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動物園(Cincinnati Zoo)早前為了拯救掉下濠溝的男童而槍殺一頭大猩猩,因此遭受外界批評;有人甚至認為所有動物園都違反動物福利,根本沒有存在價值。但其實不少在西方國家的動物園,對待動物好得難以想像。 我曾參觀匈牙利的動物園,大猩猩由一位職員全職照顧。因為這靈長類動物不只滿足於飯來張口,職員想盡辦法讓牠有足夠活動,每天把食物混着紙碎用麻布捲好,再把麻布掛到樹上,讓大猩猩嗅到香氣後爬樹去找。 新加坡動物園是半開放式的,孔雀會在你身邊走過,婆羅洲猩猩也會在你頭頂的樹上晃過;兇猛如鱷魚或雄性猩猩的,則會在有圍欄的封閉地方讓人觀看。雀鳥也有人專門伺候,因為照顧動物不單是餵飼和清潔,還得細心觀察以保證牠們一切安好。 我最喜歡的動物園是美國的聖迭戈動物園(San Diego Zoo)。它由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公園(Safari Park)組成,全球動物生態齊備,如瀑布、草原、沼澤、岩壁等環境,既有種植大量熱帶和亞熱帶植物,也有北極熊置身的冰寒極地。 英國惠普斯奈德動物園(Whipsnade Zoo)是倫敦動物學會的一部分,園區內猶如非洲草原,長頸鹿、犀牛和斑馬就在你附近走動;忽然十幾頭大象列隊走過,後面的大象用鼻子捲着前面大象的尾巴,猶如人類在手牽手一樣。但牠們不是在表演,只是要跟隨同伴,看得我的兩個孩子十分興奮。 雖說動物園良莠不齊,但好的動物園既能令動物愉快生活,也能教育人群。關鍵是要令動物園的管理更加專業化,使之造福社會。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周五刊登
炎炎夏日,容易發生食物中毒。繼上期《健康吃沙律》後,今期談談人人都愛吃的漢堡包。我說的不是連鎖快餐店如麥當勞賣的漢堡包,而是西式餐廳裡即場製作的新鮮漢堡包,麵包香脆、肉汁鮮嫩,簡直是人間極品。點餐時,侍應大多會問:「漢堡扒要幾成熟?」 很多朋友問我:「幾成熟的漢堡扒才確保吃得安全?」我總是不假思索答:「全熟。」漢堡扒應以攝氏70度煎最少兩分鐘,當然還要視乎漢堡扒的厚度,這種高溫烹調有助殺滅數以百萬計的細菌。 香港有不少高級漢堡包餐廳,你可以查問漢堡扒的來源。一間餐廳的漢堡扒多汁美味又嫩紅,除了因為肉質好,免治肉的來源也很重要。這些免治肉應來自信譽良好的加工工廠,有蒸氣潔淨等特別安全設施,確保食物不受污染。如果免治肉是餐廳自家製的話,那麼鮮肉攪碎前要先把外面煎好,以防細菌感染。 受污染的免治肉含有大腸桿菌和沙門士菌,容易引起食物中毒。90年代,美國連鎖快餐店Jack in the Box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致700人染病,大部分是10歲以下的小童,其中4名小童死亡,200人的腦部和腎臟受損。事件發生後,快餐業要遵從新標準,免治肉必須經過測試,若發現大腸桿菌要通報當局。 無論光顧任何餐廳,都不要讓小孩吃未煮熟的漢堡扒,因為即使餐廳高級,也不代表食物一定安全。你也許自信體魄強健,但為了以防萬一,最好還是不要吃仍然嫩紅的漢堡扒了。
炎炎夏日,沙律「當道」。沙律可以配搭肉類、海鮮、意粉或薯條,也可以當主菜。沙律健康有益,且吃後不會令人昏昏欲睡。香港超級市場有各式各樣沙律菜,入口的、本地的、有機的,當然難免比菜市場的內地蔬菜昂貴。 雖然沙律製作容易,但切勿掉以輕心。要確保沙律菜來自信譽良好的菜販,進食前要先把菜清洗乾淨。容我苦口婆心再次強調,這些原則適用於任何即食食品,不論是壽司、芝士、雞蛋沙律或沙律菜,進食時都要分外小心。 英國衛生部轄下的「英格蘭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 England)最近調查因進食沙律菜而引起的大腸桿菌個案,至今有144人感染,兩人死亡。被發現有問題的沙律菜,包括受香港人歡迎的火箭菜。 在家處理沙律有甚麼要訣?如果沙律菜不是真空包裝,你一定要將葉片徹底清洗,把沙律菜放進放滿清水的鋅盤裡洗一次,隔水後再洗一次,如此重複兩、三次,然後以筲箕瀝乾或以廚房紙抹乾。 即使你買的沙律菜是真空包裝,袋上寫明不用清洗,我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偷懶,仍用以上的方法洗乾淨。你還要確保砧板和餐具清潔,才不會白費洗菜的功夫。未進食的沙律菜要放進冰箱,即使真空包裝的沙律菜,也要跟生肉如雞和魚分開存放,以確保包裝袋不會沾上細菌。 最後,不同用途的砧板要分開擺放。我家有四個砧板,綠色的切菜、紅色的切肉、黃色的切熟食、藍色的切水果。這是一個家家戶戶應該養成的習慣,確保不會在切生肉的砧板上切蘋果,最終受惠的是你和家人。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周五刊登
最近有位記者來訪,她推門進來一刻,左手掌心伏着一隻斑鳩。她在城大校園發現這隻受傷的鳥,順道帶來請我治療。我把斑鳩放在紙箱讓牠休養,待牠康復過後,再一飛衝天回歸自然。 今天大家被禽流感嚇得杯弓蛇影,莫說把野鳥放在掌中,就是窗外築了一個鳥巢也會大驚小怪。最近有位歌星在Facebook表示屋外有個喜鵲巢,裡面有六隻鳥蛋,但樓下鄰居因害怕可能傳染禽流感而要求他把鳥巢拆走,甚至要脅要業主立案法團介入。幸好這位歌星力保這巢鳥兒,讓雛雀得以平安孵化。 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任何人除有特別許可外,不得取去、移走、損害、銷毀或故意干擾任何受保護野生動物的巢或蛋,違者最高可被罰款10萬元及入獄1年。其實除了1997年禽流感肆虐香港外,至今沒有人從雀鳥感染禽流感;若雀鳥染上禽流感的話,也不可能築巢生蛋。因為「梁上有雙燕」就怕傳染禽流感,實是杞人憂天。 我家的花園也時有雀鳥築巢,傳來雛雀吱吱叫聲。我的子女興奮得很,總想爬到樹上看。雌鳥每天出外覓食,再回來餵哺雛雀;兩個月後,雛雀乳翼漸豐,便拋棄鳥巢飛走了。我的辦公室窗外也常有雀鳥飛來,大概冷氣槽後面有個鳥巢,但反正牠們只暫住數月,實在無需去自尋煩惱。 何況這些雀鳥給你帶來悅耳鳥鳴,為你捕食四周的昆蟲,又能讓在石屎森林成長的小孩認識自然生態。不過,無論你如何歡迎牠們,切記眼看手勿動,因雀巢的任何異動都會把雀母嚇得一去不返,以致巢中的雛雀可能因失去餵哺而餓死。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周五刊登
阿根廷中部城市門多薩(Mendoza)在夏天極炎熱,這兒的動物園卻圈養了一頭北極熊阿圖羅(Arturo)。牠23年來都掛着一張憂愁臉孔,被稱為「全球最悲慘的北極熊」。最近阿圖羅以31歲高齡與世長辭,告別這個悲慘世界。 北極熊可在攝氏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生活,蓬鬆雪白的長毛下是黑色的皮膚,讓牠們盡量吸收在北極難得一享的陽光。這頭北極熊陰差陽錯被送到位於南美、夏天溫度高達攝氏38度的門多薩,動物園卻沒有充足的消暑設施,只有一個小小的淺水池。 北極熊以海獅、海豹為食糧,餓了便在雪地大踏步覓食去,一天走60公里的路也不足為怪。全球暖化令北極的冰川融化,北極熊有時要游得老遠覓食,因此每天習慣極大的運動量。但如今昂藏十呎的北極熊被困四壁,飯來開口,不難想像牠如何度日如年。 其實不用說到阿根廷那麼遠,廣州有個建於商場之內的海洋館,竟然也圈養了一頭北極熊,每天被職員飼以南瓜。北極熊在細小的房間不停轉圈,有時用頭撞門,這都是動物抑鬱的病徵。動物福利團體Animals Asia在網上發起聯署,要求關閉該海洋館,至今有14萬人響應。 不少人反對動物園,認為牠們扼殺動物的自由;但我相信管理完善的動物園確實有教育功能。前提是要盡量為動物複製一個最接近大自然的環境,例如圍欄愈少愈好,石屎地要改成草地或泥地,溫度也得跟牠們棲息地相似。 北極的氣候和環境太極端,其他地方的動物園根本難以複製。惟有讓北極熊回歸北極的冰天雪地,牠們才能愉快地生活。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
《海底奇兵》是兒子和我最喜歡的動畫。迪士尼將魚兒、海龜甚至塘鵝化成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性格的角色,技巧之高超讓人歎為觀止。 第一集《海底奇兵》的主題是尋找小丑魚Mo仔,十幾年後終於上映第二集,主題是尋找藍刀鯛多莉。我有位朋友Richmond Loh在澳洲柏斯當魚獸醫,專門研究魚的健康,最近在博客從醫學角度探討這齣動畫。 他第一個觀察是,今集的Mo仔雖比上一集大一歲,但外貌竟然一模一樣,彷彿沒有長大過,可見迪士尼的動畫師沒有考慮小丑魚的壽命增長情況。 他第二個觀察是,上集Mo仔的媽媽珊瑚死了,今集Mo仔跟爸爸馬倫相依為命。事實上小丑魚同時擁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當媽媽珊瑚死後,爸爸馬倫應該父當母職變身雌性;而當Mo仔長大後,會跟由男變女的馬倫「共諧連理」;如果馬倫去世的話,Mo仔則會由男變女。當然動畫師也沒有考慮這一點。 有些魚會像小丑魚一樣由雄變雌,也有魚由雌變雄。例如海馬,雄性負責懷孕產卵,也有魚類為保護一下代而將牠們含在咀裡。最奇怪的繁殖當數琵琶魚(Anglerfish),牠們住在深海,雌性比雄性龐大十倍。當雄性琵琶魚想交配時,會咬住雌性琵琶魚,依附在其身上;雄性的器官會漸漸失去,僅剩精巢繼續發育,最後釋放精子跟對方繁殖後代。一條雌性琵琶魚會同時被數條雄性琵琶魚附身,以確保精子供應源源不絕。 魚類真是所有生物中最變幻莫測的一群,當你明白這一點,就更理解大自然的奧妙。 現任城大生命科學課程總監
一天早上,我準備享受穀物營養早餐,在碗裡添了牛奶後,期待放進咀巴的是香脆美味食物。誰知嘗到的是有點苦澀的漿糊狀物體,猶如吃了濃濃的油漆(雖然我不知油漆的味道)。看看包裝盒上的食用日期,竟是2014年3月!我當然沒有再吃這份早餐。 這個「最佳食用日期」嚴格來說,並不是食物安全指引。雖然那些穀物口感不再香脆,但真要吃起來也許仍是安全。最佳食用日期(Best before)只能標示品質、味道和新鮮程度,而非食物安全;過了這個日期,也不代表你要將食物丟棄。有統計指美國人每年丟棄的食物,總值290億美元,純粹因為其最佳食用日期已過。英國國民保健署(NHS)也有相關指引,稱食物即使過了最佳食用日期也可食用。 此日期前食用(Use by)或過期日(Expiry date)則不同,兩者皆明確指示要在此日期前進食,否則有食物中毒風險。當然,很多生產商故意混淆視聽,而消費者又不願以健康冒險。結果在生產商引導下,人們作出更多的浪費和消費。香港堆填區每天接收800噸食物,實在是無以復加的浪費。 全球數以億計人每天面對糧食不足問題,如果我們仍然懶得分辨最佳食用日期、此日期前食用、過期日的話,真是情何以堪。其實單靠感官即視覺和嗅覺,便能掌握食物過了「最佳食用日期」是否仍可食用。何況現在正值經濟衰退,學懂看食物包裝日期標示,既可節省,又能減輕堆填區負荷,一舉兩得。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周五刊登
人類愛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在動物學中稱為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常見的例子是,大家認定走地雞比農場雞幸福,因為這些雞可以自由自在奔走,但事實是這樣嗎? 科學家證明雞不喜歡空曠的地方,主要因為牠們難以預測半空雀鳥的襲擊,也沒有任何還擊能力,所以雞在室外流連會很緊張,寧願在室內跟同伴擠在一起。老鼠最愛摸黑往暗角鑽,你能想像牠們跟你一樣享受陽光與海灘嗎? 偏偏人類愛以自己的喜好去判斷動物的需要,例如我們在水族館看見海豚跟人戲水,便認定是愛的表現,不知道這其實是水族館職員長期密集訓練海豚的結果。我住在美國時,常見一個女人拖着貓上街,貓的頸上縛了頸圈,我相信貓不會喜歡這樣遊街示眾。 人類對待動物有兩種極端態度,一種是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對動物的感受不屑一顧;另一種是覺得自己跟動物相同,然後一廂情願以為動物跟自己的感受一樣。這種動物擬人化會隨着時間過去而證實錯誤,例如半世紀前,人們以心跳率去判斷羊的緊張情緒,後來發現荷爾蒙才是正確指標,將來可能發現連這個指標也是錯誤的。 動物擬人化這個話題十分有趣,在於它難有結論。以前人類以自己喜好對動物憑空揣測,部分想法後來被科學推翻了,但這些科學證明很快又再被推翻。無論如何,討論動物福利時,我們需要比動物擬人法更科學的方法,盡量以現有資料和實證去分析動物的行為,而不是一廂情願把動物的感覺擬人化,動物福利才會更加正確可信。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周五刊登
上周我去美國紐約參觀一所模擬實驗室,那是香港城市大學動物醫學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動物醫學院合辦的教學設施。實驗室有一頭模擬狗Jerry,專門讓學生練習如何為動物急救。 Jerry是一頭令人驚喜萬分的「動物」:有脈搏、心跳有雜音、血管能抽出血液,還有幾可亂真的肺部、氣管和食道。換句話說,這隻模擬動物猶如活生生的狗隻。安排實習的獸醫可控制Jerry的心跳率,模擬出任何疾病,例如讓其心跳忽然停頓。這天早上我參觀模擬實驗室時,獸醫便把它預設到因注射藥物劑量太大而導致心跳停頓的模式。 幾位被挑選進入實驗室的獸醫學生知悉Jerry病況後,便要靠實驗室的醫療設備應付危機。只見他們既專注又緊張,彷彿真的面對一頭處於生死關頭的狗隻。Jerry很快恢復知覺,大家輪流施以數分鐘的心肺復甦術,還以心電圖去監測其體溫、呼吸、心跳及二氧化碳和氧氣水平。Jerry終於「起死回生」,一班學生面露勝利笑容步出實驗室。 我親歷情景覺得很感動,獸醫學生明知它只是一頭模擬狗,但仍全情投入去拯救,費盡精神力氣致疲累不已,這就是我們作為獸醫的使命。Jerry讓獸醫學生毋須借助寶貴生命,也能以各種模式練習為動物急救。因城大動物醫學院與康奈爾大學動物醫學院的夥伴合作關係,已有兩頭模擬狗引入香港,並在獸醫診所護士的麻醉工作坊內試用了。 期望Jerry能在我們的實驗室好好「成長」,成為動物醫學院學生的重要學習工具。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周五刊登
上月底,一隻小唐狗闖進港鐵旺角東站路軌,恰巧是上班上學的繁忙時間,令交通大受影響。按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間,共錄得31宗動物誤闖路軌事故,當中更導致4隻狗死亡。兩年前唐狗「未雪」誤闖港鐵粉嶺站路軌而慘遭輾斃引起關注,看來這些事情不時發生。 在外國,動物闖入火車路軌也很普遍。職員通常會把火車停下,讓動物安全離開後才開車;這可能是基於保護動物的惻隱之心,也可能為了避免乘客跳軌拯救動物而釀成更大危險。其實要防止動物誤闖路軌,最好的方法是定期修補路軌兩旁的圍欄和鐵絲網。 動物福利早在西方奉行,人們會花費巨款為動物興建基建,例如荷蘭有一條長達800米的動物橋,橫過公路、火車路軌和高爾夫球場,主要為了讓瀕危的歐洲獾(European Badger)安全通過;又如加拿大的班夫國家公園(Banff National Park)有二十多條動物橋,讓鹿、熊、狼過馬路。 大埔道的天橋滿布猴子,牠們知道公路上的汽車危險,便用行人天橋過馬路。我不敢奢求香港政府會為動物興建天橋,但一些簡單基建其實也能造福動物。 報章時有西貢和大嶼山的流浪牛在公路被車撞死的新聞,動物福利團體多年來要求政府在郊野公園鋪設牛路坑(Cattle grid)。牛是遊牧動物,會四處走動,但只要在郊野公園的出口鋪上有凹坑的鐵塊,這些凹坑令牛蹄無法用力,牛走到這兒便會止步,不會走到公路去。 牛路坑在外國極之普遍,因為它們成本低、安全且不影響行人。但在香港,由於鋪設牛路坑的地段屬於不同政府部門,結果多年來仍然未能實行。其實修補路軌圍欄、鋪設牛路坑都是簡單工程,但對動物福利卻大有幫助。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周五刊登
幾星期前,我家最老的狗去世了,她是一頭13歲老虎狗。當年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修讀動物預防醫學碩士時買回來,初次相遇時她只有6歲,由繁殖場主人帶到洛杉磯來。繁殖場主的妻子一直飲泣,良久才捨得把小狗交到我手上,他只能對妻子軟言安慰。 在香港繁殖動物的人真要向這對夫婦學習。當我決定買這頭老虎狗時,跟他們電話對話了很長時間。他們想知道我是甚麼人、來自何地、家裡可有小孩和其他動物、工作時間長短等等。他們聽說我是獸醫當然很安心,但仍然要往皇家獸醫學院官方網頁查證一下。我極欣賞這種做法,他們不僅關心小狗,也沒有把小狗隨隨便便賣給人。我常跟人說,如光顧在家裡繁殖動物的人,而對方沒有提出任何問題,請立即轉身離去。這種人既然不關心小狗賣給誰,應該也不會關心狗媽媽的福利。 有些非牟利組織讓人們領養動物之前,會問清楚對方的生活習慣、家居環境,這是你購買或領養動物時最起碼被問及的。若對方要求到訪府上,你也毋須不安,因為這些家訪最終目的是希望寵物更能適應新環境。 漁護署最近提出動物繁殖條例的修訂,繁殖商需要修讀基本動物護理課程(當然希望也包括道德範疇),這是一大進步,長遠來說可改善在家和商業動物繁殖的水平。雖然香港在動物福利上長路漫漫,但在政府和非牟利機構合作下,將有更好的發展。 現任城大生命科學課程總監/周五刊登
諮詢多年的香港法例第139B章《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動物售賣商)規例》修訂案終於刊憲,如無意外將在明年年初生效。雖然4月底有千多人參與反對修訂的遊行,但同時也有18個香港主要動物福利團體向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聯署支持修訂。 我還記得任職漁農署時,同事每兩星期巡查動物售賣點,包括寵物店和註冊動物繁殖場,但偏偏對非法動物繁殖場束手無策。我們有時接獲線報,派人在場外監視多時才能搗破入內。裡面的鐵籠又窄又髒,狗隻難以活動,且疾病纏身。有些母狗因被迫過度生育而奄奄一息,甚至有狗屍被丟在一旁腐爛發臭。 何以這些慘不忍睹的動物繁殖場能夠經營多年?因為香港法例有個漏洞,只要狗主聲稱狗隻是自己的寵物,便無需領取動物售賣商牌照,於是很多繁殖場得以逃避法律監管。這次修訂規定所有動物售賣商都要申請牌照,連在家裡繁殖動物都不能豁免。 有人批評這是對繁殖動物大開方便之門,但其實世上沒有任何國家能完全杜絕商業動物繁殖;惟有令所有動物繁殖場不論規模大小都受法律監管,執法人員才能減少動物在商業繁殖過程中受到虐待。巡查的密度,則視乎動物繁殖場的規模和環境而定。 根據這項修訂,寵物店以至網上動物售賣商必須列明動物繁殖場的註冊編號,讓客人知道購買的老虎狗不是來自內地非法動物繁殖場;而萬一買來的寵物感染疾病,也能透過註冊編號追溯疾病源頭。香港主要動物福利團體都支持修訂,因為這能為動物繁殖和售賣提供更好保障。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
帶寵物坐車可以是災難性經歷。寵物彷彿能預知主人將要帶自己去看獸醫,可能是從我們的汗水中嗅到不安,知道我們將要對牠們做「虧心事」。每逢我把家裡的一頭老虎狗放進車子,牠便全身顫抖,直至我開車為止。 另一頭老虎狗不怕坐車,還有一頭老虎狗經常陪我往上水上班,但牠不太喜歡被困在吉普車上的箱子裡,經常在旅程結束時吐得一地。後來我把箱子換成安全座椅,還配上一條安全帶,讓牠坐在墊高了的椅子上看風景,既開心又安全。 帶寵物坐車,應做足安全措施。不少司機駕駛期間把寵物放在大腿上,如果不幸撞車,寵物便會首當其衝摔上擋風玻璃,導致嚴重傷亡。不過,我在香港經常看見車上的小孩既沒有安全座椅,甚至沒有繫上安全帶;不是在車裡爬來爬去,就是坐在婆婆的膝上。相比起來,寵物在車上毫無安全設施便不足為奇了。香港實在應該立法強制小孩或動物坐車時做足安全措施。 我有時回老家探望媽媽,每當車子快要到達目的地,幾頭老虎狗明明本來在睡覺,一到街口也會忽然醒來,然後興奮地搖頭擺尾 。無論是白天或黑夜,甚至路線不同,牠們總會知道快要到達。我至今仍無法理解牠們怎麼知道自己身處何方,牠們可能是靠氣味、影像或聲音,也可能是潛在的記憶,總之就是知道主人要帶牠們往哪裡去。 我們常聽說狗隻迷路,最後跨越千里回家跟主人重聚的故事,可見我們的寵物是如何奇妙獨特。就讓我們保障寵物坐車時的安全,使牠們繼續發揮這神奇能力吧。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
天氣漸漸變得炎熱,我只要外出一會便揮汗如雨。你能想像小貓小狗穿着那一層脫不下的厚毛皮的感受嗎?我最愛寒冷天氣,覺得香港的夏天極之難受,我猜很多寵物跟我想法一致。你也許認為太冷會對寵物的健康構成危險,但其實我們覺得的溫暖,對牠們來說往往太熱。留意以下要點,有助你保障寵物的安全。 首先要做足準備。向獸醫查詢所飼養寵物的中暑徵狀,問清楚炎熱對牠們構成的風險。如你要帶寵物出門,也請考慮旅行期間的安全。確保寵物能隨時隨地獲得足夠食水;若待在室外地方,應要有遮蔭之處。寄生蟲如跳蚤、蜱和心絲蟲愛在夏天肆虐,避免你的寵物惹上牠們。 其次,把寵物留在室內。出門前盡量把寵物留在家裏,並要設不同溫度範圍,確保牠們的舒適。別把寵物留在車裏,因為即使有遮蔭或開窗,車子也能在短時間內變得過熱。如寵物有任何過熱反應,如焦慮、氣喘、煩躁、流口水過多、坐立不安、牙齦和舌頭顏色有異等,必須趕緊找獸醫。 最後,做運動要小心。運動前請先諮詢獸醫,因為笨重的寵物或短鼻的狗種在夏天運動易有風險。若要帶牠們散步、跑步或行山,應在清晨或黃昏這些較清涼的時段進行,並要經常休息及準備足夠食水。即使寵物看似很享受,也不代表安全。避免要寵物走在高溫的瀝青路,因為牠們的爪子可能會燒傷;也要向獸醫查詢需否替寵物剪毛或用防曬品。 常有不負責任的主人在夏日炎炎時帶寵物行山,結果令牠們在郊野公園熱死。讓我們由今日開始,一同避免這些悲劇重現吧。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周五刊登
一個疾病出現或者再次爆發,通常因社會和科技改變而導致,而且總是毫無先兆。人畜共患病是透過寄生蟲將動物身上的疾病傳播到人類,有六個主要因素引致,包括:一、人口結構改變;二、科技和工業改變;三、航空旅程增加;四、商業活動增加;五、自然環境改變;六、土地用途改變。 這些因素無論是獨立存在或是結合起來,都會令人類更易染上疾病。當然,醫學界發現的病患有所增加也可能源於醫學測試和診斷更準確。 1960年以前,人們認為大多數的食源性腸胃疾病由細菌引起,例如沙門氏菌、梭狀芽孢桿菌和金黃葡萄球菌。70年代,大家則認為是由諾如病毒引致,90年代就變成空腸彎曲菌和耶爾森氏菌和李斯特菌。但其實有一種感染可能被低估,正是食源性吸蟲感染。90年代,美國有13個蟲體受關注,今天這個數字增至超過100個。 這可能源於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大家追求新鮮及新穎的食物,這種新環境可能有助寄生蟲演變。以前只有某些民族愛吃生肉和魚生,但隨着全球飲食需求的增加,這些寄生蟲疾病也變得更加普遍。即食食物愈來愈普遍,50年代,美國普通超級市場有300個選擇,今天則有超過3,000個選擇,那些即食沙律,最容易有幼蟲滋生。 寄生在魚類身上的「異尖線蟲」在過去30年明顯增加,單是美國過去5年的壽司消費量增加了40%,這個問題在熱愛魚生的亞洲更顯迫切。全球有5,000萬人感染了食源性吸蟲病,其中以亞洲和東南亞地區最嚴重。白粥上幾片生魚片,可能正是肝吸蟲的來源。 當我們的社會愈來愈富裕,食物理應愈來愈安全,但人們卻反其道而行之,追求即食但可能病菌無數的食物,時光恍似倒流到早已被人淡忘的年代。 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周五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