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攘75天的佔領運動,在強大的民意支持下落幕。在這場運動中,只有輸家,沒有贏家。馬路雖然重開,民主路仍然閉塞。泛民主派的議員,揚言不接受人大常委的決定,堅持否決任何在人大框架下訂立的政改方案。聲言支持民主的人,竟然寧可原地踏步,也不願在民主路上先向前走一步。這是甚麼道理? 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指出如果梁振英、葉劉淑儀和梁錦松參選,市民已有選擇,但泛民堅持要有「不同政見」的人參選才是「真普選」。他們心目中的「不同政見」到底是甚麼呢? 以美國為例,有兩大黨派競逐總統職位。共和黨傾向資本家,民主黨較照顧低下階層。兩黨的「不同政見」,體現在經濟社會政策和資源分配方面。兩黨都各自舉行「初選」,找出最有能力問鼎總統的人出選,目標是要當選,不是陪跑。無論誰當上總統都要宣誓向國家效忠,都要「愛國」,這是美國十個民主核心價值之一。 回顧香港,根據《基本法》的規定,行政長官必須由中央任命,法例亦規定行政長官不屬於任何政黨。從實際層面考慮,「一國兩制」下的行政長官也必須能夠與中央溝通,得到中央信任,才能有效地履行職務。指罵中央又與中央對著幹的政黨,硬要參與行政長官選舉,但又承認沒有能力,也相信不會被市民選中。這樣做豈非只是造騷,又怎可說是真正有競爭的選舉呢? 香港的「建制」是「愛國愛港」的代名詞,而愛國愛港是當行政長官的基本條件。建制中人對經濟社會事務亦有「不同政見」,「建制」與「民主」並不相悖,今天建制派就比泛民主派更積極推動政制向前走! 行政會議成員
上星期一連六日的《亞太創新峰會》,請來多國政策領袖及學者,分享在推動創新的政策和實踐的經驗。各大院校的科研專家亦藉著峰會的平台,在多個科技領域切磋交流,令與會者獲益良多。國家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長作主題演講,勾畫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很值得香港參考,並從中尋找發展空間。 「科技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這是國家推動科技創新的基本理念。2013年,我國全社會的科研支出超過人民幣11,800億元,佔GDP2.08%,其中企業佔比76%以上。香港的科研開支為港幣150億元,佔GDP0.7%,企業佔比約40%。這些數字反映香港對科技創新的投資過小,企業的參與亦不足。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大環境中,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因此而逐步下降。 國家在「十二五」規劃提出以科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屆政府銳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推動六方面的工作:一是聚焦優先領域,包括糧食、能源、環保等事關核心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二是加大投入力度,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完善稅收優惠和政府採購等普惠性政策。三是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四是加大優秀科研團隊培養和引進力度。五是支持企業,特別是中小企創新創業。2013年,全國共有114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500個各類孵化器,在孵企業7.8萬家。六是建基與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的雙邊科技合作機制,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和對外開放。 國家推動科技創新不遺餘力,期望立法會早日通過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也為香港訂立全面而清晰的發展藍圖! 行政會議成員
人人都說「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人們對「民主」的理解並不一致。有人認為民主是達致理想社會的一種途徑,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讓人民安居樂業才是最終目的。也有人認為,爭取民主本身就是目的,他們認為沒有普選,社會就不可能是公平正義,是否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是次要考慮。 殖民地統治下的香港,完全沒有民主可言,但時任港督的麥理浩爵士大刀闊斧推行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提供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改革地方行政等,深得民心,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建樹最多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難以想象這些改革如果是在今天推行是否能夠成事,就以開發新市鎮和興建地下鐵路為例,今天的香港實在是舉步維艱。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正如中央政策組的王卓麒教授指出,民主制度「從眾不從賢」是問題的癥結。民主的前提是假設社會的個體,都具有分辨是非和獨立自主的能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公眾的利益負責。然而在互聯網世界裏,是非不分是常態;加上部份傳媒斷章取義的報道,真理往往被埋沒。 民主同時強調人權、自由、平等,令個體凌駕整體。為爭取選票,政客只顧討好選民,罔顧大眾的利益;只著眼短期的目標,忽視長遠的規劃。選舉過程中互相謾罵、攻訐、抹黑的行為,更令人搖頭歎息。沒有道德修養,莫視包容與尊重,又如何能達致優質民主?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美國學者S. Hungtinton指出:社會不穩定的原因不在於政治制度,而在於政府的管治能力,包括與社會各種力量的整合。香港亦要吸取經驗,設計一套有利凝聚共識,促進「善治」的優質民主制度,更要重建社會的道德價值。 行政會議成員
科技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帶來破壞。不少科學家都在反思,新科技應該往那些方向發展。例如「綠色科技」為的是保護環境,提倡環保意識。近年「橘色科技」冒起,象徵科技以人為本的精神,彰顯科技對人民幸福的貢獻。在香港科學園的創新科研項目中,也不乏「橘色科技」。 心血管疾病引致全球六分一人有機會中風,本港的中風病人更有年輕化趨勢。中風引致手腳癱瘓,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夠重拾手部控制能力,有如重拾生命的操控權。任職業治療師多年的徐錦輝一直在前線治療中風患者,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碩士期間,與科研團隊開始研發利用電子感應器讀取手臂肌肉的電子訊號設備,其後他將科研技術帶到香港科學園,「希望之手」便在此誕生。此機械手能幫助中風病人收縮和放鬆肌肉,鍛煉神經細胞,腦部與手部協調,令中風病人可以重新控制手部活動。這項發明曾經在日內瓦獲得發明大獎,不久前更獲得《南華早報》頒發「香港精神獎」。 兩名來自美國的年輕科學家,在中國西部及喜馬拉雅山一帶考察時,發現利用煤炭煮食引起嚴重室內空氣污染,威脅居民健康。為貧困山區居民對抗室內空氣污染,他們潛心研究利用潔淨和低成本的太陽能代替煤炭煮食,並成功研發太陽能煮食器 「SolSource」 ,可以降低超過30-70%室內空氣污染,減少3,390噸室內二氧化碳排放。這項發明不單為中國山區的人民帶來環保而健康的煮食器,亦備受先進國家的環保人士熱烈歡迎。 基礎研究為人類開拓知識領域,應用科技為社會和人民解決實際問題,不可偏廢。香港科學園是把基礎科學知識轉化為應用科技的接合點,希望更多青年人投入「橘色科技」的隊伍。 行政會議成員
本年3月《經濟學人》的封面文章:「民主制度出了甚麼亂子?」指出美國已成為「僵局」的代名詞,政黨之間的權力鬥爭促使極端主義抬頭,金權政治充斥,議會成為爭奪利益的戰場。 評論使我想起美國的槍擊事件,令無數市民和兒童枉死。然而,在龐大的利益集團和政治說客的操縱下,基於選票的考慮,國會議員否決了經民主程序選出的總統所提出的管制槍械法案。總統感到憤怒,市民感到無奈。 文章同時指出民主制度的結構性問題:民選政府為滿足選民而不惜大灑金錢,忽視長遠投資。這正好應驗了柏拉圖對民主的憂慮:民眾只顧眼前的快樂。 西方社會越來越多人嘲諷政治,政黨的人數亦連年下降。2012年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七個實行民主制度的歐洲國家中,有超過半數的市民完全不信任政府。另一項研究顯示,62%的英國選民認為說謊是政客的常態。 年前到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不丹—旅遊。當地的環境恬靜,人民生活簡樸,濃厚的宗教信仰令人心靈富足。沒有慾望,愛好和平,自然快樂。 2008年不丹引入民主選舉,規定議會候選人必須擁有大學學歷,以保障議事的質素。憲法禁止基於政治的宗教活動,政府亦限制非佛教的傳教活動,以承傳佛教文化。這些限制都是基於國情和國家的發展利益。 香港要認清在「一國兩制」下的定位,按《基本法》的規定,設計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制度。條條大路通羅馬,任何政治制度,最終目的都是求社會繁榮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何須有「國際標準」呢? 行政會議成員
香港擁有完善的科研基建,引領創新生物科技項目迅速起飛;最急切的需要是在社會上、在青年人之間,培養願意投入時間、具毅力及冒險精神的創新氛圍。這需要社會各界配合,也要以本地的成功創業故事作激勵!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率領研究組,就無創產前檢查進行研究,經過十七年的努力才獲得重要突破,揚威國際,是其中一個令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傑出例子。 按統計,平均約800宗妊娠中有1宗唐氏綜合症。傳統產前診斷方法一般是透過入侵性程序,如羊膜穿刺及絨毛取樣,直接從胎兒獲得遺傳物質作分析。然而,約1%的孕婦因為接受入侵性檢測而導致流產。 早於1989年,盧教授已發表文章指出母體血液中能找出胎兒的細胞。直至1997年,盧教授與中大科研團隊率先發現孕婦的血漿內有足夠的胎兒DNA,能進行遺傳病檢測。這發現為無創性產前診斷帶來新曙光。 盧教授在大學、慈善機構、政府和創新及科技基金等多方支援下,研究獲得革命性的突破。團隊成功利用分子計量及基因測序技術,檢測母體血漿裡胎兒的DNA分子。這項技術把無創產前診斷的準確性大大提高,並已率先在香港和美國臨床應用。現已遍及全球,令過百萬孕婦受惠,影響深遠。盧教授團隊所開發的知識產權也在國際間受到高度重視。 醫學研究路從來都是顛簸崎嶇。從醫科畢業再進入研究院,花上十年八載的時間及心血,成果未必能立時展現。盧教授憑着信念和毅力,研究出惠及人類的發明,為有志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人立下好榜樣 。他現正率領一群充滿熱誠的醫學研究組員,繼續在香港科學園進行實驗。 行政會議成員
立法會內有兩大陣營:43位建制派議員,27位泛民主派議員。雖然每一陣營包含多個政黨,但雙方往往是捆縛式地投票,形成鮮明的對立局面。 事實上,以「扣帽子」式的稱謂,把議員和香港人分類並不恰當。建制的原意是指國家機構或團體的編制,立法會本是建制的一部分。而民主派,既冠以「泛」字,便應該廣義地包含所有支持民主發展的人。 可惜今天,建制派被籠統地視為支持政府的力量。當政府施政不受歡迎,被歸類為建制派的人都受到敵視。如建制派人士提出與政府不同的立場,又會被建制內的人批評。 另一方面,基於少數激進議員破壞性的行為,捆縛在一起的泛民議員在公眾心目中,已變成反對政府的「凡是」派:但求達到政治目的,不管是非黑白,甚至不惜犧牲公眾利益,凡事對著幹。 香港並沒有執政黨,建制與泛民並非對立的詞語,兩者更應融為一體。民主並非少數人的專利,支持政府依法施政更是公民的責任。追求民主的人應該活出民主的精神:包容不同的意見,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願意為公益而妥協,以文明非暴力的手法爭取權益等。 一人一票是民主制度的外在形式,成功的民主制度更需要軟件的配合,包括政治人才和民主素養。近年香港浮現的政治生態,加上佔領行動中出現的種種行徑,令不少人對今日的香港感到陌生,亦有人反問:香港是否已具備條件,實行真正能夠保障公眾利益的民主制度呢? 行政會議成員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在香港舉辦創新論壇。過去,此論壇一直在硅谷及倫敦舉行,今年首次踏足亞洲,足見香港在亞洲的樞紐地位。論壇的講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三位創新大獎的得獎者分享經歷和心得,發人深省。創新並不限於科研領域,而是包含所有「創造價值的新思維」 。 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Keasling教授,經過多年的研究,成功以基因改造細菌技術,生產低成本醫治瘧疾的藥,令每年2.5億貧窮地區的瘧疾病人受惠。他的創意源自一顆懸壺濟世之心,他的堅持和誠意,打動慈善家蓋茨慷慨贊助研究工作,令一項非牟利的創新發明得以實現。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的每一部動畫都是創業故事,製作需時五年。創作團隊合作無間,勇於突破,在每一部作品注入新靈感、引入新技術,令觀眾耳目一新,成功扭轉電影續集不及原作的慣例。最令團隊感到欣慰的是發現動畫能打開自閉症兒童的心屝,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 印度的資訊科技公司總裁Nilekani,被首相招攬成為身份認證局局長。他以生物識別技術,利用指紋和眼球特徵,為落後地區的6億村民建立身份認證,以便在銀行開戶口、建立健康檔案等。他從私人企業轉到政府工作,要適應官僚體系,更要克服因循的慣性。他的忠告是:創新必須堅持信念,逆流而進,拒絕說「不」。 香港要成為創新之都,也必須宏揚「努力、堅持、追求完美、迎難而上」的企業精神,更要培養視失敗為學習的社會氛圍! 行政會議成員
上星期隨港區人大代表團到廣西壯族自治區視察,這是人大代表的履職要求,目的是讓代表了解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提出反饋意見和建議。 行程共八天,涵蓋四個城市:首府南寧、北部灣欽州開發區、工業重鎮柳州及旅遊城市桂林。廣西目前仍欠發達,但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推動下,後發優勢明顯。廣西面向東盟十國的龐大市場,盡享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議的優惠。欽州市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商機處處。此外,廣西亦受惠於國家的「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策略。 這次視察有三大驚喜。第一,廣西法院的信息化建設是全國的先鋒,大大提高司法的透明度,審判效率和服訴率,也提振了民眾對法治的信心。第二,柳州從「酸雨量」達到98.4%的高污染城市,演變成氣清水淨的宜居城市,是兼顧發展與環保的典範。第三,桂林興安縣的人工運河──靈渠,彰顯秦朝的科技水平和文明智慧,被郭沫若稱為「世界奇觀」,並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每年視察都喜見國家的發展一日千里,領導年輕化,有理想、有激情、有幹勁。城市生氣盎然,民眾滿懷希望,期盼着明天會更好。回顧香港,卻不勝唏噓! 但願香港的青年為自己的前途着想,主動多認識國家,了解國情,接受當下,寄望將來。國家好,香港將會更好! 行政會議成員
走筆之時,心如鉛墜。凝望案頭兩條黃色的橡筋手鐲,上面寫著「用愛與和平為民主奮鬥」。然而,事與願違。佔中運動出現暴力,局面一發不可收拾,既影響經濟民生,更嚴重撕裂社會,動搖人際關係,有家庭成員反目,也有多年朋友絕交。香港從此再不一樣,孰令致之? 150萬名市民曾經簽名反對佔中,但倡議者不為所動,今天他們可有絲毫悔意?神職人員公然挑撥群眾以違法行為抗命,更令教友神傷。耶穌不是對門徒說:「你們裏頭應該有鹽,彼此和睦」的嗎?(馬可9:30) 無論我們是否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我們都不得不承認人大常委按《基本法》賦予的憲政權力,就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辦法所作出的決定對香港具有約束力。 香港人好比受人飼養的籠中鳥,生活寫意。但不懷好意的旁觀者向籠內丟石塊,不明就裡的鳥兒便互相毆鬥起來。結果鳥兒受重傷,主人也有損失,只有旁觀者在暗笑! 中央政府已再三強調,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已充分考慮到香港的實況,國際形勢和國家安全。 國家領導人看問題的視角與焦點與香港人不同,這是「一國兩制」下難免的矛盾,需要相互理解和適應。有人以為搞亂香港,可以逼使中央政府回心轉意,恐怕最終只會累了香港,害了自己,更禍延後代。 勿忘「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紛爭,並站立不住。」 (馬太12:25) 。 行政會議成員 逢周三刊登
自古以來,創新與科技不斷推動社會進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質素,提高生產力。高錕教授的光纖通訊應用理論帶來資訊科技大躍進;盧煜明教授以母體血漿內胎兒的DNA,開創非創傷性產前診斷;李登偉教授以幹細胞複製人工心臟,開闢藥物安全測試辦法;香港的「八達通」是世界上最早發展的電子貨幣。這些發明都是社會的智慧財產,是發明家努力不懈的結晶品,為香港在全球科技界爭光。 世界經濟論壇的《2014—201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保持第七位,在亞洲是第二位。細看各分項的評分,香港在創新指數各方面,例如企業對創新與科技的投資、大學與產業的合作、政府購買創新產品的政策等,排名都在25以外,值得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雖然香港保持在全國首位,但優勢逐漸弱化,經濟缺乏穩定的增長點。知識城市競爭力落後於北京、上海和深圳。科技創新氛圍不足,科技轉化能力較弱,與世界經濟論壇的觀察雷同。 事實上,香港位處亞洲的中心地帶,背靠國家的龐大市場,盡享地利。香港也是國際大都會,吸引各地的企業和精英到香港發展。香港更有優秀的大學和出色的科研人才。香港科學園便見證不少成功的創業家,結合科技與創意,憑努力建立個人事業,並造福人民。 香港有優厚的條件發展創新及科技,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減少內耗,齊心合力,建設更美好的明天。 行政會議成員 逢周三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