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對怪獸片不感興趣的觀眾,這次不妨捧場。筆者對哥斯拉的印象就是「超人打怪獸」的日本「特攝片」,難免有一種「膠味」。這次是筆者頭一遭看哥斯拉電影,十分驚喜,東寶公司這次成功了。為甚麼《真.哥斯拉》能擺脫一貫的「怪獸片」味道呢?因為編劇兼導演庵野秀明把重心放在人類那邊,花了大量篇幅去描寫日本政府的官僚作風、大國政治的霸道,以及對未來領袖的期望。 庵野這次沒有機械人,但其鏡頭下的政府猶如巨大機器,面對突如其來的哥斯拉,成也政府、敗也政府。天災突然出現,暴露了官僚體制僵化無效率的問題。電影前半段,就是在救亡的緊張和體制的荒謬之間推進。庵野的導演功力,可見於他在故事裡放進了眾多角色和大量對白,卻不紊亂,也無悶場。後半段故事裡,從前被認為「怪茄亅的官員取代了舊人,逆勢作戰,藉此對比表達了導演對於日本政治領袖的期望。 有關哥斯拉的弱點等科學解釋的部分有點草草了事,科幻迷或許會不大滿意。哥斯拉似一個文學象徵多於一個以科學難題,這一點從「最了解哥斯拉的科學家從沒出場」這安排上得到佐證。一方面謎樣的哥斯拉可象徵波雲詭譎的國際政治,在戲中以聯合國計劃出動核彈,不理會日本人的歷史創傷來顯明。 另一方面哥斯拉從來象徵反核,指向人類內部的問題。神獸尾巴驚現人類扭曲的屍骸,意味著天災往往夾雜著人禍。 但日本在核能和核彈之間的態度是矛盾的,巨獸異變是核能的後遺症,但科學是雙面刃,對付哥斯拉最後仍是靠科學,卻無法一勞永逸,隱憂永存。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溝通專書說:最佳溝通技巧是聆聽;DSE放榜,臨床心理學家建議:陪伴子女時,最重要是聆聽。讀了聽了,多少雙耳朵之間,還是單單以一條暢通無阻的飲管連結起來呢? 年少時,某唱片騎師教曉我,流行曲需被尊重。他認為,每首歌也是製作人員的心血,故播歌期間盡量不插嘴。為免因廣告或節目終結而腰斬歌曲,他會按照歌曲長度而精算可以說話的時間。 我感動了!也盡量讓每首歌播到最後幾粒音,才肯關掉唱機。一次乘坐小巴,快下車之際,電台正高聲播放深愛的歌曲,掙扎幾秒後,我決定默默支持喜歡的歌手。情願多走十五分鐘回家,在和暖的午後日光下,我甜甜微笑。 老土講句,愛是聆聽的主要動力。愛,因對方是上天的獨特創造,價值遠超十個「包包」和一間屋;愛,因對方有其獨特處境,值得從365個角度體諒。你願意將雙耳間的飲管另闢渠道,與心連結嗎? 7月,工作多,休息少。生活,就如繁忙時間衝進東鐵列車,背包被夾了一下,還要以雙手護身、跟眾多乘客一起「被擁抱」,更遇上訊號問題而「被延遲」。 腰間,電話肆意跳動。太太的嘴巴也在起舞,卻始終在舞台外圍繞圈。我深呼吸,胸口卻更覺沉重。我只好巧妙地打了圓場。沙發上,她舊調重彈,並叫我坐下細聽──遵命!啟動Coaching模式後,我聽出她說話背後的情緒,並提出一些open ended questions。 她漸漸安靜下來,語速也放慢了。我呢?當晚睡得格外舒適。不單因著安慰了太太而滿足,更是由於暫時截斷了雙耳與消極腦電波的連線──專注聆聽,能暫時忘我,放下自身重擔。 對方開咪了,你的雙耳往哪兒連線了? 鄺頌安,《聽到生命的精采》作者,相信禱告改變生命,曾獲「十大再生勇士」及「在職達人」之嘉許,現為溝通技巧導師及VTV網上電視節目主持。電郵:[email protected]:黑暗也能看見
有時候,香港地鐵站有一些顯示屏會寫上「我要退休了!」,頗為親切,讓人知道它暫停運作,有待換上新的顯示屏。這種用上「擬人法」的告示,往往使我想起澳洲的例子。墨爾本的政府為了方便市民匯報樹木的狀況,會在樹上列出一個ID號碼和電郵地址。有趣的是,很多市民因此寫信給樹木,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上網就看過一封信說:「致榆樹(ID1037148),我為你的辭世感到難過。我看到貨車撞毀你的樹幹,我很傷心。你是否也像我們一樣,為這些工程感到煩厭?」 這裡,墨爾本的樹木和香港的顯示屏一樣,從「植物」和「死物」變成了「人」。我們在月台常常看顯示屏,大概看到告示那一刻,才會忽然感到它已服役多年、飽經風霜;樹木也是一樣。看到樹幹被毀,感受到切膚之痛的人大概極少吧。但一個ID號碼和電郵地址,便可以讓人給樹寫信,把植物轉化成接收我們感想的收信人,就像一個不回信的筆友。 我到外地旅行,很喜歡留意這些把「物」變「人」的細節,覺得這代表進步。為甚麼?因為當顯示屏和樹木變成有血有肉的人,市民便不會麻木地純粹路過,覺得它們都是千篇一律的死物;相反,市民路過這些「朋友」,可能會默默跟它們聊天,留下一些想法和情感。 所以,用「擬人法」的視角觀看物件,其實也會同時轉化我們自己,使我們更留意周遭的環境變化和自身的情感狀態。可惜,我們這個社會習慣把萬物當死物、而不是生命。 結果,樹木、顯示屏、甚至活生生的人,都不過是用來賺錢和鬥爭的工具,隨時可以被替換。 李祖喬 新媒體Outside.hk成員。
上集《不是跨性別》提到,Omena已進入變性前一年多的適應階段,到底捱過複雜的手術,醒來一刻,有何感受?「其實,過程像跑馬拉松,沿途有人打氣支持亦很重要,手術只是衝線前的幾十米。」跑畢全程,固然還了心願,變性後的新生活,是一生之久的考驗。Omena慶幸計劃變性以來,雙親的態度很快便由質疑轉為支持,「普天下的父母只求子女生活開心,自食其力。」她認為,若能在變性後轉換工作生活環境,以全新身份示人,自己活得開心,不讓家人擔心,不失為人生再起步的雙贏選擇。 Omena陪過不少同路人,她深明這不是易走的路,必須三思考慮的審慎決定,遇上有意變性者,她總會問:「為甚麼要變性?」若答案是大堆如打扮靚、有成功感、滿足感等理由,她直言,「若是建基於這些外在因素,會令人擔心。」相反,對她而言,唯一原因是「我本來就是女生。」 談到感情,可謂峰迴路轉。在變性前幾過月,Omena遇上現任的同居伴侶,男友知悉她的過去,全力支持變性的決定,兩人至今已同居五年,感情穩定。直至去年,男友竟透露有變性的念頭,怎算好?Omena卻淡然道:「雖然我對女性不存愛慕,但我倆一起生活很開心滿足,甚麼性別也不太介意了。」感情,貴乎真摯,至於日後大家的關係如何發展?Omena沒有明確答案,只知現在需要陪對方走這段路。 Omena深信誤解源於缺乏溝通,她從不介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只為一分尊重與理解,你又願意用心聆聽嗎?若想聽Omena親自剖白,可重聽香港電台數碼31台《打開「心‧性」的天空》12集的「男身?女心」。 機師,由跑道走到公路,人生旅途的陪跑者,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遊走於影像與文字世界的文化研究人。電郵:[email protected]
回想童年時,可記得從哪時開始意識自己是男或女?「從沒一刻自覺是男孩子。」生來是男身的Omena,一直認定自己是女生,機師因製作一個電台節目初遇她,由他變她,對性別有份執著,叮囑道:「我是小姐,不是跨性別。」 Omena生於小康之家,是家人眼中的兒子,全屋都是槍、車仔、刀劍等玩具,她卻是在一次誤跟女同學走進女廁,給小學老師斥責,才恍然醒覺自己是男生。每次獲選為班長,總令她苦惱:「為何是男班長,而不是女?」小六那年,偶然在醫師父親的書架上,找到一本提及「性別認同障礙」(現稱「性別不安」)的書,便立定變性的心志,升中後,將僅有的零用錢都儲下來,只為買避孕藥以延緩春青期帶來的生理變化,雖自知服藥是高風險的行為,一副未變聲沒喉核的模樣,亦難免惹來同輩排擠與欺凌,Omena回想:「變性關乎我生命,那時只覺人生將由灰暗邁向光明!」 大學畢業,首要是儲錢實踐變性大計,Omena搬往長洲自住,在一間中學任助教,正式動手術前,必先要經過由男性過渡女性身分的生活適應階段,由穿裇衫西褲的阿Sir變為留長髮化淡妝的Miss,學生全程見證。 Omena早已預料有人指指點點,最難受是學生的公然挑戰,「為何要聽你說?死人妖!」那位女同學撓著手的咀臉,至今仍歷歷在目。 幸而,皇天不負有心人,有位同學上課時好奇探問:「你想我們叫你阿Sir或Miss?」她索性坦白分享心路歷程,Omena的故事傳遍校園,打動不少師生,連當初喚她「人妖」的學生亦主動示好,距今近5年,兩人仍保持聯絡。 欲知變性後的Omena如何?請留意下集《愛上的他變成她》。 機師,由跑道走到公路,人生旅途的陪跑者,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遊走於影像與文字世界的文化研究人。電郵:[email protected]
《點五步》並不只是懷舊。這齣戲點題的是,片首片尾,已屆中年的上班族阿龍位於2014年雨傘運動的金鐘抗爭現場,看著新一代的香港人,想起了當年在球場上同樣「唔想輸!」的心情。「贏就一齊贏!輸就一齊輸!」導演對時代背景的改動用意明顯,沒有1984年的命運轉捩點,便不會有三十年後那一場高呼「命運自主」社會運動。 有些香港人,不想像阿龍最初那般優柔寡斷、失諸交臂,便鼓起勇氣踏出半步,;另一些人,害怕像最後細威那般走錯路,寧願保守地旁觀,甚至以為自己不落場就不會失敗。只是人在局中,身不由己,根本沒有真正的旁觀者。《點五步》給觀眾的信息是:半步之後,可能會輸;半步不出,卻必不會贏。有些人以為像阿龍那樣留在別人的影子下,也好乘涼,卻不知在那天淪為阿龍那無能的父親,最終被那跟警察私通的新移民妻子離棄(這安排也略嫌太露骨了)。 有人說,那場運動終究沒有勝利。但戲中球隊的故事,也是以輸多贏少的Loser作主體,輸了便再打過。以體育作題材,輸了再來就是奮鬥,奮鬥就是人敢於不斷踏出那半步,再三進入那可輸可贏的未知閾限。「閾限」這概念在人類學上本關乎儀式,在社群中重複出現,期間日常的秩序被懸擱或拆解,而新的秩序尚未成型,每次都是創新的契機。 「港式熱血」常有懷舊元素,但不必然是不思進取的緬懷,也可以是像儀式一樣在重複中尋求突破。那些勵志金句,往往來自「師父」之口,就像校長傳給阿龍的棒球信物,球是傳承,但每局都在演化。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點五步》可被歸類為近年興起的「港式熱血電影」,例如《激戰》和《打擂台》,都有金句式對白,都著重勝負。《激戰》有「怯!你就輸一世!」;《打擂台》有「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點五步》則有「贏就一齊贏!輸就一齊輸!」以及「一踏出投手丘,就冇得返轉頭。輸贏都係呢半步!」片名中的「點五步」即是「半步」,在戲裡也是主角自我突破的閥限。 為何總要分勝負?分輸贏即有Game,香港就是一個「大Game場」。Game可指比賽、賭局、博弈和遊戲,往往都分勝負。香港人不論炒股打機踢波選舉……即使不落場參與,也要旁觀吃花生。導演陳志發的雄心似乎不止於青春勵志,更要重塑一個香港寓言。 首先,戲中的比賽在富有象徵性的獅子山下取景;其次,主角的「沙燕隊」本來是1982年成立的一隊小學生棒球隊,被改編為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年成立的高中球隊。這年香港命運逆轉,跟處於青春期的主角同樣踏入過渡期,在迷茫中摸索。 兩個沙煲兄弟男主角,細威和阿龍,前者一向較強勢而自信,卻走上歪路;後者素來弱勢和𣲷糯,則踏出了安舒區,成為了球隊的英雄。阿龍從小到大都跟在細威的背後跑,但教練察覺到阿龍的潛能,用心鞭策。 他那踏出「點五步」的提點,不單關乎球場上的心態,也勉勵少年走出別人的陰影,要走自己的路──即使那免不了痛苦與哀愁。 半步之間象徵著成長的閥限,即從一個狀態轉換至另一狀態之過渡階段,縱模糊不定,卻蘊含創生之機。(待續)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於文藝創作的領域當中,「意念先行」屬貶義,通常是指那些意念突出但缺乏真正實力的作品,其所表現出來的場面和氣勢教人嘆服,實際上卻結構粗疏、內容淺薄,往往空有骨架而無血肉,就似是用擴音器將作者想要說的話放大十倍聲量說出來,但從來沒有認真交代究竟在說甚麼。 近年社會上有一撮人熱烈推崇一種名為「眾籌」(crowdfunding)的集資手法,相關概念例如:初創企業(startup)、投售(pitching)、網絡眾籌投資者(backer)等等亦應運而生。政府、商界,或個別機構也紛紛推出相關的計劃,鼓勵年輕人透過不同形式的媒介將自己的意念大聲說出來,然後吸引素未謀面的人投資。傳媒上不少報道也集中在某某年輕創業者或某某規模較小的公司,如何於短時間內集資數百以至千萬成功圓夢的勵志故事。不過,所謂成功的定義,許多時候都不在乎那些意念最終是否能夠付諸實行,因為一年、兩年,甚至三年以上的產品研發時間實在太久了,大家(包括研發者本身)所關心的,只是這些簇新的意念在當下一刻是否能被注意得到。 眾籌的原理,等同於向朋友借錢,有時候反正一千幾百也算不上甚麼大數目,既然有餘力借錢給人家,理應也不會天真地寄望對方他日定必連本帶利奉還。只求日後這位朋友真的飛黃騰達的話,或許可以帶挈一下,就算還不到錢,也能飲水思源,不要忘恩負義便好了。 在這個主張「意念先行」的社會,不難理解這類集資手法為何可以大行其道。哪怕是雷聲再大、雨點再小,最重要還是湊夠人數即時「科水」(pledge),願者上釣。 總之,「成功」就是從一個打動人心的 意念開始,除非 不是。 張俊聲:青年工作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一片菜葉也能讓人感悟?洗菜竟帶來清新的愉悅?近日愛上輕食。閒時拿出生菜,在過濾了的清水下洗滌。涼水悄悄流過指縫,指尖輕輕搓揉脆弱的菜葉。倏地發現,葉面上竟薄薄地蓋上一層油──我笑了,對於天天下廚的人,這只是芝麻綠豆,我卻當作以高級食材炮製出來的新菜式,驚訝又興奮! 資訊科技作家Nicholas Carr指出,網絡瀏覽讓人慣於快速接收資訊,難以仔細閱讀。 去年書展前,某報指出,某小學要求學生每學年看課外書二十至六十本,且需完成好些閱讀報告。一位家長直言,孩子只是抄下書名,「速讀交貨」。啊!謎底終於解開了!據「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2011」顯示,港學生閱讀能力位列第一,閱讀動機卻屬「包尾」。(參與研究國家和地區共45個)這樣的能力第一,大概需要在前頭加上「交功課時」,作為備註吧! 我又從冰箱取出蔬菜,觸及冰涼的菜葉時,那次開心大發現的感動再次滲透全體。「若那層油是從外邊灑上的疑似農藥,裹在內圍的菜葉應該不會沾上那層油。」我細心地清洗菜葉,似欲摸清葉脈。 實驗證明了!雀躍過後,湧起熱暖的溫馨。無言重逢,安靜相處,我卻進一步認識了一顆菜、幾片葉。「從不相識,開始心接近……正是你。」 最近,在預備課程教材,重閱了數本電子書。邊讀,邊做筆記。不單「首度」掘出許多寶貴資料,「首次」領悟書中金句的語重心長,更發覺,不少段落就如雪地足印,速讀以後並未留下一點印象。 用膳時,食物若丟到桌上,可真浪費!洗菜後,我將不到半節拇指大小的碎葉,拋進嘴裡,細嚼吞下,或因沒有其他食物進口,小葉的餘香久久不散,讓我精神抖擻了半天呢! 鄺頌安,《聽到生命的精采》作者,相信禱告改變生命,曾獲「十大再生勇士」及「在職達人」之嘉許,現為溝通技巧導師及VTV網上電視節目主持。電郵:[email protected]:黑暗也能看見
英國最近舉行公投是否退出歐盟,全球引起不少震盪,英鎊大跌,令疲弱經濟百上加斤。執筆之時,仍未知道影響有多大。 話說這次公投的緣起是近年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加上不少新移民湧入英國,令英國人生活愈來愈艱難,有不少聲音提倡脫歐,尋求新的出路。另一邊的聲音卻認為脫歐會引起世界大亂,萬萬不可。兩邊各執理據,爭吵不斷,結果首相卡梅倫決定來一場公投作個了斷。雖說公投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少數服從多數,卡梅倫願賭服輸,隨著公布公投結果後,宣布辭職下台。 筆者不想分析脫歐利弊,反而想談談公投的作用 。社會上總會碰到一些具爭議性議題,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誰也不能說服誰。喋喋不休爭吵下去,只會令社會不能發展,公投便是一個最和平的辦法作出決定。我們的社會也有很多重要議題,例如雙普選、一國兩制還有港獨問題,不可能靠局外人一錘定音。可是,我們卻沒有機制解決,有時遇著一些「傷害人民感情的話題」時,就像哈利波特小說裡的「佛地魔」般,連說出來都不可以。這樣更遑論深入探討議題,找出共識?結果這邊的聲音被滅了聲,由地上轉為地下,處處和政府對著幹。 深知公投不是最好的方法,這次英國也未必走了對的路,但至少是多數人民願意走的路。或許未來他們會後悔,走回頭路,但他們卻享受了人民自主的權利。文明國家的人民有時會有點反智,屢見不鮮,例如接下來特朗普(Donald Trump)或會當上美國總統,但健全制度下會懂得自我調整。 望著昔日宗主國的這場大龍鳳,大家都可能是輸家,贏了的卻是人民自決的體現。 張俊笙。從事精算工作,喜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感受身邊的事與物。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對男神朝思暮想,對方終於邀約,心撲撲跳,既興奮又緊張忐忑,做好準備便能更有自信、更從容,表現更自然: 衣著:不宜過於隆重,bling bling是漂亮,但身穿閃到眼花太over的登台服去cafe,不但與場合不搭,亦增加對方壓力,他定想立即找個洞鑽進去。 大方得體與整潔最重要,自己穿得舒服,格外感覺自在;愈少布愈舒適?第一次跟人家見面,穿大deep V想人家腦充血、要吃掉人嗎?除非你另有目的吧。 深色衣服具型格但給人嚴肅之感,初次見面宜穿暖色系列,讓人覺得你比較親和。 同時,留意衣服可有污漬(特別是腋下)、甲油可有褪色、牙縫可有菜渣在其中…… 妝容:那排又假又密又長又鬈得不自然的假眼睫毛、又尖又長又銳利的指甲、又濃又豔的眼影、又紅又圓沒掃開像燒給先人的妹仔臉,很嚇人吧!看過劣質劇的,當看到女主角睡覺、住醫院、浸浴,都戴著一排假眼睫毛,都會深覺──失真吧!來個素顏look好嗎?天生麗質臉色紅潤的固然好,否則輕度化妝示人是禮貌。 禮儀:跟人點頭、微笑是常識吧。切勿擺架子,十問九唔睬;又或太緊張、欠缺自信而表現畏縮,對方會以為你討厭他。 談吐:說話時別滔滔不絕,留點空間給對方消化你所說的,也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而你也認真聆聽他,他才會願意繼續跟你聊天。溝通是互動和雙向的,有來有往才有趣,有趣的話雙方才有興趣聊下去、才有下一次再見面聊天的機會。 心情:保持愉快、輕鬆、樂觀的心情應約,別想太多,才不會變得緊張,這樣見面與相處才會自然。 方芷晴,小時候的「我的志願」是成為作家。大學翻譯系畢業,曾修讀心理學;著有Sensez感愛系列小說及兩性溝通專書,曾多次主講兩性溝通講座。 Email:[email protected]
忐忐忑忑約女神第101次,她終於答應,幾乎要大叫「我得咗喇」。未得喎!做到下面幾點,才有機會「得」! 衣著:簡單中見品味,T恤或恤衫牛仔褲最自然。曾見過有男生身穿上貼身針織上衣配牛仔褲,但他身材高挑瘦削,貼身針織上衣凸顯他過瘦的身形,給人不夠強壯、欠缺安全感的感覺。同時,他戴了過多的飾物:頸鏈、戒指、手鈪,是幾年前興過的「出土文物」,知道他花過心思襯過,但是過了氣就是過了氣,不是型人無謂扮有型!簡簡單單、乾乾淨淨就好了。另外,宜特別留意衣服領口與手袖可有污漬、鞋子是否清潔…… 臉容:乾淨、精神奕奕,給人健康的感覺。皮膚有粒粒,要處理一下,至少清清鼻上的黑頭吧,黑點少了,臉容也會光亮一點。要不要把鬍子剃掉?若為了她而放棄這撇你愛死的鬍子,不必了,做自己是最好的,而且有些男生留少少鬍子,很有型呀!同時,須留意可有頭皮或頭油、指甲可有黑邊,清潔很重要。 禮儀:別忸忸怩怩,要有主見,但有主見之餘亦要尊重她的喜好和意見。另外,人家給你紙巾,要懂得說「唔該」。約會完畢,送對方回家是禮貌。 談吐:要懂得打開話匣子,隨時有十多二十個話題在心中,見面時便不會因為dead air而尷尬,對方也不會覺得你是悶蛋。 態度:切忌囂張和扮嘢。不過囂張和扮嘢的人永遠不覺得也不會承認自己囂張和扮嘢的,這個死症冇得醫,到時她討厭你,你便知道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了。 每位女生心裏都暗藏一個虛擬的分牌,會暗地裏為你打分,要加分,看你表現了。 方芷晴,小時候的「我的志願」是成為作家。大學翻譯系畢業,曾修讀心理學;著有Sensez感愛系列小說及兩性溝通專書,曾多次主講兩性溝通講座。 Email:[email protected]
(劇透)既搞笑又有深度的電影難得,《十萬水急》正是其一。故事背景是兩次南斯拉夫戰爭之間的休戰時期,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色人等齊集,幫助當地人收拾難攤子。主角一幫人可不是甚麼厲害的和平使者,只是管衛生的,相當於仵作和渠王。然而在兵慌馬亂之地,雜工也不好當,即使只是想把一個水井裡的屍體吊出來,卻因為沒有長繩而折騰了一整齣戲!觀眾看他們兜兜轉轉,笑聲不斷,但他們不知道其實可能正在笑自己。 男主角Mambrú有著唏噓的眼神和滄桑的鬚根,跟淩淩漆一樣風流,跟舊情人再遇時她卻帶著稽核員的身份,檢討是否應該把他們撤走。Mambrú的副手阿B負責搞笑,金句連珠爆發。但在熱血新丁Sophie眼中,他兩個都是老油條。其實Mambrú血仍未冷,只是受過不少涼風,遇到被欺淩的男孩時仍是會仗義出手,找繩之餘還幫男孩找皮球。這些你我隨便在街上買到的東西,在戰地卻如荒漠甘泉;在不守規距的地方勢力和官僚作風的聯合國之間,最終找著了,還是徒勞。他們如希臘神話裡被天神懲罰的薛西弗斯,那個不斷推巨石上山頂,然後眼睜睜看著石頭滾下山坡,永無止境地勞動的人。 卡繆用這無間徒勞的人物來說明人間荒謬──主角一伙這一天的經歷只是隱喻,其實聯合國的維和任務,以至全球人道救援工作都是徒勞(這事之後一年戰事再次爆發)。 世道荒謬,卡繆建議人以反抗的意志挺立,但這姿態,就是像阿B一樣,世態愈爛笑話愈爛,總之笑夠佢。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一句說話,把我留下。可以嗎?」若營運一盤生意,如此簡單就能留住熟客,那豈非福音? 「這件是粉藍色的嗎?」當大男孩拿起粉藍色襯衣,向店員詢問。店員雖肯回答,那因意料之外而強作笑意的聲線,便足以讓大男孩腦海中的粉藍變成死灰。「請問這個多少錢?」「寫在那邊了,自己看吧。」當女孩彎腰低頭,耐心選出想吃的麵包後,拿到收銀之前,多口一問,卻換來比法國麵包還硬的一記悶棍,只怕氣管立時猶如給又乾又硬的麵包皮堵塞了。 在焦點小組上,幾位視障朋友憶述了因不貼心服務而引起的尷尬與無奈。作為同路人,相似的遭遇,時有發生,我卻啟動了逆向思維……「這兒有好些空位,請問你想坐那兒?」,好上百倍──有得揀,先係老闆!「我們的小菜款式很多呢,未必可以全部讀給你聽。請問你想吃那些種類?」作為服務員,有困難不妨直說,視障人士大多懂得體諒,甚少勉強他人。 魯爾夫.杜伯里的《行為的藝術》一書指出,損失帶來的不悅足足兩倍多於受益帶來的歡愉。因此,若能從小處著眼,讓客戶身心舒暢,客戶通常願意「下次再見」,免得另覓新歡,徒增風險。那些潛在風險又有多大呢?修讀市場學期間,教科書提到,吸引一個新客戶之成本是留住一位現有客戶的五倍!「一個人若對自己毫不懷疑;他又如何能傾聽別人、與別人對話?」龍應台此言正是提供貼心服務的先決條件之一。 一樣米養百樣人,縱是視障人士,視力不同、性格各異,切忌以偏概全,提供同一套餐予兩位不同客人。反之,多些質疑內心先入為主的想法,多問一句,才是待客之道! 鄺頌安,《聽到生命的精采》作者,相信禱告改變生命 ,曾獲「十大再生勇士」及「在職達人」之嘉許,現為 溝通技巧導師及VTV網上電視節目主持。電郵:[email protected]:黑暗也能看見
連王維基先生也宣布積極考慮參選9月的立法會議員,連同一早明言組黨參選的新界鄉紳,再加上一些傘兵、本土派、城邦派、獨立派也紛紛宣布參選,前所未有地香港政壇突然間百花齊放。若然他們履行承諾,預料9月時每區都有超過20張名單。 這種情況很罕見,以往香港只有幾個大政黨,泛民建制兩大陣營,每次選舉都是熟悉的臉孔。若大家不留意政治新聞,今次選舉有很多陌生臉孔。各候選人其實都應知道勝算如何,他們不是為了贏,除了一小部分人是為了宣傳自己外,大部分候選人都希望透過參選把聲音帶進社會,令當權者不得不回應他們的訴求。 明顯今天社會出了問題。第一、那些傳統政黨再也反映不到那些人的意見。以往若某一小撮人有意見,他們會找和理念相近的政黨商討,那些政黨便把那些聲音帶進議會,又或者直接和政府協商。這種形式,自八十年代後開始,三十多年行之有效。近年政治光譜拉闊,即使泛民建制,也分為不同派別,激進派、中間派、開明建制派、凡事派。在各黨派不斷分裂,不斷鬥爭下,他們再也聽不到這些聲音。那些被忽略的一群只好另起爐灶。第二,政府沒有兼聽,細心聽取不同人士的訴求。試想想,若市民滿足現狀,又怎會有空跑出來參選呢?若然一個社會甚麼事情動輒都提升至政治層面,絕對不是好事。筆者始終相信賢人政治,政治該留給一小撮精英應付便足夠,其他人士應專心自己的產業,這樣社會更有效率,更有生產力。 試想想,若然王維基先生已拿了電視牌,今天根本不用出山,可以專心拍選戰二,或搞好網購,這樣不是更好嗎?可惜現實卻不是如此。 張俊笙,從事精算工作,喜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感受身邊的事與物。電郵: [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