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長曾俊華以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榮譽主席身份,首次訪問台灣四天後總結行程,表示達到預期目的,為兩地合作奠定基礎。我卻認為這是個失敗之旅。 訪問以台灣行政院長吳敦義因臨時需要處理颱風襲台而取消與曾司長會面終結。讀者可記得,去年吳敦義未上任前曾來港與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會面?後來此事在台灣引起一場政治小風波。雖然曾司長說客隨主便,但吳院長連少許時間也抽不出來,未免有點慢待在香港坐第三把交椅的客人吧! 再說訪問成果。除了港人可以在網上免費申請台灣簽證,省卻75元外,一個雙方合作的協議都沒有簽署。但在港人拿到好處的同時,曾司長沒有承諾會給予台灣居民免簽證費的同等待遇,只說看看有甚麼地方可以改善。這個回應相信會令台灣政府失望。中國人重視禮尚往來。港台簽證是個多年的老問題。為甚麼曾司長赴台前不準備好一些便利台灣居民旅港的措施?當我們埋怨台灣傳媒冷淡對待曾司長訪台時,政府亦需要檢討一下整個訪問的事先考慮是否周詳? 香港回歸後,港台關係因為錢七條及陳水扁執政時與內地對抗停滯不前。馬英九任台北市長時亦曾被香港拒絕入境。兩岸關係解凍後,台灣與內地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現在香港才與台灣發展合作關係,便一定要在互利的基礎上加倍努力了。失敗乃成功之母。希望政府總結曾司長訪台經驗,訂出下次台港官員交往時達致具體成果的目標。
最低工資委員會宣布全體委員已就首個最低工資達成共識。報道指待特首拍板的建議水平是時薪28元。雖然有勞工界代表揚言繼續爭取33元,但我認為這個建議可以接受,理由有二。 第一、28元是保安和清潔工人的中位時薪。正是這兩個行業的工資長期偏低導致政府和一般市民接受以法律訂出最低工資。估計有十萬計的保安、清潔工人在最低工資通過後獲得加薪。這有助消除部分社會人士不滿,亦體現資本經濟對工人的基本保障。 第二、達至共識的28元來自由勞工界、工商界及學術界三方組成的委員會,亦接近勞工界要求的33元和工商界提出的24元兩者之間的中位數。雖然28元較我早前建議的30元略低,但社會共識比任何一個可能更有道理的水平重要得多(見《小心訂定最低工資》20.7.2010)。我相信特首不會更改委員會得來不易的建議。 但訂定工資水平只是推行最低工資的第一步。在不少行業,包括保安和清潔,有很多長者及傷健人士甘心接受較低的待遇。有工商界代表聲稱不會因實行最低工資而裁員,但在商言商,如何節省勞工成本會成為大小企業考慮的問題。另外,最低工資的代價會否由僱主轉嫁到最終用家和消費者,是政府須監察及正視的事項。最低工資在全球各地(包括內地)已經實施多年,許多後果和影響被多番研究和經過不同的對治。政府可以參考外地經驗,準備對策。 我期望工商界領袖可以在最低工資實行後,履行社會責任,身體力行外,亦協助中小企解決問題。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客座教授)
逾8萬港人在上星期日(8月29日)上街遊行,哀悼菲島慘劇的死難者。參與者眾口一詞批評菲律賓政府的拯救人質行動混亂低能,導致8死7傷的結局。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成為眾矢之的,原因包括他在事發當日沒有回覆特首電話及在交代慘劇時面露笑容。他後來以忙於指揮沒有時間覆電及天生一副笑臉替自己辯護。並為此道歉。但在港人心中,現在最不受歡迎的外國領袖非阿基諾三世莫屬。 菲律賓實行民主制度數十年,但因為貪污情況沒有徹底改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停滯不前。當阿基諾三世當選總統時,我曾撰文評論,嘆息菲律賓不如民主較遲發展的南韓和台灣。(見《坎坷的菲律賓民主》13.5.2010) 以拯救人質行動為例,有人批評阿基諾三世只靠雙親民主光環上位,本身卻是領導無方,看來有一定道理。他對菲政府處理事件失當難辭其咎。在他治下,恐怕菲律賓很難擺脫經濟差、治安壞的厄運。 但政府不等於人民。香港有十多萬菲律賓籍家庭傭工。像她們的同胞,菲籍女傭一般樂天知命,周末和假期在行人專用區結集、聚餐、消閒。港人從不介意,而菲人自得其樂,是香港包容、自由的日常體現。事實上,在香港有不少菲律賓人從商、工作,甚至做藝人。有人認為今次菲律賓慘劇會令港人仇視菲人。這是把港人看扁,亦對菲人不公平。不少菲律賓人對港人被殺害感到難過,亦曾舉行哀悼活動。 當今菲政府無能是事實,但在港的菲律賓人毋須因此有絲毫擔心亦是事實。
港旅團在菲島遇害慘劇期間,特首曾致電菲律賓總統,而後者沒有回覆。部分政界人士和評論員指特首此舉有違外交慣例。前立法會主席、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是持反對意見的重量級人物。 說特首致電一事違反外交慣例,只是反映一般人理解的情況,就是兩國交談的代表應該是同等級的官員。所以一個地方首長,例如香港特首不可要求與一個國家領導,例如菲總統直接對話。這個看法,不適宜放在香港身上。 回歸前很多年來,香港已經是國際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的獨立成員,因為我們符合「獨立關稅區」這個不涉主權的入會資格。後來GATT 演變為世界貿易組織(WTO),香港順理成章成為始創會員,與其他成員,例如中國及台灣(以「中華台北」稱號)享同等地位。 另一個更重要的例子是亞太經合組識(APEC)。為了吸納3個重要的大中華經濟體系,即中國、香港及台灣,APEC採納了GATT的模式,於1991年接受了3 個新成員。在APEC內,各成員代表享同等地位,所以特首每年出席APEC的首長級(Leaders)會議。在會議期間,各成員首長通常舉行雙邊會談。假如特首要求與菲總統會面,後者不會拒絕,特別是因為香港僱用逾10萬菲籍家庭傭工,為菲國提供每年數以億計的外匯。 中國是個非常重視主權的國家,但基於香港的經濟實力和歷史淵源,我們在中央授權下,享有不涉及主權的高度外事權力。所以特首致電菲律賓總統絕對沒有問題。批評的人士應該惡補一下香港擁有高於內地所有省市的國際地位的事實!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客座教授,此專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國際性雜誌《Foreign Policy》與著名管理顧問公司A.T. Kearney及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合作進行一項全球大城市的調查後,於本月發表2010年全球化城市排名表(Global Cities Index)。在十大最全球化的城市中,香港排名第5,高於區內的新加坡(第8),悉尼(第9)、首爾(第10),但低於東京(第3)。排名最高的兩個城市依次為紐約和倫敦,另一歷史悠久的國際城市巴黎排名為第4。在大中華區內,台北排名第39,上海排第20和北京排第15。 這項調查主要是衡量一個城市對周邊地區和全球市場的影響,考慮因素包括工商活動、人力資源、資訊流通、文化交流以至政治力量。具體數據包括有多少間《財富》(Fortune)雜誌選出最大的500間國際性機構在該城市設立總部、資本市場的規模、機場和口岸處理的貨品數量、甚至有多少間領事館、智庫、政治組織及博物館等。 今年上海世博的主題是「城市令生活更美好。」現在全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國家首都可能是政治中心,但不一定是最有活力或影響力的城市。在十大最全球化城市中,只有4個首都入圍。 回歸後,香港在經濟發展和民主道路上徘徊不前,社會矛盾隨著貧富懸殊變得尖銳。但從一個英國殖民地回歸到中國特別行政區,香港依然散發全球化魅力,值得我們珍惜。這項調查適時提醒政府和港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內地其他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沒有的優勢。這優勢包含令地球人感到舒服的法治、包容、多元化和自由。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客座教授,此專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自從澳門特區政府為基本法23條成功立法後,香港特區政府何時重提23條,便經常成為政壇和傳媒的話題。隨著政改議案通過,特首會否重提23條立法,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不少評論認為,在未來兩年完成立法,對中央、現任特首和下屆特首都是好事。國際政治變幻莫測,崛起的中國重視國家安全、防止顛覆,責無旁貸。假如這事能在特首換班前完成,下任特首便無需背負這個包袱,可以專心經濟、民生及就富爭議性的下階段政改籌謀。如果能夠在任期內完成這項歷史任務,今屆特首在卸任後晉升為國家領導人的階層,便順理成章。問題是:這個如意算盤能夠打得響嗎? 在立法會內,支持中央的票數穩佔大多數。只要中央明確表態,莫說北望神州的功能組別議員,就連參加直選的民建聯和工聯會都會義不容辭通過法案。但在立法會外,現時樓價飆升,基層入息持續下降,富豪,特別是地產商佔盡便宜,導致社會怨氣很大。市民不會認為23條立法比其他民生和社會問題更迫切。另外,假如23條重新出台,首先表態支持的一定是與特區政府和中央有密切關係的工商界。這必然加深有權有勢人士和升斗市民之間的矛盾。即使政府先做諮詢,市民亦會認為特首為討好中央或自己仕途,而罔顧香港更切身的民生問題。況且,在政府今屆任期內做諮詢、提建議,卻不立法,對下任特首不公平。希望政府在未來兩年不要在23條上折騰市民,還是把任務留給下屆特首吧!
我曾撰文反對政府用公帑資助市民置業,主要理由是擁有物業不是生活在自由經濟下的市民應享有的基本權利(見《資助置業,本末倒置》 20.5.2010)。政府在面對樓價飆升時,最迫切的責任是增加土地供應和打擊炒賣。可惜政府一再見步行步,結果土地拍賣創新高價,而市民要求政府資助置業的聲音愈吵愈烈。 假如現在政府資助市民部分首期買私樓,這只會令樓價火上加油,而受惠的市民可能幾年後成為新一代的負資產家族!我亦反對復建現時模式的居屋,即居屋樓價與私樓價格掛鈎,住戶10年後可補地價,然後出售物業。這個安排對大部分憑自己積蓄買私樓或到現在還沒有機會上車的市民絕不公平。 現在政府吹風,有機會興建居屋。與其反對到底,而最終政府一意孤行,我想提一個比較公平和創新的建議,供政府參考,就是政府興建另類公屋,讓中產家庭(例如月入30,000元或以上)申請。 新公屋計劃包括下列細節:1.住戶在首10年是租客,租金定為約家庭入息的三分一,例如10,000元。2.住滿十年,住戶可申請以10年分期買下自己的單位,每月供款定為以往租金的150%,例如15,000元。3.供滿10年分期後,住戶可無需補地價把樓宇自由賣出,但政府有權優先以分期總額的150%(例如2,700,000元)購買。(有關建議的詳細內容,讀者可參考我在信報網站的文章) 這個計劃,一方面滿足部分市民置業的慾望,亦確保他們無需理會樓價上升。但為了對其他市民公平,購買公屋的業主要接受他們的物業只可以有限度地升值。 (逢周一至五刊登)
星期一(8月23日)傍晚,幾百萬香港人圍在電視機前,親眼看到菲律賓被槍手挾持的香港旅行團最終導致8死7傷的慘劇。祈禱死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之餘,我認為這宗慘劇有很多港人需要記取的教訓。 首先,菲律賓警察在電視機畫面顯示的拙劣營教行動,包括用鐵鎚、麻繩的原始工具,及遲疑不決的部署,令我們感到焦慮和憤怒。直至菲律賓政府向我們清楚交代這宗挾持事件的始末前,我呼籲香港人不要去菲律賓旅遊,以示抗議。 我希望特區政府,特別是警方能夠從事件中吸取經驗,看看香港現時的反恐裝備、設施和整套應變安排,有甚麼可以改善的地方。政府亦應該與駐港的解放軍共同制定合作計劃。特首說事發時他曾致電菲律賓總統,但對方未有回應。特首應該盡快與中央政府商談,成立機制在將來處理類似事件,包括由中央出頭,派遣反恐部隊去事發地點。 和大部分港人一樣,我當晚是觀看無綫翡翠台。我對畫面不時出現的當地傳媒和新華社報道全部人質被殺的字幕感到非常憤怒。電視台為甚麼要發出這個未經證實的報道?我當時想到有不少被挾持團員的親友見到這些字幕時的心情是如何難過。我希望香港的傳媒界和廣管局關注這件事。這不是新聞自由的問題,而是在生死未卜的情況下,傳媒如何負責任地報道或不報道未經證實,卻會刺激遇難親友情緒的傳聞。 天地不仁,港人同心,讓我們再次哀悼無辜的死者及向他們的家庭和傷者致以深切的慰問。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客座教授,此專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從競選美國總統到上任後的言行,奧巴馬始終堅持平等和包容的美國核心價值。遇到一些富爭議性的事件時,他不會順從民粹,模糊自己的原則。例如在競選民主黨提名期間, 他的多年好友和教堂牧師,痛罵美國白人,認為他們罪有應得,所以受到恐怖襲擊。結果奧巴馬發表一篇傳世的演辭,在譴責他的黑人朋友的同時,奧巴馬分析美國種族矛盾的根由,然後說他不會與牧師斷絕關係,正如他不能與一手養育他的白人外祖母斷絕交往,而後者亦曾經說過一些歧視黑人的說話(該演辭題為「一個更完美的美國(A more perfectunion),我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在網上找來閱讀。 最近美國一宗社會矛盾,涉及有伊斯蘭組織打算在紐約被夷為平地的世貿中心遺址附近興建一所清真寺。對很多紐約人和美國人,10年前的911慘劇,是難忘的憤怒和悲痛,而主謀的阿蓋達是伊斯蘭組織。民調顯示53%的紐約人和68%的美國人反對此事。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在今年11月舉行,奧巴馬的民望因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及經濟未能復甦,已比前下跌很多,所以比較重視宗教自由的民主黨員都不敢就興建清真寺表態。但奧巴馬沒有迴避這個敏感問題。他今月在白宮出席慶祝伊斯蘭齋戒月假期的晚宴上發言,指出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是確立美國的宗教自由,並強調伊斯蘭教徒有同等權利在美國舉行宗教活動,包括興建清真寺。 奧巴馬堅持美國立國時的核心價值,無懼一時民意,顯示一個政治家的風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