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新劇前首先讓我吐槽一下,《The Leftovers》第二季的完美結局,男主角Kevin終於……(為免劇透,省略),實在叫我等忠實劇迷十分欣慰,但HBO一直不表態是斬是續,好多美劇專頁都已斷定此劇凶多吉少;我唔知係美國觀眾的欣賞能力有問題吖,定真係因前科(此劇創作人Damon Lindelof前作為爛尾的《Lost》)給嚇怕了,收視一路低迷,但此劇無論係第一、二季的故事都講得好齊齊整整,就算有無後續,我都瞓身推介俾大家。 好,言歸正傳。中學我沒讀過西史,又無讀英國文學,對歐洲歷史知識可以話係零,因此呢套改編自暢銷歷史小說、由BBC開發的《The Last Kingdom》,10月首播時經已進入我的煲劇checklist,再加上一睇宣傳海報,男主角幾靚仔喎,IMDB同爛番茄評分都好高添,點都要試試菜啩。 被仇人養育成人 故事講九世紀的英國,正確年份係866年(係呀冇1字喺前面㗎),當時的英倫帝國四分五裂,飽受入侵的維京人的蹂躪,僅剩下King Alfred(David Dawson飾)統治的Wessex王國仍苟延殘喘。男主角Uhtred(Alexander Dreymon飾)乃北部Bebbanburg王朝將領的幼子,父母給殺害,他成為戰俘,全因年幼維京人沒殺他,還當作親生子般養育成人,日後男主角的國族及身份認同矛盾就由此而起。到Uhtred成年,維京人養父一家給同族人私怨滅門,他顛沛流離下想起當年神父跟他說,長大後要去扶助Wessex的King Alfred,因為King Alfred是個明君,乃英倫復興的唯一希望,於是最終投靠King Alfred,協助Wessex對抗維京人的侵略。 在情與義中決擇 套劇的看點,當然不是硬繃繃的史實,如果男主角是講甚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愚忠死士,真係你睇埋我份;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已是維京人無異,養父待他如己出,養父的親生子女跟他亦如親兄弟般血濃於水,於是當自己的維京人兄弟Rangnar(Tobias Santelmann飾)攻打Wessex,兄弟成對家,但二人仍然手足情深,Ragnar還一度放他一條生路;Uhtred的初戀愛人Brida(Emily Cox飾)亦是年幼時成為戰俘,長大後卻完全認同了維京人的身份,力勸Uhtred跟Rangnar聯手攻打英國,雖然Uhtred的情(Brida)、義(Rangnar)都歸維京人這邊,但在政治現實的考量下,要重奪自己祖先的土地,力保Wessex不失就成為無奈的選擇。 留報仇戲軌吊癮 我喜歡這劇人性的灰色地帶,Uhtred效忠英國,本來就不是為了假大空的國族身份認同,而是基本的人性,覺得北方Bebbanburg應該屬於自己,只是奪回自己應得的土地及財富,但他也不是只貪圖私利的陰險小人,面對King Alfred不卑不亢,縱使跟Ragnar及Brida已成對頭人,要報養父滅門之仇的承諾,他仍銘記於心。第一季全八集經已播出,按BBC的傳統,第二季有冇著落,通常唔會咁快有聲氣,但以原著一共有六部,這季只濃縮拍了兩部出來,相信有後續係實食冇黐牙㗎啦。 Yumi Ng~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星期日晚AMC播出《The Walking Dead》冬休前半部大結局,對好多電視精們來講,可以話係踏入「休娛期」了,皆因好多電視劇都會在聖誕月冬眠,最快都要到明年1月甚至3月才回歸,我都可以唞番陣,因為平時追劇都追到我索晒大氣,可以趁呢段時間煲番之前一直開唔到的劇集。 呢段時候,亦係年尾埋單結算邊套有得留低、邊套執包袱走人的日子,我唔打算、亦無可能全部列晒出來;真係電視精的,都識去TVLine、A.V.Club、Hitfix呢類影視娛樂網站,睇吓自己追開嘅電視劇是生是死,若果自己追開的劇勢危的話,嗰種刀仔拮大髀嘅痛心疾首,每位電視迷每年都至少經歷一次,唔慣都要慣。 生死未卜 以下幾套我有追開的劇,都是評價不俗,竟然傳來被砍危機,普遍原因都係收視率不理想,係咪外國的月亮真係特別圓?但外國觀眾的眼光未必特別雪亮呢? 《The Leftovers》—— 風格太偏鋒,故事太艱澀,收視從未有起色,第二季收視差過第一季,希望可憑攞獎沖喜下,唔好咁快死。 《True Detective》——第一季超精采,第二季插水式下滑,但收視仲好咗,此劇創作人Nic Pizzolatto跟HBO仲簽埋3年新約到2018,應該有得留低。 《Person of Interest》——呢套我睇咗第一季就停咗,如今第五季,要追番都幾大鑊,看評價其實一路拍來都有精彩位,但今季只定拍13集,以大台CBS風格,可能要待奇蹟出現了。 《The Vampire Diaries》&《The Originals》——兩套吸血鬼姊妹(定兄弟?)劇齊齊進入暮年垂死掙扎期,其實《TVD》曾經好風光,連帶洐生的《The Originals》都一度係CW皇牌劇,但兩位殭屍兄弟由day 1爭女爭到依家,要同佢哋鬥命長?我到第五季已經投降了。 已發死亡證 呢幾套就宣告壽終正寢,我有看過少少,因為不是太精采,沒有追看動力,如今正式certified,都好,死因無謂再深究,慳番啲時間煲其他嘢。 《Extant》——係威係勢由史提芬史匹堡監製,大明星Halle Berry擔正,講做太空人的女主角由外太空任務回來,又有幻覺又陀外星人B,本來牌面睇落好吸引,拍來卻拖拖沓沓,大導演同大明星都會有失手時。 《Under the Dome》——又係科幻劇種,又改編自大作家史提芬京手筆,原本好地地一個短小精悍短篇拉長來拍拍足三季,到後期劇情犯駁粗疏到無朋友,早就應該斬啦。 《CSI》——吓!乜仲有人睇㗎?! 劇死劇還在 這個12月,Netflix同Amazon又有新劇上,明年1月仲有萬眾期待的《The X-Files》 miniseries,好多電視精已plan定成個12月煲番整整9季來迎接Agent Scully同Agent Mulder回歸,逝者已矣,都係擔定凳仔追新劇罷啦!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我有好多朋友都是電影發燒友,亦都會煲劇,只不過比我揀擇好多咁解,佢哋好多時都會睇定啲先,皆因手頭上追開的都未必追得切,所以開發新劇重任就落咗喺我頭上。但實情上我絕對有負煲劇狂人呢個稱謂,單就這個11月,備受好評的新劇就有5、6齣之多,我只係睇咗Netflix重頭新劇《Marvel’s Jessica Jones》頭幾集,都仲未煲完,講出來都覺得自己好無用。 我好想煲之前推介過的《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之前兩集試播已經好promising,現在第一季全10集已出晒街;此外,Netflix另一套喜劇《Master of None》、吳彥祖進軍美劇界的《Into the Bedlands》、有Ben Whishaw(占士邦電影中的Q)擔大旗的《London Spy》、講科學怪人的《The Frankenstein Chronicles》……仲要入戲院睇靚仔James McAvoy主演的新版《科學怪人創生之父》,呢個禮拜上啦,你話死唔死。 女英雄的缺憾 於是,唯有講《Jessica Jones》。未推出之前經已滿城期待,作為Marvel’s Defenders系列的一員,Daredevil經已夠暗黑,Jessica Jones還要是女性超級英雄角色,亦由金漆招牌Netflix聯手開發,點睇都不會惡睇到哪裡去,事實上亦無叫觀眾跌眼鏡,製作認真、選角一流、美指到位,將Hell’s Kitchen的暗黑世界呈現,跟另一套正播出的《Supergirl》簡直是雲泥之別,女超人就好似大人拍的卡通片,Jessica Jones雖然有超能力,卻是一個broken soul,劇中一開首她只是一名紐約私家偵探,脾氣壞、不合群、偏執狂,開一間「罨耷」的偵探社,鄰居都是道友或怪人,任何新客拍門,她都會疑神疑鬼追問是甚麼人介紹,也不會高調張揚自己的超能力,但就算她日防夜防,都防不了以往的夢魘找上門。 反英雄主義贏來兩極評價 如今觀眾對看超級英雄電影電視的預期提升咗好多,多得Christopher Nolan《Dark Knight》三部曲的帶挈,淨係睇啲英雄飛天循地警惡懲奸,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經已遭觀眾唾棄,我哋要睇dark side嘛,所以近年Marvel改編的電視電影都愈走愈黑,《Jessica Jones》更被譽為最dark的一套,外國視評讚到天上有地下無,爛番茄Rotten Tomatoes試過去到100分,對劇中那種反英雄、女性掙扎自主的意識推崇備至,甚至認為是女性版本的《Dark Knight》。 老實講,我覺得係過譽囉,水準中上就梗嘅,但又未去到攞滿分咁樣樣。論機智靈巧,不及《Sherlock》;論心思細密,不及《Breaking Bad》﹔論腹黑詭譎,不及《Game of Thrones》﹔某一程度這股極讚風潮,都因為此劇重心放在女角上,但Shonda Rhimes的劇以女人為主還會少嗎,單係播緊都有三齣,《Grey’s Anatomy》、《Scandal》同《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我唔係discourage大家唔好追,此劇絕對追得過,但做好期望管理先咁解啫。 Yumi Ng~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先旨聲明,絕對不是因為《The Walking Dead》回勇,我又走去搵喪屍片來追,對喪屍爛肉嗰鋪癮才沒有那麼大啦,都係因為上網周圍搵料看見網上評論力推一套法國電視劇《Les Revenants》(英譯就是The Returned),我又心癢癢想找來看看,點知就搞出個大頭佛,因為法國版同美國重拍版最近差不多同期播出,我就懵盛盛煲錯劇,本來想睇法國原版,到頭來睇晒重拍美版,家陣心大心細,追唔追番法版來睇好呢? 為免混亂,都係寫番條timeline出來好啲。法版的《Les Revenants》乃根據04年同名法國電影改編,於12年首播,足足唞咗三年,第二季今年才推出;美版的《The Returned》乃是重拍,首季今年年初推出。故事大綱大致上忠於原著,皆因原著電影的導演都是美法兩個版本的編劇,既然編劇都是同一人,我以為看錯版本都算了,看美版因為不用追字幕那麼費神,況且美版也不是太不濟,於是就一口氣一個weekend煲晒美版S1整季10集。 死後復生的懸案 故事其實是這樣的,一個依山而建的小鎮,因為多年前決堤而接近滅村,因為這次意外重建一個更堅固的堤壩,以為從此天下太平,但一連串的怪事,就從一宗四年前發生的巴士意外開始。巴士墮崖,全車無人生還,但四年後一個風和日麗的平日,其中一名死者,16歲的少女Camille生勾勾的從墮崖爬上來,安然無恙回家;Camille最後的記憶只是墮崖,不知自己已死,母親Claire仍日夜悼念幼女,父親Jack借酒澆愁兼有外遇,孖生家姐Lena因為當日沒有跟細妹一起而深感愧疚,目睹Camille回來,全家不知所措,但像Camille般死後復生的,陸續有來。 第一季開了多條主線,除了Camille一家之外,另一死者Simon 7年前結婚當日離奇自殺、小孩Victor 29年前遭劫匪入屋爆竊中槍身亡、女子Helen亦是29年前因決堤淹死,他們全部都回來了,每條線都有古仔可講,所以全季10集沒有冷場,但我始終若有所失,皆因所看評論都盛讚法文原版的影像、氣氛、情調懾人懸疑,這個美版不差,但就是沒好到這個程度。 愛法版還是美版 於是我就索性跳過法版第一季,從法版第二季接著追,雖由不同演員來演,但以為故事是一樣連貫下去,係講法文這下追起來費神一點,點知就差遠了;我只看了法版第二季第一集,但原版的攝影燈光都有mood好多,取景都是小鎮風光,地方都一樣的美,然而場面調度、節奏都強過美版N倍,電影感濃厚得多,還有配樂這一環,法版的soundtrack找來Mogwai主理,聲畫配合,直頭有種poetic的感覺。相對美版有些劇情處理得有點soap,好像Camille跟家姐Lena爭仔的情節,我未睇原版不知是否類同,但可以肯定導演的處理手法會不一樣。 好了,我的dilemma來了,既然珠玉在前,梗係jump ship睇番原版,但到底好唔好由頭追番一次睇法文原版呢﹖呢勻真係:to watch or not to watch,that’s the question了。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有時話真是不能說得太滿,上周才說要我揀,我會揀追《The Leftovers》來睇先過《The Walking Dead》(《TWD》),豈料一個禮拜下來,我就一口氣追番到第六季第五集的《TWD》,真係硬生生的eat my own words alive。一日最衰都係面書網友,一個二個睇完第三集如喪孝妣,好彩沒被爆劇情,但好奇心殺得死貓兒,明明白白劇情有大轉折,忍唔住惟有捱眼瞓都連夜追番上來,所以下文會有大量劇情逐一爆,如果未睇或想儲齊一季才開始煲的,不要罵我沒有事先警告,就此打住好了。 第六季回歸首集用了彩色/黑白畫面交替出現,來表達時序劇情,都叫清晰有序,又可remind番上一季悶出個鳥來的結局。滿坑滿谷殭屍海以黑白來呈現,好有視覺衝擊,這份大場面在《TWD》都算久違了,馬上將觀眾期望提升。煲劇節奏有得揀,之後比較多文戲交代,各人的心路歷程,尤其新加入的角色Morgan身懷絕技,卻宅心仁厚,看他在第六季海報跟男主角Rick並排,連第二男主角Daryl(心心眼)都比下去,就知他今季大把戲,應該跟變得有點陰暗腹黑的Rick會有連場鬥法。 第二、三集馬上進入戲肉了,尤其連住看簡直有欲罷不能的感覺。話時話,之所以Netflix咁成功是有原因,一來選劇嚴謹,推得出來都叫部部佳品,二來一口氣推晒全季擺上網,等劇迷可以有得揀,鍾意一鑊過煲乾水睇晒、定慢慢燉咁睇亦都得,套劇得唔得觀眾好被動,至少在觀看節奏上有得話事,點講都係德政一宗。 有人好心做壞事 第二集威到盡人物肯定是Carol。Rick帶領一班驍勇善戰弟兄們,去引領成群喪屍墮入絕情谷,讓Carol留守小社區是明智決定,成班狼族趁此空隙入侵社區,好在有Carol遇神殺神、遇佛殺佛,還情急智生扮狼殺狼,這個偷安的小社區才逃過大劫;但Morgan這位武僧卻我佛慈悲最後放走幾隻狼人,簡直放虎歸山,必有後患,亦帶出《TWD》一個重點命題:已經泯滅人性的人,其實跟喪屍仲有冇分別?武僧你心存大愛,放這些披著人形的狼一條生路,是站在道德高地、叫自己心安理得了,但養虎為患,日後無辜生命遇害,哪幾條性命要不要算到你的頭上? 就算一條廢柴都有佢用處 話口未完,第三集主要人物之一Glenn,就因為對小角色Nicholas一念之仁,被連累雙雙身陷喪屍陣,給咬個肝腸寸斷;網路上一片哀號,但我反而存疑,這樣一個由第一季便跟男主角並肩作戰的元老級要角,「冇奶油」在季初頭幾集毫無鋪墊下,就這樣魂斷天國,點都等到冬休前後季中後期才蒙主寵召吧! 而且這個天殺的廢柴Nicholas由貪生怕死、到醒覺贖罪、最終敵不過軟弱恐懼而自我放棄的心理刻劃都如此絲絲入扣(我一路看一路不耐煩,婆婆媽媽姐手姐腳的,橫掂都活得不耐煩了快點來個了斷吧!),Glenn今季還未跟老婆Maggie來個情深款款至死不渝,就這樣掛了?我不依囉!幸虧到第五集下來,Glenn的死訊還未certified,我估應該在冬休前半部結局前,應有定案,嗱嗱嗱,IMDB個演員表中Glenn的演出集數,是整整一個第六季的,希望不是AMC故布疑陣,以免觀眾從中推敲看出端倪吧。 Yumi Ng~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這季首播的新劇我都看了,大部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有些說是爛番茄也不為過,之前講過《未來報告》的電視版,挾著電影版及Philip K. Dick之名而來,看過兩集決定放棄,那份陳舊味我頂唔順;之前試播版給劇評人踩到一文不值的《Supergirl》,就算救亡後推出的首播集亦返魂乏術,我姑且一試,平鋪直敍,像給細路看的,Superheroes的故仔,真是給拍到爛了。 舊劇中依然值得追的,都經已差不多耗盡我所有weekday的晚上,其實一晚看一集是絕對追唔切的,這套HBO的《Leftovers》我沒有寫過,現播出第二季,但我會揀追呢套先過大熱的《The Walking Dead》,一個科幻底卻是講救贖的故事。 平靜推進反而緊張 這劇改編自Tom Perrotta同名小說,編劇是《Lost》的Damon Lindelof,原著作者有份落場改編,睇這個牌面科幻+懸疑元素走唔甩,故事一開首講全世界有2%人口無緣無故忽然消失了,就在一家人食早餐、又或泊緊車、又或超市中買緊嘢的當兒,身邊的人就這樣,一眨眼就消失在尚存的人視線當前。 這個首播集我記憶很深刻,因為鏡頭不是大鑼大鼓,慌死你唔知有大事發生般快速移動,而是緩慢的水平角度的凝視,那種靜默沉澱出來的張力,會叫你屏息靜氣地看下去。如果是一般大台的編劇,可能就會拍飛簷走壁死人冧樓,cliché到唔恨。 阻止享樂避免天譴 主角們住在紐約郊區的一個叫Mapleton的小鎮,逾百人神秘失蹤的家庭,試圖想重建起「正常生活」。男主角Kevin是小鎮警長,他一家沒有人「離開」,(編劇用departed來形容蒸發了人們),但他妻子Laurie卻加入了一個叫做The Guilty Remnant的邪教,以一身白衣、不斷吸煙,及從此不發一言的方式生活,情況不斷出現在社區當中,GR認為這個人口蒸發事件是天譴,必須阻止人類繼續享樂,否則規模更大的災難一定會重臨。 以為樂土其實糞土 整套劇的氛圍好dark好heavy,去到第二季,劇情也有新進展,男主角Kevin跟小鎮另一家庭的倖存者Nora遠走他方,去到一個名為奇蹟(The Miracle)的地方,因為這個小鎮在上次浩劫一役竟然倖免於難,從此便被冠以奇蹟之名,全國人蜂擁而至,意圖在此地重過新生活;Laurie經已跟Kevin離婚,亦已離教,就像不少戒毒成功的人一樣,Laurie以為自己重獲新生,更著書開班企圖拯救仍然身在邪教的教友,但其實是自欺欺人。事與願遺,一個叫奇蹟的地方當然沒有奇蹟,活在當中的人惶惶然不可終日,不知下次會否逃得過厄運;進不去的人聚集鎮外望天打救,成為無政府主義、嬉皮士的樂園,也成為罪惡温床。 如果以看《Lost》的前設來看《The Leftovers》,我想大家就不必追了,我之前也因為《Lost》開了個無法自圓其說的謎而氣憤,但今勻編劇明顯不是想說一個科幻故事,而是回到那個舊命題,面對災難、末日浩劫,人類的無助無力,信念崩潰的一刻,那種想hold on to something的感覺,我覺得很能relate to,就是這樣了吧。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之前都講過,美劇每年的製作量多達幾百齣,要做狂迷實在不容易,我成日都幻想自己如果生於美國,人到中年,幸運不用為口奔馳的話,可能已經成為一個200磅大肥婆,跟屋企的梳化融為一體,雙眼定睛日日夜夜望住個公仔箱(實情現在的電視機已經唔係箱好耐了),真係不知是幸抑或不幸。 因為生為香港人,仲要係基層市民,當然返工時間多過乜,這個秋劇季好多舊劇我都擺埋一邊唔睇住,總覺得有日會pick up番。 一堆劇,點睇晒 Keep到每周一出就追看的:《American Horror Story》、《Downton Abbey》(是英劇)、《Grey's Anatomy》、《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Scandal》、《Project Runway》(唯一一個會追看的真人騷節目,沒法,職業病,跟時裝有關的總比較留意)、《Marvel's Agent of S.H.I.E.L.D》、《The Good Wife》、《The Leftovers》﹔還有一批年尾或明年初才回歸的:《Game of Thrones》、《House of Cards》、《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Veep》、《Louie》、《Master of Sex》、《Orange is the New Black》……我還未計一些評價甚佳,但我仍未有時間開波的,以及已遭淘汰出局的,要數,可能真的有半百齣。 朋友唔睬特務與機械人 列個清單出來,不是為了呃稿費(此地無銀,哈哈),而是真的想知自己平均一周看幾多齣劇集,原來如今跌到十齣都唔夠,實在是有愧狂人之名。看美劇也是一個孤獨的嗜好,好像剛過去的夏劇季,我看了兩齣非常值得推薦的新劇,《Deutschland 83》和《Humans》,前者是講1983年東西德仍未統一的冷戰格局間諜劇,拍得不落俗套,冷戰下政治局勢波譎雲詭,主角處於夾縫間心理刻劃好細緻到肉;後者是講機械人已大量生產,普及應用,並且發展到有情感有慾望,反抗人類的控制……但身邊一個朋友都沒看過,力sell佢哋睇都唔騷我,理由都係得一個:「邊有咁多時間煲劇」。 唔好等啦!睇啦! 我明白,看電影一個晚上就可以KO掉,但煲劇要投資的時間,對香港人來說太奢侈,然而出色的美劇,根本可以媲美荷李活大製作。這樣比較其實絕無意義,荷李活的爛片一地都係,味同嚼蠟的電視劇亦多如牛毛,電影俾盡你就算是《魔戒》定《Dark Knight》,至多咪三部曲;精彩的電視劇,卻至少要看畢整季才能蓋棺論定。我仍然妄想,幾時可以有機會,由頭到尾重看一次《Mad Men》、《Six Feet Under》、《Breaking Bad》、《The Wire》這些神劇,可能到這個機會來臨,也不一定是好事,時間是唧出來才見使的,don't wait for time,make it。 Yumi Ng~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本來上周想寫這個CBS新劇《Limitless》,拖拖原來都播到第四集了,原先首播時的驚喜都沒了,係我的attention span實在太短,定係套劇條橋太過one trick pony,我都仲未肯定;我只知睇劇的時間實在無可能limitless,所以有少少唔對路,追佢的熱情就大減。 這樣說可能對套劇有點不公平,首先係我孤陋寡聞,竟然不知這是同名電影版的延伸,講的是一種能開啟大腦潛能的神秘藥物NZT,一個26歲一事無成的小伙子,吃了這藥後如有神助,思考推理能力有如電腦,因為老父患上罕見疾病,為了救父,當藥效一過,男主角Brian試圖回去找朋友要求更多藥物時,卻發現朋友被殺害。 頭段精彩勾起追癮 Brian一邊逃避FBI的追緝,一邊使用剩下的藥物找出朋友的死因。期間他遇上FBI女探員Rebecca Harris,對方相信他之後一同破案。而神祕的藥物提供者Eddie Morra(電影版的主角、Bradley Cooper飾)現身,而且男主角已初嘗藥效一過有如吸毒吊癮的可怕,半逼半誘下男主角成為他在FBI裡面支針,提供情報,否則家人及自己的性命不保。 這個頭無異係開得好,首先開啟大腦潛能的畫面,就好似你睇微軟廣告咁,好多graphic同字體圖案畫面前飛來飛去,有點躍動的感覺,雖則這點《Sherlock》都用過,唔算新,但開啟大腦潛能喎,邊個唔想? 吸引街坊觀眾舊套路 但大台的電視劇就是有這個問題,主線開好了就拖慢來做,拍夠它一季廿多集,中間大部分都是filler,一集完的查案破案偵探劇,好處係方便中途加入的新觀眾,但壞處更多,主線劇情好似唧牙膏咁,逐啲逐啲唧出嚟,對於已經看慣有線網絡電視劇一季至多13集的緊湊及連貫性,這種呃收視方法,不管用了。好像我看到第四集,仍然用呢招未食藥時懵盛盛,食咗藥就似神童的戲碼,當觀眾睇《天線得得B》咩!如果呢類半單元劇要拍得好看,每集獨立情節的橋必須要扭得好勁至得,又或者如《The Good Wife》般,取材自社會上熱爆議題,至少攞到gimmick分先喇。 角色落墨不足是敗筆 仲有,男女主角沒有charisma亦係致命傷,男主角Jake McDorman拍過好多戲,電影《美國狙擊手》、電視《The Newsroom》等,都是配角,印象不深,今次擔正,亦只係不過不失;女主角Jennifer Carpenter係大熱電視劇《Dexter》女主角,上次演差婆,今次係FBI,戲路太似連造型都差唔多,都幾死。一套劇主要角色缺乏魅力,你叫觀眾如何投入?大明星Bradley Cooper只以客串身份出現四集咁多,叫大家慕電影之名而來的觀眾,好難沒有呻笨之感。 Yumi Ng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本來想介紹CBS一套新劇《Limitless》,講開啟人腦潛能的藥物,背後隱藏驚天大陰謀的故事;但係《American Horror Story Hotel》上周四首播,有Lady Gaga做吸血殭屍、有恍如《大亨小傳》中20年代Art Deco的華麗酒店布景、有靚到似巴黎couture的服飾、有迷幻糜爛的搖滾樂、有電視尺度邊緣的性愛場面,就好像Gaga MV的一個鐘加長版,可謂極盡視聽之娛,實在好難抗拒唔講番兩咀,畢竟sex sells,a lot。 過往幾季《AHS》都係極盡賣弄血腥色情之能事,講鬼古基本要做到驚嚇此等官能刺激,喺營造氣氛方面,此劇監製Ryan Murphy係有一手,好少有悶場;今季加入咁大粒星Lady Gaga,係觀眾都會期望甚殷,睇完第一集,我100%收貨,單係睇畫面唔講情節,呢一個鐘都絕對值回票價 。 美術細緻認真 故事一開始講兩個從瑞典來的年輕貌美女子到劇中主景Hotel Cortez check in,間酒店的裝潢,就好似縮細版《大亨小傳》里安納度間華麗大宅般,一睇就已經加分,Art Deco時期的裝飾風格,我先入為主有好感,場景布置做得細緻認真,亦容易叫觀眾投入。 挑戰電視尺度 《AHS》幾位主力角色相繼出場,全新扮相中以Denis O’Hare反串做drag queen最有驚喜,到主角Gaga出場,火紅長袍配黑喱士內膽,一對長尖甲黑皮手套已經出賣佢身份,伴隨她是另一位eye candy,行內公認的俊男Matt Bomer,二人一身行裝出發覓食,帶兩位獵物回酒店大玩4p,最後當然係兩位nobody血濺大床,接近限制級別的場面,根本同soft porn無異。 少少鹹多多趣 古仔講成點,唔係唔重要,so far開頭各路人物經已出場,交代清楚有條不紊,故事另一主線人物飾演警官John Lowe的Wes Bentley,喺劇中同Chloe Sevigny做一對夫妻,二人數年前幼子失蹤,成為整個家庭永遠的創傷,原來幼子給Gaga捉咗囚禁於酒店,應該都係凶多吉少,亦令警官搬進大酒店順理成章,主線劇情由此展開……有咁多juicy嘢睇,都好難叫大家唔追落去,係咪?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就算在香港煲美劇的電視迷,問他們睇開的劇集,十之八九答你會睇《The Walking Dead》、《House of Cards》、《Game of Thrones》等等,甚至是經已大結局的《The Sopranos》、《Mad Men》、《Breaking Bad》;這些劇的共通點,當然全部都是神劇,另一點就都是由有線電視台,甚至是網上平台製作,傳統大台劇集,在高質素電視劇的category 中,經已不入流。 大台為何咁唔爭氣我不關心,香港那個大台我直頭覺得係抵死添!我想講的是,在有線網絡攻陷傳統大台下,唯一能夠與之抗衡的,只有這位星級製作人Shonda Rhimes。 一晚包攬四線劇集 今日才來說Shonda Rhimes現象其實好out,去年她三線劇齊飛,於ABC星期四晚的黃金時段,《Grey's Anatomy》、《Scandal》及《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輪住播出;今年艾美獎《How》女主角Viola Davis勇奪視后,係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籍女演員奪得這項殊榮。剛開鑼的新劇季,Shonda亦創先河,美國三大娛樂雜誌《Entertainment Weekly》、《People》及《Essence》聯手宣傳她的三線劇,聲勢可謂一時無兩,ABC甚至宣布已買下她第四套新劇,明年播出,暫時未知是否排在星期四晚播出,一晚四線劇集仲要是同一製作人創作,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強悍女將拯救收視 所以Shonda Rhimes大台救世主之名便不脛而走。老實說,她的劇都是類型劇,《Grey's》寫醫生、《How》是律政、《Scandal》涉及政圈醜聞,敘事手法沒有甚麼groundbreaking的地方,劇情當然係juicy的,例如拍到11季的《Grey's》出晒名就是班醫生七國咁亂的感情瓜葛,《Scandal》甚至以美國總統的婚外情作主線,非常八卦雜誌的揭秘式獵奇豔情。 有時我會覺得看她的都是純娛樂,甚至有一段時間覺得是guilty pleasure,沒有甚麼營養,但她的劇中靈魂人物共通點都係強悍的女性,於《Scandal》及《How》甚至都是黑人女性,看她們如何在男性主導的政界、法律界以及醫學界攀上高峰,集集都有女主角或者其他重要女角慷慨陳詞女性主體或情慾自主,連LGBT性小眾這課題亦不時滲進其中;這是她的文以載道無可厚非,但當中也不無精密的商業計算,因為捍衛小眾權益已是普世價值,為underdog發聲,一為神功二為弟子,何樂而不為﹖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新劇季我講了不少新劇,竟然這個《Heroes》的翻生劇《Heroes Reborn》趕不及於首播前講,當然要補番。 爛尾英雄 想當年《Heroes》(2006-2010年)之勁爆,連睇TVB師奶劇的師奶都要轉台追,那句「save the cheerleader, save the world」,沒看過這劇的都聽過;當年第一季係人看過都覺得驚為天人,因為電視劇中玩異能或超能力題材的不是沒有,但野心之大,牽涉及政經界陰謀層面的,肯定不多,但此劇結局之爛,亦係無出其右,相信係其fans都會記憶猶「深」。 黑物質造勢 首播日一連播出兩集,之前亦在網路播出衍生劇《Heroes Reborn:Dark Matter》,一來為劇集造勢,二來亦作為部分新角色的backstory;作為《Heroes》的粉絲,不用我講都會追,雖然當中不乏含淚成成,若果之前沒看過《Heroes》,今刻應否加入戰團?我的答案是不必了。 超能力泛濫 我同NBC無仇無怨,沒必要狂倒佢米,此劇播出之後,各方視評亦毁譽參半,我是偏向no no這方,到底這劇衰啲乜?可以這樣說,這幾年以來,美劇中講超能力的故仔多了很多,尤其當Marvel一系列衍生劇入侵視界,《Marvel's Agents of S.H.I.E.L.D》、《Marvel's Daredevil》等等,對家DC Comics的蝙蝠俠前傳《Gotham》都拍得有板有眼;《Heroes Reborn》播出的這頭兩集,實在差強人意。 老調重彈 何以見得?首先,你不能期望所有觀眾都係忠心fans,可以一開首就投入劇情,對一班新角色灌注感情,會擔心他們的安危,而且故事一開始就講到human與evo(evolved,進化了的人類)的對決,evo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遭恐襲,人類死傷枕藉,倖存的evo匿藏的匿藏、給追殺的追殺,還有不為人知的陰謀在背後,未知矛頭是對人類或是evo或是both,這樣的劇情開展,很難不讓人覺得老調重彈,連追看下去的興緻都缺乏。 過時氣息 更甚的是全劇那種過時了的氣息。我不是韓劇人,但連荷李活都知韓國概念大熱,去年Netflix的科幻劇《Sense8》都找來演《雲圖》的韓裔女演員Doona Bae演要角,同埋此劇的storytelling方式平行發生,玄味十足,神化是神化了一點,但就是有新鮮感;但《Heroes Reborn》仍然因為之前跑出了一個日本人角色,今次照辦煮碗,還要將電玩遊戲硬生嵌入劇情中,又odd又old,睇見都叫人情何以堪,惡睇也,不過話到尾都係嗰句,開咗個頭,點樣我都會睇多陣,全劇暫定13集一季,若果收視理想,又會繼續拍落去。不過我gut feeling話俾我聽,此劇伏味濃到化不開,我中咗,係希望少啲人中咁解啫。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上個禮拜本來想寫秋季新劇季開鑼,點知寫了兩齣Philip K. Dick原著改編的新劇,就已經爆了廠,唯有本周繼續。 今季新劇具話題性的不少,作為劇迷的我,都會一一追看,但不要說我沒有warn你在先,好多看來都伏味頗濃,即爆是夠爆了,卻不一定是劇情寫得合理嚴謹,或言之有物。 Gaga擔正 像新一輯《American Horror Story: Hotel》找來Lady Gaga擔大旗做主角,無論是否她的fans,都好難抗拒吧,今輯還以猛鬼酒店為劇情骨幹;這劇監製Ryan Murphy一向玩得頗盡唔使本,極度血腥驚嚇之能事,以娛樂性來講肯定十足十,不過我覺得他好多時去得太盡,古仔講到離晒大罩,犯駁之處甚多,好好的一齣劇集就給他玩爛玩膠了,例子如他的舊作《Nip/Tuck》,甚至係大熱的《Glee》,以音樂劇種混入電視劇情片可說是耳目一新,最終都係難逃爛尾收場。(10月7日首播) 秀色可餐 繼續Ryan Murphy,今季他雙翼齊飛,另一新劇《Scream Queens》走青春驚嚇喜劇路線,班底有他用開的美少女,演過他上一輯《American Horror Story》而上位的Emma Roberts、《Glee》女主角Lea Michele等擔正,講述校園兇殺案,以青春女星的叫座力,相信收視應該不錯,不過青春劇總是開頭開得不錯,像《The Vampire Diaries》頭三季劇情有板有眼,一點也不兒戲,可惜亦因商機所在,唯有死拍爛拍,唔識見好就收,又變成爛尾劇,剩番死忠fans仲度捱。(本月22日首播) 雷神型女 秋季新劇以美色作賣點的唔少,還有這套以《Thor》雷神中的Lady Sif、靚女Jamie Alexander做女主角的《Blindspot》。故事從一個被丟棄在紐約時代廣場的神祕包裹開始,包裹上寫著「打給FBI」讓警方懷疑可能是炸彈,不料出動拆彈小組後,卻發現裡頭裝的是一名全身赤裸的女子。 這名女子全身給刺青覆蓋,背上還刺有FBI探員Kurt Weller的名字,但她卻完全失憶,莫說為何全身全是刺青,連自己是誰也給抹得一乾二淨,成為Jane Doe,但她的身手矯捷,立即讓FBI懷疑她受過專業軍訓,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一場神祕的陰謀,劇情就如是展開。老老實實,個劇開首開得平平無奇,類似的間諜陰謀類型還看得少,我持觀望態度,攤一陣若評價回升,才返轉頭追也不遲。(今天首播) 超人表姐 講到女怎可不提《Supergirl》?此女超人非《Wonder Woman》神奇女俠,咪搞錯呀,Supergirl其實係Superman個表姐,(頂,係咪gag嚟,我諗起《表姐你好》),她與超人一樣從Kryptonite克利普頓星逃亡到地球,只是因為女超人在航艦中長期冬眠的原因,才在外貌上看起來比超人年輕。這次女超人擔正出獨立劇,相信好多美漫迷會好興奮,但據聞首集的screener一出負評如潮,所以CBS會進行救亡,正式出街的首播集劇情會大幅修改。唔,聽落感覺依然好伏。(10月22日首播) Yumi Ng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秋季新劇季又開鑼,來個展望好正常,亦係按refresh時候,去蕪存菁此其時。其實呢種感覺非自今日始,美劇實在有太多選擇了,但今年這種感覺尤烈。年頭看過一篇報道,話全年美劇的製作量已達四百多齣,仲要套套是原創劇;言歸正傳,秋季新劇中我看了幾套的首集,當中兩齣都改編自科幻小說作家Philip K. Dick的作品。 先說說美劇狀態,看預報來年劇集競爭厲害,眼見Netflix成功,今年Sundance、Amazon都加入戰團,有人統計過,出年全美劇的生產量,就算以我們每日看一集的速度計,都無可能睇得晒,最攞膽係呢啲劇集平均水準都屬中上,可見美國電視網絡競爭之激烈。回頭看看香港情況,慣性收視、一台獨大,其劇集水平之低,真係連提都費事! 誰改寫了歷史 談到科幻之秋,其一Amazon TV的《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設定已經引人入勝,如今科幻小說或劇集好興講平行宇宙(alternate universe),但Philip K. Dick早於1962年已玩平行歷史(alternate history),試想想如果二次大戰德國同日本沒有戰敗,反而擊敗了同盟國成為全球霸主,整個美國東西兩岸分別遭納粹及皇軍瓜分,剩下中部成為所謂的中立區(皆因德、日兩國皆認為中部無戰略價值),這個世界會變成甚麼模樣? 所謂哪裡有壓逼,哪裡有反抗,劇中當然會有走入地下的反抗組織,秘密策動推翻侵略者;專權暴政及地下組織各有間諜潛入對家收集情報、反間、滲透;組織者身份遭識穿嚴刑拷問要供出同黨行蹤;平民百姓尤其是猶太人,活在惶惶不可終日的白色恐怖之中……這些情景在第一集已交代得清楚細緻,而且無論是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兩軍的部隊穿插,連轉角位的街道牌,隨處可見納粹或太陽旗的標誌,這些細位,都很能讓觀眾投入,至少我係。 雖然時空背景為六十年代的美國,好像跟今日已無大相干,但身處香港一個小小平民,眼看所謂崛起的大國,恬不知恥以閱兵來紀念跟他無關的抗戰勝利,仲大言不慚話甚麼永不稱霸永遠和平,當刻真有彷彿活在平行宇宙的感覺;再回看這劇設定,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教訓,戰爭血的教訓當然不應忘記,戰敗國要贖的罪是否贖完亦可辯論,然而當日喪權辱國今日大國崛起的,又和平得去邊?真係歷史在笑。 電影版到電視版 話扯遠了。其實今年都算係Philip K. Dick年,另一部經典短篇《Minority Report》終於都拍埋電視版,9月21號首播;故事大家都熟悉,電影《未來報告》中的Pre-crime System(預視罪行發生系統),因為3位PreCog(有預視能力的人)的vision有出入,所以才有minority report的出現,最後由Tom Cruise將這個system拉倒,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電視版緊接著電影版設定為10年後的華盛頓,Pre-crime System已不復存在,3位PreCog重獲自由隱姓埋名,劇中講他們3人乃親姊弟,細佬因為深受腦海中即將發生的暴行困擾,重回華盛頓想憑一己之力破案,期間遇上嫉惡如仇的女警;家姐則不想再勾起痛苦回憶,力勸細佬收手。 接著細佬意外發現二哥身處險境,似是遭人禁錮……第一集結尾這個引大家追落去的hook,我覺得幾老套下,人物角色塑造亦太過典型;那些高端科幻場面,電影版當年直立90度成架車飛出嚟的畫面,睇到我目瞪口呆,電視版則仍然係紅色巴士馬路上行走,我心諗,唔係吓嘛;不過,科幻題材同原著作者,都係「賣飛佛」,點都睇多幾集,俾番benefit of doubt佢嘅。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不特別愛看恐怖片,一來因為好難驚,明知是戲,真人真事又如何!都經過編劇導演無限潤飾;二來我覺得最恐怖的,從來都是人,看看今日香港,真係你懂的。 恐怖片中的喪屍劇種反而我會追,因為這班喪屍未變喪屍之前,可能都是我們至親:父母、配偶、子女、情人……面對至愛變成怪物,而且還好大機會要當機立斷手刃親人,那才真是夠恐怖的。 喪屍劇不賣爛肉 正如《The Walking Dead》我追到第五季仍未放棄,老實講當初會因為喪屍爛肉血淋淋的核突場面而追,但龍肉食得多都無味,如今此劇已是強弩之末,好在編劇寫得第二男主角Daryl Dixon非常有情有義,又型到跌渣,先堅持追埋佢。 是以當AMC宣布開拍《Fear The Walking Dead》(《FTWD》),即係《The Walking Dead》(《TWD》)的衍生劇,兩位監製、漫畫原作者Robert Kirkman及《Sons of Anarchy》的Dave Erickson都強調《FTWD》跟《TWD》會有好大分別。首先,不要期望會有好多喪屍爛肉場面,畢竟作為觀眾,看足五季如何震撼都會麻木;其次,這套spinoff會是一套家庭劇。 What?!家庭劇?原來監製口中family drama的意思不是老幼咸宜,而是劇情重心及推進,會放在家庭如何面對災難,著眼於病毒感染剛開始發生之際的故事:當第一個喪屍出現於洛杉磯大街小巷之時,第一身接觸的途人反應如何?是倉皇走避、或是慘變喪屍點心?當政府部門獲悉恐怖咬人事件發生,危機處理的方法是封鎖消息,臭屎密冚?幾時會紙包不住火,全國恐慌,引發逃亡潮,進而實施宵禁戒嚴?為人父母的,可以為兒女犧牲性命在所不惜?多少出賣怯懦貪生怕死,會以求生之名來進行?為了求生,人可以去到幾盡?可以說,《TWD》是災難發生之後,看倖存者如何絕境求生;《FTWD》則是末日將臨之際,描寫那種面對未知完全無法招架的恐懼。 著墨點落在人性 《FTWD》的製作人捉住人心最虛怯的弱點落墨,又以家庭親情sell人性,聽落相當吸引,第一集亦創下美國有線網絡首播劇最高收視紀綠,可見《TWD》的餘威不可小覷。我睇到第二集,劇情推展開始漸見端倪,三個重心家庭亦已一一出場,每個角色的性格、人性強弱點,都算寫得有條有理,但就是投入感不強;最多戲的那個家庭,做母親的明顯寫到她最堅強,最有killer instinct,但她溺愛吸毒大兒子,那種包容退讓,又跟角色設定格格不入,看得我好不耐煩。 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此劇還有很多瑕疪,劇情發展拖沓,好像重心家庭那對父母最先發現喪屍咬人,要帶全家出走沙漠避難,女兒卻因為眼見男友發燒不肯離開(其實係因為被咬感染到病毒,初發階段),這對父母竟然仍想顧左右而言他,不肯說出原委。我心諗,大佬呀,個女都上大學了,心智成熟得足以面對噩耗有突,寫成這樣好言不成理。就是說,這些細位一下子拿揑沒分寸,大灑溫情狗血的話,套劇就可以變得好惡睇。不過,首季只得6集,但第二季已獲得續訂,說明AMC對此劇信心十足。作為觀眾,至少我會睇埋首季大結局,到時才蓋棺論定,係咪值得追落去,也還有四集,讓編劇收復失地。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講起電腦黑客(Hacker),硬係覺得有型/暗黑/神秘,最出名的黑客組織,當然係匿名者。每次想起,「We are anonymous. We do not forgive. We do not forget. Expect us.」的電腦合成聲,就彷彿在耳邊響起,一個個暗黑身影在鍵盤前,將政商大集團背著人民幹的邪惡勾當一一曝光,恍如虛擬世界的俠盜羅賓漢,的確大快人心。 我在想,黑客這個本身經已充滿戲劇張力的人物,無論放在電影或電視都肯定引人入勝,像《龍紋身的女孩》,連荷李活也要翻拍,但印象中電視劇以黑客作題材的,想來想去也想不到一齣值得談論;是以USA Network新劇《Mr. Robot》開宗明義以黑客作軸心,才播一集,網站IMDb便給予9.1極高評分,令此劇立即去到跟《Breaking Bad》、《The Sopranos》並駕齊驅,不簡單。 難為正邪定分界 《Mr. Robot》故事男主角Elliott Anderson本身就是一個匿名者。日頭他在一間專幫大企業做電腦系統防護公司當小小程式員,夜晚就變身黑客:孌童癖的快餐店老闆、欺壓小拆家的黑幫大佬,一一成為其踢爆打擊對象;直到在網絡世界,他遇上Mr. Robot,一名無政府主義的黑客組織Fsociety領袖,招攬他加入對付壟斷全球經濟活動的大集團Evil Corp,好戲正式上演。 對於只懂上上網,碌碌面書的一般人(即係我),《Mr. Robot》劇情中一些較技術層面的描述,雖然唔明,但覺得幾有實感,而身懷絕技小伙子,單挑財雄勢大惡勢力的主線,亦好容易叫觀眾代入,不過美劇的出色,就是人物設定不會流於如此忠奸分明的平面化。 一場無煙火戰爭 作為電腦geek,男主角有社交障礙就梗啦,又同時是個癮君子,加上童年父母雙亡悲劇,而這些背景又會跟主線前後呼應,環環緊扣,在這個娛樂、資訊唾手可得,還有新聞報道過分有立場下,網絡上看到的,有圖有片亦未必是真相,黑客可以是正,落在建制機器手裡,就是負責spin doctor的水兵,鍵盤戰士聯通天南地北,開闢了另一場戰爭,逢有鬥爭、必然有戲。 《Mr. Robot》最出人意表是,第一季的大結局,竟然因為跟Virginia電視台記者槍擊案情景雷同,而要押後一周播出,姑勿論這是否電視台宣傳限伎倆,至少,劇集扯得緊千千萬萬美劇電視迷的神經就是了。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