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巨聲》是齣人物傳記電影,主角是六十年代的樂隊The Beach Boys創作「大腦」Brian Wilson的故事。那個年代是一個音樂百花齊放的時候,年輕一代眼光容易集中在神級的The Beatles身上,但光輝時代不可能由一個樂隊塑造,高手們來自五湖四海,彼此較勁,在競爭下不斷自我突破,讓音樂帶領大家進入另一個境界,正如本地的Beyond,確是band sound傳奇。但促成當年那股風潮,還有小島和太極,《迷》儼如為大家送上一回航拍,透過Brian重新翻閱一些被遺忘的部分,除了叫觀眾對那個時代有更全面的認識,更要一窺天才之苦。 天才的光芒與隱憂 Brian Wilson(尊古錫飾中年版、保羅戴路飾年輕版)為The Beach Boys創作了一張經典的搖滾專輯《Pet Sounds》,說成為樂隊創作實在不過分。他選擇不跟大隊跑巡迴,留在錄音室自爆一番,片中用了不少篇幅描述這段創作過程,借音樂作為平台,向觀眾具體展示天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模樣(描述天才故事的慣常手法)。Brian把不同動物聲音帶進錄音室,對心中鳴起的旋律、編曲相當執著,叫身邊合作的樂手又愛又恨,麻煩和過癮同時存在(這是跟天才類合作的常有感受),天才往往叫平凡人不明所以,所以注定要走一條寂寞的路,路上若無高人介入,便容易出亂子。錢幣有兩面,他創作愈往高處走,暗黑面也會同步增長,編劇展示了他當紮的輕狂一面,卻同時平行剪接出,他十多年後精神的殘破狀態,製造了一種高反差的戲劇效果(跟本地劇作《南海十三郎》手法相若),觀眾目睹,多少也會感到惋惜,何以天才走到如斯田地? 天才也有平凡需要 現在天才往往被塑造成模範,簡化成一條方程式,讓成功可以被付得起錢的消費者重複製造。天才在教育產業下,成為一種超高檔產品,當消費者只定睛於耀眼一面時,自然看不見他的暗角,Brian Wilson創作《Pet Sounds》 後,精神慢慢出了亂子,導演逐步披露情緒崩塌的前因,他的寂寞除了因為找不到同代人的認同,更要命的是,Brian如何努力,其音樂成就也無法取悅父親,最弔詭是,既然是骨肉摯親,這位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卻偏偏不說這句輕而易舉的說話,不少人一生在自我價值裡團轉、迷失,因為就是欠了一句「以你為榮」的稱讚,這位天才的悲劇,其實跟觀眾不遠。 救贖天才的不是女神 《迷》的調子不是一味地灰,後半部也敘述了這位天才如何被救贖,救他的並非甚麼脫俗女神,只是普通不過的賣車經紀Melina(伊莉莎伯班絲飾)。當Brian處於最失落、最無光彩的時刻,他從依附父親轉而依附心理醫生Eugene(保羅哲阿馬田飾),心靈仍然吃盡苦頭,被囚禁在對方無常的喜惡中,到底解放他的,是愛人抑或母親再現(representation),已不太重要了,能夠站起來,因為他找到一個真正能夠接納自己的人,這是他的福,更多的天才最後都是鬱鬱而終。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看了電影《特務傻的孖(American Ultra)》後,第一個感覺就是爽,無論剪接、對白和動作都爽,它的爽,不是典型荷李活那種商業模式,經過一輪計算,4至5分鐘就要有個gag,20分鐘要有個twist等;它的爽正正就是要回應這種慣常mode。特務不一定要型,追殺、爆破不一定要發生在大都市,一切Back to basic,不用高樓景點崩塌才算悅目,看膩那種緊張刺激的荷李活大片後,感覺這齣片傻的很型! 選角好,謝西艾森堡可塑性高 筆者尤其喜歡該片男主角謝西艾森堡,海報宣傳集中他過往在《非常盜》的演出,《非》片的他,角色不算搶眼(因劇本太厲害),以群戲為主,他演的只是其中一位魔術師,卻叫筆者耳目一新,因為他在大衛芬查導演的《社交網絡》,演的是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那個宅男模樣實在維肖維妙,估不到他搖身可變成官仔骨骨,表示其可塑性相當高,有點像早年剛出道的Edward Norton,當然較瘦小的身型是他未來大殺四方的限制,但只要有合適角色,他仍然有機會像麥迪文般,攀上一線位置。 對白玩味,失驚無神幽一默 《特務傻的孖》就是這樣的一個機會,他的角色叫威爾,是位另類毒男,沒甚作為,在小鎮裡胡混度日,屬小人物也不如的爛泥,而編劇其一手法就是沿戲軌逐步揭露角色背景,反差愈大,戲劇效果則愈勁(星爺成功就是不斷重複這類角色)。毒男的毒,原來是人為的結果,威爾原來是CIA宇宙最強計劃的下位至強變種特務,因為太強,反而被deactivate,被迫過隱世生活,而故事twist位就是,他無端成為CIA要剷除的目標,其前上司收風後,便暗地重新啟動他的特務mode,希望佢能夠自己救自己,接下來就是這位毒男如何一展身手。以寡敵眾的橋段,動作場面頗有新鮮感,一隻湯匙、廚具都可成為殺人武器,而且剪接乾淨利落,對白也相當抵死,失驚無神幽你一默,點綴剛好。 為傻找出幕後真兇? 《特務傻的孖》跟《移動迷宮》系列異曲同工,就是要贏取這代年輕觀眾芳心,引發共鳴刺激入場率,然而,具同樣市場觸覺,不代表齣齣也會成功,《神奇四俠》就是近期的反面例子,年輕一代可不是上一代的reboot版,年輕人要走出自己那個迷宮,不能光靠上一代留下的地圖。《特務傻的孖》特別處在於為一批毒男發聲,故事潛台詞就是,個個底子裡其實都卧虎藏龍,瑟縮於小小漁港,皆因潛力過大,被當權者deactivate,他們需要一次被啟動的機會,就會能人所不能,究竟是自圓其說,讓他們自high一下,還是有其道理呢?回想去年這個時候的香港,我們也見識過甚麼是啟動,年輕人的力量有多大,他們可不是「傻的孖」。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電影《猛火鎗》(The Gunman)海報賣點在於一樣嘢,就是超實力派演員辛潘Sean Penn變成神槍手,這位槍手Terrrier白天藉保安部隊身份掩飾,實則隸屬殺手組織,在一次非洲剛果暗殺行動後,被組織要求離開,被迫與醫護工作的女友Annie分開多年後,仇家殺至,輾轉下尋回女友(已成人妻),遂在歐洲不同國家一面逃命,一面企圖反客為主,找出追殺自己的幕後首腦,有cast、有景、有動作,好看乎? 另一位救參英雄? 筆者總覺得辛潘演戲跟梁朝偉很貼近(年齡也相距不遠),同樣都是歐洲影展評審的寵兒,而辛潘成就更大,早早已成為男主角大滿貫贏家,無論主流、偏鋒片都吃得開,當朝偉演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行動作文藝片路線,借武術平台進一步開拓自己,這邊廂辛潘忽然想做動作演員,找來上世紀八十年代法國小說《The Prone Gunman》改編,還參與電影部分的編劇和監製崗位,似乎全力要把自己變成另一個救參中年英雄…… 好戲係咪就會好打呢? 當米高佐敦很早已成為籃球之神,競爭遊戲裡的指環、榮譽輕易全取,業界目標摘盡,他忽地轉行打棒球,一圓童年心願,同時也反映了人無目標,對某些人是件痛苦事,運動是否觸類旁通? 從籃球之神的案例中,我們得到了答案,運動沒有通才,演藝方面又如何呢?或許辛潘不想像羅拔迪尼路走Intern路,從Leading步入Supporting Role,眼見里安納遜轉型成功,便找來《救參》導演皮亞摩洛,嘗試複製那條成功方程式,電影這件事有趣的是,可不是樣樣都能計算出來,這是電影叫人驚喜的地方,電影總有屬於自己的一條命,當有小說作故事框架,導演也有亮麗業績,效果卻出奇地……猛火不來。 視野太闊,包袱太多 辛潘個人誠意毋庸置疑,像張家輝般操出一身漂亮肌肉,如果你對爆肌辛潘有點幻想,入場不會讓你失望,動作場面大致也不俗,導演就是有本事靠鏡頭、剪接讓你相信眼前主角就是一位動作演員,猛火不來的原因在於劇本,敘事有點簡單變複雜,並非扭橋賣懸疑,卻叫筆者要用點心神去追讀劇情,線數其實不多,叫人有繁瑣之感,這類電影成功點就是目標清晰,救參就要全力去救參,不需多花枝節去鋪甚麼伏線,或許辛潘個人參與不少世界救援工作,把其國際視野加入劇情裡面,致令整件事情不夠爽快,《救參》系列的格言就是講多無謂,坐下談判就是浪費時間,一切都用拳腳行動解決,乾手淨腳,道理太多已不受用了,因此劇情倘若收得像辛潘體形般,可觀性該大大提高。 值得注意是另一演員西班牙影帝級人馬Javier Bardem,只惜沒甚麽設計出來的場口,讓他與辛潘戲路較勁,好睇不需多,一場就夠…… 陳龍超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電影《三城記》的陣容中,最吸引筆者的不是湯唯,而是劉青雲。這是他近年較有突破的演出角色,他可以被搓圓,成了另類神探,也可以是土味十足的圍頭人,但都屬陽剛角色。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他首次獲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電影,其實是文藝片《新不了情》,也是小寶(爾冬陞)彈起的作品,他飾演的是失意音樂人,也是癡情男,記得片末在醫院床前,他跑出去買靚靚(袁詠儀)喜歡的缽仔糕,回來後,兩人卻已陰陽相隔,鏡頭下看到他深情一面。這一面久違了,那位可以很認真、不計較付出、全力去愛的劉青雲,在《三城記》中叫做房道龍。 難再經驗何謂失散、重遇 劉青雲不再拿著Saxophone搞音樂氛圍,改拿槍做中國特工,執行暗殺行動,是大時代中的一位粗人,而女主角湯唯演的陳月榮,卻是個知書識禮的女子,按理,兩人是不會相識、相愛的兩個階層,能夠突破,因為身處亂世,老百姓過的是苦日子,心底都渴望和平快來,錢幣有兩面,亂世亦是一個可以洗牌重來的局面。人可以不受嚴謹的社會制度束縛,不受階級限制,按個人能力發財,也可以體驗自由自在戀愛(觀《三》導演張婉婷以往作品,筆者認為她是個相當崇尚這種男女浪漫的人)。亂世把無法連繫的人連起來,卻可隨意、隨時把戀人分開,在今天的智能手機、衛星導航時代,人很難再經驗何謂失散和重遇,相聚變得理所當然,真正的分離,反而要用上很大力度,《三城記》賣出來是一種vintage式浪漫,供能夠理解的一代人進場觀看,沒有下載那代的Code,就不易被主角間那份牽掛觸動。 著眼尋覓與等待 《三》裡的3個城市(安徽、上海和香港)是個大背景,沒有亂世的感覺,很難襯托出分離的易,重聚的難,導演要把獨特的靈魂賦予每個城市,城市注定要與兩位主角的感情發展同步,那裡是初遇,那裡是熱戀,那裡該是苦苦等待,人心其實浮游於每個城市的脈搏,巴塞隆拿予人熱情,巴黎是浪漫花都,置身其中,外地人不覺被這種磁場玷染,張婉婷與編劇羅啟銳算是成功,借美術指導和服裝,製造一種令人確信的時代氛圍,卻未能為每個城市創作一個獨特的靈魂,戀人與城市間有著陌生的距離;與其復辟上世紀鐵達時式的浪漫,不如著眼去發展尋覓和等待。這兩個主題可謂歷久常新,當科技愈發達,城市人不用再學習等待,一切快來快去,卻疏忽了沉澱這門功夫,尋尋覓覓也觸不及真正所愛,甚至自己是誰也不曉得,借房道龍和陳月榮這兩位中年戀人的真實經驗、生命的質地,在那個時代述說這個時代需要的福音,等待、尋覓只是幸福來臨前的過程,不是一種無間受苦的終局。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paper 予人感覺fragile(經不起風吹雨打)、平面(不夠立體),carry住paper的,多半是書籍或報紙,而刊登在paper上的dream girl 抑或dream house,大家心知肚明,統統不是真實。大家不再care箇中孰真孰假,因活在大都市都需要裝假,分別只在於程度。其實人人都是演員,遊戲規則彷彿是愈像真愈能成功,大家遂積極為自己構建一個紙板男神、女神,好叫身邊人看見自己活得多風光! 現實其實由dream 構成 美國人氣作家John Green於08年出版小說《紙上城市(Paper Towns)》,藉主角高中女生瑪歌作其代言人。年輕人往往冇嘢輸,敢於面對現實,適合道出這種紙板風光背後,隱藏的不安,給大人們一記當頭棒喝。瑪歌本身是學校風頭躉,是男角昆汀的dream lover,所謂dream,皆因是他腦內把坊間對瑪歌種種傳言,加上自己的想像,炮製出的女神,而瑪歌不願跟像昆汀等人的想像,去演繹自己生命。老地方太多包袱,不易起革命,遂選擇出走到Paper Towns(上世紀繪圖人用來保護版權而虛構出的城市),在假的城市中流連,尋回已經迷失的自己,而昆汀則與幾位老友,按瑪歌留下的線索,矢志找回自己心中女神,希望開花結果。女神的真像在公路追尋上逐步揭露,真真假假,在John Green筆下像彼此玩捉迷藏,調子帶點東方哲學色彩,玩味十足,幾時放下,幾時見真象,迷失皆因執著起,善哉善哉。 送走女神,就不是那東西 厚厚的一部小說,要改編成為出色電影版本,其實甚考編劇功夫,高低手取決於被刪掉後的場口,能否仍然帶出故事神髓。《紙》片只把瑪歌(卡拉迪樂芬妮飾)變成女神,讓她來演繹「報復前男友劈腿」事件,以言行撻著昆汀(拿特洛夫飾),讓他從愛情中得到動力,從一大堆生活settings逃出來,展開冒險追女之旅。該片重心落在男角身上,瑪歌戲分不多,只是首尾呼應式現身。編劇就把整齣電影流於宅仔、乖仔青春成長層次,想學懂分善惡,就要學壞一次,這則矮化了原著小說條橋,女神看通了,明白自己活在不真實的世界,用一言一行拆穿紙張,就是氣場亮點,叫觀眾打醒十二分精神,反省自己平日有幾假,但當門徒變了教主,剎那間天空黯淡了,打開新局面就顯得力不從心,光靠幾位老友在公路上搞搞笑,救不了多少。 紙曰:真相埋在痛苦堆中 以假驅假是故事一大重心,要搵番自己,不止要有勇氣走出安舒區,做一些荒唐事,更重要的是,某某要經歷受傷破裂,才能看到缺口外的真相,一切美好原來是自己創建,誰人願意在痛苦中夢醒,誰人就可以離開紙上城市,真正的成長是要付上代價的。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破風》(下稱《破》)是筆者相當期待的電影,始終《激戰》距今已有好一段時間了,除了船、飛機難拍,要呈現具速度感的單車賽群戲,確實是項拍攝上的挑戰,因為公路單車手不是優閒車手,速度去到40至50km/hr是等閒事,加上不能像拍車戲般,把攝影機Mounted在車上,Go-Pro質素雖不俗,但要搬上銀幕級數,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林超賢導演要想盡方法,重建一場動輒百多人的單車比賽,而當電影愈出色,就是愈貼近現實,因此拍攝目標就很清楚,就是獲得職業單車手的認同,效果要貼近比賽期間的氛圍,這是成功運動電影的基本…… 既能說出運動特點,卻不說教 凡屬運動,九成九都會涉及比賽,單車跟四個輪一樣,已有很多不同比賽種類,作為一齣運動電影,在劇情上自然滲入運動相關的專業知識,藉此讓對運動不明不白的觀眾稍為了解一下,推廣文化以外,也要知道甚麼是比賽的驚喜位、傷心位(戲內則多靠比賽旁白作解說),《破》在專業知識做到算是點到即止,單車很多屬團體比賽,一洗單車屬個人運動的錯覺(以環法公路賽為例,站在分站冠軍是一位,但其實是隊制賽,每隊有9至11個車手),而風一直予人屬正面能量,例如在海上,風帆起動則要乘風,但在單車競賽,風阻則是速度的大敵,戲中亦簡單介紹了面對不同風向,單車隊該有甚麼的陣勢,夠用就算,而這些點滴就為主題——破風手(團體賽的崗位)的背景刻劃了一個輪廓。 既道出運動員血肉掙扎,也能惹共鳴 破風手一直都是無名英雄,為主將開路擋風(可擋接近60%風阻,保留體力),好讓主將最後爆破衝線,上台冇份但位置相當重要,明顯就是犧牲小我的偉大崗位,而戲中彭于晏和竇驍飾演的都是破風手,起初為崔治源飾演的主將鄭知元服務,究竟破風手是生來命定,還是可以更上層樓當主將?這是兩位破風手心中的疑問,也是不少職場人士的疑問,今日商業社會就是場場團隊戰,攞彩多半都是一位代表,其他隊員的性質就跟破風手相似,優異的運動電影就要跟觀眾on sync,觸發自己在日常生活小節的聯想,要博一鋪上位還是安守本分。 《破》中兩位破車手的各有所選,可供觀眾作參考,當有原則的運動競賽遇上了底線寬鬆的市場機制(特別運動競賽已有系統成為一種龐大利益的商業活動),鹿死誰手? 而商業社會充斥灰色地帶,企硬還是隨波逐流,或許不如競賽般simple,但選擇無界線運作則太沒性格吧…… 除了上述,還有最重要一項,就是當觀眾看畢後,會有想參與這種運動的衝勁,而聽了《破》的配樂和看了戲內不同比賽場地,配以不少的航拍畫面,筆者認為已經做到了。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道士下山》(下稱《道》)的名字已經劇透了,全片就是王寶強飾演的小道士,從道觀下山闖蕩江湖的故事。一池清水進入塵俗,眼睛變模糊了,看不清何謂善惡,經歷人間生死、好人受難,激活了淚腺,喜極、悲盡都會泣不成聲。短時間濃縮了這樣大起大落的人生,少點自嘲功力都招架不住,或許如此,戲中的王寶強間歇性發出招牌大咀笑聲,為的是迎接劇本為角色團購而來的「奇遇」。但今時今日,遇到掃地道士(郭富城飾)係太極高手,戲子佬(張震飾)係宇宙最強,又有幾出奇呢? 獨沽一味才是最出奇 由N年前的《少林足球》開始,已經用笑話篤穿了「高人」呢樣嘢,大家都明白,高人散布位置仲多個7仔和阿X屋,好可能你gogo緊個位司機,其實係前銀行經理,你85緊嗰位係退休中學老師,每人都有自己的外傳,「IFC張智霖」做Banker之餘,仲可以係中環版雄仔叔叔;住喺蘭開夏道的「寸咀」,除了識法律,還是愛情人渣村導賞員。總之,今日人人都唔止得一把刀,仲可轉mode,亦可隨時multi-tasking,如果某某真心獨沽一味,這才算奇遇吧。 下山,要溫馨摑醒強國人 「奇遇」form雖然較vintage,但陳凱歌搭起呢個架構的動機,就是要往前走,成了名總不能沿地踏步,企圖仿荷李活加入了一些本土元素,例如把「江湖」、「師傅」等抽象概念放進去,製造一種中國式奇幻,讓代表一張白紙的何安下(王寶強飾),不斷因奇遇遇上不同師傅,順道介紹西方醫學和東方武學的功效、想法,而王寶強這個符號,戲裡戲外都代表著新中國原型,在東西文化crossing over中跌撞,藉此溫馨摑醒正在沉迷紙醉的强國人民。所以,主角自省旅程才是故事核心,而精彩的武打場面,亦只是喝苦茶的涼果(雖然都很精彩),《少年Pi的奇幻漂流》把自然世界成為人生老師,《道》則把「江湖」裡的恩怨成為勾出內心魔鬼的藥引。 說道理可以唔煩嗎? 陳凱歌的作品,近年值得欣賞的地方是沒有中國歷史、哲學流派包袱,觀乎《無極》就是把各家共冶一爐的部隊鍋,有點像Bruce Lee「以無法為有法」的走向。筆者最怕是國片為大伙先賢招魂,以人物傳記形式復活,人死了留低就是一套想法,後人責任就是為其二次創作,適當應用於今日多變年代。何苦掘人山墳,起骨發死人財,還說一大堆不切實際的道理;陳凱歌行奇情、魔幻是正路,只是王寶強進入的江湖夠入世,但不夠廣大,夠貼地則不夠奇幻,《少年Pi》用一艘救生艇帶大家覲見蒼茫天地,《道》也用一個太極流派去倒映那個血肉「江湖」,只是那個江湖太局促、封閉了,道理這樣說出來,一來不動聽,二來道理王在坊間實在太多。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巨揪舞壯士 Magic Mike XXL》是2012年《光豬舞壯士》的續集,能夠拍續集,自然因為上集收得,不過就算未有留意,單看爆肌男海報(靚過上集),大概都明白電影內容。男主角卓寧泰坦(Channing Tatum)做過舞男,參與首集編劇,結果用700萬美元贏咗1億6,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刀仔鋸了大樹,今集還當上監製,實行有錢繼續搵,然而,他的算盤能否打響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續集《巨》乘著餘威,粉絲觀眾都會乖乖入場,食老本多半都會賺,然而,能否叫座卻是另一碼子的事情。觀眾第一集已抱著獵奇心態進入脫衣舞男夜店,一窺了全身肌肉、動作撩人的群舞場面,而續集要更上一層樓,就要加強官能刺激的力度。《巨》今次玩的是個人表演,每位舞男都要舞出自己的初心,發展出個人必殺技,嘗試跑出另一條路,動機良好,也算是一種回歸,以艷舞或脫衣舞孃為電影題材的,較著名有Demi Moore 的《Striptease》和Elizabeth Berkley的《Showgirls》,前者以個人舞蹈為主,後者則在個人舞蹈注入百老匯式的舞台聲影效果。《Striptease》賣得夠好,不獨是Demi Moore身形特別驕人,而是那份獨特星味,缺乏星味,跳得多好都是趕客,當《巨》搬出不同尺碼、顏色的肌肉男,似乎符合長尾理論,觀眾總會找對自己那杯茶,只是粒粒不夠光明,散落四角效果反而跌Watt,像南韓男團、女團和日本的AKB,能夠興起,因為事務所明白栽種一粒星超難,而團體舞本身就有魅力和叫座力,站穩陣腳後,觀眾自然會在團隊中尋找所愛,而隊員則成了有expiry date的消費品。 幾商業都有散紙執 要推進不同官能刺激的場口,就要靠故事情節,而中年似乎是當下熱門題材。當上集《鐵金剛》過不了體檢,Ben Stiller新片《While we 're Young》則要跟90後拾回青春,卓寧泰坦踏入35歲後,續集似乎跟自己心態同步,上集還是講美國夢,借角色the kid倒映自己,原來銀紙係會蒙蔽理想,方法最終變成自己的終極目標。要回歸夢想,今集Mike已經事業有成,當有了core就要找supplement去填滿,心裡對舞蹈念念不忘,碰巧昔日團隊Kings of Tampa要埋班,到美特爾沙灘舉行告別演出,形式瞬間變了齣公路片,在不同「車站」沿途加入舞男表演,而表演背後則要回應2條問題:1.當舞男這個market有價有市,從業員該如何自處?是否應該當自己是entertainer,還是該賦予這行業一個更高的社會價值?(呢條問題通常以女性角度問了多年,只是今次換了性別);2.如何在自己工作上更上一層樓,戲內不少橋段都圍繞著這兩條問題,無論觀眾是否滿意官方答案,或者導演表現效果如何,荷李活片的優勝處在於,無論性質多商業,都會給你一個較像樣的劇本,叫你鬧佢唔落,呢點,特區政府真係要學下,自圓其說都不懂。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暑假家長們替孩子kill time熱門,就是去看電影,由出發、睇戲、吃東西至回程,動輒可花上半天,如斯龐大市場,即成了各大studio必爭之地。《迷你兵團》受歡迎是應該的,因為其角色、性格在《壞蛋掌門人》1、2集早已跑出,卻估不到贏成咁,2D、3D場次愈開愈多,其他大牌電影都要靠邊站,觀其現象和趨勢,此片值得再講一下。 看電影從來都是一場非正式的教育,收到幾多在乎觀眾道行。走入連鎖快餐店,一片黃海,迷你兵聲勢一時無兩,當人物受歡迎至此,其實已經一地散紙,讓醒目家長執起睇清未來形勢。最新型號的《未來戰士》竟然敗給3位沒甚主見、只懂一味跟大佬和幹壞事的迷你兵,T-800和T-1000的任務似乎太清晰,這年頭,紅與不紅一切都冇數計。外表英明神武可能太嚴肅,擁抱拯救地球信念又似乎太偉大,平平凡凡像迷你兵隨波逐流,其實更活得自在和輕鬆,縱然失手、失敗,沒甚麼大不了,沒人會無端attach一大堆期望,因為跟人無需承受責任,有得揀固然是好事,問題是,市面選擇不是太多,叫人無所適從,就是揀東揀西,其實沒甚分別,太仔細、詳盡的人生規劃,有時反而叫人受不了,隨波說不定可帶你上岸,隨緣便是福。 一句定人氣 主流電影一直都是流行文化的再現,snap了當下市民的心態,從《迷你兵團》和更多coming soon的例子,展示出所謂主、配二分,已經out咗,鬆郁濛正正是後現代處境特色。以前拍人要夠sharp,依家講求夠blur,以前人人爭崩頭做主角,因為部戲由你lead住,曝光率高就會名利雙收,然而,今天已經唔係咁玩了,重要不是你在screen停留多久,站在黃金比例下的甚麼位置,亮點就是,你在鏡頭前究竟做了甚麼,無需要特長持久力,一剎那爆到就得咗。今日觀眾口味不再停留故事的主力牆,喜愛往不同線位裡團轉,而cap圖加社交網絡,那個剎那間的爆破位可成為永恆,在網上經歷無限復活和重生,人紅唔使複雜,食正一句tagline就搞定。 fit 你就贏 今日睇番公仔箱連續劇《他來自江湖》,星爺、琴姐和達哥等綠葉搶盡萬子的戲,如果當時有FB,星爺可以紅得更快,剛上畫不久的《蟻俠》,Paul Rudd做時大時細的Scott Lang已經贏咗個勢,然而,當遇上「華爾街的狼」米高德格拉斯(飾演Dr.Hank)的氣場,加上被另一sidecast Luis(Michael Pena飾)的gag位同時夾擊,光芒頓時被攝走,聽過某資深演員分享,做戲最重要是令到導演、剪接師剪你唔走,而原因可以有好多,其中一樣就是你做得爆好。當家長今天還催谷小朋友要贏在起跑線,做生活舞台的主角,想法已經落後於形勢(不過香港係咁上下),角色、崗位不在乎主次,只在乎是否fit你,眼見阿卜、小小超都可以爆紅,機會似乎係留俾仍然站在台上的人!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有早期作品《鬼來電》行頭,日本導演三池崇史冇理由唔熟玩鬼類型,難道拿了獎後,心紅要挑機自己,強攻自己弱項乎?驚嚇跟魔術同樣道理,無氈無扇,神仙難變,入門最簡單就是狂噴鮮血、用電鋸分體或鑽咀開洞等,盡量輔以特寫鏡頭,赤裸裸晒冷,務求刺激大眾官能。當大量道具拋出市場,場面輸不到那裡去,但倘若還原基本步,純粹靠簡單造型、被嚇者表情及敘事方法,配合燈光和音樂等去炮製恐怖氛圍,難度就超高,這種恐怖厲害處就是,在觀眾心內生了根,在生活中loop播場口,疑心讓暗鬼爬出來,實行自己嚇自己,久久不散。 名著令三池cult唔起? 三池崇史的最新上映作品《惡之食女》,玩的是詭異氣氛,全片乾淨得很,流血、噴血都係點到即止,恐怖位集中在片末連爆,初段大半部分都係穿梭不同次元空間——現實與舞台劇,上演的是經典作品《真四谷怪談》,由劇裡去到劇外、人物、劇場角色互相重疊,製造分不清真假的感覺,明顯想update那齣著名民間鬼故,拉近距離,手法一定不是新鮮事,因為港產片已做過N次。或許因為導演背負著《真四谷怪談》之名,想革新、玩氣氛的心意太濃,反而成了某種捆綁,叫三池崇史反而cult唔起,節奏或許要招呼原著故事的經典場面,不覺被拖慢,樣樣齊又工整卻趕走了靈氣,要捨才能有所得,放低了包袱先有突圍點。 柴崎幸的表情符號太少吧! 名著的包袱不只影響direct那位,那種無形的壓迫也彌漫在演員身上,故事簡單,就是劇裡劇外賤男仲介(市川海老藏飾)背妻偷食,無助的妻子惟有借靈界升呢,進行一場絕地反擊。柴崎幸飾演美雪,屬於中女角色,對白不多似乎夠挑戰性,只靠表情營造內心被拋棄、背叛的翻騰起伏,然而,演出表情符號實在供不應求,來來去去得幾款,而且是以往日本同類片的慣常風貌,不敢走出那種演繹,究竟被導演感染還是自發功?不得而知,《咒怨》feel不一定只得一個樣,一個笑容比起勁chok可以陰森千萬倍,本地的聖羅蘭往往就能製造恐怖驚喜(當然聖羅蘭的經驗老到,年資贏柴崎幸何只幾條街),要借名著提升人氣實在不易,名著就像一座山、一頭靈獸,要用智慧、心力去馴服。 值得一提是,《惡》片裡的美術和劇場設計不算華麗,但相當悅目,花費亦不算超高,本地劇場可以參考啊。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4月初興起的股市回落後,沒有因7月而翻身,插水依然,樓市卻只升不降,「信淡友」一套就冇運行,周圍烏啐啐,建制派投票真人騷雖成為新爆笑點,然而笑中有淚,曾主席如何幫口,也難掩大眾對他們智商的質疑,當「動物農莊」住客繼續掌握自己未來,實在難掩鬱悶情緒。深夜星爺的《他來自江湖》只會叫人更懷念昔日的美好時光,此時此刻,厭倦了坊間充斥離地的大道理,愈純粹反而愈感親切,假使你當下抱著如此情懷,電影《賤熊2》和《迷你兵團》可以暫時充當你的救世主。 《賤》笑背後的眼淚 要選擇哪一套,在乎你心內那把尺,簡單講就是你的童真指數。《賤熊2》承接著《賤熊30》攻下的疆界,dirty Joke或sex Joke繼續大手供應,假使你內心荷爾蒙爆燈,人縱使長大了,卻停留於青春期對性徵的迷戀。Ted加尊這對Thunder buddy(雷朋)的對白、演出仍然真摯,將內心深層浮面,倒映著城市生活種種暗病。《賤熊30》說的是人間寂寞,難尋知心友,最賤那part亦只能跟玩具熊講,第2集則繼續挖下去,表層說Ted要爭取人權,要求生兒育女(借精子受孕),實則說城市人已再難跟他人共諧連理,還是跟賤熊親密一點較好,跟寵物甚至電腦結婚已不是新鮮事;《賤熊2》一面惹人發笑,一面引進人世現實苦況,易入口亦不離地,見著這對雷朋能夠如此快樂,情緒發展不受外圍悲慘世界影響和支配,把口夠賤,已足夠自圓其說,環境、遭遇再苦也可以轉化為甜,齊齊練練念力吧! 做《兵》倒做得自在 當童真指數高企,仍維持著幼年時代,覺得同世界存在難言距離,自己講緊的彷彿就是外星話,流浪世上而找不著倚靠,加分、小小超和阿卜等迷你兵就是你的inner child。他們天生不是領袖和英雄,總是壞人身邊的小嘍囉,隨風而來,隨風而去,別人眼中沒甚主見、個性,沒甚出息,卻是大多數城市人的縮影,今回當上了主角,可說是綠葉漸有出頭天(也是當下趨勢)。觀眾不再一味主角、配角二分,明白每個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前傳、外傳,但《迷你兵團》未有藉此塑造他們勇武一面,戲內迷你兵依然是一個羊群團隊,傻呼呼的,冇心拯救地球,只想跟大佬,做做壞事沾點光,卻誤打誤撞當了英國國王、全民英雄。該片故事沒甚麼著力的鋪排,觀後反而令人覺得自在,可以在事事講求效率、催命的生活模式裡,找到一個hea的理由,時間確是不等人的,但管他的,總要讓心情放幾天大假。 倘若迷你兵團遇上的不是掌門人而是Ted,又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會否跟著講賤嘢?畫面想起也有趣,在烏啐啐的天空下,能夠胡思亂想倒是件幸福事。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這兩周發叔人氣比發哥更熱爆,既然不能成功捕獲,巴打們為了表達追念情,發功送上慣常手信——二次創作歌曲,推高氣氛贈興一下。知識產權阻不了科技發展,歌曲走向同人線,官方不再擁它們的絕對領域,只要有腦就可以把不同歌曲customize不同人與事,歌曲銷售價值大不如前,校長年代的賣碟數字,今日聽來就屬神話級。 但別以為歌曲已壽終,只是移民到了蓬萊,且跟生活關係愈見緊密。在愈懶(或愈怕)面對面說話時,圖像符號代替了隻字片語,彌補了我們的語文能力後天不足,也似乎能夠更準確地傳意。似乎?只因圖像的另一用途就是遮掩,好為自己真實心情利便地與現實保持一段距離,建立一個網絡上的social media identity,而歌曲其實就是另一種圖像符號,憑歌寄意勝過千言萬語,稍有情感經驗值的人士,也試過曲詞的「摩訶無量」。響起、序曲與副歌,回憶徐徐,臉頰濕了,腦袋劏出了不捨的空虛斗房,再一次陶醉、迷失在歡樂與傷痛之間。它們的存在,可即食地安頓被壓抑的情感,好讓那刻感覺,自己還是個人,這是歌曲不死,且愈燒愈旺的原因。我們不單可為情感關係安排一個song list,更可自己一手創作,在熟悉的旋律下,譜上屬於自己的圖像符號,紀錄著縈繞心魂的故事,留給自己那些最愛的人一份禮物。 心態決定觀賞價值 基於這樣的背景下,電影《留給最愛的情歌》就給某些人另一番體會。電影跟每位觀賞者的互動是獨立的,誰說影評只可一味冷冰冰的批閱?也可引介讀者一種向度,燃起熱血的情懷,跟生命、生活再度融合。即使該片導演處理場口不夠水平,但觀者不一定要飾演評審委員會,當你跟主角的遭遇連上,就有擋不住的共鳴,找到了就值回票價,此時,抱甚麽心態觀賞就變得重要。《情歌》是一齣由外百老匯musical改編而成的電影,九成九情節都由歌曲串連,男女主角獨挑大樑,歌曲記錄了他倆在5年裡由相識、結婚到分開的經過。它不像《情陷紅磨坊》或《芝加哥》,用上一個大舞台去盛載故事,也不像《Sound of Music》或《Phantom》般,用悠悠樂章留住觀眾。《情歌》說的是都市裡的平凡故事,兩位離鄉青年立志到紐約闖,彼此的際遇順逆,泛起了情侶間的暗湧,女方不甘成為男方附屬品,要體現個人獨特價值。 收拾行裝再上路 自由與愛情彼此較勁,很多情侶都是在社交圈(中學、大專)結識,起步點是一致的,但隨著升職、轉職的改變,腳步不再踏在相同座標上,愈行愈遠。《情歌》沒有言及男女如何相遇,如何為對方神魂,這是一種以愛情歌舞片為名的缺欠(尤其導演前作是《留給最愛的情書 “P.S. I love u” 》屬相當出色作品,叫筆者有出走愛爾蘭的衝動)。不過,當觀眾代入情感,要為曾經消逝的感情哀悼時,相信還是能在《情歌》找到似曾相識的畫面,那些歌詞道出彼此矛盾的心聲,分手是理性的舉動,同樣是無奈的決定。倘若你未為情感好好蓋棺,觀者可以透過戲內那些符號圖像,產生一種衝動去好好執拾一下,夏至剛過,該把那些冰冷的寒衣放進衣櫃,騰出空間好好走剩下的2015年。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單車隊裡有「破風」這個崗位,代表的不是擋風,而是一道門,讓後進者可以伺機向前,甚麼電影正擔演破風角色?讓後繼者前進,以電影《殺破狼》系列為例,葉偉信十年前在首集已經想在狂打中間製造小喘息位,如電話響起,探索影像表達一種新的可能,接著在《葉問》系列加以發揮,兒童葉準走出來,煞停了「宇宙最強」和樊少皇的南北對戰,背後的想法就是撇掉為打而打,不以高難度動作一味提供官能刺激,而是武中有文,角色要知道為甚麼要開打,打的過程要抱著怎麼樣的心態,當中不只葉偉信,陳木勝、甚至成龍都為此努力過…… 莫忘破風者的付出 去年陳木勝的《掃毒》,基本上已把3位主角感情瓜葛成功引出,不只看槍戰炮火,也有演技鬥法,只是角色性格未能融入在槍戰追逐裡,類型突破的成功,不會突然出現,像科研般,要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只是電影有別科研,投資者總不會覺得自己是間藥廠,要煉出長買長有的成藥,風格、敘事走著舊路固然安全,但會遭人評論不求進,投資者誰不希望一扑即中,大賺不了也不想虧本,因此導演想突破也要小心翼翼,盡量減低失誤,蝕了一齣便不容易再找投資者,風險要減至最低,亦要有新鮮感,就是難度,因此改變路線往往長漫漫,而剛上畫的《殺破狼2》,就是多年業界共同修行的正果,達致了「武中有文」的成熟境界,打戲裡演員可發揮演技,令人眼前一亮…… 繼續殺破,推高新新浪潮 香港電影吃香的仍是警匪動作,觀乎《赤道》、《衝鋒車》,也算各自各精彩,在類型裡可以玩小顛覆,今日觀眾早已好食得,可頂住不同新類型片,《激戰》是運動片也是勵志片,《全力扣殺》是勵志片也是喜劇,《五個小孩的校長》是勵志片也是校園片,最初不被看好,卻獲得非常不錯的評價與成績,電影的成功都不是突然發生,市場一直對新類型有消費慾望,而導演們亦步步向突破位前進,方可創造新港產片,另一個屬於新香港的浪潮! 博未必會贏 2015已差不多過了一半,本地片成績算亮麗,筆者對下半年充滿憧憬,《破風》不再是為後人服務,自己也可獨當一面,暑假上畫,究竟一部單車可帶大家殺狼殺到幾遠呢?按《全力扣殺》的精神解說,你信去到幾遠就有幾遠,未來大家都唔知,總之唔博就一定輸…… 陳龍超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凡喜歡安倍夜郎《深夜食堂》這部作品,就是不喜歡寂寞,誰人喜歡寂寞呢?只是很少人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一來不懂解決,二來就算懂,有否動力離開安舒區,開展一條不同的軌跡,這是一個耐人的過程,小小食堂則提供了緩衝,好讓被壓著心頭受苦的一群,因款款隨意隨心串燒、玉子燒及山芋飯裡,得到口感滿足,好舒緩內心空蕩。 或者城市實在太多「道理王」,教你、幫你該行甚麼路,道理大家那會不懂,要有動力不離地,一位看不見的老闆、一些看得見的小食來得更貼心,食堂搖身變了人心診療所,總叫人喜出望外,其實有病不一定要看醫生,其實醫生只是一個網名而已,你懂嗎? 「隨心叫」就是竅門…… 不懂?不會吧,只是未曾覺醒,食堂所以吸引,因不自覺地營造了一個氛圍(也是設定),餐牌只有慣常幾樣,客人可以隨心叫,城市生活哪有隨心,一切都是訂得牢牢的,你只可以選擇袋住先或者停步不前,在當權者的指揮下,告訴你甚麼生活才是合宜,繼續相信做樓奴才是正路,投身金融、保險先有出路,隨心就是做番自己,當然老闆有沒有材料是另一回事,重點就是喊出自己到底要甚麼,沒甚麼比順心重要,活出一種authentic的狀態,當喊出來,一啖吃下去,奇妙事情就會發生,食堂一個又一個就是食客故事,一切自動波推進,老闆沒說多餘道理,站得遠遠的,只提供了空間,讓食客自己食出自己的生活味道,這是創作的奧義,電影版本跟電視、漫畫味道差異在哪? 無需說太多,提供透氣位就夠 《深夜食堂》電影版,沿著連續劇的路線,用上不同食物去說食客的故事,老闆表情多了,老闆有徒弟了,老闆出現潛藏感情線,老闆不再是食客自省的平台,由客體變成主體,開始有血有肉,可說成是新意所在,滿足了部分中堅的好奇心,徒弟那條線比較深刻,或許是有關年輕人的夢想路,看來特別感到親切,她遇人不淑,為求逃脫需要付上代價,可幸遇上了老闆,重新開始也有不錯的起點,年輕人離開那個預設的局,多少也要有著放手一搏的心態,不要思前良好,走出來可能滿身泥濘,但自由的空氣難以想像,天空闊了,不安但又充滿刺激感覺,大人一輩看見如斯勇武人士,不需口頭打氣,跟著老闆路線走便好了,需要可不是長期飯票,而是一個停泊的機會,大人說得太多,不煩麼……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踏破鐵鞋尋覓愛》(The Search)說的是一個遠處的故事——車臣,港人不熟悉,毫不奇怪,因為它不是歐遊出走熱點,故不會成為旅遊雜誌封面及專題。香港跟別處的關係,並非像強國般要結下深層次矛盾,才是消費的旅遊關係,當其他國家名稱入不了平常百姓家時,便有賴智能電話和互聯網結合,把search具體地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尋食尋玩甚至尋工,從來我們都是不斷尋覓,戲中表面帶出的是尋親,而尋親背後是尋愛,尋愛背後又是甚麼呢? 真相在近處,惜懶動指頭 車臣武裝分子,常被冠以恐怖分子的稱呼,只要稍微花點功夫查查,就可明白命名的威力,借大台晚晚播《武則天》為例,友人老師熟悉隋唐史,閒談間憶起中史課,老師坦白地說,唐朝安史之亂,之所以稱作亂,乃因為武鬥輸了,潛台詞呼之欲出,歷史往往就是勝利者的歷史,倘若安祿山贏了,甚麼堂而皇之的原因也可派上用場,去美化這場權力戰爭遊戲,李家所以能夠創立唐朝,不就是跟安祿山有著同一個邏輯?分別在於太原山寨王贏了被人稱作荒淫無道的隋煬帝(不知怎的,腦海就浮起程志美邪惡樣,乃大台洗腦之效),而唐朝能夠走上幾百年,也不是李家處心積累,大多都是偶然累積的結果,時勢沒有靈性,要篩選某某當英雄,英雄往往都是accidental,回頭看才發覺自己上了神級界,而玄武門之變雖犯了中國孔教傳統禁忌,殺兄弒弟奪位,但因為世民兄(想起三哥樣)響了朵叫貞觀之治,一切倫理則似乎靠邊站,看來今天被仇家追殺,則被喻為長征,這並非近代言語創意之作,追本溯源,乃該申請為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禮義之邦只是一種文化裝飾,好在茶餘飯後來個假大空,幾千年一直強調忠孝仁義,就是因為無力製造社會氛圍,潛意識其實極端擁抱功利主義,個人利益壓倒一切。 當受難也是accidential 把以上思維應用車臣處境,讀者該可觸類旁通,所謂分離、武裝甚至恐怖等形容詞,其實都是未經公開討論的定斷,成了官媒洗腦手段。葉利欽(普京恩師)掌權時,不想失去既得利益,向車臣開火,把一切武裝行動正名化,筆者不打算疏理誰對誰錯,因把視點安放在俄羅斯或車臣,可以伸延出來的差異,何只是兩碼子的事。雙方為了自己根本利益,追求所謂理想,都夠guts幹出傷天害理的事,毫不猶豫重覆唐朝姓李走過的路,孰勝孰負,現實裡交代得非常清楚,重點在於,輸家要怎樣好好過活,剩下來不知還有多長的日子。《踏破鐵鞋尋覓愛》大致分為兩條線,一線交代俄羅斯年輕人如何被軍事文化洗腦,成了鐵血心腸的俄國勇士,把對方視為合理該殺的敵人;另一條線則交代一個受難車臣家庭如何經歷屠殺和分離,以及一位外籍人道分子面對救援,究竟有多無力。其實幾方都是受害者,也是輸家,能否重聚,能否認清真相,多少都不從人願,宏觀而言,大家就是某個時勢下偶然遇上災難的一群,也非時勢刻意選上,受苦也是accidental的,可以詮釋為倒霉,也可選擇怨天,但人在受盡他人擺布時,亦有絕對的自由為自己的不幸,定下一個言語的意義和解釋,是其他有權有勢之人奪不走的,找到了,相信了,就算鐵鞋踏破了,也能繼續帶著信念走下去。 語言,能載能覆,是神是魔全在乎說和聽的那位,香港、車臣,不如想像般遙遠。 陳龍超 紀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