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不明白利物浦的球迷總喜歡說八十年代球隊有多強,贏了多少個獎盃,家裡藏有很多經典重溫錄影帶。 這幾年,作為曼聯球迷的筆者,漸漸明白當年利記球迷的感受,每當看著電視直播的曼聯,不禁搖頭歎息,唯有改在網上重溫三冠王,昔日七小福在陣的曼聯。 香港近幾年也流行經典重溫,除了亞視的流金歲月、無綫重播經典電視劇外,網上世界也有各式各樣活動,集體回憶,緬懷過去的風光日子。隨便打開社交媒禮、討論區,又或一些網上電台,大家的留言,對話,又或是CAP圖,都喜歡用一些經典電視劇(多數是無綫),電影(尤其是周星馳系列)和歌曲。 最近某新媒禮舉辦了一個分獎典禮,大玩這些經典,更加插了不少諷刺時弊的元素,竟大受歡迎,一夜之間爆紅,各社交媒體被洗板(按:我真‧明白洗板的意思)。這次成功,除了說是本土文化興起外,也可以說現在的香港人也喜歡緬懷過去…… 簡單來說,人的時間總要花在一些地方,不是緬懷過去,就是放在當下,又或是展望將來。在我成長過程中,雖然老一輩有時會說些咸豐年間的事,但大部分人與人之間的話題總離不開現在:今周電視劇大結局主角會不會死,今年最受歡迎男歌手是四大天王的那一位。不知何時,我們對現在失去興趣,總覺得歌手一蟹不如一蟹,廣東歌沒落,社會環境差,生活艱苦。最可怕是我們也對未來失去信心,我們看不清前路,明天是否會更好?沒有人可以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樣我們只好緬懷過去,重溫舊夢。 若然回憶過去能讓你暫時逃避現實,那倒無妨,但因為這樣而不理現在將來,我會為香港未來擔心…… 張俊笙。從事精算工作,喜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感受身邊的事與物。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假若蟑螂軍團成千上萬,一擁而上,誓要戰勝一位體健膽壯、腳踏波鞋、手握「人字拖」的孩童。誰勝誰負,各人心中或有不同答案。若是「單挑」,結果如何,無需多說。那麼,何以大男人會被死曱甴震懾呢? 晚上九時,正欲就寢,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也安靜下來了。突然,一秒尖叫,就如大廚把鐵鍋一拋,房裡一切都跳了起來。發出警報的太太也後退一步,受到音波衝擊,我呆立了一秒。 半晌,回過神來,我明白到,大敵成功偷襲呢──新居入伙後,大概是第五場硬仗了!熟練地,太太左手殺蟲水,右手膠拖鞋──吱吱吱!啪!呼吸之間,它已粉身碎屍。 因視力暫未復原,我只負責「聲控」善後。「前一點,右一些……」 「啊!」尖叫再起,猶如槍響,手中的一疊紙巾無聲著地,我全身發熱,有點乏力。 在我而言,小強就是小強,絕非洪水猛獸。 《情緒感染》作者、夏威夷大學心理學家哈特菲爾德曾研究人與人的情緒交流,並發現情緒會不斷相互傳遞。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極多,既是運動神經元也是感覺神經元。若看到他人作事,相同的神經元會被激活,我們便能感受或理解該行動,這也是情緒傳染的緣由。此外,在無意間,我們或會模仿身邊人的語調、表情或動作──這也是情感相連的另一根據,皆因不少研究證實,我們是身心相連的,假設某天小明深感鬱悶,只要抬頭挺胸,強自微笑,不一會,便會舒暢多了。 2016年已至,你想成為怎樣的情感源頭呢?若希望帶給他人歡欣,簡單一點,請緊記帶「笑」出街,笑容能讓自己和他人感覺良好,而這份愉悅之感亦將帶給你和睦的人際關係。 這豈非簡單有效的2016年起步嗎? 鄺頌安,《聽到生命的精采》作者,相信禱告改變生命,曾獲「十大再生勇士」及「在職達人」之嘉許,現為溝通技巧導師及VTV網上電視節目主持。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黑暗也能看見
女洗手間門外是一眾暖男等太太/女友/小三/情婦的「景點」。為何久等她還沒出來? 皆因人太多,廁格太少,進去仍要排長龍之外,還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 排到以為可以盡情舒緩舒緩?不,打醒十二分精神看清楚──廁格內屎路一條(額角立即滴汗!),哇噻!趕快退下,再等! 等到另一格了,衝呀!No,不要太激動!要留心路面情況。嘩,馬桶旁有歷「屎」陳「漬」,不得不罵一句「都唔知點屙㗎」,才能充分表達內心滿滿的不滿!又走出來再等。 等到了,慢著,地上有一灘──水?廁所沒漏水,是前人遺留(及/或漏)的尿液。舉步維艱,仔細審視可有乾爽位,還要避開暗角幾滴M血才好踩下去,踩了下去便不要轉位了,否則──「踩嘢」!可以了吧?不。大堆廁紙淤塞馬桶內,點呀?!小個便都這麼難?算吧,勉強去吧。喂呀,大眾廁板上有「嘢」:大大小小的圓圓水珠,是上手及/或上幾手混合的殘留物,好嘔心!自己尿液自己抹嘛,太沒公德心了! 當睇佢唔到睇佢唔到,去吧!且慢,沒有好身手,是去不成的。大眾廁板誰敢坐?唯有坐無影凳。等等!先安置好心愛的手袋,廁格內僅餘的一個掛鈎,爛的!放在水箱上?沒有水箱。放在地上,不衞生!唯有掛在身上。 好,背好手袋,擺好姿勢,坐好無影凳,Get Set Go,還要邊去邊金睛火眼密切留意兼小心翼翼避免褲子/裙子沾到廁板上人家的遺物。 小個便而已,竟要費盡心神,真疲累!「留」金歲月不易捱,所以......搞咁耐!她不想的,她也不好受,男士等她出來時,別對她黑面囉! 小時候的「我的志願」是成為作家。大學翻譯系畢業,曾修讀心理學;著有Sensez感愛系列小說及兩性溝通專書,曾多次主講兩性溝通講座。 Email:[email protected]
被喻為蘋果教主的喬布斯(Steve Jobs),於2011年病逝後,文字與電影式傳記陸續面世,今年有剛奪兩項金球獎的《時代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揭開蘋果教主鮮為人知的一面。 劇組事先張揚,影片不是記實照片,而是編導演合力勾勒的教主畫像,藝術畫作的神妙在於想像與懸念。電影恰如喬布斯般藝高膽大,以三幕劇濃縮教主推出Macintosh、NeXTcube及iMac的14年,每幕皆是產品發布會開始前的黃金40分鐘,畫面與配樂均與時代同步,導演丹尼波爾實時拍攝台前幕後的情況,巧妙地穿插新舊人事片段,編劇艾朗索堅緊湊精警又不失幽默的對白,更是神來之筆,教主與舊友和妻女舌劍唇槍,句句嗒落有味,被指外形不似教主的米高法斯賓達,憑精湛演技交出極神似的亮麗演出,而飾演女助手的琦溫斯莉也有被震懾,兩人精彩互動,立體地呈現天才的孤寂與複雜個性。 教主自言是樂團指揮,沒責任為樂手修整樂器,只會按其指揮發出「fix it」的指令,惟有女助手才膽敢反過來喝令教主「fix it」,逼他正視本身的性格缺陷,從二進制世界跳回現實的親情相處。 天才總是走得太快,科技未能跟上,也難找到跟自己一樣看世界的人。戲裡教主對電腦發聲說hello和完美「黑立方」設計的堅持,要求創製媲美藝術品的電腦產品,不是伙伴容易理解的層次,自然成了他們眼中絕情的獨裁者,弔詭地,這think out of box的前瞻性創見,讓他成為引領科技世界變革的始創者。看畢電影,不難推敲日後推出「i-系」隨身聽、手機及平板電腦產品的來由,每當看到跟「三叔」手機爭朝夕的i-phone 6系,可會懷念Steve Jobs主場的蘋果年代? 機師,由跑道走到公路,人生旅途的陪跑者,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遊走於影像與文字世界的文化研究人。[email protected]
「抓到老鼠應放生嗎?」網上有人這樣問。源於某家用籠子抓到了老鼠,有網友戲說「看起來好可憐,不如放生吧」,其他人說「好,放在你家門口」。老鼠不是哈姆太郎,牠背後是可怕的歷史記憶,是黑死病的象徵。 歌舞劇《太平山之疫》以1894年在香港爆發的鼠疫為背景,講述一個華洋衝突三角戀故事。表現最出色的一環是美術──主要是宣傳海報和場刊。場刊中最好看的是相關史料。 其他環節呢?香港話劇團用心製作了一個宏大、華麗的演出,話劇和歌舞部分相間,力求不讓觀眾面對著沉重的歷史題材時感到沉悶。不過,其炫目處恍如肥皂泡上的彩虹,欠了點深刻。中西醫學面對疫症而束手無策的歷史是背景,但今天回看這段歷史的意義是甚麼呢?其實信息是很清楚的:華洋欠互信不好,齊心合力是王道。 主角們的三角關係直接對應文化之間的張力:兩個男主角,一西醫、一中醫;女主角也是中醫,但捨身給西醫作研究。他們全出身於同一中醫世家,那麼男、女主角作為香港的隱喻也是頗明顯的。 這些信息並非甚麼創見,要表達也不需要兩個多小時,造成拖沓之感。連場歌舞悅耳養眼,但其內容大多是角色抒情言志,於情節推動之作用不大。歌詞古雅細緻,但非觀眾習慣的日常語言,偶爾分心看字幕,有礙於投入。 演員唱歌的精力都放在運氣、用聲、音準等技巧之上,雖有投放感情,但顯然歌唱並非他們專長,用力演唱之時便顧不及演戲。某些人物心理和情節上的轉折未免有點草率,倒不如少唱一點,多演一些。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男人要與異性朋友單獨去旅行,並且同房,作為女友的當然反對。這個要求根本不應出現,為甚麼他要這樣做? 為了便宜機票,不去對不起自己?訂機票時為何就想到她?不。因為女友請不到假不能去,所以才想到她?那為何不能遲些時候才去?為何不跟兄弟/家人去,硬要跟她去?不。是她邀約的(有些女生就是明刀明槍來搶,或故意玩曖昧,又或那些聽到都覺得煩的契哥契妹關係,萬一一方有嘢諗多咗,便麻煩了!)?那為何不拒絕她,硬要跟她成行?說了老半天,搬出萬個理由,始終說不通。女友聽得心傷,男友說到疲累──連找個像樣的藉口也沒有。 有了另一半,跟異性單獨外遊這件事,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死罪,絕無優待,亦毋須辯駁。就當他起初不懂拒絕,但在女友叫停後仍堅持,就有問題,並且牽涉「愛不愛」這回事了。 男生的踩界要求可歸為三類:(1)口說冇嘢。他跟女友以外的異性外遊,斷不會找個衰人同行,以便發掘她會否更討厭來作賤自己,至少對對方有好感才能成事吧。二人無端獨對多天,無疑能製造機會讓雙方增進感情,亦給女友太多想像,令她難受。 (2)擺明車馬偷腥。還用說?死硬!(3)有嘢扮冇嘢。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他根本想跟那個她無縫阻隔…… 為了「友誼」之行,賠上與女友的關係也在所不惜,就不是愛了。 總之騙得就騙,爛藉口一籮籮,說了出口連自己都不大相信,說謊說得一點誠意也沒有。女友不是無知成狂,只是選擇不揭穿,保全這段殘缺的感情,但雙方價值觀南轅北轍,宜慎重考慮是否跟他走下去。 方芷晴,小說及專欄作家。大學翻譯系畢業,曾修讀心理學;專研男女心理,著有多部小說及男女溝通專書,常獲邀主講兩性溝通講座。 Email:[email protected]
談談全民退保。首先,不談錢,談原則。關於退休,我一直深信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是先照顧自己的退休生活,若有能力者,就為自己父母退休打算,好讓他們安享晚年,再來就是幫助社會上需要關懷的長者。這樣一層層遞進,既合乎道德倫理,也合乎現實環境,所以全民退保應從這裡出發。 其次,全民退保的重點應放在成年人身上,成年人現在有氣有力,最重要是還有時間,現在談退休是合時,不會為時已晚。 基本上現時有四種方法準備退休:一、依靠兒女供養;二、儲蓄投資,自負盈虧;三、私人保險,購買各種退休保險;四、強制供款,由政府負責幫你投資和作保險。現在我們有強積金,可是單靠它未必足夠。全民退保就是考慮怎樣改善現有制度,例如政府推出一些公營年金,以保障人壽命太長的風險,又或活化強積金,可以用來買樓等等。政府應放重點在這裡,好讓時下精壯的一群,可以安心拼搏,為社會貢獻,實現理想。 接著要解決臨近退休或已退休的朋友的退休計劃。年紀大,體力衰退,加上多病痛,醫療開支也不少,現時除了生果金,醫療券和交通津貼外,若沒有積蓄,不想靠綜援,也不容易找到工作,難以維持生計。這樣的人最需要我們幫助。即使用一些庫房盈餘來資助他們,也不為過。 說實話,香港現在的盈餘,也是他們這一代辛辛苦苦打拼出來的江山,令香港這個漁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現在回饋一下他們,有甚麼不可?筆者不懂公共財政,只懂憑良心出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面對著全民退保,除了對著一些天文數字外,也為當中的人設想,好讓他們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張俊笙。從事精算工作,喜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感受身邊的事與物。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秘密,有屬於個人,也有繫於政權。新上映的《謎情追兇》改編自獲201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阿根廷同名電影,英文名是《Secret in their eyes》,即是隱藏在主角們眼裡的秘密,既是私人又牽涉政體利益。故事背景由上世紀七十年代政權轉換,一片白色恐怖的阿根廷,搬到號稱民主自由的法治美國。與原作的細膩相比,新版是典型荷李活電影,稍欠戲劇張力,猶幸有兩大影后茱莉亞羅拔絲和妮歌潔曼兼實力派的楚伊特艾治奥福大鬥演技,素顏上陣的茱姐,把單親媽媽喪女後的歇斯底里以至絕望演得淋漓盡致,及後的深沉冷靜與不尋常表現,教人毛骨悚然。 電影環繞一宗少女姦殺案,在反恐獨大的後911年代,反恐線人的身份猶如一道護身符,讓兇手逍遙法外,這個不能直說卻是半公開的秘密,成為3位主角無盡的夢魘,各人隸屬執法部門,卻發現法律不能保障人民,難為無辜被殺者討公道。到底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體制掛在口邊的公義,是誰的公義?當個人的「小義」注定被犧牲時,人民採取自己的方式伸張正義而引發悲劇,責任屬誰? 從彼邦到這城,似遠還近,愛國愛黨是回歸前後才被強行植入的觀念,為了國家的安全與利益,城中人不是被逼周旋於一個個公開又荒謬的秘密之間嗎?踏入2016,市民收到的元旦禮物,是政府鬼祟公布李國章任港大校委會主席,接力是販賣內地禁書的港書店股東接連被失蹤,明目張膽地被回鄉的李波「以自己的方式返回內地,配合有關方面的調查」,戲劇性地被報平安!荒誕劇情何時停止?或者是機師諗多咗,惟願切勿讓「被」成為慣性…… 機師,由跑道走到公路,人生旅途的陪跑者,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遊走於影像與文字世界的文化研究人。[email protected]
因為緣份,自校的孩子們,參加了何韻詩主辦的活動,因而認識了這位特立獨行的藝人;或許大家有共同的理想,老師舊生們去看了她的聖誕演唱會。 自去年雨傘運動,認識了何韻詩這藝人,朋友分享了她的新歌《是有種人》,是她獨立發展後的新歌。看過MV,很是喜歡。喜歡歌曲的節奏,也喜歡歌詞的內容,其中幾句,更是共鳴愛聽:「不需一把尺去辨別有用,還有一種有價但是無求的勇。來吧!為小島發現,動人出眾」。 還記得2005年要創辦自校時,在與教育局校舍分配組開會時,官員表示自校計劃要開辦的學校規模太小,不為教育局現有政策所容納。若我們考慮辦一所支援主流學校的自然教育中心,或許可以協助。那時,我們堅定決心,我們是來辦學的,我們堅持小班小校是我們的教育理想,我們所以斷然拒絕了對方的建議。拒絕的結果當然是沒有能辦學的校舍,結果那年沒有辦法開校,辦學的前路暗淡。後來得鄉師同學校的前輩們借出校舍,結果自校在2007年開辦成功,成為全港第一間以自然為主題的學校,為另類教育的未來,打開一個無限的可能。 有一位家長,欣賞自校能堅持理念,還孩子一個自然快樂的童年,不操練孩子,不用統一標準來量度孩子的成就,讓孩子各自發揮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自校的師生家長,也「是有種人」,有一種價值觀,有一種無求的勇!這裏,有很多動人的故事。 身為藝人,要獨立發展不容易,演唱結束了,她分享說:「我相信善,即使堅持不容易,但我還是選擇相信!」對呢!當選擇走一條非主流的路,便要為此負責,是一種用信念走路的勇氣。 葉頌昇(海星),現為鄉師自然學校教師,資深情意自然教育導師,全力推動自然教育及自主學習。電郵:[email protected]
2016年將至,回望過去一年,埋單計數,按照社會的成敗邏輯,機師大概會被歸入「失敗者」行列。 這年,機師立志要由公路跑上山嶺,先後參加了圖騰57km和TNF50km兩項越野賽,後者的賽道以難度高見稱,更特地報讀大會的訓練學堂(TRA),學習山藝技巧,以克服遇上陡峭的泥石路便「腳震」落山的死穴,曾經因忙而暫停操練逾一年,體能打回原形,復操猶如「由零開始」,心理關口是大挑戰,加上跑慣大半天便完成的公路賽,而全馬距離的越野跑,卻是由日出行到日落,耐力需求是BB班與高班之別;花上大半年積極備戰,終等到10月中的圖騰賽,卻因突發工作而無得落場,錯失一次體驗的機會。 兩個月後的TNF50,目標是大會時限內完賽,由起點走到鶴藪38km,狀態不錯,滿有信心達標有餘,奈何吃了不合腸胃的補給食物,在登上逾600米高的屏風山途中,已嘔得沒氣沒力,還要摸黑攀過黃嶺和八仙嶺,大風夾著少許雨粉,心知不妙,內心不斷交戰:「放慢腳步還是拼力堅持?」惟有快速搜尋不放棄的理由,憶起日曬雨淋的操練日子,看似無盡的石梯,拾級而上總能達頂,回味與山友們越過高山又走過低谷的興奮,激發意志,推動虛脫身軀與痠軟的腿,盡力撐到終點在望,拼盡衝線後,回望大會計時器,只差分秒,創下個人「參賽史」上首次超時完賽的紀錄! 成績不似預期,機師卻慶幸能與山嶺結緣,在大自然裡體會人的渺小,學習在難料的境遇裡,仍無畏在限制裡尋突破,被指不建豪宅便沒甚經濟效益的郊野,實是人生課的良師。「在那裡跌倒便在那裡爬起身」,2016年再戰越野賽,與「失敗者」共勉。 機師,由跑道走到公路,人生旅途的陪跑者,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遊走於影像與文字世界的文化研究人。[email protected]
「我們回不去了」這麼普通的句子,在張愛玲手中便成了被「致敬」無數次的經典。甚麼是才?就看用怎樣的材料弄出怎樣的菜。當然,材料來來去去其實都是那些,「翻炒」的同一道菜在不同廚子手上,味道千差萬別。《紐約紐約》講的「上海人的美國夢」故事,令人想起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和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 後兩齣戲的角色腳程走得更遠,先從偏遠鄉鎮到大城市,再到海外;《紐》則主要留在上海,人們為美國而折騰,去一所叫「紐約紐約」的酒吧,像《山》的角色一樣愛葉蒨文和《Go West》。 這齣戲趕上了近年中國集體回憶電影的潮流,像那時的出國潮一樣,並非「人人期望可達到」。這些懷舊戲都著重道具陳設和服裝髮型,攝影師出身的導演羅冬找來俊男美女當主角,賣力在畫面上弄得美輪美奐。其實,觀眾期待的是一個好的故事,而說故事看來並非這位新導演的強項。情節方面,除了要說得通,還要打動人,那便要求深度和細膩。主角想(或不想)出國的動機描寫不夠,其他人則說是為了賺錢,只是背景。前段未能使觀眾投入,後來的轉折便更令人感到牽強了──黑幫老大三角戀和那一句「我(們)回不去了」更令人想重看一次《甜蜜蜜》。 好演員也能說故事,在這戲裡有葉童──出場不多卻能把一個「有故事的人」演出來──卻只有葉童,到底無力回天。 杜鵑延續《中國合伙人》的冷面美人,阮經天只在「擢樣」,而苗僑偉就是再老二十年的阮經天。 這種有「美圖秀秀」感覺的懷舊不等同歷史,到底回不去了。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阿媽話......我大個仔係時候結婚喇。」男人說。女友甜笑不語,期待他立即求婚。 「阿媽話......我哋唔好旅行結婚,要擺酒請親戚飲,高高興興喎......」沒有求婚,連結婚形式也是通知而沒有商量,女友很失望,她最怕搞大龍鳳。 「阿媽話......打條金鍊俾你,有三隻大肥豬好cute嗰種呢......年生貴子喎。」女友瞪圓雙眼,想像到有多老套。 「阿媽話......我哋結咗婚同佢一齊住......」女友立即滴汗。 「阿媽話......你唔好揀露咁多肉嘅婚紗......」 「阿媽話阿媽話,有邊啲嘢係你話㗎?!」女友火遮眼,轉身便走。 女友嬲嬲豬,男人卻不知衰乜。 衰在不經修飾,不加過濾,便將阿媽所言一字不漏地傳話;衰在內容關乎雙方的人生大事,自己卻沒立場沒主見,令女友活受罪;衰在沒有徵求女友意見,沒有了解她的想法,便一股勁地以將阿媽的想法加諸女友身上,成為最後定案,要她言聽計從,完全不尊重她,不生氣才怪! 女生愛著個裙腳仔,煩! 裙腳仔的特點是對阿媽所言唯唯諾諾,冇立場冇個人獨立思考冇承擔唔man。「阿媽話……」成為他和女友未來生活的指標。沒法脫離阿媽去過活,往往疏忽女友的感受和需要,大件事!他開口閉口都搬阿媽出來夾在中間,跟他拍拖永遠像三人行,冇癮! 就算男人非常認同阿媽所言,大可換個表達方式,效果便有所不同。歸根究柢,他的思想已經植入「阿媽話……」的基因,是個沒有靈魂的軀體,唯有另覓賢能,才能跟他和他阿媽和平相處。 離不開阿媽的囝囝,永遠只站在阿媽那邊,女友會被氣壞,還是找個對的人做人世吧。 方芷晴,小說及專欄作家。大學翻譯系畢業,曾修讀心理學;專研男女心理,著有多部小說及男女溝通專書,常獲邀主講兩性溝通講座。 Email:[email protected]
教育局長早前聲稱每個月都會看30本書,即使後來澄清包括雜誌刊物,但都覺得反感。自問有童年陰影,不喜歡看書重量的人。記得小時候曾參加過一個由區域市政局舉辦的暑期閱讀獎勵計劃,這個計劃是鼓勵學生能好好把握暑假閱讀。那一年筆者看了十五本書,拿了優異獎,自問已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整個暑假都書不離手,很認真地閱讀。 試猜猜當年的冠軍看了多少本書?263本。當我知道了,不但沒有羨慕,反而腦子裡想怎樣可以在個半月看那麼多書呢?做一個簡單算術,假若每本書平均有200頁,一共便有5萬多頁,如果3分鐘看完一頁書的話,一共要292小時才看畢全部書本,又假設每天看10小時書,大約要30天才能看完,還未計寫閱讀報告的時間。那位優勝者除了要書不離手,應該還要眼不離書才行! 當然,他應該用速讀或略讀的方法才能做到。一般而言,我只會用速讀來看報紙雜誌或工作文件,至於看書,大多我也是重頭讀到尾,慢慢細味字裡行間的意思,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筆者相信,每一本書的誕生,都是由作者嘔心瀝血寫生的,一頁一頁閱讀是對作者的尊重。看書猶如行山,不是炫耀行得多快,而是一路慢慢欣賞沿途的風景,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這才是行山的樂趣。 再者,閱讀本身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不是要向別人證明看得有幾多,看得有幾快。反而,真正的讀者會在閱讀中尋找樂趣,也會因閱讀而找到共鳴,就如兩位行山者在山中碰面,互相打個招呼,點頭微笑,一同欣賞大自然的風景。那些只有真正行過山,或細味過一本書的朋友,才會懂的。 張俊笙。從事精算工作,喜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感受身邊的事與物。 電郵: [email protected]
上星期,有一個二年級的小女生,走到教室找我,問能否借茶具一用,我說可以,但要小心使用,請不要打破。於是,她開開心心的拿了我放在教室的茶具,到走廊去玩泡茶遊戲,她還蠻認真的。不過,她年紀還小,未能應付熱騰騰的熱開水,於是改用溫水。看著她和妹妹二人在泡茶,感覺蠻可愛的,是一種小朋友的天真,是模仿大人行為的可愛,不期然便笑起來。 近日,我每天都在走廊泡茶,一邊喝茶,一邊吃早餐,一邊欣賞自校操場的風景,觀賞同學們遊戲。不時,有好奇的學生,坐在我旁邊聊天,我總會問他要一杯嗎? 有時,我以為教育只是一種身教的行為藝術,學生只是單純地複製家長老師的行為。記得曾有分享網上的短片,便是家長在臭罵別人時,孩子在後面重複著。若果孩子的學習確實如此,我想教改的願景有多好也沒有用,因為那只是頭腦裏的東西,教改反而讓教師們忙得不可開交,看在孩子眼裏,只有忙,卻沒有閒;心忙,便沒有關顧孩子的能量,工作忙,便沒有與孩子玩樂的空間,身心都忙,孩子便感受到冷漠,也學會冷漠,那孩子學會的,便是沒有閒情逸致的生活,沒有喚發創意的心思。 於是,不管有多忙,也特意抽時間,閒一閒,玩一玩,泡茶是最好的方法,來打發時間,泡茶也能成為聊天的媒介。也因為我在教室裏泡茶,孩子們都知道,小息時,總是引來幾個學生進來,問有沒有茶喝。有時,我請他們自己泡,邀請老師同學們來分享,一起享受這種閒適自在的生活。 泡茶,也是發展一項興趣,讓孩子有個目標,或許,玩玩下,搞不好,變成孩子長大後的事業呢! 海星(葉頌昇),現為鄉師自然學校教師,資深情意自然教育導師,全力推動自然教育及自主學習。電郵:[email protected]
要結婚了,情侶大都第一時間將成擔心機放在婚禮上:揀選婚宴場地、婚紗晚裝禮服、化妝攝影、場地布置......因為一生人一次,所以要做到最好、最滿意、最難忘! 因為一生人一次,所以婚宴要最豪華、地點要最高級、場地要最堂皇、食物要最高檔;因為一生人一次,所以婚紗晚裝禮服髮型化妝要最華麗,若經濟能力許可,雙方又有共識的話,並無問題。 用整整一年來預備:地獄式keep fit、忍口不吃飯、狂做facial、執番眼耳口鼻(純化妝修飾,冇整過吖嘛,明嘅!但個樣變晒……),做這麼多,只為這一天。 婚禮固然重要,為時一天,尚且費盡心思,力臻完美,何況是婚姻?婚姻是一輩子的,更需重視,更需以投放於婚禮千萬倍的心力及「做到最好」的心態去面對,但人往往將焦點放在婚禮上,忽略結婚的大前提是婚姻本身,而非婚禮。 婚前必先了解雙方對婚姻有甚麼期望;原生家庭對對方性格、建立關係上有甚麼影響;在意見分歧時怎樣處理,並釐清丈夫和妻子的角色等(可參閱筆者的雜誌專欄文章,題目相同,內容為婚前輔導)。婚姻並非王子和公主「幸福快樂地一齊生活下去」這麼簡單,而是有很多試煉和現實考慮,唯有牢不可破的關係才經得起考驗。 婚姻是一份長久的堅持,需要極大決心來委身,一旦決定結婚,即表示願意忠於對方,決心跟對方一生一世,就算這個人非你最愛,唯一的選擇就是愛他/她,並心存「無論點我都咁愛你」和「無論點我都只愛你一個」來處事,心力必不可少,婚前雙方需花時間做好心理準備及深入溝通。 方芷晴,小說及專欄作家。大學翻譯系畢業,曾修讀心理學;專研男女心理,著有多部小說及男女溝通專書,常獲邀主講兩性溝通講座。電郵:[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