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樂園 - 鄧佩芬
2016-12-16

一直以來,鼓勵兩兒子學樂器主要是培養他們多點藝術氣質,直至去年幫大兒子報讀英國的寄宿學校,才知道原來識樂器是有實際用途的。面見一間規模較小的學校時,校長一知道他有六級小號和五級鋼琴,便即時給予佔學費20%的音樂獎學金,而他自恃為強項的香港青訓足球代表資格,僅為他取得10%的體育獎學金,我計過那筆音樂獎學金足夠支付過去七年學小號的所有費用! 自此對於家長考級的要求,我多了點正面的回應。以我經驗,八級資歷最快可三年達到,最慢的十年左右,可惜八級畢業生大部分因功課、公開試、赴海外升學,或覺得文憑試太難而停學。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文憑試一向與人高不可攀的感覺,是因為除演奏外,還須與考官直接對話,音樂知識是否融會貫通,一問便知曉,這令不少愈趨年輕的八級生望而卻步,或轉考沒有口試的聖三一學院演奏文憑。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剛宣佈在2017年推出新的ARSM文憑試,資歷稍低於傳統DipABRSM演奏文憑,重點是純演奏考試,剔除口試、視奏及遞交節目簡介部分,非常適合青少年考生,合格後可在姓名後添加ARSM銜頭和參加文憑頒授典禮,戴四方帽,更有助申請英國學校獎學金,我認為ARSM文憑試必勢如破竹,並憑較優質的管理逐漸取代聖三一文憑試的地位。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11-18

一般香港學生都懂英語,但有的害怕考官說得太快或有特別口音,請翻譯買個保障;也有的擔心音階及聆聽部分反應不夠敏捷,請翻譯買點思考時間。附加費只百多元,比起昂貴考試費確是雞毛蒜皮,每年請翻譯的考生超過百分之五十。曾經幫一個國際學校的中學生翻譯文憑試,他的英語水平甚高,在一小時的考試中,我沒機會發言,全程只擔當觀眾角色,聽他優美而準確的演奏,看他流利而自信的回答,然後考官連連點頭,心裏不禁讚嘆。很明顯這考生是為買個保障。這樣的精英分子,在文憑試場中經常遇上。 有些家長擔心聘請翻譯阻延了考試時間,考官會不高興,實際上剛相反。無論那一級,若聘請翻譯均加多3分鐘,考官一天要考20多個考生,時間安排非常緊密,若那天有翻譯員,他們會為較寬裕的時間心裏暗笑。 演奏和教學文憑試皆有口試部分,演奏文憑佔12分鐘,教學文憑佔40分鐘,翻譯的作用舉足輕重,考官講的每句話我會即時以中文傳譯,考生則可選擇以英文、中文或中英夾雜回答,有時他們講的英語考官聽不明白,我便立即覆述一遍。有些音樂專有名詞、人名、曲名或是一些意大利文的術語,因不常用,真的不懂發音,這時翻譯正好派上用場。看來請翻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10-21

在我年少學琴的年代,老師常苦口婆心說「快即是慢、慢即是快」,我支吾以對,實質不明所以。當時我心高氣傲,哪肯慢練或分手練,只想以最短時間彈熟一首歌曲,並以最短年日考到八級,這種典型急功近利的心態延續至教琴初期,總期望教一兩年便幫學生報考二、三級,在短期內向家長展示一點成果。然而這種心態,對學生長遠的發展並不是好事。 最近一位家長向我求助,她女兒9歲,5歲起學琴,兩年後老師建議考三級,僅僅合格,翌年跳考五級,由於基礎薄弱,成績一敗塗地,半年後重考,也只得97分,老師說,只差3分合格,不須再考,下次考六級吧,但要先考五級樂理,以後每星期要多上一小時樂理課,家長不禁莞爾。我替孩子評核一下,發現她的技巧和讀譜能力只有二級水平! 稍有經驗的老師不難以匙餵的方法,教學生模仿老師的聲音和動作來學習新樂曲,而跳過讀譜、數拍子、建立技巧等艱深的步驟,模仿是最快捷的一種學習方法,可是這種方法頂多去到四、五級水平,對較長、較複雜的樂曲便不奏效。起步學得快,到頭來可能更遲達到八級目標,反之開始時慢慢建立讀譜能力和技巧基礎,孩子識看譜,有自學能力,彈奏有信心,再加上興趣和努力,必可後來居上匙餵的孩子。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09-23

不知從何時開始,在學樂器的家長群中流行一個願景,就是要讓孩子在小六前完成八級。唉,這願景,不知害死多少幼苗! 二十年前為學生報考琴試,一年一級是正常,跳級是例外,近幾年學生為了應付補習、呈分試等,變得超忙,不能每年應考,跳級變為正常,愈跳心頭愈高,學了一、兩年就跳考二、三級,之後跳到五級,接着勉強考過五級樂理,就嚷著說升中功課太忙,要即跳到八級。 翻看皇家音樂學院最新考試統計紀錄,在十四萬東南亞的考生中,最多人考的果然是二級、三級、五級及八級,反觀英國本土及歐洲其他考場的情況則較為按部就班,一級最多人考,然後各級遞減至八級最少人考,分布呈正常的金字塔狀。 我在試場任翻譯九年,目睹考八級的學生一般都是十五、六歲,十二歲以下的不夠兩成,若不是極有天分的音樂神童,就是揠苗助長的受害者。 有些家長不理解兒女的天分,課餘時間又填得密密麻麻,根本極少時間練琴,然後硬迫孩子五跳八級,世間那有不勞而獲之理?我只能說這是個太脫離現實的願景,結果考試失敗,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及重考的信心,而再退回六級又心有不甘,真的兩頭唔到岸,幼苗就這樣枯萎了。五跳八失敗而輟學的情況,在同行的學生中屢見不鮮。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08-19

在這網絡年代做父母要與時並進,不要以為規規矩矩大學畢業,找份穩定文職,或做醫生律師就是兒女的歸宿。科技進步令文職工種賣少見少,在大公司打工,朝不保夕,醫生律師雖較穩定,但工作壓力大,社會地位和待遇已大不如前。反而一些自由工作者,有技能專長的,如補習、教琴、美容、體育、興趣班等,更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靈活創業,傑出表現者,收入高、工作滿足感大,在美國已有四分一工作人口是這類自由工作者。我認識不少鋼琴老師「密密」耕耘,一樣可以買車買樓。家母認識的化妝師乘減肥整容潮賺得盤滿缽滿。 我栽培兩兒子學樂器,除了希望他們有個藝術人生,亦助以一技傍身,將來教樂器時薪起碼有三、四百元,比最低工資32.5元高出十倍。他們熱愛足球,除了踢校隊,還有球會及香港隊,一周平均練三至四晚,怎會不影響學業,我只寄望足球賦予他們無憾而燦爛的人生,反正專一讀書也不保證有理想職業,其實最驚大仔再提要做甚麼甚麼Youtuber,踢波、教波加教琴踏實得多啊。我覺得父母應容許子女多方面發展興趣,將來能以興趣專長來賺錢,培養成為職業,如果興趣是非主流學科,如音樂,體育,設計等,應加以栽培,不應局限於傳統學術科目,你同意我的看法嗎?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07-22

最近和作家朋友閒聊,談到成年人學琴可減慢腦退化,他問,年紀大才學琴,是否進境有限,有沒有30歲後學琴能考到演奏級的例子?我即時想不出來,反問有沒有30歲後學網球的可打到公開賽?他說藝術天分不同運動,魯迅40歲才寫小說。我說,你錯了,彈奏是非常劇烈的肌肉運動,講求高度協調和反應,準確度以十分之一秒計。媲美魯迅,布拉姆斯43歲才寫成第一首交響曲,可是演奏跟作曲是兩回事,鮮有大器晚成的。 奏音樂好比做運動,愈細訓練愈好,藝術天分得靠靈敏的肌肉反應去表達。然而,很多成年人怕彈得不好,錯失彈奏本身的快樂。人人可享受做運動的樂趣,不一定要參加比賽或做選手,學音樂也如是,况且學音樂對大腦及身心皆有好處,而且更「耐」學,若你可活到90歲,大概你已不能跳舞、打球了,但你仍可彈奏樂器呢。 3年前《衛報》編輯Alan Rusbridger寫了一本鼓勵成人再學琴的書《Play It Again: An Amateur Against the Impossible》,紀錄自己以56歲金齡用一年時間學習蕭邦《G小調敘事曲》的心路歷程,他的毅力和成功無疑令人鼓舞,更重要是他極享受彈奏的樂趣,他說:每天上班前練一小段,就能讓我一整天維持活力和專注,別人可能做瑜伽或是上健身房,在我來說,彈20分鐘鋼琴也有一樣的效果。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06-17

學樂器的好處不限於學童。近年神經科專家利用電子掃描分析大腦在演奏音樂時的狀態,發現腦部多處同時活躍起來,以複雜、互動和驚人的速度順序處理不同訊息。腦袋內好像四處發放煙花,與演奏者外在的冷靜沉實成強烈對比。 研究發現,長期、有系統和紀律的彈奏練習,可強化大腦各區域的功能,特別在視覺、聽覺和運動技巧方面,並能應用到其他活動上。任何思考、體育及繪畫都比不上樂器對大腦的全面鍛鍊,它同時增加左右腦的聯繫,提高記憶力,對減慢腦退化很有幫助。 一位媽媽由零開始跟我學琴,我要求她複琴時把樂曲完整地跟CD合奏,當她成功完成後,即深呼一口氣,如釋重負,然後露出滿足燦爛的笑容,好比一個運動員經過艱苦訓練後,享受勝利的成果。事實上,彈琴對她腦袋的鍛鍊,比一場球賽還要劇烈。 另一位朋友32歲才開始學琴,現時60歲仍孜孜不倦地學,起初彈琴主要為減壓,她說練琴時需要全神貫注,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後來提早退休,愛上了練琴,雖然從沒考琴,卻把那本一至四級的兒童曲集練得通透。 如果有一天你的兒女不再學樂器,與其把它棄掉,不如留回己用。學樂器已不是小朋友的專利,讓奏樂的好處伴你一生。如何開始才有成果,下期續。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05-20

英國音樂家Tom Barnes最近發表了一篇有關學音樂的好處的文章,列舉一些新科學證據,包括大腦掃描,發現學樂器有助發展專注力、組織能力、工作記憶、焦慮管理及情緒控制,培育更優秀的下一代,我對這些發現很有共鳴。以我自己為例,當年是我主動要求父親供我學琴,他起初拒絕,全家只有他一人賺錢,他以公平為原則,五名子女一律不學樂器。升到中一我再三要求,在學校找到鋼琴練習,又約了同學的琴老師以五十元一個月教我,從此開始漫長的學琴生涯。首年每天放學留校練琴兩、三小時,琴藝與學業都突飛猛進,學校考試由20名躍升到第七名,數學經常是全班第一,後來才知曉是習琴令我變得更聰明,兩年後報考五級鋼琴,124分,良。 最近認識一位年輕鋼琴老師,少年時被母親強迫學琴,幾年後放棄,大學修讀公司秘書, 畢業後先在大機構打工,繼而幫家族做大陸生意,因時間較自由,重學鋼琴,迅速完成八級,在家教幾個學生,又讀皇家音樂學院的教師證書課程,現已考了教師文憑。每次到大陸公幹就偷偷去鑽琴行,她說當年彈琴是給媽媽迫的,現在彈琴是自己真正喜歡,她正研究怎樣可將她專長的營商知識配合到教琴事業上。現在她才懂得感謝當年堅持要她學琴的母親。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04-15

四月第一個周日,到拔萃男書院音樂廳欣賞一場古典音樂會。甫開埸有百人樂隊演出華格納的「紐倫堡名歌手序曲」,氣勢磅礴;樂手大部分是青少年,在去年本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試中獲得優異成績,聽說是由考官親自甄選,考試成績在140分以上,即距離滿分150分只有幾分的落差,他們在演奏、音階、視奏和聆聽各部份,均要達到近乎完美的水平。演出者還有考試官、香港管弦樂團的專業樂手和樂器老師,最年輕的只有11歲,最年長的要算是頭髮斑白、笑意盈盈的樂團指揮 - 皇家音樂學院香港及星加坡業務拓展主任唐明森先生。他對音樂的熱情,躍然於手中的指揮棒上,他帶領一眾專業及業餘樂手同台演出,埸面溫馨感人,在初春的下午締造美妙樂韻與杜鵑爭艷。 這個周年音樂會始於2013年,目的除了表揚成績卓越的考生外,亦展示學院致力提升本地音樂水平的成果。 因在皇家音樂學院考試作傳譯,我有幸能在各試場中見證音樂天才考試的情況,有些八級考生只有九歲,彈得非常出色。見過最年幼的演奏文憑考生只有十歲,演奏完美無瑕,口試對答如流。考官告訴我,英國考生一般比香港的大,不熱衷考試,最多人考一級,最少人考八級。我心裏暗笑,在香港,最少人考一級,最多人考八級!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03-18

過去十多年要帶學生參賽及做鋼琴伴奏,經常進出校際音樂比賽的各場所,發現一個普遍現象,樂器獨奏的優勝者通常是動作較多,搖頭擺腦的那幾位,特別是初級組別的小朋友,有的天真爛漫,有的老氣橫秋,總教人留下深刻印象。 若你問究竟古典音樂比賽中動作,表情等視覺效果有幾重要?如果你問評審,他們可能說不太重要,音樂比賽當然是聲音最重要啦!英國倫敦大學管理與創意系的蔡佳容博士(Dr Chia-Jung Tsay) 就視覺對判斷音樂表演的影響作了一個詳盡的研究(*註),她邀請了1,164名志願者分組參與7項實驗,志願者獲分發10個國際音樂大賽中3名決賽者的錄音、無聲錄像,或有聲錄像,要求他們猜出每場比賽冠軍誰屬。研究結果頗出人意表,只觀看無聲錄像的志願者估中率高達46%,遠高於單聽錄音的29%,或觀看有聲錄像的35%,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音樂專業人士中結果大同小異,分別是47%,26% 和30%,連同其他控制實驗,得出結論是視覺效果影響評審的判斷力遠超過聲音本身,此影響是潛意識的,即評審受視覺主導卻不自知。 你明白為何郎朗如此受「歡迎」嗎?他幾乎每次演奏,都把所有激情統統流瀉在面部和肢體上,使人就算聽不懂,也絕對看得明啊。 *註: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刋》2013年9月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02-19

「鋼琴不算樂器」,「由於鋼琴太普及,故不計作音樂技能」,不知有子女學鋼琴的家長對此荒謬評語有何反應,你會立刻要求子女轉學其他樂器,或多學一樣被視為「樂器」的樂器,或像一般鋼琴老師的反應──有點氣憤、被羞辱,或無奈的感覺。 鋼琴一向被視為樂器之王,是所有樂器中除了管風琴外,體積最龐大的樂器。鋼琴的音域廣,音色美,可兼顧獨奏及伴奏,應用層面廣泛,是學校、教會、音樂廳不可或缺的樂器,也是在世界上最多人學習的樂器,在香港,認受性甚高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試,每年9萬多人次的考生中有超過7萬人次是考鋼琴的;在中國,根據中國音樂家協會的統計,目前學鋼琴人數已超過3千萬人,等於香港人口4倍! 鋼琴愈普及,它的技能在市場的需求愈大,首先需要大量師資以一對一方式授課,其次,更多其他樂器或聲樂作品會選用鋼琴作伴奏。就如每年有13萬莘莘學子參加的校際音樂節,幾乎八成的西樂獨奏及歌唱項目是需要鋼琴伴奏的,單是弦樂組已需要3千多位鋼琴伴奏,伴奏角色通常會由有經驗的鋼琴老師擔任。我有個奇想,若所有伴奏都必須由學生擔任,那才算名副其實的校際音樂比賽,到時各名校必會對鋼琴技能另眼相看,重新評價。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6-01-22

最近在網上讀到一篇關於翻譯的文章,列出一首英文歌的歌詞被翻譯成中文時,各種不同的優雅譯法,有新詩版、文藝版、詩經版、離騷版、五言律詩版、七言絕句版等,我最喜愛後者:「戀雨欲怕繡衣濕,喜日偏向樹下倚。欲風總把綺窗關,叫奴如何心付伊。」看後深受中國文字的美和詩意所感動,中國語文傳統優厚、詞彙豐富,其他語文豈可同日而語。 這令我聯想起古典音樂的演奏跟語文一樣可有多種獨特的演繹方法。雖說音樂有諸多限制,如拍子、音準、節奏、及各種演奏指示等,但在框架內卻有無窮無盡的創造性,如聲調、速度、分法、句子形態,樂曲的個性及風格等,再加上演奏者的功力和想像力,音樂就像長了翅膀的小精靈任意飛翔,在聽者腦際繚繞,帶動思緒。正如文字在五言、七言的規律中同樣可發揮詩意,牽動愁腸。縱然是一首鋼琴小品,君不見校際比賽中,每位小朋友的演繹都是精心獨特的嗎?記得多年前在本地鋼琴家羅乃新的講座中聽到她說一句令我深深反省的話:「在音樂面前人人都應當謙卑。」真的,當你發覺音樂世界是如此瑰麗豐富,充滿創意、想像和智慧,窮我一生力量也不能測透它的長闊高深,苦練一輩子也未能達到完美境界,在音樂面前怎能不謙卑下來呢?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5-12-18

孩子年幼時,偶爾帶他們去大會堂聽古典音樂,未到半場已嚷著要走,中場休息後,怎樣也不肯再坐回去。後來跟他們去看球賽,我一貫木訥安靜地坐著,只見他們每每在入球或差點入球時手舞足蹈、大叫大喊,他們隨時可站立起來拍掌,可離開座位去買小吃、去廁所,可傾偈、可盤膝而坐、可吃薯條、可飲汽水……,與音樂廳的寧謐拘謹真有天壤之別。 這夜天空清澄如洗,在中環海濱有二萬多人席地而坐,很多是父母和年幼子女,也有蜜運中的情侶,並三五成羣的學生和上班一族,草地上充滿歡笑。這夜不分黃絲、藍絲、泛民、保皇黨、反TSA家長、政府官員都因音樂彼此聯繫起來。這是個戶外的古典音樂會,聽眾不單可欣賞到香港管弦樂團高水準的演奏,也可享受看球賽般的無拘無束。當我聽到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時,望向無際星空,激光交錯,音樂動人,有剎那想哭的感動。我突然覺得身邊的兒子有點異樣,側頭看他,發覺他已吃完自己包薯片,開始狂啃我那包。 這夜是我第四年參加港樂‧星夜‧交響曲,首次坐到VIP席,坐得較前,還有飲品、三文治及薯片派發。中場休息,兒子沒有嚷著要走,陪我聽到完場,還在璀璨的煙火下和我Selfie。親子音樂會找不到比這個更好,而且竟然是,免費的。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5-11-20

最近收到朋友傳來的一段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3sDuX8b8qU),是香港一隊青少年管弦樂團在太古廣場的快閃演奏,奏出百聽不厭的粵語金曲,如似水流年、一點燭光等,演出者攜帶各大小樂器,陣容龐大,分布在地下中庭及閣樓。他們只穿便服,全體站立演奏,水準嫓美音樂廳的正式表演。廣場各層的遊人、上班族都停下來觀賞,頃刻全被音樂連結起來。七分鐘後完結,氣勢磅礡,掌聲如雷,場面令人感動。演出者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散開,甚有快閃族的風采。 很欣賞這種前衛的演奏方式,當年輕人不願進入音樂廳時,樂手親自走到人群當中,無私地將古典音樂獻與普羅大眾。快閃行動起源於2003年美國紐約的曼哈頓,雜誌編輯比爾(Bill Wasik)用互聯網召集了500餘人,在時代廣場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條機械恐龍,5分鐘後眾人若無其事般急速消失。整個意念純粹為搞笑,後來卻演變成一種行為藝術,擴展至歐洲、亞洲等地。 相比於音樂廳的拘謹,連打個噴嚏也是禁忌;飄逸、隨意的快閃演奏會較適合年輕一代,觀眾不費一分一毫便可欣賞到古典音樂。我多渴望快閃演奏能在各區、各商場、各公園展開,令古典音樂更普及、孩子有更多演奏機會。錄像在Youtube賺取廣告費,亦可幫助樂團營運,到時誰敢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呢!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5-08-28

孩子學樂器,甚麼成就最令父母鼓舞呢?考試獲優異成績?成功入選樂團?獲邀請在學校表演?以我所見,全不是,讓我娓娓道來:是在台上比賽奪標。 獎盃魅力不可擋,今年暑假幫兩名初級學生報名參加國際聯校音樂大賽的鋼琴組比賽,初賽60人,決賽12人,三甲可捧盃,其餘9人皆獲獎牌,皆大歡喜。我不能忘記兩名家長向我報喜時聲音裏流露的歡愉和驚喜。小男生在回家路上一直緊抱獎牌,喜上眉梢;小女生捧着生平首個冠軍獎盃,急不及待跑上老師家中「耀武揚威」,拍照留念,笑容燦爛,滿載自信,眼神閃爍生輝,母女二人還連聲道謝。 獎盃獎牌是對孩子努力的公開肯定,我常鼓勵學生參加音樂比賽,除了每年一度的校際音樂節外,近年來音樂比賽百花齊放,每年約有二十個,但相對於九萬多人次比併的皇家音樂學院考試,比例上仍是相當低。 有人認為音樂是一門藝術,用以欣賞或自誤,不應讓孩子鬥一番,恕我不認同。小孩仍在學藝階段,透過比賽,才可互相切磋,觀摩,與朋輩良性競爭,彼此激勵,也可加強演奏自信,突破心理障礙。獲獎與否講求努力、功力、經驗和少許運氣,冠軍小女生参加過亞洲鋼琴公開比賽和校際音樂節比賽,先優異,後季軍,今次能一嘗桂冠滋味,絕非僥倖。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