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遊客,每逢到外地,總喜歡逛露天市集,欣賞街頭表演,單是這些畫面,已經為當地增添不少生氣,特別吸引,逛得特別開心。 澳洲悉尼,在悉尼大橋附近的市集「The Rocks」,每逢星期六日都開滿攤檔,數目非常多,賣的盡是當地的藝術手作,有飾物、手造香皂、蠟蠋、手繪碗碟、畫作和服飾等等,琳瑯滿目,有些手工藝品,還會附上說明書,講述材料的出處,製造過程等,十分細心。這些手作,價錢一點也不平宜,不過由於是手工製品,尊重藝術創作的人,必定會認為是物有所值。 在攤檔附近,臨近海邊,沿路盡是不同類型的街頭表演,有雜技,有跟觀眾互動的遊戲表演,而音樂演出則較為普遍,這些音樂人會自己作曲彈奏,並錄製光碟即場出售,當天見到一個年輕男子,將結他平放,就如彈奏古箏一樣,用勾及拍打弦線的方法,有時又拍打結他不同部位,奏出音樂。同行的友人是結他愛好者,指青年的造詣不錯,難度也高,在陽光底下,海景面前,這位音樂人顯得非常享受及投入,畫面相當迷人。 再走到悉尼歌劇院外,海濱擺放很多枱凳,坐滿享受海景的人在飲食談天說地,十分熱鬧,莫說遊客,我想就算是當地居民,也是假日共聚的好地方。 在塔斯曼尼亞的霍巴特(Hobart),每逢星期六的Salamanca Market,都是聚集居民及遊客的好去處,除了售賣很多當地的農產品外,也有很多手工藝品,以及街頭表演,十分有放假氣氛,是到當地遊覽不能錯過的景點。 香港也有這類市集,不過規模相對小型得多,街頭表演,大家可能會想起旺角行人專區,可是擠擁得互相嘈雜,技藝也十分參差。至於偶爾在行人隧道內的演奏,卻是孤單的獨佔一隅,不會像外地市集,猶如嘉年華會一樣,為市集增添氣氛,路人也是行色匆匆。 總不明白,香港有一個美麗的尖沙咀海旁,可是多年來仍未能發展成熱鬧繽紛的市集及露天餐廳,讓居民及遊人盡享,我們的海傍,只有一些景點拍照的攤檔,售賣手工藝品的小檔卻是疏疏落落,而本來唯一的海景露天咖啡店,也要關門,不知道地產商會將這個地段變成怎樣。 每一個地方,都應該有機會讓藝術家盡展所長,能夠造成氣候,自然人流亦會多,香港缺的是有品味的市集。 《情迷舞台》這個專欄,今天是最後一篇文章,十分感謝老總從2008年開始,讓我在這個平台,跟大家分享舞台及文化,七年是一個不短的日子,下星期開始將會在另一個版面,與你們分享另一些題材,希望繼續得到大家的支持,也順祝大家有一個美好的2016年! 我的推介:《亂世英雄》 改編自人氣漫畫《火鳳燎原》。一切就從呂布被擒開始,一夜之後,也就在白門樓作結。所向披靡的呂布,中了公子獻頭的詭計,終被曹操所擒。呂布與兩大幕僚陳宮、張遼淪為階下之囚,天下英雄引頸以待呂布生死。天將泛白,劊子手登上了白門樓。那一天,根據歷史記載,三人之中只有一個活了下來。但歷史卻沒法讓人知道「活下來」的真相! 演出團體:A2創作社 原著:陳某 編劇:張飛帆、陳仕文 導演: 黃曉初、 陳仕文 主演:郭鋒、邵仲衡、陳仕文、文傑聰、鄧智堅、李俊傑、郭穎東、喇英、林娜 日期:明年1月14至17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一種信念,一種追求,能夠堅持,就能成就心中所想。在澳洲塔斯曼尼亞中部一個超級寧靜的地方,一位藝術家,就是這樣默默地創作他的木雕藝術品,成為這裡的地標,所有人知道你到該鎮遊覽,都一定會向你介紹這個不能錯過的藝術館。 生於澳洲東南部的Greg Duncan,少年時無心向學,甚至被趕出校,在荒野中流連,學懂欣賞叢林的美態。做過很多工作,但沒有一份讓他感到開心,喜歡雕刻的他,感到人生很沒意思,有一天,與他的哥哥聊天,哥哥問他到底喜歡做甚麼,Greg說希望像他哥哥一樣成為藝術家,他的哥哥便鼓勵他付諸行動。 結果他開始做雕刻,甚至成功賣出自己的作品,慢慢他希望能有自己的作品展覽。在1990年初,他首次到訪塔斯曼尼亞尋找適合的木材用作雕刻,他愛上這個地方,最後選擇在中部,Lake St Clair所在的Derwent Bridge落腳,買了一幅地及一間小平房,踏進展館,先迎來是幾件小型作品,包括:帽、皮手套、大衣等等,令人驚嘆的是,你明知是木材,卻栩栩如生,雕刻及打磨得猶如一塊真布真皮活現眼前,雕功的技巧令人佩服。 展館的重點,是一個「仍在進行中」的展品《The Wall》,他用一塊又一塊的候恩松(Huon Pine)作畫,每塊松板都是一米濶、三米高、一百毫米厚,每塊重250公斤。他在每一塊松板上雕刻,幾塊雕刻拼在一起,成為一個故事,而整個展覽將會有用一百塊候恩松,即是作品會是一百米長,這個展覽館在2005年開幕,到現在作品仍未完成,尚有大約十塊松板尚未雕鑿,他用意是要讓人看到創作的過程。 作品的難度相當高,在這麼薄的平面上,做出十分立體的效果,展現出來的也有不同質感,有人的面部表情、肌肉、衣服、動物、鐵器,全部都十分細緻,好像利用一支畫筆一樣畫出來,但卻是利用不同工具雕琢,一邊觀賞,一邊嘖嘖稱奇,實在是隱世藝術。 更加欣賞的是他的創作理念,首先他認為木材是一種難度很高的素材,他卻偏偏向難度挑戰自己,而他不少故事,是關於澳洲的伐木工人及水利工程的人員,認為他們是開拓國家的先行者,做著一點也不簡單的工作,因此他希望透過作品,呈現他們的努力及貢獻。另一些作品則集中於瀕危絕種的動物,希望人類更加愛惜大自然。 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源於生活,與人溝通,並且讓觀賞的人有共鳴及感到有所聯繫。而Greg 的故事,更加讓人明白,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才華,未必人人都要走相同的道路,讀書不成不代表人生就是完蛋,重要的是自己知道想走的方向,努力堅持,一樣有出頭天。 我的推介: 《抱歉,我正忙著失戀》 失戀,可以被醫治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醫科畢業生在網上找來了幾個「失戀入膏肓」的人,成立了一個分享互助小組。然而,某個他只懂在小組中不斷泡妞某個她又堅稱自己沒有失戀只是為了「幫人」才來。原來「失戀」並不是大家想像般簡單?幾個失戀同路人互相嘲笑,甚至五十步笑百步,以嬉笑怒罵方式唱盡失戀苦況!失戀時的荒唐行為再現,讓我們一起笑著曾經的自己,度過一個不一樣的聖誕! 演出團體:7A 班戲劇組 編劇、導演:一 休 演員:鄭嘉俊、馬沛詩、黃嘉威、阮煒楹、梁依倩 日期:本月25至27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想不到,走到澳洲塔斯曼尼亞西岸,一個偏遠小鎮思特雅寒(Strahan),居然也有話劇演出,劇場是半露天,最神奇是這個演出,竟然是由父傳女,承傳下去演出超過二十年,次數超過5,000場,成為澳洲最長壽的劇目。 演出很簡單,只有三個演員,沒有燈光,沒有音樂,只有簡單的服裝及道具,最複雜算是布景,在演出期間砌出一隻船。故事是以1834年,思特雅寒(Strahan)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當年大英帝國將重犯送到塔斯曼尼亞一處偏遠的小島莎拉島 (Sarah Island),這裡當時被形容為地獄,臭名遠播,因為囚犯都被虐打及惡劣對待,在1822至1833年期間,一共有約一千二百個囚犯被禁於這小島,後來政府在塔斯曼尼亞南部的阿瑟港(Port Aurthur),興建一座更大型的監獄,並將犯人分批用船送到新監獄,最後一批十個囚犯,決定騎劫船隻逃走,並成功逃到南美洲。話劇就是呈現他們劫船逃走的經過。 劇場可容納一百多觀眾,演出形式像兒童劇,主要都是邀請觀眾參與,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地完成,沒有甚麼高超演技可言,也沒有甚麼舞台效果,不過作為遊客,也看得很開心,而且透過戲劇方式能進一步認識這個地方。湊巧地我也被選中成為其中一名「演員」,同台演出了一小段。 跟主角 Kiah 傾談,她說自己做了這個演出22年,她的父親Richard Davey就是這個劇團(Round Earth Company)的創辦人,Richard 是一位專業的導演、演員及劇作家,我們欣賞這個演出《The Ship That Never Was》,也是由他所編寫,起初18年,Kiah跟父親同台演出,父親在幾年前病逝,她則接手父親的角色繼續演下去,現在每天都會演一場。聽罷她的故事,特別感動,想不到劇團及演出,也可以代代相傳。 這個劇團已經有超過四十年歷史,特色是走訪不同國家或地方,演出屬於當地的故事,他們曾到過世界很多不同國家,跟當地的藝術家合作,也演出關於原住民的故事,後來他們選擇在塔斯曼尼亞落腳,創作有關塔斯曼尼亞的題材,我看的這個劇目,最初在首府霍巴特(Hobart)公演,後來獲邀到思特雅寒(Strahan)長駐演出,在故事的真實地點上演,更加有意思,也成為當地一個重要旅遊項目。 一個只有800個居民的旅遊小鎮,也能支持一個長壽的話劇演出,為甚麼有近800萬人口並著重旅遊業的香港卻不能?多年來我已經很想製作一個屬於香港故事的獨有演出,這次看罷演出,給我更大的啟發,盼望我能將之變成現實。 我的推介: 《戇大人》 改編自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果戈里的諷刺喜劇名作《欽差大臣》。故事講述市長召開緊急會議,告知手下一眾官吏有政要高官將會出訪的消息。驚慌失措之下,他們將路過的潦倒小伙子誤認為微服出訪的高官,爭相巴結,阿諛奉承。小伙子莫名其妙受到無上禮遇,還差點成了市長的乘龍快婿。當真正的高官到來之後,這一連串的笑話和鬧劇,究竟如何收場? 演出劇團:中英劇團 原著:果戈里 改編:司徒偉健 作曲/音樂總監:Frankie Ho 填詞:陳文剛 導演 :黃龍斌 指揮 :何嘉盈博士 編舞 :黃龍斌、姚詠芝 現場樂隊:新世紀青年管弦樂團 演員:中英演員 日期:本月26日至明年1月3日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在年初的時候,以為今年會稍為放慢腳步,可以有時間多看書,結果劇團的工作及演出一浪接一浪,很多突如其來的計劃,打亂了步伐,回首一看,感到自己實在是超額完成很多的工作,充實而快樂。 年初接到業主通知,要收回我們租作排練室的單位,殺我們一個措手不及,那個單位只租了一年半,儼如新裝修一樣,投資的心血一下子化為烏有,剛巧那個月份正值要排練演出,結果在百忙中,四出尋找新的單位,幸運地很快找到合適的地方,便得要立即搞裝修,為了節省金錢,還記得那個時候,日間排練,晚間及深夜到新單位自行裝修,幸得一班朋友仗義相助,在限期前完工,簡直是挑戰不可能。 搬遷當天,小小的排練室,居然塞滿七架中型貨車的空間,然後我們只用一天在新單位內大致清理好雜物,幾天後,就開始使用排練室。 屈指一算,自從5月1日搬進以來,已經在這兒排練了劇團5個演出,包括《笑之大學》、學生演出《最Dry啪啪啪檔》、「無障礙劇團」的《星圖》、《和媽媽中國漫遊》以及《情信》,期間還讓一個業餘團體在排練室做演出,另外做了一個集展覽及表演的《HK make sense》。半年時間,搞了這些作品,真不可思議。 猶記得,舊有單位業主提出要收回物業,我們簡直就是晴天霹靂,現在回看,又感到是上天的安排,因為不是被逼搬到這個大一倍的新排練室,有些大型演出,如演員人數達30人的《星圖》,根本無法排練,也無法演出《情信》的同時,做到場地裝置展覽,所以有時塞翁失馬,真的是焉知非福。 今年也為劇團,多次走訪外地。年初,獲「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邀請,在當地的「華藝節」演出《和媽媽中國漫遊》;年中到過台灣的阿里山,與當地的山區原住民作文化交流;到韓國首爾,參加演藝交流會,觀賞了很多展演,也看到當地的大型百老匯舞台製作;到上海參加「國際藝術節」,再次演出《和媽媽中國漫遊》;到中山演出《情信》。每次出外,都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加上每次都碰上很友善及非常幫忙的主辦單位,讓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明年,會有更多的計劃,現正醞釀中,假如一一成事,未來兩年都會很精采。有時候,想慢下來,卻又因緣際會地遇到不少機會,感到有興趣,也不計較會用自己很多時間。期望未來能夠製作更多有意義及高質素的演出,感動你及我。 我的推介: 《床纏故事》 女人意外懷孕,走進手術室,尋找解脫;卻在病房遇上另一少女,期待新生命的誕生……妻子以為愛可以征服所有,以為忍耐丈夫,便可維持真愛。丈夫變本加厲,暴打不休,妻子夜夜任由宰……男人患了抑鬱症,思想是自由地飛行,卻被過去的種種不快羈絆,究竟被縛的是身體,抑或是心靈呢?一張床,三個故事,訴說執念讓人迷失、讓人沉迷、讓人消亡意志,且看我們如何自處。 演出團體:藝君子劇團 編劇:黃釗鑫 導演:黃呈欣 編舞:施卓然 演員:李穎蕾、曾浩嵐、黃釗鑫、尹偉程、施卓然 日期:本月18 至20日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製作每個演出,能夠有一個好的劇本,以及一個好的創作班底,基本上已經成功一半,如果再加上吸引的宣傳,效果更是相得益彰,因此每次如何想出有趣及創意的點子,當中有很大學問,又相當好玩。 創意思維能夠推出與眾不同的方案,可以提高銷售,也可以解決問題,這讓我想起日本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據報日本每年有多達二百萬部單車被棄置,日本政府每年要花上超過十億日圓清理。為甚麼會有那麼多單車被丟棄呢?原來日本的大學生,就讀期間大部分都是以單車代步,但當畢業後,他們沒有處置單車,將其賣掉或者轉贈,就這樣放在一旁不理,結果日復一日,破舊的單車成為垃圾,既浪費之餘也影響環境。 或者很多人想到,可以翻新這些單車,循環再用,問題是,如何引起大眾關注問題的嚴重性,將這些被人擱在一旁,沒有人看見的問題重新被看見呢?後來一個組織想出,創立以大學生為目標市場的單車共享系統,要吸引更多人加入共享的行列,他們推出一個創新計劃叫做 Saddle Blossoms,希望改變公眾的行為。 創意團隊先選定一間大學,然後將校園內的破爛單車的座墊拆除,運到工作室,由熟悉園藝的伙伴,在每個座墊上,植入花泥及能夠快速成長的種子,經過半個至一個月,當植物從座墊生出來後,他們再將座墊重新安裝回破舊的單車上,校園內的單車,一夜間每個座墊都長出植物,有些甚至開花,這個奇景自然惹起人的好奇及關注,繼而引來大量媒體報道。 團隊還將植物生長過程拍攝下來,在每個座墊貼上QR Code,讓人用手機一掃,便可以看到植物在快鏡下的生長,希望令人重溫被遺忘的時間及感受時間的流逝,將這些逝去的時間,轉化成藝術品一樣讓人欣賞,因為這個計劃,加入單車共享的人數倍增,從而減少棄置單車的數量。 計劃構思很簡單,卻因為突破平常的思考模式,製造了一些空間錯位的效果,在視覺上特別搶眼,從而惹起更多人的關注,這是我們平時做宣傳時,經常絞盡腦汁,希望想出特別的點子,吸引眼球,最重要,當然是引發行動。 我想,廣告創作人每天也是在挖空心思,希望想出好的方案,讓產品令人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繼而令顧客購買一試,當然會否重複購買,就得靠產品本身,常說好的廣告讓差的產品死得更快,因為一下子吸引很多人購買,最後貨不對辦,廣告說得天花亂墜,產品卻一無是處,再經口耳相傳,立時更多人知道產品不濟。就像我們製作舞台演出,每一次都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觀眾進場一次,與期望落差太大,可能永不回頭,所以有好的點子宣傳,也得要有高質素的作品配合,反過來,好的作品也要有噱頭及品味的宣傳,吸引觀眾入場,才不致白費創作人的心血。 我的推介: 《凱撒》 根據莎士比亞《凱撒大帝》改編。凱撒登上權力頂峰,無視預言者之警告,逐步走向獨裁,卻遭布魯圖斯為首的反對聯盟刺殺。凱撒死後,布魯圖斯才發現,追求的所謂「公義」,根本敵不過人性…… 演出劇團:創典舞台 導演:陳焯威 改編:陳基惠、陳焯威、冼振東 演員:冼振東、蘇育輝、蒙潔、黃曉暉、周家輝、郭喜熹、李子楊、葉潤霖 日期:即日起至本月6日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一直以來,都喜歡嘗試創新,這樣在創作過程中會增添很多好玩的元素,尤其是不同界別,不同領域的合作,更加能夠互相刺激,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這是創作人期待的。 剛結束的演出《情信》,先找來本地品牌 Chocolate Rain的設計師Prudence Mak,為演出作布景設計,Prudence 的風格色彩斑斕,活潑浪漫,跟我們之前兩次演出的簡約主義,感覺很不同,起初布置後都有點擔心會否太過花俏,不過由於賦予女主角一間夢幻小屋,卻引發導演及演員有不同的創作空間,包括如何好好利用不同的小窗爬出爬入,結果更能突顯女主角跳脫的性格,作為演員,有了這樣的一個凸間,如何融入其中很重要,反過來,布景亦能刺激導演及演員的想像,所以這次演出,程小曼這個角色,跟前兩次的演繹,也有點不同。 刺激是雙方的,Prudence跟我們說,我們這個作品,激發她創作了一個小繪本,在慶功期間她跟我們分享她的畫作及故事,描述一男一女突然分隔兩地,一方不斷寫信,對方卻接收不到,最後信件化成「信雨」,灑落一地,多麼的浪漫。拿著她的手稿,心底確實非常觸動,沒想到,舞台劇《情信》會催生另一本《情信》,十分期待這繪本的面世。 另一個跨界別合作,是品酒專場。因緣際會,跟一位品酒師談起這個演出,大家想到引入葡萄酒元素,我跟導演都是愛喝葡萄酒之人,加上這個演出的情懷及氣氛相當合適,於是一拍即合。品酒師穿針引線,為我們找來贊助商。其中兩場的品酒專場,觀眾會有兩杯酒,一白一紅,要在劇情特定位置喝。有觀眾在演後分享,開初時的一杯白酒,甜美芳香,配合兒時快樂的情懷,到中年時的那一杯紅酒,複雜且令人感到苦澀,十分切合劇情。作為演員,也有特定的酒,那杯酒,在演出前飲過,香味濃郁,可是在演出時,當角色在情緒最低落時大啖喝一口,酒精卻有種在喉頭火燒的感覺,壓得透不過氣,平時常說借酒消愁,那一刻,真正感到酒入愁腸愁更愁。 不同媒介,不同領域,都有其學問及不同元素,當不同界別走在一起,運用得宜,往往都能產生很新鮮的效果,正如玩中西合璧,無論是音樂,無論是視覺藝術,本來好像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放在一起,有時確能互相生輝。 在自家的劇場,限制少許多,可以創作及玩味的空間更加大,所以常說,劇場創作是極需要空間及時間,期待在自家劇場,醞釀更多創作,也期望能有機會,跟更多不同界別的人互相碰撞,一起創作更多有趣及有意思的作品。 在香港演完十二場,隨即到了中山演出,由於成本問題,沒有將香港的布景運到內地,劇院預先找來一些簡約的枱凳,我們就地取材,有甚麼我們便用甚麼,即時打造另一個感覺的布景,連帶台位燈光都要重新思考,一天時間演員就要重新適應及牢記走位,實在是大挑戰。 我的推介: 《斷到正》 這邊廂:「相親摘錯日;搞出大頭佛。男人唔生性,一鋪斷到正。」 那邊廂:「老婆捉錯姦、港女鬥一番,遇上黑幫嚇一餐。」 編劇突破寫實荒誕,以偷情疑雲、法式愛情為包裝。透過喜鬧風格透視人性,展露了都市人鬱結所在。喜愛笑鬧也好,分析也好,總會有你的得著。 演出劇團:觀塘劇團 編劇:鄭國偉 導演:梁榮忠 演員:張紋嘉@hotcha、鄭國偉、張貝琳、黃頌明、林子傑、張翼東 日期:12月10至13日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紐約的百老匯及外百老匯,以及倫敦的西區劇院,享負盛名,是舞台藝術愛好者的朝拜之地,就算連平日在香港不甚看這類演出的人,遊覽當地時,也會選擇一至兩齣舉世聞名的作品欣賞。 香港的舞台演出的興盛及普及,遠遠比不上紐約及倫敦,但也不乏優秀作品,無論是本地還是來自世界不同地方。最近在香港的「世界文化藝術節」,看了三部演出,剛巧分別是舞蹈、音樂及戲劇,各自各精采。 開幕節目是來自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的《貝隆夫人》,阿根廷盛產探戈舞,自是這舞種的佼佼者,吸引入場原因是以貝隆夫人為主題,多年前由麥當娜演出的音樂電影,至今仍然印象深刻,非常喜歡,很有興趣看看搬到舞台,以探戈為主軸的舞劇,又會是甚麼一回事,可惜劇情欠奉,基本上都是一隻舞接一隻舞,你說是甚麼故事也可以,跟貝隆夫人勉強扯上關係。儘管如此,舞者的演出確是非常精采,他們的每個轉身,雙腳快速的撩動,技藝高超,充分展示探戈男女間的調情,加上出色的現場演奏,為演出加分。 來自日本的「鼓童」,其演出《打男》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很喜歡欣賞日本的太鼓演奏,看著每一吋肌肉的變化,全身的張力,擊鼓時的震撼,投入得總令人有一種回不過氣來的感覺。導演坂東玉三郎特意在每一曲澎湃的鼓樂後,加插一段樂韻悠揚的鋼片琴,或者輕鬆玩味的小鼓樂,紓緩觀眾繃緊的情緒,然後再迎接另一首每下鼓聲都震到心嵌深處的作品。 「鼓童」這個團,每年有三分一時間,都留在日本中部新潟對開的佐渡島修煉,他們的大本營就設在這個小島,團員說他們每天都要在森林練習,這個有香港八成大的島嶼,人口不到六萬,想像在這個人口稀疏四面環海的島上練習,自能吸收大自然的靈氣。這次演出完場時,劇院內歡呼聲不絕,很多觀眾站起來鼓掌,是在香港較為少見,可知他們的演出,震懾了多少人心。 最後看的一個演出,是本地旗艦團「香港話劇團」的《緣移戲劇班》,由美國「普立茲戲劇獎」得主安妮貝克編寫,故事以戲劇訓練班為背景,透過不同的戲劇訓練,讓劇中各人,漸漸挖開自己的內心深處,釋放自己,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劇中充斥大量的戲劇訓練及遊戲,很有興趣知道,從沒有接觸過這些課堂的觀眾,能否像我們一樣投入及那麼有共鳴。 此劇很能展演戲劇的威力,就如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在場刊所言:「戲劇可算是研究人心及人性最貼切的一種藝術,一方面讓人真正認識自己及深思生命,另一方面也讓人在舞台上分享人生感受。」舞台劇的魔力大概如斯。 我的推介: 《石頭與金子》 以小人物日常反映制度崩壞的都市書寫,透過獨特文字的觸覺,展開不平凡的敘事角度,描繪肉體生活。眾多演員演繹一位女保安員的獨白,漫談一個發生在公共屋邨裡沒有人相信的日常異境。在耀眼奪目的新自由主義底下,當「打工」沒有辦法讓你告訴別人,你是一個人,那麼生活,還需要多一些顏色,來支撐著。 演出團體: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導演/文本:馮程程 音樂:許敖山 演出:鄭綺釵、黎玉清、陳瑋聰、梁天尺、陳秄沁、韓梅 日期: 即日起至本月23日 場地: 前進進牛棚劇場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一些早年已經到內地做舞台表演的朋友,說內地有些觀眾仍停留在大戲棚看戲的時代,在劇院內剝花生是等閒之事,多年後的今天,內地觀眾隨意進出劇場的文化,仍然維持。比較亞洲幾個地區的劇場文化,以日本及南韓最捧。 舞台演出之前,一般都要播放場地規則,內地同樣會做,內容與在香港的大同小異,不過他們的手機文化更加強烈,上次在上海觀賞一個現代舞演出,可能內容較為前衛,中途不少觀眾開始感到有點不耐煩,離場的離場,仍然留下的,有些則專注於自己的手機,坐在樓上的觀眾席望下去,見到一遍螢火蟲在飛舞一樣,他們不單止在答短訊及瀏覽社交網站,更甚的是在觀看電視劇,除此之外,手機鈴聲也在此起彼落。 跟內地劇院負責人聊天,他們也說感到很無奈,劇院曾經嘗試利用儀器干擾通訊,可是卻惹來觀眾投訴,說出一大堆法例,說劇院無權這樣做。在內地看表演,另一樣很騷擾的是有些演出不設遲到觀眾進場時間,在香港,假如你在演出開始後才抵達,帶位員會要求你在門口等候,等到特定時間,才能夠一次進場,可是內地的演出卻很極端,劇場在演出前至少半小時已經可以讓觀眾入場,的確有不少人會這麼早就進場,卻總也有遲到的觀眾,由於不設遲到觀眾進場時間,遲到的朋友,隨到隨進,因此在開場後半小時,門口不斷開開關關,十分擾人。 香港的劇場文化,觀眾遲到是頗為普遍,因此演出往往都比原定時間遲5至10分鐘開始,但在南韓,演出都是非常準時開始,而大部分的觀眾也會在開場前10分鐘左右,已經就坐。 至於電話鈴聲,我上次在南韓看了幾個演出,都沒有在演出途中聽到電話鈴聲。除了觀眾,日本及南韓的帶位員都是訓練有素,絕對尊重演出,減少對台上演員及觀眾的騷擾,他們帶遲到觀眾進場時,都會很小心地,不讓外面的光透進劇院,即是確保一扇門關上才會開啟另一扇門,日本的帶位員,在帶領觀眾途中,甚至整個人蹲下,將電筒幾乎貼近地面,讓人能夠看到路面之餘,又不會分散其他觀眾欣賞台上演出的注意力,十分專業。 觀眾們也有要求,就是觀賞途中你不能俯身傾前,尤其是坐在二樓,因為你俯身時很容易阻擋後面觀眾的視線,假如你這樣做,帶位員或者觀眾都會立即提醒。 做個為他人設想的觀眾,遲到、電話鈴聲、檢查手機、談話都會影響其他觀眾。舞台表演是講求當下,每個人都全情投入,才能成就最完美的演出。 我的推介: 《布拉格1968》 一九六八年,捷克共產黨更換領導人,由杜布克(Dubcek)接任。杜布克頒布新的社會主義願景,放寬對人民和企業的管制,讓不同政治黨派成立,容許國民有更多言論自由。但是,捷克共產黨內部保守勢力不滿,向蘇聯要求「拯救」捷克。蘇聯以及華沙公約國的五十萬軍隊三路入侵捷克,坦克衝上布拉格街頭。捷克各地人民上街抗議蘇軍入侵,人民以身阻擋坦克。其中布拉格查理斯大學的學生,決定以抽籤方式,輪流自焚結束生命,以圖激發世人。大學生 Jan 抽了第一籤,成為自焚抗議的第一人。 原著劇本、音樂及歌詞:Gerry Docherty and Bill Kinross 音樂總監及編曲:劉穎途 翻譯及填詞:鄭振初博士 聯合填詞:黃明樂 導演及舞台美學設計: 余振球 主要演員:陳健豪、麥智鈞、施標信、麥貝夷、何穗盈、尹溥程等 日期:本月27至29日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一直很欣羨大劇團,或者外國的藝團,有自家的劇場排練,在未正式演出前,已經有實景排戲,是多麼的幸福。 排演一個舞台劇,一般用上一至兩個月的時間,全天候排練。排戲需要基本的臨時布景,例如枱椅及台階等等,好讓導演開台位,演員也要習慣走位。有自己固定的排練室,已經是一種幸福,因為不用朝桁晚拆,布景可以安放在需要的位置,道具也不用搬來搬去。 不過一般的排練室,比起劇院內的舞台面積細很多,在排練室內,演員從沙發走三步就到餐桌,不過到了真正的舞台,可能就變成走八步才到,距離遠了許多,有些動作,如果需要與台詞,或者音樂配合,演員去到舞台就要在短短兩天內重新適應,另外,在排練室中的布景,一般都是用相類似的傢俬替代,演出用的布景,要到演出前幾天,在舞台作最後彩排時才真正接觸得到,大小高矮可以截然不同,演員的走位動作也要作出調整,所以香港的舞台劇演員,適應能力真的是超強。 本地的大劇團,地方充足許多,排練空間幾乎與舞台實際大小差不多,有些時候,甚至可以在排練時,已經搭好演出用的布景,因此省卻了要在幾天內適應的煩惱。中小型藝團當然沒有這種奢侈,不過,我們最近搬到較大的排練空間,並在這個空間內演出,所以在排練前,可以先從布景設計出發,想好了布景的安排,搭建好所需的布景,然後就在這個將會演出的實景中排練。在排戲時,可以充分利用布景的每一部分,感到某些位置欠缺甚麼,就即時想出擺設的東西,演員在實際演出空間排練,實在是非常幸福,感覺也非常的爽。 今個月中演出的《情信》,跟創作Chocolate Rain的本地設計師麥雅端合作,她擔任布景設計,除了設計演出空間的布景之外,整個排練室,也重新布置,這幾天,一車又一車的裝置運到我們的排練空間,她與她的團隊,一手一腳在不同的角落布置,親力親為,由大門口開始,掛上不同的裝飾,牆上則掛滿以愛為主題的畫作,不同地方亦擺放大型的公仔,整個排練室,全然換上新裝。 這個劇目是第三次公演,由於布景重新設計,很多走位及演繹變得很不同,配樂換上了兩個結他手,作現場演奏,感覺非常新鮮。另外,這次還與紅酒品酒師合作,揀選了兩場演出,免費派發兩杯不同的紅酒,男生與女生的酒都會不同,然後著觀眾在演出期間,某兩個特定時候呷一口手中的酒,讓味蕾與劇情以及情感混合,看看可以產生甚麼化學作用。 我的推介: 《從八十號 K 開始》 一個關於地球是圓還是三角形的爭論,牽引出八個集體曠課少年。他們漫無目的,見車搭車,遇船坐船,像八隻斷了線的風箏,隨著看不見的氣流飄移。他們身不由己,無所依附,在失重的狀態中努力尋找方向,為自己建立座標,企圖走向世界盡頭,得見地球真貌…… 製作: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編劇/導演:潘惠森 主要演員:胡希文、翁煒桐、梁仲恆、麥智樂、郭爾君、張蔓姿、陸鵬羽、黃庭姍、樓嘉豪、龔淑怡 日期:本月16至21日 場地:香港演藝學院演藝實驗劇場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和媽媽中國漫遊》這個作品,好像有其重演的命運,年初才到新加坡參演濱海藝術中心的「華藝節」,上星期就獲邀到上海,參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又是另一種的體驗。 一年一度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非常熱鬧,海內外的演出超過一百個,我們有幸成為其中一個演出作品,雖然在之前的洽談及溝通過程很漫長,令我有點不知所措,幸好抵埗後一切妥當,加上我們有超強的製作經理及助理舞台監督,讓我們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順利完成演出。 演出是在當地學院的一個小劇場,抵達校園時,一大隊學生走出來接待我們,頓時心裡感到相當踏實,校方還特意安排一位來自中山的學生,當我們的翻譯,讓我們工作時,偶爾有些用語溝通不來,這位能操廣東話的男生,就成為我們的橋樑,這位男生還相當醒目落力,對我們有求必應,想要甚麼,都立即想辦法滿足我們的要求。 親身到劇場走一遍,看看設備,試試一些技術設施,由於可以入台的時間十分短,只有不足一天,因此刪減了前幾次演出時的泥沙元素,省卻做保護台板措施的時間,改用某些時候灑雪紙替代,效果當然不及撥泥沙震撼,特別戲中落冰雹的場面,但這也是到外地巡演時要妥協的地方。 只得那麼少時間準備,大家都發揮分工合作精神,也幸好這個演出前後台都非常熟練,所以也沒有太大的壓力,不過演出時,仍然出現一點兒的技術問題,就是用作現場演唱的無線咪,接收偶爾受到干擾,影響演唱效果。完場時,雖然他們的反應沒有新加坡的觀眾那樣熱情,站立鼓掌,但六百多個觀眾中,九成也留下參與分享會,主辦單位說這反映觀眾是否喜歡演出。發言分享的觀眾中,除了讚賞演出及表示感動外,有人說在演出期間哭了很多次,因為劇中的媽媽,讓她想起逝世時102歲的曾祖母,勾起對她的回憶,說話時還一度哽咽;有觀眾說後悔過去放太少時間給家人;也有觀眾說一直只想著及擔憂自己的將來,此劇讓她想到,其實生命中還有很多人及事需要關顧。事後主辦單位傳來觀眾的留言,真情流露,我看後也非常感動。 其中一位演員兼導演陳文剛,十多年前在北京以廣東話演出舞台劇時,不斷有觀眾離場,近年在上海的廣東話演出劇目也不算多,這次配上中英文字幕,觀眾也沒有抗拒,只是內地的觀劇文化跟香港很不同,例如不習慣設遲到觀眾入場時間,所以觀眾甚麼時候都能夠進場,在演出期間十分騷擾。 無論如何,這次是一個很好及愉快的經驗,能夠再一次撼動觀眾,正正是我們很想透過戲劇做到的事。 我的推介: 《流徙之女》 改編自英籍華人Helen Tse撰寫的自傳式小說《Sweet Mandarin》,回顧一段橫跨家族三代女人,由廣州鄉村經香港到英國的失根與尋根之旅。於英國成長並已成為執業律師的華人移民第三代Helen,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放下倫敦的高薪厚職,回到曼城開設中餐館,鑽研家族的祖傳珍味。Helen親自執起鑊鏟,方發現餸菜背後不只百味紛陳,還有家族蜿蜒曲折的流徙歷程,使她重新品味自己既中且英的雙重身世,並且寫下回憶錄《Sweet Mandarin》。 演出團體:一條褲製作 原著:Helen Tse 編劇:鄭廸琪 導演:胡海輝 演員:蘇育輝、黃安婷、毛曄穎、鄧宇廷、謝冰盈、鄭雅芝 日期:11月6至8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到南韓的首爾,參與表演藝術的交流會,除了更加感受到首爾戲劇的成熟發展外,也觀賞了很多舞台表演,其中一個在廢置濾水廠的演出,充份展現環境劇場的震撼。 環境劇場,就是走出劇院,去到一些本來不是用來表演的地方,可以是餐廳、車站、舊建築,甚至森林。這種演出,通常不設觀眾席,觀眾要跟著演員遊走,或者跟著指示走到特定地點觀看演出片段。作品選取在某一個環境演出,當然有其特別意思,因此演出的內容也會配合環境,讓觀眾有更不一樣的體驗。 月初到首爾觀賞的一個環境劇場,是由當地一個由年輕人組成的藝團NONI所創作,地點是位於江邊的一個廢置濾水廠,演出是有關於時間,檢視過去,現在與未來。每位觀眾獲派一個耳筒,跟隨現場的路標,先走進一幢類似辦公室的破樓,沿著樓梯走入每間破落的房間,擺設了不同的裝置,有些是一堆舊鞋,有些是滿牆掛著的光碟,走到不同地方,耳機就會傳來相關的訊息內容,圍繞著有關時間的問題。 在某些角落,貼上一個QR code,觀眾要用自己的手機,掃描後就會接駁到YouTube,播放一段短片,預告觀眾接下來的旅程。一直的走著,突然,望出窗外,幾個年輕人像石像裝置一樣,坐在天台不同角落,一起凝望著江河,非常詩意。慢慢走到主場景──濾水廠內,步進這個地方,感覺已經很不一樣,一個有幾層樓高的藝術裝置,由不同大小的齒輪,及不同款式的打字機裝嵌而成,抬頭望上天花,幾個少年,靜止不動地坐在橫樑上,當下有種莫名其妙的觸動。 最後一個場景,幾位少年由裝置藝術,變成跑酷好手,在棄置的機器中跳來跳去,突然置於天花的水管,灑落瀑布,為場景再添幾分淒美。 這個演出,有好幾幕的畫面令我歷歷在目,年輕的導演是唸舞台美學,演出的少年則是擅長跑酷的高中生,他們用了兩個星期在現場裝置,如夢般美。看罷,只慨嘆香港幾乎沒可能做到這類演出,首先不會有這種環境,第二是政府也不會批准在其場地,作這類高空的「危險」表演。 當地政府已經將這個荒廢的濾水廠,撥出來改建成藝術場地,專門做這類環境劇場及馬戲表演,我們,真的只有羨慕的份兒。 逗留首爾一星期,看了十多個大大小小的演出,不是每一個都精采,有些展演的水準甚至令人失望,在劇場內的展演,香港唯一代表,是三位現代舞者的作品,由Victor Fung編舞,Kenny Leung及Ronny Wong演出,相當精采,令人讚賞,實在為港爭光,讓國際買家看到香港藝術家的高水平。 我的推介: 《Gap Life》 團劇團告別劇壇,大型原創音樂劇場。 老竇離世,一家生活頓時跳掣;兒子困惑,遊走夢想與現實之間。 一個葬禮,發現親戚朋友個個閉翳;這個亂世,我們生活就是如此不濟。 在三十歲前,總要轟轟烈烈死一次! 演出:團劇團 主要演員:朱栢康、楊淇、陳淑儀、伍潔茵、廖淑芬、郭翠怡、黎軒宇、楊偉倫、邱頌偉、林映清 編劇:郭翠怡 導演:陳淑儀、伍潔茵 音樂總監/作曲/編曲:崔展鴻 填詞:黃譜誠、邱頌偉 演出日期:2015年11月20日至12月6日 演出場地: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香港的表演藝術,好些作品已經在海外演出,備受讚賞,不過主要都是靠藝團自己發掘演出機會,單打獨鬥。內地不少城市,甚或鄰近地區如南韓,政府每年都會搞一個博覽會,將當地的演出推介到海外市場。 上星期到了首爾,參加由首爾市政府文化部門舉辦的交流會PAMS(Performing Arts Market in Seoul),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團體,以及表演藝術的買家,聚首一堂,幾天的節目,有展覽、表演、會議等等,讓大家互相交流,也讓各地藝團及藝術家,有被引薦到海外演出的機會。幾天內,看了十多個展演,有舞蹈、音樂及戲劇,主要是南韓的作品為主。 香港的藝團及藝術家,由香港藝術發展局帶隊,一行有八十人,由於舞蹈是這次的主題,隨團的香港戲劇界會有點不知所措,因為沒有展演的機會,也沒有任何場合,被有系統地正式介紹,不過也趁此開濶眼界,也有機會認識其他國家的藝界朋友。要將香港的藝術推到海外,政府絕對需要像南韓政府一樣,在香港籌辦這類交流會,邀請海外買家到港,欣賞展演及與本地藝團交流,這樣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南韓的戲劇走得很前,在首爾位於惠化站的劇場區,原本是大學,搬遷後慢慢被劇團進駐,現在有接近一百個小型表演場地,絕大部分都設在地庫,觀眾席由幾十到二百多個不等,每晚各劇場都有演出,有些演出還連續公演幾個月,每晚演出前,都總會見到排隊購票的人龍,演出後,就有等著跟演員拍照的粉絲,好不熱鬧。 一直都希望香港能有這樣的一個藝術區,不用華麗劇院,只要夠多夠興旺,附近有食肆有咖啡店有小商店,自然會吸引人流,小劇場正是醞釀藝術的好地方,可是香港的地皮矜貴,又或者改建用途涉及多個政府部門,有些地方被丟棄多年也無人處理。 另外趁機欣賞兩個百老匯音樂劇,分別是《Man of La Mancha》(武士英魂),以及改編自電影的《Once》。《Once》是美國的原班人馬演出,英語演出配上韓文字幕,《Man of La Mancha》則以原裝音樂改成全韓文演出,全劇沒有任何字幕,長演三個月,分明就是只靠本地人市場已經足夠,不用靠遊客,試想香港如果有一個中文版的《Phantom of the Opera》,相信很難長演只靠本地觀眾而不用虧本。演出《Man of La Mancha》的劇院設在一幢高級酒店內,地下六層是百貨公司,第七層設有一個劇院及一個電影院,樓上全是酒店房間,香港的地產商,會有這樣的想法嗎?劇院也不是位於市中心,我想相當於香港沙田的位置吧,但一樣全場滿座,香港,能有這樣一天嗎? 常吹噓說甚麼香港要搞一個百老匯,吸引外地遊客來港觀賞演出,單看首爾,十多年前已經有興旺的小劇場區,至於大型製作,則已經引入外國百老匯劇,以韓文演出,香港,會否有人願意投資,做一個香港的百老匯音樂劇?相比之下,香港,真的落後很多,真的要快馬加鞭。 我的推介:《第三波》 一切源自一個學生的提問。「為甚麼很多親歷其境的德國人,可以隨便否認曾經進行大屠殺?」為了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年輕歷史科老師Ron Jones決定將課堂轉化成極權組織「第三波」。「第三波」有它的規條、制度、理念,順者,會受同伴敬重;逆者,會被逐出課堂。學生們處於紀律、秩序及權力的高壓框架下,不單投入地享受著,甚至甘願放棄自由! 製作:劇場空間 X Arts’Options 編劇:Joseph Robinette & Ron Jones 翻譯:勞敏心 導演:陳桂芬 演員:白耀燦、鄭嘉俊、勞敏心、布韻婷等 日期:本月 22至25日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文字及語言的出現,有助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但今時今日,我們又開始返回原始人的年代,喜歡用圖畫傳情達意,不說話就用表情公仔,在社交網站,相片總比文字更受歡迎。 用文字表達自己情感,對新一代好像愈來愈艱難,有人說一張相片,勝過千言萬語,但圖片以外及背後的,卻無法看得到。就算利用文字,都是通過電腦傳遞,看見的都是千篇一律的電腦字體,要看到別人手寫的字跡,真是難上加難。拾起一支筆,慢慢透過筆尖,流露自己的情感,在寫的時候,一邊組織自己想表達的說話,心情是閒適,是焦急,是憤怒,都能讓收件的人,藉助映入眼簾的字跡,慢慢細味。 電子時代,一切都變成數碼化儲存在電腦,因此更加珍惜以往收到的信件,無論是聖誕卡,是粉絲的信件,還是情人的書信,都一一保存,有時候翻閱,別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重新接通當年觸動的情懷,是過去,也是記憶。 六年前,第一次接觸《情信》這個劇本時,已經認為劇中的書信來往世界,不合時宜,當年很少人會寫信,更遑論現在。劇本很簡單,只是一男一女,讀著以往寫給對方的書信,二人從來沒有任何眼神交流,更沒有任何身體接觸,可是每次我們將文本從頭讀到尾時,心裡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動及震撼,深深被文字的威力所打動。 有趣的是,我們試過用好幾種不同方式去唸:跟著信件的時序代入,即是以當時的情感演繹;試過用一種回望過去的形式,猶如老年人重看所有舊信件一樣;也試過女主角讀出由男主角寫的信,男主角則讀女主角寫的信。幾種演繹方式完全不同,作為演員的感覺也不一樣,試想像以當時的身份看事件,變成以過來人回望事情,心動及心痛的情懷自不然會有所改變。 編劇艾亞.葛尼(A.R. Gurney)是美國當代著名劇作家及小說家,《情信》這個作品獲提名美國普立茲戲劇獎,在美國百老匯上演超過一百場,不少荷李活影星以演出《情信》為榮,曾擔綱演出的包括米路吉遜、威廉赫特、伊利莎伯泰萊等等。 今次我們第三度公演,鋼琴現場演奏會改為兩個結他手,更不同的是,這次與本地設計Chocolate Rain創辦人麥雅端合作,攜手設計裝置與創意展覽,讓觀眾感受夢幻般的劇場體驗,與主角一起穿梭人生的喜樂無常。Chocolate Rain 的設計深入民心,充滿可愛及浪漫情懷,與這個戲相當配合。整個場地會重新裝置,讓大家進場開始就跌入夢幻世界,先經歷一個浪漫的裝置場景,好好參觀後,再細味文本的一字一句。現更計劃其中的兩場,派兩杯不同口味的紅酒給參加者,等大家在戲中的特定時刻,一起輕嘗,讓味蕾的感覺與文字感情混在一起,相信也是觀眾的另類體驗。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我的推介: 《情信》 這是一個橫越一生的愛情故事。故事講述章信南與程小曼,青梅竹馬,互相愛慕,卻又不宣之於口。兩人長期分隔異地,各有不同際遇,但多年來仍然堅持以書信往來,訴說彼此的憧憬、夢想以及憂傷,道出一封又一封的情信,嘗試抓住一段兩處閒愁的關係…… 演出團體:糊塗戲班 編劇:艾亞.葛尼(A.R. Gurney) 改編/演員:魏綺珊 導演/演員:陳文剛 現場演奏:阿飛(Alfee Huen)、鍾世英 裝置及布景設計:麥雅端 Chocolate Rain 日期:11月11至22日 購票:[email protected]
現場演出的趣味,在於有無限可能性。可以在劇院內,正襟危坐,乖乖地看演出;可以拆走所有觀眾席,讓演員及觀眾在劇場內遊走;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如博物館或餐廳,搖身變成劇場演出;更可以觀眾其實就是演員。 近年香港的劇場演出,愈來愈多變化。在劇院中拆掉所有觀眾席,演區可以忽然在前方,也可以忽然在後方,觀眾要跟隨演區的轉變,遊走在劇場不同空間,打破觀眾與演員之間的圍牆,有時候甚至會在演區中加上劇場裝置,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也能觀賞一些藝術裝置,增強感官的刺激,對演出可能也有深一層的體會。 這些類型的演出通常都是在小劇場,或者是黑盒,因為場地富有彈性,所以可延伸不同的可能性,相反在大劇院的演出,規模及格式都離不開傳統的框框。 香港話劇團過去幾星期,就在咖啡室作了一個破格演出《相請不如偶遇》,整個「演出」只有兩個觀眾,而觀眾其實也是演員,形式相當有趣。這個劇目是由英國藝術家Ant Hampton 及Silvia Mercuriali 創作,兩位參加者相對而坐,戴上由大會提供的耳筒,錄音會傳來一系列的指示,兩人的指示都不盡相同,有時是指示參加者做一些動作,有時是指示參加者跟隨錄音說出對白,兩人就會像演員般對話,於是兩個參加者,在不知內容也沒有經過排練的情況下「演出」,由觀眾變成演員,未經事先排練但又能即時上演,十分玩味。 這個另類「演出」,對從沒有演過舞台劇的朋友,應該有一定的震撼力,被安排對著一位陌生人,即場對話及「演戲」,加上指示當中,有大量時間需要兩位參加者互相對望,對很多人來說,該是很難得的體驗,畢竟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凝望別人。參加者除了可以感受做演員,劇中帶出的人與人溝通問題,也值得深思,到底我們一天說了幾多無聊無意思的說話?到底我們的說話是否言詞達意?到底我們能否利用身體語言,例如眼神好好溝通? 對於有舞台演出經驗的演員,也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因為要絕對相信耳筒傳來的任何指示,要全程投入演出,就要相信,即使指示傳來著你喝一口枱面的水,而那杯水混得像血水一樣,因為相信,也要一口喝下。演員在舞台上演出,這種「相信」是非常重要,因為假如連演員自己也不相信角色,不相信台詞,不相信對手,根本很難投入,也很難做得令觀眾入信。過程中也要把自己掏空,專心一意跟隨指示,才能跟得上,這也好比演員在台上演出,必須要放下自己一樣。 期待有更多這種另類演出,甚至有更貼近我們文化的內容,在豐富生活體驗之餘,也刺激更多的思考。 我的推介: 《愛情漫曼谷》 一個演員,經歷了一段異地霧水情緣,看似普普通通簡簡單單,但卻上了人生重要一課,歸來後決意把這個真人真事編成劇本,打算原汁原味搬上大舞台。 演出團體:演戲家族 編劇 :郭翠怡 作曲: 黃旨穎 作詞 :唐家穎 導演 :鄧世昌 主要演員:郭翠怡、 朱栢謙、 溫卓妍、 林沛濂 日期:即日起至本月4日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上環文娛中心8樓)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Ngai Yee Shan Jo
經營一個劇團,不比營運一間公司容易,就算這一代人營運得好,但劇團的承傳及接班問題,卻是每個劇團都要面對的。 曾經跟其他戲劇人討論,到底一個團的行政總監及藝術總監離開,劇團能否繼續好好運作?對於大型的劇團如香港話劇團,因為有龐大及有系統的架構,問題相對容易解決,中小型團體的運作一般都靠一至兩個最核心人物推動,這個靈魂人物一旦離開,對劇團的影響就相當大。 在2008年創立的「團劇團」,前身是有多年歷史的「灣仔劇團」,創立「團劇團」的何偉龍先生,去年離世,遺願是藝團能繼續運作,並指定接棒人,將劇團交給陳淑儀先生及楊惠芳小姐。可惜,他們剛剛宣布,再營運多一年,明年開始就會停止運作,即是劇團行將解散,得知這個消息無不令人感到欷歔。 接手的行政總監楊惠芳指出,過去何偉龍拼勁十足,一人做著四人的工作量,這個是行內不爭的事實,單看劇團過去的產量,已驚嘆何偉龍的魄力。現在接手的行政總監,日間要兼顧工作繁重的正職,另外也要照顧家庭,一年來每天睡眠時間不足4小時,致令自己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加上營運劇團出現虧損,不得不作出這樣的決定。 聲明字字有淚,看得感同身受。殘酷的現實是,不少劇團的核心人物,都要身兼數職以維持生計,在劇團,雖然付出時間最多,收入卻可能是最少。很多人常跟我說,因為有興趣所以可以堅持,但我常說,人的興趣有很多,可以是旅遊,可以是閱讀,可以是唱歌,如果只單憑興趣,毋須讓自己那樣辛苦,能夠堅持,絕對不只是興趣或者喜歡,重要的是那份使命。可是看著香港的情況,特別是政府缺乏發展文化的通盤政策,一切靠藝術工作者自己打拼,單打獨鬥,每每奉獻整個工作人生,能影響的仍是有限,大家都抱著社會需要文化,需要藝術,繼續默默為社會貢獻。 也許有人會說,每個藝團都有其生命,尤其是中小型劇團,根本很難找到接手的領袖,因為創團較為容易,有心搞戲劇的人總有自己的一套,未必希望承接其他人的藝術取向,於是新生代的劇團不斷湧現,但是否能夠長久地運作,確是另一回事。 一個劇團隨著靈魂人物離去而結束,是否必然的後果?是否需要處理接班問題?繼續營運或結束,對劇界又有甚麼影響?或許,這是中小型藝團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我的推介: 《忙與盲的奮鬥時代》 香港地,各行各業內隱藏了很多無名英雄,他們默默耕耘,為公司、家庭、為自己想做的事而努力奮鬥,卻從未被表揚。小市民,你覺得自己很卑微?你覺得自己在做下欄的事?不。你們每天付出了數不盡的汗水與淚水任勞任怨、努力地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燃亮這個時代的就是你。我們應該要更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就是這種小市民大英雄精神:一份令人感動,窩心的精神,撐起了整個香港,撐起了整個黃金時代。 編劇:梁祖堯、邵美君 導演:陳曙曦 主要演員:梁祖堯、湯駿業、邵美君、白只、黃靖程、張國穎 日期:本月25日至10月4日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