸線。 第三個方案由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設計。OMA的設計則將文化區劃分為三大村落,分別為劇場村、中村及M+視覺藝術村。這個設計將不同的藝術區分開,不喜好某類藝術的人,便有可能永遠也不去那些區域,當然這設計也有助於分流,令人流及交通得以平均散布於區內。但建築群卻霸佔海濱,佔用了大量海岸線,劇院外牆又必須要密封,浪費了大好的海景,影響景觀。村與村之間的距離又遠,不利於遊客貫穿全區及推廣不同的文化,變成很明顯的三個區域,可能老死不相往來。 如果可以投票,我會選擇許李嚴設計的第二個方案。 值得注意,三個方案的地產部分,都未有詳細披露,特別是住宅的高度。 順帶一提,三個方案都有不少綠化部分,其實要增加綠化,環境局大可以考慮在建築物的天台種植物,這個措施更可推廣至全港建築,特別是在公屋及政府建築,建設更多空中花園,增加全港綠化,減少二氧化碳及美化環境。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Jo [email protected]糊塗戲班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我的推介: 《相聚21克》 佩雯的男友三年前不幸因車禍去世,但她卻一直相信「他」並沒有離開。縱然身邊所有人都看不見她口中這位「同居男友」,佩雯卻依然沉醉於自己的天地。精神科醫生浩然與女友阿思同居多年,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早已把兩人的愛情磨滅殆盡。一天,浩然重遇舊同學佩雯。由起初將佩雯視為病人,到漸漸走進她的世界,甚至看見佩雯口中那個不存在的「他」。 人為甚麼總不肯在擁有時珍惜,究竟失去時又應該何時放手? 去年看過首演,劇本及演繹都細膩感人,絕對值得一看。 演出團體:istage 編劇:劉浩翔 導演:李俊亮 演員:劉浩翔、鄭至芝、陳桂芬、黃兆煇、張雅麗 演出日期:9月15至19日 演出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一個演出是否順利進行,觀眾可能多數集中欣賞演員唸台詞是否暢順,有沒有吃螺絲。但你又可曾想過在舞台背後,是有幾多人同步努力,才能成事? 剛演畢《安娜與陳七》,台上只得四位演員,到謝幕時不免令人感到人丁單薄,可是這個製作,背後的工作人員比台上的人多出好幾倍。演員要高速轉妝,我每次從台面前返回台側,就至少有八隻手伸向我,包括兩隻手負責整理頭髮、兩隻手負責化妝、兩隻手幫忙換衫、兩隻手幫忙換裙或褲,有時比較難穿的鞋,需要坐下,我只要伸出兩隻腳,左右兩邊就分別有人替我換鞋。 整個過程其實在演出前要不斷練習,不斷想辦法,務求一返入台側,大家就按既定的先後程序為演員大變身,分秒必爭,才能在幾秒內變身。 另外兩位演員的轉妝更為繁複,要在極速變成另外一個人,服裝設計便要花一點心思,例如同一個女演員離台後,在兩至三秒就間變成另一個人,演員是要事先穿上三條裙,一進台側脫去外面的一件,便像換了衫一樣。男演員由前衛髮型師搖身一變成醫生,髮型師穿的褲一定要夠貼身,至於醫生的外套、恤衫及西褲,都要事先做手腳,將三件縫在一起,衫後則改成拉鍊,當男演員一進台側,脫去上衣,再跳進三件頭的醫生服,拉上拉鍊,換個假髮,又變了身。 一個演出,絕對是演員及後台所有工作人員同心協力,一起在演出,只是後台人員不是在觀眾面前演出,但他們的「演出」同樣影響整個戲的節奏及效果,沒有後台人員的支持及努力,演出絕不能成事。 另一方面,這個演出的燈光及音效位也特別多,在演出前幾天,一般都要做技術綵排,以往做其他製作,技術綵排時都不用演員諗出所有台詞,每場都只會跳到所謂有「cue位」的地方,試一試燈光、音效及轉景的效果,可是這個演出,由於「cue位」有幾百個,比一般舞台劇都要多,以致我們的技術綵排,幾乎都要將整個戲從頭到尾做一次。 說了那麼多,就是想指出幕後人員功不可沒,演畢謝幕時,演員接受觀眾的掌聲,也不忘要觀眾給予掌聲鼓勵後台人員,因為他們也是演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導演決定用兩個演員分飾四十個角色,為了減輕成本之餘,也是想試的手法之一。說到底,這些都只是表演形式,最重要仍是希望能喚醒觀眾,多珍惜身邊人,多花心思維繫感情。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 :Jo Ngai @ 糊塗戲班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我的推介: 《第十二夜》 以莎士比亞精密的情節布局,以及細緻的角色性格,重新加上音樂元素,再運用意大利即興喜劇的街頭表演形式,製作一個傳統又新鮮的浪漫愛情音樂喜鬧劇,希望達到傳統莎劇雅俗共賞。 演出團體:斷片劇場 原著:莎士比亞 導演及改編:方俊杰 演員:吳卓昕、李頊珩、林子傑、 陳小東、陳郁憲、 陳栩炘、張君洳、張紫琪、黃曉暉、楊螢映、賈澤麟、蒙潔、蔡澤民、 藍真珍 演出日期:8月28至31日及9月2至5日9 演出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