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本月下旬到訪夏威夷珍珠港,這是75年前偷襲珍珠港之後,第一個訪問當地的在任日本首相。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5月訪問廣島、安倍年底去珍珠港,奧巴馬沒有為美國投擲原子彈道歉,安倍據稱也不大可能為偷襲行動道歉;互相到訪歷史地標,和解精神固然值得稱許,鞏固盟友關係實是內中主因。 太平洋一些國家近期外交動作頻仍,主線集中日本身上:安倍晉三將訪珍珠港是其一,普京今天展開訪日之行是其二。日俄因為北方四島主權問題,關係長年冷淡,1992年更發生由於日本高調要求交還四島,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臨時取消訪日的外交風波。及至早前普京在國情咨文強調,期待俄日關係有重大突破,引起不少猜測。 日本戰後外交跟着美國走,卻得不到應有尊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中國破冰之旅,日本一直被蒙在鼓裡直至宣布行程前3小時,首相府與外務省急得人仰馬翻,史稱「尼克遜震盪」。之後日本還以顏色,同年田中角榮上台執政,搶在美國之前,上台僅81天便與中國建交。 安倍晉三近年在日本民望無人能及,有利發展其外交方略。安倍到訪珍珠港,顯然希望與美國加強關係;如今則亟欲拉攏俄羅斯,日本的東亞戰略目標,明顯是想成為舉足輕足的區內外交大國,一洗被譏笑了幾十年的「外交小國」。 日本當下的外交戰略,隱然是從日美安保關係一旦脫鈎後的日本戰略地位構思出發。日本戰後居於美國核保護傘之下,若美國退到第一島鏈外,日本即失依靠,因此必須為未來綢繆。職是之故,當特朗普稱美國將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日本即說可以續辦下去;日本國內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若美國軍隊退出東亞,日本會全力發展高科技武器,所謂「高科技武器」,有說極可能就是核武云云。 儘管美國與日本關係未見即時出現大變,然而從日本連串外交動作及區內國家互動可以看到,將來國際關係焦點不在歐洲和中東,而是近期已見波濤洶湧的東亞。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特首梁振英突然宣布以「家庭原因」不角逐連任,年終將至冒出這一消息,提醒人們是時候反思過去四年多香港的種種。在回歸即將20年的今天,3任特首,沒有一人可以做足兩任,「腳痛」下台的董建華,做了7年多;臨時接任的曾蔭權,也是七年;梁振英任期比這兩人都短,5年。 這三人上台時滿腦海相信都是鴻圖大計,卻宿命地無一得以做滿10年,這恐怕要連同北京的對港政策一併研究,才可得出比較接近事實的答案。作為巿民,我的感覺比較「印象派」,也許有人會認為不夠科學,但親身感受是清晰的:香港這20年太累,人都癲,來屆不要再搞甚麼大動作,回歸基本就很夠了。 1997年7月1日開始,香港進入無休止的政策與政治急變和大變──一刀切盲推母語教學以失敗告終,「八萬五」到頭來變成黑色笑話,說好了的普選一再彈票,不一而足。但是特區政府每年仍然提出新變化、每年都有新方向,彷彿沒有「新政」香港就沒有未來。 設計這些「新政」的官員也許覺得特區要來些新氣象,殊不知在長達13年的回歸過渡期尤其接近1997年那幾年,香港社會已經出現疲態。今天有人懷緬1984、85年的黃金時代,那時回歸大局底定,中共仍在寬鬆政治氛圍治國,沒有人要你跳忠字舞,也沒有人今天推一個政策明天來另一個政策。經過3年中英談判,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調整呼吸,準備回歸。 然而事實不是這樣。新時代新氣象下的新特區,剷走舊日治政方針力行新型治港理念。當中失敗的不在少數,可是主事者似乎不明白,當社會來到瓶頸,要的是喘一口氣再上路,可是最終沒有給人們多一分鐘休息。 過去4年,香港內部矛盾激化,人民內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連講究紀律的建制派也炮聲隆隆,特區政府對社會撕裂負有責任;核心價值例如廉政建設更呈現凋敝之象。整個社會繃緊,有形與無形壓力日多一日,巿民喘息機會都沒有。 快要過年了,是時候與民休息,再也不要折騰,拜託。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港大民研計劃最新結果公布,9個紀律部隊之中,巿民對消防處的滿意度最高,廉政公署則是包尾,其評分更是2013年有紀錄以來新低。香港廉政建設40年,如今廉署得到如此民間反應,今時今日的廉署袞袞諸公,如何面對廉署歷代人員以及巿民期許? 香港社會歷經腐敗不堪日子,一身傷疲走進逐漸廉潔公正的七十年代;再用幾代人努力,才獲得清廉城巿稱譽。不少巿民那些年曾經此苦:少給一塊錢黑錢,很多事就辦不來。至於警察光天化日大模廝樣「收片」,五、六十年代天天都有。到了大規模反貪運動後、在「反貪污,捉葛柏」社會運動後,香港從此走在亞洲以至世界清廉榜前列。 廉署民望排名最末,相信與廉署近年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差勁有關。有議員指出,之前有前廉政專員湯顯明被投訴事件,儘管律政司不作起訴,但廉署良好形象已然受損;加上取消前署理執行處首長李寶蘭的署任一事,凡此種種,廉署過往形象幾已清袋。廉署主管必須有個說法,令巿民重拾信心。 按理說,反貪除污,社會必定歡迎,人心必是大快,中國更把反貪列為政府工作主要部分,中紀委一洗「刑不上常委」之譏,拿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以及兩名軍頭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及郭伯雄;倘若大陸也舉行中央各部委民望調查,相信中紀委必入前列。想不到的是,反貪機構在大陸受歡迎,在香港卻如此不堪,也許中央會有興趣了解廉署到底發生甚麼事。 廉署排名最末,對港人心理衝擊也最大,其排名反映香港傳統核心價值凋敝。一個長年受擁戴的反貪部門在巿民心目中民望如此低下,是廉署建立以來罕見。香港這些年可以留作傍身的核心價值已然不多,廉潔是少數拿得出來的範例,若不欲幾代人辛苦建立的清廉化為烏有,為選舉而鬥得天昏地暗的特區政府高層,是時候為民望奄奄一息的廉署急救,提出方略,寫進滿是「反港獨」、「團結和諧」的政綱,讓巿民至少有一樣土產可以感到驕傲,無愧面對那一段段光彩照人的反貪歷史。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從9月到12月,香港社會經歷跌宕起伏的選舉心路歷程──先是9月席捲全港的立法會選舉;之後是11月舉行、港人雖為座上客但仍十分留意的美國大選;接著是即將舉行的負責選出下任特首的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這3場選舉港人都關切,然而卻是3種不同的形態與意涵,細想之下難免心有所感。 9月的立法會選舉有大約220萬人投票,投票率58%,是97回歸之後的新高。9月4日投票當天及之前的選戰活動,這裏用一個近年已是用濫的詞來說是「全城熱話」,選舉論壇街頭拉票不一而足。選舉當日,從日出到日落再到午夜的長長投票人龍,在在凸顯香港社會對選舉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一人一票彰顯了選民的自由意志。 到了美國大選,港人坐山觀虎鬥,捧希拉莉和特朗普的都有。人們對希拉莉稍為熟悉,畢竟是前總統克林頓的妻子,又當過國務卿。這場選舉令港人對美國選舉制度有進一步認識,「搖擺州份」、「選舉人票」等術語琅琅上口。儘管希拉莉得到的普選票多於特朗普,最後還是輸了選舉人票,無緣一嘗白宮美夢。 美國總統選舉是通過普選票決定每個州的選舉人票誰屬,這些較為複雜的概念,過去幾個月已經成為港人熟悉的選舉規則。在美國大選及香港立法會地區直選這兩次選舉,基礎都是一人一票,立法會地區直選某程度比美國選總統更為直接。 到了香港特首選舉,卻與立法會地區直選與美國總統選舉完全是兩碼事。固然沒有一人一票的普選,連美式的選舉人票制度也不是,而是由1,200名選委選出特區行政長官。而這1,200名選委,可能與曾經在立法會選舉投票的你完全無關,你只是這次選舉的旁觀者。到了明年3月的特首選舉,你仍是幾百萬名旁觀者的其中一人,縱然擁有香港身份證,但就無法以一人一票形式選出心儀的特首人選。 這3次選舉壓縮在3個月內舉行,立法會選舉結束不久,接著是美國大選和選委會選舉。3者相比,「甚麼是選舉」,這個問題一下子湧了出來,尤其在特首選舉快將到來的今天,更令人想得更多。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民航處的最新空管系統接連出現狀況,最新是26秒未能顯示航班呼號及速度等資料,航班要停止離港15分鐘,9班航機因此延誤。民航處長的回應是空管系統「表現不符預期」,又表示事故「對航空安全沒有影響」。 空管系統雖然並非普羅巿民容易掌握的專業,但人總有常識,當香港每天逾1,200班航機進出,26秒的資料空白就絕對不是小事。對於近期空管系統屢出事故的消息,不妨嘗試以另一種概念閱讀:飛機是高速移動的大型運輸工具,在空中的巡航速度,中型及大型客機時速都接近或超過八百公里。這就是說,同是26秒的時間,飛機移動的距離遠多於汽車的移動距離。當空間距離壓縮,一旦空管系統失去航機的速度資料,就可能出現構成危機的巨大風險。 香港社會這幾十年來培養了一種信任,尤其是對專業系統的信任;這種信任得來不易,不是靠官老爺鐵口斷定,而是通過日常親身經驗所得。香港巿民仍是理性的一群,但當在航機密集的香港空域,空管系統失去資料26秒、航機停止離港15分鐘,肯定處方亦知風險所在,巿民作為納稅人對民航處專業水平的期待,就不是輕描淡寫幾句話就能解答的。 現代管治哲學要領之一在於透明度要高,尤其在一個普遍受過中等及以上教育、民智已開的地方如香港,把事實攤清楚講明白始是溝通之道。在這次空管系統事件,人們聽到的多是被認為沒有觸及人心擔憂的官方解說,可是當危機一次又一次曝光,民眾得到的信息依然是恍若無礙,然而字裏行間人們嗅到事件的嚴重程度,例如航班暫停離港的決定,這意味了當時情況已是極其緊急,處方不得不下令航班停飛。 社會對政府或專業系統的信任,不是忽然有一天從天上掉下來,而是經年累月的積累,政府必須嚴肅面對社會質問,否則難以穩定人們對空管系統的信心。人的生命比任何東西都寶貴,這當中不存在政府面子往哪裏擱的問題。這些話,人們說得嘴唇也乾了,然而就是泥牛入海蹤影全無,倘若這就是良好管治,那末「良好」一詞的定義,恐怕要另作解釋了。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人看上去明顯是老了,但一問一答之間頭腦依然靈活。說的是最近來港的末代港督彭定康。香港普羅大眾第一次見到Chris Patten這個名字,可能是1992年的英國大選新聞。那年選舉風起雲湧,選前一天,工黨仍是被看好的大熱門;詎料選民走進投票間後心意變動,不欲英國變天,開票出來是保守黨勝出。這個當時香港傳媒譯作「帕滕」的保守黨主席卻在自己選區失利,之後就傳出帕滕來香港做港督。 帕滕來港之後變成彭定康,這是歷史,大家都知道的。當時正值中英就香港民主進程發生激烈爭拗,彭定康曾是國會議員,與出身外交部的衛奕信或尤德兩名前任港督不同,與更早些時的麥理浩也不一樣。彭定康人未到任,香港社會已有消息說,新港督來港後的管治作風可能與前任截然不同。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翻查一下當年的媒體評論,或會有所得也說不定。 英國戰後淪為歐洲二線國家,政治人才依然輩出,這是幾百年來的通透練達所致。彭定康在當前英國政壇是過去式的人物,可是那天電視直播看到的座談會過程,一把年紀卻仍反應快速,雖是過客但熟悉這片地方。他這次來港期間的談話,其中關於港獨現象及香港民主發展兩部分,是有關議題冒起以來,罕見的高質素分析。至於座談會之後的記者「扑咪」訪問,則是見招拆招,流水行雲,不脫政客本色。 彭定康與他的前任衛奕信是兩類不同的管治者。衛奕信是英國外交部中國通,是學者型的港督,他的倫敦大學博士學位來自中國近代史研究。衛奕信曾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做研究,哥大校友有一說法,指他曾追隨哥大的大師級教授韋慕庭(Martin Wilmur)。韋慕庭對研究孫中山頗有心得,1976年寫成《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孫逸仙: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堪稱孫學巨著。必須一提的是,衛奕信本有漢名「魏德巍」,有稱有人認為這姓名筆劃「鬼多」,不吉利云云,遂改為極其一般的漢名「衛奕信」。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日本福島七點四級地震,掀起的海嘯到仙台時有一點四米高,專家說這是五年前「三一一」大地震的餘震。餘震強度亦超逾七級,可以想像當年大地震的破壞力是如何駭人。 「三一一」大地震日本受創甚深,之後災民以驚人意志從廢墟當中重新站起來,忝為地球村一分子,看見如此頑強鬥志,着實令人敬佩。「三一一」大地震後,日本全國湧現打氣氛圍,印象最深的是一間老牌酒廠在電視播出的片段:大批日本藝人連同美國演員湯美李鍾斯,一人接一句唱出六十年代初歌手坂本九的名曲《仰天而行》。這首歌原意是失戀青年的自我勉勵,在大地震過後的日本列島,「仰天而行/不讓淚水滴下來」的歌詞,是日本人民對自己的期許。 生活在地震帶之上,懼怕禍從地來的可以搬走移居,然而更多的是留下堅強面對。這不僅是一城一國的故事,而是所有地震帶的人都是如此。我住過東京,也曾在三藩巿生活,俱是地震頻密之地,客居三藩巿時,深夜被屋樑大柱搖得吱吱作響的地震驚醒,可是整個社區紋風不動仍然留在那裡,東京三藩巿都一樣。面對無法預知的災難,人們沒有放棄生存權利,日本人民從小學習面對地震,只要老師喊一聲「地震」,小學生隨即鑽進書桌底下;地震到來之時,要循哪條路避災、急救包存放位置,人人早有準備。 1989年美國北加州六點九級大地震,三藩巿首當其衝,令人動容的是,不少人自發出動,沒有頭盔沒防火衣,幾個素不相識的青年,拖着水力微弱的水喉面對熊熊烈火,站在那裡有如鐵塔,成為浩劫裡的動人時刻。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災民臨急不亂,比起亂作一團的核電公司與政府高層,百姓的鎮定從容,是令人感到安慰的一幕。 「三一一」大地震之後至今逾五年,日本持續發生七級餘震,當局呼籲民眾切勿大意,必須從日常生活開始做好地震再來的準備。面對種種逆境,很多事情未必完全如人所願那樣走向,人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怯不驚巋然面對,畢竟,壞日子總會有過去的一天。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又一個年輕朋友出發去日本工作假期,粗略算了一下,這幾年認識的朋友裡工作假期出去的不少,大致集中日本、南韓、英國和澳洲這四地。送行飯吃了不知多少次,每次都是帶著羨慕的心情回家:年輕真好。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外國的年輕人,很多只有一個目標:把書唸好。到了如今,參加工作假期計劃的不少已是大學畢業,有的更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鐵了心出走。兩個世代的本質不一樣,以前的是寒窗苦讀之後回港找工作;如今的是走出樊籠,給自己另一個天地呼吸新鮮空氣,沉澱二十幾年來的人生。 如果以為當前年輕一代的煩惱是無法置業,那是失去焦點的弱視。沒有居住單位,確實曾是不少人的煩惱,但如今仍然以為年輕人會守著巨額房貸一輩子、縛手縛腳甚麼都做不了,那是早已過時的看法,受過教育的新一代,才不會有這樣的世界觀。等候排隊上公屋?等待樓巿大崩圍?倒不如把握當下,給自己離開香港到外邊看世界的機會。 總是覺得,有條件的年輕人應該考慮參加工作假期計劃,這是因為我自己以前在外邊的日子。不說別的,有年暑假在美國南部的經歷,一輩子也用不完:是親身經受的種族歧視,是一個地方只有一盞交通燈的低度發展地區,是目睹城巿和鄉鎮發展的巨大落差。紐約大都會的多元文化互相衝擊,與阿拉巴馬州一些白人的種族歧視態度完全是兩碼事。看多了,就會明白,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證明美國的社會分裂其實從未解決。我也到過日本西海岸城巿富山,當地社區如何面對高齡化問題,當中有不少體驗,非常值得跑一趟看一看。 出去走走,尤其是畢業之後工作了兩、三年,給自己停一停、想一想的空間,作為身體稍歇的小休也好,作為精神調整的空檔也好。雖然有人在工作假期幹粗活苦不堪言,即使如此,這樣的time out仍是值得。在文化不同的國度建立屬於自己的階段成長記憶,若干年後回望,那是不會或忘的黃金時代。人生絕對不是狹小斗室這一小片,而是極大的無垠天地。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八十年代中葉的啟德機場,幾乎任何時候都看到送行人群,幾十人送幾個人移民美加澳紐,行李入艙隨行,酸枝傢俬海運。曾經送行一位親戚,五十多歲,本是高層主管,生怕去了彼岸沒事可做,買齊全套金庸武俠小說,說是準備抵埗後消磨日子之用。 想起這些情景,是因為近年朋友之間飯敘,「移民」成為熱門話題。我因曾在美國待過幾年,頻被問「如何移民」、「當地生活情況」。前者因為所持並非移民簽證,不懂如何具體回答;後者雖然可以答話,然而時移勢易,以前寫信郵簡好幾天才到,如今WhatsApp同步對話,還有互聯網即時收聽收看香港的電台電視,與三十年前相比大有不同。 當年的移民潮有其辛酸一面,中產家庭移居海外,回流之後發現,往日離港前收下的樓款只能買回舊時物業的一個房間。不過,對一些人來說,這些苦日子隨着移民潮再起成為歷史,尤其友儕之間談及移民,有外國護照那位難免成為欣羨對象。 那些年移民總有一個類同說法,「為了孩子教育」,但誰都知道另一個因素是九七來臨。七、八十年代趕上中產列車的社會階層,上一代不少是一九四九年前後南來的一批,九七前夕再次遷移。如今人到中年的留港巿民可能還會記得,那時香港有幾句巿井流行語,今天再聽不免莞爾,「有錢有辦法,無錢基本法」、「貧賤不能移……民」。另方面,北京出盡九牛二虎之力,鄧小平、胡耀邦到趙紫陽,再三保證五十年不變。大陸當年沒有巨額外匯庫存,更不是經濟火車頭,幾個領導人只靠一張嘴遊說港人。聽得進的就留下,聽不進的,收拾家當賣樓賣車,到遠洋彼岸去也。 在紐約時曾經幫忙安頓移民親友,生活瑣事很多都要從頭再學,尤其是切不可在街上看地圖,箇中甜酸苦辣足夠寫一部書。如今當年到埗的第一代垂垂老矣,第二代回港省親「少小離家老大回」,他們仍然能說粵話,仍然知道港島線地鐵站次序;三個星期之後回去新大陸的家,機場沒有當年的大堆頭送行,當然更說不上父母昔日離境時的依依不捨。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特朗普勝出大選之後,有兩個情況值得注意:一,到訪白宮會晤奧巴馬後見傳媒,特朗普善頌善禱,狀似謙卑端坐一旁;二,傳媒其後報道稱,特朗普未必撤回奧巴馬年代的醫保計劃,只會修訂其中一部分。 前者有電視直播為證,後者沒有,但多家主流傳媒都是這樣報道,特朗普陣營沒有否認,至於未來是否再生變化,用一句老套不堪的話是「拭目以待」。現在特朗普為了新政府班底忙於調兵遣將,醫保計劃是改弦易轍抑或蕭規曹隨,一切要待明年一月上台之後。 選舉之後堅持政綱固然有之,但出現轉軚也非罕見,至少選舉結束到今天,特朗普仍未見像競選時那樣,公開讚揚俄羅斯總統普京,是甚麼原因無人知曉,但他現在肯定已經知道俄羅斯有多少核彈瞄準華盛頓。政治的殘酷,是當你知道真相之後的愕然;於美國總統來說,有的事只能說不能做,有的事是連說都不能說,當然更是不能做了。 人在江湖的迴轉空間可以很大,人在官場則是國家利益比甚麼都重要。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共和黨候選人列根說了不少關於美國與台灣關係的講話,令到台灣一些人以為,列根一旦入主白宮,便會考慮中斷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外交關係。那時中美剛於1979年建交,列根是著名反共政客,五十年代更是荷李活右翼分子,對左派同行每多迫害,台灣有人認為美國屆時與中國大陸斷交不足為奇。 之後的事毋須細說,事到如今,中美雖在南海劍拔弩張,卻仍保持外交關係,經貿往來密切。至於列根,上台之後就忘了台灣,任內簽署限制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水平的《八一七公報》,如今北京每向美國講到兩國關係,必然提及三個公報,其中包括《八一七公報》。 政治是現實的,政客到了某一位置,只能講這個位置的合適說話。另一實例是英國外相約翰遜,就任前是倫敦巿長,那時他說話常常一針見血。現在呢?規行矩步,變了另一個人,以前的潑辣全都消失。沒法子,代表倫敦利益與代表大不列顛利益完全是兩碼事,人在官場,就是有著這樣的局限。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特朗普勝出大選,對希拉莉這位四十年前已經矢志服務公職的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生而言是美夢破滅。特朗普在勝利宣言一改好戰本色,對希拉莉的公職貢獻表示衷心感激,又誓言團結國家,近六百天的廝殺總算到此為止。 今年大選焦點是選民面對兩害權其輕的困局,特朗普被指涉及逃稅及性侵犯,他的回應之道,除了否認便是興訟,未見具體的反駁內容。如今勝出,這些指摘仍會陸續有來,新總統不能事事以陰謀論視之,未來日子不易捱。敗陣的民主黨則需徹底改朝換代,選戰擘劃須重新設計。 特朗普上台之後,除了內政更迭,外交範疇也是焦點。根據競選政綱及多次講話來看,未來情況或會如此——中東:減少軍事及經濟援助;歐洲:若要美軍長駐北約,西歐必須付鈔;東亞:允讓日韓擴軍,批評中國操縱匯率。 近代除了1968年及1972年大選,越戰是所有候選人主要政綱,外交向非核心議題。特朗普競選時主攻內政,外交理念是不欲浪費美國資源為他國拼命。其實,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影響與軍事基地,冷戰之後撤走不少,例如菲律賓,九十年代之前,美國在蘇碧灣海軍基地、克拉克空軍基地都有大量軍力,冷戰結束之後說撤就撤;西歐美軍也撤走不少,十年前才陸續增援。 由撤出菲律賓、減少駐軍西歐,到如今巡航南海、軍援前華約成員,美國在小布殊與奧巴馬年代,重回加強美國對海外的政治及軍事影響力。因此,倘特朗普實踐競選諾言,便是另一次戰略根本變化,對地區局勢影響重大。以西太平洋為例,因有軍事合作協議,日韓的盟友地位仍會保持,美國甚至可能鼓勵兩國發展大殺傷力武器,若然如此,東亞情勢必定緊張。 不過,競選承諾與入主白宮之後坐在橢圓形辦公室,聆聽中央情報局長、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匯報,有的事不得亂來。即如小布殊,上台後一度有意軍援台灣,「九一一」恐襲之後,需要中國支持反恐,從此不提台灣。現實與虛幻,落差可以很大。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如果一切順利,美國選民今天將選出新總統;以美國東岸與香港時差推算,香港時間周三中午將有選舉結果。我說「如果一切順利」,是指倘若沒有爭論,又或者沒有出現像2000年大選那樣的問題選票,便算順利。但於此刻而言,恐怕是一廂情願。 這場可能是打官司打到最高法院的另一場總統選舉,特朗普已是有言在先,若他輸了,不會承認選舉結果。選前民調顯示特朗普步步逼近,個別民調錄得特朗普反超希拉莉,估計雙方律師團隊已是嚴陣以待,一旦告上法院,即時出陣迎戰。 這是對美國戰後七十年來「民主窗口」的考驗。美國一向有派出監察團到某些「不民主」國家觀察選舉的做法,查察是否存在選舉造假情況。如今卻是特朗普未投票就公開表示選舉有假,如果美國今次不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晰透明,以後再也難以說服他國,由美國派人觀察選舉。 選舉官司打到最高法院只是文鬥,更嚴峻的是因為選舉而燃起火頭的族裔矛盾及貧富對立,一旦爆發,那才要美國的命。到時,特朗普或希拉莉、甚至兩人攜手出來呼籲大和解,也未必可以解救局勢。此說不是危言聳聽,在美國,一場球賽或是警察暴力,都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迅速擴散。 九十年代加州的羅德尼金(Rodney King)事件,黑人被警察毆打,法院其後宣布警察無罪,引發洛杉磯騷動,52人被殺,損失逾10億美元,人們對此應是記憶猶新。 上星期六的《紐約時報》罕有地以社評委員會名義發表一篇題為《Imagining America on Nov. 9》(想像11月9日的美國)的社評,除了呼籲選民投票支持希拉莉,免於選舉翌日的11月9日後悔,字裏行間是對國家一旦失腳的話,對未來的不安。這是我關注美國新聞這些年來,在當地主流傳媒讀到的最人心忐忑的評論。 美國社會如今滿是衝突爆發因子,只待有人劃一根火柴扔在炸藥堆裏。一場選舉勾起的是難以抹去的撕裂與仇恨,現代文明在這次選舉受到挑戰,這是考驗美國人民大智慧的重要時刻。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本來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中國足球隊,最近一段日子重新引起注意。不為別的,是2006年帶領意大利奪得世界盃的教練納比,決定為中國隊掌舵,中國足協的決心可謂不小。 納比這次是臨危受命,中國隊在世界盃外圍賽出線機會渺茫,他的到來,估計是先帶領球隊完成餘下賽事,盡量踢出水準,之後重新組建。從納比過往率領廣州恒大的表現,現時執教中國隊,或者說,要把中國足球由低處提升,對他來說不會十分困難;除了是起點低,他的世界盃冠軍教練身份,估計會起很大作用。 是否「外來和尚會唸經」,還待觀察,但當納比來華執教消息公布後,球迷期許隨即上升。當然,納比不可能幾年之間就把中國隊變成意大利隊,事實上,不少外國名教頭曾在中國栽倒,西班牙的金馬曹便是一例。可是,我相信納比未必重蹈金馬曹的宿命,原因正是「世界盃冠軍教練」這七個字。 這七個字,可以鎮住門戶之見,可以解決南北矛盾,可以壓住大牌球星,可以給予球迷期待。納比是中國隊的最後希望,若他也不能解決纏擾多年的這些老問題,足球此一中國大陸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從此成為球迷的永遠遺憾。 說明白了,中國隊除了需要教練,更需要心理輔導。永遠的想贏怕輸,永遠的想東要西,資深球迷應聽過一種說法:三十年前要學巴西,若干年後又說要學意大利和西班牙。其實,學做自己有甚麼不好,香港隊上世紀八十年代常被球迷取笑獨沽一味「穩守突擊」,可是就在人手配搭限米煮限飯之下,便是這種戰術在1985年「五一九」之役擊敗中國隊。 想贏怕輸,原因之一是壓力;足球比賽高度政治化,上綱上線說是「國運」彰顯,一場球賽「背負全國人民期望」,場上11人如何會踢得放開?再者,若是「足運好,國運好;足運差,國運差」之說成立,美國俄羅斯豈非一早收檔兼退出聯合國? 說到底,不過是一場比賽而已,太多的其他意義,只會毀了體育運動的本意,踢的和看的都不可能真正快樂。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胡國興第一個公開表示角逐下屆特首,一手扭轉整個社會的焦點,上周三上午人們的目光尚在立法會,下午過後迄至如今變成只有一個話題:特首選舉。人稱「胡官」的胡國興奇兵突出,使得特首爭奪戰提前開打,周末前後的新聞格外引人注目,疑似可能參選人有的話中有剌,有的綿裏藏針,比起特朗普與希拉莉的明刀明槍,那是另一種暗戰較勁況味。 胡官公布參選,其他有意者只是塘邊鶴,未見下海。這就應了坊間的說法,與要待北京喊「起跑!」才可參選的傳言不謀而合。可是世事沒有這般簡單,胡官出來參選不久,就有各式說話接踵而至,像京劇武行戲《三岔口》那樣,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小酒館拳來腳往。北京希望香港和諧的願望,甚麼團結甚麼穩定,一到選舉就都被丟在腦後。 當然,於疑似可能參選人來說,最羨慕的是胡官那樣痛快,在記者面前說出「我參選」。但目前的情況,對一些人而言,這三個字講出來難比登天,可誰叫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外人無以置喙。不過,即是如此,無權投票的七百萬巿民也可佔據高位觀戰,這刻所見,一方是治政牌,擺出捨我其誰的姿態;另一方是民意牌,走到哪裏都受歡迎。 再下去,一時三刻還不至於有別的人立即宣布參選,但北京必然金睛火眼盯著戰況。人們還記得去年底中南海述職那回:習近平坐在中間,兩側是中港官員。面對香港傳媒的電視直播,習近平發表講話,核心就是「團結和諧」;誰都看得出,這次直播的重點在於讓港人都知道「團結和諧」是由上而下的要求。相信這次特首選舉,「團結和諧」四字經亦是指定動作,不得踰越。 胡官能否最後入圍角逐仍是未知之數,然而社會因他宣布參選而掀起熱烈討論氣氛,是這四年來香港政壇難得一見的動感。再說,類似胡官的參選之言或他對政治的態度,幾年前已是見慣見熟,說不上新穎,何以如今變成只他一家的「大膽敢言」?這應是港人在天涼好箇秋的當下,好好深思的一個課題。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多年前,朋友在機緣巧合之下,得見日本的中國問題專家工作間,辦公室堆滿購自香港的中國大陸報章雜誌。《人民日報》等報紙剪剩一個個洞,剪下來的新聞用膠水貼在檔案紙,之後按題目收集在檔案夾。工作人員說,除了訂購買報章的支出,最大開支是膠水和檔案夾。 日本研究中國早已有之,近代日本的中國問題專家,很多出身東京或大阪外國語大學,專攻中文,畢業後到中國大陸或台灣留學,漢語說得極為流利。文化大革命期間,仍有少數日本記者獲准留駐北京,《朝日新聞》的秋岡家榮由1967年就任到1972年,整整5年文革最高峰時期他都在中國大陸。任滿之後,秋岡家榮回到日本寫成《北京特派員》一書,頗受注意。日本的中國通記者不少,除了秋岡家榮,還有稍後年代同是《朝日新聞》的吉田實、佐藤千洋,《讀賣新聞》的戶張東夫等,俱是一流。 因為懂得漢字,日本記者比西方同行有利。文革期間,他們常到街上或大學抄寫大字報,從中得到不少消息。1976年,四人幫被捕,第一個報道的是日本傳媒;之後北京官方宣布四人幫就擒,客觀上等於證實日本傳媒的報道。消息來源當然是龐大的人脈網絡之故,但日本記者也有紮實的硬功夫,那就是根據官方傳媒報道,從參加活動人員名單,找到某些官員可能下馬或者復出的線索。 中國政府對於官員排名規格嚴謹,誰在前誰在後都有標準,當時日本記者便是憑著出席活動的官員名單,誰移前誰墮後、誰消失誰出現,推論政治情勢是否有變,也能從一張照片看到人事端倪。到了今天,如何閱讀出席名單及照片當中主客位置,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國情的基本入門。 除了外務省官員及傳媒,日本另一支龐大的中國研究隊伍是商界企業。日本商界到全世界做生意,早在1972年中日建交之前,日本已有貿易公司人員長駐中國,當然亦有其對中國情況的研判。同時擁有大學、傳媒、企業、官方四支實力雄厚的研究中國隊伍,日本可說是世界上對中國研究最深入的國家。 逢二、四刊登 無事亂翻書,無聊才讀書;看看寫寫,寫寫看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