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8月熱爆的夜,我只要一個人,安安靜靜地…… 1.2016。悶熱晚上。我去了太古城Foodcourt食飯。路過誠品,看見陳綺貞兩本書,一本結他譜,一本歌詞解說。我買了歌詞解說那本,書名是《瞬》。 2.1998。懨悶年份。懨悶原因:每天如常返工,不知返工除了搵食還為了甚麼,只知務必做好編輯order的工作(偏偏又做得唔好)。那一年還發生了甚麼事?——A.寫了一篇一萬五千字、名為《城市》的小說,參加比賽,完美地輸了;B.偶然知道了四個台灣女生名字:徐懷鈺、吳佩慈、李心潔、陳綺貞——排名絕對有分先後。 3.2016。還是那個悶熱晚上,開夜後,回到家,拆開密封著《瞬》的膠袋。書裡輯錄了陳綺貞不同時期的相片、一些手寫的歌詞、一些陳年剪報……當然最重要還是那一篇篇或長或短的歌詞解說。我立即翻到提及《讓我想一想》的那一頁。 4.1998。還沒有「小清新」和「文青」這些詞語。徐懷鈺、吳佩慈、李心潔、陳綺貞被冠以「少女標本」名義出道。好明顯,唱片公司以最靚的徐懷鈺做主打(並成功攻陷了我);吳佩慈和李心潔呢,望落,完全兩種類型,但講到尾,同樣是偶像。陳綺貞最不同。講樣,最平凡嗰個,就連Stylist(如果有的話)為她安排的那件衫也特別到……唔識點形容,總之就稱不上靚啦——或許Stylist(如果有的話)也明白她不是偶像,偶像才需要靚衫。 5.2016。我專誠一邊聽著《讓我想一想》,一邊看著陳綺貞的解說。所謂解說,無關文字和修辭使用等技術性字眼,純粹是對當年寫下這分歌詞的感受回憶:「這首歌像是我大學生活一個很重要的註解。雖然後來還延畢了一年,可是大學同學都畢業了,而那時我也知道了以後就要以音樂為工作。能完全享受大學自由自在生活的心境,都融合在這首歌裡面。」最搞笑是她拍MV那天後還去上堂,男同學見到,問她:「妳今天髮型怎麼跟伍佰這麼像?」 6.1998。我在首次聽《讓我想一想》的一瞬便知道:這將會是我一世人都喜愛的歌。不是因為歌詞(首次聽一首歌時我絕少睇埋歌詞),而是陳綺貞的旋律、林暐哲的編曲。同我唱過K的朋友都知道,我一定會點《讓我想一想》,但一定不會唱(也一定不准別人唱),只是聽(和睇)。這是一首我每次聽(和睇)都感到舒爽的歌——那種舒爽大概是:捱了整個夏天,初秋第一陣風迎面吹來,給我一種微涼的舒爽。 7.2016。聽完《讓我想一想》,接著是《微涼的你》,這是我多年來都喜歡的歌。原來陳綺貞一聽到林暐哲寫的曲那一瞬便很喜歡,並跟對方說,想試試填上歌詞。 8.1998。少女標本中我只買了徐懷鈺《向前衝》和陳綺貞《讓我想一想》。買《向前衝》我純為睇(徐懷鈺色)相,聽了幾首,就聽不下去;《讓我想一想》,我就常聽——當年我用Discman,每天只會帶備一隻CD,《讓我想一想》是經常被我選中的專輯,而且絕不Skip歌,由頭聽到尾;遇上煩悶日子,就在巴士上不停Loop《讓我想一想》這首歌,心情不至於立即變好,卻總有種令我在一瞬間靜下的力量。 9.2016。原來陳綺貞跟我同年。頂。生處地方不同,但成長軌跡應該差不多:在成長的某個瞬間對未來有了一個模楜想法、在某個瞬間突然開始把一些想法寫成看得見的文字……只是她一早就決定以音樂作為事業,並實踐和堅持下去。然後,她的歌(在她不知情下)陪某個跟她同年的落泊月巴仔,度過了很多人生瞬間。 10.1998。「寫歌是瞬間發生的事,生活中許多觀察,經歷,被收納在寫歌的瞬間。所以每一首歌都標記了一段時光,跟一種感受,於是這些歌變成了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它們提供我索引,讓我知道在過往的我,是甚麼原因我勇敢飛翔而又是甚麼原因我連走到巷口的力氣都沒有。」那多個(有著勇氣和沒有力氣的)瞬間,不知不覺地,合組成一首時間的歌。回到起點,《讓我想一想》或許及不上她日後所有專輯,卻最真摯地記下她在90年代的成長瞬間。 月巴氏~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將進K,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我曾經認為,一K同消萬古愁。 1.續上回。上回提到90年代的我失戀時,會去唱K,唱廣東歌。問題是,失戀頻仍的我,漸感廣東歌不敷應用。 2.好彩,有國語歌。多得90年代初,寶島歌手透過一首首情歌,傳入香港。 3.像辛曉琪。在一次全男班唱K聚會,某男同學突然點了一首我未聽過的歌——由一開始,他就Keep住徘徊在走音邊緣,終於唱到副歌——啊!多麼痛(終於走音)的領悟嗚嗚(完美地走晒)……但多得該名男同學深情演繹,才讓我知道塵世間原來有這麼一首《領悟》,這麼一位台灣女歌手。《領悟》,我領教過,但唱得不多,畢竟失戀已夠痛苦,我不想再在失戀的痛苦moment攞苦嚟辛。所以更得我心的是《味道》,一來(難唱得來)比較易唱,而借忘不了味道來比喻忘不了舊愛,也啱晒當時開始學人舞文弄墨的我。但不快是,每當我深情地唱到「想念你白色襪子」時,損友總會拎起支咪加把嘴:「想念你白色的Bra,和你身上的味道……」妖! 4.還有陳淑樺《夢醒時分》。她用最美的歌聲摑醒我:「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 /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其實,我很想知道陳淑樺近況。自從1998年母親逝世後,她銷聲匿跡至今。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有些人卻足以糾纏你一生。 5.情,「心」字部——情,要用心。每一鑊溝女,我自問都用心良苦,卻必定成空;我的痛怎麼形容?一生愛錯放妳的手囉。寫到這裡,隨即諗起那個以紫色作主調的MV,畢竟睇得太多次(因為失戀太多次)。我一生人飲歌冇幾多,張宇《用心良苦》卻絕對是我飲歌——我所謂的飲歌,只代表唱得多,不代表唱得好噃。 6.另一飲歌,《浪人情歌》。愛上這歌,很大程度是因為那個MV:伍佰瑟縮於一間浮在大海的傷心小屋,虛度日常,最後佢一把火,燒咗間屋,嘆道:「我想到了一個忘記溫柔的妳的方法/我不要再想妳/不要再愛妳/不會再提起妳/我的生命中/不曾有妳。」更攞命是最後打出的文案:「房子蓋在海上/所以/只有一生漂泊了。」伍佰話我知,失戀的人不是可憐人,而是一個浪人。失戀,是如此有型。 7.因為伍佰,我識埋陳昇。他們合唱了一首《愛你一萬年》:「我愛你/我心已屬於你/今生今世不移」「你要為我/再想一想/我決定愛你一萬年」——OK!妳可以不愛我,但妳不可以阻止我愛妳!我仲要愛夠妳一萬年!吹吖!年少氣盛,不知箇中野蠻(及隨時構成纏擾罪),只知愛是可以如此義無反顧(幾經辛苦知道《只要為你活一天》Soundtrack有收錄這歌,而又好彩地俾我在希爾頓中心一間CD舖搵到)。 8.陳昇。到現在我還有聽的台灣歌手。他好多歌,都是我失戀時失意時必唱的歌,但講到至尊飲歌(注意:我所謂的飲歌,只代表唱得多),當然是《把悲傷留給自己》(如果死後仲有得唱K,我肯定會繼續唱)。每逢獻唱這隻歌我都難免遇上一個憤怒情況:有人總係唔識死地係要唱埋粵語部分,仲要同我鬥大聲,我唱「可不可以」,佢就「又再一次」——某熱愛送禮&蒙面的李姓歌手改編了這首歌。 9.點知上述憤怒情況真的又再一次。優客李林首本名曲《認錯》,又被此李姓歌手改編成《只想你會意》,我唱「I don’t believe it 是我放棄了妳」,有人就死要唱「夜靜的燈火照樣感覺美麗」……那刻我只想你會意我而家好憤怒吖!你食屎啦! 10.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每逢失戀就把自己困在K房的我。情,不只對人,還可以對一個地方:你想愛這地方一萬年?但只消19年,這地方已被一班人(形生物)摧殘至體無完膚,你仲期望佢哋良心發現同你認錯?I don’t believe it囉,這是一個多麼痛的領悟啊。或許你(移唔到民)做不成浪人,又或用心良苦,繼續想念這地方昔日的味道;問題是,Why一定要委屈地把悲傷留給自己?夢醒時分,到了。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90年代的我成日唱K——因為成日失戀。 1.先旨聲明,請不要問我「失戀」&「唱K」有甚麼關係,OK?而且失戀已夠傷心,你仲問埋我呢啲無聊嘢咁狠心? 2.先旨聲明again,我的「失戀」定義相當寬鬆——包括埋示愛被拒(學名是:溝女不遂)。你可能會問:咁都算失戀?我答:Hey,人哋溝唔到女已夠傷心,你仲要懶理性地要求一個嚴格定義咁狠心? 3.90年代,每逢朋友知我失戀,就會提議:去飲嘢啦。但當佢哋知我唔太好飲嘢(而佢哋又好想飲嘢),就會改口:咁去唱K啦。這樣,我既可憑歌寄意大加發洩(兼食K Buffet),而佢哋又可以名正言順,飲嘢。 4.失戀唱K,有好多大家心照的不成文規定。Rule No.1:不要插歌。當失戀的人為自己精挑細選了大量傷心飲歌,你仲好意思插你嗰首《獨自去偷歡》?Rule No.2:不要加把咀。失戀人士唱K,總是想把自己成個人投入到歌裡去——由頭到尾連那些「呀呀呀」都唱埋。你需要做的就是聽,不是和音。Rule No.3:你除了聽,還要專心聽,切勿進行其他活動。當人哋唱到喊苦喊忽或欲哭無淚之時,你仲大喊「三個五」、「四個六」?你有冇受過教育?你話你成何體統? 5.OK,入正題。人生中首次因失戀而唱K,友人好心地幫我點了首《我的親愛》,當我細味歌詞,頂——Why一首明明講緊主人翁被狠飛的歌,竟然被黎天王演繹到這麼快快樂樂蹦蹦跳?「我沒法隱瞞/我未放開/但我卻繼續愛你/但你總不再理睬」——友人係咪勸喻/暗諷緊我死纏爛打也是徒然?歌詞,不可小覷。 6.從此以後,我只會點嗰啲擺明淒淒慘慘戚戚的歌。「如何面對/曾一起走過的日子」——即使明知自己根本同人哋沒有任何一起走過的日子;「In The Rain/Lonely Night/孤單街中舞/想找妳/只找到/一堆感歎號」——換了是現在,相信只能找到一堆逗號,逗號,和逗號;「總要在雨天/逃避某段從前/但雨點偏偏促使這樣遇見」——失戀令人胡思亂想,這純粹是一個主觀幻想出來的淒美場面。 7.失戀是永恆題材,尤其在我們都愛唱K的年代。天王金曲以外,還有「難忍再次偶遇於街中/望你忐忑因他出現失控/而男人最痛/男人最痛算這種」——其實兒女私情對一個男子漢來說,陣痛啫;「(男)從不喜歡孤單一個/(女)可惜偏偏孤獨一個/(合)我不懂得跟我/獨自對坐/原來沒有你/做人相當痛楚」——請不要擅自同我合唱,我比你想像中堅強,自問仲有力唱埋彭家麗嗰part。 8.當失戀次數漸增,男人歌已不敷應用。「我捨不得你/無奈我要創造未來」——重點是務必唱埋兩句之間的「Yeahhhh~~Yeah」;「寒風中/孤單中/必需更自強」——如果每一鑊失戀都是一次自強機會,我應該晨早強壯過進擊的巨人;「我已經不想跟你癡纏/我有我的尊嚴/不想再受損」——唱就咁唱,但問心嗰句,我都唔知幾想癡纏落去;「情難自禁/我卻其實屬於/極度容易受傷的女人」——當一個失戀月巴傷心到盡時,原來是會連性別也忘掉! 9.一首失戀歌詞,一段治愈系文字,令你我他走出傷痛,又或keep住沉溺其中(有朋友說《愛與痛的邊緣》在90年代深受不少歡場女子愛戴)。不論新歌多寡、不論有否濫收甩屎費、不論是否按人頭收費,K場,曾經是浮世男女的失戀治療場。把內心傷痛唱晒出來,化成空氣,便以為煙消雲散。 10.但我長大了,明白失戀時不應再把自己困在一個密閉場所——現在的我會選擇出街捉精靈,又或等到明年去中環釣魚釣鑊勁。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有晚執舊CD,竟然俾我搵番隻《阿甘正傳》soundtrack——不是純音樂嗰隻,而是收錄戲中歌曲嗰盒雙CD。 1.90年代唔少電影都影響了我餘生——怎樣影響?咦,咁我又講唔出……或者咁講,那些情節那些畫面都植入了我腦袋唔知邊忽,成為了我(思想)的一部分。 2.《阿甘正傳》,我是先買soundtrack後睇戲。原因,純粹為了一首《California Dreamin’》——《重慶森林》讓我知道了和愛上了這首歌,問題是當年資訊匱乏,我根本唔知首歌邊鬼個唱(以致不能根據名字去買那邊鬼個的CD)。 3.好彩某本雜誌話俾我聽(sorry我唔記得邊本,只記得我當年睇好多本雜誌)。該雜誌樂評其中一格介紹了這隻《阿甘正傳》soundtrack時提到兩點:A.CD收錄歌曲,堪稱一部美國搖滾樂發展史。B.有收錄《California Dreamin’》!當年我只留意到B那點,A嗰點?懶得理。CD,是在沙田廣場其中一條橫巷的唱片舖買。 4.電影在香港上映時,我已是堂堂正正的歷史系一年級生,偏偏迷迷糊糊地take了一科美國史。呢科好正,正在我近乎每一堂都聽唔明lecturer講乜,但因為要上tutorial交功課,硬啃了不少參考資料,總算有啲啲認識(但千萬不要問番我,OK?)。 5.對美國史的啲啲認識,令我入場睇《阿甘正傳》時睇得出乎意料地投入。 6.由50年代到80年代,由貓王到越戰到迷幻到反戰到乒乓外交到Disco,由歷史事件到流行文化,齣戲幫我補習了一遍美國當代史——即使這部當代史存在不少虛構成分,現實中根本沒有Forrest Gump去同甘迺迪握手、去同John Lennon上電視節目對談、去參與乒乓外交……但原來,在所謂大歷史之中,是由無數人物共同參與其中,問題是我們往往只留心大人物一言一行。歷史,是一個由所有人共同構成的故事。 7.而當中有些人注定失落,像Jenny。睇戲時,難免對Jenny冇乜好感、或唔明佢諗乜——她總是不甘心做一個被遺忘的平凡人,挑戰主流價值,努力地反動,但最後,乜都冇,只得到一個在當時還未被命名的絕症,注定死去。 8.Forrest Gump呢,他天生就注定沒有立場(沒有立場不代表中立),卻(Keep住被安排)參與大量政治正確活動(同樣,他根本不明白甚麼是政治正確),懵懵懂懂,卻成就不凡、得到了好多。Jenny和Forrest Gump,各有各的方向與目的(但其實Forrest Gump根本單純得沒有甚麼目的),二人命途的迥異似在隱喻一點:挑戰主流的反動是多餘,沒有立場的保守才最穩陣——尤其對注定作為小人物的我和你同佢而言。 9.其實當時邊會諗到咁多。事實是,電影聰明在用一個最單純的視角去看(不是審視,審視這組詞語太嚴重嚴肅)大歷史,磨平了大歷史當中不少具爭議的人與事——反正一切都終將成為沒重量的過眼雲煙,比那條隨風而飛隨時落在你身邊的羽毛還要輕,但這種輕,卻注定成為我們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過去成為過去,但過去真的成為過去?時間的恐怖就在這裡。 10.然後,散場,我們繼續跑落去,去等待品嘗那永遠唔知乜味的朱古力(定係朱古力味嘅屎?)。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90年代有些人與事,我如實經歷了,但亦有唔少,我徹底地miss了。 1.坂井泉水。 2.第一次聽到這名字,是ZARD推出《負けないで》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刻意叫自己遠離任何日本藝能界的人和事。 3.但80年代尾90年代初,我還是一個極度沉迷日本idol的初中生——淺香唯、高橋由美子、高岡早紀、觀月阿里莎、Ribbon(主要因為永作博美)、CoCo(主要因為三浦理惠子——留意,不是三浦惠理子)……有排數。信和,是我每星期必定會去的中心——裡頭有幾間專賣日本idol產品的店舖,齋睇住那些我心儀(但根本買不起)的CD & LD,已經開心。 4.當我順利升讀預科,唔知點解地,覺得有需要建立一個嶄新自我形象,於是刻意同過去那一個(迷戀日本idol的)我,一刀兩斷——深感迷戀日本idol實在成何體統,並將這種(完全是偏見的)觀念推而廣之,以致認為迷戀日本藝能界事物就是不成熟。為了懶成熟,我需要徹徹底底地遠離她們。 5.於是當同學向我大力推介ZARD並播埋《負けないで》給我聽時,不但左耳入右耳出,甚至即場藐嘴藐舌,嘗試用不屑表情話俾佢知:仲細咩鍾意埋呢啲嘢有冇搞錯吖~~偏見害人,未必影響一生,但幾乎大半生。 6.直至2007年坂井泉水突然意外身亡。我遙想起,好多年前,這名字曾經傳入我的耳裡,但我懶理……那一剎,突然好好好好好想了解這女子,於是像發咗癲地猛咁找她的資料看、搵她的歌聽,才知道她在(我刻意迴避日本藝能界事物的)90年代,真的好紅,紅到她的歌聲她的歌詞,足以成為一個(後泡沫經濟爆破)年代的重要印記;而同學(已經多年冇見,餘生也應該不會再見)曾向我大力推介的《負けないで》,更是一首打氣歌,一首振奮過很多人的打氣歌——在這首歌面世後十四年的那個晚上,我終於被感動,感動到好想大聲哭出來。而當時我明明只明白歌名意思,根本不知道歌詞內容的真正意思。感動,全因織田哲郎那動聽的曲以及坂井泉水的歌聲——我認為,這就是音樂的真正力量,真的能夠超越語言這道屏障。 7.不.要.認.輸。我主觀地相信,坂井泉水在得悉自己罹患癌症後也從來沒有認輸,接受治療,希望盡快痊愈,復出——而偏偏最後奪去她生命的不是這個病,而是一個意外——某個清晨,她散步期間,不小心在醫院摔倒,腦挫裂傷,離世。 8.她離世時,40歲。假如一切冥冥中都有所謂安排,我完全不明白這安排有甚麼重要含意,而只隱隱然感到一股惡意。除了荒謬(和粗口),實在想不到另一個更貼切的形容詞(和更能如實表達情緒的助語詞)。 9.在她徹底地消失後,我才開始聽回她和ZARD的過去。她的歌嚴格來說不是甚麼高深嘢,但動聽與感動,從來不需要高深,只在乎能否直指人心。 10.自此《負けないで》成為了我每當失意勞累困乏時的打氣歌。人愈大愈易失敗,也愈易被失敗打敗,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唔好認輸——「負けないで もう少し(別認輸 再堅持一下)最後まで 走り抜けて(奔跑 直到最後)どんなに 離れてても(不管 相隔多遙遠)心は そばにいるわ(心 都與你同在)追いかけて 遥かな夢を(去追逐 遙遠的夢想)」共勉之。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看見《寒戰2》那張眾人化身冰人(定液體金屬?)的海報,心諗:咦有諗過嘢喎~ 1.有諗過,不代表完成品就必然係靚。 2.在那個沒有太多(多餘)資訊的年代,貼在戲院場內和地鐵月台的電影海報,往往構成/主導我們對一齣戲的觀感。 3.例如在我對性充滿好奇的90年代初,那些三級片海報,總令我不敢明目張膽直視,只能顧左右而(不忘)𥄫它。 4.《赤裸羔羊》。我永遠記得那一排掛在邱淑貞身上的子彈。過去,我只望過這麼一排子彈掛在半裸Rambo身上,但原來當改掛在女性body上,竟然也展示洶湧澎湃的戰鬥力……我相信,就算只是抽取電影中的一些激情片段,再放大,也可砌出一張同樣洶湧澎湃(令我不忘偷望)的海報,但偏偏,就是選擇了勞師動眾地(去班一排子彈),額外影輯相。 5.當80年代大部分香港電影海報往往是一幅肖像畫(最出名自然是阮大勇那一批),到了90年代,往往動用真人(80年代也有這樣做,例如《表錯七日情》,當年鑽石山地鐵站便掛了一張,我每朝返學都會刻意地唔為意望上兩三眼)——可能是專登set個景影一輯相,又或將一輯專登為演員所影的造型照(有啲仲擺埋pose),砌埋一齊;不像今時今日,就咁用電腦,乾脆將幾個演員大頭或一些電影片段key埋一齊,交差了事。我唔敢一句斷定是designer求其——我不排除電影公司為求慳水堅力,才下令(in-house或freelance)designer咁做。 6.事隔多年後我依然記得的電影poster有:A.《黃飛鴻三之獅王爭霸》,五名主要演員(企在最右是名洋鬼子)一字排開,就咁企喺度,背後是人海和北獅,唔使整色整水,已夠晒氣勢。B.《玉蒲團》,兩名主要演員葉子楣&周弘,欲蓋彌彰,坐在一隻奔馳中的horse上——仲未夠,留心二人動作表情,一嘢便暗示了她們在戲中的角色面向個性(如果你有睇過,自能領會)。而我尤其欣賞背景嗰躂blur blur哋的樹影(blur,是為了展示隻horse正在奔馳),綠色不刺眼得來又靚。最重要一點:Why要兩位坐喺一隻奔馳中的horse上?——兩個字:快感。C.《表姐,你好嘢!》,心思盡落在DoDo梁家輝以及林蛟叔件衫上,一切,不言而喻。 7.也有些系列電影poster,像《東方不敗》和《道道道》,沿用、呼應之前的設計風格,令你一望就知道是續集——這兩個電影系列的海報,絕對是平面設計美學示範作:那些用色(《笑傲江湖》底色是白,《東方不敗》改用鮮紅,呼應東方不敗件嬌豔戰衣),那些作為裝飾的花花和graphic,統統恰到好處,正到當時喺油尖旺望見,好想搣落嚟偷運返屋企珍藏。 8.不只是高成本電影才會落足心思搞張海報。《晚9朝5》:海報上的硬照,應是在拍那些偽訪問片段時順手影埋,人人統一地白色衫襯藍色牛仔褲(當年優皮偏愛冷色系簡約配搭)——留意張睿玲,得佢一個著上underwear,這安排自然跟她角色有關(咁當然,亦容易吸引人去望)。《人間色相》:concept唔新,但依然得意吸引。 9.要講,其實仲有排講,畢竟出色的90年代電影海報,真的大把。 10.偏偏今時今日,求其兼唔靚(有啲甚至稱得上醜)的海報,真的大把。 (補充:我專登唔寫王家衛電影的海報,因為張張都靚,唔寫都知。)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今日,6月30日。十九年前的6月30日我做緊乜?邊記得。 1.如果要記得的始終都會記得,我的確記得自己在1997年睇過乜戲。 2.十九年前的農曆新年,我仲有約埋成班朋友睇賀歲片的習慣。基於成班都係仔,又鍾意action film,走咗去沙田UA睇《一個好人》。Well,齣戲主要講某名(講廣東話的)西洋惡棍千方百計攞番一餅影到佢罪證的錄影帶,於是派一班嘍囉去攞囉,that’s all。明明由頭打到尾,但我深感乏味,好似睇緊一齣為打而打的80年代初動作片。今時今日我已經冇再睇呢個好人的任何戲。我長大了。 3.踏入3月。我仲返緊學,我習慣由屋企步行到新城市廣場搭火車,途中必經希爾頓中心嗰間戲院;我通常會停低,望吓劇照——見到《一個字頭的誕生》劇照,戲名好特別喎,買飛啦——齣戲比起戲名特別十萬倍!可惜當時我仲細,未能了解命運對於一個人、甚或一個地方的擺布與操縱……只明白要掙扎求存,就不得不付出沉重代價。其實同月我仲有留意另一齣戲,《蜜桃成熟時1997》。這是一齣借少女成長過橋而散播鹹濕的三級片,離奇在徐錦江和苑瓊丹的爹哋媽咪角色,竟然真的演到一份家庭情味來(咁當然,我更多時候留心的只是第二女主角洪曉芸的演出)。 4.4月,我要衝(集合多篇人哋論文而成的)畢業論文,唔得閒亦冇心情睇戲。5月,交晒功課考晒試,終於要搵工了;某夜,跟兩位中學同學去當時的總統戲院,睇《兩個只能活一個》。當全世界都認為你大限將至,但你絕不認命,更要拚命為自己找一個活下去的可能……當時我還不知道銀河映像係乜,只知全間戲院坐得幾丁友,香港電影正在衰亡,人人都只會入場睇荷李活片。港產片?買(翻版)碟睇已俾足面。 5.其實好得意。7月,主權移交,但6月竟然整齣《陰陽路》,如果不是當年的電影人太過百無禁忌,就是嚴重缺乏政治意識(今時今日一定不會發生)。睇《陰陽路》的地方,又是希爾頓超迷你戲院,全.場.爆.滿(應該全場觀眾都有下巴啩)。 6.踏入7月,我已返工。日日不想返工的我,竟然蛇王去翻炒《春光乍洩》……有關這齣戲的,之前寫過,不贅了,請自行搵番「《春光》與我的1997」呢篇嚟睇。 7.一個月後,仲返緊工。硬闖荷李活一遍後林嶺東回到香港,拍了《高度戒備》。唔係唔好睇,又唔算好好睇,但好彩,還是睇到嗰份只有林嶺東才有的火氣。9月,葉錦鴻《飛一般愛情小說》上映。作為首齣作品,已經相當掂,不俗套而又不作狀——無奈我是到後來才買番碟睇,後悔當初好應該入場睇(有關這齣戲,我寫過一篇「當我們尋覓愛情,我們在尋覓甚麼?」,收錄在巨著《浪漫月巴睇舊戲》)。 8.成功捱過試用期,但成個10月我冇入過戲院;11月,同事話同我慶祝,請我去睇《香港製造》。散場,我倆在油麻地一路行一路沉默,或許我們都意識到自己只是(比)中秋(更冇用的後生仔),注定被一班香港製造出來的大人玩、恰、擺布。 9.年尾了。我與她去了沙田UA睇《初纏戀後的2人世界》。時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怎樣評價這齣戲——是成功(地令人唔知自己睇緊乜)?抑或失敗(但又誠實地紀錄了一齣電影的誕生)?Sorry,唔知,我只知的是由散場踏出戲院到打緊呢篇稿的此時此刻,我仲記得:金城武彈的木結他、葛民輝食的椰撻,以及李維維這個她。 10.Flashback。年頭。其實我看了杜琪峯《十萬火急》。唔係話唔好睇,但我真心覺得好辛苦,尤其最後那場火,那場拖得好長、似乎永遠都救唔熄的火,令我好辛苦,好想快啲燒完快啲散場快啲俾我出去吸番啖新鮮空氣……估不到,十九年後,真的發生了一場類似的火。《十萬火急》那場火,展示了香港電影人的拚搏;牛頭角那場火,展示了消防員的拚搏、庶民之間的互愛互助,還有香港高官們的真(廢),以及香港藝人們的真(偽)。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某年初秋晚上,我擘大喉嚨在新亞書院圓形廣場向住梁詠琪大嗌—— 1.「Gigi我好鍾意你吖!!!!!」(真係好大聲,所以激情地動用五個感歎號) 2.這應該是我自從小三嗰年參加校際朗誦比賽後嗌得最Q大聲的一次。分別是,參加朗誦,是搣時order,冇得say no;大嗌「Gigi我好鍾意你吖!!!!!」,則100%基於我的自由意志(我相信有,你也最好相信)。 3.Why Gigi會在那個初秋晚上現身新亞勝地圓形廣場?是這樣的:啱啱加入樂壇連碟都未出的她,獲邀到新亞千人宴擔任表演嘉賓。對於一班長困深山的中大仔(如我),嘩簡直是——我都唔知點形容好了。 4.嗰個某年,是1996年。我已經是一個每天為畢業論文煩惱的知性Year 3學生。知性的我,唔記得聽邊個師兄講過:任何男仔總會在生命中唔知點解地迷上一個短髮女生——結果我咪唔知點解而又毫不理性地,迷戀起在當年來說相對短髮的Gigi囉。 5.迷戀的途徑,經由她在1995年拍的三齣戲。《流氓醫生》——Gigi演的富家女阿May,戲份唔多,但好搶眼,使你不會覺得她只是那種行行企企的閒角;《百變星君》——如果你今時今日問我,我肯定會答你孫佳君其實更加誘惑,但我當年仲青春嘛,而Gigi在戲裡前半段和後半段個樣的反差又實在太大嘛,這強烈反差,實在顯得佢更加靚啦。 6.第三齣,《烈火戰車》——這才是真正攞我命的。爾冬陞安排給Gigi的角色,不是《流氓醫生》那種功能性的特定類型角色,也不是《百變星君》那種工具性的靚女角色,而是一個——普通女仔,普通到可能你同我屋企隔籬單位就住咗個的普通女仔;肯定唔係超靚,但望落又OK;無疑有點煩,但好多男仔其實又幾(犯賤地)鍾意呢一種煩……Yes,就是一個普通鄰家女孩,但對塵世間好多追求簡單純愛的天真男仔來說,就是這麼一種普通鄰家女孩才最攞命!問你死未? 7.而我已經死了。死到開始密切留意這女仔的動向,死到竟然在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的新亞書院,眾目睽睽下向住呢個女仔大嗌「Gigi我好鍾意你吖!!!!!」——實在是義無反顧(得相信連錢穆、唐君毅都為之動容)。無奈,現場所見,只得爆笑;但可以在千人目睹情況下向自己真心所愛傾吐心聲,俾(千)人笑吓,值得。 8.然後真正高潮是Gigi推出首張大碟《愛自己》。我已記不起當時一到手後連續聽了幾多次,聽的時候又把那本booklet揭來揭去睇咗幾多次……真心,連不懂音樂的我都聽得出,當年Gigi唱功其實OK勉強,每逢唱到高音就變咗假音(估不到在日後竟成為她的風格),但我依然鍾意聽——除了因為被愛意蒙蔽,也多謝幕後班底為她揀選的音樂風格,清新、又有點少女獨有的甜和快樂與哀愁,一切都是輕輕的,輕得猶如一場青.春.的.陣.痛。林志美作曲的《愛自己》自然是首選,強伯填詞的《某年仲夏》嗒落有餘韻,翻唱自蔡立兒(改編自中島美雪原曲的《絕戀》更加好聽到不得了。《愛自己》唯一叫我不滿的,是封套——乜影到Gigi咁blur?好彩,到翌年的《新居》,攬住缸金魚的Gigi好明亮通透!對我來說,這絕對是90年代其中一個經典唱片封套。我好想化身嗰條金魚。 9.突然的來突然的去。我對Gigi的嚴重迷戀,直到世紀末專輯《I’ll Be Loving You》終結。唔好問點解,因為連我都唔知點解。 10.好多年之後,我同Gigi的唯一連繫是:我工作的部門每年聖誕前都會收到由她送贈的西班牙美食,當中那樽凍湯,上年我在某個開夜晚上一飲而盡。而當年那個(令卜卜脆月巴迷戀的)卜卜脆Gigi,現在已是幸福婦女,還會賣奶粉廣告呼籲愛自己的婦女預防骨質疏鬆。時間總愛同人開玩笑,但只會令人苦笑。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1991年夏天嗰一日我和兩位同學由新世界中心(你唔知新世界中心係乜?No problem,反正都拆咗咯)出發,經由海濱公園往尖東狂奔。 1.奔去華懋戲院(你唔知華懋戲院係乜?No problem,反正都執咗咯)。 2.我們仨要睇《未來戰士2》。臨開場尚餘唔夠十分鐘。好彩,趕得切入場聽到一開波主題音樂那連綿不斷的「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 3.登登登登登!這絕對是我在1991年最最最最最(x100000)期待的電影!——當我在電視廣告睇到那隻Liquid Metal機械人T-1000驚鴻一瞥,已經呆咗;當我在戲院場內睇住T-1000的幻變,終於忍唔住用懶純正美國口音爆了聲「WTF!」——畢竟是荷李活片,自然要爆美式粗口。 4.《未來戰士2》除咗極度好睇(好睇到今時今日我還在keep住翻睇),也標誌著荷李活電影CG技術的一次飛躍——其實唔只飛躍,直頭係由地球一嘢飛到太空(占士金馬倫早在拍第一集時已諗到Liquid Metal,但佢深明以當時技術冇可能搞到)。 5.Yes,上世紀90年代,CG技術不斷進步的年代。很多過去不可能在銀幕出現的事物景象,都變成有可能了。例如史前恐龍。1993年,我在沙田UA6(你唔知沙田UA6係乜?No problem,反正都拆咗九世)單人匹馬睇《侏儸紀公園》,當我見到那隻超巨草食系恐龍(我讀文科,唔知佢叫乜名,請見諒)好似馬咁提起雙腳時,我再一次忍唔住用懶純正美國口音爆咗句「WTF!」——事隔多年我依然忘不了那種震撼——即使我明知眼前隻恐龍係假,明知是用CG畫出來,但,真係假到好真。 6.然後,CG不止於被用來單純模擬一樣事物,還可以虛構地描述歷史——《阿甘正傳》借Forrest Gump穿插於真實歷史的片段(見甘迺迪、同John Lennon上電視節目),描述了一次美國當代史(同時鬆動了歷史的真實面);當然還有那條象徵命運之神(而全程用CG去畫)的羽毛……CG繼續延伸,由模擬事與物變成創造一些(你在現實中未必有可能目擊的)大場面,例如1996年《天煞地球反擊戰》,那一場太空飛船一嘢唔該便炸爆整座美國白宮的(所謂)名場面。 7.當年我在海運(好彩,呢間仲喺度)跟同學睇《天煞地球反擊戰》,同學都好亢奮;唯獨我,全程恍如食咗過量過期的屎——A.頂唔順那個近乎低智的故事;B.頂唔順最後美國總統單拖拯救全世界的偉大安排。我首次意識到,一齣即使動用超卓CG精製大型場面的低智電影,依然只會是一齣低智電影。CG毋疑可以add value,但不代表有能力將低智變成高智(所以被渲染成舉世矚目的《天煞》續集,我敬而遠之,而事實是我對導演Roland Emmerich的大部分作品都敬而遠之)。 8.CG其中一個使用目的,就是擺明整一啲假嘢,混在真嘢中,令我們以為眼前都是真的。《Matrix》是90年代把CG用得最深邃最具意涵的電影:在那個人人都眼見為真的世界,竟然由始至終都是假的,只要你意識覺醒,便能睇穿眼前幻象似的世情,甚至識得珍惜bullet time避開子彈。連CG,都變成了說故事的重要工具。 9.真與假,界線被模糊,單憑肉眼再分不清真同假——如果閣下的CG技術夠勁的話。我從不介意睇CG戲,只介意你的CG唔好一望就好假吖大佬……CG就是要令人把假嘢當成真,而不是把假嘢造得更假。 10.但返本歸初,CG的應用是把一些難以、甚或無法在現實中找到的事物呈現,是展示想像力的方法,而不是單純把真實來一次弄虛作假。假嘢始終是假嘢,假嘢永遠及不上真嘢;而好假的假嘢,就是流嘢——例如那些合拍大片中仍然停留在PS2年代的CG。 月巴氏~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這一刻,肯定是我與優美 & 澎湃的Scarlett Johansson距離最接近的時刻。 1.優美 & 澎湃的她,正身處香港拍戲。 2.拍戲的場景,不是老蘭(她不是拍《喜愛夜蒲in HK》),不是那些倒模一樣的商場,更加不是任何懶係美侖美奐實則異常核突的所謂地標——而是油麻地舊街道,以及鰂魚涌那座好似堡壘的海景樓。Well,都是政府不會向海外及內地遊客重點宣傳的旅遊景點。 3.畢竟優美&澎湃的Scarlett正在拍的是《攻殼機動隊》。 4.有兩點令我頗詫異:A.估唔到優美&澎湃(我知呢組形容好煩,但俾我寫埋呢一次吧)的她在香港拍戲的消息,竟然成為了不少網媒的重點新聞,明明得嗰一兩張相都可以係咁loop嚟用;B.憑荷李活今時今日的CG技術,根本冇需要親臨香港(油麻地和鰂魚涌),都能夠複製差不多的場景。 5.其實仲有一點:當大家在網上或facebook睇呢單news,究竟知唔知優美&澎湃(Sorry我又忍唔住寫咗)的Scarlett正在拍的《攻殼機動隊》係乜? 6.返本歸初。《攻殼機動隊》,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作品,1989年開始連載,1991年推出單行本,到了1995年推出動畫電影;而荷李活拍緊的,正是以這齣1995年動畫電影作藍本。漫畫單行本,我當年(忍足個幾星期唔食lunch終於儲夠錢)買咗,完全睇唔明,因為是日文;動畫電影,受惠於當年昌旺的翻版市道,有幸買了一隻包裝異常精美的原裝翻版VCD欣賞,有埋中文字幕,同樣睇唔明。 7.才不過是廿年前。只能讓你打出打入的手提電話,並不是人人都手持一部,大家用緊的是配備液晶體螢幕的call機(但我連call機都冇),而電腦,更加不是每個尋常百姓家都可以擁有的高科技產品(倉頡輸入法甚至好似稀世絕招,只有極少數高手先會識)——像我,每逢打功課(我用的是速成),就要返去中大碧秋樓,通頂去打;當時的Windows係乜version?忘記了,但肯定好古舊,古舊到不會失驚無神自發地update……至於email?Internet?WOW,好深吖……記憶中,好似到了1997我才首次成功自行上網,那一刻的震撼,就好似岩士唐登陸月球。 8.所以我是有充分理由睇唔明《攻殼機動隊》。《攻殼機動隊》描述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2030年,科技發展到可以讓人類換上各式生化軀殼,大腦的意識更可以隨意連接到網絡,而既然可以連接,自然也能夠被下載、複製,甚至加工。作為主角的草薙素子(亦即由優美&澎湃的Scarlett扮演的角色),望落優美&澎湃,but,她的成個body,其實是義體——糾纏著她的問題是:我個靈魂喺邊?如果沒有靈魂,我究竟係咪人?即使有大腦,但在那個大腦意識可被下載複製甚至加工的年代,大腦會否一早就被加料,加添了令草薙素子誤以為自己是人的意識?以上問題,對於一個連網都未識上&只識用速成的我,是冇可能解答的——莫講話解答,甚至連條問題問乜都不明白(當中明顯以靈魂作為人的本質,涉及笛卡兒二元論,即「人」是分為肉體和靈魂,肉體是一部機器,由靈魂操控。肉體會消亡,但靈魂不滅)。 9.這齣動畫電影的導演是押井守。他狂拋書包地,把士郎正宗原作改編到一個極度艱澀的地步,卻深深影響了荷李活,像《Matrix》,便借用了當中一些元素(意識可被抽離到網絡任意遊走);這麼一個艱澀的未來都市藍圖,押井守卻夠膽死借用舊香港街道,再重塑、改造成一個迷離淒美的未來landscape。而多得這個landscape,才促使廿年後,優美&澎湃的Scarlett親臨香港,yeah。 10.當然你可以話無論動畫電影抑或將來上映的電影版,所展示的都只是日本人美國人想像中的香港;但重點是,這幅舊香港風景才能夠吸引他們、刺激他們的想像,因為這才是香港的靈魂,香港之所以為香港的本質。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好多年之後,我有個綽號叫做月巴。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月巴,只要你試過乜嘢叫做buffet。我唔介意人哋點樣睇我,我只不過唔可以接受人哋比我更加開胃。」 1.上面一段,改自《東邪西毒》,西毒的自我介紹。 2.「好多年之後,我有個綽號叫做西毒。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好毒,只要你試過乜嘢叫做妒忌。我唔介意人哋點樣睇我,我只不過唔可以接受人哋比我更加開心。」 3.你可能疑惑:「Why我睇《東邪西毒》時睇唔到呢段自白?」——Well,你當時可能瞓咗,更大可能是你睇的是那個甚麼「終極版」。 4.2008年的「終極版」,經過數碼修復,把成齣戲的色調tune過晒,加咗少少effect,段與段之間加入「驚蟄」、「夏至」等為你分晒章節的標題字幕……以上種種改動,我冇乜意見,我最有意見的只是:Why要把這一段解釋西毒成因的自白完全刪去? 5.所以我永遠無法接受這個「終極版」。又其實,我根本不明白Why要整一個「終極版」出來。 6.或許我從來冇飲過「醉生夢死」,有些事,一直都好記得:我好記得《東邪西毒》上畫時,啱啱升大學冇耐,返學不開心,冇乜同學,某天放學後到沙田娛樂城打機,然後去樓上戲院睇了一場兩點半《東邪西毒》;我好記得偌大的戲院裡,計埋我和帶位,得十個人,然後這萍水相逢分別散布戲院不同角落的十個人,一齊墮進這班金庸人物從來沒被書寫過的感傷世界;我亦好記得,《東邪西毒》上映後,有影評人勁讚也有影評人勁彈,憑著幾個月前才剛上畫的《重慶森林》而變得平易近人的王家衛,再一次,拒人於千里甚至萬里之外。 7.但《東邪西毒》真的咁深奧難明嗎(當年甚至有人話連金庸都唔明)?由頭到尾,成齣戲不過在講一個主題:作繭自綁。一班武功高強的人,同凡人一樣會有感情煩惱,先後因為愛情挫折,睇唔開,把自己keep住困喺呢個「睇唔開mode」之中……結果,有人繼續失落,有人賠上性命,有人搞到精神分裂。至於西毒,感情從不外露,就只作為一個旁觀者,冷眼各人怎樣自毀——直至洪七出現,一個可以為了一隻普通雞蛋而鋤強扶弱搞到冇埋隻手指的人,坦然而又從容地,決定帶住老婆闖蕩江湖——西毒終於見到一個比.自.己.開.心.的.人。他開始妒忌。他開始想起過去,想起曾經有個女人留守身旁而他沒有珍惜,想起這個女人後來嫁咗俾佢阿哥,想起當日把自己放逐在這個鳥不生蛋地方幹著殺人經紀勾當的原因……他其實在殺過去的自己。 8.如果你唔想俾人拒絕,最好嘅方法就係拒絕咗人先。當西毒以為自己好型地比世人都把感情事看得更通透,忘盡心中情,放低晒過去,「過去」卻從沒離開,還結成一個繭,困住佢綁住佢。 9.開拍《東邪西毒》,肯定因為90年代初古裝武俠片熱潮,問題是,王家衛拍的實在太耐,耐到期間交唔到片在農曆新年上畫,好友劉鎮偉臨時臨急用原班人馬拍了一齣《東成西就》(結果成為經典);到終於上畫了(古裝武俠片熱潮已經冷卻了),演員配搭跟最初公布的有大量出入,本來做瀟灑東邪的張國榮變咗做冷峻西毒;東邪呢就落在梁家輝手上但原本佢演的是南帝(我始終認為,梁家輝某些旁白說得太呂奇腔);至於梁朝偉就由西毒變成盲劍士(至於王祖賢,有人話在電影末段閃過一下但我睇咗齣戲近百次都搵唔到)……我絕對可以想像,王家衛在重構這班家傳戶曉小說人物的過去時,腦袋必然經歷過N番超巨大掙扎,絕對唔係講玩;而對於他為各人所安排的過去,我完全收貨。當中幾場武打場面,也是對香港武俠片風格的一次整合(有威也式的飛來飛去,有張徹式的盤腸大戰)。這是王家衛最複雜的一部作品,是90年代磨滅不去的最重要記憶——即使我乾晒成罈「醉生夢死」。 10.另一個我永遠接受不了「終極版」的終極原因是:竟然換走晒陳勳奇的配樂,刪走一開波那首《天地孤影任我行》。一個人有煩惱係因為記性太好,但當你唔可以再擁有嘅時候,你唯一可以做嘅,就係令自己唔好忘記。所以好多香港人(如我)成日記住以前。 月巴氏~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1.那個人,是我。 2.1990年《笑傲江湖》。我租LD睇。自小沉迷技擊打鬥的我,睇慣拳拳到肉,對《笑傲江湖》那種對武功的展示感到好新鮮——真正武功高強人士,不滯於物,殺人用的是內勁劍氣,擲葉飛花傷人立死……而最重要還是一眾高手都識得反地心吸力地飛來飛去飛上飛落(但連夜趕路時依然堅持騎馬)。如果八十年代港產城市動作片給我看見的是拳拳到肉的「重」,《笑傲江湖》給我睇到的是,「輕」。 3.生命中不能感受的輕。畢竟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不會吊威也。借助威也,程小東呈現了一個奇想天開的武俠世界——吊威也當然不是由他發明,只是他用得太出神入化。早在1983年《生死決》他已經示範了一次,最後劉松仁、徐少強懸崖決戰,二人(在吊住威也的情況下)做出了不少只有真正高手才能使出的劍招。 4.《笑傲江湖》好睇,但仲未掀起一片古裝武俠片熱潮,真正令片商爭住拍古裝片的是續集《東方不敗》。同《笑傲江湖》一樣,《東方不敗》只是攞了原著中的人物和部分情節,然後,勁改——但唔緊要,我從來都將原著和改編分開睇,如果下下都用原著角度審視一齣改編電影,好辛苦好無謂啫。 5.事實是《東方不敗》真的好好睇——我指的「好好睇」集中在武打場面和林青霞的演繹。應該是budget多了,打戲比《笑傲江湖》更大場面,除了中原劍客,仲加埋扶桑忍者(其實程小東在《生死決》已有加入忍者),不論中日武功,同樣威也搞掂,這就是想像力的表現。咁當然,如果沒有了林青霞的東方不敗,齣戲可能依然好睇,但肯定冇咁好睇——由仲係男兒身的一臉英氣,到自宮後的百般嬌媚,都被林青霞完美演繹了,我甚至認為,這是香港電影史上一次最成功的選角。但我一直堅持,許冠傑才是演令狐沖的首選,李連杰演不到那種懶理江湖事的hea。 6.李連杰演黃飛鴻才啱數。好記得,1991年唔知邊一日,我在旺角百老匯大堂,望見不日上映燈箱貼住一張海報——磅礴雲海下,站著一條相當有型的黑影。我立即同朋友講:「X!型吖!」(當時剛剛學識講粗口冇耐,為講得更精準流暢,自然要多用)然後一直期待齣戲快啲由不日變即日上映——等到了,我在銀幕睇到另一種有別於《笑傲江湖》的武打呈現:擺明有威也幫手,但吊在李連杰/黃飛鴻身上,又是另一回事,沒有超凡內力,反而還是一個常人,只是這個常人比起晚清時期,大部分常人身手了得,跳得高啲,腳又快啲,仲會在緊急關頭使出「佛山無影腳」超必!戲院中的我睇到異常亢奮,亢奮到想即刻搵件洋鬼子或漢人走狗嚟打!袁家班勁吖! 7.一齣《黃飛鴻》,一齣《東方不敗》,開展了一個古裝片盛世,大把戲爭住搵李連杰和林青霞拍,有些OK有些好唔OK,好唔OK的例如搵李連杰做張無忌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唯一OK的是張敏演的趙敏和邱淑貞演的小昭),又例如夾硬延續《東方不敗》而拍的甚麼《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 8.九十年代初那一個古裝片狂潮,我會認為,就像今時今日的超級英雄電影熱潮——大家都是拎家傳戶曉的原著改編,但分別是,荷李活是有部署、有計劃地去拍超級英雄,務求令成件事可以合理兼持續地進行;當年香港的古裝片?感覺就是:咦!啲觀眾受喎,仲唔同我求其攞本武俠小說嚟拍吖笨……拍得唔夠人快唔緊要,總之要趕搭呢班武俠尾班車,搵得幾多得幾多。大家夾分動用消耗古裝武俠的剩餘價值。 9.然後,當威也變得比演員重要,當我們再睇見班友飛來飛去開始悶到嘔時,一個類型完美地被玩死了。 10.而我,因為這個狂潮而迷上了武俠小說,一心打算成為武俠小說(大)作家,印印腳等人買我的小說版權改編;有見武俠只出現在遙遠的古代,為對古代有更深認識而九唔搭八地走去報歷史系主攻中史,結果……咪如願以償囉,只是當時已經冇人拍/睇武俠片了。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因為Radiohead出新碟,我晨早就決定這一篇要寫Radiohead。但一件偶發的事,令我差啲想改題目。 1.取悅人,從來都重要。尤其在這個重視呃like的量化年頭。 2.我習慣和鍾意取悅人嗎?就算再唔習慣再唔鍾意,總會取悅過啦——否則,也不會因為那件偶發的事而想改題目。我心知肚明寫呢個偶發題目,肯定多啲人鍾意睇多啲人like(即使所謂鍾意睇和like都只是維持一兩日的事,然後便煙消雲散)。於是周三晚上我係咁諗,諗來諗去,就是冇感覺,唔想明明冇感覺但為了交文(和取悅人)而扮到懶係好有感覺。最後,維持原判。 3.取悅不取悅,沒有對錯,沒有高低,純粹睇你點揀——又或者咁講,取悅,總是被認為比較明智,爭在手法核唔核突。 4.像我開始認真學聽歌的90年代中(如果做任何事都有原因,我認真學聽歌自然也有原因,但過去已寫過太多次,不贅了)。那時候,Britpop盛行,好多英國樂隊都爭住投身這股風潮——好多都只是混水摸魚乘機掠一筆。這是好正常的事,就像90代初古裝武俠片在香港盛行,於是有段時間入戲院你會以為回到武俠時代,想睇人著時裝做戲俾你睇都難。這就是取悅。 5.對比過去所有搖滾風潮,Britpop由頭到尾都被認為是一場marketing而多於一次創造——咁又真係冇創造過啲乜,不過是將60年代英國結他音樂及日後音樂上的英倫元素來一次綜合重塑咋嘛——你可以話,Britpop是一次英國搖滾的二次創作。 6.為方便分類,Radiohead被歸類為Britpop樂隊——係咪呢?時間上,你話係咪係囉,畢竟他們在1992年出道;音樂風格上,好難稱得上是嚴格Britpop(但怎樣才算是嚴格的Britpop?好難講)。 7.Radiohead一直在努力擺脫這個由別人加諸的歸類。我第一次聽Radiohead,已是1997年的《OK Computer》,他們第三張專輯,一張曾被英國音樂雜誌選為全宇宙最強的專輯——但我聽《OK Computer》的原因同以上無關,純粹因為當時心儀的一個女生有聽,我想取悅她,咪聽囉。事情的發展自然是:女生懶理我的取悅,但我因此而迷上Radiohead,更追聽他們之前兩張專輯,1993年的《Pablo Honey》和1995年的《The Bends》。 8.《Pablo Honey》整體流麗,但不算太標青(這個評語純粹是跟同年代其他樂隊更勁的作品比較),不算太標青之中偏偏又因為一首《Creep》,讓他們受到注視。如果從商業角度看,他們絕對應該在下一張專輯整多首類似的單曲,但佢哋冇咁做,反而交出了一張整體流麗之餘,比起《Pablo Honey》進步十幾廿倍的專輯,讓他們更加紅了。再從商業角度看,他們好應該在下次整一隻(擺明)延續《The Bends》的專輯啦,佢哋又冇咁做,反而把好得樂迷歡心的《The Bends》拋諸腦後,整咗隻完全懶理《The Bends》支持者感受、甚至懶理能否流行的《OK Computer》,結果,Well,被公認為Britpop年代劃時代的的經典——又其實,Brit唔Britpop,已經不再重要,他們已靠自己創作掉走了這個被阿豬阿狗加諸的身份。 9.Radiohead的勁,在於從不取悅——取悅,就是要睇人面口而作出相應行為,過程中肯定要委曲自己——創作,若存在委曲,就肯定去不到最盡之境地。 10.而最勁的是:好多90年代的歌,現在聽依然覺得好聽,極有可能根本是回憶在作祟,回憶自行加了分;但《The Bends》和《OK Computer》嗰種好聽,是真的超越了時間。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我認為,若果有人要寫香港史,應該把過去一周訂定為「Leon周」——個名當然可以再從長計議。 1.有關黎明(Leon)怎樣在首場演唱會臨時取消後單拖拍片講「對唔住」,再在Facebook專頁出po,化解了一場「關公災難」的種種,大概已經有十萬人寫文讚過,我冇乜補充。想說的只是,在這個已經冇人再肯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年頭(例子太多,請自行參看位處政府核心內圍&外圍嗰班人),一句「對唔住」,原來是多麼的有價值。 2.這句「對唔住」所伴隨的不是抵賴。反而是把責任孭上身,畢竟嗰啲(被指未符合防火規格的中國製)帳幕是他們拍板採用的(如果換轉另一條友,應該或肯定會講:「帳幕並唔係由我親手製造,至於決定採用就係唔知邊個部門的決定……」)。 3.第二晚,成功開騷。因為拆去了(被指未符合防火規格的中國製)帳幕,本來被包住的核心內圍,無遮無掩,Leon優美而浪漫的歌聲衝出內圍傳到外圍。 4.然後,有人專誠在演唱會期間走到核心外圍,遙聽Leon,免費地。 5.又然後,引起道德指控:(1)在核心外圍免費地聽Leon演唱會,freeride別人心血,不.道.德──這指控針對貪小便宜的心態;(2)免費聽Leon演唱會已經不道德啦,仲po埋上Fb,簡直是不道德combo!──這指控針對連道德不道德都分辨唔到仲要周圍揚的低等人格;(3)亦有懶係持平的人說:如果只係聽一兩首,都算~~但唔應該由頭聽到尾連encore都聽埋囉!──這關乎程度的問題(咁免費聽一首唔太紅的sidecut,會否不道德來又比較有道德?還是免費聽一首當年攞獎攞到開巷的金曲更加賤格?好具爭議性吖!)。當然不排除部分免費聽騷的人也買了飛捧了場,但行為從來都是獨立地個別計算的,一個道德的行為,不能抵銷另一個不道德的行為。 6.一場核心內圍的concert,竟然掀起了一場核心外圍的道德論辯,我估,連明蝠俠本人都始料不及。 7.這令我回想起另一場演唱會,1994年譚詠麟大球場演唱會。這場演唱會,同樣差啲無法成功開波,同樣在當年引起軒然大波──臨近開波,政府部門話因噪音問題,可能影響附近一帶居民,要求cancel。結果經過一輪斡旋,演唱會照常舉行,成為了香港史上其中一場好重要的演唱會…… 8.但我不是想同大家分享呢場演唱會有幾好聽(又或幾細聲),而是我清楚記得,當年TBB《城市追擊》針對演唱會可能引起的Noise Pollution問題,專誠走訪兩個住喺大球場附近的家庭──家庭A,一睇個客廳就知非富則貴的超有米family;家庭B,點睇都只係一個不會發達的超窮苦人家。對於呢場大球場演唱會,家庭A的太太咁樣回應:「好困擾」(我超記得佢咁講),然後太太再一臉苦惱盡訴這場演唱會怎樣影響他們這一家的(有米)生活,個女做唔到功課溫唔到書諸如此類……至於家庭B個阿叔,著住一件白背心,坐喺屋外望住山下大球場笑說:「都幾好吖,有免費演唱會聽。」OK,如果要以最嚴格態度執行「免費聽concert就是不道德」的律則,呢個阿叔及其家人,好應該在演唱會進行期間搬走。Why嗰個有米family唔使搬?尊貴的他們,可不像窮阿叔咁enjoy呢場free show,他們由始至終都是受.害.者。 9.周三晚10點左右,我寫到上面一段,Leon喺Fb做live。我突然覺得,Leon的智慧是:他把一場因誤判而隨時招致商業災難的演唱會,演變成2016年一個真正與民同樂的聯歡會——不論你正身處核心內圍定外圍定係沙田圍,總之,大家同呼同吸。 10.畢竟左手又係肉手背又係肉,有時,唔使分得咁清楚。:) 月巴氏~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本性難移,我經常在一些別人眼中唔等使的事情上狠下苦功──例如研究《Electric Girl》副歌每一句最尾嗰粒字的正確唱法。 1.1990年。自從聽了《Electric Girl》一次後便深深愛上。 2.可惜冇錢買cassette。好彩一年後,TBB電視劇《男人勿近》起用了這首名曲作為主題曲,以致一星期五晚都聽到。就在這個keep住狂聽的情況下,我突然發現到,張立基在唱副歌「熱力似天火熱熾,電量就似不死電池,若是你粗心大意,就像是我今天恨遲」(入每一句前的那個Ah,我省略了),每一句的最後一粒字,原來不是單純地照住該字讀音來唱,而是隱隱然用一個類似「yeah」的音拉長收結,於是,「熾」不是「熾」而是「熾eah」;「池」不是「池」而是「池eah」……其實早在進入副歌部分前的那一句「也再去找電力犧牲者」嗰個「者」,已經被唱成「者eah」──Yeah!張立基晨早留下伏筆。 3.還是後生仔的我,自然不知道這種加入Yeah的歌唱技巧有沒有特別名堂(我亦不方便問當時的音樂搣時);這一下少少的拗音卻讓我明白到,一個歌手唱一首歌,不一定單純地把每粒字就咁唱出,原來還可以加一點潤飾,而這一點少少的潤飾,就是歌手有沒有為一首歌注入個人風格、獨特生命的證明。 4.其實當年的我點會諗咁多。我諗的只是:學以致用。既然咁難得給我發現了《Electric Girl》這個秘密,梗係要有樣學樣,希望能夠大派用場──在K場。每一次高歌《Electric Girl》,都必定忠於原著地將那些「者」唱成「者eah」,「熾」又唱成「熾eah」,無奈是,友人們都留意唔到,甚或根本就冇嘗試去留意我的努力。 5.我不甘心。我決定迫自己再勤力一點,鑽研埋張立基的「Electric舞步」(都話過我經常在一些別人眼中唔等使的事情上狠下苦功)。Sorry,即使當年的我未算太月巴,跳舞呢,可不是想自學就能自學得到,但我那副不適合舞蹈的身體,阻不了我的熱忱──我點都要扮!就算,只是扮到一下都好。 6.結果真的俾我扮到了。如果你有睇過TBB版MV,應該會記得,當唱到最後係咁loop「Electric is her world, electric girl」時,個鏡頭係keep住順時針地轉的(但有時又會逆時針轉喎),而既然現場(即K房)不設鏡頭,係咁轉轉轉地影住我唱,咁我咪自.轉.囉(童叟無欺而又千真萬確,不少朋友都見識過我呢一下恍如接通電流下的自轉)。Yes,這就是我對《Electric Girl》的attitude。你可以話我偏執,我卻認為這種attitude完全來自張立基&《Electric Girl》給予我的p.a.s.s.i.o.n。 7.我有收看亞視習慣,好早就識張立基。1986年,他參加《未來偶像爭霸戰》正式出道。在亞視的日子,他出過幾隻碟,唱過一首OK紅的《你好嗎》,但紅歌唔紅人;記得亞視幫他拍過一個音樂特輯《張立基「夢幻」特輯之「夜消沉」》(我OK鍾意的),陳穎芝有份演出……踏入九十年代,轉簽TBB,一首《Electric Girl》,紅到核爆immediately(這就是當年TBB的威力)。在那個還信奉勁歌熱舞的年代,張立基被公認為舞王,留心睇番,他原來將一種誕生於八十年代中期美國的舞蹈「The Running Man」(代表人物是MC Hammer)融合於自己舞蹈中;而重點是,張立基是真正有唱功的歌手,在我翻看他大量《Electric Girl》現場演出時發現,他真的又唱又跳全程氣也不喘。 8.收錄了《Electric Girl》的專輯《When the Wine is Over》,張立基事業顛峯;1991年的《Passion》算是延續了聲勢,但又明顯及唔上《When the Wine is Over》咁勁──而事實是,張立基再沒有推出一首勁過《Electric Girl》的歌。然後,他人氣逐步下滑,最後,離開樂壇。 9.我曾經同朋友研究過:Why張立基唱得跳得,偏偏不能好似四大天王咁紅?朋友說:「咁你不妨問番自己,點解只留城城頭而不去留基基頭?」霎時間,我啞咗。可能,當年的我也只是迷張立基的(幾首)歌而不是迷他本人。 10.一個歌手紅唔紅以及紅幾耐,真的存在著一些當事人控制不來的因素。無論點,好想多謝張立基在九十年代唱過這麼一首叫我發癲的《Electric Girl》。假如有天在街上偶遇,我除了會跟他說聲「你好嗎?」,更不排除期間興起即席表演Electric自轉。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