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拍《白雪公主之魔幻復仇記》(下稱《白》),幹嗎? 《白》中取色帶著灰黑,跟童話畫冊顏色大相逕庭,正因這個選調,讓《Twilight》的 Kristen Stewart 當上白雪公主變得合理、自然,而Charlize Theron年華消逝轉向飾演惡毒皇后烏雅,也實在無可厚非,發揮位始終較多,相信是她接拍的其一原因,故事實則是兩代女性權力交接,被定型為惡的上層建築,與代表善的新世代作階級挑戰,惡的使出最後殺著——毒蘋果鎮壓,最後擺平還是靠外國勢力。 改革經典故事 王子簡單一吻即可解毒,以性別研究向度觀之,女性未獲真正解放,父權勢力屬最後黃雀,有賴當權當道國力洗牌方告大成,孩時聽來只道他倆完婚後,便永遠幸福下去,鮮有問及是王子抑或公主最後緊握權力,今回重拍迎向是成年觀眾,編劇自然重新詮釋,繼續革命。 皇后戀棧權力的美麗 《白》加入了時興的魔幻元素,刪掉了王子的崗位,加入了神箭手威廉和獵人,原型看似取材自《魔戒》系列的精靈勒苟拉斯和阿拉崗,臣服於新世代白雪公主裙下,解決了外國勢力、父權疑問,女性實力似乎有出頭天,只是撐女性主義是個幌子,實質女性只是神祇象徵,而編劇刻意為皇后加入悲慘身世,說明了她跟魔鏡魔鏡間,相互糾纏背後原因,追逐美麗只為了保持power。 嘲諷大國政策 舊世代版圖再大,法力再強,也敵不過時代巨輪,願意換班才會有真春天新景象,皇后吸盡人氣,交換光陰,始終天然青春還是無敵,公主這位強勢回歸的自由女神,決戰陣前說話聽得叫筆者起了雞皮疙瘩,內容跟早前美國Occupy運動代表所言,有著異曲同工之效,向只懂搞靚條數,瞞天過海的商家佬挑機,皇后的美,是用窮家女孩的唯一財產——青春堆砌出來,背後向花旗大國的訊息不言而喻。 搞好美國經濟的點子,不是老靠Q.E. 1,2,3,大印銀紙或又拿別國人民來祭旗,要回歸美國原初的至善至美,叫停那套魚肉人家多年的放任自由主義,否則代表七個小矮人的基層,也要出來革命,故《白》恍似另一齣2012向美國作預言又派解藥,只是誰屬自由國的血脈正統,難道奧巴馬就是白雪公主,顏色會否深了一點?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是枝裕和是《奇蹟I Wish》(下稱《奇》)導演,筆者非常喜歡他,前作有《援膠女郎》,社會現實趨虛擬化,寂寞市民儼如on-line gamers,喜愛「操控」操控不來的人際關係,引發思考是一個為男人服務的吹氣娃娃,以工具(tool)視野反過來談何謂一個真正的人,喻意都市人變了吹氣娃娃,進入異化(alienation),一個新的形容,全片頗帶悲調。 《奇》與《援》一樣,並非一面陽光,兩位男孩子因父母離異,離開了大阪市,分別跟隨父母居住在較偏僻的福岡市和鹿兒島,哥哥航一(前田航基飾)的wish,相信是普遍離異家庭兒童的心聲,只是當離異一剎發生,弟弟龍之介(前田旺志郎飾),就被父母宣判正式失去還價能力,不知怎的,隨著新幹線通車,成了兩兄弟的一個契機,向天求助一償心願。 性格決定命運 導演特置了這個setting,讓主角有動力奔走,跟我們訴說他們兄弟倆的故事,姑勿論是否合理,始終wish理應從不合理起步,加上現實我們就同樣活在同類setting跟著走,在後資本主義下,用諸般方法集資,藉消費升告訴自己我是誰,這也是一個wish,渠道人人知,上流有幾個? 哥哥航一住在鹿兒島鄉下,加上座落在活火山旁,一萬個討厭,弟弟龍之介跟著小田切讓飾演的音樂人父親,事事需自己學會搞定,天生超樂觀性格,讓他在逆境中較易跑贏,成為問題青少年,多少也跟性格有關。 選擇先於本質 計劃旅程讓觀眾發現大小孩子身邊的同學、親人,各自有小故事陪襯,線數多卻呼應著同一主題——人人都有個wish,只是為希望肯付出者小,兩兄弟夥拍幾位同學仔,由變賣玩具、籌錢到設計逃學,以小學生而言算是超班的冒險旅程,旅程的價值起初是「結果」,但從前人經驗得知,箇中「過程」價值也不菲,問天,成了哥哥、弟弟的一場成人禮過程,讓兩位孩子各自所代表的價值,加入生命新元素,希望與現實彼此混和著。 在市場規則下,成功只屬某一小撮人,沒有入圍的或許力有不逮,或許未能放下價值底線,《奇》為住在東京、大阪以外的國民,提供好好活著的方法,奇蹟不能單靠上天,應該從個人心靈層面著手,快樂根本就是個人選擇,在布滿陰霾的外在日子,透過另一個角度書寫,自己的內心可以一天比一天晴朗,改不了現實,改自己,是積極抑或消極,也是你的選擇,存在先於本質!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盛女」Suki已榮登搜尋器的熱門字眼,在此感謝《盛女愛作戰》(下稱《盛》)中5位女角們的精彩演出,為本地近來主導的枯燥政治話題,送上一道清泉,她們把要命的感情生活,在公共空間內透明擺放,讓一眾網民、觀眾評論,所謂現象其實孕育良久,很多Insiders根本心知現存遊戲規則,積極解難,否則Mei Leng手上那有一條長長「剩男」清單…… 透明化是送暖,還是抽水? 自《星期日檔案》中《港男港女》、《中女告白》兩集出街後,吸引興趣倒是身份(如已「上岸」人士)置身事外的一群,把別人的秘密爆發出來,如議題涉一般弱勢群體,傳媒功能便呈現,報道曝光後送贈有心人彈藥,向政府、大商家發炮,從而改善處境,有曲線之效;然而,她們的「弱」並非圈在傳統弱勢範圍內,不能寄望政策改變就能突圍,男女既有需求,就讓首先嗅著他/她們分泌物的疑似專家,率先搶灘登岸,以市場方式提供各類服務,解決心理障礙、打造外形和溝通技巧的需要,讓不斷進行配對,來舒緩箇中寂寞感受…… 最失禮是假裝自己不是狗仔隊 因此,請不要把製作《盛》的「作者論」,說成是為「剩女」出頭、發聲,她們一舉一動經設計後的曝光,恍如讓觀眾欣賞某藝人的屁股,把黎智英引進來的狗仔隊製作模式,以無記新聞部累積多年的招牌,根據商業劇本鋪排,搖身變成一個具公信力的「真人騷」,實則就是把偷窺行為重新包裝,讓市民安心閱讀,堂而皇之討論。 因此一眾女角就成了被暗地被剝削(exploited)的對象,在零show錢下協助無記十點半檔高收視,其次最大得益者就是一批靠口技「搵食」、無需負責任的所謂專家(觀其出街後言論,把盛女當成是抽水對象,專業有限),而經過這回傳播洗禮,女孩子安於獨身,掙脫傳統對女性依附男性的論述,受了一記重擊…… 剝削改不了,掏家當賣得出就是贏家! 她們(特別是Florence)在鏡頭前的所謂勇敢、坦白,或許源於對製作團隊招牌的信任,未必是理解後發表沒有包裝的真實言論,其實已種下被攻擊的危機,沒有經理人、公關公司的聲援下,這是她們首嘗藝人生活的一場經驗學習,無償表演未必無所獲,益處隱藏在細節裡,真正求戀機會不存在於節目拍攝的半年光陰,出街後才是黃金期,Florence捱得過去自另有一片天,肯定會有同情者由憐生愛,不愁沒捧場客,至於曝光引起的知名度,事業回報部分,參加者已露了曙光,因此,退後一步觀之,結局可以是各取所需,皆大歡喜,真人騷參加者未來肯定不缺…… 光影下的新羅馬鬥獸場 真人騷製作成本高昂,本地電視台水平一直落後歐美、祖國,《盛》高收視起了示範作用,將掀起了新一輪生產,發展會否像《飢餓遊戲Hunger Game》般,把金錢得益建築在一班處弱勢的苦命人身上,藉投射一個所謂的希望,製造動機自發表現,藉些微獎賞,觀賞他/她們一場又一場殺戮,換取不人道的快感…… 光影資訊: 「香港國際電影節」後,接力的是第三屆「香港土耳其電影節」,將於本月17至22日上演。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復活節假期前,女神陳妍希來港,做了一大輪專訪,為的是宣傳另一齣台灣電影《愛的麵包魂The Soul of Bread》(下稱《愛》),這部愛情電影發生在台南高雄旗山溪洲一帶,借一所麵包店為背景,以店舖東主女兒曉萍(陳妍希飾)與學徒糕餅(陳漢典飾)的一段戀愛故事,說出一番本土意識的大道理。 究竟甚麼才是世上最美味的麵包?這條問題為整個故事引路,發問者是位外國有名Baker美食節目主持布萊德(倪安東飾),由於他事業處樽頸位,他的生命繆斯——即他媽媽,提供了一條突破線索,引領他造訪當年母親曾遊歷過的寶島一處,尋覓她嘗過的一款極美味的麵包…… 新生的一代 把男女感情推高一個層次思考,糕餅角色所代表,就是極為本土的台南文化,而角色布萊克籠統而言,就是普遍華人心中對西方國家的混合象徵——年輕、英俊和有學識,崇洋情懷除了政經因素,還有賴媒體協助打造,曉萍所代表就是台灣新生代,對歐洲生活充滿憧憬,《愛》中她與兩位男子的感情瓜葛,正好隱喻了這一代人的內心掙扎。 借電影普及本土意識 崇洋源自晚清後出現的一種普遍華人心態,雖今天大中華經濟日趨繁榮,身份卻未能因此提升,因文化層面仍是歐美霸權當道,學術界定下來的標準,有利於他們流傳的思考模式,華人學者對自身文化建立另一套論述,其實還在起步階段,以電影模式探討,或宣傳本土文化可算是一種有效普及化的途徑,《愛》隱約輸出了一套以文化包裝的國民教育,透過曉萍的選擇,道出了家長背後的潛台詞——留在台灣發展,我們的文化自有精彩一面,有待你們把他們活化,戲中一幕三太子追女情節,把大家長心聲表露無遺…… 建構大台灣文化 但建立身份不可單憑感情,還需有理可依,究竟台南文化價值何在?布萊克來台修行是一種曲線表達,確實台灣寶島並非浪得虛名,而一場麵包對決,持平地道出台灣文化的弱點,糕餅賽後兼收並蓄,中西合璧下爆發小宇宙,箇中這個角色成長,就是《愛》給台灣群眾的一服藥,《愛》在科學實證標榜事事量化以外,嘗試把一種唯心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在西方主導的麵包文化橋頭堡上插一面旗;整體設計勇氣可嘉,只是野心太大,似乎在中式包點「發圍」會更為得心應手,在自己主場硬說對方皇牌之作有所不足,更淪為手下敗將,欠說服力,叫筆者生好大喜功之感…… 然而,《愛》製作經費受台南市政府支持,劇情浮誇一點,以遷就「客戶」需求也無可厚非,說到底,政府對創造友善環境,支援電影製作實際出了點力,反觀香港政府,大聲說怎樣甚麼支援創意產業,一切皆流於「講」字而已。 額外資料: 《愛》故事並非原創,根據2006年公視人生劇展同名電視電影改編,布萊德是位來自英國的麵包師傅。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張志明與余春嬌今回不再流連香港街頭打邊爐,隨大國崛起北移首都,他們一段感情所以吸引,全因彭導(彭浩翔)不只談男女個人愛情線,志明、春嬌升lev,成了全港700萬人的代言。 兩位model為香港市民試穿大國新衣,在天橋場上賣力起舞,把感情瓜葛又愛又恨盡情表現,相信港人看罷甜在表層,酸在心頭,筆者從港人身份談《春嬌與志明》(下稱《春》),過往以港人身份為題,表現較突出的導演算是陳可辛,從《金雞》到《十月危城》,發展由本地小人物看回歸,逐步搞大,翻歷史用敘事(narration)跟阿爺、港人「勁數」辛亥革命前,維多利亞城的特殊功能,兜個圈為自己打氣之餘,還要表明同一份核心價值,從未過expiry date,送祖國一份溫馨提示,筆者感覺溫馨門外嗅出沉重味道,始終明刀明槍賣武,雖然旗幟鮮明,卻欠有型。 大香港精神 彭導行上內地走瀟洒哥路線,幾位廣告界人士,成了港人代表(包括張志明)上京「搵水」,公餘則泡國妞,這批食腦精英,設定舉手投足都是徹頭徹尾港人風格,在他鄉拒絕被同化,大有回歸前港移民大舉攻陷加拿大城市,售賣大香港精神之勢。 泡妞尋尊嚴 用性別(Gender)角度觀看,《春》似營造男尊女卑角色定型(stereotype),余春嬌這位港女代表,在人數唔夠分大環境下,處處被張志明這位kidult「食住」,明知對方已有國產索女友,還甘願當小三,似乎對一眾港女下一記該認命的詛咒,然而,倘跳上身份層次討論,幾位港男被設定為賤狼三百,乃有文化任務,以泡國妞來討回權力墮落後的少許港人尊嚴。 疑問的身份 而這對北上戀人經歷離合,分別嘗過祖國真勢力,感情可以有另外更優質的選擇,也體會、接受了香港乃彈丸之地,比對中國確實小巫,此一時彼一時,如何選擇,條數清楚不過,只是彭導似要說明人——尤其港人並非計算機器,借《春》開條生路,拯救絕種香港人,藉生活曾發生的點滴歷史為藥引,保住自己獨特身份,7仔肉醬意粉成了集體回憶的象徵物,建構出甚麼是香港人,免被內地大浪推翻。 一對港男港女在北京南站相擁的影像,一首王馨平的《別問我是誰》,為故事暫時作了個疑似句號,聽說第三集籌備中,樂意讓志明、春嬌成為我們一代並肩好走的光影朋友!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觀乎《桃姐》(下稱《桃》)首日論壇反應,部分評論明顯表達期望與現實不符,以沉悶、平淡來描述觀後感,這份落差源於如何理解「感動」,燈箱廣告以人倫關係作招徠,配合大量海外獎項助拳,觀眾以其累積多年閱讀公仔箱劇集經驗解讀,「感動」以情節而言,就是主角遇上天災、人禍等慘事系列,演員們五官盡全力爆發,以連環淚水、悽厲聲線生出患難見真情,或慘處未算慘的處境。 《桃》則屬另外一個format,觀眾腦內硬碟未必有code供解讀,當整齣電影主角們沒有絕症,沒有流下淚水等象徵符號,觀眾很難從這種劇情牙形態消費中,生產出同情、同理心,讓自己重新reboot「做人」感覺。 《桃》用的是偏寫實的手法,把一段多年深厚關係,以不同事件累積起來的結果,令受眾懂得欣賞、珍惜通常很禪,像頓悟,突然click醒,當事人Roger也是因桃姐首次中風,經歷分離才開始思考,早前看為理所當然的關係,爆發點子是「失去」(可以是其他),Roger隨後以文字重新把過去經歷固定,在書寫過程產生意義(meaning),導演難度,就是要讓觀眾沒有Roger所擁有的經驗值,在個多小時的創造出來的時空,以事件(incident)鋪排(即剪接)、影像設計,再配合演員技巧,勾出觀眾日常生活類似經歷,從而主動投入處境,分享作者(導演+編劇)生出意義,再生產屬於自己獨有看法。 倘若觀眾腦內硬碟未有相關真實經歷,再被擬像(即公仔箱一般drama)攻陷多年,致「感動」只會在相關mode方能啟動,就會製造以上的如沉悶、平淡等評論。 《桃》需要細味每個場口動人處,家常便話不等於廢噏,平凡事與人是最難駕馭,極考導演功力,許鞍華即使拍「空鏡」,也很用心去鋪排,達致人與景彼此緊扣,就是這些看似平凡事件不斷累積,忽然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間,在內心深處爆炸,淚水徐徐流下,再問自己,那句絕不是極盡雕琢的sound bite(「我要食燒鵝瀨!」),力量卻是如斯大火力,勾起是筆者與家人的經歷,彼此共鳴……《桃》是實而不華的典範,不過習慣浮誇的世界,容得下這位桃姐嗎?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為電影《活埋Buried》(下稱《活》)做宣傳確有難度,只有《綠燈俠》的主角Ryan Reynolds撐足全場,沒有光環綠戒指的他,變了落難凡人Paul Conroy,以性別消費(Gender Consumption)角度,當他大多時間處身灰暗環境,躋身幾呎棺木內做戲,沒有浪漫、愛情線,女性觀眾難以鍾情其「靚仔」look,男性觀眾不能借其英雄事跡,投射日常生活,紓緩職場無力感受,只想呼喚如斯大不幸不要臨到自己。 《活》是坊間一套大路用金錢交換光影故事的格價思維,製作方程式,就是讓觀眾進入虛擬處境,為異化了的日常生活作心靈調節,繼續活在一種看似有夢,實則無望的現實環境,至慘是票房不斷報捷,叫座侵略了叫好,結果愈墮落就會愈快樂…… 以上透過結構,來呈現悲苦情況,但市場反應往往偶有驚喜,叫生產商「跌眼鏡」,用上心理分析,消費者行為原來也未可料,讓走小眾路線如港片《打擂台》打出名堂放異彩,因此所謂分析,往往都是事後孔明,創作就是要挑戰常規,輸了也至少站過比賽台。 《活》問觀眾,優秀電影是否必須大量轉景、涉及角色走位,和添置n配角來增加故事結構,愈多層等同愈豐富,剪得愈支離破碎,就等同夠後現代?這或許只是一種時尚(style)產物,以花招虛唬一輪,其實電影劇本始終才是王道。 《活》對應是美國處境,實踐媒體聖職為如主角般同病相憐輩吐口冤氣,說明倡民主、重個體的大國,可以言行相差天與地,叫無知愛國人士醒醒,擺出國家安全大論述就可K.O老百姓,用的只是弊病百出的功利主義,在今日當權者手中,依然好使好用,所謂平等,只可說成相對,階級差異以不同形象現身,窮人只能當兵為國家賣命,大公司儼如中世紀貴族般巧取豪奪基層,遇上利害關頭,借股東當擋箭牌,奉為伙伴和珍貴人力資本,只屬一張A貨遮醜布,工人還是被異化後的工具,還用上行政手段合法「摔死」,一切乾手淨腳。 最悲之時也可以是最喜之時,《活》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的良善一面,鼓勵爆發個體小宇宙,說到底,勝利、生存,還是靠個體能力配合上天造化,跟四周把你活埋的不同勢力作頑抗,面對泥土靜態壓迫力量、忽來的毒蛇和有限空氣是象徵物,打火機、小刀等小工具,全部可對號入座的象徵物,還是要跟Bear Grylls學一回《人在野》的課堂,加強解難能力,莫忘上擂台的只有自己,遇上未可知的世情,自求多福!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筆者去年10月首次踏足南京,想的都是大屠殺的影像,要為南京人民的苦命襯上陣陣愁思,彷彿八十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造成的傷口從來未曾愈合過,還反覆發炎,這個感受自覺是訊息累積出來的結果,慰安婦賠償、日本教科書對侵華屠殺的修改記載,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轉載報道,都刺激著華人的神經,當然部分編採在市場王道下,以鼓動國家觀念人民情緒為敘述方向是自然事,能夠觸動,稍為撇開血濃於水的身份,跟民粹保持距離,站遠一點,事件內容衝擊著普世公認重要價值—公義。 犯錯後不肯承認、不以賠償、公正審訊為具體悔改表現,向受難者及其家屬有所交代,叫國民不能從傷痛走出來,南京大屠殺的紀念館,整套聲嘶力竭的敘述,過了火也是這場國力互動出來的結果,求公義的前題下,不斷把傷口向世界展示,多年來政治上似乎未能在國際舞台有效施壓,主持公道,而民間力量嘗試以文化論述,讓人民走出困局,前有電影《南京!南京!》,今有《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下稱《金》)。 《金》雖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找來作者嚴歌苓加入編劇團隊,但影片跟原著有頗大出入,導演張藝謀似借故事發表個人聲音;日軍忌憚西方勢力,宗教團體成了南京人民的避難所,而場景亦大多發生在一所教會學校內,住客除了代表中、上流受西方教學的中國女學生外,還有一班來自秦淮河的風塵女子,她們並存於莊嚴教堂內,製造了戲劇效果,中間作調和的偽神父,卻由代表公義的美國代表——蝙蝠俠(基斯頓比爾Christian Bale飾演),在患難中她們彼此間從仇恨到相互欣賞。 兩個女性社群頭目——孟書娟(張歆怡飾)和玉墨(倪妮飾)的背景、性情出奇地貼近,恍如不同時代的輪迴,上一代國運不濟,階級往下流動,被人任意魚肉,當中國士兵和西方傳教士(代表著男性),不能抵禦良心,對中國女生身體的羞辱,而下一代是國家的希望,亦代表著自己的再生,她們好就是自己好,成了這群年長女性社群,捨身就義的動機,而女學生經過了這場涉及生死的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後,消除了對這班社會基層歧視,從典型化(Stereotype)中得著解脫,另方面亦肯定了她們對自身的貢獻;築起南京女性風骨,治療的可不只是一個城市,迎向的應是一個國家的深層次矛盾。 《金》跟陸川的《南京!南京!》醫治思路接近,陸川一方面透過日本軍人不值戰時行為,加強對事件對錯的客觀層面,慷慨就義是戰敗者心靈上的最後勝利,兩齣電影均以女性就義來捍衛著整個民族的尊嚴,她們犧牲被賦與了新一層意義,讓老百姓(特別是南京人民)走出傷痛,《金》這第二部曲把意義加深、拉闊,就義重任由社會更低層代表——風塵女子擔當,衍生出來的人民素質則更高尚。 而犧牲的價值讓一小群玉潔冰清的小女生倖免於難,坐著大卡車走出戰區,這一小群成為南京戰事留下來的希望種子,她們活下來的故事,就是今日南京人民從傷痛「出死入生」的精神藥引,他們可以不再被日軍不負責任的回應而觸動情緒神經,終日呼喊要他人主持公道,昔日崇高的人道精神在人道災難中呈現,成了現在昂首步向未來的最佳本錢,《金》希望這一小群女孩子,能夠在南京人民心裡活著,隨著卡車隆隆往光明處去。 適逢新年期,筆者也深願這些女孩同樣讓港香人,在看似陰霾的龍年注入希望之光!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經濟層面見到股、樓兩市持續低開,金融海嘯後的反彈神話見底,政治層面看「雙英」天天搞連續劇,作為沒權沒勢的老百姓,除了納悶、無奈,出路可謂接近零,權力(經濟及政治)在沒有民意認受下,傾斜到少數代理,選擇在網絡上吐氣,似乎是維持精神不致衰竭的自瀆防線。 韋家輝的黃金劇集《大時代》,離開我們已有十多、二十年,誰還寄望出現「大奇蹟日」?!《天與地》再爆,泛起漣漪,可否讓它晉身電視劇經典?天曉得!劇中幾個年輕人訴說著在生死存亡間,能為個人底線把關已屬上等,為公忘私當下如鳳毛麟角,身處重重制度下的已發展社會,個人力量的爆炸性窒息了,英雄式的社會改革已上了神台,還是管好自己的故事吧! 或許在最差勁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自行lay-off好觀照久違了的心靈面相,無需外判給坊間相士繼續老點,《翻身動物園》(下稱《翻》)男主角班哲文密(麥迪文飾)面對愛妻離去,從「失去」發現以往在家庭、個人故事的整全脈絡,剩下一堆爛攤子要處理,是另一番的重建工程,康復場地改了在一所荒廢多時動物園,借重建動物園時同步重建自己,離開傷心地不一定能離開回憶,沒有睹物思人,卻逃不開剎那隨想,錐心之痛間歇纏繞,這是過程的必然部分。 哲文密除了自己,還要開解步入暴風少年期的兒子,加上動物園翻新仍困難重重,多線夾擊下,製造觀賞張力,紀錄排除萬難的重生方式及過程,不只為男主角一家喝采,重點還是為重傷的美國人民來一記望聞問切,美國人昔日開發過度信仰科技,把自然資源淪為利己工具,是時候執拾爛攤子,動物園只是地球縮影,重新履行管家的責任。 一味回想過往美好時光,反成前進的一大障礙,一家人離開繁榮都市,過著祖先刻苦樸素的日子,勒緊褲頭才有希望,要跟新生代並肩,坦白、真誠才是同心作戰的條件,家庭如是,國家如是,《翻》今日美國人看在眼裡,另有一番滋味,一個家庭平民小故事,以光影傳播可望收國民教育之效,質性仍可創造量性,這是電影業的社會責任,總比一次又一次的量化寬鬆來得實際…… 中國單靠內需,似乎免疫於金融危機,欣欣向榮就是最好的時候嗎?內需意喻著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生命體,然而個體接觸外界,彷彿像動物園的動物,往外翻才成事,坦誠溝通才可促進協作,《翻》內強如老虎也敵不過歲月蹉跎,最後成了動物園的圖騰,留下來的威嚴,成了遊人再進動機,其實開放才是動物園重生之道!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西班牙導演艾姆杜華實力毋須多言,電影《我的華麗皮囊》(下稱《華》)好看!影像留了腦海兩天,深刻倒是復仇這個議題,讓筆者聯想起南韓的《原罪犯》、阿根廷的《謎情追兇》,有趣的是議題共通,落在不同導演手裡,可以各自各精彩。 三齣戲裡的復仇主角,以《謎情追兇》的身份最為平凡,每天正常上班、下班的白領一族,復仇行動原來每天也在燃著,火不旺卻是長明,用的是禁錮手法,與仇人同居同住,孤獨、沉默成了對仇人的最大懲罰,受害者得不著解放,因大政治現實,凌駕了小市民草命,大局為重的思考格局,合法犧牲了小眾。 類似事例在全球屢見不鮮,小市民對司法制度失望,惟有自行充權(Empower)搞定困擾,把人生故事執筆權利重奪,對自己、愛人悲慘遭遇有所交代,結局肯定不會快樂,但誰說結局一定是快樂? 《原罪犯》衝著是愛情的啟蒙期——初戀,涉及是亂倫題材,復仇者屬權貴人士,財富成了他有力的工具,叫對方親嘗自己所不容的亂倫感覺,唯有撕斷記憶,方可從苦果中稍作喘息,一個無心的決定,結下了彼此仇怨,司法制度不能為其宣洩,仇恨種子成了龐然大物。 《華》的復仇始因並非為了愛情,只為還至親一個公道,男角屬整容外科大師,而所用私刑與其專業有關,長期禁錮下,仇恨種子卻起了微妙變化,恨可化成愛,是外觀改動使然,還是要填補感情上的缺失,藉投射製造自我滿足乎? 主角這個心理發展頗有趣,仇恨跟感情缺失相互較勁,親情、愛情孰重孰輕?出於愛情、親情之名的甚麼行動,其實並非完全「他利」,《華》揭開了箇中自利的部分,誰屬真體、誰屬替身頗堪回味,復仇行動只是一個吸引進場的煙幕,藉超越一般性與性別(Sex and Gender)概念作伎倆,讓男人的私下孤寂展示於人前,他可看成是一種被典型化(stereotype)的角色,即是在後現代肢離破碎的大環境,人如何面向情感需要與滿足,路徑是走向美好還是一種更大的失望? 劇情發展已透露了端倪,為了避免對他人的傷害,難道是枝裕和的《援膠女郎》才是治標的出路?日本人已身體力行,網上虛擬影像亦看盡市場需求賣力宣傳,寂寞人如何擇路……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TVB近日播出的連續劇《天與地》(下稱《地》),嚇退了以傳統收視調查所涵蓋的觀眾,叫得出來的所謂收視率節節下滑,未知數據可有叫製作團隊阿戚、周旭明受到高層壓力,然而,雪藏貨肯定在網絡世界遇上明媚春天,頭round特別是Dr. Dylan片段,在社交網絡被瘋傳。 Dr. Dylan在《地》的對白,明顯對準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不良後果發炮,貧富懸殊、金融,以及地產霸權的議題,近年成了社會下層要求政府財富再分配的主要論述,加上Social Movement——「佔領華爾街」席捲全球,跨界別的資訊傳播,為部分市民上了幾回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的社會/政治課。 社會在如此氛圍下,乍見在本地頻道,以「入屋」連續劇載體播放相類訊息,超越了傳統肥皂劇偏重的娛樂範疇,以敘事手法呈現社會實情,把國際議題本土化(Glocalization),履行一定社會責任,故這種嘗試帶來了一定驚喜。 電視台一下子「從良」叫網民拍掌,看慣平面電視劇集的觀眾,卻未能吃得消,尤其面對那種不同時空平行剪接手法,觀眾不能在腦內自行配對,實則近年電影已相當流行顛倒時序(Timeline)說故事,這是吸引觀眾參與,以致更為投入的手法,只是要求娛樂的卻要思考,自然抗拒,轉投、離開是觀眾的回應,測試結果顯示現時慣性的觀眾,只吃得下《怒火街頭》,對公義十分渴求,盼望平民英雄打救,對人生重要事件,所引發不同參與者的微妙行為變化,似乎還未有興趣探討。 人行為本身的動機好壞,並非只是由天生而成,也不是一下子因挫折、悲劇而變壞(這是過往編劇老掉牙的設定),原來可以為了給所作、所為,自行賦予一個叫心靈安然的答案,叫整個人生前後得以彼此呼應,建構出一個連貫(Coherence)的故事。 如此,路才可走下去,三位男主角各自用上不同方法,鄭振軒(黃德斌飾)決定剪走這段經歷,鼓佬劉俊雄(林保怡飾)則較「硬淨」,採納一種藉行善,來抗衡內疚感覺,而宋以朗(陳豪飾)則直把內在陰暗面解放,變成「壞人」,人吃人行為自然合理。 家明只是一個被典型化的處境,你我未成「人狼」或許只因未碰上月圓,而了解妖性後,也不一定要成妖方休,當錯誤片段如影隨形不斷回播,如何處理良心督責,重新站起?事情發生往往非人能控制,能幹的只是如何編寫,它對個人的意義,放過自己才可在別人陰影下隨意往來,這種場景設計,要得慣性觀眾共鳴,要一段長日子,盼望《地》類型不會自此收檔……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筆者十多年前,經同事介紹認識舞蹈界奇人翩娜包殊(Pina Bausch),有幸觀看她在本地藝術節的演出,她表示,演出前曾到香港不同的地方遊歷,把箇中觀察,融合在當晚現代舞表現中,觀賞她的作品,眼睛就像去了旅行,布景、服飾和影像美輪美奐,有一份難言的喜愛,或許這就是身體語言的威力,09年翩娜因肺癌去世,未能親眼目睹《翩娜(3D)》(下稱《翩》)面世。 成熟3D技術的出現,不只讓電影受惠,樂隊五月天及Pearl Jam的音樂,也可以在3D電影院裡爆放,電影院可成了非主流的表演藝術新平台,多了渠道讓大眾進場觀賞,普及化品評藝術的寬度,在美國觀賞百老匯劇價錢昂貴,如可在本地3D電影院轉播,是觀眾之福。 《翩》除了可一次過觀賞翩娜編、表演的不同作品,如《穆勒咖啡館》、《春之祭》、《月滿》及《交際場》等,更可認識她的珀塔爾舞團(Tanztheater Wuppertal)不同團員,她/他們表演著、分享著跟翩娜一起相處的故事,從中讓觀眾側描她舞台下的一面,但內容一味有讚無彈,以港人陰謀論心態,就會以造假、不夠真實作結論。 世上就算最完美的人,也有喝倒采人士,如果加入若干異類意見調味,火爆以增加劇味,如何?這不是蓋棺定論的資訊節目,乃是透過他/她們的描述,讓觀眾進入她的舞蹈世界,舞蹈就是生活,是導演積極提倡的主題,團員在不同城市地方跳舞抒情,都市人則喜愛以唱k訴苦,異曲同工。 但當目睹人士在港鐵月台、車廂跳舞,大家第一個反應是甚麼?神經!接著第二反應就是舉機拍攝,第三反應就3G上載視頻或社交網站,賺取網友讚好的評價,淪為一個延伸討論的帖子,是城市瘋了還是人瘋了?舞蹈跟其他藝術,只成了提高身份、增加入學機會的工具,骨子裡還是後資本主義的基因,西九成了地產項目,根本就是人心所歸,嘗試像小孩子般,聽到悠揚歌曲,徐徐地舞吧,把說不出來的感受,拜託舞動流露,讓身體復活過來! 「舞舞舞吧,不然我們便會迷失。」——翩娜包殊 陳龍超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單看片名的中文翻譯《世紀戰疫Contagion》(下稱《疫》),+海報影后桂莉芙柏德露的可怖、驚嚇的死狀,觀眾已略知電影類型(Genre),而議題粗疏cross-over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環境科學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通識範圍,生病死亡天天發生,病毒、細菌時時變種,並非甚麼新鮮事,以此為題材病患需有高度傳染性,日常基本接觸就能「過主」,發病快且毒性高,叫追查病源、製造疫苗和阻止蔓延等基本醫療對應「行快」幾十倍,製作班底高濃縮烹調下,病症成了神秘killer,而醫務人員則被挪移為福爾摩斯,醫療與查案順利接軌,劇情可以變得緊湊,對上了觀眾胃口,容易聯想為另一齣《死亡筆記》或《CSI》的變種(Mutants),行商業路線增加叫座力對《疫》相當重要,它並非人見人愛的青春、愛情題材,說的是嚴肅成人話題,Too heavy不屬大眾口味,因此對導演史提芬蘇德堡Steven Soderbergh的敘事手法大表支持,否則孤芳自賞,《疫》創作為了叫人信服,歷史例子不可少,1918年的西班牙型感冒害死了全球七千萬人,成了全片的房角石,而香港受他青睞,成為其一外景場地,並非較上海、新加坡繁榮,非典一役叫香港「疫場」形象「入骨」,可謂國際知名,成了戲中亞洲區代表合理。 既有了SARS、H1N1為前科,《疫》創作動機究竟要把恐慌升級,提醒超級病毒事件會陸續加場,抑或借新貨還原舊事的前塵軌跡?搞大件事是劇情需要,如何「收科」是高低手關鍵,而幾十億地球人中間,究竟如何設定那幾位角色作為戲中人類代表,那份agenda或許能知曉編劇在商業片包裝匣子內深一層意義,其餘兩位影后均飾演仁心仁術的醫生,隻身走入疫區(令人懷念謝婉雯),高舉英雌似乎是大勢所趨,筆者至愛是祖狄羅飾演的blogger,交通工具的驚人發展大大加快了人口流動,同時叫疫症、病毒自由行,而資訊網絡幾近顛覆了時空,天隔一方也可零距離溝通,同時加強了個人信念的傳播,「傳染病」這個符號signify不一定是病毒、細菌,blogger有市場因為大眾傳媒成了一個建制(Institution),失去了公義光環(亞記是近期例子),維基解密(Wikileaks)加強了事事陰謀論聲勢,對政府政策套上不良動機、標籤,缺乏公信屬當下城市人的深層次徬徨,戲中這位blogger對政府、醫療機構抱絕對懷疑態度,這種取態吸引同路人在網上聚首,繼續交叉感染,當人氣到了某個no.,blog也只是institution的變種(Mutant)罷了,power still corrupts!揭秘、攞click、抽水的專業人士擅玩傳媒遊戲易容,化身戰狼三百,《疫》照妖之餘似要以身作則,把神聖光環forward給建制內默默耕耘的一群,持平素養為言論自由劃了圈,不致淪落為抹黑、自利的工具。 不過,動機良好也請導演愛國之餘,國際層面上也要持平,《疫》把病毒來源跟中國不經意劃上了等號,莫忘09年豬流感的始作俑者是美國……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驚天告密The Whistleblower》(下稱《驚》)談的是人口販賣(Human Trafficking),案例是十多年前發生在歐洲波斯尼亞的嚇人事件,由前美國女警Kathryn Bolkovic,在聯合國參與維和部隊時揭發,議題在本地乏人問津,香港特區生活條件富庶,有賴性別平等政策,女性教育水平和職場地位相對較高,即使賣淫也多是受「搵快錢」吸引,較少逼良為娼,身體及邊際物品(如穿過的內衣褲)已成了有價有市商品。 但人口販賣涉及欺騙、禁錮和強暴女性事宜,由於不同地方經濟實力有別,造成貧窮人口區域,移向富庶地區打工趨勢,賺取外匯差額,與本地大批外傭臨港異曲同工。 人口販子看準這種心態,藉介紹女性到歐洲其他國家打工,吸引大批前東歐女孩,可怖處是推介人多屬受害者親友,到達後收起護照,用上虐打、毒品和威嚇等手段,訛稱要肉償所欠下債項,製造虛假希望,實情是要當娼直至生命完結,為人口販子及地方賣淫集團服務。 《驚》跟一般有關人口販賣電影、連續劇迥異處就是參與犯案,不只是黑幫分子、當地警隊,還有聯合國的維和部隊,外交人士豁免被起訴權成了擋箭牌,當女主角嘉芙(Rachel Weisz飾)洞悉犯罪集團規模之大,單人匹馬如何與一個有機邪惡建制(Institution)對著幹,是全片劇味精華所在。 組織至高層被架空,對下屬胡作非為行徑懵然不知時有聽聞,嘉芙選擇向內爆科,然而,事件除涉及龐大金錢利益,還有聯合國的國際形象,面對醜聞牽涉的負面代價,這群弱勢女性生命究竟有多重呢? 為甚麼告密者被嚴打、噤聲成了最簡化、有效解難的行政手段?諷刺的是做法跟整個機構本著人道精神、捍衛人權信念背道而馳,告密者只有向第四權——公眾傳媒「爆大鑊」,寄望傳媒能站在公義、弱勢一方,向邪惡建制施壓,這變成一輪公信力之戰,告密者會被公關打手抹黑,減低證供可信程度,而公眾關注程度成了發展關鍵,因輿論迴響不單影響執法機制會否插手,還影響傳媒會否接力作深入偵查作延伸報道。說到底,倚仗還是強國國民的價值觀,假如聯合國沒有狼狽為奸,事件還有叫座力嗎?這群可憐貧國女性的人身自由、身體自主的權利有多重? 問深一點,她們可憐處是甚麼?是貧窮?沒有身體自主權,一買一賣過程,被「食價」太深,抑或是男性性需要惹出來的禍?問題遠不只是帝國英雌解放奴隸女性般簡單……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古裝是電影或電視劇的熱門類型,無論在中國、香港、日韓和美劇,都可輕易找到,古裝劇大多有賴歷史撐場,史書提供了豐富的故事大綱,讓一眾編劇在有限記載的字數內,發揮創意空間,無需原創。 由於歷史屬學校修讀科目,故學校自動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固定粉絲,電腦特效日新月異,提供了不斷翻拍歷史故事的條件,《三國演義》落在中央台、台灣的製作公司手裡,結果可以是兩碼子事,同一個文本可以發展為較嚴肅的題材,以故事交代前人在職場、官場種種必殺技的源起(Origin)和實踐場景(Context),辦公室一族觀眾,初則對號入座、後換取感受良好,發現受苦受難者原來不計其數,入骨族會把各種前人伎倆轉化,在辦公室場景引經據典加以應用。 但文本也可被挪移,掏空為一個空殼,填入當下流行的材料,一切盜名而已,台偶像劇《終極三國》就是例子,古代人物淪為一個網名而已。 除了面向大眾日常生活需要,拍攝古裝劇可為一個民族、國家建立身份(identity),甚至確立當下政權的合理性,把以往外間加諸的種種稱謂「洗底」,幾年前的韓劇《朱蒙》(曾在亞視播放)就要把韓國祖先重新定位,跟中國源頭劃清界線,故古裝劇在娛樂之餘,也可成為政治教化工具。 有些古裝劇壓根兒沒有歷史故事為藍本,編劇可以天馬行空,把不同「喱民」元素如巫術、森林精靈作拼貼,時空可以穿梭,電影《魔戒》(Lord of the Ring)或《哈里波特》(Harry Potter)就屬這種「魔幻」類型,年輕一代多為故事主角(也是觀眾),靠著同輩合作、年輕勇氣和冒險精神,來對抗邪惡勢力,用上日本動漫類型描述,就是「熱血」,用以培育下一代有品素質。 故事設定,沒有明顯國度可以擺脫某國政治任務,商業營運上又可賣到不同國家,《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下稱《權》)選擇走上這條路線,皇室是古代權力象徵,《權》故事圍繞不同新舊勢力,向國王地位大步走,以騎士、格劍作基本動作盤,對華人稍欠吸引力,但外景場面、美指,比本地劇集更願花心思、財力,多線發展已是當下故事基本方程式,線線相連的劇力,可扣緊今日觀眾,由於面向成人觀眾,爭權手段可謂赤裸裸,中世紀背景其實只是一種娛樂裝飾,投射出來是今日社會的形態,爭取方法上沒有道德界線、包袱,只要有需求,甚麼也可成為商品,包括親人、身體,勝者全取,代表著忠義、仁愛和公平的力量,如何在這樣的大氛圍下自處,需要靠奪取權力,冒出頭來抑或順天而行被逐步邊緣化? 當私有權被法律保護,而法律又逐步發展為金錢遊戲,爭取權力並非單為了奪取更多,同時似乎是保護資本的一個有效途徑,這是潛規則乎?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