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崇日風氣正濃,青春偶像藝人都愛化上一個東瀛妝容。男嘅Thanks Monica,女的玉女掌門人,雖然唔識日文,但繼續「安全地帶」和Chage & Aska。昔日《紅白歌唱大賽》的精彩,眼簾一眨恍如浮華落霞。 復有詩書氣自華,「聯合、信和」寫真集。多得損友同學的日夜薰陶,對「篠山紀信之宮澤理惠」放毒誘導。朋友福利不只在於寫真硬照,男校生活唔講大家都知。當時年代未有大量電腦作PS嘅造假,寫真集確實係美麗嘅典範。尤其自己正在初次自學攝影,了解甚麼光圈、快門、景深、層次,可惜男校生沒有漂亮Model作操練,日對夜對只係得街頭巴士。 東京大學在旺角 就是這位「有米」的中學同學,介紹了好幾位日本的歌星。各花入各眼,風情或風雅,大個仔當然有由自己揀。你有你的一色紗英,我有我的南野洋子,交換欣賞從無敵視。可是突然有一天,工藤靜香的出現,宅男們口味紛紛歸邊,眼有寫真集,耳則有CD。無奈當時未有Discman的我,只能品嘗封面及內頁。 工藤靜香嘅型格路線,對我的不適半年間浮現。眾裡尋他千百度,原來中山美穗在才是自己的喜好。我對美穗的迷戀程度,迫使我每日放學要到觀塘廣場的二手店舖巡視業務。及後更因每星期至少兩日需於到太子上英文補習班,才知道原來信和商場不止可安排度假,而聯合廣場亦不限於MK裝扮。之前一直只能購買同學的二手寫真集,這時才知道原來日本風是在這裡作放煙花。 難評淫褻定優雅 先講番「寫真集」,印象最深的是劉嘉玲任主角的「三菱寫真彩色菲林」。其實日本「寫真」一字,代表「照片」之意,其原意內容可指人物、動物、植物及死物乜都得,所以「寫真集」其實就是攝影作品。直至香港八十年代中,如1986年鄭文雅除為《Playboy》(花花公子)拍攝封面,更同時出版半裸的《鄭文雅寫真集》;而王小鳳亦於同年由《Penthouse》(閣樓)刊登《自由自我在希臘》;加上1988年的《惠英紅巴黎全裸寫真集》,「寫真集」便被誤以為與美女甚至色情及裸露有關,由一般的健康美,被迫淪為成人的刊物。 有趣的是「寫真集」自日本起源後,當時只有在香港及台灣兩地風行,西方地區反而冇乜聲音。而適逢九十年代初香港經濟起飛,七十後零用增多鼓勵變身成為追星一族,知名女藝人亦爭相以「寫真集」比併美貌,當中尤以周慧敏最為多產。而同時期李麗珍、陳雅倫、鍾麗緹的震撼程度更不在話下,統統禁於十八以下。 昔日豔陽今落霞 港版「寫真集」當然會售賣於書報攤,但日系偶像的作品當然唔係有得周圍揀。聯合廣場、信和商場和銅鑼灣廣場等,就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集中營,正正是工藤靜香、中山美穗、後藤久美子、酒井法子等的「宅男」勝地,滙價九算十算有乜所謂,總之能有機會訂貨已叫大家歡喜。 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回想中山美穗就是美穗,經典美女值得一追再追。那些年自己「課餘」跟同學到一間大酒樓的廚房裡做「後生」,由將軍澳辛辛苦苦爬山涉水搭車到銅鑼灣,搵得廿蚊一個鐘為的就是要追回美穗。不過記得她1992年後左右人氣開始下滑,幸好1995年她決心剪短長髮,於「情書」中將過去的性感收好,回復本來那一份倔強的柔情味道,不經意深深的向觀眾落毒。甚至連鄭秀文和許志安,都要「衝動點唱」地「唯獨是你不可取替」,所以話香港過去的流行文化,邊度可以冇日本寫真集。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我最有拼勁,我永遠冷靜,是靠著手中棒為我拼。內裡是真性,內裡是本領,我揮捧POP、POP、POP虎虎有聲……」就是為了這闕歌,作出人生首次突破,離開了陪伴多年的《430穿梭機》。叫從來不多會看「亞洲電視」的我,被迫每天去愛它半小時……係咁多。 亞視就是亞視,第二始終第二,爭冠從來不易,「亞」字本身已盡表其意。不過突然一套夾於《500飛虎隊》中播放的動漫《TOUCH》,叫我由小孩式的「維護宇宙和平」轉至荳芽feel的「理想戀愛友情」。「高校野球と恋愛」題材的青春無敵,就係咁熱血、咁浪漫般殺食! 理想加戀愛,強襲本港台 《TOUCH》本身是漫畫,一望就知是安達充風格。因他筆下多以運動連繫青春,帶出愛與友情的真摯感動,純真理想努力,觸動奮鬥拼勁。《TOUCH》最初於「小学館」之《週刊少年サンデー(Sunday)》連載,由1981年之36號至1986年之50號,可說是當時該周刊的王牌。而相若時期1980至1984年,安達充還有另一作品《みゆき》(美雪、美雪),亦於另一本「小学館」所辦的《少年ビッグコミック(Big Comic)》周刊刊登。不過兩者角色畫像極似,一不小心實在難以分辨,唯自此安達充一名,就是銷路的保證。及後結集「単行本」發行,鋒芒更是勢不可擋。 漫畫成績咁威,卡通一定無得走雞。當連載並未大結局之前,動畫已經於1985年3月開始播映,並且創下頗高收視。同名電視動畫共有101集,於1988年12月8日才在香港的亞視本港台播映。當年亞視還很有誠意,創作了全新的港版主題曲,並取名為《TOUCH接觸》。當時自己不是從第一集開始收看,而是中段才從同學口中得知,於是不看由自可,吸引的當然不只節奏明快的劇情,還有那感人片尾的畫面及插曲,迫使我問爸爸拿來卡式機,對著電視將它們錄下回味。甚至當時還買下了其錄音帶專輯,無奈數年後才知道原來是「老翻」,甚為悲慘。 拼搏與珍愛,影響七十後 講起盜版,當然不只音樂還有漫畫。港版漫畫最初先由「天龍」於未獲授權下出版,每本$4合共55冊。及後再推出加厚版,每期$10再loop多round。可惜自己總是慢人幾拍,及後只好走到中學附近裕民坊的漫畫店舖,待租借熱潮過後便逐一作二手買下。可惜始終仍未儲齊一套,只可斷斷續續的品嘗故事內容,及後有幸「天下」漫畫正式授權出版,才能滿足這多年來的心頭之好。 雖然《TOUCH》主要講述一對孿生兄弟上杉達也與上杉和也,共同戀上青梅竹馬的隔壁鄰居淺倉南。但其餘角色如魔鬼教練柏葉英二郎、挑戰者吉田岡、傾慕者新田由加、拍檔松平孝太郎、好友原田正平、對手須見工業的新田明男等,使整個故事戀愛浪漫得來,更有成長中面對勝利與抉擇的立體感。而當中所帶出的熱枕和夢想、奮鬥和拼搏的精神,實在影響了我代年輕人。相信擇善而固執,可招聚身邊人,並且連魔鬼教練都可感染! 宅男之女神,最愛淺倉南 及後《TOUCH》還有推出3部劇場版、2部特別版、1部真人劇集,而於2005年更拍成電影,由《世界の中心で、愛を叫ぶ(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長澤正美釋演淺倉南,完全照顧滿足幾代「宅男」! 自小一直疑問,點解取名為《TOUCH》?原來棒球(和壘球)比賽的專用術語中,有一詞叫Touch Out。不過我想Touch應翻譯為內感的「感動/感染/觸動」,而不是外顯行為的「接觸」,更合故事中之情感味道。結尾之時,彷彿突然聽到:「為了和也,誓要打進甲子園!」、「上杉達也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愛淺倉南!」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一聽到呢個名,主題曲就在腦中奏起。奇妙的這六個字拼砌,原來係會有聲!當然,絕對不是鄭伊健的《二十世紀的戀人們》,而是正宗小田和正的《ラブ.ストーリーは突然に》版本! 《東京愛的故事》,是我繼「雲與清風」的《阿信的故事》之後,對日劇認識的「可以常擁有」,亦是由青少年漫畫《Touch》及《Kimagure Orange Road》後的閱讀趨於大人化。那份不再孩童的天真浪漫、繁華裡頭嗰種人際關係交織的錯綜複雜,令我發現戀愛原來並非過往憧憬的咁簡單。正所謂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能選擇你……原來大人純愛世界可以係咁無奈、過程咁悲慘! 四位主角,純愛浪漫 主角永尾完治一直暗戀昔日鄕下同學関口さとみ(關口里美),剛好來到東京的他們再次遇上,點知三上健一卻捷足先登,更把里美的純真作初嘗!同期完治認識同事赤名リカ(赤名莉香),就在完治追求女神不遂後卻互相撻著。四名主角各自性格展現後現代的戀愛模式,徘徊於純真與野性。對當時仍未脫髮而頭腦未開發的我帶來重重打擊,多年對長長秀髮的江口洋介毫無好感,直至到十多年後的《白い巨塔》,他所飾演的里見脩二才叫我覺得他似番個男人。 《東京愛的故事》和部分的日劇一樣,都是改編自同名漫畫。日文的《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是漫畫家柴門ふみ(柴門文)創作的首部愛情作品,於1988年由「小学館」之《Big Comic Spirits/ビッグコミックスピリッツ》開始連載刊登。當然,唔識日文的我又點會睇得明呀!加上當時又未有互聯網普及,又唔會有網站作24小時內網上翻譯。直至連載的故事完結,其被合輯成書。全套共46話平分於為4本的「単行本」,第一卷於1990年4月12日發行,餘下三卷正好趕及同年的7月13日、10月12日及12月12日發售,不止於令fans掛心故事結局而無心歡度聖誕。 劇集漫畫,不同表達 直至1993年台灣的「尖端出版社」按上述全四卷作出翻譯,中文版的《東京愛的故事》亦隨《二十世紀的戀人們》帶動熱潮,當然鄭伊健的「三上頭」造型更是MK的當年標記。由於當時漫畫資訊匱乏,記得當時放學學人蒲「田園書屋」,驚喜發現第一、二兩期,每期$38再九折埋尾,話之冇得食兩個星期的午飯,二話不說立即買下。不過始終尚欠一半,月有虧缺總叫心急如焚。要經常走到其他報攤書室看看到貨了未,及至於他區多處努力尋找,才找來以讓最後結尾。後來才知道原來代理是旺角傳奇信和商場2樓的「一代匯集」,早知不用咁煩東尋西找。 及後多年才有機會看到配有中文字幕的劇集VCD,發現劇集以莉香作為第一觀點,完全不同原作漫畫,以完治的角度敘事。並且飾演莉香的鈴木保奈美演得可愛討好,維肖生動,完美得叫人份外喜歡;反觀織田裕二所演的完治,顯得性格懦弱和迂腐。原來和中文版漫畫同年的1993年,亞洲電視亦有播出過粵語版本,可能因版權問題,及後冇得重溫作永恆招牌如殭屍無限Loop。 人如莉香,飽歷風霜 當兩年前在看日劇《リーガル・ハイ/ Legal High》(律政狂人)第二季時,再次見到鈴木保奈美,頓時覺得赤名莉香經已久歷風霜。再回想當年就讀和尚寺的我猶如完治,剛巧當時因為聯校活動,而認識了一名女校女生,大家同是各自學校的美術學會主席,無奈未見成熟而讓她拱手向別人相送,愛的故事只能完結於開始,成為多年至今像洪永城的祝福。原來愛的青蔥歲月,的確是有故事中這四種主角,而每個男人心裡面,都有一個黃翠如。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2015年10月21號,來到這三十年前的未來。腳踏Nike Air Mag,連同水上飄的Hoverboard,Pepsi Perfect當然要每人一支。時空穿梭,「回到未來」,細細個就經已嚮往現在。 要Back to the Future ,當然要有時光車DeLorean Time Machine,可惜於第三集回到1885年時,因為電路板上Made in Japan的微型晶片損毀,唯有留待百年後才可於車頭引擎蓋上作超大型改裝。可見微型晶片不單於電影中「回到未來」,實情更作科技的普及與推廣。 微型技術,創製未來 七十年代,日本從戰後重拾經濟動力,科研成果全球領先,當中微型晶片與小型液晶螢幕技術成熟。集成電路、微型處理器等變得更小、更輕、成本和售價因而更平。由此帶來世界首部卡片型口袋計數機,Casio Mini Card的驚世LC-78誕生,並觸發電玩遊戲大師橫井軍平的創意,把握先機將Nintendo「任天堂」與SHARP「聲寶」合作,參考上述計數機,創製出傳奇手提遊戲機《GAME & WATCH》。 《GAME & WATCH》外形正如卡片型計數機,設計之時針對上班一族,兩者可伴隨一同放入衣衫的口袋。它採用2粒小型LR44電芯,共3V推動耗電量低的微處理器、集成電路及液晶螢幕,作坐車或等人時的掌上娛樂。有趣的是,這新科技的玩物,對小朋友的吸引多於大人。自此令「任天堂」順利跨過當時困難的財務狀況,躋身於世界電子遊戲一哥,橫掃街機、家庭電視、及手提遊戲機市場。 十字操控,左手定律 《GAME & WATCH》沒有停留於初期的成功,由最初1980年4月開始推出的銀色「Silver」型號之金屬面板,和左右各一的紅色按掣外形,變為1981年1月推出之金色「Gold」型號之餘,亦隨不同遊戲加入相應的按掣,並且追加了鬧鐘功能。而液晶螢幕的背景,更採用了彩色的透明效果。半年後,更推出較過往大1.7倍螢幕的「Wide Screen」機型,而知名卡通人物的主題遊戲亦隨即登場,Snoopy、Mickey Mouse等等當然走唔甩。 1982年5月,革命性的「Multi-Screen」型號誕生,先有左右對摺的《Mario Bros.》帶來上下一體的按鍵,及後上下對摺的《Donkey Kong》中,橫井軍平的團隊更設計出創新的D-pad (Directional Pad)「十字鍵」,並且直接套用於1983年所發售的Family Computer「紅白機」操控手掣上,奠定日後遊戲機中左手操控的定律及基礎。 二人對壘,功成身退 正正因為「紅白機」的出現,《GAME & WATCH》的銷售量自最高之《Donkey Kong》開始下降,及後彩色螢幕的「Tabletop」和「Panorama Screen」、單色的「New Wide Screen」和疑似彩色顯示效果的「Super Color」,銷售數量只是一般。及至尾二的一代「Micro VS. System」型號,帶來了二人真人對戰的手提遊戲,不再只循環於愈來愈快的遊戲速度,為遊戲機帶來非純電腦化的感覺,叫沉寂的《GAME & WATCH》帶來一絲曙光。而最後於1986年開始推出的「Crystal Screen」型號,隨着於1991年最後一款遊戲《Mario the Juggler》,正式叫這傳奇一代手提遊戲機完成歷史任務。 三十年的過去,原來回到八十年代的《GAME & WATCH》,這高科技的卡片型遊戲機,正正帶領着過往的手提遊戲發展,直通至現今的未來。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任天堂」確實係電子遊戲鼻祖,不論在家、在外或是坐飛機去第二度,教我可以隨時作時間「愉快」的消耗。唔理你係肥瘦矮高,總之眼球及左右手協調得好,打爆機就是冇難度。但係喪玩到廢寢忘餐,連飯都唔食,要阿媽鬧而被沒收,這下場就真係唔慌好。 簡單操控,樂趣無窮 1980年,Nintendo「任天堂」全面向年輕人展開大荼毒,一方面推出大型Arcade「街機」遊戲,另一方面發售掌上遊戲機「Game & Watch」。務求大部有大部玩,細部玩弄於手掌間。在家在外,玩到你冇時間。及至1983年,Family Computer「紅白機」的出現,將兩者元素二合為一,叫「任天堂」成為全球電子遊戲界別的一個,而始祖Game & Watch發行至1991年才停產。 Game & Watch外表為塑膠物料,加一塊薄薄的金屬外層作為外衣,外觀上有如一部卡片型計數機。其初期統一的螢幕尺寸,機身左右設有方向掣,並且必有的Game A、Game B及Time鍵。由殿堂級遊戲大師橫井軍平設計, 除獨有的內置單一遊戲外,每款均設有時鐘和響鬧功能。其簡單的上下左右操控,並且配以同樣簡單的音效,不斷重複以同一動作來完成任務。其遊戲樂趣和難度只在於三個字:越來越快! 過橋抽板,無限循環 通常遊戲一開始附有三條生命,永無止境的無限Loop遊戲,只能以最高的顯示分數999為目標,之後便會由001重新顯示,心理上總覺得遊戲速度加快了不少。由首款遊戲《Ball》的誕生,到經典作品如Manhole(過橋抽板)、Octopus及Fire等等,皆叫Game & Watch作市場侵佔,甚至衝出日本,以Tricotronic之名推廣至西德及澳洲。當然70後的我們,自己和屋邨街坊朋友,隔籬左右總有一部在手,獨樂樂也眾「換」樂,唔怕冇時間,借上借只怕冇咁多朋友。 不久Game & Watch創新推出雙顯示屏幕的版本,並以摺機的設計登場。按掣同樣分別設有上下左右及如跳躍的特定功能鍵,亦同樣為單色螢幕顯示,以及Game B多數是Game A的「更快速」難度。這款經典的可攜式手提遊戲機,總共推出了59款遊戲,初推出時建議零售價為5,800日圓,有如一套合體的超合金玩具價錢。 孖寶兄弟,衝出國際 經典遊戲當中,不得不提的是《Donkey Kong》,這遊戲中的「Jumpman」,任務就是拯救在Donkey Kong手上的女朋友。而由於Jumpman的有趣外形極受歡迎,不久立即被「任天堂」選中作為獨立發展,並且正式取名會為Mario。而其首款擔正的遊戲,正是1983年推出的左右式摺機《Mario Bros.》,並且由於1985年「任天堂」於「紅白機」遊戲系統中推出《Super Mario Bros.》(孖寶兄弟),自此Mario一名衝出國際,事業如日中天,和弟弟Luigi更成為「任天堂」的招牌代號,紅足三十多年。 當中《Donkey Kong》、《Mario Bros.》、《 Legend of Zelda》、《Pikmin》等經典遊戲均是出自被譽為「Mario之父」之宮本茂。而Mario這名字,是來自「任天堂」美國總部隔壁的Pizza店,可是諷刺的是,我因為喪玩Mario而不願去吃飯,更何況是Pizza。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日日玩,玩到唔願食飯。日日見,見老友多過食麵。要玩,當然一齊上佢屋企玩,仲要怕俾對方母親責罵。君子三十而立,任天堂紅色白機足足32年,科技帶動友誼,總是興高采烈,打到笑哈哈。 於1983年7月15日,紅白機與首三款相關之遊戲分別為《DONKEY KONG》、《DONKEY KONG JR.》以及《Popeye》(大力水手)一同上市,內容皆為192K。而翌年開始增加容量升至320K的《Xevious》,及後更有高達256及512的加長形卡帶推出。其中殿堂級遊戲《Super Mario Bros》(孖寶兄弟)是排第66隻推出的遊戲,於1985年發行之後,將紅白機的普及推向高峰。整個日本紅白機系列,一共推出多達1,057個遊戲,而平台最後一部授權遊戲是1994年6月24日發售的《高橋名人之冒險島IV》。 正版盜版,拳腳無眼 任天堂深明Atari(雅達利)2600失敗於無數的垃圾遊戲,故此對於別方的(第三方)遊戲把關相當嚴格,每年只向單一遊戲廠商,發出不多於5款遊戲授權,藉此控制發行的數量,來確保遊戲品質。(不過由於日本及歐美市場開拓範圍龐大,故大型遊戲廠商,不斷開立子公司以取得新授權,任天堂亦不作干預。)對於仍有部分不守規矩的小型廠商,私下於市場上推出遊戲,部分更與官方的無色情、無暴力政策背道而馳。故任天堂於1985年,在北美地區及香港推出新設計的「灰機」時,在遊戲卡帶內安裝了自家專利的10NES晶片,作為對整個遊戲系統的保護。 簡單而言,「灰機」內被焊接在主機底板上的10NES晶片,全權負責「上鎖」功能。每當在開機時,必須偵測裝置於正版盒帶上的另一夥「鑰匙」晶片,才能順利進行讀取,完成啟動。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每當遊戲盒帶與主機接觸不良時,當中的10NES系統,無奈亦為此受到影響,無法正常運作。此舉成功攔截盜版盒帶之餘,可是也叫正版陪同犧牲,引來北美大量用家的投訴,故任天堂只好推出無鎖版本以作解決方法。 官方抄Game,平有平玩 講番日本方面,由於盒帶中的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成本不斷上升,故此任天堂於1986年推出自家的磁碟系統。這Family Computer Disk System,為遊戲機史上首部可讀寫的存載媒體,其磁片雙面容量合共為112KB,對於只有40KB的「孖寶兄弟」來說,已經相當夠用。並且任天堂授權予坊間小店,設立遊戲抄寫服務,以500日圓作為不論新舊遊戲的抄寫費用,並發展出200多款獨有的遊戲作品,叫追求遊戲的發燒友來說,紅白機加磁碟機的孖寶組合,實在不能沒有。不過最緊要記得加一個第三廠出的Mount。 乾濕兩用,幸福進化 由於傳統電視機用電量高,加上紅白機皆接駁於同一組電源插頭,加上日本舊式家庭供電系統電力不高,故為免電力負荷量過高「跳掣」,磁碟機除可插濕電使用之外,更特別設有6粒「中電」電池匣,以作乾電供電使用,窩心十足。 「打大佬、chok 1 up、拉版死、屈佢機、KO佢……」,幾個自小學熟到現在的老世,都是由紅白機打出來的。幾十歲人,跳過飛機捉過伊人(音:醫因),脫髮加大肚腩亦負過資產,人生有如電子遊戲的風雲色變。縱然Level down仍然次次打大佬關過關,迎難而上就是輸不起,意志唔怕你有牙!原來幸福,就是一同玩到左手拇指痛,玩到依家!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七、八十年代,未有普及的上網服務,資訊就是靠報紙、雜誌、電台和電視節目。稍欠個人分析和定力,都會容易被傳媒尤其廣告「洗腦」。就是這輯「日本風情畫」,雖和繪畫冇離啦間,但卻盡是令我印象深刻。就係咁,日復日,這個不定期突然間會出現的節目,令到我超級愛上了日本。 記得有一日,《日本風情畫》介紹了一款大人細路都歡喜的家庭電視遊戲機,個個躋身於大型連鎖電器舖的Big Camera,笑晒咁排隊掃貨。當時心裡不禁寒一寒,因知道這些機會不屬於我。雖然Nintendo「任天堂」早於1983年推出了Famicom系列遊戲機,但自己也是數年後才認識當中的「紅白機」。當時一有時間,從守護下放監,便會到鄰居及同學屋企盡情2 Players。當時「打機」是社交的活動,甲君有A款,乙某有B Game,各處各有風光景致,總叫人覺得朋友就是不足夠。 電玩遊戲學懂電視制式 「紅白機」憑著簡單的機械Spec,8-bit的遊戲畫面,參考了前輩Atari「雅達利」2600的上置式插卡設計,並且外殼採用紅色加白色,一望就知係日本ichiban嘅呢。遊戲主機背面設有DC 10V的電源接頭、RF天線射頻接頭;前面還有一個擴展埠,用於連接光線槍、連發手柄等外部設備。而有趣的是,II號手掣設有收音咪,還有大細聲可調校,可於玩遊戲時一面唱歌,並於電視揚聲器與遊戲的背景音樂同步播放。由於舊時的電視機未必有黃紅白的外置影音AV接駁插口,故此「紅白機」像當時錄影機般同樣要透過RF天線接頭與電視機作接駁,並且要VHF/UHF作「追台」。 所以如果懶得每次都要接駁,記得買一個一分二的RF天線分線器,還要改埋Turbo掣,才算玩得盡情盡意。不過由於「水貨版紅白機」不支援PAL「本地線路」制式,所以如果堅持「唔改機」的話,還是要買多部「NTSC國際線路」的電視機。 方便簡單才為市場喜好 肥水不流別人田,新成立的香港代理,隨即引入並推出適合香港電視機制式的北美版本「灰機」。「灰機」誕生於1985年,外型較為大部,遊戲帶改用長身設計,並且改用有如錄影機的推帶插入。雖然接上轉接器能玩回短身遊戲帶,但是由於對部分日本遊戲盒帶作出鎖碼,並且因為推入方式容易令接口失當,不能直接接駁磁碟機,故銷量遠遠落後於原汁原味的日本版水貨。而代理亦只好要對「紅白機」進行改裝引入,港版「灰機」只好淪為過渡產品。 港版「紅白機」可謂極盡符合本土口味,內置NTSC transcodeur,改變了顏色信號,使紅白機能兼容在香港所使用的PAL制式。並且加入「Slow及Normal」按鈕,以對應PAL60Hz和PAL50Hz的不同設定。當然「火牛」是200V和型號改編為HVC-001HKG。盒上亦印上Simon「西蒙玩具有限公司」和後期的Mani「萬信有限公司」。 近億佳績顯盡世紀風情 可惜時間不等人,市場上已經充斥不少的仿製品,例如中國的「小霸王」和台灣的「小天才」等,也來分了「紅白機」在市場上的一杯羹。雖說如此,不過原廠的Famicom系列遊戲主機,銷售數目創下日本國內1,935萬及全球6,291萬台的佳績。而這電玩界中代表的遊戲機,終於在二十年後的2003年7月停產,而任天堂也在2007年11月才停止對Famicom維修服務,這四分一世紀的產品周期,盡是顯出設計者精彩的「日本風情」。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每逢佳節倍思親,皆因姑丈是電腦人。每逢大時大節,聖誕、復活甚至農曆新年,我等表弟、表妹、表哥、表姊,總是眾在一起,到新婚的姑丈家玩電腦遊戲,坐在書枱旁的單人床,六、七個小矮人輪隊享受電玩的滋味。 三十年前玩電子遊戲當然要用大電腦,印象中有Intel 8088 CPU、32MB Harddisk加唔知幾多十K的Ram,配合14吋的綠色大螢幕(指體積)。磁碟開機,進入Dos,只是知道幾隻薄薄的5.25吋大磁碟進出,入碟Lock掣,綠燈著代表Run緊,仲有「笛、笛」聲作提示音。聲音停止,綠燈熄滅,就到入第二隻碟。就是如此,開展了人生首個的半通宵,自始通宵便與電腦、電子扣上關係,不是自己一個人匿埋整電器,便是幫人維修電話。 電子遊戲,樂趣無比 現今電腦遊戲有好多種,但記憶中姑丈給我們玩的就只有「撞磚」和「火鳳凰」。排住隊一個死咗便輪到下一個,快活不知事日過,開心等待人數不會嫌多。不過人大咗,始終都是單色Mon,加上朋輩之間興趣開始多,琴棋書畫又砌模型,電子遊戲自然欠缺吸引力。 直到突然有一天,「任天堂家庭電腦遊戲機」的出現,這股紅白之風使到香港變天。以往每日放學只有配上廣東話的日本卡通,返學時英文默書亦多數漏空,但因為這些電子遊戲,個個都好似變成英文、日文的專家般精通,當然其實只是習慣了螢幕上問題的答案,Yes、No和Option。 紅白主機,家中必備 其實「任天堂」很早已經推出了手提的電子遊戲,例如過橋抽板和King Kong。及至1983年推出接駁電視的「紅白機」Family Computer,自始「上下左右、A、B、Select、Start」便伴隨成長,影響一生。「紅白機」雖然自稱家庭電腦,但掛羊頭骨子裡大家都知道是電視遊戲,適逢香港家庭收入開始穩定,一千幾百,有如等閑。加上子女猶如家長手中的明星,更何況是可讓大家一同在家中招呼親朋大玩特玩,可作「講故事」和睇電視劇的以外的消閒選擇。 當時和家人每逢經過淘大商場,眼見總是人來人往,「出機、抄Game」的店舖總是開到成市成行。當時自己冇,只好投靠鄰居友好。所以每逢星期六,總是會到同村同學屋企,睇人玩《炸彈人》、《1943》、《魂斗羅》和《孖寶兄弟》,當然還有一些永遠打不爆的21點和色情酒吧。 技不如人,敗感遺憾 數年後終於人有我有,水貨主機、磁碟機和一個機mount,當然還配置合香港電壓的一出二火牛,加埋改機可玩「盜版」又收兩、三嚿,如是者都成千幾二千蚊落樓,在此真是多謝父母肯買給我和弟弟,叫我們總算曾經擁有。但原來自己打機遲起步不及同學超勁的手眼協調,並且因此還訓練出近視,在強大挫敗感之下不再戀上這電子玩意。 多年風塵一邊,相信磁碟機也早已報銷,直至十多年後,在羅湖商業城五樓,看見甚麼「104合一遊戲」盒帶之物,叫我重拾回這失去了的那些年……下期續見。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大小姐與肥師奶,加埋個靚女蘇珊,還有神祕的狄保士,牛仔與契爺。雖然他們多為黑白線條,但在年月的回憶中盡見色彩。 要數小時候第一本漫畫,並非今時今日於戲院看到的拯救美國與地球的美式英雄人物,而是一個光頭鬍鬚大叔,加上一個大頭「柏霖仔」的天真小孩,將生活日常的瑣碎趣事,簡單精心勾劃於四個格子。溫情洋溢,故事深入民心,「牛仔漫畫」,盡見相處典範! 打開閱讀的天空 對書本的閱讀,從來都不是太喜歡。印象中幼稚園時讀過了一本有關動物的插圖書本,彩色印刷,閒來總是不願放下,自此打開了自己課外閱讀的空間,及至初小時有一年,爸爸於書報攤買了一本漫畫,除了封面和封底是彩色之外,內裡則只有黑白線條。而且這故事小書特色之一,就是內文沒有任何文字,以「契爺和牛仔」平日相處作主點,並且常以一頁四格表達故事一則,教我對當中影像的連環聯想。 六十年代,傳奇畫家王司馬先生(原名黃永興)擔任金庸小說中之插圖畫家,及後並且與王澤(原名王家禧)聯合執筆《老夫子與契爺》漫畫。及至七十年代初,王司馬隨王澤對《老夫子》的收筆而開始創作出《契爺與大小姐》,而「牛仔」角色便正式在此登場,一同在《明報》連載。自此這對兩仔爺極盡讀者喜歡,漸漸變成寶貝組合,故事主膽。而他們受歡迎的程度甚至還擔當了Nabisco的雞香餅和雞髀餅廣告的主角,深入民心。 創出獨有的風格 王司馬除了創作出大人細路都會會心微笑的牛仔故事外,還有創作出筆風相近但內容不同的時事民生和政治漫畫,以《狄保士》之名登場。《狄保士》漫畫沒有固定主角,而與「牛仔」不同的,是多以非四格的「一頁一格」形式,並於格下多以中文四字加以描述。當中內容常以幽默方式諷刺時弊,多年過後偶爾拿來品嘗仍覺得甚是回味。但可惜內容較為成熟和小眾,未能獲得一家大細和小朋友的喜歡,受歡迎指數略遜於「牛仔」。至於「狄保士」一名的由來,是由於王司馬極喜歡西方古典音樂,尤其鍾情法國印象派音樂家Claue Debussy,黃君自覺其漫畫風格朦朧,故此取消才自相對諧音。 帶來價值的反思 上述兩套漫畫有幸於1982至83年間,由「博益」悉心的選取結集出版,其以接近CD盒尺寸的精裝本系列小書印刷,易於方便攜帶,貫徹輕鬆小品的風格。可惜王司馬於1983年因病離世,精彩作品亦因此無繼。 由愛「牛仔」和《狄保士》,感情伸延至作者王司馬。有謝黃先生讓我們一代自小有機會透過閱讀學習價值的反思,啟發對家人和社會的關注和共鳴。將難於啟齒的親情和複雜的政治話題,讓我們能輕鬆學習了公民教育重要的一課,教我們關心自己出生和長大的地方。閱讀寶貴,珍惜再翻睇。但如果有日連政治笑話都不可,很難想像香港有如北韓。但願人人讀出快樂! *在此鳴謝網站 「書之驛站」yvonnefrank.wordpress.com提供本文用作資料參考。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愛冬天多過夏天,自小時候開始。讀小學時有兩款校服,一套為「天壇牌」恤衫加灰色西褲,另一則是全白的體育套裝。冬季時會綁上橡筋布帶掛頸的假領呔,配上藍色小冷衫再加件不太保暖的「大地牌」校褸,有如英國的小紳士味道。可惜夏天則變為極麻甩的短袖上衫,仲要搭條孖煙囪短西褲,一冷一熱的反差,不是氣候的溫度,而是個人品味的喜好。 靜態上課要著黑皮鞋,大癲大肺的PE堂(體育堂)反要穿白色布鞋。甚麼是白布鞋?咪「白飯魚」囉!舊時未有iPhone和iPod,純白色又白字頭的物品不多,長輩不喜歡「白唉、白唉」,小朋友又like花名予以代謂,自此「白飯魚」一名便落得操場,上得飯枱。久而久之,同一名字,兩種物件。 逐漸變黑,立即變白 每當操場比武,拳腳自然「有眼」,白鞋總被同學多次刻意踐踏,白雪雪的鞋身一定滿布鞋印。往時未有「藍威」朋友,清潔只好靠洗衣粉及雙手。每個星期,不是要幫皮鞋擦黑,便是要為白鞋漂白,如此工夫,大人覺得浪費時間,孩童則視為好玩。如果嫌未夠白,還有「白鞋水」塗兩浸作美化。不過不要過分美白,否則布身會愈髹愈硬。 「白飯魚」以白色帆布配以較薄的綠色或黑色橡膠鞋底,鞋邊亦以一條橡膠條封上,有綁帶和直穿的「懶佬」設計。無鞋帶款式鞋口左右縫上彈性橡筋布料,方便輕鬆穿上,甚為窩心。尤其對於講究快速的「波友」來說,光速落場,踩踭照上。「白飯魚」外盒英文名字雖然稱為Tennis Shoes,但在港多數為「踢石屎波」之首選,由於鞋底和鞋面夠輕、夠貼、夠薄,對於少年十八窮人來說,實在是控球極佳的恩物。並且白色布料,配合Maker可盡表創意,畫出獨特意念。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正正由於「白飯魚」的輕薄,十多年前發現被指鞋身過於柔軟、吸震力差,加上足弓位承托欠缺,容易做成足弓底塌陷、弧度變小、腳掌扁平,缺乏保護作用,成為「扁平足」幫兇,不利於兒童足部發展的健康。導致售價二、三十元的「白飯魚」,由中、小學生之返學必備變為被家長唾棄。而當年的「雙錢牌」、「回力牌」、本土的「馮強牌」和綁帶的「蜻蜓牌羽毛球鞋」等舊版「白飯魚」,幾番掙扎亦無奈黯然停產,絕跡於球場天下。 另外白鞋亦常見於中式喪禮,而「白飯魚」也兼為孝服裝束之一,作為送別親友的最後足印。不幸大部分因習俗之故使用一次便遭棄掉,功能未盡展現。有幸近年外國商家睇中這份「無印良品」暨Apple的純白簡約,紛紛引入不同地域市場,叫這白色帆布鞋由校園走廊登上國際大雅之堂。更有Fans對布鞋從此專一熱愛,細時「雙錢牌白飯魚」,大時Converse All Star。 綠底黑底,也是白鞋 著鞋唔著襪,大方兼老實,PE堂外平日落街就是隨心寫意的放任。不論是36號的綠底,或是37號開始的黑底,總之就是不分你我高低。穿梭於屋邨走廊,漫步的拂衣晃蕩,連帶那越來越薄的鞋頭,型至見腳趾穿窿,童真就是天真瀾漫、率性搖曳。如此「白飯魚」鞋.伴隨你我踏遍七丶八十年代的天涯。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每年開學,萬象更新,做好學生,一年之計,在於夏秋。執好書包,整理校服,看看哪位是新班主任,又期望能與那些女神同班。學業暨情路,希望皆滿布。小學生活,天真活潑! 平凡學生走平凡路,活潑同學有其創意的一套。第一下鐘聲,請原地操場暫停;再一次鐘聲,請排好分班隊形。入到課室,被編坐監,高的在後,反之在首。學號永遠區及歐陽行頭,司徒永遠於四十後,自己姓Fung就高不成低不就。環顧四周,隔籬左右,新識朋友,交換冧把(電話號碼),課堂之間,雪月風花,老師一到,即刻收口。突然之下,有人晒冷,右手一出,嘩!神奇筆盒呀! 日本風情校園吹 日本文化向港輸入,流行音樂又機械人。男孩子的《三一萬能俠》、《機動戰士高達》、《六神合體》、《宇宙大帝》、《百獸王》、《黃金俠》、《天威勇士》,加上《雷鳥拯救隊、《電子神童》、《小雙俠》、《忍者小靈精》、《龍珠》、《聖鬥士星矢》,仲有《橙路》又《Touch》,動畫卡通數之不盡,放學樂趣無窮。適逢香港生活開始穩定,上述角色當然心間佔領。每逢開學,梗係要置換文具來作桌上拍檔,新書包、新水壺,加上新文具當然要有新筆盒。 印象當中,小學已經選用日式筆盒。筆盒以膠料所造,作上下開蓋,蓋上多印有方程式跑車相片及卡通圖畫,以磁石相扣。而蓋內填入薄層海棉,稍軟林林,手感吸引。盒內面層附有插筆的排座,底層剛好可放入量角器、三角尺和堀頭鉸剪,並且內盒蓋亦精心設有可取出的手寫上課時間表。男同學多選用黑、藍盒身,女同學則有黃、紅、粉藍和粉紅,當然盒面是《藍精靈》、《小忌廉》、《小鹿斑比》和《外星小美儀》等。若嫌容量不夠,還有重量級的雙層隊友。 互相分享情誼長 及至數年後,充滿機械感覺的神奇筆盒出現,可謂日式筆盒中的XO,人人趨之若騖。筆盒左面設有五個按鈕,背後全是相應機關,鉛筆刨、放大鏡、擦膠櫃桶、插筆升降台和九唔搭八的溫度計,集結於筆盒主體,全民Mechanism,撳掣開啟。可惜要攞正俾帶玩具返學,實在要銀両作等價交換,記憶中舊有筆盒只需十零蚊,但神奇筆盒則索五、六十,試問區區小學雞,又有幾多個可以捨得去到這價位。遺憾昔日從未擁有,只能靠借別人的來按幾下,轉堂小息聚首,鉛筆排插升高彈出火箭炮,鉛筆刨有如觀察台,將擦膠放於櫃桶前彈去對面枱,有如桌上戰艦,大家圍著這合法玩具,不只集合機關,更凝聚大家。 時代太快味道失 無奈長大欠了童真,之後便轉了鐵筆盒,再到無印良品的小膠盒,及後的拉鏈布袋,甚至現時可供智能電話使用的一支筆兩頭走天涯。生活只懂以實用為上,主力簡約,忘記了那份過往雀躍和新鮮的情感及味道。及至近年立心尋找,得知五位為初代日版,印象中小時候亦曾見過六位,不過不知是否已開始有台灣製。及後亦有作新版改良,不過風潮已過,小孩亦見早熟,變為鍾情藝人偶像,卡通和兒童節目亦隨密集的填鴨補課,和苦修的興趣班而退讓。 多年寒窗苦讀,小學就是精彩絕倫,事物學習總有興緻,追玩跳碰咁又一天,使乜琴棋書畫百般武藝,興趣變為苦差技能叫人自閉。神奇筆盒,集物集人,點只機關咁簡單。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火夾水,名字頗有趣,火水爐,「爐」字讀作「佬」。有藍有綠圓圓碌碌,發熱發亮鎮守廚房。六、七十年代走均香港,家家戶戶皆盡見其光芒。 由古代原地生火,到砌磚或搭成鐵架,至近代的炭爐或灶頭燒飯,幾番改變目的都是為兩餐。無論是燒柴或是燒炭,始終總有飄飄灰燼,並且需於中途不斷添加,實在破壞煮食過程中那份㷫烚烚的專心優雅,帶來額外彎身又蹲下的麻煩。 窮人恩物,生活拍檔 戰後香港,生活艱難,不少貧困之民只能租住唐樓中之小間板,共用廚房及洗手間。及後生活改善,由爐具開始,正因香港是密集城市,每有新的發明和新資訊,有如最近的手提充電芭蕉扇,總是快速平價的大大蔓延。而六十年代火水爐的普及,正好反映及代表這段同心排難奮鬥的香港歷史。 「火水」的正名為「煤油」,其爐在港被稱為火水爐。顧名思義,以火水作為燃料,其特性乾淨易燃,並且攜帶方便。當時一出市面,人人為此瘋癲,甚至木屋寮區及公屋走廊,均為家家戶戶重要的家當。 火水爐的發明,從歷史舊物中最早找到的資料,就是鑄上「F.W.Lindqvist, Stockholm、Patent No 394、feb. 1892」的一件。而火水爐的原本設計,相信是專為戶外流動及軍士使用,體積容量小而火力不大,可惜其發展和改良過程則不得而知。幸而及後香港工業技術進步,本土廠家自行設計及製造。港版火水爐外形較大,擺明供室內使用,不論湯煲或是生鐵大鑊,煎、炒、蒸、炸、炆、燉、焗、烚,獨門一具瓣瓣包辦。 無段火力,香港生產 這款經典爐具由本地榮昌金屬製品廠生產,爐身豐厚,重量一流。爐盤主要盛載火水並與主體作分開設計,透過多條棉芯將燃料引上「膽」內。內膽亦由多孔的保護罩以一大一小組成,當點上火後便形成一個火環,隨外邊紅色拉捍的上下操控,同步調節棉芯的高度,以作無間段火力大小的適切喜好。爐頂置有三個小支撐,以供平底水煲等使用;若然將支撐中的小瓣向外打開,則可承起圓底如鑊類。而爐邊設有兩個銀色物體,一個如燒酒蓋另一則像細小玻璃瓶蓋。 抽起大蓋發現一條綁上小棉條於端的長鐵線,為的是方便探入爐膽點火。先劃火柴,點著引條,再伸入爐中燃點,鐵線有如中介公司。及後打火機便宜普及,右手火機左手鐵線,起火只需幾秒完事。 湯煲與鑊,鎮守廚房 火水爐確實為方便的煮食工具,嫌火力不夠還有兩圈棉芯雙火環選擇。有些家庭左面單環煲湯,右面雙環長駐弧底生鐵鑊。無事得閒便注滿火水,狀態永遠保持最佳,無奈棉芯會愈燒愈短。平日添火水乃是等閒事,勁至換棉芯才是「堅料」,仍記得三十年前有幸見過爺爺偷師兩招。但正正爐具非固定於爐灶,稍有不慎則容易打翻,燃料沾身,火勢難拾,使用故要格外小心。尤其記得千祈唔好邊用邊加火水,要不然全屋付諸一炬,真係得番一殼眼淚。 及至罐裝家用石油氣普及,加上煤氣管道入屋,火水爐可謂功成身退,結束在港輝煌歲月。現今煮食大興無火,當然的確安全美觀得多,可是過往成長的罐裝火水和常滿大米缸,那份古雅味道及該種Mechanism的感覺,卻在身邊無痕絕跡,舊物難尋。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情,尋。 往事,舊人。 顧物品,念情感。 剎那光輝,恍若永恆。 生活盡點滴,回味幾番新。 走過歲月變遷,嘗透風光景緻。 身邊人伴身邊事,寡思念繫眾味兒。 踏遍香港城市,事物總有故事。尋舊沿自身邊,總有昔日趣緻。近年我和弟弟,總是喜歡抓著嫲嫲來問東問西,了解她過往的故事,乘機認識這位爸爸的老媽子。 八旬經歷,猶如寶藏 嫲嫲今年已經80有多,和她一樣年長的一代,只記得自己所屬生肖和月份,不太清楚自己何日出身。小時候連爺爺嫲嫲叔叔姑姐父母弟弟,一家八口同住公屋細小的單位。生活不算容易,父母皆需在職早出晚歸,爺嫲兩老便需全力管理兩小無猜,三餐一宿與返學接送。 嫲嫲本身為新會人,大戰時南逃香港。本應打算嫁到新加坡,機緣巧合遇著爺爺嫁君隨郎,地老天荒,無緣他邦。日佔前隨爺爺北上避難鄉下番禺,無奈落腳困難,只好決定重返。經過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辛,及後重光,生活仍是困難,但捱出希望。 咫尺空間,生活艱難 爺爺嫲嫲為當時的公務員任公廁清潔工,兩老連同子女就是共同住在公廁內之數十方呎休息空間,固定清潔工作薪水之餘,並且自行售賣草紙以作家計幫補。相對無瓦家庭或是木屋環境,也總叫有一個安定的家。由於地方狹窄加上環境極不衛生,故此只可於門口街上地方生火煮食,當時稍好的以「新加坡柴」透爐,次選的則以竹片頂替。 三年前嫲嫲清理舊物時,問到我有否收藏之意,二話不說當然貪字行先。這舊物堆頭,有兩位身形頗為大件,一望就知是個煲子。其厚身銅製分量足料,多問之下,原來已經具有六十多年歷史。銅煲原來本身一套三件,五十年代時由爺爺買之,大中小三位,一個煲水、一個煲湯、一個盛飯。何以其一只作盛飯而不直接煲之?原來以瓦煲弄飯是常識吧!講到炭燒煲仔飯,今日當然大榮華。昔日窮則變通,簡單飽飯不用high dinner。如此銅煲便成為瓦煲及飯碗的中轉站,戶外到室內,餐餐飽滿愛。 用心製作,好味好多 細看長了銅綠之煲,駁位雖然外露,但當年師傅人手用心製作,巧炒焊出弧形肥胖的感覺,吸引大人也獲小朋友喜歡。見底部有明顯駁片,但多年來結實不變。有趣向內發現,見有一層銀色物料。詳問之下,原來內上了一層金屬錫料,叫做「浪錫」。這戰後仍然高成本的設計,目的不只可增加結構強度,為的是煲湯時能隔開銅層,避免銅氣,分外好味。 時移世易,有錢可嘗珍饈百味,但要食得歡喜,總要身伴家人知己。時間不等人,必須及時起行,趁著年日,愛顧親朋。眼見親人漸老、快將遠去的感覺確實不好,唯望能珍惜相處時間,美好的一頓家常便飯,寬心閒談。暫放個人的心情和思慮,融入對方生命之點滴,讓銅煲作為起點,關愛顧念不止於此。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