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不久,香港人被指其價值每況愈下,但當查看國際的報告後,14億的人瞬間都傻迫了…… 人的價值,不只在乎錢,而是在乎未來進步的發展。女仔揀男友,除了看當刻的情趣和樣子,最重要是上進心及責任感。同樣揀股票,亦不只會看當前資產值,亦會研究其未來能力所涵蓋的行業,即係財經演員口中唱的爆發力。講到尾,如果香港的價值只看該年的GDP,實在是被誤導的無知。 值唔值,在於識唔識 香港有冇價值,唔係只睇單一對比數字,你睇當年英國諗盡辦法想繼續租賃就知。英國人出名貿易利用政治,如果香港唔重要,又使乜當時首相Margaret Thatcher(戴卓爾夫人)親身出動,去到北京仲要唔小心一仆一碌,搞到香港的超級市場貨物盡被掃清。 不過如只講歷史,的確又係遠咗啲。據前特首董建華於一年前所指,香港佔國家的GDP,已由回歸時的20%,跌至今日僅佔3個百分點。如只看這單一項數字,又真係會被嚇至「標」尿,並且大叫一句「媽!我好亂呀!」。 係人都知,過去中國20年,經濟快速如火箭。當年基數較少,進步當然顯著,如果今日仍然要求香港佔中國GDP的20%,已經足以超德俄英法,排中美印日之後,不禁對這期望講句:「大佬呀,你唔好咁黐線啦!」 計一計,咪誤墮詭計 據中國海關最近的統計,香港是內地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15年佔貿易總額的8.7%。截至2015年底,在中國內地獲批准的外資項目中,44.7%與香港有關。而來自香港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8,323億美元,佔全國的50.8%。由此可知,香港和中國的發展,關係唇齒相依。 講完大圍,又講下個體。根據IMF於2015年的資料顯示,中國的「人均」GDP是14,339.924,而香港則為56,878.488,即代表如果以人頭計,大約為中國的3倍,個人生產力躋身於先進國家,並且站在世界的高位。所以話香港人有冇價值,視乎在於你點睇。唔好俾人講兩講,就失去氣勢! 醒一醒,你我齊覺醒 其實講到尾,香港值唔值錢,是在於我們持續的堅持。人權、法治、公平、公義,會否因為利益輸送而作出改變。其實自八十年代開始,香港早已去殖化,留下來的只剩下建築群。不要由一個洋人殖民地,變作另一個中式化殖民都。公民變國民、國民變老百姓。當亞投行總部都要設於香港,並且最終法律解釋權也是依照香港法律時,我們就要明白,長遠發展,不獨是三跑高鐵,而是公民教育質素。正如戴乜錶唔重要,最重要係守時。 誠外無物,人貴自知。跑馬仔遊戲,切忌跟車太貼,宜看清誰是真小人或是偽君子。在這裡出生,在這地學習。共二十二期的「生活情尋」,以廁為始,以家為結,交通、住屋並與二手煙,盡是生活圍繞。由街頭的公廁、再講到操守、地標、文化和教育、到最後的香港環境和價值,情尋夢脈。有謝讀者的支持,專欄此為尾聲,這是我家,愛在香港。願您喜歡「生活情尋」。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 小島人呀!小島人呀!西港島線終於通到堅尼地城。那份古舊的風味,隨着海味蝦乾陣陣吹來我的面上。仲夏時分,暖風和身,商業大廈和空調巴士噴出的熱氣彼此呼喚,盡見都市中的海市蜃樓。年老長輩不勝衣食,瀟灑風流橋下作宿。紙皮為伴一盡綿力,金屬換來麵包充飢。人來人往低頭一族,西裝領帶滴風不出,高踭OL面上批蕩。放學補習豐富功課,跆拳鋼琴含淚苦學。不同年齡生活充實,睡眠不足那又何妨。 虛假的美麗繁華 幾十層高的屏風樓宇,加上玻璃幕牆反晒光咁四季保護城內居民。逛街暢遊莫見有新發現,淡然舊建築物亦冇得懷緬。拆毁興建,撥款追加。想娛樂聽歌睇番場戲,可惜十套八套欠缺廣東話。整容豐胸廣告成行成街,補習貸款美白伴隨。小島居民的喜好和價值觀,甚至一般生活習慣都被大財團操控,抬完價再特價去掃貨以為有得慳。 諗住小店食個Tea,難敵加租不見了,唯有於同舖的連鎖快餐店,透過免費Wi-Fi作網上哀悼。算吧,唔食嘢去就去行個圈先,點知多個新落成的屋邨和屋苑,同區得一個大公園,想晨運或運動要先考慮交通配套。唔郁坐下都好,可惜商場內的長凳寥寥可數,長情長者無懼超現實的冷氣,往往由天光坐到下晝。 剝削的啞忍文化 人人都想安居樂業,可惜唔係外判合約就係長期老散,再唔係就假自僱自己做老闆。無限OT有汗出冇糧出,每日10個鐘看作等閑。就算有能力供樓,供斷都仲要持續定期夾錢去以天價維修。遇着業主立案法團違法圍標,蒐集證據要抽絲剝繭,公餘熟讀法律程序,現實生活學海無涯。新建樓盤Size如大學宿舍,怪不得舊區唐樓一屋可以三十伙非同姓選民。相關部門的調查確有效率,有人投訴但可以冇下文。 講開小島住屋,不斷填海建山。於郊野公園附近和新填出的海岸,配合摩天輪和豪宅。而新建成的泥頭山,加固之後又可以作綠化,鼓勵鄰近居民運動行山。居民生活電器化,家家在室內晾衫。由「樓、大廈」等平實字眼,到「居、豪園」等誇張豪華,住屋之餘亦可以學好外語,樓盤名字之獨見及艱深,足見如凱旋門的非凡,有英文、日文甚至西班牙文,䨇玥珒畋等盡見僻字、嵐岸迎海如海迎戇…… 扭曲的城市童話 樓價和物價都飆升,小島居民不自覺地投身於金錢遊戲。孝順仔唔肯去做,觀音兵被收裙下。再唔係去投身金融,嗰行個個都被叫作才俊。慳水慳電但交通費係咁加,全球油價大幅回落唯小島冇減。每逢假日幫黨出聲收錢去「撐恤髮」遊行,好在本土日薪六百境外人半價。勝在有專車接送,和一餐午飯。 由「獅子山下」到「香港始終有你」,堅尼地城已由殖民地風味的Kennedy Town,變成極具本土特色的風雅……月兒彎彎的海港,夜色深深燈火閃亮。東方之珠整夜未眠,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馮俊鍵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戇戇居居,玩埋一堆;癡癡呆呆,坐埋一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興趣相近,志同道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五成群,冇個好人;不是街童,乃為高層。有幾高,仲使問?! 青春隨意,油脂熱潮 遠在古時,人們聚集,共同抵禦外界猛獸,亦為了獲取最大限度的食物。有智有謀,自然被擁戴為領袖,團結力量,發揮群體作用,創建美滿生活。絲絲點點計算,偏偏相差太遠,本來一切計劃完好,無奈現實偏偏夢外。每當領袖變質,官官相衛,臭味相投,相互勾結,貪贓枉法,官商鄉黑,反清復明的義勇之際,都會變成黑社會與蠱惑仔。上至社團大哥,下至街邊嘍囉。整下整下,自然出現一批所謂的邊青和飛仔。 追番歷史,回到1978年,港譯《油脂》的電影《Grease》上映,憑著其搖擺活力歌舞、琅琅上口的歌曲,被英、美等外國勢力,譽為該年其中最佳電影。這種愛情關係的複雜糾纏、青春無悔的煩惱焦慮、隨心率性的任意妄為,彷彿為當期時的非文藝青年,定下一個籠統的名稱。偶像張國榮其首張粵語專輯《情人箭》,更收錄《油脂熱潮》一曲,可惜當時不及「油脂仔」一詞咁Hit! 問題蓋過,整筆撥款 大人往往很喜歡去標籤青少年,由早年的「不良」至最近的「雙失」,他們都很喜歡以偏概全,將部分青少年的行為擴大至一整代人。五、六十年代的「死飛仔」、八十年代的「油脂仔」、再到「蒲友Wet妹」,都被歸入為「邊青」類別。不過邊緣青年並非如《Grease》的John Travolta般活力和積極,叫得邊緣,代表著具衝動叛逆和犯法傾向,善惡模糊不清,友敵益損難分,欠缺正確的價值觀及形象。愛流連公園、機舖、網吧、商場,又飲酒、食煙、溝女、塗鴉……不過在此反思一問,其實青少年是否如上述可簡單二分? 青少年問題,反映上一代的問題。「一筆過撥款」之後,有經驗具年資的社會工作者被裁,肥上瘦下,大幅削減前線社工工資,部分機構高層薪酬還勝過公務員之餘,更可獲贈數萬至十萬以上的獎金和額外津貼。當個別社福機構儲備過億,並且整個社福界已由滿足本身服務需要而變成bid funding,及報告數字的達標。社會服務變得project化分割分散,不再強調助人自助和社會公義,社會工作者亦失去了過往的尊嚴。 處理現在,正視未來 當「高登仔」已多過邊青,隱青唔出街只願伏於鍵盤。今日的青少年又需要甚麼呢?時代不斷進步,他們是否在拒絕另一種倒退的價值觀和做事的方式?強調溝通、理想和機會,仲有奉公守法。當昔日的邊青與機舖一同消失,但發覺今時今日多了一些高層的邊佬,他們不斷挑戰法律和公義手法,無奈遊走罅隙未能將其繩之於法。不斷以謊話來遮蓋謊話,以至香港秩序大亂,真係Choking the Middle Air。 經常說青少年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不過從近年的政策和撥款可見,相信指向並非傾向於本土。邊青消失但邊佬誕生,互勵有理想的下一代,共同攜手保持香港被侵於泥而不染。保守自己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個心發出。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塞到佢嘔,唔會停手。要佢怐愗(音:吽豆),等佢冇得四圍走。擘大個口,漏斗直入食道,填鴨目的,得一個要求,最緊要他們不懂反抗,最終任我宰割。 「填」字部首做個土,填充、填海、填塞、又填補,唯獨填鴨最為唔人道。唔使問都知,食嘢講需要,一味咁谷,冇味道之餘亦消化唔到。填鴨已經離譜,填鴨式教育就更加影響學生智商發育。但最悲哀的是,甚麼是教育,你問局長佢都唔知道。話一個月睇30本書,連一般雜誌都可當作計算,如果學生咁樣答,老師一定話佢詭詐。 教育如填鴨般坎坷 填鴨式教育,唔會因材施教,只將「model answers」塞進學生個腦。不經咀嚼,瘋狂背誦,不知味道,不問原由。這種「應試教育」,重於測試成績,全港學生,大都跟從於單一制度。不同性格才華丶不同步伐喜好、不論高矮肥瘦、不理沉靜好動,總之就要一齊坐定定,保持課室安靜。明明可以做大舞蹈家,都被埋沒變做豬肉佬,反之亦可。一間學校,校規可以無極限,究竟是求學還是坐監。 講開舞蹈藝術,諗起電影《Pink Floyd The Wall》,其靈感唱片《The Wall》被《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一書收錄,並且為《The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List》的第87位。電影故事情節有所留白,當中涉及到教育與兒童心理、兩性與家庭、成長與毒品、人性與戰爭等等。當中歌曲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 Part 2》的歌詞「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配合影像,不斷排隊的學生經過「教育機器」之後,變為木無表情、一式一樣的樣辦公仔。反映出極權者透過教育,有如建立圍牆去控制人民,並作自己權力的擁護。 生活如監控般in wall 真實的圍牆與虛擬的《The Wall》,學生坐在鐵絲網內被單式教育圍上,每日十項以上的功課、每星期的各大小測驗,所有學生不斷只能通過單一標準來分等級。諷刺的是琴棋書畫和運動,由個人興趣變作入學考試指定項目,入學之後便暫放一旁。怪不得學校球場,多數變作老師停車場。家長亦將自己過往做唔到的心願,濫製仔女成為賣藝學生。個人責任、紀律操守、人際關係、德智體群統統都不計分。莫講話慎思明辨、求真相找一手資料,寧願打機上網,不求自己進步改變。無奈部分醒覺之孩子,被迫兩年前消失於金鐘和旺角。香港本來有望的「質素教育」,在強推國民教育不果之後,又再走回頭路。而大學教育,普及之後亦不再只為本土學生服務。 學生如寶石般光芒 正如恩師謝金文老師所言:「學生有如自然寶石被沙堆遮蓋,形狀不同但每粒都有其獨有價值。」教育和老師責任協助掃除其表面沙塵、因材打磨除去阻礙發揮之塵埃,使本來價值得以自然彰顯。縱然是石頭而非寶石,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珍貴有實用,石頭也因種類而選取其獨有的用途。不用刻意改變本質,一式一樣的切割和使用,不用妄想迷思死迫爛迫位位都係千里馬學生,更何況老師及家長又豈能位位伯樂。 實情香港教育已變得商業化,幾百蚊一套白色校服裙、厚薄如see through,仲要加條顏色邊,慌死你會漂白。仲有昂貴的書簿費和膳食費用,一門生意的辦學一條龍。不過講到尾,義憤填膺之餘,又唔使咁灰,起碼有錢人可以向高官學習,將自己子女送往外國教育。自己整餅自己唔食,正如移民權威都支持人大釋法,鼓勵你幫襯,幾咁愛國家。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回想那些年,美女如雲現,漂亮如天仙、盡見於眼前。不論緊湊劇集,或是金曲休閒,黃金時間或是星期六日夜晚,電視節目真係有好多種,唔似得今日只成為小眾節目。 二十年前的《十大金曲》,只需聽5秒便知歌手名字,反觀今日新晉歌手,麥記聽眾都未能同步諗起其樣子和聲線,更遑論主唱人的姓氏。科技進步,理當秒速已經可以將偶像搜尋得到,奈何值得癡心追隨的影視紅星,已經剩得寥寥可數。並且搜尋後所得的結果,唔係街頭煲煙,就係素顏於街市出現,香港曾經的亞洲荷李活,現在只能永遠靜止於尖沙咀的星光大道,成為只叫人回味的旅遊景點。 奮鬥中去苦練武功 昔日香港的歌影視工業,藝人八爪魚式發展,電台DJ、選美小姐、電視藝員、舞蹈員,都有機會成為合約歌手,知名度甚至衝到台灣更可達至亞洲。他們唱得又睇得,身材又均勻,最重要係有一顆突破自我的上進心。演戲、唱歌加埋跳舞,兩文三語接受訪問,英文唔得練到掂,國語唔得講到得。一邊翻唱外國改編歌曲,一邊可以演活爛劇本。那份專業和投入,豈止剩係得個款。 無奈最鋒利嘅刀,都有生銹嘅一日。快將踏入千禧年代,四大天王伴隨各方玉女掌門,已經半退休地不再盛放。亞洲金融風暴、沙士和八萬五過後,商品和邊際利潤下降,娛樂事業和產品代言都生意難做。明星偶像亦見青黃不接,公司老闆只好改變市場策略,以奴隸式合約去捆綁新人。而其中一項就係仿效日本風格,於潮流雜誌和動漫節當中推出少女模特兒,不用講求名氣和個人魅力,只需裝出可愛及性感等形象作為包裝。手持產品站旁的人肉展板,「o靚模」一字便因而出現。 出位中去任人眼目 經過數年的發展,「o靚模」已經變得不再溫柔和高雅,每年暑假書展部分書商,已經習以為常,為毫無名氣的「o靚模」推出寫真集。性感尺度亦每況愈下,泳衣、內衣、食雪糕又滴牙膏,除了「谷胸」之外,已經變得毫無內涵。就算有著衫,唔係deep V就被高炒。嘟起咀巴、單眼V字手勢又或作勢飲奶去賣弄身材;又或有些借勢宣傳,於鏡頭前互數對方不是,「瞓晒身」目的只為寫真集可「一紙」風行,不見得有廣告商搵他們做代言人,亦只能在這沒有娛樂新聞的情況下,得知她們與整容、身材僭建等話題掛上、於夜場業餘作DJ打碟,和一些知名暗星爆發戀情,又或是被偷拍出席富豪交易飯局,和遊艇酒精煙草派對,追求一種堅離地,只有享樂而沒有快樂的玩世生活。 發展中去殺雞取卵 在此戴頭盔,並非唯道之士,明白作為男人,只需百零蚊便可帶來快感。但想當年自己仲係青少年,都能於偶像身上作為學習目標。可嘆香港現今的娛樂圈,又是否發展到如「o靚模」一樣,全是味精毫無深度,沒有精緻及可待發掘探索的內容。而更可怕的是,風氣已經擴展至媽媽、人妻及校內青少年。突然間又反思到香港的青年事務,得知近日成立不足兩年的「青少年軍」,竟能擊敗56年歷史,會員達1.3萬,每年有5%增長的制服團體「基督少年軍」,取得九龍灣空置校舍。仲有正生書院一路都在孤島服務有需要的青少年,當政府的財政儲備達到歷史新高,無奈香港的真正有效的青少年服務正在發展中國家的待遇中成長。原來當「o靚模」已消失於書展時,香港的社會,不再強調道德和公義,個別權力及利益行先,快速的Lenmo-lization。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傳奇之一個華洋共處,男女老嫩、現今古舊、富貴貧寒的一個集中地方。其聞名世界,有如釋法般震撼國際,不論貨物或是遊人,總會找到他們滿足的原因。呢個乜地方,一個字:Apliu Street! 買貨、修理、上至發燒音響,下至砂煲罌罉,黑警劉Sir都能與UC陳永仁無間道相遇。甚至乎國內被禁的法輪功宣傳,也可以長放當眼處。地鐵一出,就見廁所,以前唔知可以問客務中心借廁用,簡直係多年來肚痛的逃生方案。爆完大石,舊時就會過對面飲番支可樂,順便左右開弓,尋找遺珠於滄海地檔。你買就寶,佢擺就草,記得海鮮開價,一定有下調空間。除馬路中心兩旁的小屋攤檔,唔好忘記仲有兩邊的店舖。生活必需的電池、變壓器、拖板、電線、五金、螺絲批等各式工具,又或電器、手提電話、電子零件、汽車配件、影音線材和機頭等類別,要乜有乜。 黑貓白貓,用到就得 齋睇樂趣之餘,亦偶有互動。專人街頭演示的抹窗神器或紅酒「re」塞,都係我自細學習起承轉合,如何sell貨收錢的完美表演。甚至早廿年一位名叫「𡃁仔」有如拍賣般的舞台,介紹所謂電器,和幾個夾份做媒的舉手阿叔,手法早過寶藥黨和千年蟲騙徒。除了早年日本制式室內無線電話、美國電視頻道的月下貨等正版貨品,就連一些盜版的有線電視解碼器、甚麼泰國插卡電視解碼器到能夠找得到。又講到高科技產品,除了早年Motorola三、四萬元一部的衛星電話、上樓的「土炮」膽機外,平民化的直讀老翻防跳線DVD機、小沢圓四級解格器(呃人的,唔好問點知)、雙卡雙待話美國製造的iPhone都有,連保安系統、無線電通訊、冷門到專賣磁石、散熱風扇、二手遙控器、等生活及興趣所需,都是男性的所好。尤其見部分叔伯對針孔攝錄機、閉路電視、雙筒望遠鏡都甚為發燒。雖話鴨寮街乜都搵到,唯獨冇藥房和金舖。 平價購入,世界潮流 鴨記所賣的貨品亦反映潮流,如過去的手提封膠袋器、年前的芭蕉扇、最近的「唱K神器」等,都屬世界熱賣。由早年的大廠手提電話及劏卡,到現在變為賣外地電話卡及本地「太空卡」,由收手機到現在只賣山寨機及保護套、高仿耳筒、數據充電線、A貨火牛,都見世界普及民用的科技發展和國內生活質素攀升的改變。還有公廁旁那間專售成人雜誌刊物、和那位經常企正街尾路中心手拿著如玩具對講機叫售的神秘男子,連同部分的集體回憶都一一消失於那些年。 香港文化,頓然消失 其實鴨寮街附近一帶於100年前才因填海而建,並蓋滿鴨寮。自五十年代開始居民將家中東西拿來作廉價售賣,並於七十年代隨著香港電子工業同步轉型,形成獨有的港人文化交融、優劣共存的文化市集,並於街頭培育出不少科技專家。 是次文章分享,個人主觀地為「鴨寮街」三個字霸氣補充多1,200字,以作重新釋法解之,強行添加本身建街從來冇的原意。權在於我,任搬龍門,專政暴權,奈我唔何。小島居民,接受現實,在旁先食碗蛇羹。正如施暴者無恥地說:何不享受被強姦的快感!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環於香港,一帶多路,一街幾舖,特色商店滿足喜好。女人有女人街,男人有鴨寮街,自古男兒志在四方,豈如今日只剩文化宅男。反而小時候做完功課成日想出街玩,又點會估到今日功課多到冇得瞓覺食飯,莫講話街上勁多遊客,並且出街竟然冇嘢好行。 集中的地方文化 香港有賴地方細細,交通因而密集到位。不論東涌或新界東,出九龍唔使一粒鐘,縱然冇帶拖喼,出街掃貨都搬得輕鬆。要數香港特色景點,都集中於市區九龍,養殖嗜好有雀仔街、金魚街、固物愛好亦有波鞋街、玉器市場、先達廣場,仲有數個男人熱門勝地:現時點、信和中心和好景商業中心。 於1979年落成的信和中心,曾經令我對其地產商形象充滿負面的印象。中學年代,追隨偶像,四大天王、玉女掌門、酒井法子、中山美穗、工藤靜香、《東京愛的故事》、《同一屋簷下》、《龍珠》、《TOUCH》、《橙路》及《男兒當入樽》等,不論寫真集、日劇VCD、漫畫或是figure,只要一到「信和」,便腎上腺素高漲。若然遇到心儀的「Yes閃Card」和明星相,真係開心到瞓唔著。 旺角的潮流文化 講開瞓覺,不得不提「信和」具有全港度假屋的集中選擇。揀屋有相又有video,遠距離窺探小小的塘福,情侶或三五知己放假離家通宵達旦,有助短暫解決不夠土地的背後問題。揀到間屋,又可以在場內選擇埋CD,方便到時輕歌作樂。緣份撞啱,仲可以執到只限日本當地的「會場限定」連簽名版,不過小心一般明星相和普通版CD或是寫真集,當中簽名多為「老翻」。 講到昔日「老翻」,不得不提與「信和」同步的好景商業中心。「好景」落成於1983年,與「信和」一樣設有三層商場,四樓以上同樣需要使用升降機,或是於三樓徒步樓梯而上,唯「信和」再設有地庫。「好景」早年多以售賣二手電視遊戲機及盒帶、遙控模型車及零件、潮流飾物等為主,但到了九十年代,與「信和」一樣開始販售盜版遊戲、電影影碟與色情影碟為主。並且與先達廣場及星際城市成為旺角四大黑點商場。 消失的街頭文化 其實「好景」早年至今,皆以影印及鮮花店舖成為其主題商場,無奈當時疑有黑社會幕後操控全港盜版市場,甚至出動浪人於商場門口喊叫口號,「四樓有四級」伴隨商場發展成長。唔係講四樓有四級樓梯,而係由於早期香港電影分級制度劃分為I、II、III三級,而當中如該影片具清楚而明顯的露體或性行為片段、大量粗口對白、有高度血腥暴力鏡頭,均只准18歲或以上人士觀看。故此真人攝製之愛情動作記錄電影,被坊間推斷為四級境界。而後期更由喊叫口號而進化為街頭派發卡片,而有趣的是於2007年,其中一位「飛卡仔」人士盲毛不識泰山,於「信和」附近向當時休班的警務處處長宣傳,隨即被「收工」。加上互聯網及寬頻技術的普及,後期的封面不對內容等,「四仔教父」冇牙阿叔、「卡片黨」及盜版影碟亦絕跡香港,成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港男嘅集體回憶。 由於盜版的售賣衝擊着警方執法,而負責人為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首創自助式買賣服務及快速落閘。並且於門口及內裡貼滿了「龍虎榜」和店長推介。相傳的「九樓有四級」其實都係真的點解咁肯定,唉,講呢啲!年少無知,人誰無過,求上帝赦免!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快人一步,理想達到,不惜一切,押後監誓。只求政治凌駕,大於議事法規,破壞三權分立、衝擊一國兩制。雖然新丁確有唔啱,但係橫蠻褫奪選民意願,茲事體大,又會否出招過快。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香港人,相煎何太急吖……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做得太快,又怕會踩界。寧為雞首,莫為牛後。就算借貸,秒速不賴。達者為先,按F5鍵。一買一賣,最緊要快。不講感情,只求利益,莫說公義,功能組別。全新電池Note 7,呀唔係,應該亮黑iPhone 7,收幾錢? 想當年的百貨公司 一講放機,除非網上放,唔係就一定去旺角。而位於亞皆老街和花園街交界的先達廣場,座落香港最為繁忙的旺角地段。租金特平,百零蚊呎,交通方便,落貨快捷,鄰近地鐵,人流暢旺。世界品牌,潮流匯萃,零沽批發,交投量大。場內間隔非常靈活,不論集團或是小商戶,都甚為喜歡。莫講話近至九龍,遠至港島東,甚至連全中國的人民,都會親切照顧。歡迎購物流(普通話發音)! 又介紹番,回到1900年,Sincere先施公司在港設立,為首間華人所創立的百貨公司。而先施的名字取自四書《中庸》篇的「經營之道,必先以誠施於人,而取信於人」之「先施以誠」。其所開展的一站式購物風格,百貨中百客,棉花中絮客,不怕不賣錢,只怕貨不全。一間百貨公司,一家大細,可以由朝逛到晚。而小時候,經常會睇到電視廣告「Sincere帶來夏日色彩,Sincere創意別出心裁,Sincere呈獻繽紛精品,Sincere煥發動人神采。令你意想不到好滿意!先施夏日新姿彩。」 那些年的潮流地標 又是咁的,購物商場的出現,與及大型的電器及時裝公司連鎖店,吸引力已經超越百貨公司的細小的專櫃。而原本位於亞皆老街的「先施」,遷往旁側的鄰近位置。而原址則分拆為3層合共287個小舖,改稱為「先達廣場」。細舖劏舖就是金融風暴後的產物,因為細所以「入場費」平,但只淪為冷氣市集。仍記得開場初時毫無特色,人影冇隻,但及後發展為手提電話主題專場。並以水貨丶改機殼、改閃燈、整機、收機、二手放售為主,再發展至近年的全港iPad丶iPhone集散。 講開「先達」,第一印象就係食水深和容易被人呃。的確連本人、朋友間和網上也有相關經歷和表達。由昔日的假殼、假電、假耳筒,再到今日的dummy phone。由買二手機到放全新機,由舖呃人,再到人呃舖。由場內港人固定開舖,去到門外空地非本地口音的收機佬。不單「先施」縮小,「先達」也被迫在變。(公然空地擺檔,但不見食環出現。) 將預見的實舖發展 2003年沙士後,之前保留宏安大廈舊址的「先施」,曾被「國美電器」取代,而近年則為百老匯電器。潮流在變,文化也在變。當曾經滿佈鬧市的手機佬和手機舖,逐一消失於街道。又見「先達」處處「吉舖」,內地顧客近年減少,亦掀起結業之潮。可謂成也iPhone,敗也iPhone。可能最後伴隨傳統百貨公司一樣沉下,或只剩下網上代表水貨零售和一般回收的「先達價」。(又或一國一制之下,只有「華強價」。)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呢個場不嬲都係大人玩,你兩個細路莫想憑選票,就可大搖大擺嚟做代表。要知道大人定下的重重關卡,可以按我主子心意,不斷用公帑去司法覆核,遊走穿梭於法律罅。我做主、你做客,莫講話超支撥款,甚至乎議員資格,龍門規則都可以搬到你怕。 細個時記得電視有個廣告,見一班青少年大聲夾惡,其言道:「(o靚)仔,你邊度㗎?嚟呢個球場玩!」當中兩小無猜就被那些人三五成群,兇到鼻哥窿都冇肉,只好頭耷耷、眼濕濕,有金都唔識執,落淚都唔敢去找家人。又有邊一個會估到,昔日的暴力欺凌,會發生於今日崇高的議事會堂和院舍院長身上,禮崩樂壞,功能霸道。 伸張正義,傑青有責 其實上述對白出自於1989年,撲滅罪行委員會之「舉報黑社會」宣傳短片,記得以前細個嗰陣,樓下屋邨公園同球場總有些「飛仔」嘍囉,蝦蝦霸霸,係人都去兇,唔順眼就打。一般他們都會聚集至半夜三更,所以吾等良好小學生,就算係放學放下晝班,通常都會快快帶同弟弟回家,免得俾人圍、俾人。仍記得有一次,無意得罪同班同學,點知佢通知佢「大佬」,翌日就等我放學。俾十多個人跟尾然後「老圍」,都咪話唔可怕。年紀輕輕,擔心咗幾晚,都唔敢向老師告發,可想而知智障院友,面對衣冠禽獸,只得無聲吶喊。可悲不見有傑出青年,晒命之後以身份去彰顯公義。 純真青蔥,敗於宅化 昔日球場和遊樂場確可聚人,三唔識七都可以交換電話號碼。撇開那些童黨跟班,街坊街里跑跑碰碰玩樂一番。汽水、薯片、西瓜波、發泡膠飛機,良朋歡笑心間,知足有如富甲天下。相處中有如契哥與細佬,還會於家長面前幫忙講句好話。公園玩樂總會遇到同校同學,朝見溫文,晚見百厭,校服以外,純真一面。若然當中有同年異性,各人一言一語,發展小學雞的霧水情緣,心思思又唔敢話佢知,你話係咪幾咁低B。 不過香港由街童習慣變到宅男文化,由追逐互動去到貪Like喪Po,戶外去到室內,溝通生活變為孤獨主觀。分享只限於意見而不在於擁有,仲邊有一支汽水兩份分咁難得。沒有童年,只懂上網,不善溝通,只用符號。有乜唔妥,粗口四罵,虛擬現實,欺凌文化。不懂慎思,不會明辨,一手琴技,毫無造詣。仲要「我好悶,你好煩!」難怪政府高官,口說建立香港,但個個仔女都留學去英國,多飲鹹水,免中鉛毒。 理想難行,遊場落霞 瀡滑梯、搖搖板、氹氹轉、打韆鞦、爬鋼架、鐵馬仔,已伴隨那份簡單互動的滿足感,逐漸消失於近年間。 所謂土地發展、或青年事務,又是否只剩下有樓有舖,利益輸送。有人深具理想,有人生無方向。當然每個場都有佢嘅潛規矩,未落場之前玩大就真係會都唔使去。波都未踢,又何必咁快去學前輩玩口音講大話。要知道「球證、旁證、足協、足總、足委,全部都係我的人,點同我打呀?」所以要爭取落場,免被糟蹋,發揮球迷的期望,於賽事中踢一場漂亮的好波,又何必拘泥於開賽前的國歌,搞到出師未捷身先屎呀! 小孩行為,反映大人的身教問題。如睇唔過眼,只怪上一代的壞榜樣建立,每況愈下……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人生總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們處於這個「官商鄉黑」勾結的合作之下,重重的外判制度,基層被迫做自僱人士,苟延殘喘在被剝削的制度生存,福利長工都變作無限老散。不禁令人惡從心生,咒罵別人! 人人都有阿媽生,所以罵人最毒的就是咒人媽媽。找到對方最關心的對象,就要知道對方最在意的方法。既然去到忍不住咒罵,當然就不會文雅,唔係叫人去死就係將其性侵犯。一句簡單的句子,就是subject–verb–object(SVO),再經過日常的流利應用,understood地減去主詞,就只省下動詞+賓詞,這個經典的四字句子,成就港式粗口的最高榜首。 粗口5字,問候表意 粗口的確有助情緒發洩,亦可說係一個發洩渠道。廣東粗口有5大字,包括一個大動詞,加上3個形容男性及1個形容女性生殖器。運用上極具環球視野,與國際接軌,都是以侮辱女性為主導。至於廣義粗口的種類上,會因著年代及社會的變遷而改變,尤其港式粗口,緊貼香港的潮流文字,發揮「一字多義」的萬千多變,在此不便舉例,只需於公園閑談或是在巴士站等候,已經能略知一二。 有時總覺得矛盾和奇怪,不難發現,一班男人好友,對話中竟然不斷互相問候。雖然話對生活或是社會不滿,但是當中十句有八句都混雜粗口。又或是明明分享快樂事,言語上都習慣了要性侵犯對方或是對方「老母」。當然老母不是粗口,只是被罵的對象,與「老婆、老師、老師傅」一樣,老字同為尊稱之意,不過使用上多數夾雜個大動詞,已和「689」這數字一樣變為貶義。而有時講下講下,「四字詞」已經成為個人口頭禪,而忽略其自身的本意。 潮流食字,生活政治 亦正如潮流興食字,你「滷味」丶你「老闆」等亦作為「老母」賓詞上的替代。如「李露媚」、全球回收但初時香港被除外的「正Note 7」等被加入了趣味,成為香港的地道文化,具有時代味道。而反之在大中華地區,則來得刻意婉轉避及,只用第三者的他人身份「他媽的、媽的」。不過發現近年好像又開始流行於對談間,或是公然網上講粗口,甚至範圍亦涉及論政和社關層面。 講開語言文化和親人,另一個在港每日都會聽到的用字,就係「大佬」。「大佬」一字在平日生活使用上更為廣泛,「幫幫手呀,大佬!」、「你冇嘢啊,大佬!」、「喂大佬,唔係呀化!」等等,有褒有貶,但多數單獨使用,亦不涉及侵犯用詞。而使用上都能配上不同字詞,極富特色、變化甚多。如電子遊戲的「打大佬」、向的士「司機大佬」跪求過海等。 呃Like走數,多元城市 又講開近期網上拍片文化,有個網上男性混球,出Po超過10,000個Like就去食屎,這種「呃Like走數」的騎呢出位,彷彿愈串愈賤便會獲得關注。心諗有乜嘢慘得過「食屎」,原來人生無意義到,願意花時間去等人去睇人呃自己走數,就真係最為無聊。唯一可讚就係只能證明香港已經進入超級多元的城市,乜都可以Po,乜都可以花時間。 其實宣洩情感,仲有好多方法。就算網上「食屎」走數,都禍不及妻兒,無需下下都咁親切。化咒詛為祝福,又使乜下下都動粗!當然有時情緒總有去到極點,最後在此兩個示範例句: 1.「大佬,冇嘢呀!零票當選都可以做主席,真係……」。 2.「大佬,冇嘢呀!晒樓晒舖都可以做傑青,真係……離晒大譜。」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香港,一個先進城市。衣食住行、交通方便、科技、資訊、公平、法治、廉潔及勤奮,少有天災、遑論戰亂、冇禁韓令、跑馬拉松……明明咁好,又公屋福利,咁點解近年多咗人移民走人,又點解會多咗「麥難民」?! 錢,唔係萬能;而人,亦唔係貨物。有得選擇,冇人想屈於工廈。一家三口,三餐一宿,餐可以減,但床唔可以冇,又豈止年輕一代「『荒野』都搵唔到房」。屯門媽媽可以計算贏在「射箭」前,長官因為家人跌爛電話,單人開心排隊晒walk-in,但劏房人士只可咫尺屈室,頭頂天花。這個全球貧富懸殊的榜上地方,貧困者竟佔了五分之一。而長者中有三分一,每日生活於貧窮線下。《施政報告》中所謂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的長遠目標、「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其實咪又係「八萬五」咁消失得無影無蹤。 人離家賤,哪有明天 遠方敘利亞有戰火的難民,而我們樓下則有近年不斷以倍數增加的「麥難民」。McRefugees一詞源於日本的「マック難民」,是因應日本「麥記」在2007年開始24小時營業而出現。顧客自購買了一杯咖啡之後,無止境的在餐廳內過夜宿留。而隨著香港的同名餐廳也作通宵營業,港系的麥難民亦相繼出現。屈指一算,原來已經十年,特首亦已換了一次。 與日本的「玩樂式」難民不同,在港的McRefugees,非為興趣而煩惱生活。多數因為無法負擔住屋租金,而選擇寄居於快餐店內,作為免費的棲身之所。有冷氣、有廁所、有平價食物、加上有枱有凳、又有每日3次60分鐘無線上網,既安全又有得聽歌,比起要露宿街頭和需早出晚歸的露宿者之家,功能和衛生的確好好多。 活於虛擬,視而不見 寧願高鐵三跑,不容全民退保,無限超支重於滅貧。由多年前的木屋區、籠屋、板間房至劏房,露宿者與無家者再至麥難民,由深水埗擴至全港,再由過往的一角到近至身旁,是否社會已欠缺憐惜或習慣視而不見。又是否低頭的虛擬精靈世界,不願向現實的貧民課金。貧富餐遊戲每日同枱發生,同一餐廳正養活不同的人。除了茶餐廳為起源於香港的食肆外,而「麥記」已經漸漸由外國品味的餐飲變為「本色文化」的食店。不論小孩的生日派對或是長者的平日休閒,職人的傾生意和情侶訴心事,都成為鬧市的「多功能」社區中心。7日24小時,真正的服務全人。 硬件軟件,全人發展 講吓講吓,生活總不離政治。在反思公共空間的問題之餘,更值得探討香港的發展。狂言體育冇乜貢獻,便去盲搶足球用地甚至影響傑志,這種向年輕一代殺雞取卵式的建屋發展,又是否擺明車馬向下一代灌輸只有土地便是最為重要。當一個社會只強調硬件而忽略軟件,只求生存而沒有生活,彷彿將香港嘅處境倒退回50年前,表面亞洲國際城市,實際為生存而不斷折腰。由1984年少年棒球「沙燕隊」到今天的「牛下車神」,再到年輕的麥難民,譜寫出我們體育、住屋和未來持續發展的悲歌。 最後,為何餐廳員工不去驅趕麥難民,其實因為大家都係基層,老散時薪最多得32蚊。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唔食飽又點可以努力減肥。正如《漢書.酈食其傳》指「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不論高官或者鄉黑,都係背後食叉燒人前開記招。尤其新界土地咁大嚿肥豬肉,難為冇分的薯片叔叔重要「You always agree with your boss」,真係少啲智慧都唔掂當。 要數香港飲食文化,茶餐廳必不可少,甚至直情係代表。返工前先去公司附近茶記食個「茶走烘底A通大陽蛋」,然後才開始新的一天。唔理你係西裝骨骨,定係地盤麻甩,同枱食飯同一樽胡椒粉,總之就係三唔識七,相遇「搭枱」凍飲加兩蚊。 時段多選擇 遇著公司多嘢做,又或想增瘦,Brunch就係不二之福。趕快在11點前,有時時差在所難免,好在博到阿姐做埋俾我先。茶記伙記對客一視同仁,乜人都好,總會先給杯淡茶。濕口兩啖,插上筷子匙羹刀叉,過一過餐具,茶客的習慣。 午市開始,又一番景緻。思考要靠牆上告示,午餐有豆腐火腩飯、縮埋一粒飯(粟米肉粒飯)、中式窩蛋牛、咖喱牛腩飯、或係豉椒排骨等ABCDEFG餐。例水中湯加杯凍檸茶,佢秒速入單,我15分鐘快速落格,圓枱對住陌生男,是在港生活常識的浪漫。 不過天時「大熱」,有時真係唔願出街在赤道重疊。好在茶記外賣係世界之快,公司門口已經可直接交收,記得尊重開心俾夠齊頭。茶記有其獨有溝通文化,「0T」即係檸茶、「反」代表飯、「反骨」咪就排骨飯囉。 餐款多變化 食唔切午餐,唯有等Tea Time。2點半至6點之間,實在係茶記最優惠的時限。枱面上的透明玻璃,蓋著目不暇給的千嬌百味,公仔麵加錢轉出前一丁,叫埋紅豆冰都仲係二、三十蚊。有幸遇著出爐蛋撻,當然係跟番杯香滑奶茶,嘆盡悠閒三點三。 除了早、午餐,還有常餐和特餐。顧名思義常餐代表「日常」供應,11am至6pm,一般都係叉燒意或沙嗲牛肉麵,舊式茶餐廳還會有細小餐包,不過隨著近年的茶記不設麵包焗爐,已經由交貨或是多士取代。另外特餐嘅特別之處,應該是西餐廳「是日精選Today’s Special」的演變,嗰排邊樣交貨平,咪整嗰樣先!至於快餐,學麥兜所講,咪即係常餐同特餐,咁上下嘅唧……不過想快,就要叫快餐啦! 歷史多文化 講開轉變,其實以前茶餐廳係叫冰室,收費昂貴,亦只提供西式食品。二次戰後,冰室開始走平民路線,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三文治和多士,並且自設焗爐,自製菠蘿包同蛋撻。而在晚飯時段,又會加入中式選擇,部分更有招牌小炒和煲仔飯。 茶餐廳的另一特色就是設有卡位,上面坐人下面擺貨。面對面的二人同行或是4人share同分,方便傾保險或是爆心事,都係鬧市的最佳地點。茶記的靈活、爽快、公平及老實,餐飲可少冰或少甜、加錢可按心意升級,確是香港百搭文化的典範。做人食飯光明正大,選舉起樓又使乜入到去鄉郊的小桃園摸底摸黑!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好揀唔揀,喺橫洲建屋。唔怕一萬,就最怕萬七。好講唔講,爆官商鄉黑。唔關我事,賴兩位下線。說好了去單一發展,依家又話要分期袋住先。彷彿香港現在的價值,就只剩下土地利益。良知、人命、民生,都不及權力和金錢。 有賴高票當選的議員,由他的人身安全到現在的黑幕關注。未計幾年前長官的公關宣傳,甚麼團隊走入社區、一張凳、一本簿、一支筆,現在莫講話選舉口號的「齊心」,已變為爭先割席推卸責任。若然不是有心人的資料蒐集,實在難以想像,現任政府高層竟可如此詭詐。可以乜都唔關我事,乜都諉過於人,乜都錯於對方主意。 由木屋區至徙置大廈 講完眼前,又了解下歷史。時為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慘遭祝融,港府兩個月內在災場鄰近先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以安置災民,而平房則以當時的工務局長「包寧」命名。由於「包寧平房」合共也只能提供有限單位數目,故政府於一年後,再在災場附近興建每幢7層的H型大廈。由此「石硤尾徙置區」因而成為香港首個公共屋邨,並由當時的「徙置事務處」興建。其實早於石硤尾大火前,香港已有「香港房屋協會」及「香港模範屋宇會」,為低收入人士設置出租房屋。唯初期政府只是提供土地,1954年後才正式交由市政局轄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負責開始大量參與徙置區的興建,而石硤尾便成為日後公共房屋的發展雛形,其中有幸保育留下了第41座的「美荷樓」。 石硤尾徙置區共建有29棟6至7層高H型的徙置大廈(其中四座之第9至12座是由聯合國捐款),分別於1954至63年間興建,其特色是兩端皆為住宅,而中央連接部分,則為公共浴室。每個單位面積約120方呎,單位內不設水電,居民多於門囗走廊位置以火水爐煮食。一張上窄下寬的碌架床、一張摺枱、4張摺凳加一個地櫃,就是一個家,當然仲會將塊麻雀板和尼龍床放冷巷。 由舊市區到新建市鎮 及至1972年,港督麥理浩爵士宣布「10年建屋計劃」,目的希望在十年期間,為180萬名香港居民提供設備齊全、有合理居住環境的公共房屋單位,務求quantity亦quality。吸取了66及67年暴動的經驗,有計劃的隨荃灣、沙田及屯門等新市鎮發展,將市區人口適度分配,免得過分擠迫而引發社會不安。並將徙置大廈、政府廉租屋邨計劃及屋宇建設委員會之廉租屋邨合併,當中「屋建會」改組為「香港房屋委員會」,而「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處「屋宇建設科」則合併為「房屋署」,並將上述所屬管理的項目,合稱為公共屋邨,以一體處理。而當中過去屋建會之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則稱為「甲類屋邨」;徙置區則稱為「乙類屋邨」,並將原為石硤尾徙置區之29棟大廈規劃為石硤尾下邨。 由父母官到唔關我事 10年之後再5年,到1987年,原定計劃終於叫八成達標,隨即推出「長遠房屋策略政策說明會」、1993及94年的「長遠房屋策略中期檢討報告」及「最後報告」、1998年的「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2002年的「公營房屋架構檢討及有關房屋政策的聲明」、真空十多年至最近2014年才有的「長遠房屋策公眾諮詢報告」等等,不過都好似「堅離地」的冇再跟進及預防「花園街劏房大火」、「食水含鉛超標」,「太和的後裔」關注維修圍標問題等通通貼身,看來都係由下屆政府去處理,希望真正可以「唔關佢事」! 最後,香港的公共屋「邨」,是「村」的異體字,兩字發音相同,也是本土的特色吧!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獅子山下,屋邨林立。先為安居,繼而樂業,但無以居住,又何來建家。可悲是香港人日日生活於壓縮空間之下,就算有屋得居,都只能就簡單地瞓覺食飯,甚至理想和抱負都只能靠邊站。可悲是無恥之徒以貪利誘,蛇齋餅粽竟可將人格買下,有幸我們還有正氣和良知。 生活顯珍貴 唔知係咪因為飲得鉛水太多,加上立法會否決徹查,自己地方,自己改變,真誠從來都比口才重要。尤其中國人最重視落腳地方,誰掌握土地的運用,誰就可以於小島興風作浪。舞高弄低,要你一世都做金錢和物業的奴隸。日日生活早出晚歸,供書教學又咁昂貴,就算間屋幾大背山面海,瞓覺咪一樣係只能瑟縮一角。反之舊日孩童時代,雖無冷氣的咫尺地方,仍是至今回味不息的快樂。 以前小學功課冇咁多,好多時放學回家一小時內已經做完家課。小時候家住的公共屋邨,設計完善,邨內附近總有一兩所中小學,返學放學都係講緊樓上樓下幾步路。吃過晚飯,習慣出走廊玩和落樓下公園東奔西跑。跌過碰過,撞損膝頭哥,縱然流少少血,咪又係一條硬漢,又使乜上人際相處課程成千幾蚊一堂,模疑學習失真地品嘗逆境解難。 井內見人生 有幸家住「井」型屋邨,加上「古時」未有冷氣設備,家家戶戶總會習慣打開窗門,每逢經過,我們也會向屋內街坊打聲招呼,或入內飲支益力多。所以在走廊奔跑玩耍,「攻城」或者捉伊人(音:捉依因),每時每刻,仲有好幾個家庭在暗地監察,還會主動對可疑人士作出調查。 講開監察,近十年公共屋邨因高空擲物問題,在相應地方加裝了閉路電視。但在未有這些設施之前,井型大廈中間的大井口,每幾年總有一兩個人跳樓,或隔幾個月總有電視機從高處墮下,落地開花,機件四散。又講開墮落,燈光昏暗的樓梯,有如吸毒人士的天堂。曾經見過他們在分贓,亦有將貨物放在消防喉轆的鐵箱內。當中總有打火機、啤酒樽、香煙包、成人刊物等等,自從相關部門拆去鐵箱,和加強燈光之後,上述情況隨之而消失。 難中建互相 除了吸毒人士,當然亦會聚集「童黨」和色魔,故此在硬件改善之前,多幢公屋樓宇還設有「互助委員會」,居民按所編配的門牌,大約三幾個月便會有一晚「看更」。吃過晚飯輕鬆施然的落到樓下,邊食生果邊食雪糕,行下坐下吹水兼乘涼。大人有大人傾談,細路有細路「兵賊」。大約至晚上10至11點,《歡樂今宵》講再會,就係時候功成身退。認真講,落得去多數都係老人家,雖然冇捉過犯,亦冇見過色狼風化,但難得築起這一份互相守望的感覺,總比處處不鏽鋼閘來得溫暖。 溫暖的還不止鄰居,還有邨內的街坊。多數公屋地下,設有雜貨舖和士多,簡單的鹽米糧油丶花生汽水啤酒,價錢相宜加上兩步路就腳,偶有賒數,仍見開懷的做人態度。人情味,往往顯於困難時候,投票排隊排成兩個幾鐘,都不發怨言地通宵達旦。獅子山下,自由民主、人權法治丶公平公義丶誠信廉潔丶多元包容,香港是我家。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平日做嘢咁辛苦,梗係輪流「射波」去旅行。返到公司,凳未坐熱,即刻上網Bid機票。鍵盤上眾多功能,最強當然係F5快鍵。橫掂OT冇得補水,做嘢速度當然唔使咁快脆。遇着無良僱主,製造惡性巡環。其實大可簡簡單單,工作量合理化,放工準時閃,明天9點見。又使乜你猜我度,你在監察,我在偷懶,工作氣氛,一盤散沙,公司想有大發展……唉!咪癲啦。 幾十年前阿媽做女年代,去旅行確是大事。莫講話旅遊資訊,又或是地方溝通,最慘唔止係怕食錯嘢會肚痛,最怕係在外遇人不淑。雖知道當年機票等於小市民一兩個月人工,最遠都係去到菲律賓和曼谷,唔諗清楚做錯決定搵錯旅伴真係冇仇報。又邊會知道今時今日,遇著平價機票撞啱星期五、六、日,午機去晚機返,加埋一張無限數據漫遊卡,有邊個知道你去過日本丶或坐洗頭艇去新加坡洗咗個頭。 以雙腳去投入生活 自從十多年前開始,落街購物要講普通話,撲尿片奶粉排隊食飯,香港的購物天堂只限於國內人。本身10蚊店的貨品,已經貴過日本的100円店和美加的Dollar Shop,有啲甚至價錢貴但質量賤,咁不如儲埋儲埋,直接去日本Daiso入貨。圍起上嚟,八算連稅都平過$10,近年仲要多番係Made in Japan或Korea而唔係「差啦」。咁當然要空喼去滿喼返,或直頭帶定個紅白藍,可慳番去程的行李費,你話係咪算爆到爛! 口罩、指甲鉗、棉花棒、廚房或是浴室用品、食之外就連一般生活簡單的衣住行,都已經習慣於日本購入。再加上3 Coins、無印良品、Tokyu Hands、Loft、0101百貨、ABC Mart和UNIQLO等,季度服飾和潮流用品,又點會唔稱心!行到唔知攰,隨地坐一坐,附近周遭總有Coffee Shop。一個Cake,一杯Iced Tea,再去埋一個自動洗pet pet的廁所,休閑人生free一free。都仲未計隨處試食、或是十勝紅豆鯛魚燒及果凍甜品。而日本的餐廳,最好的地方就一定有位坐,絕對唔需要講日文,在出面玻璃櫥窗看到的模型,竟然可以和食物一模一樣,貨必對辦,莫講話今時今日有中文Menu。吃喝玩樂,完全不用愁今日點樣過。 以雙手去投出舊日 去日本旅行,就是要找回一份自由自在的放鬆感覺。火車和巴士上的那份寧靜,縱然人多也不覺難受。不用匆忙的汗疊汗,也不用急食拼命趕,若然遇有「腦細」親朋的WhatsApp,也不限於流動上網,而且仲可以用埋Google Map和check Email,和用Apps translate去訂枱買衫。 快樂不知時日過,好地方多去又何妨。售貨員的態度和侍應們的笑容,連在男人天下的吉野家和松屋,也可感受得到!定期去Zoff配副防藍光眼鏡,有時間仲可以去埋Panasonic和TOTO的showroom,恍似人生就係咁樣過。但其實回程機上一問自己,點解香港變成咁?!明明係一個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點解會變得不再熟悉和如此陌生。難道這地方只可搵食,而不許空間生活。唯有去靠自己手上的一張選票,自己香港自己改變。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