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遇一對父母談起女兒升中問題,那父親談到如那中學不收錄自己的女兒,應是學校的損失!那女兒的學術表現在學校是一般的,因父母堅持想放手讓女兒獨立及有責任感的處理自己的學業,雖然學業未有非常突出的表現,父親卻看到很多女兒的潛質和才能,這正是我常鼓勵父母做孩子的首位伯樂,相信孩子是匹千里馬。 父母愛子女之心,也常只集中去找問題或需要改善之處,卻忽略了去留意分數以外,一些孩子的潛質和優點。多留意,多說出來讓孩子知道,孩子他們才期望自己是傑出及可造之材,日後才不致因一份工、一個上司甚至一個男女朋友不選擇自己,而失去信心否定自己。例如那父親的女兒十分獨立和有責任感,有創意,學習能力高等,他便不時找機會去告訴她。有時孩子告訴我去某間學校面試,我便會說:「如果我有一間學校,也希望能收到你做學生,任何一間學校能收錄你,一定好開心!」請大家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千里馬,父母做他們第一個伯樂,發掘並告訴孩子他們的潛質和能力。說錯了和多了,對孩子沒有不良影響,但不去發掘和告訴他們,會令很多千里馬跑不動! 周婉芬博士 樂苗坊總監及註冊心理學家 www.drchau.org
我聽過不少父母說:「自己的孩子總愛跟比自己差的同學比較」,怕他們沒大志和欠積極,我卻認為這是相當正常的表現。 首先,我相信每個人都想拿一百分及比別人好,就算功課不計分數,也總愛拿沒有實際用途的獎印及一個「棒/good!」。當結果一般或差強人意時,我們與比我們差的同輩比較,是自我安慰及保護自尊,與他下次會否努力,沒有直接關係。即使他十分傷心,不等於會積極發奮;而他自我安慰地跟較差的比較,也不等於會甘於落後。故此,跟較差的比較,不單是正常,且十分健康,起碼他的情緒較正面。 其實子女告訴父母一些同學有較差的表現,另一個目的是希望父母不要覺得自己的表現太惡劣,父母事實上也要學習,不要只看到比自己子女好的孩子,例如,總有些孩子會比自己子女自律、脾氣好或更有禮貌。 想子女積極向上的最佳方法是鼓勵,多在他專心用功時說:「你真好,上次成績未如理想,你現在仍肯用功!」並說:「只要你用功,無論這次表現如何也不重要!」 周婉芬博士 樂苗坊總監及註冊心理學家 www.drchau.org
請父母多留意,孩子無論任何年紀也有自尊心,也會感尷尬或羞恥的。希望大家能避免以下一些成人常犯的毛病。 首先,成人常習慣孩子在旁的時候,向別人數算孩子的過錯,有時可能是傭人或長輩向父母投訴孩子在家的惡行,有時是媽媽向爸爸,或老師向家長,孩子除了感羞恥及憤怒外,對其教育意義甚低,就如孩子在我的小組內犯規,我已給予提醒及後果,沒有必要再在他旁邊向父母盡數他的惡行;此外,我們也不應在飯局或親朋戚友面前討論孩子的問題,正如丈夫不會在其他人面前,盡述太太脾氣和如何激動,因為她除了尷尬憤怒,這番話絕不會為她帶來進步。 我們還應避免取笑和談論孩子身形外貌或學業表現,正如我們不喜歡別人笑自己肥,可是,如孩子對我們的評論表現不滿,甚至會被人怪責小器。 另外,我們也應避免在孩子面前讚賞別的孩子,例如:「你看表哥彈琴多專心!」我不是指父母不能讚別的孩子或兄弟姊妹,只是不需告訴他其他孩子有多棒,因為言下之意是你希望他像那些孩子般。只要大家想想:你也不希望丈夫在你面前讚賞其他人的太太,或妻子在自己面前說別人的丈夫多本事一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周婉芬博士 樂苗坊總監及註冊心理學家 www.drchau.org
香港學生的暑假越來越短,因為有各式的補習班和開課前預備班,故此大部分學生也說暑假過得太快了!通常每到十月便開始有一些學生不肯返學,或先是身體不適告假,然後越來越多告假,這是令父母極為頭痛的事,因為他們大多不是偷懶,而是焦慮恐懼。 在此分享一些預防子女不肯上學及減低壓力的方法。玩是孩子天生懂得的減壓方法,父母不宜安排密密麻麻的活動、功課和溫習,每天也應給孩子一小時的玩樂時間,除了電子產品容易上癮外,他們可無聊玩手指、跑來跑去、砌模型或看電視等,玩的重要性大過練習樂器,如果孩子只剩半小時,便應去玩,而不是練琴。 另外,父母對孩子犯錯,反應不宜激烈,帶漏功課、遺失物品、寫漏手冊等,我教的碩士生也經常出現,何況小學生!如果他們犯錯,怕老師罰,又怕父母罵,便有好大壓力,故此對犯錯及分數的反應,父母宜平靜的說:「不要緊,下次努力!」 日常生活多作讚賞和鼓勵,問問自己,如果你返工的壓力好大,每天也度日如年,你希望家人說些甚麼話呢?又有甚麼話你聽了更低沉?早上多對孩子說:「我愛你!加油!祝你有美好的一天!今晚見!」 周婉芬博士 樂苗坊總監及註冊心理學家 www.drchau.org
我時常不明白,香港的孩子,年紀小至兩歲已報讀不同課程,卻未見父母踴躍去上堂學習如何管教培育孩子。父母不比教師護士等職業簡單容易,「在職訓練」是十分重要的。我眼見不少的個案,孩子一些正常或微小的行為問題,因為父母的不當處理方法,而把問題惡化。雖然大多數父母的出發點也是為子女好,但培育的方法出問題,對子女的成長造成不少傷害。父母的影響力比學校更大,我們在選校時十分嚴謹,有些甚至搬屋或排通宵的去拿表格,卻為甚麼不花精神去學習做父母呢? 香港有很多地方也提供父母學習的機會,講座、小組及書籍等,我深深體會父母能令孩子健康成長,防止問題發生,但也可成為孩子問題的來源。最近我聽到一個五年級的女孩子說:「我完全不想似我媽媽,她好惡好衰!」我內心很替她擔心及可惜,她媽媽不是衰,她只是用錯方法,卻令孩子的童年充滿恨意及害怕,所以,我十分鼓勵所有父母也要有「在職培訓」,不斷學習。 周婉芬博士 樂苗坊總監及註冊心理學家 www.drchau.or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