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故事固然難寫,但比較起寫一個聖人的故事卻是容易得多了。一個極端是聖人,另一個則是魔鬼。你看,已經是魔鬼了,那還有甚麼好寫呢? 一個人可否既是聖人又是魔鬼呢?可以,多的是,孔子便是一個例子。 五四運動不是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嗎? 到了文化大革命不是有「批林批孔」嗎?林是指林彪,當年毛澤東的指定接班人,孔則當然是孔子了。我記得當年給林彪的罪名,包括他在日記中寫了「克己復禮」四個字,孔子的復禮是指回復周禮。 有一個劇本寫來就是批孔的。記得劇本中有關孔子一角的舞台指示是這樣寫的:(孔子用極其陰毒的眼神望著對方。) 如果我是當年演孔子的演員,那最難演的就是怎樣令觀眾看到我的眼神「極其陰毒」呢? 今天看來是黑色笑話,但在當年,有人舉報你的眼不夠陰毒的話,你的下場必定是極其淒慘的,因為你「反黨」。 孔子他老人家一定不會想到二千多年後自己還是那麼「忙碌」的。歷史是千層糕,人物是麵粉糰;政治在玩弄歷史,古今如是。 劇場不是歷史,而是想像的世界。觀眾看戲是一種精神上的度假。 所以我們不打算給大家一望孔子的神像。 這是一個會肚餓的老師,而他跟弟子快要餓死了。老師的名字是孔子。 古天農,中英劇團藝術總監, 舞台劇《孔子63》編審。 (本欄每月刊登一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