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不斷強調不良貸款可控,但年內卻要千方百計想辦法解決不良貸款問題,如果官方數字真的只有低於2%的話,又何須要大費周章?不也太自相矛盾嗎? 年初原本銳意打頭陣、製造為解決不良貸款強大工具的「債轉股」,最終因各路反對,遂改由資產證券化先行,到現在又忽然搞出個試點辦法來,太有年底安慰獎之感。多間投資銀行分析員早前走訪內地,得到的意見反映大部分內銀均稱對債轉股興趣有限,尤其怕進一步消耗資本充足比率,恐怕在中央指令下,持份者又要予以俾面派對。 內媒說:「債轉股行情大拉動,資產管理公司正遭資金瘋搶」,如果這景象是成立的話,難道就是對計劃有保留的一眾說不,營造資產管理行業有大好前景。但只要看信達、華融兩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股價表現、收益率、回收率指標,其實在在均只屬一般。當然,數債轉股成功,例子離不開為剝離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而成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一年內處理逾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資產,行業平均不良貸款比率由逾20%跌至現在不足2%。但要數當年,基於較之現在更存在指令式、資產原價回收、所收購資產由發債支付交易,並由財政部為首擔保,某程度如由上而下政府指令式的市場解決辦法,到頭來又免不了是個篤數形式的抽離行動而已。 內地分析認為,未來幾年不良資產供應充足,是支撐行業發展催化劑。但從另一角度看,正正是打從14年起,內地在16大時,銀行注銷或出售不良貸款已達約萬億元人民幣計,當年四大綽綽有餘,現在卻要更多資產管理公司出現,才可足夠應付。內地信貸在GDP佔比高達40%,但信貸型經濟效用愈來愈短,當中關鍵除經濟規模大、企業效益低,最大煩惱固然是大量信貸要用於填補債務及盈利缺口,導致出現信貸增幅持續超前經濟增長現象。 供給側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效用到目前僅屬相對,效益往後可衍生更大負面。至於債轉股為企業減槓桿以提升營運,擔心誰來埋單外,核心問題更牽涉高估資產管理公司及私營參與者對企業改造能力,以為它們統統是公司醫生、私募基金。內地任何一個政策均被理解成搵錢機會,更多政策的成功隨時產生更多收效的錯誤。
政府經常說要推動科技發展,並以此等同於或予外界有個印象,就是有科技就有更好的經濟前景,是否想得太簡單? 社會進步,隨之而來是科技更普及運用,這個在信息年代的全球發展中,最能夠領略到信息科技的方便。科技令社會進步,科技同時帶來很多商機,但將發展科技等同於經濟即時得到提升,甚至以為有科技就能解決目前經濟問題的想法,似乎有點粗疏。在一個人口老化及缺乏新投資的經濟體系,假設科技主導經濟發展,極有可能會導致大量因老齡化、技能問題未能轉型的原有骨幹勞動力被迫淘汰。科技提升生產力,節省大量程序及勞動投入,外國很多例子可見,除非是發展極大規模的科技工業化,否則,科技主導的經濟,新增投資未必一如政客預期的會不斷增加。 就業問題、貧富懸殊及收入分配不均,老實說,都不是科技經濟降臨而可解決,西方很多高科技及高創新經濟體何嘗不是創新繼續,但老問題依舊不變。著名經濟師許小年說得好,他直指高科技才是創新的想法只是一種迷信。許氏沒有否定高科技的好處及貢獻,但單以工業4.0為例,大搞工業科技化,投入資本及回報或比現在更不成比例地低。同樣,科技既是創新,背後亦標誌著不斷變化及淘汰。正如他說,高科技企業常見模式是閃耀登場,快速擴張,然後突然跌落,直到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否對一個強調要有穩定及可持續發展的政府領導,能願意承受隨時大升大落的勇氣呢? 因為阿里巴巴、騰訊控股(700)的成功,或深圳的高科產業漸入佳境,政府就打起科技口號上來,以為搞一個局,有好的統籌就要水到渠成。可是,阿里及騰訊之外,有更多搞高科技的產業是消失於無形,而深圳之成功,作為背後是明知在金融上難再與上海及香港有比併條件。 幾十年前,內地人千辛萬苦來港,為的是打拼未來,尋求實踐夢想,時移勢易,尋夢之地已由深圳所取代。不要誤會我們要反對科技發展,而是科技及任何創新,從來都是由下而上,由校園、企業先自發進行,政府責任是配套、鼓勵,而非喊口號。更重要是,創新從來不應局限於科技領域,好的創新是突破框框,提供便利及增值,以惠及使用者為本,其實已經是個好開始。 太側重一面的話,以經濟為例,損失是傳統的好產品、好手藝,這大多數是科技及創新之不能彌補。我們要科技,但不要太過相信科技就是解決既有問題的良方。窮則變,香港慣於打逆境波,現時能夠生存的企業及勞動力,逆境求存及求變的經歷,某程度上都是創新的一種。 逢周二、四刊出
即使年內中國經濟表現總算符合目標,再者有人民幣正式獲納入特別提款權、A股加入摩指亦漸行漸近、摩通新興市場債券指數,亦會為內地債券開出綠燈,可是投資者對內地興趣依然未見有所改變,資金大部分時間仍是以流出為主。 市場對內地的信任度,仍是當前的最大問題。互動及溝通不足之餘,市場預期及判斷,跟實際情況之出入,說穿了就是在人為因素控制下,太多問題其實是被不斷延後,未能夠獲真實反映出來,久而久之,市場已經變得不太耐煩。壞帳及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由2009、2010年開始說「可控」,結果是一年又一年擠牙膏式浮現。官員說可控,但在演繹及理解上的誤差,可控的同時原來有更多違約、最後是不論違約、壞帳、樓市潛在泡沫及去年的股市泡沫,一切都是從可控說起。 跟內地截然不同的是,本港官員在經濟及市場風險上,大部分時間少有提及一切可控,反而是不斷強調風險與潛在失控;經濟、股市、樓市,樣樣如是,但到最後,本港近十幾年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有驚無險,相安無事。 香港是福地已是毋庸置疑,而市場經常將「底子厚」三個字掛上口中,重點並非經濟實力特別強,市場風險系數份外低,而是累積了幾十年的真真正正盛極而衰、泡沫爆破後的重拾正軌周期,不論政府、市場及個人的風險防禦意識,都較鄰近以及任何一個成熟市場都來得要強。 肯定,任何泡沫爆破都是痛苦,但故意拖延應出現的問題而不出現,後遺症只會愈滾愈多。中國市場的特色,再近幾年而言,幾乎是每年一個炒風主題、每年一次爆破、但爆破不單沒有根治問題,反而是製造另一個領域的泡沫出現。去年是股市、今年是樓市,明年又會是怎樣一回事? 中國政府在經濟及市場發言上做了很多好事,政策及推動由好事變壞事,問題源於民間風險管理意識一直遠遠落後於內地市場的發展。一個政策,一個運動,卻因為資金太多,義無反顧及不惜一切短視的追求利潤,投資市場每年一個全民運動,政策制訂者最後就要收拾殘局。 保障不應是政府獨有的責任,市場任何一個持份者都要肩負,內地太照顧投資者,奈何一次又一次亂了大事。讓他們走出去投資,回報的另一面就是風險承受,市場規矩,中國當局不能教他們,由境外市場一套有規有矩,風險與回報後果自負的一套框架,要鍛鍊他們吧! 逢周二、四刊出
三星電子旗下爆炸事故頻發的Galaxy Note 7智能手機,在沸沸揚揚近一個月後終全球回收、永久停產兼更換,危機處理之遲緩屬意料之外,香港消費者處境明顯更被動,代理未有統一口徑、電訊商愛理不理,退款非他們責任、消委會接投訴綁手綁腳,市民多弄不清敲誰的門,責任誰屬,閣下豈輕易意識到,呃秤是海關監督範圍、監督非金融機構洗黑錢屬保安局禁毒處責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雖貴為局,卻不接受投訴,冇法例。 究竟設計團隊出甚麼問題?至今公司未給滿意交代,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三星未必氣數已盡,damage is done,佔其盈利貢獻44%的三星電子(005930.KRX)商譽肯定受損,一個問題:曾否及會否考慮買三星電視機、洗衣機,見微知著,你不怕連屋企也被燒掉吧!品牌一線,服務卻差強人意,問句:塵世間,「商譽」為何物? 全球回收手機卻偏偏不包括香港,令人懷疑究竟香港為何不再被視為地球一部分?火星?這星?那星?為何香港人竟被視為外星人?為何全球回收不包括香港?(編按:三星香港昨終公布退款或換機安排。) 另外,大學生畢業償還貸款,非香港大學生獨有專利,有借有還,好學唔學想學走數,徒具讀壞書之嫌,讀書非單純學知識,更重要是學做人,說償還貸款阻人租房妨礙「扑嘢」,除抵賴撒野不負責任,很難想像如何信任這類只顧造騷交戲的政壇戲子為港人爭取更好未來,翻炒日本侵略中國貶低兼歧視中國稱呼「支那」形容自己民族,是未熟讀歷史,侮辱自己民族。有朋友於文革經歷太慘痛,對自己國家政治充滿不屑,索性努力向上爬,移民去心儀國度,非終日呼天搶地埋怨國家社會對佢唔住。 令人奇怪是大學生甫畢業原來代表要即時離家出走搞獨立去也,這是甚麼邏輯,冇錢租房因要還學生貸款,振振有詞,一竹篙擺同輩上枱,有借有還是苛刻。 回顧當年省吃儉用半工讀碩士學位,剛巧在樓價高峰置業,目的純粹為有個私人空間温習功課而已,加上4年工作積累,工資剛好負擔得起,從未想過一步登天。惟今天租房意義竟純粹在於爭取「扑嘢」空間,如非純為吸引眼球而語不驚人死不休,把這些變人生全部的思考模式,無異於把極速買樓供樓視為人生全部的出爐傑青,明明討厭建制,也參與選舉,走進建制卻妄想自訂遊戲規則,是甚麼心理。如我要鄙視一個人一件事,我會義無反顧當其透明,反正抗爭亦徒然,任憑閣下怎玩弄政治把戲玩鬥爭,也不能戰勝靠相同把戲崛起玩了數十年已臻化境的另一群。
量化寬鬆政策多年,大量流動性氾濫,雖解決之前風險,但隨之而來是更大風險。不斷提供的新錢在資產市場製造更大購買力,更多新參與者的市場,在經濟不能受惠下,卻面對龐大被迫投資產生的購買力,並造成潛在市場失控風險。原本中央銀行作為環球資產市場的最大掌櫃,享有一定生殺大權,而這很大程度乃建基於它們的政策決定及控制市場預期的能力。可是,近一、兩年來,日本、歐洲、以至年內的美國,說得白一點,已紛紛先後進行了自我閹割。 歐洲要裝扮減少買債退市、日本不斷說不排除續加碼量寬、聯儲局主席耶倫加息言論已淪為如自我催眠。市場一次生、兩次熟、三次大結局,統統都被看穿了。最新美國非農業就業職位新增15萬份有多,遜預期事小,惟跟局方官員早前不斷強調經濟符加息條件再三有違。專家及大行即使維持年內加息一次預測,但利率期貨對12月加息機會率跌至不足五成,是上次會議以來首次。 可以說,央行若再用加息或其他政策預期以控制市場,只會愈行愈艱難。近期市場出現一個個牽強元素,似成央行政策以外左右市場新工具。以德銀為例,140億美元罰款時間巧合,在大至不能倒閉情況下,德銀危機愈鬧愈大,叫人摸不著頭腦,市場怎可一面相信政府或央行最終介入,但另一方面又扮作擔心德銀會出事?至於英國啟動公投程序時間表本應是一如所料,惟市場卻異常入戲,中間加插的英鎊「閃崩」事件,太令人相信,並非純屬錯盤交易一宗。 種種跡象顯示央行對債市為首的資產市場有所避忌,觸發點之一就是連穩健投放資金的保險或退休基金亦醞釀發難,愈來愈希望將資金投放於相對高風險資產。澳洲監管當局近日警告當地保險企業不要只顧追求息率回報,同樣有類似警告的包括英國、甚至內地。監管機構承認由低利率到負利率,保險或退休基金愈有壓力去滿足回報承諾。監管機構呼籲保險機構因應市況調整回報標準,但說易行難,因之前承兌的保單及退保基金回報缺口相當大,續投放高級別定息工具只有死路一條,於是從高風險債券及股市另作他想。歐洲情況最明顯,巴克萊計算過單以企業層面,退休基金赤字按年最少增近兩成,且有趨升情況。過去幾年,一時風險升溫,一時又繁華景象,不斷重複。但今年因負利率負面後遺症太快出現,連慣性穩健經營的退休金、保險機構亦有意加大風險投放,以守著回報,基本上是一定程度上形同央行在逼良為娼。
要從《伊索寓言》抽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非《狼來了》莫屬,故事圍繞相當於報假案的虛假警報或false alarm。 放羊小男孩天天帶羊兒登山食草,悶極無聊,有天大喊「狼來了!」村民信以為真,如臨大敵,取「架生」跑上山趕狼,勞師動眾才發現子虛烏有,被整蠱之餘,更被男孩取笑笨蛋,隨便講就信!一次如是、兩次如是,善心錯付的村民忍無可忍,怒斥小男孩,且表示以後不再上當。有一天狼真的來了,男孩怎大喊救命,村民都當耳邊風,可憐羊兒被狼群吃清光,連男孩小命也不保。 歷史故事盡皆真人真事,惟前車可鑑;寓言故事,人物或許虛構,卻每每蘊含警世智慧。只可惜總有些不愛聽故事、少讀歷史或自信心爆棚、滿以為可戰勝一切者認為自己遇神殺神、見佛殺佛,對前人警戒與教誨嗤之以鼻。歷史遂不斷重演,重複犯錯更屬司空見慣,套用於投資市場,一場股災的發生並未成功制止另一場股災的出現,每次均何其相似;「圍飛作歹」市場操控者被繩之於法,反面教材作用也成疑。周初拜讀曾淵滄博士的《市場充斥假黑天鵝》,指「黑天鵝一詞已被財經界人士濫用了。」個人深感認同,記得今年大年初一,德銀股價曾創新低,市場充斥對其COCO債券爆煲恐慌「黑天鵝」預期,結果呢?環球股市趁機絕地大翻身,港股由開年見18,279點築底,反覆升至9月初見24,364點才回頭,累積反彈33%。同一道板斧,近期一用再用,主角又是德銀,何其巧合,美國向德銀開出140億美元罰單,再動搖投資者信心,震散環球股市,「黑天鵝」還是「黑天鵝」嗎?油組國不時以增產、減產言論操控油價,央行既做球證又落場踢埋一份,不斷在量寬與收緊之間製造機會上下其手,不也是狼之所為嗎?好一隻二隻「印鈔狼」!當黑天鵝不再是「黑天鵝」,甚麼才最可怕?市場最怕應是非黑非白也非灰的「黑頸天鵝」吧!「黑頸天鵝」也是天鵝,品種不一樣,市場少有認知,更不會日日有人拿來示警,更防不勝防! 曾寫過《股場與雞場》,提及股壇高人給行家社交群組傳《黃鼠狼與雞》寓言:一隻黃鼠狼在養雞場旁山崖邊立石碑,碑上寫:「拋棄傳統的禁錮,不勇敢地跳下去,你怎知自己不是一隻鷹!?」黃鼠狼在崖底準備大鍋滾水,每天享用由山崖摔下的雞,美味雞湯天天供應。故事教訓閱讀「心靈雞湯」也要智慧,許多雞湯是黃鼠狼燉的。狼幾時來?還看閣下所指哪隻狼?只怕來的是黃鼠狼!豺狼與黃鼠狼誰更可怕?你懂的! 逢周二、四刊出
其實,如果沒有市場偶爾間的正面反應,環球中央銀行目前所不斷採用的寬鬆貨幣政策,到底是否還稱得上收效呢?市場長期追求盈利,是短視的,而投資者基於私心及陶醉於市場價格上升,這麼多年來,既得利益者有否曲解、甚至誇大了貨幣政策的功能,實在值得正視。 事實上,貧苦大眾及基層存戶仍然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以此簡單立論的話,寬鬆貨幣政策,根本是帶來恐懼、擾亂,多於貢獻及正面作用。 美國堅持不加息,但3名委員以相同理由投票反對,最少已是5年來首次。如果美國一如預期於12月才加息,背後原因不是經濟來得較預期好、或局方有所覺悟,而是要做些決定,要撫平3票反對所造成的嚴重分歧而已,否則只會愈來愈變相與民為敵。 但事實歸事實,由原來預算每年加4次,到現在1年加1次愈來愈明顯,不計可能出現的經濟下行或市場震盪的話,聯儲局最少要用十多年時間,才會令利率回復至以往3厘以上的正常水平。 事到如今,事實擺在眼前,就是利率上調與否,市場反應才可作準,一致以市場喜好作為依歸,聯邦基金利率期貨的加息機會率一直偏低,未有充分準備加息之說就更振振有詞,中央銀行就更沒有膽量要做應做的決定,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任內銳意建立的所謂加強市場溝通之說,也許原本就是一個大騙局。 在政策走上盡頭之際,日本央行最近想出來的新玩法,將整個QE計劃釘緊債息走勢,以及表明通脹一日不達標、政策一日不收手。金融機構不滿負利率及債息曲線愈來愈平坦,於是央行既不排除進一步下調利率,去推低短息,並同時為長債債息封頂於零水平,理論上曲線就自然人為地向上。 央行變相實施了債券價格管制,又要持續買債推高通脹,兩者明顯存在很大的矛盾,事關買更多債券,去谷大通脹,債息更怎可處於零水平呢,除非有不可告人的計劃另一部分,就是政府同時要大幅增加公債發行吧。 時間改變了一切,以往年輕壯健,體力充沛,通宵打牌、唱K,之後打波、游水直落,完全應付有餘,偶有患病,一、兩粒抗生素隨即藥到病除。 現在呢,年紀老邁,醫生開的仍然是抗生素,而所期望的復元狀態卻猶如壯年一樣,這某程度上就是現在中央銀行的寫照吧! 逢周二、四刊出
在投資市場要有斬獲,有人窮畢生精力鑽研這樣那樣,有人篤信專家意見,甚至一個極端程度,不論入市買貨、止賺或止蝕都如求神問卜。有人就活得瀟灑,一切隨緣,憑經驗及直覺做投資決定,有時比滿紙秘笈,絞盡腦汁來得要好。 由劍橋大學牽頭一項研究,選來十多位具備直覺極高判斷能力的交易員在期貨市場買賣及透過高頻交易運作,結果發現這批交易員的投資成績大部分跑贏,回報更比計算精密的人工智能交易方程式好。 以直覺及感覺形容難免略嫌粗疏,但有好的Gut Feeling或Right Feeling,背後亦需豐富經驗及一定認知水平,缺一不可。如對市場或某類交易毫無認知,所謂憑感覺跑贏,根本是靠運氣而已。 市場變化萬千,分秒必爭,訊息流通相當廣闊,在主要資訊幾乎是人人平等大前提下,任何決定前如要花大量時間做論證及詳盡分析,極可能輸時間兼輸機會。同樣,靠依賴向專家問路,既可能一拍即合,亦很多時因不合心意而愈問愈多。愈要等待主流意見形成後才下投資決定,單以股市及股份而言,很多都是摸頂或接近摸頂之時。 直覺的好處,很大程度令自己忠於決定及忠於原有想法。市場容不下左思右想及事事交流意見,投資只涉贏或輸兩個結局,由經驗、知識,一剎那的直覺判斷,效果的確比不斷改變初衷為佳。直覺是沒有分享可言,因成功的投資者從來是活在寂寞困室內。致勝直覺決定有好的經驗作後盾外,不能忽略個人質素,尤其是意志力及抵受壓力能力,而那研究結果也無獨有偶,該批交易員全部具備極佳的心跳紀錄。說穿了,老套一點,成功之自決條件,由始至終都是要有健康體格,精神爽利。 太糾纏於偶爾走勢變動,樣樣事刻意賦予解釋,穿鑿附會,浪費得很。好的議題當然要研究,搵好的意見,奈何近年市場來來去去執著於央行政策,加息或否、寬鬆或不寬鬆,不知虛耗多少光陰,事後才發現,一覺醒來,市場價格已變,但之前自己糾結的事情,始終如一。盡信書不如無書,市場龍蛇混雜,盡信專家不如忠於自己,倒不如做個灑脫的散戶吧!黃鼠狼煲的心靈雞湯,只怕是陷阱大於祝福,世上何來免費午餐、晚餐,開宗明義帶挈你發達,怕且原來是送你一程,醒少少啦!
內地今年既要保經濟,又要去槓桿,由始至終,重點之一其實在於槓桿責任轉移;由企業轉移至民間、由地方政府,改為由中央層面承擔。而過程當中,最為關鍵就是推高價格,包括產能過剩行業的資源價格及樓房價格。 的確,從中期業績抽樣看幾間內地企業現金流、債務借貸成本及整體負債比率,大部分都能持平,甚至有些微下降,惟槓桿比率之下降並不代表債務總水平減少,只不過是債務由企業轉移至個體而已。內地M1、M2兩者之間仍出現逾13個百分點差距,企業手持大量現金,大部分其實從民間上移,中間所涉及的就是樓市效應。 8月內地新增貸款數字其實是槓桿責任轉移的最佳例證。在近9,500億元(人民幣,下同)新增貸款中,近6,800億元是向個人或家庭批出的相關貸款,佔總新增貸款比重達71%,而這六千多億元中,近八成正正就是個人房貸相關貸款。相反,撇除票據相關融資,涉及企業的中長期貸款仍下降。 單看新批出予個人及家庭相關貸款,7月逾4,500億元,到8月升至逾6,000億元,30日內急升2千億元。內地樓市成交愈大,樓價升幅愈高,家庭總債務水平愈升。新增二千多億元中,大部分轉化成企業活期存款,社會債務水平沒有下降,僅是企業槓桿比率及現金流改善而已。 內地官媒近月接連提及樓市風險,中國人民銀行政策委員亦相繼對樓市過熱發聲,但觀乎真正由國務院層次出手的打壓樓市,莫說政策,就算連一句高度關注也大概欠奉。 年初,人行行長周小川還說過,家庭槓桿水平仍然偏低,事後孔明,當局老早就認定個人借貸水平大有提升空間,讓樓市熱鬧,房貸等於高質素抵押貸款,總比去年的股票兩融為安全。 但事到如今,樓價上升預期已牢不可破,一、二線城市升幅驚人,但現在才重手控制,難免會對經濟潛在影響之際,槓桿問題可能比以往更為複雜。試想,企業槓桿之所以能夠控制,乃建基於高樓價下的銷情暢旺,樓市一旦掉頭要跌,企業槓桿問題再暴露出來之餘,今次還涉及大量個人債務風險。好日子總有盡頭一日,從內房股的走勢觀察,似乎愈來愈多投資者提前戒備了。
滿以為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會等待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發功,才會開其金口,但日本央行在議息後,宣布維持利率在-0.1%水平不變之同時,決定調整政策框架,引入新型量化質化寬鬆(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onetary Easing,簡稱QQE)。 可以想像到的是,因為將有以2020年東京奧運之名而大興土木、資助年輕人置業等財政政策板斧推出,經已成為傳統貨幣政策之外的所謂創舉,而QQE更被說成甚麼貨幣政策的創新,調控收益率曲線,則旨在減輕仍未見盡頭的負利率環境對銀行業經營的禍害。 至於新QQE政策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透過調節短期以及長期利率的策略,控制收益率曲線,執行方面,日本央行將持續購買國債,直至10年期國債收益率維持在約0厘的水平,同時擴大基礎貨幣規模,直至通脹率成功跨越2%的政策目標。 新QQE政策美其名曰創新貨幣政策,實際上,就是日本央行在冇辦法之下,採取這個有前冇後、窮途末路的冒險政策,成效實在令人感到懷疑。 至於購買ETF(交易所買賣基金),日本央行想透過購買資產,以引導市場產生對經濟前景的樂觀預期,配合國內市場對擺脫通縮的憧憬,以達到管理市場預期的目標。 不過,要成功拯救日本經濟真正擺脫通縮情況,真正的結構性改革必須跟貨幣寬鬆政策同時進行,疊加財政政策,以增強政策組合拳的威力。 然而,日本央行官員布野幸利在上月底曾表示,日本央行必將會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工具,以達到2%的通貨膨脹目標,以將日本企業、家庭心裡的通縮心態全部消除。 要擺脫日本人根深柢固的通縮心理,其實,談何容易,且看從香港遊客目測,當地長期無止境的大減價,當大家血拼之餘,更為這個國家的國民抹一把汗,好明顯,所謂擺脫通縮目標,仍然只停留在目標。 逢周二、四刊出
保監會放行內地險企試點互聯互通業務,變相是加大它們投資港股的比重,毋須再受現行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額度所制肘。比去年公募基金放行,今年市場對險企投入港股規模增加抱更信任態度,可以說整件事來得更實在及更合理。 撇除中央送大禮好,保監會其他動機驅使也好,打從去年8月起,南下額度的使用由相比港股成交佔比二至三個百分點、逐漸提升至半成、到進一步提高至達到一成,計算其他途徑南下投資股市的資金,內地錢幾乎佔半邊天,足以左右港股升與跌。 去年的大時代,港股受惠A股牛氣沖天,最後發現原來是驚天大槓桿觸發而成,泡沫爆破的結局,入市托市的行徑,賠上了聲譽,更嚇怕了投資者,卻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惠及了香港。可以說,內地好,香港好,內地不好,原來香港亦可以好。 的而且確,更多資金循港股通途徑南下,說穿了,就是為逃避人民幣貶值的威脅、分散投資為名,走資為實的表現,骨子裡也許是內地市場有欠深度及成熟的標誌。面對資金外流壓力,外匯儲備下降,內地比之前更有氣度,毫不介意更多資金循正常渠道走出去海外投資,歸根究底,除機制的可信性之外,就是內地太擔心流動性氾濫造成的另一層面資金泡沫風險;去年有股市、今年可以是樓市、下一水,亦可以是商品吧。內地愈否認流動性陷阱,其實愈是證明了排洪以防範資金風險的必要。 從某層面而言,內地保監大幅放行險企境外投資港股,可以理解為全國性修正資金錯配、撥亂反正的其中一項重要舉動。內地保險可動用資金多,但短期資金經常用作其他投機活動,與其不斷繼續於股市舉牌,突然當起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倒不如讓你到港覓食,接受香港監管的一套規矩吧。 目前,內地可運用險資餘額有十多萬億元人民幣,證券商計算,以目前保費收益每年遞增計算,二、三千億人民幣增加港股投資之後,險企每年潛在額外會有多500億元人民幣再投入港股。但令事實變得有趣是,內地目前有約14億張保單,表面上大有增長空間,但14億張的背後,僅僅只有4,000萬張屬長期保障型產品,換句話說,所謂險資長期資金,其實可能比想像中還要少。以最近為例,內地當局限制中短期萬能險產品,其實間接影響未來可運用資金餘額的增長空間,更實在是,將來當牽涉險資短期產品的資金更多投入港股,是受惠抑或加劇波動,才是更值得留意。 逢周二、四刊出
踏入中秋,金融市場分外異常。明明說好資金流入、明明強調回報吸引,低息持續賣點招徠,還有甚麼可怕?現實是,市場所謂共識的形成,正正是逆共識而行之時。 套用港股情況,成交急升、市場只相信利好消息、壞消息全數被過濾之際,往往就是大市見頂之日,那會再理會甚麼深港通、險資入市等等。 近日,環球市場表現,由風險加碼,到忽然避險,市場頓然有所覺悟。加息仍然是被塑造成為利淡市場借口,但近期不論利率期貨、聯儲局官員言論,以至《華爾街日報》的聯儲局深喉,均一一放風,9月不會加。 市場怕的,某程度上是說不出的秘密,大亨特朗普有機會當選美國總統,時至今日,已非天方夜譚之想。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黑天鵝事件製造出金融市場裂口下跌後,再裂口上升,恐怕現在是移師美國,由特朗普黑天鵝因素,要填補英國事件後的上升裂口。環球市場人士心目中,希拉莉代表安全、建制、確定性,但在不少美國人眼中,希拉莉是昨日的故事,善忘的美國人,豈會糾纏於九十年代之所謂風光。 從幾個月前,民調顯示希氏領先十多個百分點,到近期差距收窄僅僅數個百分點,希拉莉之問題,敗在透明度低,而且面對鏡頭有時帶點虛偽。 特朗普大罵聯儲局主席耶倫故意拖延加息,表面上犯上了政客干預中央銀行的錯誤,惟實際上某程度上是大快人心。其實,沒有伯南克任內的不尋常量寬政策,美國社會某程度不會分化加劇,亦不會成就了特朗普突然冒起。 再者,單從市場主題,來來去去幾年來不斷重複加息或不加息,加碼寬鬆與否,根本是指數進步,但社會毫無進步可言。 在求變大前提下,英國選擇了脫歐、德國默克爾隨時相位不保、菲律賓選出來一個極受爭議的總統,由親美變成疑似親中,斗膽大罵美國,南海局勢產生微妙變化,中國行其大運了。 市場走勢及行徑有其指標可言,以往所謂避險,是沽股買債,到近日股、債齊沽。須知,基金原本已手持超過5%現金水平,根本已高於正常一、兩個百分點,現在仍然寧要現金,可想而言,市場有一部分人已對短期風險高度戒備! 逢周二、四刊出
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忙於救經濟,打從2011年起,20國領袖每年搞峰會,為實現後危機的經濟穩定發展出謀獻計。 G20會議共同宣言大可令人瞭解全球發展仍在新摸索期,變的都是字眼而已。由最初商討加強各國合作、監管協調及提升、之後重重複複是開拓增長。可以說,頭幾年G20是有成果,因在防範風險大前提下,監管提升最為容易,現時金融機構的龐大資本要求,監管機構之間的通報機制及股市頗多交易規則新安排,均來源自初期G20會議。恢復金融穩定容易,但推動增長談好幾年都似乎一事無成。在這基礎下,最近一次的杭州G20會議,從共同宣言來看,或多或少,有跡象顯示為量寬政策多年後的新政策發展路向,已埋下伏線及討論基礎。 中國主辦的G20峰會,在延續貨幣政策的同時,強調貨幣及財政政策要互相配合、推動創新及主張供給側,且再強調提升政策透明度及減少不確定性,大有中國經濟政策大方向的深層意味。可能,不論同意與否,在講求實現經濟增長多年後,各國已開始意識到,要達到增長數字的硬目標,中國的一套大有其參考價值吧。 值得一提是,杭州宣言有兩點提及:一、確保經濟增長惠及更多人的機遇,得到公眾普遍支持;二、要實現強勁、可持續、和包容性的增長目標。 民粹主義對全球化構成阻礙,此時各國領袖忽大談經濟政策要得到普遍支持及要有可包容性增長目標,說穿就是領袖終意識到環球貧富懸殊問題已屆不能不高度重視。所謂「包容性增長」其實可圈可點,在公布內文出現30次之多。表面無疑是貫徹增長惠及更多人目標,實際上是針對貨幣政策推動經濟多年,在徒具財富效應卻沒有明顯經濟效益困局下,如何將財富效應擴展至更低下階層。點出問題從來比解決問題容易。包容性經濟增長目標在西方經濟體就是財富再分配,中間用福利政策。新興市場往往用更大力度推動增長,以達到更多人富有起來目標。但怎樣也好,全球貧富懸殊加劇,已非單純由經濟問題所致,而是資產市場升值未能進化成繁榮共享。似乎20國首腦集團下次要認真研究如何讓更多普羅百姓分享資產價格上升成果,更重要是對以為牢不可破的硬目標適時作彈性調整,全球人類很多時就是被這些所謂數據標準所累死。
因為奧運關係,政府忽然對體育又熱衷起來,局長揮筆鴻文大談單車徑之偉大建設。老實,政府如果是有誠意,早就可以建成幾條單車徑,現在提及的新界超級單車徑,已經是大約9年前的事情,「舊徑」忽然重提,惟官僚文化卻是從來未有變過。 城市人愈來愈重視運動與健康,曾幾何時,現在中環延伸的海濱長廊,亦提議過興建一條單車徑。面向海港,城市中心,位置極佳,本可解決港島區單車消閒活動場地的缺口,最後亦在無緣無故之下胎死腹中。 政府不應該因為李慧詩才下決心加快建成單車徑,同樣,李慧詩亦不會因為多條單車徑的落成,而改到單車徑練車。平心而論,沙田等新界東路段很多單車徑建造精美,環境一流,相當休閒,但有使用過香港單車徑的,其實部分是劣評如潮。首先,部分市民是毫無意識及秩序可言,大部分在單車徑左搖右擺,視之如行人通道,換轉在歐洲部分城市,隨時會收告票。再者,本港的單車徑有人形容為金錢堆砌,但毫無用腦的建設,完全未考慮或顧及user friendly與否,一條約闊10呎長的單車通道,中間某些交接位,竟然可以放上10條路柱,行人不會見得特別安全,但騎單車人士反而分外危險,或許又是外行領導內行的敗筆之作。 基於設計缺陷,曉騎單車的人,大部分都不會用單車徑。單車徑極其量是休閒或運動設施的一種,但根本不應被視為發展單車運動的全部。香港背山面海,風景極佳,本應是發展單車運動的好地方,而城市或都市化,講求的正是綠色生活、低碳排放,很多國際城市早已經透過各適其適的政策與配套,便利騎單車人士,並且為城市贏得口碑。 也許,香港政府由第一天開始,就是矛盾至極,僅僅視單車為消閒及運動,惟卻完全忽略配套安排,惟定義上,單車亦稱得上屬認可交通工具的一種。 香港沒有可能、某程度上亦沒有需要不斷擴建單車徑以覆蓋全港,最聰明而又節省資源的做法,是在某些路段,簡單劃出一段單車專線,就是這麼簡單。十多億元建超級單車徑,誠意可嘉,但智慧不足。其實,只要當局肯細心及願意認真思考的話,倒可以在周末、日,或在指定時間,在指定公路讓單車愛好者有更多路面經驗。但似乎凡涉及運輸署、康文署、及區議會等等協調及調動的安排,往往都是高調地宣布,低調地消失於無形,見微知著,又怎能不令市民對香港政府的施政失望。 逢周二、四刊出
還有不足3周,檢討上市架構諮詢完結,從外界聲音看,整個方案能照單全收獲通過執行機會微乎其微。贊成及反對由證監會主導的改革建議分成的兩大陣營近乎精銳盡出,各派重炮手攻堅,發表意見。惟贊成一方未能說服外界,在新建議下,證監會不會構成主導整個上市審批。至於上市公司商會為首的反對一方,大部分有其道理,但一份由政府倡議主導的諮詢,反對之餘,更重要是能否有更強而有力的反建議,讓有關方面有下台階。 上市公司商會代表意見提及八七股災後的戴維森報告,指一個以市場人士為主的監管制度最適合本港,否則令證券市場過分冷漠及高壓性過分監管。本港財金界新晉輩出,曉得該報告背後沿革、意義及重要性所剩有限,顯而易見,反對改革架構陣營背後,有的是老練軍師。也許該報告奠下金融監管架構三級制基礎,幾十年來股市發展近乎一帆風順。但畢竟是1988年的報告。現時環球很多交易所抽離上市審批成大趨勢;有英國市場為首經驗,由證券市場監管者完全負責審批,證明造成新股數目減少,基於互不討好下,有關方面妥協也好,取巧亦好,最後想出現行建議,即在港交所(388)架構下變相由證監會審批上市的怪物。 十多年前,財政司長要檢討上市審批,起碼象徵式委任3人小組寫份顧問報告,提交有傾向的建議。現在呢,市場比當年更複雜,豈止仙股事件引發監管討論。資金多了、更多閒雜人等、來歷不明者進場,又冒起新經濟股,其股權架構有別,各證券市場爭至你死我活。政府提出如此重大上市架構諮詢,倒不明白在如此具爭議環境下,為何不效法當年來一次由獨立顧問審視及建議,至少偏袒任何一方,均有獨立專家建議作擋箭牌吧。 如是次諮詢最終要在反對聲音下胎死腹中,坦白點說,也是咎由自取。市場持份者想證券市場有進步,不論傾向改革或原封不動,更理想是在現行既有立場下,附加一個更好的反建議。新加坡已秘密發功,有意接納「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如本港上市審批制在稍作改動大前提下,反而令監管者及相關市場持份者更放心,倒是值得認真對待。老老實實,基於建議內容未如理想,與其像2002年全面收回,倒不如由財政司長以具備爭議為由,索性委任獨立顧問評估,讓大家再買過時間,做些能夠維持市場競爭能力的好事情吧。 逢周二、四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