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 - 二少
2016-12-08

電影開始,第一個鏡頭交代鴉片戰爭──之所以有香港回歸;然後鏡頭一跳,回到了1997年回歸典禮上,查理斯王子發言:「中英聯合聲明承諾香港人保有原本生活方式,而英方會確保聯合聲明落實。我們不會忘記你們,我們也會盡力觀察今後香港的歷史演變。」這是導演陳耀成的紀錄片《撐傘》的頭幾分鐘。 《撐傘》以鴉片戰爭作始,當然,看下去見到李柱銘、戴耀廷等人用英語作答,可見電影是拍給西方人看的;馬上駁上英方在回歸典禮上提到聯合聲明,又承諾會觀察落實,以對比香港回歸近二十年的社會狀況,反諷意味強烈。   沒有立場 只為紀錄 這並不是《撐傘》不能在香港上映的原因。這紀錄片籌拍兩年多,旅居美國多年的陳耀成,以眾多的傘運紀錄,加上訪問多位黃、藍人士,最後從6TB儲蓄量的片段,剪輯成117分鐘(國際版會較短)。電影本來應該早前在金鐘亞洲協會首映,後來臨時被取消,又因為映後座談會被認為出席嘉賓偏頗,失去協會的中立性,結果也取消了。導演近日帶著完成的片子回港,只能在幾個私人場合放映,他明言,知道香港的戲院因為《十年》上映時新聞鬧大了,受到壓力,今後都不能再放同類電影。 看看《撐傘》,片子因為針對西方觀眾,作出歷史或背景解畫的片段相當多,香港觀眾看來,是溫故知新。電影其實溫和,著重紀錄,也不賣弄,只是片中被訪問的建制派只有曾鈺成一個,在針鋒相對的問題下,難免要扮演反派(當然,曾是樂意的)。陳耀成接受訪問時,表明自己拍片沒有立場,只為紀錄,記者再問他支持或反對,他也不想作答。對於旅美多年的藝術及電影工作者來說,這自然不是敢言不敢言的問題,而是怕被曲解。   詩人情懷 對於一直有看陳作品的影迷來說,本片其實相當客觀和抽身,但也太客觀抽身了,台灣電影學者曾形容他是「華語電影真正的知識分子,他有詩人的情懷」,他的作品有一股文藝氣息。至《吳仲賢的故事》(2004),拍這個比長毛更激進的社會運動者,可見陳導對中國/香港民主史的思考,更厲害是《大同:康有為在瑞典》(2011),他由一本書開始深入研究康有為,用電影替他翻案,要大家知道,康有為不但不是守舊保皇,而是一直被誤會是先進的啟蒙者。戲中一半紀錄,又加入劇情部分,拼湊起來有點異色味道,但觀點大膽而獨特。《撐傘》仍然添加了一些以傘跳舞的文藝鏡頭,但基調是客觀紀錄。客觀有客觀的力量,片首片尾有黃之鋒發言說,李柱銘51歲時遇上「六四」,他的後輩戴耀廷51歲時以佔中爭普選,而2047年時,黃剛好也51歲。 鄧小平當年說「50年不變」,但2016年,這樣的電影已不能在港上映。香港還有幾多言論自由?2047香港有普選未?(電影只會在香港公開放映一場:影意志主辦「香港獨立電影節」,在明年1月13日) 二少~傳媒人,最愛Orson Welles及差利。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