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港元」引發全港民憤。講真,財政司長曾俊華無需辭職,亦無理由下台。因為愚昧、不懂經濟、未吃過快餐店粟米斑塊飯………既不是罪,亦無犯錯。 謬誤重重,硬說退稅會加劇通脹,累積大量盈餘是為儲備彈藥,繼續保著香港3個A評級,一貫打官腔之餘,亦證明香港文官體系人才凋零,政府智囊質素惡劣。 以曾俊華為首的財金官員,可能是最勇敢員工,又或者是最愚蠢的中國人。明知爭議大,仍夠膽去馬,當然是「勇敢」;明知理據不足,仍有本事硬著頭皮硬銷,一個字——「蠢」。 中產捱足十年,期望有些微回報。窮人期盼政府多加照顧,扭轉收入及資源分配不公現象,整個社會多年來已厭倦了利益輸送。 不幸者,政府有好人唔做,要做衰人,硬係要把六千蚊注入強積金。練乙錚說得好,質疑是否代表利益團體幕後游說的結果?強積金不是「賺硬」,以簡單折舊現金流計,今日六千蚊,10年後可能僅值二千蚊或更少。 更重要的是,打工仔錢未到手,卻先明益積金託管人每年多賺2、3億元管理費,如果這不是利益輸送,似乎找不出其他解釋,明知故犯,抵鬧! 預算案涉及的利益輸送豈止一宗。樓市供求失衡,政府邊說已對症下藥,增加土地供應,但下年度勾地表五十多幅土地,政府有主導權,有能力主動拍賣不足十幅。繼續暗行高地價,任由地產商做樓市大莊家,又是否利益輸送呢? 剛剛才讚過話佢於去年11月大加額外印花稅壓樓市唔向地產商賣帳,一個屈尾十返嚟,又以協助市民抗通脹為名,結果搞出通脹掛鈎債券,最受益者又係金融機構,率先獲取大筆管理及託管費收入。Outrages……… 從政者,當權者,均要有團結社會的宏願,盡量減少分化。曾俊華的預算案,從另一角度看,目標達到了;但勢估不到,一份疑點重重,充滿破綻的撥款條例草案,令全城團結起來,就是憤慨與不滿。 眼見商界巨賈繼續做其既得利益集團,經常性開支的確增加了,但眼高手低、欠缺遠景,中產就是要繼續付出,貧者又要繼續期待,財爺將佢匹鬚借俾老中青一用,一心以為佢會聽聽市民心底話,根本只係另一次癡心錯付。我們的政府,何以會「蠢」得如此著跡? 逢周二、四刊出
樓市政策一向係中產最關心嘅問題,多得政府唔再落藥,地產股亦可紓口氣。自從針對需求的措施推出,為樓市降溫,事實已證明,設禁售期可能只會令短線炒家絕跡,卻會造成市場更有囤貨決心,持貨多的業主亦更加心雄進取,市場貨源進一步歸邊。 價升量跌,是近月樓市的現象,政府覺得措施奏效,只是一種市場對措施的短暫反應。從供應出發,係正確嘅措施方向,雖然遠水未必能救近火,三至四萬個單位裡面,點規劃未係好明確,增加土地招標又係明顯先益地產商,佢哋有能力囤積麵粉,以求進一步抬高麵包價,市場繼續缺貨,連偏遠如香港大西北叫價都去到七千幾蚊一呎,樓價愈嚟愈似海鮮,內地城市被指「貴族化」,香港樓市路線就更加傾向「豪宅化」。 經紀為求有貨可賣,近期亦不惜將業主偏離市價的叫價合理化。代理埋怨,政府徵收額外印花稅政策實施後,主要藍籌屋苑嚴重缺貨,交投較之政策宣布前銳減三至四成,更直指專業炒家懂得計數,有一兩成利潤自然沽貨,現在換來的是,一批持貨力更頑強,比專業炒家更想賺盡的業主,他們明白到目前樓市供應乾塘,每每更反口封盤唔賣。 物業是投資產品一種,投資者要有利可圖相當正常。硬要將投資者,標籤為動機不良的炒家,並施加多項限制,明顯是政府盤算不足,不了解市場表現。樓市升跌是由用家、投資者,及地產商,亦即莊家所左右。炒家即使走晒,用家仍然需求旺盛,剩下來的莊家就取得最大話事權。聰明的發展商,深明供應大減,連元朗、屯門新盤呎價亦有本事叫過萬。可想而知,在政府政策下,大贏家又是一批發展商莊家。 單從供應出發仍稍嫌不夠徹底,盡快取消徵收額外印花稅,由市場按供求定價,重新製造流通量是當務之急。政府在過去8年多,將土地供應權拱手讓給市場莊家,大錯已成。 目前樓市供求嚴重失衡,單靠多推18塊地,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政府於98年入市,干預股市,理由是市場被扭曲。如果相信目前樓市已被扭曲,偉大的特區好應該認低威,先承認政策錯誤,不要再為面子死撐! 逢周二、四刊出
做人但求安穩,要平平安安。作為投資者最忌是金融市場風平浪靜。危機未過,近日市場平靜,來得很不自然,不舒服,更有點大風暴前夕的感覺。 近期最令人不安仍是歐洲債務危機,因問題從來無徹底解決過,歐豬仍對市場構成潛在破壞力。愛爾蘭去年獲拯救,但其債息近一周再續攀升,部分年期國債息率更見1999年高位。葡萄牙情況更甚,當地5年期國債息率爆升至歐元成立以來新高,10年債息更升至7.43厘的危險水平,歐洲央行亦逼於形勢,在上周再秘密在市場掃入葡債。 更大問題是歐洲同業拆借市場可能再出現資金緊張危機。歐洲央行數據顯示,上周起銀行透過歐洲央行應急機制拆入隔夜資金出現不尋常上升。上周二金額是120億歐元(約1,278億港元),到上周四已升至160億歐元(約1,704億港元),遠超平均1億歐元(約10.6億港元)正常水平,亦是19個月新高。歐洲央行拒評原因,按部分交易員理解是歐洲銀行界出現資金管理計算錯誤,沒有預留足夠資金應付歐洲央行債券拍賣。疑問是歐洲銀行運用緊急機制,拆入短錢,非但只零成本,更要繳付1.75厘懲罰性利率,成本雖高昂,卻仍有大批銀行肯做,恐怕是當地再出現交易對手風險。 歷史因素令歐洲人比其他人更害怕通脹,因為三十年代納粹主義抬頭,背後主因正正是由通脹引發。人為通脹升溫,英國預警不斷要加息,歐洲央行卻多次明示要退市,斷估並非信口開河,純粹為迎合市場講法。但歐債問題未解決,更有跡象醞釀新一輪爆煲,歐洲當權者短期騎虎難下,政策左右為難。 美國短期形勢好一點,經濟數據大致勝預期,企業盈利理想,金融市場早已忘掉次按風暴的痛楚。環境稍為穩定,美國人先使未來錢的惡習又重來。美國人靠借孖展買股票,靠信用卡借貸的金額,已靜悄悄回升至雷曼事件前水平。近期利好股票市場因素之一,是債市資金流向股市。但上周五,情況又有異動,兩年期債券價格錄得自去年9月以來錄最大單日升幅,10年長債息率亦由3.63厘,跌至3.58厘水平。資金是否再度部署重新避險,值得留意。 港股上周合共上升767點,可以理解是恒指已經跌至合理及吸引水平,又或者是市場初步完成調整。從估值角度,港股預測市盈率的確不昂貴甚至抵買。但大環境新形勢下,宏觀因素壓倒一切。祖國加息不久,又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其他市場通脹失控,更慘是被奉為新日本的南韓,突然出現銀行擠提事件。最少,國際投資者會問,亞洲區市場是否真的毫無風險、毫無破綻。 環境非常複雜,後市走勢的確睇不通。唯有寄語股民,要買貨就要控制注碼,有貨在手,就好好留意歐債發展。4個月後,即係6月22日,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議,到底QE(量化寬鬆措施)告終,還是QE3來臨,會為全球金融市場定出生死。 逢周二、四刊出
向同業尋求併購或合作,觸發點從來都是業務飽和,甚至增長空間欠奉等等,這點當然不適用於港交所(388)。環顧近大半年幾宗交易所併購案例,多個市場其實均出於自身問題而需要作出新嘗試。 新加坡交易所不在話下,而澳洲證券交易所之所以肯嫁,原因是當地監管機構及交易所之間角力,玩弄政治,導致錯誤開放交易權,澳洲證券交易所被逼埋牆角。 至於倫敦及紐約交易所的問題更明顯,高頻及黑池交易盛行,令兩大交易所市場佔有率每況愈下,由十多年前的大約八成,大跌至現時三成以下。說到底,資本主義奉行市場競爭,競爭帶來創造力,但按交易所競爭或交易權開放的例子來看,似乎創造力未見,破壞力就有餘。 英國《金融時報》形容,新一輪併購潮反映交易所的迷失。彭博文章更直接了當指出,是交易所過分擴張,到頭來自作自受。 在我看來,亦反映歐美監管機構當年過分相信市場競爭力量及好處,結果發現好心做壞事。交易所由始至終,根本等同一個賭場,場內各種產品任君選擇,可以賭升亦可以賭跌。 英國自1986年大幅改革金融業,交易權開放引入競爭,紐約亦緊隨其後,事隔數十載,卻發現大量賭外圍的場外交易,形成造市易監管難的局面。美股去年5月6日突然單日急挫千點,說到尾正是場外交易盛行惹的禍。 逾二百年歷史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現稱紐約泛歐交易所),現今肯與僅得18年歷史的德意志交易所合併,兼拱手相讓控股權。連標誌華爾街,代表資本主義勝利,美國人繁榮的老牌交易所亦要讓給外人,勢必會遇上美國政界極大阻力。 不過,美國人不傻,華爾街中的猶太人更人老精、鬼老靈。這批高手肯放棄交易所控制權,證明他們法寶用盡,深知大勢已去,敵不過場外交易。再深看一層,紐約交易所將來的大股東德意志交易所,他們優勢是集現貨與衍生產品交易平台及結算功能於一身,這個一站式交易所經營模式,當年被不少歐美監管者質疑其好處,依家美國人卻要走上回頭路。 港交所現今橫跨現貨、期貨交易及結算功能。講到尾,紐約交易所其實是走香港模式,默認搬香港一套是出路。李福兆校長上世紀八十年代推動四會合併以一統天下,董建華拍板交易及結算所合併,現在看來應記一功。交易所之間從來競爭激烈,香港市場亦非天下無敵。現今香港有商機,就好應該居安思危,自強不息,加強配套,做好監管。 冷戰時代過去,各國之間老早已經由常規武力,改為透過金融產品及匯率高低加大發揮影響力。如果信金融戰爭這一套論調,各國勢必加強金融安全。併購潮過後,政府加強對交易所的控制權,可能是不久將來的大趨勢。 逢周二、四刊出
金融海嘯後,投資銀行或投資專家得出的結論是,資產市場勢將瘋狂上升。他們的結論建基於三大假設。 第一項假設:各國為保經濟,為救金融市場,為防止資產市場再下滑,會維持極之寬鬆貨幣環境。由於承擔不了任何錯估形勢的風險,極度低息環境會維持一段極長時間。 第二項假設:低息環境配合各國奉行量化寬鬆措施,為市場製造遠比預期多的資金。這筆天文數字的熱錢浮游於全球各地,最終會推高股、樓和商品等資產價格。而由於市場太多錢,就算任何資產價格已升至不合理水平,資金因素仍會繼續推動價格向上。 第三項假設:救得到金融市場,往後股、樓及商品價格節節上升,假以時日,創造的財富效應就會伸延至實體經濟。經濟重拾升軌,但同時高通脹亦重臨。 不少人最初對這三大假設半信半疑,現在卻變為一面倒深信不疑。堅信或提出三大假設的市場大好友,戰勝大淡友。兩年多的市場表現證明,三大假設成立。但之後幾年,情況會點?既然有三大假設,我們可以問一問三大如果。 第一種如果:如果通脹預期升溫,債券及銀行同業市場利率向上。就算央行繼續不加息,全球利率亦自然會受大環境影響而抽升。 第二種如果:如果美國目前的經濟表現,僅是小陽春的反射,一旦市場樂觀情緒落空,又或者金融市場出現意想不到的突變,全球資產市場將出現大調整。兩年多以來,歐美多國努力炮製的大量游資,就會大量蒸發。 第三種如果:如果目前市場以為是由需求帶動的通脹,最終出現了超級惡性通脹,又或者發展至低增長高物價的滯脹局面。這兩個情況,都絕非有利金融及資產市場走勢。 在09年初,一名分析員出身,之後轉戰基金界的金融老手曾告之,金融市場在熱錢帶動下會大升,但通脹及經濟千瘡百孔,元氣未復,升市過後的未來形勢,將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恐怖。他估中了前半部分,希望他估錯下半場的結局。 樂觀的投資環境,總會令人一面倒樂觀及亢奮,正正就是前聯儲局主席「格老」十多年名句「非理性亢奮」。早有97年,近有08年,市場要到爆煲,市場人士才會意識到問題所在。愈找不出可能跌市的原因,就可能愈有問題。過分樂觀,不如多一點疑問,多問如果。試想大鱷東移過來,如果再飛來一隻黑天鵝……… 撈底是智慧,止蝕是困難,因為人性往往沒有接受失敗的勇氣。市況可以再度瘋狂上升,亦可以不明不白地不斷下跌。與其花時間去鑽研撈底秘笈,倒不如做定止賺或止蝕的心理準備,以最好的準備,作最壞打算,可能來得實際。 逢周二、四刊出
上期談到通脹,無論衣食住行均受影響,更引發連串問題。面對全球農產品商品漲勢,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高呼與我無關。他堅持認為商品價格升勢,對美國通脹不會構成顯著壓力。 當然,我們一聽便知,這是睜著眼講大話的講法,就算美國人亦早已用行動證明,他們對潛在高通脹的關注。君不見有「新末日博士」稱號的魯賓尼(Nouriel Roubini)口是心非,口口聲聲說,看淡前景,但另一邊卻斥巨資買豪宅。其他美國人亦不遑多讓,繼去年淘金熱之後,今年轉為去淘銀。從數字顯示,美國單在今年1月內,經已賣出逾640萬個銀幣,有關數字較26年前創下的紀錄還高出五成。這說明,連美國人亦不再相信強美元、低通脹這回事。 面對通脹升溫趨勢,加上1月份反映前景的歐美採購經理指數更出奇地好,為金融市場再打下一支強心針。與股市走勢相反的恐慌情緒指數(VIX)亦持續下跌,上周累積的淡倉合約數目更為歷來最低,可以肯定在短時間內,不論是商品、股市、甚至是非美元的貨幣,也有可能出現「升到你唔信」情況。 通脹預期已出現,而且情況日益明顯。如同意是次通脹並非由需求帶動的話,採取加息策略似乎阻不了物價升勢。以07、08年經驗告之,真正能令通脹降溫、甚至消失的最後撒手鐧,一定是泡沫爆破,資產市場價值大跌,令由熱錢、或槓桿製造的財富效應自動蒸發。至於何時會出現,相信連風水師亦很想搵出答案。 非洲國家津巴布韋是一個超級通脹的標記,以08年為例,當地通脹率是以九位數字的升幅膨脹,結果當地國民尋求對沖,將存款幾乎全數投入股市,令股市竟在一日之內,曾錄近3倍升幅。 股市因通脹而大升,是相當危險的現象。既然有多餘錢,投資對沖通脹之餘,不如多買一件棉質底衫,添多一、兩包米。上一輩的傳統智慧,聽來荒謬,但每每是最聰明,最有用的做法。 以古鑑今可知興替,還記得舊年江湖傳聞股神巴菲特曾推薦過一本35年前出版之絕版書,書名《When Money Dies》,後來他否認作推介,但呢本書在網上曾被炒到1,800英鎊。該書作者Adam Fergusson認為,容許政府赤字預算盲目印鈔,導致債台高築、貨幣貶值及惡性通脹出現,係上世紀二十年代導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政權因經濟崩潰導致人心不穩,為希特拉上位提供機會,引致政府失敗的慘痛歷史。 歷史會否重演,時間可證明,只是同類慘劇不止在德國發生過。國民黨於國共內戰時期濫發金圓券,導致惡性通脹,經濟崩潰,也是敗走主因。近期新興市場飽受天氣及過剩流動性引發食品價格上升威脅,埃及、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政局動盪,埃及通脹率去年6月已達10.2%,後兩者通脹率亦長期逾3%,通脹已成導火線之一。中央領導人今年頭號任務聚焦於三個字:穩物價,原因不難想像。 逢周二、四刊出
無論是風水師,抑或是策略師,他們均對兔年的資產市場表現抱有疑問。無論股、樓升得多,市場一面倒樂觀,愈是值得留意,更重要的是,全球通脹引發連串問題,這個兔年的確令人不安。 去年今日,國際間仍然就究竟會出現通脹或通縮問題而爭辯不休。自稱有識之士堅稱,經濟增長仍然低迷,遠遠抵消通脹的壓力。一年過後,全球終於發現被誤導,傳統智慧往往證明是對的。 今天,油價每桶破百美元,每公噸銅價升破1萬美元,而棉花價格自從於去年錄得倍升之後,今年以來,再錄得23%升幅之多。此外,3月期棉合約於未來數周將進入交收期,為免出現恐慌情況,交易所亦不得不出手,限制持倉上限。 這種情況跟07、08年的通脹周期有所不同之處,就是今次商品價格的升勢全面,貫穿衣、食、住、行四大生活組成部分。 樓價貴,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但是,食品價格急升,情況始終令人憂慮,事關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已升至歷史高位。 更需留意的是,最影響亞洲人飲食需求的大米價格,其表現於去年落後其他商品價格走勢,今年亦出現炒落後情況,大米期貨價格被炒家以美國大米產量見廿多年來首次出現下降為借口,單單在4個交易日內,便急升超過一成。 至於米、小麥、糖,各類農產品亦急漲價,西方傳媒惟恐天下不亂,均認定全球可能出現糧荒。炒供求失衡,製造恐慌,從來是炒家的強項。 不過,既然糧食及能源佔區內人均開支高達五至六成,萬一商品漲價情況失控,今日的非洲局面,亦可能出現於亞洲部分新興市場。 眼見潛在影響,印尼雖則作為全球主要大米出產國,但面對國內產量減少,官方一邊否認,一邊大手向越南及泰國輸入大米。至於泰國亦暗中出招,政府向批發及零售商提供補貼,換取超市內41種必需品不會大幅提價。 至於中國方面,卻反被不法分子先行一步,據稱,市面竟然已經出現混入馬鈴薯,以及塑膠組合而成的假米。 逢周二、四刊出
香港人由始至終只係重視外表,結果好多人和事都出現form over substance現象,例如以為有把聲有個樣就可以出嚟講股票,偏偏就係顧得搞個look,無時間做功課。 聽過幾家媒體都呻唔夠人講市,尤其是3月就延長交易時間,好多開市時段節目都要作出改動,卻難搵行內人配合,最慘情仲係個市場根本唔係無人,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哋都好肯發掘新人,向電視台同電台建議試用,反正自己當年原本都係被試用嘅一分子,曾經也是新仔一名,當然點解一出嚟就識講,係因為做咗buy side分析員及基金管理加埋嘅7年經驗。 然而,世間事天天在變,只要跟得貼,新人無理由會追唔上,慶幸坊間真的冒起了幾位講和寫都頗為得體的男孩子,起碼唔只係我本人睇法,而係眾行家的感覺,行出嚟最基本要求一個字:decent,唔係指個look,而係指評論嗰part。 講番因為港人對外表之重視,導致行內出現本末倒置現象,但亦因為先敬羅衣後敬人嘅香港精神,亦衍生出一門商機。大約十年前,香港突然興起另類二手店,專賣名牌手袋。一隻手掌拍唔響,有買有賣才成就一盤生意,點解要買或要賣二手名牌手袋包包,雙方都有種種原因,花得幾千蚊幾萬蚊甚至幾十萬買一個與容積不成正比嘅手袋,有時除咗係心頭好,或者唔想被人睇唔起之外,就真係諗唔到為乜,襯衫啩! 有朋友話,唔少女仔成功嫁入豪門,卻從來無錢過手,卡就任碌,買完有得用見下人之餘,現兜兜甩咗都起碼收番八折,有時識揀啲貴一貴嘅限量版仲隨時有錢賺,當然好少人會自己親自攞去二手站出貨,呢個時候,阿媽或者手帕交就最信得過,點解唔交俾賓記,怕佢隨時爆響口,又怕個站唔信佢係真嘢,以為係A貨。 能夠以折扣價買個包包虛榮一番,正好又係好多少女OL嘅夢想,正好有市場。只係呢類包包站假如要搞上市,最大風險因素唔係來自貨源抑或客戶,而係真係要好睇佢哋嘅工作人員嘅眼力和功夫,試過有位朋友嘅朋友,攞住隻名牌真貨上到深圳遇上隻A貨,佢發覺無論皮革質感與花紋相隔距離及手工,都跟自己手上嘅99.99%一模一樣,就貪玩買咗一個拎去二手站放,2千幾蚊買返嚟嘅A貨,竟然收番7千幾蚊,啱啱好賺番佢手上揸住嗰隻外國購入有埋退稅名副其實如假包換真身嘅購入價。 之不過,佢有否諗過,以近乎真貨價買入佢所放出A貨嘅買家就真係好唔抵,當然絕對唔認同佢嘅行為,可惜又俾佢過到骨,但願該買家永不知情吧!既然連站長都呃埋,大家都要佩服祖國出品之偉大,呢個世界萬事萬物都係呃呃氹氹啫,假作真時真亦假,今時今日,無人會跟個包包或者跟隻股票做人世,何必太認真。此故事值得當事人警惕之餘,如有雷同,實屬不幸。 逢周二、四刊出
全球已發展至後金融海嘯布局。當日市場面臨瓦解,為保自身利益,為保著經濟,各國通力合作救市。金融市場復元,各國去年已由合作,變為各自為政、互相質疑。到了今年,似乎全球已進入新時代,無論新興市場抑或發達國家均早有部署。老布殊於89年就任總統時說的建立全球新秩序,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正在經濟及金融層面上醞釀。 通脹問題已令區內新興市場一改對熱錢的憂慮,專注收緊政策,希望打贏抗通脹這場硬仗,股市更在連串收緊政策執行下,紛紛扭轉去年長升長有局面,當然現時「熊霸」在全球仍首推A股,以中小板、創業板、深圳成分指數、滬深300指數及上證綜合指數跌幅雄踞前五大,當然,印度、印尼、泰國及菲律賓股市指數成功晉身開年跌幅十大之最。 為數不少的分析於年初已叫客戶沽新興市場股份割禾青,因股價已普遍反映盈利增長動力,估值亦已不再吸引,資金反而回流至成熟市場,至今未惠及去年表現落後之中港股市,中港CPI(通脹)未如東南亞國家般已屆危險水平,卻因貨幣政策傾向收緊而殃及股市。 內地過去連續9年於農曆新年前5個交易日股市例升,被認為屬買定嚟守,博紅盤高開攞個意頭之所謂「紅包行情」,行情似有意無意於昨天啟動,暫時未見惠及香江,只是港匯弱勢已有所緩和,且看今天開始至下周三能否延續。 祖國去美元化部署漸見明顯,當局原先對資本帳自由兌換的時間表一直避而不談,但有留意外管局局長易綱近日的講話,新一個五年計劃目標之一,正是實現資本帳兌換。要去美元化,首先要令人民幣普及化。歐美多國已靜悄悄提供了人民幣兌換服務,人行不久前亦開出綠燈,讓企業用人民幣進行境外直接投資,這舉動無疑會大幅提高在港人民幣資金的流量。經過數月來的辨證及討論,證明只要香港無跡象囤積熱錢圍堵內地,只要在港買賣的人民幣離岸匯率,沒有大幅偏離內地官價,香港仍然是人民幣國際化試驗場不二之選。 瑞銀近日一份報告,形容在港人民幣業務短期弊多於利。他們的理據是人民幣資金缺乏出路,銀行愈多收人民幣存款,息差壓力就愈大。銀行是最通曉賺錢之道的機構,資金缺乏出路,但提供人民幣貸款,或將資金向同業市場拆出,息差已較停泊於中銀香港(2388)收取80多點子利息來得豐厚。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亦公開表明,將加快啟動人民幣資金回流機制,增加離岸人民幣資金回報率。要搵甚麼人民幣升值概念股,卻發現近期相關股份明顯出現被逐隻洗倉散水而被嚇怕,亦自覺苦無心水的話,與其在一眾被炒高概念股股價未喘定前接火棒,倒不如乾手淨腳獨沽一味齋儲人民幣,起碼背後就算有人為因素都只係阿爺即中央之手,見股票反覆向下一浪低於一浪仍瞓身接貨,最終只會被上下其手。 逢周二、四刊出
內地最大風險,不是加息,而是經濟硬著陸。內地對上一次經濟硬著陸,發生於1994年,部分港商提起,仍記憶猶新。 法國興業銀行近日向客戶發表報告,就再次提及中國經濟極有可能出現硬著陸。據他們的推斷,領導人即將換班,令當局不敢採取強而有力的收緊政策;內地通脹到年中時,有三成機會升至10%;再者,靠信貸堆砌的增長,最終會造成泡沫爆破,更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會大幅降至5%水平。 法興的結論未必正確,但較一眾大行對內地異常樂觀的見解,其觀點倒值得思考。的確,基於政治現實,以及為建構和諧社會,中國在可見將來,有需要保持高速增長。觀乎內地傳媒的報道,內地今年的財金政策,仍然是明緊實鬆。廣義貨幣增長目標16%,較之前正常水平為高,財赤預算仍然佔國民經濟生產總值2%,亦屬較高水平,進一步顯示政策仍處於擴張周期。 環顧近十多年的經驗,中國經濟是易放難收。說穿了,中國有規劃經濟高速增長的經驗,財金官員亦學會用短時間推高增長的方程式。但要控制增長在平穩水平,似乎仍未夠火候。批評美國濫發貨幣,其實中國在兩年多來,信貸氾濫程度已遠超正常水平。當局故意不披露今年新增信貸目標,只會令外界有更多不必要揣測。 1月未過,新增信貸傳已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證明外界低估內地信貸氾濫的問題。加息與否,在內地屬於最高決策,不輪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話事。退而求其次,人行選擇在農曆年前再加存款準備金率,不知是有意或無意,部分銀行以資金緊張為理由,聲稱無錢繳交,導致人行一邊收緊銀根,一邊又被迫放水,已經先輸一仗。內銀股面對之最大困擾,竟然已不止在於政策風險,而是在於政策取向之時機不確定性,投資者最討厭無所適從的感覺。 炒家用各種理由,炒高農產品期貨,中國食品通脹於去年已升至超過8%水平,印度、印尼和越南食品通脹更超過10%。按好些機構計算,衡量經濟是否過熱指標之一的產出缺口(Output Gap),中國數字仍處於遠低於一的水平。經濟實質增長雖則仍未超過產能,但規模繼續擴大,推高來貨價及其他生產成本,中國通脹問題值得憂慮。巨龍千萬不要「玩火」! 逢周二、四刊出
先前談到,中國的確有金錢的軟實力,但不等於祖國是具備軟實力的大國。 其實,軟實力亦可理解為認同或認受程度。祖國沒有西方社會的民主自由普世價值,更沒有國際推許的中國品牌。在個別甚至大多數西方人眼中,提起中國,仍然只會想到「老翻」充斥,及中國人的表面粗俗,說話「大聲」,這些問題在去年的上海世博早已被西方傳媒大造文章。 領導人當然明白問題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獲認同前,官方推廣儒家學說,去填補意識形態層面缺口和空間,所以中國近年在海外四出創立孔子學院。 同時,中國亦大搞中央台及新華電視新聞頻道等傳播媒體,冀以不同語言的全球廣播,向國際社會輸出中國立場及中國價值。 可惜,單以收視作衡量,中央台全球每日收視只有九千多萬人次,遠遠落後於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每日2億多人收視率,就連新貴,即中東半島電視台國際新聞頻道,每日逾1.7億全球收看率作比較,也有所不如。可以想像,中國要擴展軟實力,是任重道遠的偉大希望工程。 路途艱巨,但歷史告之,每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極佳的契機。一切又是「錢作怪」。歐美自身經濟問題,主要是貨幣不斷貶值,不單為人民幣加快走向國際化,提供最佳良機,領導人更大可以利用人民幣,作為增添軟實力的捷徑。 歐美多國可以提供人民幣兌換業務,成為西方傳媒的大新聞。連英國郵局亦抵抗不了大趨勢,加入提供人民幣兌換服務。今年祖國趁機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肯定已是不爭的事實。 相比於對中國的懷疑,西方人眼中對人民幣重視程度,卻來得較預期大。《華爾街日報》最新一篇文章,就列出五大理由,建議讀者開一個人民幣戶口。文章更抵死形容,相比於吃北京填鴨,可能會有食物中毒風險,持有人民幣基本上有利無弊。 美國數十年來對中國共產黨處處設防,勢估不到,在不尋常的大環境大氣候下,靠一張有毛主席頭像的人民幣可發揮軟實力。 「時移世易」四個字,自有其箇中道理! 逢周二、四刊出
祖國捱過一場金融海嘯,憑藉優良的規劃兼雄厚的財力,我們無疑在國際經濟層面上的話事權與影響力大為提升。 祖國奉行經濟外交,但是在外交層面上的軟實力,過去兩年多以來,仍然是一籌莫展,難有發揮。不然的話,又怎會夾於朝鮮半島及日本中間,進退維谷。 美國經濟實力每下愈況,但玩弄政治的花旗國仍然甚具實力,美國重返亞洲,為的是抗衡中國之用意明顯不過。胡奧會在即,兩國事前早已暗中各自出招,領導人會面前後,談不上有蜜月期。 在冷戰期間,美蘇奉行軍備競賽,比併以展示硬實力。蘇聯解體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列根不戰而勝,而在20年後的今天,全球已經由武器多寡的硬實力,轉移至集中問鼎軟實力,作為逐鹿中原的手段。過去,軍事武力強弱以外的力量均被列作軟實力,按某些熟讀國際關係學者的定義,所謂軟實力多少,則在於一個國家能否透過輸出被認同的價值觀,從而爭取國際間的認受性去作為衡量標準。 中國的確有金錢的軟實力,不禁令人想起,已故毛主席領導共產黨,談的已是與金錢有關,如4個現代化,當中便有工業和農業現代化,而今日他的頭像印在人民幣上,繼續發揮這個軟實力。 不過,這不等於祖國是具備軟實力的大國。英國《MONOCLE》雜誌聯同學術界,做了一個全球軟實力國家的排名。 在25位排名之中,原來我國只能名列第17位。至於名列榜首的,就是英國和法國,撇開這本英國雜誌選英國,確實帶點老鼠跌落天秤的動機,但其結論至少仍獲不少人認同。 英法具備強大軟實力,事關英國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夠出名,其新聞夠普及、夠權威,他們的確開支大,首相雖則不滿,亦不敢碰它。 除了BBC之外,英國擁有全球直播費用最高的英國超級足球聯賽(Premier League),靠一個碧咸,已經可以四出發揮影響力,效果或許更勝皇室成員出訪。其他方面,細至著名的英國寄宿學校,均是大不列巔的龐大軟實力。 至於提起紅酒與浪漫景點,大部分人亦自然會想起法國首都巴黎。這一切都在在證明,經濟差,並不代表國家缺乏軟實力。 逢周二、四刊出
上期談到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謝卓飛在上任不足半年時間內就宣布辭職不幹,從而反映香港並不是搞文化的材料。 幾年前,世界三大樂團之一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到港,若非有賴贊助商派飛,文化中心當晚又怎能會坐無虛席。要花多則數千,少則幾百塊,觀摩一流音樂人的表演,不是很多人會願意或有能力負擔的事。 其實,政府真的要推動文化的話,應該先由資助做起,幾百億元搞一個文化建築,怕且靠門票,數十年後,仍然是血本無歸。 甚麼是文化亦值得探究。粵戲是文化,塗鴉也是文化,連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曲,現在亦被冠以為香港文化。所以文化本身無既定的定義,西方交響樂、舞台劇亦非最受港人歡迎的文化。結果,文化中心於過去數十載,主要功能之一是舉行賣地。他日西九,亦可能會因為要增加使用量,多收場租,要被迫成為賣地場。 香港要搞文化,辦大型音樂會,並非場地難求,最困難是找一個質素好的場地。愛聽音樂的人,是不會理會場地建築物的設計,最左右發燒友的,是音響效果的好與壞,高音要準、中音要甜、低音要勁也。 數盡香港「好聲」,而由實而不華的演奏地點,排頭位的,原來是最老的香港大會堂,其次係荃灣,之後才輪到文化中心。文化人話,用200幾億元,做個大白象工程,倒不如搞好大會堂,再提升文化中心音響效果,更會來得實際。 至於西九這塊曬盡十二年太陽的頂級地皮,政府不如考慮退而求其次,起個中央公園,不但成本低,更可以造福市民,多一個市肺,看連續兩年秋高氣爽日子搞嘅露天「香港美酒佳餚巡禮」,有飲有食有音樂,感覺就好優閒好懶洋洋好正,附近的西九業主,亦可鬆一口氣,起碼面前的海景,會繼續無遮無擋! 先天不足,令謝卓飛由希望變成失望,在明知不可為之下,選擇提早掛冠,至少證明他是老實人一名,換轉係第二個,可能呃多兩年錢先走!香港搞文化搞保育,由頭到尾都係一敗塗地,錯的不是文化人質素低,而是政府介入太多。 逢周二、四刊出
曾經令本地文化界寄以厚望,誰不知,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謝卓飛,在上任不足半年時間內,就宣布辭職不幹了。 謝卓飛聲稱,辭職原因是「有病」,是事實嗎?跟他有接觸過的人的確相信,但是認為他真的有病,而有的是「心病」。作為香港力谷文化項目的統領,明眼人發現,謝卓飛當初錯在太熱誠、太天真,直到近期眼見事與願違,終於明白香港根本不是搞文化的材料。 當年前政務司長許仕仁「搞唔掂」,現任政務司長唐唐接過火棒,搞一個西九管理局,兼擔任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一職,而特區政府亦一次過注資近220億元,是否可以自負盈虧,將文化沙漠捧成文化之都,答案已呼之欲出。 簡單一條算術題,200多億元搞一個大型基建項目,既要成為一個地標,又要有名師設計,但這筆費用預算是多年前計落的。現在百物騰貴,西九要充大頭,錢一定不足夠。所以有關項目的設計未選定,工程招標更是十劃未有一撇,整個西九已經面對嚴重超支的風險。 即使港鐵(066)發展港島新線項目時,其造價亦較預算為多,但西九僅是小眾項目,本身亦沒有港鐵的牙力,他日再要求增加撥款時,又勢必引起一番政治爭議,當然,這個考慮應該可以預留給下一屆政府班子去處理好了。 作為香港文化的希望工程,西九當日的確是眾志成城,甚至禮聘兩大獵頭公司四出挖角,廣納賢能。可惜到最後,卻原來累了市區重建局成為重災區所在,大批具備規劃經驗的市建局中人被挖走。別以為西九出手重,其實正好相反。不過,錢事小,西九最大問題,是先天不足,因為香港玩文化,從來只是小眾玩意。 換一個角度講,搞文化,從來是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用錢用官威,堆砌出來的,只會是建於沙泥上的無基礎文化,難以紥根。一眾高官由始至終,都希望將個人喜好的西方文化普及,以為靠一項工程就可以令香港人更有文化。但搞歌劇,邀請頂尖樂團到港演奏,無西九,香港亦可以做到。 逢周二、四刊出
通脹嚟得太快,人工點追都加唔切,連比較貼近市場、薪高糧準花紅雙糧樣樣齊嘅大銀行賓架,都話深深感受到通脹嘅威力。 事緣係早在報章網站仍未大肆報道之前,唔少工商客已經跟賓架打晒招呼交換好情報,更加話2011年隨時有上市紡織股捱唔住,因為棉花漲價大潮,將要傳到你身上著緊嗰件衫。 聽聞有一家一向唔接觸股評人嘅本地上市老牌針織面料生產廠商,內部公關突然開始接觸股評人相約飯局,似想就著現時正要面對行業內新一輪海嘯解畫,希望管理層肯開門見山說實話,唔係另一場公關伎倆,皆因呢家企業最令投資者關注問題暫時唔係業績,舊年業績由前期特大虧損中鯉魚翻身,做廠嘅唔係只要做大成為龍頭,而係更加要做強,現金流、應收帳及負債三瓣都唔可以有瑕疵。 做生意要光明正大,唔可以側側膊玩靜雞雞,早前繼被踢爆靜雞雞加價後,「牡丹樓」又局部收起埋豬柳漢堡餐,噚日天寒地凍,食完機利文新街嘅喇沙後,再擦多一個加大碼足三両套餐,發覺呢間連鎖快餐嘅加價模式與港資快餐店好唔同,洋人係大刀闊斧幾蚊幾蚊咁加上去,仲要係每次送完優惠券coupon就加價,真係好抵死。 至於樂樂與活活才一蚊一蚊咁溫水煮蛙式,令你唔覺唔覺咁就俾佢鋸咗,還有將隻碟整細些少,雖然同樣係有啲奸,或者你亦可以形容自己有如俾呢班老闆以葉問式柔性打法砌低亦得,都係死硬。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貧富有幾懸殊,睇名店有阿太為咗一個幾十萬元嘅手袋排隊,難得行開行埋唔怕撞袋,因為咁樣先至係身份象徵,大家咁高咁大,勝在俾得起;卡記舊年有隻鞋音「病壞」(法文意思係法式浴缸,皆因錶形相似)嘅新錶款,新貨要賣成15萬、16萬港元,竟然跟個手袋一樣,都有人排隊,其實好多人搵幾年都搵唔夠買一隻錶半個袋,啲錢攞去行善不是更好嗎? 大嘅唔食細嘅都要食,當屋企件最細嘅仲要係一隻不折不扣嘅小飯桶,真正係針拮到肉絕對關自己事。 佳佳89元一袋8公斤裝自家品牌泰國香米,趁工展會開鑼想搶番啲客返嚟嘅超市,做特價買8公斤送1公斤,話咁快就大把煮婦聞風而至掃清光,依家無咗特價,淨係8公斤一袋,標價就係99元,衣食住行乜都加,通脹,你感受到嗎?下次再有特價就要有買趁手喇!最好買定未來兩年要著嘅衫及未來半年要食嘅米,泰國又失收喇! 逢周二、四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