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仞 -
2016-12-16

有反對派輿論由特首梁振英還未正式執政開始便對梁潑污水,說梁太「硬淨」。上周五(12月9日)梁宣布放棄尋求連任,反對派輿論更大呼中央會要求下任特首修訂梁的管治路線,從12月9日中央在梁特首的記者會後所發出的兩份聲明,反對派肯定會失望。  中央政府對梁振英出任特首以來的評價是:「對他(指梁特首)的工作一直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港澳辦聲明)。「中央對梁振英行政長官的工作一直充分肯定、高度評價。」(中聯辦聲明),既然是一直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那怎會改變梁的路線?  根據港澳辦的聲明,對梁的成績的具體肯定是:「梁振英先生擔任香港特區第四任行政長官以來,堅定地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穩妥處理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法律問題,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香港社會政治穩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帶領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動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即是說梁在維護一國方面做得好,在推進兩制方面也交出亮麗成績。中聯辦的聲明更列出梁特首處理得好的一系列事件,例如「特別是在處理政改問題、應對非法『佔中』事件、依法打擊和遏制『港獨』活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法律問題上,敢於擔當,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堅決維護基本法權威,堅決維護香港社會大局穩定和廣大市民福祉,堅決維護法治,表現出堅定的愛國愛港立場和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  簡而言之,中央要求來屆特首要「敢於擔當」、「要依法打擊和遏制『港獨』」,不能養癰為患。中央亦要求來屆特首能「堅定愛國愛港立場和駕馭複雜局勢」。從另一角度看,為了維持高民望而不去碰一些複雜議題,或只是說一些中聽的話但臨事不擔當,並不符合中央的要求。  新聞統籌專員

2016-12-09

昨天(8/12)早上陪梁特首到大埔一家小學和十多名三年級的同學們收割稻米,之後一起品嘗。然後又和約50名小四至小六的學生對話。這已經是2016年內第三次和梁特首去接觸小學生。前兩次是在禮賓府接受30多名小學生訪問和出席小學生水火箭比賽。若計及今年之內多次舉行的「禮賓府夜話」及到學校和中學生的對談,梁特首可以說是每個月都至少有一次甚或兩次和學生們面對面的談話。筆者很多時都有把這些活動上載至社交媒體。梁特首也用心聆聽一眾年輕人的心聲。有時梁特首和其他人士接觸時也會引述年輕人的說話,讓與會人士了解他們的角度和想法。 除了年輕人,梁特首在假日抽時間到街市「買餸」,更是家常便飯。梁特首也善用這些機會和街市的商戶、員工及市民交流,了解市民脈搏。筆者也曾經把梁特首到街市及花墟購物的情況上載至社交媒體。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5月1日和梁特首到鵝頸橋街市,那時一街之隔之地,反對派正在舉行「五一遊行」。但梁特首在街市卻受到大批市民簇擁,爭相和他拍照及鼓勵他。 今年10月,梁特首又在凌晨時分約1時半左右,輕車簡從地去觀察清潔工友在節假日後清理街道垃圾的情況。梁特首為感謝工友們的辛勞,特意在本年11月底禮賓府參觀日安排一眾清潔工友及其家屬到禮賓府參觀。今年1月底,天氣驟降,梁特首又在晚飯後到避寒中心接觸裡面的市民,給他們送飲品,噓寒問暖。 由年輕人到清潔工友到一眾街市的市民,梁特首都經常接觸和互動,了解他們的心聲和需要。這些都是筆者親身所見,親眼目睹。 新聞統籌專員

2016-11-18

正當大家痛心游蕙禎和梁頌恆的辱國行為,正當大家不明白為甚麼香港的大學可以教出這樣的青年人,香港大學的戴耀廷教授又再蠱惑青年人,不過,他自己的子女會響應嗎? 戴耀廷是佔中發起人,佔中失敗,數以百計的人被捕,他自己一波未平,又煽動另一波。近日他又提出策劃下一波非暴力抗爭,並說:「民間抗爭已是迫在眉睫。」 先不說兩年前79天佔中對香港的影響,戴教授若要再號召群眾進行抗爭,宜先「找數」。 2014年3月9日佔中網站寫著:「『和平佔中』運動首份財務報告,將會列出運動自去年(筆者按:2013年)三月展開至本年(筆者按:2014年)6月30日的收支情況,並由核數師核實。」然而佔中已經落幕快兩年了,佔中運動發起人卻「走數」,沒有如他們在佔中網站中承諾中交出一份經核數師核實的財政報告。是否佔中的資金來源和開銷有不可告人的情況?佔中發起人的政治誠信有虧,亦欠社會一個交代。 佔中由2013年1月16日戴教授的一篇文章揭開序幕,然後又商討、又預演,終於在2014年9月28日凌晨啟動。怎知佔領行動「滿月」時的10月28日,佔中三子其中兩人戴耀廷及陳健民宣布返大學恢復教學,把仍眾多的市民留在馬路上,最後佔中延宕了79天才結束,超過200名市民被捕。 今天戴耀廷又有新搞作,舊債未清,新債免問。  新聞統籌專員

2016-11-11

繼英國脫歐,民調又再因近日的美國總統選舉而一地眼鏡碎。   有分析指是「布拉德利效應」(Bradley effect) ,民調中選民因為「政治正確」原因,不敢說出自己真正所想,卻在投票時回復「真我」。英美是香港反對派趨之若鶩的國家,反對派不妨告訴大家:兩國的經歷是否對香港有啟迪作用?   1) 個別主流傳媒對某些政治人物有強烈意見,於是不知不覺間忘了其責任是反映選民的真正意見,而不是透過營造觀感來試圖改變選民。以香港為例,個別傳媒日以繼夜地抹黑歷任特首,其目的是用傳媒這個公器來反映其大股東的政治取向,而不是客觀地呈現特首和政府施政真實的一面。這情況也出現在梁特首身上。以筆者多年來陪同梁特首到花墟、街市、演唱會、避寒中心及學校的經驗。市民都很主動要求和梁特首拍照,要他加油、鼓勵他。然而個別傳媒對梁特首廣受市民歡迎的影片和照片,全不作報道。久而久之,個別傳媒把自己也催眠了。   2) 「Bradley效應」:在個別傳媒催谷下,受訪市民可能因為所謂「政治正確」而不敢表達對梁振英的支持。有港大同學便曾親口告訴我,她們很支持梁特首,但為免被人在網上騷擾,不會把和梁特首合照放社交媒體,更遑論貼文支持梁特首。   3) 輿論領袖(Key Opinion Leader)透過專欄和言論,在個別主流傳媒的吹捧下,吹出一個虛幻的景象,試圖影響真實的政治。過去大半年吹到上天的ABC論便是好例子。當胡國興前法官一出來參選,原來的ABC論便徹底破產。   最近一事也極具啟示。本周一(7/11)早上人大常委剛通過釋法,個別傳媒一定認為年輕大學生自當義憤填膺;然而當天下午梁特首剛好邀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金立群行長來政府總部演講,台下有近500位來自各大學的同學,但他們完全沒有甚麼「義憤填膺」,而是抓緊機會在答問環節上詢問亞投行的發展,散會後同學們更輪番和梁特首合照。此事梁特首也有上載網誌,筆者也在社交媒體提到合照一事;但一如既往,個別媒體對這真正的大學生民意,視而不見。   奉勸個別傳媒及民調機構,別再掩耳盜鈴了﹗騙不了市民,只是催眠了自己。 

2016-11-04

香港某些人的政治伎倆師承西方,只要對西方政治有充分認識,就對香港的政治現象見怪不怪。 西方政治手段之一是人格謀殺,方式是把謊話說一百次就可以在部分民眾心中成為事實,逐步破壞目標人物的聲譽。 梁振英上任四年來,一直勤政為民,逐步落實競選政綱中給大家的承諾,在房屋、扶貧、安老、環境、醫療各方面都做出成績。反對派不能在政績上挑毛病,就開始對人不對事的抹黑。 針對梁振英的政治抹黑工程有系統,分工明細,各司其職,活像一條工業型生產鏈是,有設計、有生產、有代言人、有市務推廣、有分銷渠道,當然少不了金主。 設計是由某媒體就一些似是而非的事,設計成聳人聽聞的指控。例如UGL本來是一份由律師起草、有見證人見證簽署的離職協議,卻被說成是秘密協議,給人一種不可告人的感覺,再引伸成為貪腐事件。一件「謠言產品」便出現在生產綫。 之後是代言人登場。反對派的意見領袖借用媒體專欄及反對派政客召開記者會及到廉署舉報,務求做到有聲音,有畫面,代言人令這「謠言產品」變得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吸引傳媒追踪報道。 市務推廣是針對潛在顧客(即市民)的心理,營造一個顧客必須購買這件「謠言產品」的氛圍。利用市民亟欲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的心理,製造「謠言產品」的媒體大肆抹黑香港回歸近20年以來的情況,而UGL事件則被描繪成破壞香港廉潔的核心價值。 分銷渠道則是通過無遠弗屆的社交媒體,把UGL這件連外國監管機構也決定不跟進的離職安排,不斷翻炒,務求把謊話說上一百次一千次。 UGL一事,立法會兩年前已經辯論結束了,政務司司長也代表政府三番四次做了說明和聲明,現在又有立法會議員要求重新調查,這不是政治抹黑工程是甚麼?  新聞統籌專員

2016-10-28

根據立法會網頁︰「香港自1841年1月26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首份憲法是由維多利亞女皇以《英皇制誥》形式頒布,名為《香港殖民地憲章》,並於1843年6月26日在總督府公布。該憲章批准成立立法局」。 由立法局成立到1993年這150年間,立法局主席皆由英國派來的總督出任,港督委任了所有立法局議員,更有權暫停任何立法局議員的職能。 1984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香港進入回歸過渡期,但由英國派來的港督仍然不願放棄立法局主席的位置。直到離九七回歸還有4年的1993年,港督才讓出立法局主席的位置,由非官守議員互選一位議員擔任立法局主席。鐵一般的事實證明,港英年代,香港並沒有「三權分立」。 1985年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正式成立,當時對特區政制設計的主導思想是「行政主導」。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香港基本法草委時便說︰「香港的制度也不能完全西化,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香港現在就不是實行英國的制度、美國的制度,這樣也過了一個半世紀了。現在如果完全照搬,比如搞三權分立,搞英美的議會制度,並以此來判斷是否民主,恐怕不適宜。」 1990年3月28日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姬鵬飛也在全國人大會議通過基本法前在會上說︰「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 因此,基本法內的條文體現的是「行政主導」。 由港英年代到今天,那來「三權分立」?「三權分立」?何時出現過?新聞統籌專員

2016-10-21

有關立法會議員宣誓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本文不作評論。但「三權分立」則必須講清楚。香港不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回歸前不是,回歸後也不是。 基本法在草擬及諮詢階段,筆者忝為其中一名諮詢委員。當時起草委員已多番強調特區的政制設計是「行政主導」,不是「三權分立」。 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香港基本法草委時便說:「香港的制度也不能完全西化,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香港現在就不是實行英國的制度、美國的制度,這樣也過了一個半世紀了。現在如果完全照搬,比如搞三權分立,搞英美的議會制度,並以此來判斷是否民主,恐怕不適宜。」 1990年3月28日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姬鵬飛也在全國人大會議通過基本法前在會上說:「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1990年4月4日頒布的基本法內沒有「三權分立」一詞,反而行政主導的原則,十分明顯。 第四十三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清楚寫著行政長官是特區首長。 第四十八條第三款「(行政長官)簽署立法會通過的法案,公布法律。」沒有行政長官簽署,法案不能成為法律。 本條第十款,行政長官「批准向立法會提出有關財政收入或支出的動議」。凡涉收入及支出的動議,皆要行政長官批准。 第七十四條規定:「議員…提出法律草案…凡涉及政府政策者,在提出前必須得到行政長官的書面同意。」 在立法會的運作上,立法會的開會日期和休會日期,都是由行政長官來定。 所有上述條款及運作清楚表明「三權分立」只是僭建的概念。 最後立法會條例第七十三條列明:「選民或律政司司長可針對任何以議員身分行事或聲稱有權以該身分行事的人,以該人已喪失以該身分行事的資格為理由,在原訟法庭提出法律程序。」 香港既沒有「三權分立」,律政司按規管立法會條例做事也合法合理。 新聞統籌專員

2016-10-14

每逢有一些和建制派人士或官員有關的所謂「負面」新聞,反對派便一窩蜂地約好傳媒一起到廉署投訴。然後出來後便對傳媒說廉署人員怎樣回應?他們是刻意在傳媒面前坐實相關建制派人士和官員的「罪狀」,令他們名譽受損,然後迫建制人士辭職,好讓反對派撈取政治好處。這已經和廉政無關,反對派的操作其實是政治污衊,究竟相關人士是否真的犯法,反對派及其媒體根本不感興趣。 自2012 年梁振英執政以來,反對派便重複使用這套手法。例如林奮強事件,當日反對派在疑似報導一出來後便高調去廉署投訴,作其政治迫害,輿論審判。廉署由於要保密,只能默不作聲,任由反對派在其辦事處門口做「大龍鳳」。客觀上成了反對派打壓建制人士和政府官員的「工具」。那麼究竟是誰在破壞廉署?答案一目了然。 前段時間廉署有人事變動,廉政專員白韞六亦已召開記者會闡述因由。但反對派政黨卻不斷引述「有力消息來源」,把疑似廉署查案過程披露。然而這正正是反對派摧毁法治,摧毁廉署的明證。根據《防止賄賂條例》第三十條,任何人泄露廉政公署正在調查案件的細節,都是違法行為。這一條規定對確保廉署在公正情況下查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說,行政機關(包括廉署)因為恪守法律,故要保持沉默。客觀政治效果是只有反對派的繪聲繪影,摧毁廉署的公信力。 廉署被反對派擺上枱,無端被捲入政治旋渦,反對派舉報後仍然和記者侃侃而談,既違反廉署條例,也是未審先判,更有蓄意利用廉署的招牌作政治工具之嫌。 誰在摧毁廉署聲譽? 新聞統籌專員

2016-10-07

一份由律師草擬有人見證的書面離職,目的只是確保一個關鍵的高層人員在離職後不競爭、不「挖角」,不知甚麼原因在佔中爆發後給西方國家傳媒找到及報道,香港某些傳媒便如獲至寶,炒作足足兩年。這正常嗎? 更可笑的是當2014年10月初這家澳洲傳媒報道了這份協議,一個星期後便立即公開澄清報道說經過全面了解,這份協議是所有持份者都知情的,於是這澳洲傳媒從此不再提!稍有點收購合併知識都知道這類離職協議簡直是商界的家常便飯,沒有這樣的協議才奇怪。但部分政圈人士以政敵自居,不去理解商業慣例,只是慣性地以陰謀論來看待任何商業保密協議,真的是笑死人。 不妨細看UGL這件事,UGL是澳洲上市公司,DTZ是英國上市公司,她們都有大小股東、受監管機構監管、有執法機構監督、更有民選的國會及悠久的普通法傳統,倘若UGL和梁振英先生的協議有丁點問題,這兩地的監管機構和執法機構會視而不見?假設他們真的視而不見,大小股東以至相關銀行會對涉及四百萬英鎊的所謂「問題」交易不聞不問?再退一萬步,英國和澳洲的國會議員竟無一個仗義執言,對這宗所謂「問題」交易予以追究?英國和澳洲的傳媒又會兩年來不聞不問?難道上述的英國和澳洲的所有相關人士和傳媒都怕了我們香港特首梁振英?所以都對這事噤若寒蟬?就在8月底《經濟學人》雜誌也寫了一篇文章批評特首梁振英,但偏偏隻字不提這宗交易,為甚麼?因為《經濟學人》是全球舉足輕重的經濟雜誌,怎會拿自己的聲譽開玩笑? 某些政圈人士及傳媒,你們不是經常對西方政體和傳媒氛圍,趨之若鶩嗎?何不冷靜想想,為何這兩個國家所有人都不提UGL這件事?醒醒吧!過度甚至極端政治化只會害了香港! 新聞統籌專員

2016-09-30

過去四年你過得如何? 這是美國大選時的一個提法,香港呢? 四年前我們的天沒有這麼蔚藍,為甚麼?因為四年來政府淘汰了四萬多輛歐盟四期以前柴油商業車。香港更是全亞洲首個立法規定遠洋船停泊時轉用低硫燃料的城市。 四年前我們經常詬病長者執紙皮過日子。本屆政府一上任便推出長者生活津貼(現有約430,000名長者受惠,每月領取2,495元)。現時香港約117萬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中,約84萬人(佔總數72%)受惠於各項公共福利金或綜援計劃。安老服務方面,政府在2016-17年度投放約74億元(未計醫療和社會保障現金援助),較本屆政府開局2012-13年度的約50億元,增幅接近50%。政府又不斷擴大公共交通2元票價優惠計劃,每日平均受惠乘客近100萬人次。本周三(28/9)又推出資助大腸癌篩檢先導計劃。首階段先導計劃會先為68 至70 歲長者篩查,之後逐步擴展至61 歲人士,預料受惠人次將達30 萬。 四年下來香港設立了貧窮綫、重設扶貧委員會、設立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2016/17年度社會福利開支達 661億元,較2012開局時的 428億元,多出達 55%。 四年來市民收入續有實質改善。收入最低三個十等分全職僱員的平均就業收入在2016年2至4月按年增長5-6%,扣除通脹後有2-3%的實質升幅。 房屋,大家不再提地產霸權,因為政府敢碰樓價。未來3至4年,潛在私人住宅供應增至93,000個單位,按年增加1萬個單位。 四年之前,社會認為「High Tech,High嘢」。今天大家都講創科,政府成立創科局,2016年首季,宣布投放超過180億元,全方位推動創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宣布在香港成立全球首個海外創新中心。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每年諾貝爾醫學獎評審機構)在香港成立的第一個海外研究中心也將於下月初在科學園啓用。國際一流科技大學在港設立分支,這是四年前不敢想像的。 體育方面,啟德體育園佔地約二十八公頃,造價以百億元計,政府部門之間有不同意見,特首梁振英親自拍板,這是香港歷來最大的體育基建。 幼兒教育,由2017/18年度實施免費幼稚園教育,為合資格兒童提供3年優質半日制服務,預計約七至八成的半日制幼稚園學位將會免費。 這一切和梁振英的决心和努力分不開。 新聞統籌專員

2016-09-23

2010年《地產霸權》中文版出版,「地產霸權」一詞風行一時,並成為當年七一遊行的主題之一。那時梁振英還未宣布參選特首。 為甚麼過去四年,沒有人再提地產霸權,也上不了遊行的主題?地產霸權沒有自動消失,但因為梁振英當了特首,他敢去碰樓價,用「洪荒之力」去增加土地房供應,並且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用辣招壓抑外地人來香港買樓。誠如梁特首在本周三(21/9)記者會上所言:「過去四年爭取土地供應令本港樓價下跌,會唔會有人唔鍾意我本人呢?」 單以未來3至4年,由於地產商手上的住宅樓潛在供應增至破紀錄的93,000個單位,只要每個單位少賺100萬元,地產界便少賺930億元,這是多麼龐大的利益,梁振英承受多大壓力?但他是毫不動搖。 政圈盛傳,一些界別人士因為梁過去四年的房屋政策而利益受損,自己不出面,卻找人去北京打梁的「小報告」。梁振英縱然無辜受箭,但為了香港人的安居樂業,一往無前。連可以直通北京的龐大利益集團梁振英都不賣帳,會為了一個地區鄉事人士而妥協? 橫洲事件,先是朱凱迪說了「官商鄉黑」,然後就有報紙杜撰,說有鄉事人士在當地的棕地上面有生意,而這位人士曾經在一個論壇上公開撐梁振英,梁振英就在橫洲的公屋規劃上網開一面,削減一萬三千個單位。這樣的報紙,這樣的報道實在侮辱讀者智慧。 梁振英政府全力增加房屋供應,卻有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一天到晚拖住政府的後腿,拖慢供應,是誰得益了?你們對得住近30萬正在苦候公屋供應的市民嗎?當房屋供應不上,樓價和租金高踞不下,客觀上,你們是為誰的利益服務呢?  新聞統籌專員

2016-09-09

香港現時有逾30萬居民在內地長期工作、生活及求學。香港的食水和副食品主要供應自內地。上述近1/10香港勞動人口的福祉和港人每日生活所需,都需要香港和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有良性互動。立法會議員關注民生事務,主張「港人優先」,又豈能不和中央和內地官員接觸,難道置這30多萬香港居民的福祉於不顧?這便是為何特首梁振英提出擬和新一屆立法會議員一起訪問內地。以往在回鄉證問題上,梁也曾為當時的立法會議員爭取,也曾安排他們到上海和深圳和內地官員接觸。今次新一屆立法會,梁亦希望締造機會北訪。 「新一屆立法會有26位第一次任立法會議員的朋友,尤其是很多有幹勁的年輕人。選民都希望給年輕人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展開他們的抱負和理想。我和特區政府的態度就是我們歡迎這些朋友加入我們立法會的工作,重視與他們的合作關係。我認為在社會上,大家有不同理想和抱負是好事,只要符合香港的憲制地位、合法的目的、合法的手段,我和特區政府都非常願意與整個立法會那70位議員,包括26位新任立法會議員朋友合作,希望大家能夠一起為社會做事。」這是特首梁振英在本周二(6/9)早上對記者說的。 梁特首除了要求「政府同事,尤其是司長和局長,盡快與整個立法會,尤其是,那26位新任立法會議員朋友,大家展開溝通」,他本人「亦希望在短時間內小範圍與不同政見、不同立場的立法會議員,大家多些交換意見。」梁甫說完,候任立法會議員便陸續接到特首辦的邀約電話。 新一屆立法會議員有這麼多新面孔,這是一個契機讓內地官員和新議員建立工作關係,也是一個展開行政和立法良性互動的契機,希望大家能重視,共為港人謀福祉。新聞統籌專員

2016-09-02

2011年3月22日有作者(現為立法會候選人)在本報發表香港城邦的文章,「港獨」開始萌芽。那時梁振英還未宣布參選。2011年7月1日有人在遊行中揮舞香港城邦的龍獅旗。2011年12月《香港城邦論》出版,梁振英還是未當選。2013年1月《香港遺民論》出版。 2013年12月26日,名為「我哋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的組織中人闖進中環軍營,震動中央神經。2014年2月《香港城邦論II——光復本土》出版,這已經是年內第三本書以「城邦為名、獨立為實」的暗獨書。在這段期間,公民黨前主席、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則「時時在班上挑戰我的學生,問他們有無想過有天早上醒來,五星紅旗升不起……要想像它(威權政府)倒下來……」。   到了2014年2月28日,香港大學學生會官方刊物學苑以《香港民族、命運自決》作封面專題,提出香港是「一獨立民族」。同日,香港獨立黨在Facebook開設專頁,明確主張:HONG KONG IS MY COUNTRY。2014年9月,學苑出版《香港民族論》,並在各大書局發售。學苑又出版9月《香港民主獨立》專號,明確表示「港獨運動本質是一場分離主義革命」,「預見港獨以後必然出現流血衝突」。   倘若你是特首,你沒有責任要社會「警惕」嗎?「港獨」在政治上未成熟的青少年人之間蔓延,會陷香港於險境。梁振英是在上面的一切發生之後,才在2015年1月14日的施政報告提出要大家「警惕」。   上述的事件簿清楚說明,挑起港獨思潮是反對派中人,包括在學校當老師的反對派。他們蠱惑年輕學生,讓他們出版「港獨」文章,甚至叫嚷必然出現流血衝突。這和現在高喊「以法達義」如出一轍。   行政長官如果看到「港獨」不斷發酵但卻默不作聲,其結果只能是由中央出手來收拾殘局。屆時或許會出現港人不願見的局面。 現在有些人見「港獨」圖窮匕現,便顛倒因果,反映了這批人心虛,既想提倡「港獨」,但又怕承擔後果﹔在分裂國家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閃在黑暗的角落,向梁振英潑污水。 新聞統籌專員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