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一位朋友語重心長跟我說:「你怎可能有那麼多時間,我們都只有24小時,但你的24小時卻比任何人的都長。家務、帶孩子、煮飯、授課、出書、專欄,太辛苦了,你要好好看顧一下自己呀,不要捱壞身子。」當下,我只有支吾以對,不停點頭示意明白。 謝謝朋友關心,感動在心呢,因為朋友的說話,讓我再認真想一下自己的生活及選擇。有時候,也認為自己骨子裡是個工作狂,我不怕早起晚睡、不怕功夫多得累人、只怕自己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記得大學畢業後沒多久,我進了一間小小公司工作,公司雖小,但機會頗多,那時候很用心工作,每每很晚才離開公司,第二天早早又回到工作崗位。那時候想到自己年輕,捱一下苦頭才能成大事,沒想到,卻為自己捱出一個病來。 因為作息不定事、因為壓力太大、把一直藏在身體內的毛病引發出來。還記得自己怎樣在街頭暈倒,怎樣被送進醫院,也記得媽媽怎樣自責把我生成這個怪模樣,也深深記得那來來回回醫院的日子,更讓我銘記於心的,是醫生們怎樣勸說我要多休息,不適宜大壓力,不適宜長時間工作。 健康緊要,所以自此之後,一切都放慢了。轉到較輕鬆的工作,結婚產子後躲在家裡當太太當媽媽,過一些認為適合自己的生活。生活是悠閒了,但卻感覺不到自己;每天也在為家人而活,當他們的依靠,把他們的成就作為自己的成就。 直至一天,醒悟生命的意義。人生太多不可猜測,下分鐘是怎麼的一回事,實在難以撑握。人就是要活在當下,無悔於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在安穩中走出來,再次投入勞碌但充實的生活當中,再一次當真正的自己,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 七十後媽媽,生於典型都市,活於非典型社會
丹麥為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丹麥的幸福不限成人,就連孩子也感受著幸福。丹麥的幼稚園及小學生每天上學只玩樂,丹麥人相信通過玩耍、集體活動等方式,能夠更有效學習語言,認知自然界,窺探社會。他們不會強迫孩子接受固有的知識,而是引發孩子去思考 ,孩子們都懷著同一理念——「我為自己思考,所以我存在」。 荷蘭也是全球十大幸福國家之一,他們的孩子更被選為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跟很多西方國家一樣,荷蘭的孩子享受著自由的學習模式,他們的教育雖然自由,卻一點都不放任。荷蘭同樣有考試制度,一樣有聯考,但為甚麼明明有考試,但孩子們卻沒有壓力?能夠成為世界最快樂的孩子?荷蘭的教育部門明文規定,學校不能就成績排名次,他們不希望孩子因為某科目成績不好而失去信心,或許他還有其他強項。荷蘭的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充滿自信心,開放自己去探求不同的知識。 德國呢,這個出產最多諾貝爾得獎者的國家,也縱容著自己的孩子。德國人相信只有「輸在起跑線」的孩子才能成大器——過早開發孩子的智力,會令孩子的大腦變成硬碟,為孩子的腦袋多留想像空間,才能夠鞏固他們的創造力、聯想力,所以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我們香港的孩子比以上國家都厲害多了,幼稚園生已知曉人體結構的中英文名稱,小學生能兩文三語,明白艱深的漢語結構;他們學習的知識,都安排好固定的答案,只要背懂答案就可以成材。我們的教育不鼓勵思想、不在乎好奇深索,我們只需要高分數的尖子人才。 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請不要怪責我們的學生怎樣被新加坡又或台灣的學生比下去,那都不是我們孩子的錯。 七十後媽媽,生於典型都市,活於非典型社會
最近看了一套電影,它沒有生離死別,也沒有驚天動地,它只是一部輕鬆小品,卻教我看得熱淚盈眶,它的名字叫【BAD MOMS】。 當現代的孩子難,當現代的媽媽也不容易。媽媽這個角色,已不限於在家打掃餵孩子,現代的媽媽要照顧孩子的學業及課外活動、應付學校及家教會的一切要求、安排娘家又或夫家的大小事項、有些媽媽還要在外打拼掙錢幫補家庭。丈夫、孩子的情緒喜怒,都由媽媽一力承擔。媽媽承受的壓力可不小,但媽媽為家庭在奔波憂心之時,又有誰在關心媽媽的感受呢? 電影內的主角媽媽們,終於受不住種種的生活壓力,決定不再做一個偽完美媽媽,重新找回自己,做一個壞媽媽。其實壞媽媽一點都不壞,她只是不再追求每件事的完美,要求擁有自己的休閒時間,有屬於自己的社交生活,讓孩子做回自己應該做的事。看似平凡不過的訴求,但發生在媽媽身上,就變成所謂的不稱職了。 電影裡有一句口號:We are Bad Moms! 我們都是壞媽媽。看似簡單,卻含有深深的意義 – 當媽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為了家人、為了那份愛,媽媽努力去面對、去嘗試,家人應該接納媽媽也會犯錯,不把想像中的完美媽媽規條套在每一個媽媽上。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也有迷惘的時候,不知道該給孩子多少自由、多少限制;不知道該讓孩子獨立、還是幫助他;不知道該多給孩子空間、還是多陪伴著他;就連每個孩子在每一個階段的想法都不同,媽媽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可悲的是,並不是媽媽把一切都做得完美,家人就會領情。這種「自己犧牲了那麼多,卻被嫌棄」的挫敗感覺,一點都不好受。 壞媽媽,其實就是懂得從壓力中釋放自己的媽媽,我在努力學習中。共勉之。 七十後媽媽,生於典型都市,活於非典型社會
我相信在家庭教育,身教比任何說書的教導都重要。 要孩子懂禮貌,那爸爸媽媽必須先恭敬有禮;要孩子懂規矩,那爸爸媽媽必須先遵守秩序;要孩子愛書,那爸爸媽媽必須先放下電玩,一起鑽到書本裡去;要孩子獨立,那爸爸媽媽,當然要先懂得照顧自己,做一對真正獨立的父母。 有一天帶女兒到芭蕾舞學校,電梯內除了我和女兒外,還有一位媽媽、一位女孩和一位傭人姐姐。那位女孩個子小小,大約四、五歲吧,背著自己的背包,手拿著一大袋芭蕾舞用品,口裡不停喊著很重很重,求媽媽或傭人姐姐替她拿一會。她的媽媽板著臉說不,還對女兒說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拿。看似良好的教育,誰知道,看見媽媽剛從包裝袋拿出一塊餅乾後,就將整包餅乾交給傭人姐姐,傭人姐姐看見媽媽吃完一塊,就急急奉上第二塊。當下,為小女孩感到無助,媽媽都不會自己拿餅乾,怎可能要小女孩自己拿芭蕾舞用品? 這可是個很極端的例子,但在你我身邊,實在不乏如此的故事——不會獨立的父母,挺著硬嘴巴,強迫自己的孩子學獨立。有點過分吧?將心比己,爸媽自己都不會做,怎麼硬要我一力承擔所有? 飯來張口的父母,怎可能要求孩子自己吃飯?把家裡弄得凌亂不堪的父母,怎可能要求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洗衣機不會用、衣服不會洗的父母,怎可能要求孩子自己摺衣服?從來事事都依賴別人的父母,怎可能要求孩子獨立懂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看著父母甚麼都不會,依賴著外婆外公、傭人的照顧,做孩子的,當然一個模樣依賴著別人。做父母者,不應該有兩把尺——對自己寬鬆,卻對孩子嚴厲。要孩子獨立,請先檢討一下自己是否一個好榜樣。 七十後媽媽,生於典型都市,活於非典型社會
前些時候,我家大女兒作結他公開表演,但演出不如理想,回到座位後有點失望,問我表現如何,我答: 「媽媽不會彈結他,所以與我對比,你已優秀很多了!」 小女兒剛過去的芭蕾舞考試,成績不及老師預期的好,我著她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跳舞是一種興趣,只要快樂就夠了,成績不是一個問題;而大女兒這次的表演失準,我也沒有批評,也沒有為她失望,只鼓勵她享受過程就可以了。 我家兩位女兒,一個習舞,一個學結他,兩種都是我不會的項目。因為不會,所以我很尊重她們的知識,就算她們的資歷尚很淺,我也不會利用自己的零知識去評論又或衡量她們的進度及努力。而且對我來說,跳舞又或音樂,都只是放鬆身心的課餘活動,就連課餘活動也被逼迫,太可憐了吧。 有時候看到身邊的朋友,在社交網站上不停宣洩孩子怎樣跟不上鋼琴進度、足球怎樣被別的孩子比下去、人家的孩子跆拳道又考上一級了,自己的孩子還怎麼停滯不前時,我會替孩子難過。父母倆連音符都分不清、媽媽連球鞋都沒有穿過、爸爸從來都沒有成功拉過一字馬,父母根本就不清楚當中的困難辛酸,怎可能板著臉說孩子做得不好?批評著孩子的技能? 小時候讀書時,讀過課外活動是用以陶治性情的,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課外活動成為了孩子生活中的一項重擔。沒有甚麼喜愛不喜愛,沒有甚麼情緒的療愈,就只有不停努力,以求達到更高級、更多文憑的位置。 我不是育兒專家,我只是一位希望孩子快樂的媽媽,也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媽媽。我某項目上的能力不及孩子,就不去評論孩子該項目的成績及表現。叫孩子尊重父母的同時,我也應該尊重孩子。 七十後媽媽,生於典型都市,活於非典型社會
常聽說,現代人很苦——工作很苦、吃飯很苦、生活很苦。其實苦的,不單我們這等成年人,就連在學的小朋友,由牙牙學語的孩子,到大學裡的學生們,他們也很苦。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目標為本的社會。所謂目標,就是找一份好工作,掙很多很多的錢,掙到錢,就代表你成功了。 你要掙錢嗎,從小就要努力讀書,把書本的知識全塞到你的腦袋內,不需思考,不用咀嚼,就只有不停的盲塞進去;除卻一大堆書本知識外,還得從小開始練習十八般武藝,琴棋書畫、上山下海,必需全部都曉,幸運地卻不用精。 被硬塞了十五六七個年頭之後,再賭點運氣 ——賭一下應考那年的試卷是難或易,賭一下整個制度有沒有被改過來,再經過一場盛大的生死之試的洗禮後,成功便成仁了。 在這個艱苦的過程中,切記不要談甚麼夢想又或理想,那是不切實際的東西;不要自以為有甚麼藝術或體育天份,那是很沒有經濟效益的一件事;不要尋找學習的意義在哪裡,不要費心神在這一個虛無飄渺的案題上,每當感到氣餒、迷失、傷感、挫折、壓力時,只需要跟自己說——「成績爛,我的人生就毁了」,再繼續一頭栽進那沉重的學習上。 這就是我們新一代所面對的苦,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成長,沒有夢想,沒有自己。近年,很多孩子擔心承受不了這種無止境的壓力,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我們失去了一個又一個的孩子,以為是時候改變一下教育制度、改變一下學習的模式,讓孩子能夠在艱苦中舒一口氣,但我們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向教育局提交的最終報告內卻把我們所相信的都否定了——孩子的壓力不來自學業、不關乎教育制度的問題,那孩子面對的是甚麼?是生涯規劃的問題嗎? 七十後媽媽,生於典型都市,活於非典型社會
這一年來,我很多駐港工作的外國朋友都離開了。有些朋友因為工作的機構認為香港的營運成本過高,所以撤出香港,他們也被調回自己或別的城市去;有些朋友感覺香港的生活開支太高,租金貴、甚麼都貴,每月入不敷支,不得不離開香港,到生活成本更便宜的城市繼續他們的人生旅程。 這些朋友,大部分都是專業人士,在他們的範疇上,都有他們的所長,有他們的專業資格。他們曾經懷著理想,走到異鄉,為的就是到機會之都一展所長,尋找自己的理想及機遇。 我們這個城市,曾經是尋夢之地,相信只要努力,只要願意付出,就會有所回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獅子山精神」吧。可惜,獅子山仍在,但精神不再了。今天,無論你怎樣努力,怎樣一天做兩三份工作,換來的,就只有一枱越來越清淡的餸菜、越來越狹窄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嚴苛的生活條件,很多夫婦的生孩子計劃也因龐大的開支而擱淺。 來自海外的朋友,他們能夠選擇離開;我們這等香港土生土長人士,有多少個願意又或有能力離開?你和我和他,每天還得繼續咬緊著牙關,為生活努力。 市民在努力,但我們那高高在上的「某機構」及「相關人士」,卻把一切視而不見。那個甚麼團結基金才剛就香港的情況發表報告,表示為了平衡香港的勞動力,改善人口老化,必須於每年輸入一萬五千名(!)國內高技術專才。我此等婦孺,對這種學者報告實在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怎麼不建議怎樣挽留現有專才?怎麼不建議怎樣鼓勵生育?怎麼不建議怎樣從控制單程證質素著手?卻走來建議輸入內地專才,與已經艱苦生活的香港人作惡性競爭? 借問一萬五千名國內高技術專才,究竟如何團結香港? 七十後媽媽,生於典型都市,活於非典型社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