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誤會,本欄並非財經專欄,但你亦沒有看錯,我今日想說的主題確是「投資模型」。不過,這裡說的投資模型並非指如何分配收入,投資股票或物業,一籃子抑或孤注一擲的那種投資模型,而是指一個關於探討兩性關係的心理學理論。 也其實,股票投資與愛情也有類同之處。於情場上,有些人即使對另一半諸多不滿,但他們仍然不願「止蝕離場」。他們的想法是,一旦放棄關係,先前的付出不就等於完全泡湯了嗎?這就類似有些人明明已經蝕到入肉,也仍緊抓著手上的「蟹貨」不願放手,期望它將來會升回原值的情況一樣。或者你會認為,怎麼說都算有感情嘛!確實當中的「愛」、「感情」都是影響一段關係的重要因素,但這都是一些難以捉摸的概念。心理學家有別於一般「愛情專家」,他們會把一些無形的概念進行量化分析,並查出問題的根源所在。 提出投資模型的心理學家Rusbult認為,一段關係的去留取決於三大變項因素,那就是投資量、滿意度及代替關係。Rusbult的研究發現,有些受虐的女性在離開庇護所後,仍會返回那些有暴力傾向的男伴身邊。當她們在關係中的投資越多,譬如已經跟施虐者結婚並生了孩子,而同時對關係的不滿較少、亦沒有其他可代替的選擇時,她們便越傾向留下。由此可見,當人在衡量一段關係應否繼續發展下去時,不單止在乎當時是否過得滿意,亦會衡量自己過往在關係中投資了幾多。 講到分手,無奈都要說聲「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因這是安騏在《am730》的最後一篇文章了。有興趣繼續與安騏交流的讀者朋友,歡迎加「蘇安騏」面書。感激《am730》給予安騏這次寶貴的機會,並多謝各位讀者這四個月以來的支持。有緣再見。
過兩天便是情人節,你會怎樣跟另一半慶祝呢?在日本,情人節是女生向男生表白的好機會,女生們會在這天向心儀男生送上「本命」朱古力,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在香港,情人節一般則是男友向女友送贈花束表愛意,或裙下之臣向女神進貢禮品表忠誠的好日子。餐廳食肆當然亦不忘於這天搞噱頭,紛紛提供情人節套餐作招徠。簡而言之,情人節,除了是天下有情人表達愛意的日子,亦是商家推動消費活動的好時機。 說起來,我們的社會為何需要這種節日,又為何一定要以送禮表達心意?節日與送禮的意義為何?香港人平時多為工作疲於奔命,秒秒鐘幾廿萬上落,可真謂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精神實踐得淋漓盡致,而代價就是與愛侶、家人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忙碌的都市生活是否都令人忘了最基本的關懷,而唯有轉向物質這種最表面的形式來代替日常的相處去表達情意呢?我認為,珍惜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為對方奉上自己的時間。 老實說,自己對節日並不太重視,當我認為在本質意義上有更有效的表達途徑時,便會捨棄社會規範中的既定形式。譬如說母親節是兒女向母親表敬意的日子,有人會在這天與母親到酒樓飲茶或晚膳,有些則會送上康乃馨,但我認為盡孝義的最有效表達,在於平日的關懷。若你對母親的愛覺得難以宣之於口,其實只要給她一個擁抱,或是拖著她的手陪她逛街市,相信母親大人也會樂上大半天。情人節亦然,於這天花心思為另一半製造難忘的驚喜,留一個值得回味的溫馨片段固然是件好事,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兩人平日的相處互動,用心為他弄一頓晚飯,織一條頸巾,或在他工作回家後抱著他說聲:「謝謝你的努力」等等,都是愛意最真誠的表達。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最近網路上廣傳著一則台灣男一屋四妻的新聞,這類挑戰道德底線的故事向來最受歡迎,網民紛紛加入討論。齊人之福不易享,小妹真心佩服這位能讓四位夫人都過得幸福的男人。根據進化心理學,男人傾向廣泛播種,女人傾向愛慕有能力令自己生育並照顧到下一代的男人。基於這種原始慾望,現代社會的一夫一妻制根本難防男人愛上多於一個女人,而女人為事業有成男士所吸引而甘願當第三者的情況亦不算罕見。旁人要批判很容易,但當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知道要違反天性去堅守諾言與道德的難度相當高。 有說男女關係猶如一場戰爭,女人若遇上男伴有外遇,要忍得才算顧全大局,要有心計有謀略才能贏到最後。然而這並非一件易事,因事實上,不論男女,當不幸發現愛侶不忠,對其來說都是個沉重打擊。分別只是大部份男性對於「戴綠帽」反應比較強烈,若愛侶純粹愛上別人而沒有身體接觸則不太緊張;相反,大部分女性對愛侶「心靈出軌」比「肉體出軌」更在意。在心理學上,隨住發現情敵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反應,稱之為性嫉妒(Sexual Jealousy)。當感受到關係正面臨極大的威脅,悲傷、憤怒、恐懼便會油然而生,無法抑止。在許多的偵探小說、神話故事裡面,性嫉妒都被寫成犯罪動機;但於現實中,因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約,一般人都能以理智控制行為,免於鑄成大錯。可惜是法律與道德無從禁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不該愛的人,要控制情感需從其他方法入手。 我相信,每對專心一意愛到最後的情侶,中間都必定經歷過許多的考驗、抵抗了重重的誘惑才能修成正果,因此這種愛才最教人嚮往。而最愛你的人,定是會在你未察覺之前已經把外面的誘惑都抵擋掉,連讓你傷心嫉妒的機會也不給吧。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不少朋友喜歡在社交網分享自己的幸福生活片段,每與親友溫馨相聚,每達成小成就,每得到一份小確幸,都希望讓親朋好友感受自己的喜悅,接受祝福;當生病時脆弱時,亦渴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安慰。與人同喜共悲是心理學上社交支援(social support)於精神層面上的體現,亦是人類基本的需求。可是事實上,有些人並不會在你高興時送上祝福,而只會暗地吃著酸葡萄「睇你得戚得幾耐」。另一些人非但不會可憐生病的你,更會在手機背後笑你「自作自受」。 人性有光輝的一面,同時也有種種黑暗面,嫉妒、憎人富貴厭人貧、幸災樂禍等負面心態確實存在,而這可能是源於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權力才是真正主導人類心理的因素,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簡單如出生先後次序,孩童時環境會左右一個人日後的生活風格,並影響其一生。阿德勒認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多不少會有自卑感,覺得自己某些方面並不如人。可幸這種感覺可以轉化為激發上進的動力,屬於「正面意義的痛」。然而一旦自卑感被壓抑,就會導致自卑情結。 所謂情結,就是一些無意識間對心智產生負面影響的慾望、想法和感覺。自卑情結會令人對社會產生疏離感,甚至令一些人以為唯有透過控制他人、較他人出眾才能得到社會認同。我們常說最自大的人往往是最自卑的人,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可以透過發展自己的獨特性來扭轉被歪曲了的潛在自我認知。當一個人越來越有自信,越能接受自己,也就更容易接受其他人,對人更有同理心了。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上星期看過拙文《交換關係》後,有兩位朋友同時都將焦點放在「計較」這兩個字上,而且賦予了它負面的價值。其實計較,本是源自於人追求公平的天性。但為何大家都給予「追求公平」正面價值,認為公平是與生俱來的權利,卻又認為人不應該計較?為何計較會成為人的煩惱? 在此,我想先引一段大家可能耳熟能詳的笑話:「各位,你明唔明白,我哋今時今日嘅香港係處於咩狀態?我哋喺買串魚蛋都咁㗎嘞!做咩大家買串魚蛋咁多錢,佢串魚蛋多我兩粒㗎?噓,我唔要你俾番兩粒我,我要你攞走佢嗰兩粒!大家少兩粒,咁就公平啦!」 以上是黃子華棟篤笑中的經典「魚蛋論」,聽起來很諷刺很誇張,卻又很現實,因此輕易引起了人的共鳴,其實當中就是運用了公平理論的學說。根據心理學家John Stacey Adams提出的公平理論,人不單止會關心自己所得所失,而且還會關心自己的得失與別人所得所失之間的關係。公平理論是商管界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員工要感受到公平的對待,才能維持良好的工作士氣。這是天性。我們不會突然說,今個月無糧出呀,一個月啫,唔好同公司計較,話晒做落有感情嘛;又或者當覺得同級同事表現明明不比自己好,卻獲得比自己更高的加薪幅度時,心裡能不計較嗎?這不可能。有人會想同事定是擦了某上司鞋之類,繼而產生怨懟之情。一間公司內由此而起的是非不計其數。 我們應先坦誠地去面對並接受我們作為人,本身存有這種天性,再將這種天性導向「善」的一面,從而做到利己利人。我們之所以感到煩惱,就是因為潛意識中追求道德正確,將計較等同損人,而忘掉了計較這種利己心態,其實可以延伸到利人的意義上。記住,快樂,是可以傳染的。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學期初,我認識了一位言行率直、大情大性的同學。就在剛相識那天,我們一起去逛書店。記得當日一本數千円的心理學書,她沒多想就買下來要送給我,熱情和慷慨得令人有點嚇傻了眼。我當然不敢無端接受厚禮,遂婉拒好意。沒料到她說條件是我將來成為心理學家後,必須做她的「心理顧問」,替她排難解困。想著讀心理學也是為了助人自助,何樂而不為?而我一直深信,朋友之道就在於take & give,便欣然接受這個交換條件。 最近,她為一些交友問題苦惱,於是向我傾訴。原來她幾次與某新相識友人購物時,都主動替對方支付小數目,然而一次她沒有零錢,沒想到竟遭對方一口拒絕替自己付個尾數。這件事令她非常介懷,同時卻感到愧疚和困惑,覺得自己之所以介意,定是因為本身斤斤計較,對朋友並非真正慷慨。事實上,我知道她的介意跟慷慨與否無關。1993年,心理學家Clark和Mills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們把新朋友之間依「公平理論」進行的利益互動稱為交換關係(exchange relationships)。研究顯示,人在交換關係中對彼此的貢獻多寡非常在意,當認為己方收穫少於付出,便覺得吃虧。以這位朋友的情況來看,她們正是處於「交換關係」的交往階段當中。即雙方仍在觀察期,會不自覺地注意對方在關係中作出甚麼貢獻,衡量對方是否值得進一步深交。 故此可以說,為新相識朋友付出比自己少而介懷,乃屬正常現象,大可不必感到內疚。有時我們對「回報」的要求,並非金錢或物質,而只不過是一個認同的眼神,或一句關心說話而已。 留日心理學學生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踏入新年,復是地球重新環繞太陽公轉一周之始。春夏秋冬四季的轉換,又將再從頭來過。一個新的循環,代表一個新的希望,好多人都會在這個時候,立下對自己的期望,盼望自己隨著新一年的開始,能脫胎換骨改過一些陋習,又或提升自我修養,更上層樓。可是事實上,基於文明的進步,經濟模式的轉型,務農的人愈來愈少,大部分現代人已不需要隨四季轉換去促成播種、成長、收成及休養四個步驟。尤其對打工仔來說,氣候循環只呈現於一個月中兩個不同的現象:錢包水滿的日子,是月頭;錢包乾旱的日子,就是月尾。 至於真正的四季轉換,只不過是提醒你要換衣服而已。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下,到底新年作為重新出發的動力又有多大呢?你還記得去年初定下的計劃嗎? 許多人都常渴求改變,卻礙於自覺受到家庭、經濟環境所牽絆,而無法擺脫固有生活模式。但我聽過某位名女人說的話:「二十歲前,樣貌是天生,但二十歲後,你便要為自己的臉負責。」其實,在一個自由社會,不單單是外貌,當人長大後,我們就有權選擇自己看甚麼書,結識甚麼人,從而培養自己的氣質。除非身處於極端封閉的國家,否則想為靈魂、樣貌和感情播下甚麼種子,提供怎樣的生長環境,在我們思想和經濟獨立後其實都可以自由選擇。不想受過往環境播下的種子所限,就要早日建立新的習慣,設立新的循環,以行動打破舊有的自我認知。若對自己表現一直不太滿意,那麼早一日重新出發,就早一日收成。 若真想重新出發,其實每分每秒都是時機,只要細心想想,便知分分秒秒當中也存在著一個小循環。改變,由當下開始。你,準備好未?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一場佔領運動,引發起面書上出現一股Unfriend潮,如今運動已告落幕,許多人最擔心的是當中的人際關係怕難以再修復。我想未必。自己在這場運動中也曾有感到憤慨和心寒的時候,但最終並沒有unfriend任何人,也沒有因政見不同而被人unfriend。有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我想深一層,「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生於世,總會遇到許多不同性格、不同底蘊的人,要走遠路,一份包容異見的心實不可或缺。君子和而不同,有時細心聽聽相反意見,未嘗不是一個擴濶自己眼界的好機會。 如果你是被unfriend的那位,相信感覺一定不好受。過往的交情竟因一個「unfriend」掣而一筆勾銷,顯得這段關係就如玻璃般脆弱,經不起考驗。然而,與其抱怨對方無情、慨歎人生無常,不如學習積極面對。日本將棋界有一句說話叫「反省,但不後悔」,受挫時先好好反省自己過程當中的言行,接受無奈局面之餘,亦不妨當是人生中一場自我昇華的歷練,待他日再挽回局勢。 我年輕時也曾因一時任性自我而失去過一段寶貴的友誼,偏偏自己卻是個對感情不易放低的人,對事件一直耿耿於懷,不時深切自責。幸好上天待我不薄,讓我與舊時好友再次相遇並重修舊好。她說不見多年,沒想到我變了這麼多。是的,人是會變的。其實一個人於某個時期的情緒表現、性格表徵,都可能受著當時背後許多複雜的因素影響,而非本質如此。就如同一棵櫻花樹於四季當中也會展現出不同形態一樣。當事過境遷,只要你願意給予機會重新好好去認識,或者你對這個人又會有不同的看法。惜緣的「惜」,是一個「心」加一個「昔」,用心看待往日情,才是惜。在此預祝各位讀者聖誕及新年快樂。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教師朋友在散文集中談起唱歌行為學,將唱歌與人際關係、自我溝通元素結合,認為人在熟絡的親友面前最放鬆,容易情不自禁唱起歌來;一邊洗澡一邊高歌,更盡顯人於這段獨處時光是多麼赤祼坦蕩,描述得趣味盎然。無疑唱歌是很好的情感抒發途徑,但我想說說唱歌的好兄弟,聽歌。 有否察覺,當人墮入愛河、事業春風得意、失戀或遭受挫折時,特別喜歡聽歌?是因這些期間情緒處於高漲狀態,不論正負面情緒,一旦長時間維持高漲,都會對身心造成一定壓力,有機會對身體機能造成破壞,故不得不找個排解的渠道。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詩人以文字細膩表達感情,也並非每個人都欣賞自己的歌喉,故此當人心中情感激昂澎湃之時,最方便就是讓其投射於歌曲之中,借詞人的筆,歌者之口,釋放出我們的心聲,藉此減壓。 陳奕迅的歌是我上學途中最愛聽的。他的歌曲奇妙之處,就是不必刻意背誦理解,歌詞都會自然與你融為一體。例如當我走到富士山下,耳邊傳來一句「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就教人漸漸把執著的都放下。穿過田間,那纏藤上的苦瓜,像在提醒我要加倍珍惜淡定心境,學懂品味苦後清淡餘甘。又當經過石橋,恰好遇上一朵落花,遂頓悟人真的身份不過是基因的送運,這趟「旅行」若算開心,已是無負這生。感恩每日路途上都有美景好歌相伴,因深知緣份如浮雲般聚散無常,惟望捉緊生命濃度,坦白流露感情和態度;不管遲到,也要停下腳步捕捉絢麗風光,再於面書分享予知己同好。 啊,也原來,我聽的不是歌,是一首首人生。特別鳴謝:黃偉文、林夕。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人類為感情動物,我想這點無人會懷疑,因此生活中的閒聊話題以至藝術創作靈感來源都總離不開一個「情」字。 上星期到戲院看了本年度巨製《星際啟示錄》,它表面上是科幻大片,實際上主題仍緊扣著一個「愛」字,全片帶出了一份跨越時空、衝破物理阻隔的父女親情。香港也正好有一套以物理學家的愛情故事為藍本的《霍金:愛的方程式》將上映。無獨有偶,兩套均與物理學有關,同樣以科學的偉大襯托出真愛的偉大。是巧合,或是因現今世代,我們都嚮往一份超越時空、超越物質的真愛?然而,每個人對「真愛」的定義卻未必一樣。 有朋友在面書上慨歎:「世界上根本沒有甚麼真愛!」這位朋友與外婆感情非常要好,應該感受到人世間滿滿的真愛才是,為何在此無病呻吟?我問他對真愛的定義是甚麼,他回答:「咪專一囉!」原來,他口中的愛,只限於狹義的愛情。須知不論是英文的love,或中文的愛,都包含了由狹義的愛情至到廣義的大愛。 德國哲學兼心理學家Eduard Spranger指出,只有愛情層面的愛才有排他性,會令人產生獨佔對方的慾望;這正是愛情與親情及友情最大的區別。社會心理學家Hatfield比較「友誼式愛情」及「狂熱式愛情」兩種形式,前者特點是信任、愛護、包容對方的缺點,後者特點則是強烈情緒。愈是狂熱的戀愛,佔有慾也愈強;愈是癡迷,當然也會愈專一。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前者更能細水長流,後者則傾向稍縱即逝。但若按我朋友的定義,您認為哪一種比較接近真愛?您又會如何為真愛下定義?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東京淺草寺是眾所周知的旅遊熱點,相信不少讀者亦有聽聞。一般來說,我遊寺廟神舍時都只會扮演建築物攝影師一角,從未有意參拜。但沒想到,我第一次參觀淺草寺當日,竟深深被寺前那巨型香爐吸引,忍不住閉上雙眼吸了幾口「香氣」。心想既然如此啱feel,拜一拜亦無妨。我遂莊重地按照儀式清洗一番,才踏上石梯。誰料甫跨進大門內,抬頭即望見那震懾了我的三個字——「施無畏」。甚麼?你問我是否想起了施永青?非也。施生固然是一位仁勇兼備的賢者,這向來也毋庸置疑,不過我當時想到的是:「施予者,無所畏懼也。」 我們常聽說施比受更有福,但小妹孤陋寡聞,施無畏於當時確是第一次聽。而事實上好多時候,人對陌生事物的判讀,都會受到主觀心理及當下的心情直接影響,造成認知偏誤。我後來才知道「施無畏」的意思原來是指「施予無畏,去除人的恐懼之心」,施無畏者指的則是觀音菩薩。而何解我初時會那樣解讀施無畏?我想定是因為那段日子,我常為到底自己對人的熱情該如何拿捏而感到煩惱。例如,每當想關心、讚美他人時竟欲言又止;有時想送點小禮物給同學朋友,又因擔心自作多情而退卻。故此,當我見到「施無畏」三個字時,就恍似得到了救贖:啊!觀音叫我別拘泥於小節啊!送!送!送多點禮物給朋友,別害怕!施予,本應無畏;能慷慨施予者,就是無畏無懼的勇者啊!於是,我急急從錢包掏出一個又一個硬幣,拋進那巨型添油箱中。多謝菩薩為我解困。善哉善哉。 從此之後,因著這份施無畏精神,當我想對他人付出的時候,確是多了一份勇氣,不再左猜右度,只管隨心。也就是說,我雖因主觀心理狀態誤解了施無畏的原意,但卻無損它在我身上產生的正面作用。亦是緣也。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早前,當親友們得知我將為am撰寫專欄之後,大部分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一個「勁」字,可見am在讀者眼中份量舉足輕重。然而,也有些朋友隨即提醒我,正因am讀者眾多,千萬不要寫政治,更不要出真樣,免招惹麻煩。無疑,朋友們的顧慮充分顯示了我們的社會正處於一種非友即敵、互揭陰私、人人自危的氣氛當中。一般人在這樣的氛圍下,都寧願自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於朋友們的憂慮,我非常理解。因為確實,他們的擔憂也是源自於對社會現況某部分事實的認知。但我自己,因對宇宙有一份「神秘樂觀」,認為人大可如微塵般隨風飄浮於天地之間,無需把自己看得太大,也無需太快把事情看得太負面。 老實說,自問政治知識淺薄,而am已有不少一流時事評論員,我又豈敢班門弄斧;至於容貌,可以說是屬於行出旺角,一個招牌跌下來會砸死幾個的那種平凡女子,走到街上要被認出也不是件易事。也其實,作為一個成年人,凡說出去的話,本來都早有承擔的覺悟。若然我的文章可以為社會帶來一點點正面的影響,即使只是一點點也好,那麼就算犧牲一點小私隱,又有何相干?而更重要的是,我深信大部分香港人仍十分理性,尤其am讀者出名質素高,絕不會無緣無故傷害他人;因此我對私隱問題並不太擔心。 因對港人理性的信任,我在處理社會撕裂矛盾的問題上也仍抱持樂觀態度。事實上,當我們身處於21世紀資訊年代,人的思維模式、價值觀難免受到當下紛紛亂亂的傳媒氣氛所影響。格物致知,我想,多一分知識,多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就多一份保持頭腦清醒的條件。世間的善與惡,苦與樂,真與偽,凡事本皆有兩面,但使哪一面浮出水面,就是我們必須去修養的課題。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留日心理學學生
「我信我自己唔會好似佢哋咁,原來會。」 你曾否一直深信自己會跟別人不一樣,但當你碰上類似處境後,回頭才赫然發現,自己已不知不覺走上了同一條路? 近年來,社會很盛行「態度改變人生」、「性格決定命運」等意志決定一切的論調,不少人相信只要憑著一己取態就可以解決問題。然而,許多心理學家都知道,人人都有自己的限制與盲點,謙卑去承認自己的弱點和無知才可收最大效益。若用我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我會說人的行為模式像一套早被寫下的程式,在大環境下難以走出某個套路。當你以為自己的行為全由自己話事時,背後其實往往有一股更大的力量正左右著你的抉擇。因此,人類才會不停重複犯下相同錯誤,類似悲劇才會於歷史上不斷上演。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應該放棄堅持,不去追隨所願?非也。皆因我們往往無法估量,現在所做的決策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對往後哪些事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畢竟許多事情的對與錯,只有歷史才有資格評價。而隨心,至少無悔。其實於整場佔領運動當中,我未曾試圖去說服任何一位朋友要他們改變立場。因為我知道,當人正愛得頭昏腦脹之時,去強行勸退離場或醜化他們心目中的愛慕對象,都不太可能成功;更重要的是,我自問沒有資格去替他們做判斷。真愛,你和我都很想要吧?唯想成全真愛,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顯然,當愛情來得並不是時候,就只能換個方式,思索怎去「昇華」心中那股強烈的訴求,讓細水得以長流,而非苦苦糾纏。 「我無諗過你真係會鍾意我。」 「我都無諗過,嗰陣時係想知佢哋點開始,而家我知了,原來好多嘢會不知不覺。」如果你是王家衛的影迷,大概已經猜到,以上三句其實都是來自電影《花樣年華》中的對白。(笑)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香港最近正值多事之秋,社會陷入撕裂狀態,各種人際關係正備受著嚴峻考驗。見到自己成長的地方遭受到如此巨大的衝擊,身在外地留學的我,感心疼之餘,亦不忘每日透過互聯網留意著事態發展,思索自己到底能為這個「家」做點甚麼。 我有一位學者朋友,他早已表明有移民的打算,可是至今仍未見其有所行動。發生佔領運動後,香港的情況明顯更加令人擔憂,於是我再問他關於移民的事。他回道:「其實即使移了民,也不代表我可以放得下香港,現階段沒有想太多,隨心,隨緣。」聽後,怎不教人感動。其實以他的身份地位、事業成就來說,若要移民,不愁沒有留人處。 另一邊廂,有一位傳媒界朋友,前陣子因一早跟家人約好的旅行而暫離是非之地,但他於旅途中仍心繫香港,記掛著佔領運動的採訪及香港的局勢發展,並因此而心生內疚。我見狀,遂將「隨心,隨緣」四個字轉贈予他,望他能隨遇而安,好好享受天倫之樂及旅途中的風景,回港後繼續努力工作便是。 顯然,不管身在何處,即使政見未必完全一致,我們三人都對香港這個家有一份強烈的歸屬感。而我相信,就是這份內心的共鳴,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既是有緣,便要惜緣。我當然明白,作為一個研究心理學的人,我應該科學一點,從人際魅力,社交技巧等等各方面的理論去分析人類是何以結為友好的。但你也應該知道,人類常有「歸因謬誤」,總愛把自己的事想得浪漫一點。(笑) 自喻為無神論者,卻信冥冥中自有安排,「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今天我隨緣之下有幸於am撰稿,定是不知在哪一世修來了的福。對不起,我知道我肉麻透了,下次會收斂一下的。(笑)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