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我路經九龍城,無意看到一個攝影展,展出的正正是這本相集的作品。 作者John Chee是一位於97年前移居美國的香港攝影師,攝影的題材包括日本大地震後的生活、越南山區的少數族裔、敘利亞難民逃到德國的第一天、雨傘運動等。他偶然得知父親曾住過九龍城的何家園,便在回港時順道拍下因為市區重建而激烈變遷中的九龍城。 一方面,這本相集很個人,是作者為追溯和紀念父親的作品;但另一方面,因為香港正處於激烈更新市區的時期,相集又使我感受到一定的公共性。 如果我們每人都像作者一樣,為了追溯自己身邊至親的成長空間而重訪一個社區,細心捕捉最小的痕跡、印成相集,其實也是把社區以最特殊的主觀角度帶給公眾的觀者,豐富我們的社區想像。 逢周一、三刊出。
寫書評不忘抽水,近期「傑青」搞得熱烘烘,供完樓再加「孝順」都是當選傑青的理由,香港還要高舉甚麼才是成功標準?我等廢青或者都是埋首書本,尋找理想國度。 作者旅居挪威,比較台灣社會種種,實在是抱持「亞洲價值」的地方都要反思。強調競爭,追逐名利的香港,當以供完樓作為成功標準,挪威更重視成就「可靠的人」。挪威人都是可靠之人,獨立思考之人,重視人權之人,造就一個穩固、安定、平等的社會。他們對於成功人生的定義,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大於個人的財富累積,家庭與孩童則是永遠的絕對優先。 可能有人以為挪威富裕所以大家不用爭奪資源。事實上,國家大可以將公帑起大白象工程,但挪威政府將資源投放在社會福利保障,讓兒童有優質教育,婦女得到社會支援而安心生養,長者居家安老亦不是夢。這關乎政府的願景和使命。當然說這些,對於關心五千萬約滿酬金和摸底縮減興建公屋的人而言,簡直緣木求魚。 逢周一、三刊出。
實不相瞞,筆者讀書時有一科叫「尺牘」的,學習寫信函及各種稱謂。書後附有親戚關係表,從中認識親友們的稱謂。那些年,每篇課文都要背誦的,小朋友只嫌辛苦及不知所為何事?如今回望卻又有點後悔,當年怎不好好記住,至少寫起信來都會流暢一點。 現在早已沒有「尺牘」這科,翻書時竟然找到曾經讀過的課文,真是喜相逢。此外,當然少不了社科健此三科的課本,現在的小學生只有常識一科,不知他們知道甚麼叫社科健呢?從中可以看到當年香港社會的狀況,當中好些建築物或地標已消失了。 細看舊課本內文,大道理簡明又易入腦,諸如愛清潔、讓座這些。今日的課本也許說著同一道理,但已不如往昔般簡明直接了,是社會複雜了嗎? 令人回味的還有當時的課本插圖,寫實細緻。比現代卡通化的好得太多了! 作者:劉智聰 出版:非凡出版 定價:128元 逢周一、三刊出。
當新界東北橫洲「棕地」事件鬧得沸沸騰騰之際,作者則配合政府年初的全面開放邊境禁區,走遍香港北部邊防,記錄延綿數十公里的中港緩衝區,以生態旅遊的角度,讓讀者追古溯今,從實體風貌去認識香港邊陲歷史的變遷及發展。 書中編列五個考察路線,每條路線再詳述十多個景站的始建由來及特徵,由打鼓嶺警署到白虎山警崗是保安要塞,羅芳橋衝突更突顯往來兩岸交通的要性。而古洞至河上鄉一帶發展歷史可追溯至一千年以上,而那時深港往來耕作只需一張「耕作證」。另一段由馬草壟信義新村起的路線,介紹「基圍蝦」的由來,漁塘處處,棚屋、鴨屋盡收眼底。 如要參觀青磚古窰及特色邊境禁區檢查站,可由新屋嶺起步。最後一段石涌凹警崗至山咀的紅樹林及日軍戰壕是尋幽者的勝地。 此書勾畫出昔日邊境過河耕作的人物地誌,從中見證兩岸管治下邊防形勢,也讓人思考跨境發展的可能性。 逢周一、三刊出。
陳美齡不單是紅歌手,還是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她更把3個兒子送進美國知名學府史丹福大學。 她出書並不是在炫耀自己作為媽媽的成就,而是將多年的育兒心得公開,希望可以對家長有所忠告、對教育的反思,對孩子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如何培養孩子,以及怎樣應對青春期的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親身體驗。 作為一個尊重小孩的媽媽,並不是每天的操練就能把小孩送進一級學府,當中還包括了傾聽、陳述意見和判斷等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如何令孩子打從心底裡愛上了學習! 有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做法,例如面對孩子的提問,可以先放下手頭工作或手機,先回答孩子的問題,好讓孩子知道做自己的重要性。又如不斥責,而且要嘗試適當表揚等,都可以改善親子關係,進而令孩子向著自己的夢想進發。 以愛的教育,充滿歡笑、淚水和愛去為人父母,尤其值得現代父母作為參考。 逢周一、三刊出。
誠如書名「有些聲音永遠聽不到」,到底市民的心聲,不滿的憤怨位居廟堂者幾時才會聽到,還是裝聾作啞,你有你叫我有我繼續微笑,笑到你心寒笑到你自動收聲就天下太平?本來政治冷感的,都被近年的社會議題搞到眼花繚亂兼意難平。讓人氣憤難平的又無力去阻止,怒火乾燒還可以怎樣? 佩服月巴氏對時事對社會的觸覺,今天所發生的事,明天他的專欄文章好可能已觸及訕笑一番,讀者如我總能從中找到點安慰,再樣衰醜惡的時事世情都可一笑置之。 當然,書並不是只有政治,還有電影、音樂、個人……前者獨立成書,後者則是個人思考以及舊時的人和事,尤其寫關於八九十年代的,勾起許多回憶,那個美好的年代一去不返。 讀到最後,原來月巴氏已寫了十年!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就唔清楚,但寫足十年粒粒皆辛苦倒是真的。 作者:月巴氏 出版:今日出版 定價:88元 逢周一、三刊出。
書名很難明。甚麼叫「觀光客的凝視」?這是社會學及文化研究大師厄里的理論,指我們身為旅客到外地時總帶著一些預設,例如到巴黎應該要找到「浪漫」(男女接吻)。 這種在視覺上的預設和期待,其實不是自然的。當你以遊客的身份去凝視,你看東西的方向、理解那些畫面的方法、還有各式狂喜與不滿,都受了劇集、旅遊雜誌和當地旅遊局宣傳等影響。所以你在旅行時如何觀看、有多滿意和失望,其實都可能促進經濟,同時破壞文化,迫使當地為了遷就你的眼睛而大興土木,改造地方來迎合你的愛好。 那3.0是甚麼?原來原著出版於1990年,即近30年了!我們今天有各種旅遊App、網站、廉航,觀看之道和旅遊經濟也已劇烈轉變。所以厄里找了年輕學者拉森更新理論。 作者:約翰‧厄里、約拿斯‧拉森 出版社:書林出版 定價:127元 逢周一、三刊出。
從事香港公共政策研究的退休學者周永新,結集三十年的公共政策研究的經驗和第一身感受,用簡單的筆觸述說香港的故事。雖然周永新的社會政策見解並不創新,但如此具體深刻紀錄香港的民生政策變改,實在難得。 全書共有三章。第一個時代,從1945年到1967年,是港人求活的時代;第二個從1967年至1984年,是無軌跡可尋的混亂時代;第三個從1984年至2016年。 戰後初年,周永新形容是艱難的日子,但同時港人整整齊齊的吃一頓飯,已感到滿足的年代。第二個時期,周永新說的混亂,但亦是英國殖民政府建立制度,為香港日後繁榮穩定建立重要基石的年代。殖民色彩深切留在生活中各環節,但港人反感嗎?我個人認為,這段更應細讀,如果我們今日不滿甚麼,可能從中可以找到答案。 第三章,中英聯合聲明標誌香港從一個宗主國,換了另一個宗主國。這個時代到今天還未終結。從政治到民生娛樂,周永新都一一涉獵。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歷史終不會進步,一個老學者娓娓道來這城市的故事,實在是關心香港前途的人應細讀。 逢周一、三刊出。
早前Facebook不停發放港女女神膠事笑蛋的Plastic Thing,終於以四格漫畫出現。主角除了常見到的女神飯冰冰外,仲有其男友光頭仔、姊妹糕軟軟和好友為食妹,雖然各人物都因四格所限而變得又矮又肥,不過又不失搞笑! Plastic Thing以簡單四格以道出港女、宅男同盛女的日常膠事,四出爆料,而且題材貼地,例如:女神發現自己肥了,就不停P圖再放上網,圖以一眾網民兵仔俾Like叫瘦;糕軟軟的食物選擇首要條件就是食物一定要靚,自己食得唔過癮都唔緊要,最重要手機同IG食得開心;光頭仔成日俾為食妹寸爆其零造型,但光頭仔自己眼中卻是一個型英帥靚正既小鮮肉;為食妹成日俾姨媽姑姐問幾時拍拖、幾時結婚,當過咗三五七年後人家再無興趣追問時,又有一點失落!咦!啲膠事係咪你我他都發生過呢? 既然你日常都係咁膠,不妨買番本對照一下啦! 逢周一、三刊出。
毒男、廢青愛做甚麼?剛畢業的小明為了逃避營營役役的打工仔生涯,不想為樓為車白耗青春,因幼年曾住台灣而持有台灣護照,他毅然不理家人反對,失驚無神去台灣當兵,幹粗重活又工資低,幹啥自討苦吃? 七成台灣人當兵都是陸軍,餘下就是海軍、空軍及海軍陸戰隊,而小明就抽到海軍,意味著在冰水徹骨的秋冬仍要上泳課,以作保命考量,在「集中營」中,少爺兵飯稀睡少,日夜操體能,入營兩周便大部分病倒。不要以為病了可當個逃兵,除了個別嚴重者,否則不能免役。 由於近來兩岸關係較為軟化,軍船曠廢,即使被調派到澎湖當槍帆兵,仍只是甲板上的一名打雜,拉攔油索、敲鐵金秀,每日收工脫下連身工作服,倒出來全是汗水。船倉軍備沒啥得看,極其量是在漢光演習中擺個姿態扮作戰。 一年兵役沒有雷火炮彈,卻在軍紀中學會服從,自律及人際溝通,似乎是留白的日子,小明卻無悔青春。 作者︰小明 出版︰一丁文化 定價:68元 逢周一、三刊出。
壹味喜歡逛街市,每次都來來往往走兩三遍,主要目的當然是格價。但很多時候都是邊走邊看,留意有甚麼新食材推出,或哪一檔的食材比較新鮮,又或與檔主打打牙骹,學學選靚食材。 早前曾為一本《良食市場》寫書評,那是一本很有意思的街市小字典,但今次這本《十九遊街市》很不一樣。本來以為抱著又一本食材店舖推介的書,然在看第一篇就感覺不一樣。它是一本遊記,街市遊記。也有點像旅遊Blog,把每次遊覽完的景點圖文記載。唯一多了點與「食」有關的,是作者會在每個街市買來一些食材,煮一款餸,寫一篇食譜。 這書有其特色,是非一般的飲食書籍,有點文人和遊子氣息。但壹味還是感覺一般,可能壹味太在意「食」和「煮」,而其食譜是為寫而寫,沒有介紹「食」材的特色,「煮」亦不能吸引讀者。 作者:葉子騫 出版發行:萬里機構 定價:98元 逢周一、三刊出。
雖然我好喜歡去日本旅行,但說到今生要做日本人,就免了。 健吾經常吐槽被人誤會崇日、漢奸,若果看了他的書(包括實體書及臉書),也許會看到他對日本也帶有同情的目光。 此書承去年的《來生要做日本人》,同樣以風俗、飲食、演藝及政治解構日本,篇幅簡單輕快。 說實在,對健吾著作印象較深刻的,是數年前的《新.日本人論》,如第二集說日本人戀愛觀,引經據典,詳細解構他們喜歡被重視的特質。 而此書亦以生活日常解構大和民族,題目容易入口。著作由以往多於推介日本文化風俗,到現在藉此反思香港社會,但若討厭政治的話,就不必太認真,知太多會不快樂,去日本旅行、飲飲食食,尋找小確幸最開心。 逢周一、三刊出。
心悸暈眩是急症室常見病徵,致病的原因可能已不下十個,但在短促的診症時間內,鍾醫生只從問症中已能追蹤到G6PD缺乏症這病兇;求診者一個自己也不為意的小動作,自詡福爾摩斯的他,就揭開腎結石的神秘面紗;急症室除了翻查病歷、身體檢查,還會按情況而作化驗測試,這位頭腦靈巧的副顧問醫生,卻從一張心電圖紙中破解出急性腎衰竭的端倪,把病人轉往搶救室,令同袍也為之咋舌。 這位身懷全科醫學知識、臨床經驗豐富的急症室專科醫生,膽大心細而具有慎密的偵探頭腦,怪不得連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劇集《守護生命的故事》也憑著追訪他在急症室24小時的情況而備受好評。此書共5個單元,大醫生化身奇偵探,以邏輯推理分析,配上風趣小說筆觸,把一幕幕千奇百怪,垂死危急的真實病案,帶讀者去抽絲剝繭。當中還附上包羅各種急症室醫學知識、術語和照片,對守護健康的讀者,賞文識長,一舉兩得。 編著:鍾浩然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定價:88元 逢周一、三刊出。
農曆七月,夜涼如水。鬼故事一個接一個直到第九章,讀畢沒有鬆一口氣。最怕就是以為一切都結束時,轉頭它又再出現還要對閣下陰陰笑。就如那天在網上看到新西何君那永遠的微笑兼舔脷,嚇到個心離一離。 老實講,本書給筆者的感覺就像微電影,沒有大場面及好細緻的場景,情節也有點粗疏,然而作者資料搜集頗見用心,將許多平日我們能接觸到卻又不怎深究的東西解說一番,諸如稱為妹仔及家丁的紙紮公仔喚作妹娣;紮作行業原來有分明寶堂及靈寶堂;穿新鞋去殯儀館也要忌諱一下,此種種作者都寫得好詳細,長知識了。本書有趣的地方,就是每章都有些我們熟識的人物出現,除了妹娣外還有小王子及九尾狐等等……幾乎就是小說版的 Pokémon GO。 小說情節即使再恐怖,相比近日香港所發生的大小選舉事情,厲鬼再厲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作者:陳煩 出版社:白卷出版 定價:88元 逢周一、三刊出。
印象中香港寫法律相關文章,多半是法律學者,另一類就是政黨人物。他們寫的不是不好,只是不太「貼地」,難免令人覺得法治離我們太遠。難得作者David Tang是執業大律師,同時是知名博客,不離地寫這本法治ABC。 當然這本也是衝著這時代個個亂講法治而設。特首最喜歡以法治掛在口邊,但有權用盡,特事特辦是否就是法治。又,有人犯了不義之法,是破壞法治嗎?法治人人講,但都是雞同鴨講。 法治是現代文明的基石,過去幾百年來,為香港以至世界帶來繁榮自由。 但法治不會從天而降,作者引用他山之石,以說明每個香港人都要一起捍衛。 當然作者不會高舉法律就說成萬能,沒有三權分立,沒有民選政府,也徒然。但無論如何,法治這概念,真要補補課,免得有人語言偽術時被牽著走。 逢周一、三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