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味隨時月有變,喜惡亦會有所不同。有陣子,我忽然不想喝葡萄酒,轉而多喝了威士忌,還忽然愛上有點泥煤味(peaty)的威士忌。 印象中,我最初接觸的烈酒是伏特加,尤喜歡Vodka Lime,愛它那剛強之中帶點清爽的檸香;數年後,我轉投了龍舌蘭酒(tequila)的懷抱,愛它的層次分明;及後,我走進了威士忌的世界,除了欣賞它的層次感,還有各類於其他烈酒及葡萄酒中找不到的味道,更有歲月賦予它的獨特個性。 最初接觸的威士忌是蘇格蘭的單一麥芽(Scotch Single Malt),以12年為主,後來才有機會品嘗到其他陳年更久或不怎經過陳年的原酒。因為我甚麼也不懂,所以在好奇心驅使下,修讀烈酒課程,繼而認識多了各類烈酒的原材料種類、蒸餾過程的不同之處、某些烈酒的陳年過程及不同產地的法定規例等等,再盡量多品試各類酒款。當我在書本中讀到「帶有泥煤味(peaty)的威士忌」與「藥用(medicinal)味道」,先想甚麼是泥煤,後想威士忌是西方產物,「藥用」一詞該不會是中藥味吧!於是,我向一些威士忌愛好者請教,他們的反應是「一齊飲吓,你咪知囉!」 第一款試的是Laphroaig,隨後有Bowmore、Highland Park、Ardbeg和Caol Ila等等,有了泥煤味及「藥味」(說實在,我認為那是「醫院味」)的記憶,配合以往在其他酒類遇過的味道,我更認識到泥煤味混著煙燻味的層次感。然而,如我小時候揀飲擇食的日子,認識了那味道,不代表我喜歡它。直至有段時間,我再遇上這些味道,竟然愛上了它。100%寓工作於娛樂,亦寓娛樂於工作。工作時品酒,閒暇時暢飲,以酒為樂。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小時候的我非常揀飲擇食,「怪味道」的統統不吃,苦瓜、茄子、草菇、菠菜、乾冬菇……就連菜心、芥蘭、蕃茄、紅蘿蔔、白蘿蔔之類的常見食材也視為怪味之列;除此以外,我心目中有另一張「不吃清單」,這張是關於食物的口感,大部分豆類與芋/薯類都不吃,堅果類與糖果又不吃,涼果類芒果乾、杏脯乾、提子乾等也不吃。 長大後因工作需要,不時出席飯局酒局,這樣的揀飲擇食習慣才漸漸有改變,從前不吃的現在吃了(雖然還有好些至今仍接受不了)。每當我遇上這些曾在怪味/不吃清單上、而後來改撥入「OK可吃清單」的味道,總覺得有趣,心想:要不是以前那麼討厭該些味道或口感,我可會這樣牢牢記著它們呢?那邊廂,因為自己過份揀飲擇食,自小吃的選擇不多,重複又重複吃著同樣的食物,結果,我也能夠緊記著那些味道。 另一些特別令人難忘的是外遊時遇上的味道,其中一種是意大利Alba小鎮的松露,到訪之時為年尾拍賣展示期,滿室松露氣息之餘,街上攤檔或擺賣亦帶來陣陣松露氣味,逗留幾日之後,從此忘不了那味道;另一類是海洋的味道,在葡萄牙里斯本附近的Cascais/Estoril海岸、克羅地亞的小島沿海、西西里島對開、南法、南澳、加州等地也有著這種氣息;最後一種使人印象深刻的是戶外菜市場味道,每次外遊,我也會盡量抽空到市場,看看當地人的環境,感受生活脈搏,了解那兒的地道食材,買點在港見不到的生果試味,即使是香港有入口的,也要試試在出產地出售的新鮮生果有何分別。 然而,隨著時月過去,人對味道的觸覺與記憶似乎少不免有點轉變,我也不例外。 Email: [email protected]
前天,有人問我:「讀酒,原來咁多嘢要記呀?點記呀?」我笑了一下,然後說:「係呀,以前有段時間,我報讀品酒課程,第一課要讀的內容是如何增強記憶力!」 相信每個人有不同的方法培養記憶力,有人會為文字配上故事,有人會把好像沒意思的文字連繫生活細節,把文字拉近個人的生活,有助記下文字。而我因自小學習西洋書法,閒暇活動便是專心抄寫,要是寫錯了,沒得改,要從新再抄,於是特別在意英文的串寫方法,亦會多花心思去記詞彙。久而久之,發覺自己的記憶力愈來愈強,而且每見到新的詞彙,即使頗長的一串字,我很快便可記下來。 後來,當要讀葡萄酒課程,我依然用紙筆抄寫記錄,還會用上顏色筆,不同國家用不同顏色,產區與子產區又用各種顏色,葡萄品種則用其他顏色,紅葡萄與白葡萄亦以顏色代表,一來為了較易閱讀,二來是讓筆記多點色彩,温習時沒那麼沉悶。遇上較長的名字,我便用鉛筆在字串的分音位置作標記,把整個字分成幾部分去記,亦方便記讀音。 然而,當我遇到的酒學範圍愈來愈深,愈來愈廣,再加上要把品酒筆記配合理論知識,要記的不只是文字,還有頗為虛幻的味覺,這方法好像有點行不通。接下來,我雖然還會抄寫,但很多時也會在地圖上作筆記,又或用post-it貼,好把筆記與地圖拼湊起來,一起記。要是內容主題包括幾個範疇,我便會用多種顏色筆書寫,關於葡萄品種、地理、個人品酒筆記、歷史、要再深入研究的題目等等,各以不同顏色做筆記,以作識別。 話說回來,對好友的提問,我看以上的分享定能有所幫助。不過,有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許有機會到酒區走一趟,便能好好記住酒學的內容,連作筆記也可罷了。 Email: [email protected]
近日因為一些公務,經常要跟委員們開會。開會嘛,一個都不能少的除了答應出席的委員之外,還有酒。結果,每次開會都是BYOB(Bring Your Own Bottle),每人帶一瓶,飯局酒局兼開會。主題及酒的價格多由其中一位委員先提出,如果主題包括紅酒、白酒或汽酒,各人會先提出自己將會帶的酒款,以便安排侍酒工具(若有需要),並且確保當晚的酒款不會只偏重一類酒款。有趣的是這班委員十分喜歡蒙瓶試酒,然後猜產區,猜年份。我呢,通常只帶酒而不參與猜酒的環節。雖自知那似是有點「不合群」的表現,但我只想跟委員酒友們好好享受美酒,加上於平日的工作與温習中,經常要蒙瓶試酒,在閒暇之時,實在很想讓腦袋休息一下,暢飲便好了。 終於有次,我見大家興高采烈在品試,便問大家覺得蒙瓶試酒的樂趣何在。大家想了一會兒,給了我三個答案。(一)品試前不知道是甚麼的酒,就不會帶著偏見試酒,可以公平一點看待每一瓶酒;(二)品酒不是「label tasting」,不受任何酒標上的資料影響判斷;(三)蒙瓶試酒也是考自己眼光的機會,那是因為其中一位在其他的酒局還會加插投票選出「這夜,我最喜愛的葡萄酒」的節目,帶這瓶酒的那一位會得到由其他各人合資購買的一瓶酒作獎品。 聽罷,我相信與酒友共度美好時光,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蒙瓶試酒定必是其中一種,透過互相交流,各人分享對葡萄酒世界的認識,增進大家對葡萄酒的了解。畢竟,葡萄酒世界之大,相關資料甚廣,酒款又多,酒友之間有機會相互分享品酒心得,集各人所得到的領悟總比憑一人之精神時間去學習來得更有效,更有樂趣。 周四刊登
遊酒區,不能缺少的當然是試酒環節,只有親身嚐過味道,才可真正了解來自一個產區的葡萄酒風格及分辨出當中的子產區特色,而另一重點是品試在港較少遇到的酒款。 三天之旅期間,我先於第一天的Fête des Vins活動中試了約50款酒,再由當地的葡萄酒專家帶領下,專心一致品試了15款酒,深入認識2014年份的Chablis「左岸」跟「右岸」出品之區別,以及2013年份的Chablis Grand Cru質素;第二及第三天到訪了共10家酒莊,有些讓我嚐了新年份的美酒,有些讓我品試橡木桶裡的葡萄酒,有些則讓我品試較舊年份的Chablis Premier Cru或Chablis Grand Cru,了解其陳年潛力。 Chablis Grand Cru葡萄園全都在Serein河的「右岸」,「官方」的產區名單上共有七塊「Climats」,陳年潛力頗高。在旅程中所品試過的Chablis Grand Cru白酒當中,印象最深的產地是Vaudésir(意為「渴望的山谷」),層次感鮮明,令人再三回味。其實,據記載,於1951年有另一塊位處官方Chablis Grand Cru葡萄園中心地段的「Climat」(“La Moutonne”)曾被視為第8塊Chablis Grand Cru葡萄園,然而,至今還未能列入「官方」名單上,這片地現在由一家酒莊獨家擁有,生產Albert Bichot, Domaine Long-Depaquit, La Moutonne Chablis Grand Cru Monopole白酒。 Chablis Premier Cru葡萄園分布在Serein河的「左岸」及「右岸」,由於田地大多座落於山丘上,而面向太陽的方位不同,致使葡萄的成熟速度不一,加上土壤的分別,即使同樣是Chablis Premier Cru,來自40塊「Climats」的葡萄酒也各自有個別的風味。若要從中選出三款「我最希望再飲過」的Chablis Premier Cru,我會選Mont de Milieu、Montée de Tonnerre及Vaulorent(位於Premier Cru Fourchaume葡萄園地之上)。 另外,我又品試了其他較少人留意到的酒款,它們來自Chablis附近的酒區,卻並非以Chardonnay釀造的白酒,亦非以100% Pinot Noir釀造的紅酒,例如:Bourgogne Épineuil的Pinot Gris、Saint-Bris的Savignon Blanc及Irancy的Pinot Noir與César混釀(César的比例最高只可達10%)。 旅程完結,我發覺葡萄酒的吸引之處不在葡萄園及美酒本身,亦不在酒背後的歷史故事,而是發掘的過程引人入勝,使人嚮往。
三天的Chablis之行期間,遇上不少有趣的人與事,因而令行程緊湊的酒區遊變得非一般的充實,當中最有趣的是與Jean-Paul Droin的對話。 第一天由Fête des Vins大會主辦的「暢遊葡萄園」活動便是由Jean-Paul Droin帶領,他於1965年起便全情投入家族酒莊工作,到了他接手已是第13個世代,現已退休的他還不忘與其他人分享經驗,可見他對Chablis的熱忱。於Les Lys的小丘頂上遇見他之時,湊巧手上拿著的書(《Chablis, A Geographical Lexicon》)正是他的作品,邊遠眺葡萄園,邊聽著他的解說及讀他的書,彷彿特別容易吸收知識,此書主要是介紹Chablis的地理環境、葡萄園級別與重要的「Climat」(對Bourgogne及Chablis人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一環,簡而言之,那就是「一塊葡萄園的所在地」,因當處的土壤與氣候跟別的不一樣,所以每個「Climat」都存在個別特色,葡萄釀造出來的酒便富其獨特個性),簡而精的解說提到每個「Climat」的風土特點,還有些歷史資料。 多得Chablis當地的葡萄酒協會安排,我於翌日跟翻譯人員一起到了Jean-Paul Droin的住宅作了私人訪問,主題是Chablis及「Climat」的歷史資料。走進地窖,見到他早已準備好的資料,一疊A0尺寸的打印本,全都是Jean-Paul精選的13世紀至16世紀檔案資料,早年的正本多是於parchment(「羊皮紙」,或以牛皮造的)上以墨書寫的,較後期的才是我們今時今日認識的「紙張」及釘裝書籍,語言包括拉丁文(Latin)或古法文(Old French),有些在教堂Pontigny Abbey存檔,有些則在Yonne區的檔案館(Archives départementales de l'Yonne)。由於語言跟今天的不一樣,不同時期的字體又有異,人手抄寫的字再增加閱讀的難度,要看懂這些歷史資料,著實不易,亦頗花時間與精神,除了要對內容極感興趣,也要點語言天份和進行歷史研究的技術,我花了幾近兩個多小時,在Jean-Paul Droin及翻譯人員的指導下,只看懂了幾個詞彙及多認識了些前人的生活細節和數百年間的葡萄酒業演變過程,不過,這些Chablis及「Climat」的歷史背景已足以為我帶來多一個角度去看Chablis葡萄酒。(待續) 100%寓工作於娛樂,亦寓娛樂於工作。工作時品酒,閒暇時暢飲,以酒為樂。Email: [email protected]
早前的8號風球為打工族帶來驚喜的「長周末假期」,但它卻令我的夜航班機推遲至翌日早上,使我的法國布爾岡(法語Bourgogne/英語Burgundy)Chablis酒區旅程縮短至只有3天,行程極為緊湊。 到達Chablis已是周六的晚上,雖因航班延誤而未能參加第一天的活動,能趕上酒莊釀酒師的派對也算幸運,於派對作客,見證他們為了慶祝一連兩天於周六及周日舉行的Fête des Vins正式開鑼而相聚,分享大家的出品,互相交流。 周日早上,我參加了大會的「暢遊葡萄園」活動,由鎮中心步行至附近的葡萄園區Les Lys,從此處的小丘頂(名為Le Bois des Lys的小公園)可遠眺Chablis Grand Cru(特級葡萄園),於約5公里的路途上,沿路經過其他葡萄園,有助認識此區的特色土壤、地形與氣候;中午參加Fête des Vins的典禮;下午則花了約三個多小時參加品酒環節,基於時間關係,我只能在今年參加的42家酒莊中挑選10家,品試了約50款酒,其中包括Chablis和Petite Chablis,亦有多款Premier Cru(一級葡萄園)和數款限量生產的Grand Cru(特級葡萄園)葡萄酒。 Fête des Vins從1949年始辦,定於每年10月第四個周末舉行,共有約50家酒莊及食品商參加,地點位於Chablis小鎮中心的一條小街,兩旁置了帳篷,各家酒莊展示出品,亦有酒莊代表在旁介紹,參加者只需付5歐元,便可走進小街,任意品嘗所有美酒。有興趣品嘗地道風味小食的參加者可到參展的本土食品商了解及選購芝士或肉腸等美食,又或於大會提供的小食攤位,購買蝸牛(Escargot)或於法國北部較盛行的Andouillette豬肉腸(除了豬肉,還有內臟,所以屬味道較濃的一種肉腸),試一試Chablis美酒與小食配搭。由於這也是一家大小與眾同樂的活動,大會亦有安排適合小孩的畫花臉攤位及兒童嬉戲角等,讓大人小孩樂也融融。(待續) 100%寓工作於娛樂,亦寓娛樂於工作。工作時品酒,閒暇時暢飲,以酒為樂。Email: [email protected]周四刊登
很多人對橡木塞(cork)有著不解的情意結,彷彿只有橡木塞才是酒塞,認為以橡木塞封瓶的才是真正的葡萄酒,又或它意味該瓶酒特別適合陳年,而近年多見的其他葡萄酒封瓶(wine closure)方法,如金屬旋蓋(screwcap)或玻璃瓶塞(glass stopper)等,都是較次等的葡萄酒封瓶方法,真的嗎? 某些研究報告指出,天然橡木塞並不是「完全實心」,一些肉眼看不見的微細氣孔能讓微量空氣透過酒塞進入酒瓶,因此氧氣能夠讓葡萄酒於陳年期間產生變化;然而,天然橡木塞有可能受到一種名為trichloroanisole(TCA)的化學物質感染,使葡萄酒變壞,產生一些像發霉了的濕卡紙味道。近年,有些酒塞看起來跟天然橡木塞一樣,如DIAM橡木塞,這是以經過二氧化碳特別處理的橡木粒合成而製,處理過程把橡木粒徹底清洗,避免木塞受感染,合成過程則能使製作出來的木塞一模一樣,確保透氣度一致,減低葡萄酒出品因木塞質素參差而致的問題。 至於金屬旋蓋有助「保鮮」,採用這封瓶方法的酒莊認為金屬旋蓋能有效防止空氣進入酒瓶,多用於適合採收年後1至3年內飲用的葡萄酒。金屬旋蓋不等於意味葡萄酒的質素較遜色,只是酒莊希望以這方法封瓶,為消費者帶來最「原味」的葡萄酒。 另一種漸漸被更多酒莊採用的是玻璃瓶塞,有人認為它看起來比金屬旋蓋高級一點,而且它除了能避免天然橡木塞受感染的問題,比天然橡木塞更適合具陳年潛力的葡萄酒,讓其慢慢變化。 在我看來,作為消費者,我不太在意封瓶方法,因為我相信酒莊早就考慮了各種因素才選用封瓶的方法,那已是「最佳之選」,所以我認為了解酒質與特色來得更重要。不過,若能多認識各種封瓶方法,定必有助選購美酒及決定其適飲年份。 周四刊登 100%寓工作於娛樂,亦寓娛樂於工作。工作時品酒,閒暇時暢飲,以酒為樂。 Email: [email protected]
與識於微時的幾位好友酒聚,除了談今天,也少不免會想起舊日的時光。這天,我們談起鉛筆來。其中一位好友問:「你哋有幾耐冇用過鉛筆?」 在這電子化的年代,鍵盤、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話的手寫筆成了主流工具,即使是今時今日還會書寫的人,要不用原子筆,便是用鉛芯筆的較多,鉛筆彷彿成了童年回憶的一部分。兒時在課堂,我除了用鉛筆寫筆記,很多時會「畫公仔」,在自己的書上畫,也在鄰座同學的書上畫,給老師發現的話,可以立刻擦掉,毀滅證據;那時,我參加校內的西洋書法班,經常會用鉛筆作草圖,不時會以「雙鉛筆(double pencil)」抄寫練習,結果,我對鉛筆有著頗深的情意結,經常到文具店買鉛筆或看看有些甚麼新品,出遊時更定必會買富當地特色的鉛筆,又或收起酒店的鉛筆作紀念。 早前,我把多年來收集和購買的鉛筆重新分類。我發現有些近年出產的鉛筆「手感」與氣味有點不一樣,其中一枝施德樓(Staedtler)的WOPEX HB 2 鉛筆最令我感奇怪,原來筆廠於2009年首度展示其研發的新物料「WOPEX(Wood Pencil Extrusion) 」,以環保作理念,WOPEX鉛筆的筆桿用上木粒和膠粒合成擠壓出來,這樣可以用少一點木材;外層以特別物料包裹,有防滑作用;筆芯看似跟普通鉛筆一樣,但寫出來的效果有點像鉛芯筆,沒有「鉛筆碎」,又有點蠟質的感覺,書寫起來較流暢。由於自己對氣味頗敏感,我留意到這枝鉛筆沒有了那種「木製鉛筆」的木與石墨氣味。 手上的這枝鉛筆確是一枝鉛筆,卻又跟我腦海裡對「鉛筆」的印象有點不一樣……想到這裡,我不禁想起酒塞:橡木塞(cork)才是酒塞嗎?那金屬旋蓋(screwcap)或玻璃瓶塞(glass stopper)等葡萄酒封瓶(wine closure)方法呢?下回分解。後記:我把鉛筆分類後,平日帶在身上的原子筆給換了幾枝不同外形與顏色的鉛筆,所以近日常常用鉛筆書寫,間中讓眼睛遠離電子產品,鬆一鬆,不錯呀!
大多數評審工作都先是個別評審品試葡萄酒後,根據大會金銀銅獎分數指標作準則,給每款酒個別分數,並作簡單筆記,然後品試相同酒款的評委小組會作討論,若某些參賽酒的得分相距較遠,評委小組成員會再品試,個別評審或會微調分數。最後得出平均分就是該酒的分數,公布結果則會以此分數列入金銀銅獎名單,通常獲得金獎的酒款,會由大會評審主席團再次品試,甄選出級別獎盃(Category Trophy)等大獎。 雖然各評審或多或少會於評審過程中加插個人口味的因素,給自己較喜愛的酒款加分,但既說最後分數乃平均分,若評委小組中只有一位給予某參賽酒特別高的分數,該酒也未必因而能獲取高分數,而從另一角度看,越喜愛則越多飲,越多飲幾乎等同要求越高,實際上,這倒令評審水準有所提升,獲獎的更加實至名歸。 當然,話說回來,各人的專業意見才是最重要一環。以上周HKIWSC大賽為例,評審在品酒前預先得知參賽酒一些資料:(主要)葡萄品種、產酒國與地區、年份(註:由於某些組別的參賽酒較少,一些組別可包括多個年份,那麼,評審只能知道大概年份而已,如2009至2012年)。這樣一來,在評審的過程中,考慮因素除了基本要求如:該酒有沒有「先天缺陷」,如氧化或受感染以致味道已變?是否一瓶好酒?好的,有多好?味道豐富、富層次感、口感均衡及餘韻悠長嗎?聞香與味覺上是否一致的好,還是「有頭冇尾」,香氣吸引但入口卻沒甚果味或層次?葡萄會否於未熟成(underripe grapes)便已被收採,以致酒裡有點過青的味道(too green)?還有的是:該酒能否代表其產區或葡萄品種特色?以個別酒款而言,陳年潛力如何? 期待下月公布結果,不知會否有意外驚喜,有透過參賽讓人認識其出品的新興酒區或酒莊脫穎而出,或有經典酒莊再奪殊榮。 周四刊登
每年,全球各地有多個葡萄酒大賽,有些是國家性或地區性的,這些主要是評審當地出品;有些是於不同國家舉行的「國際性」大賽,各國酒莊挑選葡萄酒出品參賽。一般而言,獲獎葡萄酒分為金、銀、銅獎,某些大賽另設級別獎盃(Category Trophy)、國際獎盃(International Trophy)、地區獎盃(Regional Trophy)或嘉許獎(Commended)等。 今年,我參與了3場大賽的評審,年初到阿根廷作國家葡萄酒大賽評審,上月在本港出席一家葡萄酒雜誌社主辦的大賽,這星期,我則擔任國泰航空香港國際美酒品評大賽(HKIWSC)的評審。此大賽評審於10月初舉行,結果於11月的香港國際美酒展開幕日頒獎典禮上公布。來到第八周年,大會換上了新標誌,亦多邀請來自各地區(亞洲為主)並於葡萄酒業界中擔當不同角色的評審。評審團要在逾千款酒(葡萄酒、烈酒和清酒)當中,透過大家對各款酒的專業認識與品酒經驗找出值得推介的酒款,建立「美酒清單」,給消費者作參考指標。 今個星期由周二至周四,每天分上下午兩段,我一天內品試的葡萄酒款約有100至120款,評審分成5個評委組別,各組會被分派不同類別/國家的參賽酒,品評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酒;周五早上則是「亞洲美食與美酒配搭」獎項評審時段,要在參賽酒中找出最佳的酒食配搭。 第一天評審日過後,我多留一會兒出席讓消費者參加的品酒活動,大家跟評審一起品試參賽酒,互相交流。活動上巧遇酒友,一位見我手上拿著酒杯,但不是在試酒而在喝酒,她問:「你今日試咗過百支,唔攰咩?」我回應:「唔攰喎,有咁多酒試,一次過試,正呀!依家,可以飲喇。」因為喜歡,所以不累。 閒暇時暢飲,以酒為樂。 Email: [email protected]
近日有不少人問我:「其實,點樣揀酒?」也許是我早就習慣了為自己選酒,亦很清楚個人口味,所以很少想過這問題。不過,此刻回想起來,我倒是有預先設定的問題,讓自己先回答,然後便知道該選甚麼酒。以下是最常出現的八問: (一)我想要白酒、紅酒,還是汽酒?若我是為朋友選酒或送禮,這位朋友喜歡哪一類?又或者,我準備出席酒局,我會先跟主人家溝通,看我該帶甚麼。 (二)我有沒有財政上的預算? (三)我(或者朋友)想要哪個國家的佳釀?抑或哪家指定酒莊?例如:最喜歡的酒莊,或近來很想品試的酒莊出品。 (四)酒局有沒有主題?如:「Cabernet Sauvignon(赤霞珠)之夜」、「Bordeaux(波爾多)左右岸比併」或「有經過barrel fermentation(橡木桶發醇)的Chardonnay(霞多麗)」等。 (五)有沒有年份的考慮?是否打算送贈一瓶有紀念性的年份葡萄酒給朋友?出席的酒局是否有年份的主題,如「1990-1996年的出品」? (六)若我要帶這瓶酒出席酒局,那我有多少時間品味這瓶酒?如果我出席前已知道那是只有兩個多小時的「快閃酒局」,那我會選瓶較簡單的;若那是「慢食酒局」,我定必選瓶較複雜的,慢慢細意品嘗。 (七)酒局出席的人有多「好酒」?早前有人跟我說「妳唔係諗住只係飲一杯呀?」,結果每次跟這好友去酒局,總要預備至少「一人一支」,甚至「二人三支(平均每人1.5支)」。 (八)如果在同一個酒局,我要帶備多過一支,我便會想自己帶的兩瓶有何關係。例如,兩瓶Chardonnay,同一酒區,同一年份,不同酒莊;或者,兩瓶Cabernet Sauvignon,不同酒區,相近年份(最多三年之隔),價格/等級相若。畢竟,我想盡量爭取機會認識葡萄酒的特色。 100%寓工作於娛樂,亦寓娛樂於工作。工作時品酒,閒暇時暢飲,以酒為樂。 Email: [email protected]
是日秋分,意味秋天已過了一半。雖然白天之時,還是有點悶熱,但入夜後,確實有著幾分秋意。時值位於北半球的葡萄園採收季節,各酒莊都忙於準備釀酒。最近需留港工作的我未能遠行,卻也不時留意各地資訊,了解當地情況,如法國布爾岡(Bourgogne,或英譯Burgundy)本月10日起已有酒莊開始採收工作,較早開始採收讓葡萄的酸度得以保留,主要用作釀造汽酒Crémant de Bourgogne;視乎葡萄園所在位置及酒莊打算釀造的酒款,用作釀造靜態酒(still wine,包括沒有氣泡的白酒或紅酒)的葡萄則預期於9月19至27日採收,待葡萄的糖分提升及熟成,葡萄酒果味會較濃郁,酒體亦較富結構。 今年2、3月,我花了點時間在南美阿根廷認識當地葡萄園及酒莊的工作。位於南半球的葡萄園,因處於不一樣氣候時節,秋採於大概3月進行。我到了幾家酒莊,從西部的Mendoza走到南面的Patagonia,再到近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的新產區,跟著釀酒師穿梭葡萄園與酒莊,摘葡萄「試味」,準備安排採收;跟隨運送車把葡萄運送至酒莊的釀酒設備;處理剛收採的「新鮮」葡萄;檢查正在發酵的葡萄汁液…… 誠然,從書上讀到採收與釀酒的工序,有如流水作業,但當自己有幸四處跑,就發現實際工作比書本上的多,經驗的積累亦極為重要,而各產區也有自己的一套,酒莊有自己的信念,釀酒師又有個別風格,加上每年天氣變化不一,結果便帶給我們各式各樣的酒款。 下次開酒,不妨留意酒莊網站的介紹,認識酒背後有多少人花了幾多功夫,才能成就一瓶美酒。也許,這會讓人更珍惜眼前的酒,明白自己身在福中。Cheers! 周四刊登 100%寓工作於娛樂,亦寓娛樂於工作。工作時品酒,閒暇時暢飲,以酒為樂。
最近,有人問我可否寫關於「飲酒時的豔遇」。好呀!然而,我想呀想,只能回憶到早些年主責籌辦葡萄酒宴,例如晚宴前的cocktail party、5至10道菜的晚宴、以教育為主的工作坊等等,確實見證過參加品酒場合的兩個人,由第一次於葡萄酒前見面,相識後發現大家情投意合,直至有天他們要結婚了,及後有孩子了,當初的豔遇最後開花結果。至於在我身上,我記不起任何跟豔遇有關的場面或人物;那邊廂,自己初次與酒邂逅的情景卻印象深刻。 那年,我與家人出遊歐洲。當時,我們參加本地旅行社的旅遊團,隨團導遊既愛酒食生活,亦愛抽雪茄。在意大利之時的某天,一行人到了家餐廳的戶外露台用午膳,導遊忽然說要請大家喝葡萄酒,在天朗氣清的環境下飲用意大利的粉紅酒,就成了我與葡萄酒的初次邂逅。接下來的十多天,每遇上旅行團預先安排中餐館吃晚飯,我們都會缺席,改為自行到地道餐館用膳,見著周邊的飯桌上多有葡萄酒,我也被感染,即使不懂酒,也會隨便點一杯,說真的,當時享受的可不是杯中物,而是那氣氛與情調。之後到了瑞士,在琉森湖的湖畔吹吹風,喝點酒,閉目深深吸口氣,頓時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如斯愜意,至今我也沒有忘記那份感覺。 多年後,我愛上了跟葡萄酒相關的一切,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是關於酒,工作以外的休閒時間還是花了在酒學或享用美酒之上,就連做運動也是因為酒,參加葡萄酒區的馬拉松成了練習跑步的推動力。看來經過了這些年,我與酒的邂逅已變成了不解緣。 周四刊登 100%寓工作於娛樂,亦寓娛樂於工作。工作時品酒,閒暇時暢飲,以酒為樂。 Email: [email protected]
記得有次在酒局,好友提到他品嘗過的一瓶酒有如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不是年輕的她,而是年近60歲時的她。 原來那瓶讓他想起風韻猶存的美女。不禁想起曾有葡萄酒初學者問我:「人說波爾多產區Pauillac的酒較為男性化(masculine),而Margaux的酒則較女性化(feminine),那是甚麼意思?」初次遇上這問題時,我確實有點不知如何是好,也許因為早已習慣把物件形象化,忽爾要具體說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酒是怎麼回事,頗難。由於教學需要,我也學會了找法方盡量讓學生拿捏學習重點。結果,我的答案是:「男性化就是那豪邁的感覺,單寧偏重,酒體較剛強,味道較濃厚;女性化就是較優雅的感覺,單寧較輕柔,酒體輕盈一點,味道帶來一份細膩感。」 過往遇過好些以不同詞彙形容葡萄酒的人,有些用具體味道法(如Granny Smith青蘋果、Fuji紅蘋果、黑加侖子、紅莓和拖肥等),有些用以上談的擬人法,有些則用上如漫畫《神之水滴》的故事表述法。另邊廂,又發現釀酒師有自己一套方法形容葡萄酒,酒莊各員有另一套,幾家國際認許的葡萄酒/侍酒師證書課程亦有別,甚至生活在不同文化的人,也會用不同用詞來形容。還有以科學化的方法,從flavour chemistry(味道化學)角度看葡萄酒。久而久之,我的品酒筆記再不只有味道詞彙,還有分數(如16/20)、人名、性別以至我估計的葡萄酒適飲期、我的手繪圖畫等。說穿了,品酒筆記是記下對該瓶葡萄酒的看法,當我翻閱時,可回憶起那味道,怎樣寫私人筆記,自己決定。 後記:初學者還是以「具體味道法」打好根基較好,畢竟當我參加品酒考試或作葡萄酒評審,還是要回到基本步,具體說出葡萄酒的特色與味道。 周四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