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帶了細佬參加「香港導盲犬日2016」活動。現場有20多隻導盲犬,細佬興奮不已,坐在導盲犬身旁又摸又錫,一時用手指篤牠們的小鼻,一時又拉牠們的尾巴。乖巧的導盲犬唯有左閃右縮,迴避細佬的「襲擊」,不時投以一個「你搞完未呀細路」的眼神。我這個媽媽實在有點兒難為情,唯有不斷撥開他的手說:「唔好,唔好」。 我也明白這些導盲犬實在可愛,大人小孩見到牠們都忍不住要摸一摸。香港導盲犬服務中心主席Raymond說,現時大部分香港人對導盲犬都十分正面,不過,有時太過正面,變成熱情,都會影響導盲犬。「導盲犬不是寵物,尤其是我們在街上見到的導盲犬,牠們不是在散步,而是執行職務,帶領盲人走路。」 現時香港約有20隻導盲犬提供服務, Raymond提醒大家,在街上見到導盲犬,千萬不要用任何聲音或手勢干擾牠們:「例如不要不斷地說『好得意呀!』,或者用手在牠們面前『揚下揚下』,更加不應撫摸牠們,這些動作都會令導盲犬分心,阻礙牠們認路和帶領盲人。」 在街上見到導盲犬,很多人都禁不住拍照,但閃光燈會傷害導盲犬的眼睛,真想拍照的話也應先得到盲人同意,亦千萬不要用閃光燈。Raymond也提醒一向心急的香港人,見到導盲犬工作時要保持耐性:「我們訓練導盲犬乘搭扶手電梯時,都會要求牠們站在電梯前3秒才踏上去,跟前面的人保持安全距離,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在後面推撞他們,也不要『攝』位,站在他們的前面。」 所以大家緊記,下次見到導盲犬的話,收起你的正想爆發的熱情,保持冷靜!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
1995年,患肌肉萎縮症需要坐輪椅的Yvonne,來到煤氣公司應徵客戶服務中心工作,她是公司第一位接觸的殘疾人士,雙方都戰戰兢兢,抱著「試咗先啦」的心態。 這一試,Yvonne便工作了21年,亦為公司開闢了一條新的人力資源道路。Yvonne說:「因為我坐輪椅,比較適合一些不需太多走動的工作。」另一邊廂,公司亦表示現今請人難:「不少年輕人找工作都講求趣味,希望多變;客戶服務需要坐定定聽電話,他們或覺得單調沉悶,因此流失率會較高。」雙方一語道破那種一凹一凸、互相滿足的完美配對。 公司由聘用Yvonne開始,至今已請了10位殘疾人士,包括肢體傷殘、聽障和自閉症。回想這二十多年的經歷,公司認為配對是最重要。「無論殘疾或健全人士,人人都有長處,關鍵是你有沒有把他們的技能放到合適崗位。例如在工程部,我們聘請兩位聽障人士繪圖,這類工種需要靜靜地工作,大家只要能以文字溝通,其實根本不構成甚麼障礙。時下年輕人,都是用WhatsApp啦!」 公司亦努力建立共融文化。「我們舉辦一些活動讓員工明白如何與殘疾同事相處,例如針對聽障同事,在活動中播放一條聲帶,模擬聽障朋友平時聽到的聲音是多麼模糊,或者讓健聽同事試試讀唇,使他們明白與聽障同事相處必須慢慢說話,或不要一班人同時講話,否則很難讀唇。」 當年公司聘請殘疾人士就如摸著石頭過河,到今天不同部門同事都爭相探問:我又想請殘疾人士喎,有冇呀?這21年來的道路也許曾荊棘滿途,但走著走著,也成了一條康莊大道。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周四刊登
像我這個年紀的人,大概都記得有一個兒童節目環節叫《我都做得到》。內容是小孩子們選擇一個他們夢寐以求的行業,然後經過簡單的訓練,便可以夢想成真,在大人指導下一嘗這心儀的工作。印象中小孩子選擇的都是一些制服行業,有護士、郵差、消防員等。可見小孩子穿上制服後,那種「我都做得到」的精神便會瞬間爆發出來。 原來殘疾小朋友也可以通過制服來體現這種精神。不講不知,童軍是香港唯一一個制服團體有專為殘疾小朋友而設的旅團。以女童軍為例,現時約有300名特殊女童軍,大部分為智障。「由於特殊女童軍的身體障礙,她們在理解能力方面會較弱,所以我們會特設一些適合她們的活動,但同時也有不少活動是讓她們融入一般女童軍的圈子,好像我們周年大會操,特殊女童軍都會參與其中,只不過由於她們體能的限制,別人步操一個圈,她們可能只行四分一,但這已足以令她們十分自豪。」特殊女童軍領袖Heidi說。 認識童軍運動的話,一定會知道考「興趣章」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每個童軍都會以制服上有多少個章為榮。「我們也為特殊女童軍設興趣章考核日,不過當然需要考慮她們的能力作出調整,例如一般女童軍考烹飪章需要煮兩餸一湯,但特殊女童軍只需要煮一餸,菜式要求亦較為簡單。」 制服團隊的意義在於穿上同一套制服後,大家便是一家人,一同步操,一同戶外活動。「制服對特殊女童軍的意義特別重要,只要她們穿上制服,她們的自信心便會大增,與其他穿同一制服的女童軍在一起,令她們覺得別人可以做的事,她們都做得到。」Heidi說。 原來只需努力做,我都做得到!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周四刊登。
遊樂場是我一家人放假最常去的地方。做媽媽的都知道,無論你帶小孩子去風光如何明媚的景點,品嘗如何令人垂涎三尺的佳餚,對他們來說也不及一道滑梯、一座鞦韆來得吸引。上星期日我如常地帶我兩個兒子到公園,大兒子突然走到我身邊說:「點解那邊的小朋友光坐著不玩?」我轉身一看,一位約六、七歲坐輪椅的小男孩目不轉睛地看著小孩子們到處蹦蹦跳跳,他那種羨慕的眼神告訴我,玩,是小孩子的權利,身體殘障的小朋友亦然。 難道殘障的小孩不想玩嗎?一個沒有背靠或圍欄的鞦韆,癱瘓的小朋友無法玩;只有樓梯沒有斜道的遊戲架,坐輪椅的小朋友無法玩;一些地面鋪設了礫石的遊樂場,用拐杖或坐輪椅的小朋友無法行走;甚至現時一般的塑料滑梯,原來配戴人工耳窩的聽障小朋友也無法玩,因為滑行時會產生靜電,影響儀器。這些何其平常的玩意,真想不到對於身體殘障的小孩子來說,要玩也是難如登天。慶幸,香港原來也有不少共融遊樂場,例如鰂魚涌公園是一個我一家人留下不少足跡的地方。起初去的時候,覺得為甚麼會有一個恍如過山車座位的鞦韆(圖),小孩子上落也實在麻煩。原來,我太膚淺了。 當然香港的共融遊樂場不一定每個設施都是無障礙,但共融遊樂場的意義,不單止是滿足殘障小孩子喜愛玩樂的天性,更重要是如其名,帶出共融的訊息。身體健康和殘障的小朋友,都可以一起玩、一起笑、一起享受童年。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
經歷兒子離世的傷痛,有人會一蹶不振,但黃家寧(Raymond)夫婦把對亡兒的舐犢之念昇華,以兒子名字成立「庭恩兒童中心」,把這份愛延續散播開去。 Raymond夫婦的兒子黃庭恩患有唐氏綜合症及言語障礙,5歲時不幸離世。上天奪走了兩夫婦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經歷兩年傷痛和沉澱,卻指引他們走上一條博愛的道路。他們於04年成立庭恩兒童中心,為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免費或資助言語治療服務。Raymond說:「庭恩以前接受言語治療時我才發現,私營治療費用很貴,每一節動輒千多元,基層家庭根本無法負擔長期治療,排政府醫院的話條隊又好長,無奈讓孩子的病情一直拖延下去,對他們構成終生影響。」兩夫婦當時以積蓄成立中心,畢竟提供言語治療的成本高昂,難以長期營運。 適逢當時Raymond代理朱古力品牌Leonidas,他決定把這盤生意的利潤投入中心營運,這想法亦感動了理念相近的比利時總公司,合作關係一直維持至今。現時除了代理朱古力外,他們還開設了兩間餐廳,業務收入扣除營運成本後都全數撥予中心作發展。中心成立12年,已經服務逾2,500個有言語障礙的小孩。Raymond說:「言語障礙看似並非甚麼大病,但這些小孩因無法有效用言語溝通,會以肢體動作去表達思想,例如想跟小朋友玩不懂得說,因而會大力拍打小朋友,造成不少社交困難;別人不理解他們的意思,他們愈是暴躁,因此很多小朋友都連帶有情緒問題。」 中心的孩子經過治療後重拾自信,就是這種喜悅,把他們對兒子的愛化為一張張笑面,永遠活在心中。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周四刊登
「我要放低心中忿恨,寬恕別人!」阿晨高舉雙手喊叫,在舞台上把新移民這個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誰又想到他昔日沉默寡言,經常離群獨處,跟今天充滿自信的表現簡直是天淵之別。他這個改變,源自於他參與了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DR Youth計劃。 阿晨四年前由內地來港,操著大陸口音入讀中一,受到同學們的排斥。「很多人都只著眼於新來港人士的弱勢,但事實上這班年輕人除了英文較差外,他們的中文、數學,或者對內地歷史和文化的認識等,都是他們的強項。因此我們推出DR Youth計劃,一方面安排活動好像是話劇表演,協助這班年輕人走出孤立;另一方面讓他們發揮所長,例如我們邀請阿晨做義工,幫本地小朋友補習,帶領小學生出外參觀等,也從中讓他們多接觸香港人,融入社區,互相欣賞。」項目負責人說:「我們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這些連結,提升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如不同團體之間的搭橋鋪路,或者通過不同階層的協作,這些人脈、經驗、網絡、觸覺等,對於促進社會繁榮和長遠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便是建基於這個理念而成立。基金資助一些與兒童和家庭福利、青少年發展、長者支援、社會共融、建構社區能力和跨代共融等有關項目,DR Youth就是社投基金的資助項目之一。無論你是慈善團體或私營機構,都可以向基金申請資助。基金沒有設定最高資助額,視乎項目實際所需,不過計劃不應以牟利為目標,即使有錢賺,都必須投放於項目作持續發展。 「今日嘅我已經唔同晒啦!」正如阿晨話劇中的對白一樣,他已經脫胎換骨了。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街上執紙皮的公公婆婆,大汗淋漓,每天才賺得二、三十元,在香港這國際都會,這是老人家應有報酬嗎?就是心中這個不忿,Herbert與幾位年輕人創立了「拾易紙長」這社企。Herbert說:「我們以一個比市場高的合理價格向這些拾荒者回收紙皮箱,把這些紙皮箱處理後,出售予其他商戶再用,大大提高公公婆婆的收入之餘,亦減少一般回收所需的物流、再造等成本,比傳統廢紙回收更環保。」 「拾易紙長」於去年年底獲得「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資助,正式投入運作。社創基金於2013年成立,希望培育創業者,扶助一些新意念的實踐,以解決貧窮問題。如果你想申請社創基金資助,可以向旗下負責「創新計劃」的兩間協創機構申請,選擇哪一間就視乎計劃的性質和申請者的身份: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除接受慈善團體外,亦接受私人機構和個人申請,以創新和可持續的方案去解決貧窮問題;理大科技及顧問公司則希望大專生及校友以設計和科技去解決不同社會問題,「拾易紙長」便是旗下項目;此外亦有另外兩間協創機構提供「能力提升」指導和培訓:心苗慈善基金主要幫助處於發展初期並希望擴大扶貧效益的社企;葉氏家族慈善機構則針對本地大學生,於大學開設有關課程,並讓學生與企業合作去解決社會問題。 「拾易紙長」大約以兩元回收每個紙皮箱,再以平均五元出售,一個月可賣出百多個箱。現階段絕對不是一盤可持續經營的業務,因此Herbert正計劃擴大紙皮箱的出路,例如作為背景版材料,也打算設立回收點,減少人手。一個好的意念已經孕育出來了,之後的路努力吧!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幾位老闆企埋少少,抬高啲個頭,咁樣先顯出個團隊強大嘛!」阿明拿著相機在會議室提醒一班公司管理層如何擺甫士。他拍照時的這股幹勁,實在無法跟他求學時相比。阿明中學畢業後便沒有繼續學業,心想興趣根本不在讀書,反而攝影時找到他的世界。今天他從事的,就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工作。 阿明是一間社企「My Image」的員工,這社企專門聘請低學歷青年,向顧客提供攝影、錄像及媒體製作等服務。這社企由非牟利機構基督教協基會開辦,獲民政事務總署「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資助,希望通過社企的營運解決低學歷及低技術青少年的就業問題。 「伙伴倡自強」計劃目的是提供種子基金成立社企,協助弱勢社群自力更生,融入社會。申請項目必須要幫助到例如邊青、少數族裔人士、低學歷人士、或更生人士等提供就業機會。每個項目資助上限為300萬港元。這個計劃今年有新的發展,由於過去幾年越來越多有心人想開社企,私營社企的趨勢強勁,加上不少營運效益理想,基金由今年年中開始,除了如過往接受慈善團體的申請外,亦接受私人出資的社企申請資助。如果社企打算日後賺到錢分配利潤給股東,申請機構就必須投放與資助金額一樣的資金到社企,以及所分配的利潤不能超過盈利的35%。簡單來講,私營機構想開社企都得,社企賺到錢想分紅亦得。 「伙伴倡自強」計劃由2006年成立至今,已有176間社企通過這計劃資助而成立。如果你手上有一個好的計劃書,能夠幫助弱勢社群融入社會,自力更生,就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嘉軒一邊扭氣球,一邊努力地用肢體動作向小朋友解釋氣球公仔的每一部分。小朋友凝神貫注地看著每一個動作,轉眼間,一隻小白兔呈現眼前,直至一聲「你好叻呀,多謝!」才打破了寧靜。這氣球小白兔不但為孩子帶來了歡樂,也為聽障的嘉軒帶來了工作和自信。 嘉軒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營運的社企YM Balloon的員工之一。這社企於2015年成立,聘請聽障人士提供專業氣球布置、即場扭波、工作坊等服務。「聽障人士的溝通是以視覺為主,他們需要專注地觀察別人的動作、表情、口型等,所以他們不少對視覺藝術都很有天份。」社企負責人黎宇說。「聽障人士由於溝通的障礙,一般很少融入健聽人士的圈子,我們除了提供就業機會外,亦營造環境讓他們與健聽人士溝通和相處。當他們掌握到這些社交技巧後,最希望當然是他們可以在公開市場就業。」 YM Balloon去年成功申請社會福利署的「創業展才能」計劃。這計劃向申請者提供資金以成立小型企業,為殘疾人士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由於這計劃開宗明義是支持殘疾人士就業,因此業務最少有一半的僱員必須是殘疾人士。以YM Balloon為例,社企現時聘有4位全職員工,其中2位是聽障人士,另外有6位聽障的兼職員工。計劃申請者必須是慈善團體,每項申請最高可獲200萬港元的撥款。 「創業展才能」計劃自2001年推出至今,已經有106間社企因而成立,獲資助金額達1億港元,為不同殘疾人士,包括聽障、智障、自閉、肢體殘疾、精神病康復等人士,創造了790個職位。創業,真的可以展才能!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我見到外國有一款好正的輪椅,想引入香港,不如開間社企諗諗佢!」「我發現有好多單親媽媽都好需要人哋幫忙,可唔可以成立間社企,提供一啲支援俾佢哋?」「我間公司係賣有機食品,其實都係幫緊本地農夫,咁算唔算係社企?」 這類型的問題近年我實在聽過不少,不能否認社會企業是一個熱門的課題,非牟利組織、商業機構,甚至剛畢業的大學生,也紛紛一鼓作氣地成立社企。事實上無論在香港或其他地方,都未有一個對社企公認和統一的定義,但普遍而言,社企應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業務,需要達到某個社會目的,例如聘用殘疾人士,解決環境問題等。因此社企的最重要宗旨是達成既定的社會目的,把所賺取的利潤再投資於社企本身,而不應是為了給予股東最大利潤。 社企如此盛行之時,連帶便會有人問:我哪裡可以獲得資金?的確,我聽過不少具創意、可塑性高,不難執行而又可紓緩社會問題的業務方案,但大部分人都由於苦無資金,最終一顆熱熾的心也被現實冷卻下去。加上不少社企的營運涉及弱勢社群,經營效益和盈利實在無法跟商業機構媲美,因此需要更多或更長期的資金去支持業務發展。有見及此,我會在未來幾期向大家介紹政府四個支持社企的計劃:創業展才能計劃、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以及社區投資共享基金。 香港的社企真的這麼不濟嗎?絕對不是!有統計顯示香港中小企的平均壽命是3.7年,但香港社企的壽命中位數則是9.3年。打算成立社企的你,準備好了嗎?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我地做飲食業真係好慘,長期請唔到人,呢頭請到人轉頭又走,好多經理要做樓面又要洗碗。」我相信這是不少從事飲食業人士的心聲。不少老闆怨聲載道,苦無出路,但卻有一些食肆找出一條生路,好伙計源源不絕。 我坐在Mr Steak餐廳內看著馮健溏,立即令我聯想到當年劉德華的廣告:優質服務,致勝之道。「係,有乜可以幫忙?」顧客一舉手,健溏立即以親切的服務態度走到顧客面前;上菜時,身形瘦削的健溏單手捧著三碟菜,不慌不亂地擺放到餐桌上;遇到外籍顧客時,他也能以英語招呼客人,令人賓至如歸。這樣高質素的員工,原來是一位自閉症和輕度智障人士。 這間餐廳4年前開始察覺到飲食業人手短缺的情況越見嚴重,於是開始與協助殘疾人士就業的明愛樂務綜合職業訓練中心接洽,聘用他們的學員。「自閉症人士的特性是對於一些重複性的工作處理得十分出色,例如你教曉他抹銀器的程序,如何摺餐巾,或者怎樣擺放好餐桌上的刀叉杯碟後,只要他們一上手,基本上往後都不會出錯,而且不會因工作的重複性而失去耐性。」餐廳負責人表示。「好像健溏,除了用心工作外,我也感覺到他十分珍惜工作機會。工作兩年多期間,他從沒有遲到,病假也只請過一天。這樣忠於工作的同事,大大解決了我們人手流失的問題。」 餐廳現在甚至成為了訓練中心的課程顧問,針對性培訓希望晉身餐飲業的學員,至今餐廳各分店合共聘請了8位學員,位位表現優秀。人盡其才,創造雙嬴,何樂而不為?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農曆新年過後,小朋友了大堆利是,我答應大兒子可用部分利是錢買玩具。於是我們去了至愛的灣仔太原街逛玩具店。 每次到太原街,我必定會幫襯街尾的HC Cafe。這是由匡智會營運的社企餐廳,聘請了智障人士擔任樓面服務員、清潔、廚房等工作。我和兒子步入店舖,服務員「歡迎光顧」的聲音此起彼落,十分親切。到達時午飯高峰期剛過,人流較少,但服務員一點也沒有怠慢,趁客少時段排列好枱凳,也順手把餐牌、糖鹽等物品擺放妥當。 「記得枱與枱之間要有足夠空間俾客人行。」餐廳內有健全人士耐心帶領和教導智障朋友們如何做好工作。「需要我幫手嗎?」午飯時段忙過後,是員工終於可休息一下、食個快餐的時間,但其中一位智障服務員不辭勞苦地問正在抹枱的領班同事是否需要幫忙。 「不用啦,你去食飯吧。不過算你啦,咁乖想幫手!」這種共融互助的氣氛,為這間看似平平無奇的餐廳添上一份溫暖。 我問兒子:「你覺得這餐廳有甚麼不同?」他低頭吃著三文治說:「冇呀,咪一間餐廳囉!」當我不屑他毫無觀察力時,忽恍然大悟:一間由智障人士參與經營的餐廳,與一般餐廳無異,這不就是成功了嗎? 在這順帶一提,想幫襯社企餐廳的話,只要使用熱門飲食指南手機軟件「開飯啦」,在餐廳類型中選擇「社企餐廳」,便會顯示本港近一百間社企餐廳的詳細資料。大家搵食又多個有意義的選擇了!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農曆新年是中國人的重要節日,但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十分喧鬧的節日。傳統活動如燒爆竹、舞龍舞獅,鑼鼓喧天;即使是拜年、利是、互相恭賀,都是人聲沸騰。加上我長期活於兩個小男孩的吵鬧世界,有時我會忽發奇想,如果有一刻世界可以變得寧靜,任何人都不能說話,這是多麼美好。於是早前的農曆新年假期,我和大兒子開展了一個很有趣的活動,就是學手語。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手語,只要上網在瀏覽器打「手語」二字,有關錄像、資料等大量列出。有一些形容行動的手語不難學,例如食飯、拍照等,都是模仿動作;一些形容物品的詞彙也不難 ,例如車、飛機等,都是模仿物件的外形或重點,但如果細分至校巴、貨車、警車等,就確實有難度。小孩子最上心的,當然是一些動作簡單易明的詞彙,例如花、冷等,或者是一些「曳曳」的東西,例如大便、打架等。就是這樣上網看著錄像學手語,我們玩了一個下午,嘻嘻哈哈,最後其實一點也不寧靜。 我和兒子都十分幸運,可以視學習手語為一個娛樂,但對於聽障人士而言,這是他們與人溝通不可或缺的「語言」。不少父母都讓子女學習多國語言,法文、西班牙文,何不考慮讓孩子學習手語?香港有接近十萬名聽障人士,如果我們可以從小教育子女去明白這些殘疾人士的需要,讓他們學會共融、包容和接納,我相信這是更具深層意義的教育。 最後謹代表創業軒祝各位讀者猴年身體健康,萬事順景!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看著鄭啟文(圖)拍的照片,很有親切感,尤其是在我身旁5歲的兒子,難得凝神貫注地翻著一張又一張,好像很有共鳴。這也難怪,因為這些照片不少都是以一個5、6歲小孩子的高度拍攝,角度與一般相片很不同,有一種「孩子看天下」的獨特風格,因為鄭啟文是一位輪椅使用者。 鄭啟文自小的脊骨發育不健全,軟弱無力,身形也十分細小,不能走路,需要長期坐輪椅。他人生的道路不好走,但卻披荊斬棘殺出一條攝影路。由於行動不便,他拍攝時不能隨意上山下海,因此較多在城市取景;他喜歡紀錄社會時事,卻無法擠在最前線,因此他會退後一步、以另一個角度去看事情。正因為他身體的缺陷,構造了他獨特的攝影風格。就如前年的雨傘運動,當人人都紀錄人群最前端一幕幕激烈的畫面,他卻站在人群後面,以相機描繪參與者一切細膩的情感交流。 他遇過不少歧視,甚至有人看見他身體的殘障,叫他放棄攝影。也正正因為他的遭遇,他特別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社群。他的作品不乏婆婆執紙皮、清潔工人掃街等,反映繁華社會背後可悲而真實的一面。鄭啟文憑著他具震撼力的拍攝風格,獲得不少獎項。他現在是一位全職攝影師,除了閒時走入社區,以鏡頭紀錄社會的一事一物外,他也會替不少企業拍攝廣告照片,作為他的收入來源。鄭啟文以娃娃的身軀看天下,打破障礙,凡事皆可能。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 周四刊登
我一家人一向都不太怕冷,但這幾天的嚴寒我們也實在抵受不了,加上我家一個暖爐也沒有,唯有把一件又一件的厚衣往身上穿。一歲多的小兒子穿了五、六件衣服,恍如一粒「小冰丸」,最冷的那幾個晚上他睡得不好,不是因為冷,而是因為衣服厚得令他動彈不得。他躺在床中唯有大叫大喊,期望有人拯救他。這令我聯想到嚴楚碧Rabi,試想想一個人剎那間無法動彈,連BB也受不了,這感覺是多麼可怕。 18年前的一天,Rabi因為嚴重車禍,頸椎神經受創,導致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和活動能力。霎時間她的世界彷彿停頓了。出事前,Rabi風華正茂,剛在法國巴黎的設計公司實習完畢返港,並在香港一家大型設計公司工作,前途無可限量。這一刻她不能動了,醫生也坦言這是永久傷殘,需要與輪椅共度餘生。別說事業,連一瞬間想自殺的念頭,想做也做不了。幸好有家人朋友的照顧和無限支持令她逐漸積極起來。她心想:「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幸好還有一個健全的腦袋,我仍然可以用無限的自由思想和創作空間來欣賞這個世界。」 就是這股信念,她日以繼夜地接受復康治療。需要坐輪椅的她,現在雙手已經靈活得多,並且重投設計行列。她努力學會開車,不被一張輪椅限制著她的世界。她的遭遇,令她學會關心弱勢社群,她現在接洽的設計項目大部分都是與殘疾人士或非牟利組織有關,希望以她的技能去改變社會。Rabi的嚴冬就像我們早幾天的寒流一樣,過去了。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