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要帶領三位高年級學生到芬蘭參加國際民主教育會議,和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交流,行程還包括到那芬蘭參觀當地的學校,了解芬蘭教育特別過人之處,交流之外,便是自然文化之旅,孩子們都很期待這次旅程,積極學習英語。 自然學校的開放日將至,我和孩子計劃為旅程籌募旅費。從前在台北市吃過柴燒pizza,滋味特佳,於是我提出這建議,最後大家一致贊成賣柴燒pizza。用柴火煮食,是自校戶外學習的一大特色,去年六年級的集體畢業專題是做柴窰,於是我們決定好好利用。不過,我們都不會做薄餅,更沒有柴火焗薄餅的經驗。所以,為了去芬蘭,我們一齊去學習做薄餅。 第一次做薄餅是在農曆年假前,大家一齊去市場買材料回來,第一個先用電焗爐試做,第二個才生火用窰。在搓麵粉的時候,剛好是一二年級做湯圓的活動,有很多家長幫忙,其中一位家長大海是開薄餅店的,主動來協助。第一次做,發現用柴火焗的薄餅真的好吃一點,但仍有不足之處。於是找家長大海來做pizza的教學,她很爽快應承了,並且答應放完假,約了兩天放學後,在接孩子時學時,來教我們做薄餅。原來做薄餅有專用麵粉,還要用二十四小時發酵,第一天是搓麵粉,做麵團,第二天便是生火焗期待的pizza了。第二天下雨,家長還擔心能不能生火,不過有老天爺眷顧,生火時便停雨了,很幸運呢! 那天,火生起來的時候,很自然吸引一班好奇的師生圍觀協助。當然,大家最期待的,還是能吃新鮮出爐的薄餅,我們做了五、六個餅,第一個放進柴窰,窰內溫度極高,pizza很快便烤好了,剛好那天是寒流襲港,在火爐邊一起吃熱熱的柴燒pizza,很快樂呢! 葉頌昇(海星),現為鄉師自然學校教師,資深情意自然教育導師,全力推動自然教育及自主學習。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影《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在社會引起不少迴響,透過Einar Wegener蛻變成Lili Elbe的故事,呈現男兒身的Einar從發現、否定、惶恐、掙扎到接納自己的女兒心的歷程,觀者同時也旁觀妻子Gerda Wegene的矛盾和錐心之痛,在性別錯置的困局,不只是「個人」的事, 從牽手到放手,犧牲與成全,刻劃實踐跨越性別界限的愛的心路。 戲裡,Gerda問Lili:「我想要我的丈夫,你可以讓他回來嗎?」現實,也可以是父母問跨性別子女:「我想要我的兒子/女兒,你可以讓他回來嗎?」答案多半令他們失望,子女選擇忠於自己的跨性別傾向,父母可以怎樣?年近半百的徐爸爸,在兒子往外國升學前,才得知他拒絕男兒身,自責糾纏着無法言喻的心痛,憤怒拉緊父子關係,大吵與冷戰,諷刺地因分隔兩地而得以緩衝,冷靜下來的徐爸爸深知,惡劣的關係勢必把兒子趕走,問心:「倘若失去兒子,換來女兒,我可接受嗎?」固然是十萬個不願意,然而,兒子在成長路上,一直陷於性別錯配的孤獨深淵,難道還要讓他孤單地走那艱難的路?無論是男是女,父親仍決定陪孩子走下去。 可是,Einar與Gerda夫妻關係甜蜜,寡言的徐爸爸跟兒子卻關係疏離,說實話,徐爸爸不想兒子在變性的路上走得太快,怕他後悔,每當想起他躺在手術床上要捱的幾刀,為父者豈不擔心?不過,總不能只以自己的方式打開溝通之門,為免惹來干涉私生活的反彈,唯有學習積極不干預,縱然,兒子已自決服用荷爾蒙藥物,更改了護照性別,徐爸爸試着調節期望,把專注點移離性別議題,「兩父子傾傾日常瑣事,一起處理家庭事務,也不錯了。」 放手,成了終身學習的功課。 機師,由跑道走到公路,人生旅途的陪跑者,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遊走於影像與文字世界的文化研究人。[email protected]
《夢の花嫁》的批判目標不是互聯網。女主角誤信網友,因為網下的人際關係早已分崩離析。罪惡世界之中,科技只是手段,而人也成為了別人的手段,人的價值被扭曲了。這一點可見於那「欺詐師」角色,其布局設計出神入化如藝術大師,但其技藝只為金錢服務,對人命價值不屑一顧;他在計謀失敗之後,只因女主角仍在五里迷霧中,故仍可若無其事,一切「如常」。 另一女主角際遇悲慘,在親緣斷、恥辱深的處境中,其心靈於痛苦孤絕處也「變態」了;她飼養毒物,自己也成了害人的毒。資本主義對恥感文化的影響,就是使極羞恥的人有時反而變得極無恥,無情之餘相當諷刺。不過,導演始終對人性留下一絲憐憫,在毒螺和烈酒之間,滲漏出幽暗角色殘餘的最後良知,才讓女主角留住小命。 電影結局彷彿帶著希望,女主角搬家重過新生活,但那明亮柔和的日光之下的小確幸是真實的嗎?這場戲除了女主角和欺詐師,並無其他角色出現,如真似幻。這個世界的可怕是從虛假中生出虛假:網絡世界是假的,但禮教和家庭更虛假。人在其中無真實之鄉可回,至多讓幻覺破滅的一刻推延。於是活在虛假世界中的人便從有血肉有靈魂的存在者,漸變為透明的、像肥皂泡一般空薄而隨時破滅的存在。最後的鏡頭讓女主角步出新居露台,畫面只剩下光暈中的空屋。 女主角不是嚇人的厲鬼貞子,但甜美的她卻漸漸如幽靈一般缺乏實在性。若她知道了一切的真相,會因為無法相信整個世界而精神崩潰,抑或是從歷練中覺醒?箇中虛實之辯,跟園子溫的《真實魔鬼遊戲》對讀,趣味倍增。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有一天,如常的帶孩子上學,在步上自校那百多級的長命樓梯時,碰見一位從事心理輔導的家長,不覺便聊起。不一會兒,話題便轉到近日接二連三的學生自殺事件。踏入三月,不知為何,年輕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急著要離開這個不如意的人世間。 家長認為自校孩子,能擁有一個自在快活的學校生活,多幸福!她認為在主流學校上學的孩子,選擇走上輕生一途,甚感可惜,問我可以做甚麼?我感到她關心別家孩子的大愛,不是一般聊天嘆息。 社會上有同情的人,孩子面對沉重的學業壓力,背負家長過高的期待,是政府和家長的錯;也有指責孩子是玻璃心,壓力稍大便受不了,以死來逃避生存的壓力。同情也好,指責也好,能解決問題嗎?恐怕不能吧!然而我們又可以做甚麼? 創辦自校,就是為了讓家長,能為孩子選擇不一樣的童年。但能入讀自校的學生,畢竟只是小數,更多的學生,在制度的暴力下生活,常常感到鬱悶無出路,生命顯得弱小無力。社會風氣、政策問題、家長的心態,我坦承無力處理。 然而,究竟自殺的學生,是活在一個甚麼樣的世界,才會選擇放棄自己而要自殺?我想是因為缺乏愛的滋養吧!失去了與人連結的能力,感到孤單,感受不到別人的支持,以為沒有人在乎自己,活著似乎要承受很大的壓力,活著只有無奈,輕生的念頭自然而生。 既然是失去與人連結的能力,那我們可以試一試,帶學生到大自然去,與自然連結在一起,讓孩子躺下來,看天上的雲朵,在藍天這舞台上不斷變化;看千變萬化,色彩不停地轉變的晚霞;看蝴蝶在蜘蛛網上,掙扎求存的生命力。生命的輕重,只在乎一念之間,當孩子和天地之間,產生善的連結,當孩子們看見轉變的可能,生命的軌跡,亦因此而轉變,或許能產生面對困難的力量呢! 海星(葉頌昇),現為鄉師自然學校教師,資深情意自然教育導師,全力推動自然教育及自主學習。電郵:[email protected]
(劇透;筆者所看為兩小時版本) 日本流行文化多姿多采,有重口味變態、有嚇死人咒怨,也有「小確幸」清新。岩井俊二是文青偶像,原來是變態的。其新作《夢の花嫁》示範了以小清新來玩變態,可以比CULT片更變態;以「小確幸」來說恐怖,比怨念女鬼更恐怖。最變態的,是讓人看完了兩小時版本,心寒之際,卻又會上網查看三小時導演版的放映時間。 《夢の花嫁》的信息很簡單:可怕的不是妖魔鬼怪、不是殺手狂徒,而是世界本身。「世界」所指的是文化、社會和人際關係,一個人在其中,只是俎上肉。表面上電影在講現代網絡科技的問題,但那只是問題的表徵,背後還有日本重男輕女和強調恥感的文化傳統,以及現代社會以金錢關係取代其他社會關係的病根。那是一個充滿謊話的社會,人際間的信任被侵蝕,而女主角偏偏輕易信人,往往任人擺布,也使觀眾看得揪心。 恥感文化和拜金社會的化學作用是,人漸漸不被當作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存在者,而只是工具。女主角看來經歷甚多,起起跌跌,卻仍處於「無知者最幸福」的狀態。黑木華延續《東京小屋》的純真可憐形象,使人既予同情卻又想摑她一巴。她被騙多次,險象環生卻不自知。 女主角透過社交媒體找男友、找工作,但岩 井俊二並不只是重彈「虛擬世界危險」的老調。若只是網絡空間虛假,那還不算可怕,因為還有真實的線下世界給人救贖,但原來是沒有這樣的避難處。 這個世界太可怕,因為它本是虛假,由謊言構築而成,沒有可逃逸的空間,只能騙人、被騙,或自欺欺人。(待續)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亞視曾經有過光輝的年代,孕育過不少影視天才。雖然現在亞視還未斷氣,但已在彌留階段,大限將至。這次亞視落難,一定要高度評價一班留守的亞視員工。基本上有水放水,冇水散水,天公地道。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本應走人,但他們仍然堅持到最後,可見這是本著一份大於工作的使命感。 這次亞視倒閉,當然有遠因和近因,但總括而言十二個字:管理不善,人才外流,經濟轉型,放眼祖國。頭四個字相信大家都明白,不贅;人才外流當然是亞視長期積弱,難有發展空間,稍有名氣的明星都紛紛他投,向外發展。至於經濟轉型,泛指整個電視行業。 自從互聯網和智能電話普及以來,人們已把娛樂時間漸漸由電視轉向手機電腦,新世代一群已不習慣乖乖地坐在電視機前,等著電視台播放節目。近十年電視觀眾不斷下降,電視台亦愈來愈難經營,不只是亞視的問題。至於最後放眼祖國,是由於近幾代的投資者都不是香港人,多年前亞視已放棄製作本地電視劇,集中外購劇集和接受內地廣告,目標吸納華南地區幾千萬人,這一著流失了很多本地觀眾,彷彿本港台不再屬於本港人。 沒有人希望看到亞視落得今天下場,包括香港市民、政府、亞視管理層,甚至連無綫電視也不願意看到這結局。正所謂有競爭才有進步,電視行業的人也想有多一間公司,多一點工作機會吧。 這十二個字的死因,想深一層,也與今天香港情況相近。今日亞視,會是明日香港嗎?作為香港人,我們會否成為留守到最後的一批人嗎?不想被人可憐,趁事情還未算太壞,把握機會讓香港轉型,改革,又或者自己出走跳槽吧! 張俊笙。從事精算工作,喜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感受身邊的事與物。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感動,因為你未見過一個如此衰殘的洛奇。《洛奇外傳——王者之後》一口氣回應了前六集洛奇電影。《洛奇》電影一直表達著勵志、積極的人生態度。最初是無名小子奮起,但人始終會老,第六集給你一個「寶刀未老」的奇蹟,這一集則面對「再鋒利嘅刀都會有生銹嘅一日」之現實,方法就是傳承。 《王者之後》對前數集的呼應是「補償」。外傳男主角Adonis父親是前任拳王阿波羅,即洛奇的對手和摯友。故人之子出現眼前,把《洛奇》前四集的回憶都召喚回來,當中阿波羅從洛奇的對手轉變為生死之交。《洛奇》第五、六集交代了洛奇沒有承繼人的遺憾,徒弟反骨,兒子疏離,Adonis拜師正好填補了這缺陷。 史泰龍在這集的演技為多人讚賞,不無敬老之意。他年近七十,多年來的硬漢形象難以維持,其肌肉和臉容的硬度褪減,不能 脫衣服,反而能演戲。雖說不上刮目相看,但他跟主角互動的幾場文戲確是好看;始終洛奇是個溫柔的人。 那些「雙方都有善意卻反而起衝突」的情節有肥皂劇味道,但那是「男人的浪漫」。兩人的關係呼應著武俠片中「以師為父」那種糾結,在於Adonis需要一個教練,也需要洛奇「補償」他一個父親。在第四集中,阿波羅寧可戰死,洛奇拿著白毛巾,終於沒丟出去,生了悔疚。 結果洛奇償還Adonis一個父親,Adonis終也能一嘗「孝敬父親」的滋味。當洛奇已衰弱得無法獨力走上那道練跑的長梯之時,Adonis扶持著他。洛奇再次在楷梯頂上回望費城,已是不同滋味。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安慰人很難?不知從何說起?應說甚麼才不會愈說愈錯,才能真正讓喪親的他/她得到安慰? 1.「喊出嚟舒服啲」: 傷心自然會流淚,對方需要釋放傷痛的情緒時,讓對方哭,可以舒緩對方的愁緒。同時,讓對方知道在你面前哭,你不會阻止、責罵、揶揄他/她,讓他/她覺得很有安全感,他/她會知道你明白他/她,並因此感到安慰。 2.「我同你一齊面對」: 不論男女,都渴望有事發生時,愛人會陪在身邊給予支持。在喪親的哀痛中,有愛人同行,與他/她一起面對和處理各大小事務,非常重要。這種支持能讓對方明白他/她至少還有你,他/她不會孤單,使他/她有能力和勇氣走下去。 3.「如果想講嘅話,我哋傾吓」: 以過來人經驗之談,這句很窩心。對方先了解當事人想不想說,避免加諸壓力,不會一來便衝著問逝者點死,否則當事人當下會傷心到「唔知點死」!你會問,既是愛人,關係已不淺,要這麼客氣嗎?當然啦,特別在這非常時期,尊重是必須的。至親離世,家屬因應個人性格、當時的處境,或想安靜、或想有人陪伴,但別多言、或想有人聆聽、或想有人關心問候、或想有人讓他聊聊逝者的一切......這句話讓對方有選擇,沒有壓逼感,亦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萬一他/她不想談,雙方都有下台階,可舒服地轉換話題。 喪親者需要的不是陳腔濫調,一般人自以為安慰人的所謂安慰話,而是有同理心能溫暖內心的窩心話。他/她是你的愛人,當然對你的說話和行為有期待,因此說話前必先認真和謹慎地想清楚才好說。下篇再續。 方芷晴,小說及專欄作家。大學翻譯系畢業,曾修讀心理學;專研男女心理,著有多部小說及男女溝通專書,常獲邀主講兩性溝通講座。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新增了一樣功能,除了我們過去只能「讚」和檢舉外,現在增添了幾個表情符號,當中包括「嬲」,即是不讚的意思。短短數天,689便「蜚聲國際」,榮登世界最多「嬲」的領袖。為甚麼會這樣?這個你懂的,這就是民意。 究竟民意是甚麼?聽落很抽象,實質很簡單,就是大多數人的心聲。民意在文明國家可以透過正常的渠道表達出來,例如投票選舉,公投,又或者是官方民意調查,然後執政者按著民意施政。雖然民意有時會走向極端,作出錯誤決定,但大部分人都會願意承擔後果。 過去幾年,香港人由於無法正常地表達民意,我們用自己的方式顯現民意,從幾十萬人上街遊行開始,接著愈來愈多人關心政治,為自己發聲,到近年的和平佔中、議會拉布和抗爭,雖然有些行為有點荒唐,但這一切都只是想給當權者知道我們的意見。 可是這個特區政府卻一直害怕面對民意,議會制度不公義令投票不能反映民意,甚至用千方百計不讓我們有真‧普選,以為這樣,就可以逃避現實,活在自己喜愛的世界裡。 然而,民意就是民意,總會透過不同渠道顯示出來,之前大受歡迎的分獎禮就是一例,這次臉書也是一項釋放民意的工具。你看看財爺剛公布了一份不甜的財政預算,又有沒有幾千人對他的頭像「嬲」呢?人必自侮而人侮之,凡事有因有果。若然689臨崖勒馬,用餘下日子開放民意渠道,真的一支筆,一張紙,一張摺凳,聆聽民意,這才是香港唯一出路。 可是你也可能幾天後便會看見有一班「愛港」人士便會號召,支持689,在網上打輿論戰,給他幾十萬個「讚」,中和一下「嬲」。那麼,這就是香港的絕路。 張俊笙,從事精算工作,喜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感受身邊的事與物。電郵: [email protected]
《抖室》結合了驚慄與療愈,然後超越了兩者,並不只是兩種類型元素的混合。在一次駭人罪案中,小孩子從一次創傷所生,卻也是其母親的救贖。對《抖室》的主角Jack來說,罪惡、創傷和療愈是成年人的經歷,卻不屬於他。這齣戲可說是為成人而設的「兒童電影」。 《抖室》前半段是典型懸疑犯罪片格局,描述主角兩母子長期被困在狹小房間之內的生活型態。後來神秘男子出場,當觀眾期待真相會逐漸顯露之時,女主角Joy卻一口氣把前因解清,懸疑感盡散,急轉直入鬥智鬥力的逃生段落。緊張歸緊張,看到這裡,還道時候尚早,猜度會否有多次逃生考驗,期待著更多峰迴路轉──沒有。這齣不是《失蹤罪》。Joy母子重見天日,才面對真正考驗:司法程序和媒體追訪大概只是一時煩惱,但「一家團聚」之美夢卻已破裂難返。 兒子的煩惱卻無關修補過去創傷,為他在斗室中成長,沒有失去過甚麼。對他來說,禁閉房間反而是個安舒區。他自出生起便依附著母親,發展遲緩,標緻臉容和一頭長髮使他看來像女孩,不如其他孩子早已經歷「男女有別」的社教化過程。離開斗室以後,Jack驟然面對如此複雜的世界,每天都是歷險。而最教他不慣的是母親的轉變,因為後者的經歷轉折遠非他所能理解。 雖然Joy也是主角,但編劇對她回家後部分情節刻意語焉不詳,只留片斷,從而讓Jack的兒童視角優先,對常見的療愈敘事提出嶄新角度。 不論是療傷還是成長,原來都要學懂告別心靈裡的「房間」。當成人只見四面囚壁之時,孩子卻能看到一扇天窗。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近半年,香港教育政策面對很多挑戰,實施多年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受到家長強烈的抨擊,結果九成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將不用考這個不必要的評估,儘管是否完全取消,還未有定案。但民間的反對聲音,確實收到效果,我幾位爭取取消TSA的朋友,應該感到開心吧! 然而,來自長官意志的教育政策,還是存在的,普教中便是一例,普通話教中文合理嗎?其實忽略了廣東話是比普通話更有歷史意義的事實,廣東話保留更多古語音,念起唐詩時是更好聽。而且中文寫作,以至閱讀理解,其實和思考能力有關,難道思考能力還要先學習外來語的普通話,才能讓學生學好中文,這不可能吧!這明顯是沒有學理根據的語文政策,甚至可能只是回歸中國,討好中央政府的決策而矣! 最近,教育局又有新搞作,竟然要我們的學生也要學習簡化字,諮詢期由去年12月到今年2月15日,文件要求學生學會繁體字以後,也要學習簡化字。有時,我真的不明白,教育局官員是不是都不懂得中國文化歷史,繁體字(或曰正體字),均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全中國就只有港台澳在學習,反而更應該珍惜保留。而簡體字雖然便於書寫,但因為同義字太多,反而不利於學習,也沒有必要。很多簡體字甚至失去形音義的意義,這是中國文字重要的特色,繁體字更是書法美學的元素。 年夜飯與家人共聚,提到教育局長吳克檢的語文水平,真是差得不能再差,卻要由他來推動香港的語文政策,難怪民望一直低企,我們的特首真是用人唯才!是把香港搞亂的天才呢! 葉頌昇(海星),現為鄉師自然學校教師,資深情意自然教育導師,全力推動自然教育及自主學習。電郵:[email protected]
女人所以變成一家之主,一是霸回來。她準會盛氣凌人,呼呼喝喝,任何事經她一審裁定便不得上訴;一是丈夫甚麼也不理,被迫的,丈夫要預備好不時聽她埋怨吧;一是丈夫甚麼也理不好,不知不覺而成的,丈夫大概逃不了她的指指點點了;一是丈夫縱寵下拱手相讓而得來的,丈夫親手將她培育成霸王,日子注定坎坷! 有位伯伯自結婚時已讓太太當上家庭CEO,獨攬大小事務決策權,還將所有財產交她處理,對她愛護有加,怕她冷倒摔倒,每晚都校好熱水、拿好拖鞋,才安心讓她洗澡,至今七十年,仍甘之如飴。 他最近動了手術,才出院一天,太太便在他面前跟友人嚷著要「整佢入老人院」,原因──估你唔到,竟是「唔想煑飯畀佢食」和「冇得去街」,伯伯頓時兩眼通紅。伯伯頭腦清醒,說話行動起居進食上廁所全沒問題,為人友善隨和不嚕囌;太太亦健康良好,手腳靈敏,互相照顧本沒問題,伯伯只需休養一段短時間便可康復。可惜翌日,伯伯已被送進老人院。她決定了的,沒有人可以反對。 太太霸道成魔,本身性格加上丈夫縱容是主因。愛對方的話,絕對不會只顧自己寫意享樂而罔顧對方的意願。 男女在家裡要各司其職:男的是領導,女的協助丈夫,男士要做好一家之主的職份,別讓女士在這方面「操勞」了。作為一家之主,不是以權壓制對方,而是用愛去作主,以對方的最大福祉來做決策。 娶對人,天天都是情人節;娶錯人,日日都是清明節,難怪有人說結婚是戀愛的墳墓。還不趕快跟家裡的CEO說,將來老了千萬別將你送去老人院?! 方芷晴,小時候的「我的志願」是成為作家。大學翻譯系畢業,曾修讀心理學;著有Sensez感愛系列小說及兩性溝通專書,曾多次主講兩性溝通講座。 Email:[email protected]
新年流流,早上打開電視看到一幕幕打鬥,一開年便搞到那麼大件事。事發後兩天,筆者到案發現場,雖然街道上依然熙來攘往,但地上仍留下一片焚燒過的痕跡。反正都發生了,不想再說誰是誰非,仇恨易結不易解,這樣的局面,點收科? 假如我是當晚的參與者,無論有否被捕,將來每當在街上看到警察,腦海裡必會浮現當晚驚心動魄的情景,磚頭橫飛,警棍亂揮,一向以來好好警察叔叔的形象徹底破滅了;另一邊廂,假如我是當晚的執法者,將來再面對示威者,只要他們有點不聽話,便會回想起那晚的情景,勢必氣上心頭。今天已聽見警察團體要求買水炮車,增添裝備,這樣下去,年初一的打鬥一定不會是最後一次,而且還會升級。以暴易暴,這樣香港只會是死路一條。 當然,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受到法律制裁,但嚴正執法,加重刑責,一定不會是解決矛盾的辦法。試想想,那天晚上的激鬥,雙方的怨恨,不是一朝一夕的。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愈是打壓,只會迫出更激烈的反抗,唯有大家釋出善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而當權者的第一步,就是事情的轉捩點。這幾年社會上有大大小小的訴求,有幾多當權者有真正聆聽回應呢?舉這次小販事件,肯定不會是影響北京政府的國家大事,特區政府有自主權,若然市民覺得小販有助本土文化,為何不可好好安排,讓他們合法地經營呢?用多一點點懷柔政策,緩和一下當前緊張氣氛,不是更好嗎? 2016年開局已很差,加上環球經濟不明朗,接下來的路一定不好走。不要以為這些事情只發生在深夜旺角,下一個案發地點很可能在我們家樓下。懇請當權者停一停,諗一諗,不要繼續這樣下去好嗎? 張俊笙。從事精算工作,喜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感受身邊的事與物。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喜歡太陽蛋、愛吃流心蛋,就因那半生半熟、新鮮與溫暖混雜的刺激。走在街上,拿起手杖,不時有人前來相助,或男或女,有老有嫩,部分人或曾學習與視障人士同行的領路技巧,同行時,我會格外感到溫暖,腳步也輕鬆大半天。 最近,前往淘大商場,途中遇到一位音樂老師,說不到幾句,他便伸出手踭,讓我拿住。他提及他的視障學生,我便談到自己對音樂的興趣……在寒冬的昏黃街燈下,在吵嚷卻跟你零溝通的湍急人潮中,陌路人的幾句閒聊讓人熱血翻騰。 某早,尚未伸手觸及的士車門,司機大哥便已主動招呼,並且開門。坐下後,又說:「這天一個人嗎?好幾次遇見你了,每次你們也是二人一起!今早你落單了,我差點認不出你來呢!」 誠然,視力暫未復原的我,獨自「打的」,難免有點擔憂,只怕遇上惡司機,也不想因而耿耿於懷大半天。聽到司機的問好,全身放鬆,挨坐軟軟的椅背上。 油麻地站C出口附近,「7仔」女店長也留給我深刻印象。上班前,我間中會跑進便利店,每次也期待熟識的招呼聲。那天,我卻聽見年輕男職員的聲音。 沒辦法吧!我厚起臉皮,說:「我想要三文治早餐。」男店員「嘟」了一位客人後,說:「三文治配搭維他奶應該有優惠的。」我剛彈出一句無所謂,熟識的女店長便從貨架後喊道:他要豆漿的。 哈哈,原來在她心中,我是豆漿粉絲!芝加哥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Nicholas Epley曾於《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中發表研究報告。研究中,參與者被分作兩組,一組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跟陌生人交談,另一組則不然。結果,跟陌生人交談者心情分外好。事實證明,類似的人際交往會帶來快樂!今天,你願意送他人一隻半熟蛋嗎? 鄺頌安,《聽到生命的精采》作者,相信禱告改變生命,曾獲「十大再生勇士」及「在職達人」之嘉許,現為溝通技巧導師及VTV網上電視節目主持。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黑暗也能看見
中國喜劇《夏洛特煩惱》笑料密集,有些笑話源自角色設計和情節,但主要靈感來自懷舊。集體回憶兼有地域性和時代性的限制,所以大陸以外的觀眾不會感到那麼好笑,不在九十年代成長的人共鳴也較小。但計算準確已經夠了:沒有大卡士,只是話劇團把劇作搬演上大銀幕,便「刀仔鋸大樹」收了十多億。 對香港觀眾來說,戲裡只有部分懷舊標記是共享的回憶,例如周杰倫的歌和漫畫《男兒當入樽》,但指涉「春晚」和男性雜誌《男人裝》的笑話則不然。戲劇主線也熟口熟面:吃軟飯又花心的「賤男」主角穿越時空回到高中時期,那時周杰倫等有才華的明星還未出道,他便把那些受歡迎的歌都當成是自家創作,成了大明星,取得中學時期「女神」的歡心,使本來的元配遠離。後來的劇情……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在此不贅,總之是大團圓。 男主角的基本設定就是一個不願長大的少年,所以從主流社會的規範來看,他是個「廢柴」,竟還對以前的「女神」有慾望,是固執在青春期的表現。表面上這故事還是有點道德教訓,但主角後來真成長了嗎? 女主角得到「好妻子」的肯定,而那始終是傳統的母親形象(跟主角那「不稱職」的母親設定比較,便更明顯了)。沒有父親的他,少時由母親養,成年後由妻子養,始終慾望著性感美人。結局時,他看似改變了;不過,與其說那是成熟,不如說是更童稚化,對美女沒慾望,但更加依附妻子──那是個孩童。 這種回到過去的意向其實也是懷舊,一種逃避成年人須面對的現實與責任的懷舊。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