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鎮房嚇》的牌頭,對驚慄片粉絲而言是有點吸引力,首先是劇本於2012年入選電影界著名的「The Black List®」,指該劇本極具「攞獎相」,但未能成功開拍;卡士方面,雖然不太喜愛娜奧美屈絲,但對兩位男配角相當感興趣,一個是舊年金像影后得獎戲《抖室》矚目童星雅各川伯尼,另一個是Netflix大熱美劇《Stranger Things》上位新星查理希頓,兩人都是今年驚慄懸疑片界的新晉年輕演員。 The Black List®劇本 既然講到劇本咁勁,當然要講講故事內容——大半年前喪夫的兒童心理學家瑪莉(娜奧美屈絲飾),與癱瘓的繼子史提芬(查理希頓飾)居於鄉郊,一場暴風雪來臨,寄居於他們家中的9歲病童湯姆(雅各川伯尼飾)突然離奇失蹤。故事主線(本來應該)在於拆解男童失蹤之謎,而全片卻分成三大部分:1.交代史提芬癱瘓因由;2.湯姆搬到瑪莉與史提芬的家;3.尋找失蹤的湯姆。基本上,此片只有娜奧美主演,因為雅各川伯尼飾演的湯姆患有聽障,能聽不能講,而史提芬則因癱瘓而無法言語,所以,前半段幾乎只有娜奧美做獨腳戲,而場景亦沒有多大變化,大部分是室內景。 新手算合格 按常理,這樣的劇本,即使是B級製作,都不難拍出驚慄感,但劇本好不代表拍得好,事關密室驚慄實在不易拍(之前嘅《禁室殺戮》真係太屈機)。《冰》片由英國電視劇導演科倫布力般執導,相信Marvel劇集fans對他比較熟悉,事關他有份執導《夜魔俠》(Daredevil),亦拍過《The Interceptor》、《The Musketeers》及《超時空奇俠》等,更是BAFTA 2012年「最佳電視劇集」《The Fades》導演。 假如此片是驚慄片老手導演拍攝,或者真會插到翻艇,但《冰》片是布力般首部執導電影,以新手來說,算是合格啦!技術層面上,驚慄、懸疑氣氛顯然不足,畫面用色、鏡頭調度,對這類低成本恐怖片非常重要,然而,布力般在眾多板斧上,只能掌握到聲效部分。電影後段,瑪莉在家中發現屋中有第三者,不斷在門縫發現有手腳伸出,又或是踢門等聲音,但聲效之下無燈光配合,未能進一步營造驚慄感,或者室內燈光調暗逾半,效果便會好很多。 嘥料 故事部分,以女主角的角色設定來說,要用她來擔綱主線,其實不難,但奈何casting出事,娜奧美出名面部表情少,導演卻偏偏狂拍其「大頭」,反而浪費了人仔細細,但邪氣迫人的雅各川伯尼,中段多場描述其行為和個性相當詭異的戲分,大部分鏡頭集中在娜奧美塊面上,反而表現出色的雅各仔卻淪為「背景」,實在嘥料。而在《Stranger Things》中飾演失蹤男童哥哥的查理希頓本來頗適合此片角色,導演有意利用其角色將故事帶入高潮,但其表現卻不及《Stranger Things》,有點overact了。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一年一度的「法國電影節」將於下周開幕,香港一年到晚都有電影節舉辦,亞洲、南韓、意大利、美國……法國電影節在當中算是較受歡迎,或者因為法國電影形象鮮明,浪漫、唯美,畫面美不勝收,然而,法國片最不為大眾接受的是節奏緩慢,劇情不夠「踏實」,觀賞過後要時間消化和思考。所以,電影節選片固然要有法國特色,同時要符合香港人口味,最好是故事完整一點,宣傳商業一點,卡士亮眼一點,電影Gossip一點,因此,大會今年重點推介「康城契仔」薩維杜蘭的新片《愛到世界盡頭》,一部頗具爭議性的康城「評審團大獎」得獎電影。 又係杜蘭仔? 今屆主辦方一共放映21齣電影,10部屬香港首映,當中包括杜蘭仔的《愛到世界盡頭》。此片在康城沒有得到正面評價,相信主辦方之所以選擇《愛》,全因杜蘭的名氣和該片卡士之強。該片有法國當紅影帝,早前在《叛諜追擊5:身份重啟》飾演反派的雲遜卡素,還有影后瑪莉安哥迪娜、憑《接近無限溫暖的藍》爆紅而進擊荷李活的《007:鬼影帝國》上位女星蕾雅絲端,故事格局就如一貫法國片,早前在康城放映時,部分影評人形容電影似MV,反應不如其早期的《殺死我阿媽》等作品理想。 莉莉露絲特普騷演技 另一部焦點戲是導演陳英雄的首部法國片《生之頌》,此片數月前已在戲院播放預告,又是一部賣卡士的作品。電影由柯德莉塔圖、瑪蓮妮洛倫及貝尼絲碧祖主演,講述一個關於法國女性的故事。雖然《生》與《愛》都是具話題性的作品,亦以法國為命題,但似乎少了一份法片的溫柔,格局甚似荷李活片。 《戲夢浮花》是我今年頗期待的電影,由金像影后妮妲莉寶雯和莉莉露絲特普主演,故事背景為二次大戰前的法國,兩位女主角的角色有點像靈媒,兩人相信自己能與死去的人溝通及連繫。觀乎預告片,尊尼特普女兒露絲特普終於接到一部有發揮的電影,跟她之前的作品例如同老竇合演的青春片《Yoga Hosers》有看頭得多。 貼地啲睇《法國人》 如果要睇真啲法國,其實今年亦有好多貼地選擇,首推是早前已在飛機上看的《巧克力先生》。該片故事講述法國首位黑人表演藝術家的傳奇一生,主線在於他與白人拍檔George Foottit的事跡。此片跟一般劇情片格局無異,故事節奏拿捏不錯,當中有觸及法國人與黑人之間的文化衝突,配合馬戲團的故事背景,有趣亦富意味。而另一部值得推介的是紀錄片《法國人》,導演駕車走勻法國,邀請不同法國人上車閒聊,當中有年輕情侶,亦有年長夫妻,從他們的對話中可看到法國人不一樣的一面。其實他們也不是一味離地浪漫。 ◆第四十五屆法國電影節◆ 日期:本月23日至下月14日 查詢:http://www.hkfrenchfilmfestival.com/zh-hant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喜歡馮小剛,不是因為他又能演又能導又能編,反倒是他敢於嘗試,不按牌理出牌的勇氣,是現代內地導演中少見的。近年很多內地導演希望去土豪化,盡量令作品不落俗套,多名新銳導演如韓寒、畢贛等都拍出脫俗清雅的處女作品。然而,他們的《後會無期》、《路邊野餐》都少了一條連繫社會的紅線,抒發個人情感居多,而經驗豐富的馮老子則有非一般的老北京人視野,將劉震雲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成這部平淡而有味、舉輕若重、饒有趣味的《我不是潘金蓮》。 片名《我不是潘金蓮》,在片中並非台詞,也不是口號,而是讓主角生存下去和誓要上訪的目標。農村婦女(這個字眼在片中loop了N次)李雪蓮,早年與丈夫真結婚,然後為某些利益而假離婚,然後兩人感情決裂,令她要求假再婚,然後真離婚(是的,那個國度只有騙子是真)。故事就是在他們第一次假離婚後開始,雪蓮要求當局判決,她跟丈夫當年是假離婚,原因是,因為丈夫在假離婚後真出軌,跟小三雙宿雙棲,而當她跟丈夫對質時,丈夫指,因為雪蓮在新婚之夜不是處女,所以大罵她是潘金蓮。 當你打政府部門熱線時 因為一句「你簡直是潘金蓮」,女主角展開了漫長抗爭,之前在趙亮的《上訪》中已見識過何謂「上訪」,要在內地向最高領導人進言,眾所周知是一件比取西經更難的事,村、市、省、縣、府,每個關口都有乜長物長,部門架床疊屋。身處香港,最能體會層層疊架構的事,除了打官司,相信最生活化的例子是致電政府部門熱線。如果將這些叫你按幾多號number的錄音時間拉長,令每按一個號碼至少要等一年半載才有人接聽,心裡那份既火滾又不得不等的無奈心情,就是這部電影最想呈現的感覺。 玩畫面比例 《我》片算是近來較有把握去解讀的電影,因為馮小剛拍得非常user friendly,用拍攝技巧讓觀眾感受低等村民(應該係)與最高領導人的距離。從劇照可見,畫面四個角落被遮蓋,而事實上,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是如此呈現。這種圖像化的概念,過去多用於渲染氣氛,木下惠介如是,李安亦如是,少有地如馮小剛般欲帶出明確訊息。當劇情的場景發生在政治架構及地理劃分上最小的村落時,畫面的可見面積便會變小,我的解讀是,小村落發生任何不公之事,大眾甚或各層官員都只看到真相的丁點,同時,導演亦巧妙地利用不同的畫面比例呈現部門有高低之分,好玩又易懂。 馮小剛的醉人獨白 另一方面,因為題材較偏,馮小剛一開場便親自擔任旁白,簡介潘金蓮的故事,及簡述主角李雪蓮的背景,單是他的磁性聲音,一開口已能捉住觀眾attention,再加上有范冰冰擔正,以當年金鎖的素顏村妹造型亮相,令本來難入口的內地文藝片隨即變得貼地多,不過,馮小剛雖然請來冰冰主演,但此片畢竟是劇本行先,冰冰想博攞影后,似乎還要再等等。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怒》這部作品,說的是3個在東京、沖繩和千葉發生的故事,而主線是一宗東京市郊雙屍兇殺案。看過此片導演李相日的《惡人》後,相較於他的舊作《扶桑花女孩》等口味大眾化的作品,毫無疑問,犯罪片的確是他最拿手的類型片。但《惡》雖是話題作,亦令導演人氣急升,但此片毋疑是典型的犯罪片格局,故事說得工整,但未見李相日的「簽名位」。如何在不乏出色又有個人特色的犯罪片導演群中走出個人風格,尤其是韓片在此類型片上已有超越日片之勢時,李相日在拍攝《怒》時,更應該為此問題作思考。 140分鐘緝兇遊戲 再一次與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合作,同一樣的犯罪片題材,但李相日今次有了《惡人》的佳績作支持,很自然在新片有更佳的配套。《怒》的群星陣容,絕對是有點兒喧賓奪主,掩蓋了劇本或故事的鋒芒,此片由國際級演員渡邊謙及妻夫木聰主演,另有3位擅於飾演深藏不露的演員,包括綾野剛、松山研一及森山未來飾演嫌疑犯,同時有兩位當紅女星宮崎葵和廣瀨鈴。故事開首已開宗明義告訴觀眾,這部長達140分鐘的電影是一場緝兇遊戲,兇殺案發生之後,接下來便拆開三線發展。 三線發展 首先是由宮崎葵和渡邊謙飾演兩父女的故事,後來再加入背景身份成疑的松山研一飾演宮崎葵男友;另一條線則是綾野剛和妻夫木聰飾演的同志伴侶,兩人在一夜情後便開始拍拖,綾野剛更登堂入室,終日待在妻夫家中;最後一條線則由廣瀨鈴擔綱,由她到沖繩遊樂而引發,進而認識神秘的「背包客」森山未來。3段故事毫不相連,全片用了平行時空的剪接手法,讓3個在不同地方發生的事同時發生,但在人物設定上其實至少有一個共通點──神秘。三段故事當中都有一個人的背景非常神秘,突然闖入主角生活,再配合演員的演繹,令觀眾很快便墮入「佢到底係咪兇手?」的疑問之中。 陌生人 被一個陌生人闖入生活,多少也有點不安,尤其是愛人。人的確有很多奇怪的習慣,我們都喜歡追求刺激,即使你是多麼的安於現狀,但都會對未知的事產生好奇心,甚至很可能會愛上你不能操縱的人。這種對刺激感的渴求,往往有著風險,《怒》片所有角色其實都走在信任的鋼線上,隨時會因為與闖進生活的陌生人決裂而跌進萬丈深潭,但人很懂得安慰自己,疑點利益往往歸於被告,意思是,事情一日未真相大白,我們都不願面對其實自己早已被騙。 《怒》片3個故事說的都是同一道理──你信任你身邊最親近的人嗎?反之,片名中的怒只是一種反射,即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瓦解時的本能反應,當然,怒的程度可以小至一走了之,亦可大至揸刀殺人。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商業電影的可觀性,可按卡士、導演功力或劇本而定,但有些電影,單是題材已足夠誘人入場,帶著獵奇心態去看一些從未看過的場景。當然,紀錄片亦包括其中,但主流觀眾中,紀錄片fans只佔少數,因此有些導演會將紀錄片題材改編成劇本,令現實與戲味能融為一體。 新加坡奧斯卡代表 取材自社會議題的電影,在上世紀港片市場內多不勝數,邱禮濤當年的《等候董建華發落》就是其一(亦是邱導最有火、最有衝勁的作品之一),講述回歸交接期的香港罪犯,當年推出,顯然是時勢造電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去年離世,他一直被坊間視為強權治國(但深得民心)的代表人物,他在位期間,當局一直避談當地執行死刑實況,連傳媒都甚少報道,但他離世的翌年便有一部探討死刑的《身後仕》,代表新加坡出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如實呈現死前一刻 《身》片由新晉導演巫俊鋒執導,並由彭浩翔等擔任監製,故事講述一位獄卒遇上當年為其父執行死刑的行刑官首長,更獲其賞識,有機會成為其職位的第二把交椅。早前觀看優先場時,發行商安排了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的幹事作映後分享,據講者所講,《身》片如實呈現了死囚行刑前的必經「步驟」,例如吃一頓豐盛的最後晚餐、換上家人送來的衣服及行刑官為死囚戴頭套等,導演拍攝這些戲份時,尤其著重氣氛,當中效果最佳的是,行刑官牽著死囚走入行刑房的一段路,而多位飾演死囚的演員亦表現不錯,簡單直接演出臨死前的惶恐。不過,其他情節如初段刻意不加配樂,改以風扇聲及腳步聲去配襯監獄氣氛,則略嫌單調。 兩代人的是非觀 該片如彭浩翔的一貫風格,故事及人物有許多對立設定,《身》片亦尤其著重這方面的鋪陳,電影前段集中講述男主角到獄中工作原因,解釋充足而合理,而當他遇到另一主要角色──年長的行刑官時,男主角表現出來的矛盾心理,亦寫得不錯。不過,此角心理及思維相當複雜,演員菲爾拉赫曼的演技似乎略為青澀,肢體表現尚可,但表情卻有點生硬;反而飾演年老行刑官的旺哈納菲蘇則演得恰到好處。他一出場就是跟同僚在飯堂吹水,一頭白髮的他被同僚包圍,一邊吹水一邊分享行刑經驗,他後來發現由他提拔的男主角,其父原來死於自己手中時,完全是他騷演技的好時機,亦是這劇本寫得最好的部分。 職場本來就存在著思想箝制,當人長期從事一份職業,無形中便會認同那份工作的價值觀,對行刑官而言,被判死刑的人就是該死,執行死刑的人自然自視為完美的公義執法者。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烈探狙擊》是4年前由湯告魯斯主演及監製的動作片,改編自英國驚悚小說作家Lee Child的小說《One Shot》,當時北美票房約5,000萬美元,跟同為靚佬湯主演的《職業特工隊》系列,收益簡直差天共地,而且以此片的製作規模及班底來說,成績亦屬麻麻,而事實上,電影亦不太精彩。今年推出續集《烈探狙擊:誓不回頭》(下稱《誓》),沒有寄予厚望,惟有抱著欣賞靚佬chok樣心情入場。 首集《烈探狙擊》,編導Christopher McQuarrie顯然想打造一個媲美占士邦的亦正亦邪社會英雄,但連占士邦如此經典的人物都要改戲路,足可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英雄,對現今市場來說已經很寂寞,無人問津。今次由Edward Zwick的《誓》片,同樣由靚佬湯飾演Jack Reacher,跟上集一樣走冷酷型男路線,他聰明機智、處事冷靜及富正義感,而這種被塑造出來的英雄,當然地與政府為敵,而他亦絕對稱得上黃金單身中佬,處處留情屬意料中事。之所以不甚喜愛此片,全因人物非常平面,當然啦,明白導演極力道出英雄背後的弦外之音,亦早知靚佬試圖將片變成系列電影,所以,先為觀眾提供人物最特別的面向亦無可厚非。 浪費寇碧史莫達絲 不過,綜合以上特徵可見,這人物實在有太多前設,太多限制,沒有太多空間為他打造一個獨特故事,所以今集故事跟上集類同,又來一場伸張正義危機處理,同樣有女伴「傍身」。上集有Rosamund Mary Ellen Pike飾演律師海倫,今集則有筋肉美女兼好戲之人寇碧史莫達絲,可惜導演只安排她在適當時候跟Reacher挑機鬥嘴,然後灑鹽花,實在浪費這位氣質獨特的女演員。 過分碎 《誓》片故事縱然有很多犯駁和令人難耐的情節,仍會入場看的原因,大抵是因著靚佬湯賣力演出,但今集似乎亦冇乜睇頭。製作上,先說動作場面,剪接和配樂沒有起加分作用,最多只能掩飾「醜怪位」,而此系列的追逐戲本來已經是B級片格局,導演為甚麼還要將僅餘的動作鏡頭,剪得跟洪金寶擔任動作指導的動作片般,全部碎上,不連貫亦沒看頭,很難找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又好看的動作連鏡,就連後段「打大佬」的一幕高潮戲都有穿崩位,因碰撞而斷裂的欄杆,竟然斷到齊晒口? 又搵到個女? 其實此片劇本極有潛質成為一部有意義的動作電影,兩集的女角著實有很大空間發揮,尤其是今集由寇碧史莫達絲飾演的唐娜少校。作為一個軍隊中的女高層,她對國家自有她的視點,大可透過她的眼睛去看Reacher這個打不死的幹探,可惜導演只集中打造湯佬做英雄,今集更為鋪下集而加插一條父女線,在尾段玩煽情,但拍不出父女倆感情有多深厚,結果第二集仍未拍出劇本意義。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屍殺列車》(下稱《屍殺》)在港大破韓片票房紀錄,相信連首次執導真人電影的導演延尚昊都此料不及。這部仿荷李活製作的小本喪屍片,出色的人物塑造與刺激眼球的動作場面雙料並行,觀眾入場大可各取所需,有人喜愛當中的人性光輝,亦有人喜愛喪屍「造型」,當然亦有人喜歡肥大叔馬東錫、突然變男神女神的好爸爸孔劉和大肚婆鄭裕美。 《屍殺列車》人氣急升,發行商再下一城,買下這部《屍殺前傳:首爾站》(下稱《首爾站》)——一部若果沒有《屍殺》前傳這賣點,根本不可能有港人入場看的奇醜動畫。 基層大控訴 《首爾站》的故事,跟《屍殺》甚得觀眾歡心的角色全無關係,而劇情的唯一共通點,亦只有南韓此場景和大群喪屍。上周看完優先場後,許多人耳語,大部分意見是「啲公仔真係好樣衰」。延尚昊過去一直是動畫導演,其作品大多是「暗黑動畫」,如《地獄》、《D-Day》及《偽善者》等,跟其首部真人電影《屍殺》甚為不同。《屍》片有齊商業片元素,如正邪角色對立、動作鏡頭及大卡士南韓演員陣容,而主角背後更有一個好爸爸的故事,然而,《首爾站》的主角卻全是社會基層,面容灰黑、奇醜無比,每個都苦瓜乾咁款,非常趕客。 該片故事講述一位流浪漢,被襲擊暈倒街頭後,令南韓慢慢變成喪屍城,片中幾位主角包括私鐘妹、流浪漢、扯皮條、幫女友接客的廢青及胡亂開槍的軍隊士兵,劇情主線在於主角們逃生,重點講述某幾個社會階層人士,在災難中是如何「被對待」。此片的燈光、用色以至場景都異常暗淡,為的就是配合角色遭遇及全片氛圍。到底延尚昊眼裡的南韓是個怎樣的社會?如果只看《屍殺》而不看《首爾站》,大概你推測你並不了解《屍殺》的真正意義。 商業製作與個人觀點 看完《首爾站》,我在想:「導演寫《屍殺》劇本時作了多少讓步?」一直有傳《屍殺》劇本人物,參考自南韓海難事件,亦因而令該片有多位南韓一線影星支持,包括飾演首隻於片中出現的喪屍的《陽光姊妹淘》女主角沈恩敬,而她亦有份聲演《首爾站》。按延尚昊一貫的寫實風格,《屍殺》中的肥大叔尚華、心地善良的大肚婆應該不可能出現,奈何商業片要顧合普遍觀眾口味,要易入口又能帶出電影真正意思,惟有在反派一方著墨更多。如此推斷,大概就能解釋,那位死唔俾孔劉一群正派角色,入來避難的賤格西裝佬會如此有戲。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女人一個月裡總有幾日身體不適,如果發生在「母親」身上,且情況持續數個星期,難免會以為是更年期徵狀。「更年期」時時被中女以外的人類拿來開玩笑,事實上,心煩氣躁一直潛伏女性身體,尤其是full-time moms,更是容易被一堆家務拖垮心情、生活甚至一生。 自覺無能 自卑作祟 「做人阿媽甚艱難」,此話由出世聽(我阿媽講)到依家。不同個性的女性,跟母親身份融合後,會產生不同的「化學作用」,一旦錯配,容易令人性情大變甚至崩潰。並非人人如《見習冇限耆》的Anne Hathaway般,能夠遇上Robert De Niro這樣的人生導師,《C奶同學會》(個名改得真衰)的主角亞美就是她的悲劇版。她沒有可愛的老頭同事,只有使人唔使本的肥仔上司,也沒有善解人意的丈夫,只有一個約靚女裸聊打J的賤格老公,不過,她優勝之處在於,她擁有友誼,正是片名所指的「同學會」。近年許多探討中女的電影,大部分都以女強人為主角,但此片沒有把主角亞美塑造成超強女強人,她是位又做兼職,又要照顧屋企兩件化骨龍的全職媽媽,但她認為自己不夠好,很多事都不能完美,最後更與丈夫感情決裂,一怒之下就hea到底,跟同為人母的老友日蒲夜蒲,懶理家事。 嘉芙蓮搶鏡 此片由《醉爆伴郎團》系列編劇鍾魯卡斯及史葛摩亞編導,《C》雖然跟《醉》片看似同類笑片,但兩位的表現跟《醉》片比明顯跌watt,主因大概是他們不了解女性(可能係表現唔到啩),太輕視描繪為人母的職業女性,是如何在生活中崩潰的過程,以此部分跟《見》片相比,《C》絕對是低手中的低手。欣賞此類喜劇電影,本來不應過分focus於說理或情感部分,但魯卡斯和史葛偏偏要在電影後段轉tone,又玩親情又要歌頌「母愛偉大」,實在難免自暴其短,而且,前段說母愛令女性堅強,提倡中女要自強,後段卻為女主角找個靚仔男伴,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然而,笑位方面他們依然有甚多玩法,除了金牌dirty jokes之外,《發夢王大歷險》女星嘉芙蓮漢恩一角亦笑位密集,寫得不俗,個性有佬味之餘亦不失感性,比《黑天鵝》金球提名女星米娜古妮絲飾演的主角更搶鏡。 整體而言,《C》片有很強的娛樂性和追看性,但以女性主題來說,此片絕對不是一部吸引或者具探討性的作品,即使後段強谷母愛,奈何前段沒有足夠鋪陳,令這些有意義的情節都失卻重心,淪為「做樣式說理」,倒是換個心態入場,視它為女版《醉爆伴郎團》可能會看得更自在。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作為台片fans,不論影評如何極端,這部改編自九把刀同名小說的《樓下的房客》是必然要看的。自上映以來,此片的評論有好有壞,有人認為故事虎頭蛇尾,亦有人認為太多嘢想講,似大雜燴炒埋一碟,當然也有人認為好睇、氣氛緊湊,但無論如何,《樓》片在台灣驚慄片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大致上合格有餘。 《樓下的房客》在九把刀的小說系列中不算最受歡迎,但看過原著的如我,在片商宣布開拍後對此書的電影版抱有期待。原著故事很簡單,講述一個(所謂)心理變態的房東,在出租房子裡用cctv偷拍房客日常生活,除了發現他們不為人知的慾念外,更意外發現其中一位房客比自己更變態,然後用各種方法去「誘人犯罪」。電影版故事跟原著一樣,以房東為中心,當然結局和很多細節部分都被大幅改編,今次改編工作由九把刀擔任,就單一角色和氣氛而言,其改編相當聰明,利用人物特性有層次地將房客們緊扣起來,更營造出好幾個高潮位,同時不乏一貫的幽默感,顯然他已摸熟觀眾心理,所以此片絕無悶場;不過就整體來看,電影版故事「頭重腳輕」,開局天馬行空,到結尾才為犯駁位逐個(夾硬)解釋,犯了常見的推理懸疑片通病──萬能key結局,過分著重細節而忽略故事完整性,最後才急急埋尾。此片有別於九把刀以往的愛情小品,在沒有亮麗卡士包裝下,改編難度大大提高,看來九把刀在此方面(客氣啲講)仍有進步空間。 美術、配樂出色 此片最矚目的,是任達華(華哥)首次主演台片,而他一身變態造型則由金像級服裝指導吳里璐設計,此片同時有杜篤之擔任音樂指導。相信因為導演是前任Sony Music大中華區總裁崔震東,本身在音樂界打滾,特別重視音效(當然亦因為恐怖片),此片的配樂很值得留意,事關導演找來波士頓室內管弦樂團合作,為電影打造配樂,此等星級配套都令該片氣氛在恐怖中帶點詭異,絕對是加分位。不過,《樓》的故事最精彩之處在於房客,但奈何大銀幕需要有看頭,選角取向上需顧及商業元素,因此改動超多,但撇除原著因素以戲論戲的話,多位演員都表現出色,尤其是幾位新演員如女主角邵雨薇及飾演廢柴宅男的侯彥西,前者為電影帶來了「鬼片味」,後者則負責炮製「笑料」。 借影帝cap水 效果「嚇」人 之但係,作為此片賣點的港台影帝華哥及李康生卻令人失望,華哥的「羔羊式演技」早就看過N次,今次亦冇甚新鮮感,而李康生則屬角色問題。他飾演一位已婚的同性戀老師,與小鮮肉男學生相愛並同租一個單位,劇本明顯給予這角色很多細節,明顯有意cap水,跟當年蔡明亮作品《河流》中的「小康」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其演出非常唔自然,感覺上仲變態過房東華哥。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文字有價」這4字,在現代社會中,大概只有創作人在維護。《筆羈天才》的故事連繫到上世紀3位舉足輕重的作家,包括《老人與海》作家海明威、《大亨小傳》作家費茲傑羅及《天使望鄉》的湯瑪士沃爾夫,然而,電影主角卻是一手提拔他們的編輯麥斯柏金斯。故事主線在於沃爾夫與柏金斯合作編成《天使望鄉》的經過,透視了編輯與作家之間那段似有還無、明明觸手可及卻又感覺很遠的距離,雖然同為文字工作者,卻呈現了兩種鍾愛文字的態度,當他們混合起來時化學作用隨即產生,幻化成深厚的革命情感。情深卻來得靦腆,充滿睿智和人生智慧。 已很久沒看過一部令人如此感觸的電影,《筆羈天才》的英文原名為《Genius》,相較之下,我更喜愛後者。很多電影曾用「天才」來命名,《天才與白痴》、《數造天才》、《天才少年的奇妙旅程》……當中的天才有多種不同意義。怎樣才稱得上天才?這是個充滿矛盾的問題。當不成天才的,總是夢想成為天才;一直被讚譽為天才的,卻偏偏不想當,常言「才華洋溢」,「溢」意指滿瀉、外溢,天才面對自己的才華時很多時會失控、迷失,某程度上,他們都很無情,無法想像世上大部分蠢人是怎樣過活,生於地球卻活在核心外圍,片中主角沃爾夫正正是這類天才。 作家Vs編輯 《筆》中的另一天才是麥斯柏金斯,跟沃爾夫相比,電影對他的描寫較有層次和複雜,他是位沉穩和經驗豐富的編輯,與沃爾夫合作編書,就如老練編輯大戰年輕記者,但在這次編書經歷裡,當大家以為柏金斯必能收復狂妄小子時,最終被改變的卻是前者,而更意想不到是,當兩個個性、背景截然不同的天才面向同一目標一起努力時,那份革命情感,比經典愛情故事來得更吸引、更動人,就像《The End of the Tour》中的David Wallace和David Lipsky一樣,叫人著迷。 如果有續集…… 《筆》片改編自普立茲得獎傳記作家史葛堡(Scott Berg)著作《天才的編輯:麥斯柏金斯》,而編劇則是《帝國驕雄》、《娛樂大亨》及《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三屆金像級編劇約翰洛根。若《筆》片能夠拍成系列,我渴望下集主人翁是史葛堡和約翰洛根,據講約翰早在99年已經找史葛堡洽購《天》書電影改編權,15年來,他們一直以書信來往,約翰答應史葛堡會尊重原著,改編工作排除商業因素,他在聽取史葛堡意見同時又搜集歷史資料,希望能忠於史實和原著,兩位文字工作者若能分享當中感受和經過,絕對是影迷和讀者之福。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老實講,《冰河世紀》系列向來唔係我杯茶,縱然是福斯旗下動畫工作室Blue Sky的代表作,看了前兩集後依然覺得故事麻麻、角色普通,但眼見它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得驚人票房成績,今年更推出至第5集《冰河世紀:隕石撞地球》,實在難以理解。 當年看《冰》片首集時,好笑歸好笑,但劇本其實好薄弱,人物之間只用一個「冰河世界」來連繫,除了身處同一地點之外,其實主角之間只是單一故事,直至推出多部續集後,誇張的大冒險情節,令觀眾開始有個譜,尤其是畫師賦予角色極浮誇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將人物形象植入大人和小朋友大腦,唔好笑都迫到你笑,就算個gag再爛再低能,都會因為佢係小叻、森仔、文輝或者愛莉而變得討好。所以,這部片的成功,對我來說非劇本或導演,而是一眾人物設計師、畫師及後製團隊。 地心吸力式「愚」動 此系列的劇本雖然以史前為背景,但每集都衝出他們的「原生地」,而今集終於衝出太空,故事講述身處太空的松鼠仔小叻又闖禍,(又)為咗一粒果核而令冰河世界面臨大災難,就係巨大隕石從天而降,一群熟悉的主角如「長毛象」文輝、「樹獺」森仔、「劍齒虎」大阿哥等要(再次)離家大遷徙。這種大冒險情節固然睇到好膩,相信導演及編劇都明白,於是又再次動用必殺技──回歸基本。今次的故事啟發自首集曾出現的「冰封博物館」,內容、情節係點,相信大家都估到,都係科技浩劫做引子,然後走難走難再走難。不過今次都算有啲驚喜,畫面上,導演利用了太空元素──地心吸力來娛樂大家,幾位主角逐格式的肢體動作,的確準確地營造笑位。 森仔搵真愛 而今集另一有看頭之處是角色成長,以單一角色來說,《冰》系列人物一向不輸Pixar,而負責放送笑彈的森仔和小叻,在小朋友圈中的人氣更不輸胡迪或巴斯光年。今集幾位主角的人生都有不少改變,例如長毛象女蜜桃要結婚,加入了新角色──其未婚夫朱利安,牠與外父文輝的關係,其實是今集亮點之一,而媽媽愛莉對女兒出嫁的不捨,亦加入不少人性化描繪,而最受歡迎的笑匠森仔亦喺戀情上有新進展,過程都幾好笑。 主題係乜重要嗎? 其實入場睇《冰》系列,唔好期望佢同你講人生或成長等大道理,故事主線係咩其實唔重要,不論係衝出宇宙抑或森林危機,鐵定不會有太多深層次探討,當然這有助於讓小朋友顯淺認識地球生態,不過大人就唔好期望太多。以此系列的往績,相信福斯必然會繼續拍,喜歡片中角色的觀眾,必然會繼續追,長壽系列就是這樣練成的。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近10年的動畫片,目標觀眾群愈來愈廣泛,要說的道理愈來愈多和深奧,特別是寵物電影。小時候看電視動畫,主角養寵物,很常見,但由寵物擔演則較少有,或者因為動物動態對動畫製作來說,難度僅次於畫大自然景,其動態、毛髮等細節需時繪畫,但CG動畫技術日益強大的時勢下,這類動物當家的電影就變得普遍甚至泛濫。 靠反派起家 畫動物考畫功,迪士尼自家動畫、迪士尼‧彼思及夢工場等大牌是專家,單是彼思早前的《恐龍大時代》已令人驚嘆,而迪士尼方面,最新代表作有《魔幻森林》,夢工場則有《馴龍記》系列等,無論是投資額抑或技術、作品質素,其他獨立動畫公司實在難以追趕;而動畫界新秀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光映娛樂),有母公司環球照住,每部作品都能作大型發行,在「新人」中成績最為亮麗,算是近年最有潛力趕上彼思的動畫工作室。這家由二十世紀福斯前董事長創立的Illumination,頭炮作品是2010年的《壞蛋獎門人》,但及後的《復活反斗王》及《綠野仙生》都是票房仆直之作,而接著的成功之作就是食老本的續集《壞蛋獎門人2》及外傳《迷你兵團》,連最新作品《Pet Pet當家》亦要玩crossover,死都拉埋黃色兵仔入局。想講嘅,唔係怪佢哋只識食老本(有邊間電影公司唔係?),而係,這家動畫公司擅長塑造反派角色,就像DC Comics與Marvel一樣,一個走bright tone,另一個則是暗黑。 說回Illumination新作《Pet Pet當家》,去年看《迷你兵團》時已看到此片的預告片,當時全場大笑兼拍爛手掌。要讚的是,預告剪得好,宣傳角度亦非常正確──主人不在家,貓貓狗狗有咩搞?但這個聽來吸引的題材,在開場20分鐘後便無以為繼,故事發展下去,這群pet pet在街多過在家。雖然這是宗標題黨騙案,但看下去其實當中訊息甚有誠意和意思。故事講述主角狗狗Max對愛狗的女主人忠心耿耿,本來過著一人一狗的生活,但亦因她十分愛狗,後來從乜乜動物協會中領養了大狗大嚿,兩狗爭寵搞出大頭佛。劇情係大路嘢,大冒險大冒險同大冒險,畫工,ok啦,過得去,我喜歡的,是片中帶著一種「你知唔知我都有阿媽生?」的思維,淡淡的隱藏在幾位所謂反派角色中。 寵物心聲 故事裡的反派是一群聲稱要殺晒所有人類、自己當家的動物,其中一幕在邪惡軸心基地的場面,每位成員逐一道出被棄養的原因,例如當中一隻周身紋身的豬,你以為係造型?其實設計背後的意思是,許多外國的紋身師用豬皮起稿、試紋,用完即棄(當然唔係捉住隻豬紋啦,只是寓意)。說到尾,養寵物就如養小孩,在心理層面上,牠們跟人類一樣,有情緒和感受,否則牠們極有可能報復,就像日前美國一對夫婦被貓咪「脅持」要報警求助一樣,鬼叫你郁啲就關貓咪入黑房咩?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有才子笑匠西蒙柏奇演出的喜劇電影,我承認,是魅力非凡且無法抗拒的,今次他與英國喜劇女星妮潔比爾合演的《真的開DRY了》(Man Up)同樣沒令我失望,電影的拍攝及劇本等縱有瑕疵,但在導演極信任演員的情況下,為該片挽回不少分數。 英式幽默 美式幽默與英式幽默之間存在頗大差異,老派的美式笑片,不論題材,內容往往離不開《PARTY冇限耆》般的無限sex jokes加無打格露股,反之,英式幽默顯然相對內斂。《真》正正是一部典型英式愛情喜劇,利用男、女主角人到中年,急著找另一半的舊橋炮製出來的小品戲。片中兩位主角擁有同一種特質──掩飾,而這種掩飾並不在於外表,反而是關乎背景、學識及情感等更深層次的內在美東西。由西蒙柏奇飾演的男主角積,是個因妻子出軌正辦理離婚的中佬,女主角則是妮潔比爾飾演、一開口粗口橫飛、滿口鄉音冇人要的騎呢中女,兩人因為一次Blind date認錯人而認識,展開浪漫約會。導演賓帕拉馬刻意將這段佔全片三分一的情節拍得相當浪漫,兩人在倫敦泰晤士河畔、小酒吧等約會大半日,兩人對話小心翼翼,雙方都努力展現(自以為)最好的一面給對方看,導演刻意將之放大,用意在於呈現後段的強烈對比。 扭橋位夠smooth 當兩人開始互有好感時,真相爆煲,女主角坦言冒認積的真正約會對象——26歲的開朗少女,積即時嬲到爆炸。編導在這個部分處理得很不錯,橋段不至高明,但故事轉向後,兩人的變化既有戲味又非常自然。所謂橋唔怕舊最緊要受,雖然這類中年笑料已經睇過N次,但《真》節奏明快,對白過癮,不露骨而富幽默感,兩個主角都有相當立體的形象,各自都有較深入且多角度的描寫,尤其女主角的家庭和朋友方面,而描寫較少的男主角也有前妻及其禮義廉奸夫現身說法。然而,因為片長只有88分鐘,尾段的確有啲hea,就是B片常見的大場面(即係人比較多)。 小品愛情片樣板戲 《真》的鋪排是有點過分工整,導演在結局加入一場你完全唔明點解要用咁多人嘅所謂大場面,但編劇及選角是值得欣賞的。男主角積其實沒有太多背景支撐,但西蒙柏奇以一貫出色的肢體語言及適度的表情,為這角色灌注了很強的生命力,相反,女主角妮潔面對的是跟西蒙完全相反的情況,相信劇本本來把這個角色寫得很死,將角色框死在一個失敗中女的影子下,而且是近乎脫離現實的失敗,但妮潔演繹得恰到好處,不算浮誇但觀眾必有共鳴,除咗有演技,或者亦因為佢本身真係唔係典型美女,演起來更自然、更好看。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相隔7年,南韓大導朴贊郁再執導本土電影,新作《下女誘罪》雖然未能在今屆康城中獲獎,但作為朴贊郁fans,這部作品絕對不能錯過。 或者因為喜歡懸疑片,所以一直對朴贊郁情有獨鍾,他紮實的導技、完整順暢的劇本故事及獨特的鏡頭設計,統統都是他迷人之處,不過他的產量向來不多,上一部有份製作的電影已是另一南韓大導奉俊昊的《末世列車》。這位極愛「復仇」題材的大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首奪康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原罪犯》,亦是其「復仇三部曲」包括《親切的金子》及《復仇》中最受影迷追捧的一部。他鏡頭下的「復仇者」一直不乏女性角色,但尚未有一個令我感覺深刻,包括李英愛飾演的金子,來到今次的《下女誘罪》,內裡的貴族小姐與下女卻是出奇的令人驚艷,兩個角色集智慧、美貌、計謀於一身,演員亦有超水準表現,成為(我眼中)他的女士復仇代表作。 不止一個下女 《下》片出戰今屆康城,未能跟導演舊作《原罪犯》及《饑渴誘罪》一樣凱旋而歸,但話題性卻是3屆之冠,全因該片劇情牽涉女同題材,兩位女主角金珉禧及金泰梨有多場床戲,但這些當然都並非重點,「下女」才是核心命題。「復仇」故事固然是朴導電影最吸引之處,但更值得欣賞的是他塑造角色的手法。片中主角的心理狀態總是歇斯底里,像《原罪犯》中的吳大秀,導演花了不少篇幅描述他無故被囚十多年,解釋其背景和報仇動機;今次《下》片的3位主角,表面上來自不同階層,但故事發展下去,就如360度的VR效果般,帶觀眾多角度看清他們的底蘊,而事實是,故事幾位主角都曾經受過下人般的對待。 倒敘式隱藏動機 《下》片故事改編自英國作家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著作《荊棘之城》,但朴把地點轉換成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朝鮮,講述3位主角包括貴族小姐(金珉禧飾),來騙小姐身家的冒牌伯爵(河正宇飾),以及伯爵派到小姐家做內應的下女(金泰梨飾)的故事。下女,意指妹仔,朴導以下人的情感壓抑作為復仇契基,整部片分成了3個篇章,是3個主角各自的故事,像剝洋蔥般逐層揭開底牌,巧妙地串連3人關係,劇本紮實,故事完整,每個角色都有足夠背景支撐,最令人讚嘆是,3個角色都有底面兩層,計算得非常精準。而敘事上,今次亦甚有驚喜,跟導演以往的復仇布局甚為不同,過去他很常在初段使用大量暴力美學畫面,展現主角的復仇決心,後段聚焦在他怎樣復仇及心理變化,但今次卻以倒敘方式講故事,沒有在開宗明義說明誰是復仇者、被復仇者及真正的幕後黑手,在人性黑暗面上著墨更多。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要數近年恐怖片王,溫子仁(James)當之無愧,其成名作《恐懼鬥室》系列,出到第7集《恐懼鬥室3D》雖然淪為爛片(直迫《7步成屍》),但總不會忘記始祖是James Wan。當年打著鬼片界新秀旗幟,及至近年對各類片種都遊刃有餘,佳作頻頻,連製作時災難一籮籮的《狂野時速7》都大收旺場,接下來的《Aquaman》自然令人期待。這位年輕華人導演,現已是荷李活紅人,從商業角度來看,他的成功在於製作系列電影了得,《兒凶》系列沒令人失望,《詭屋驚凶實錄2》上映首周更以逾1,500萬美元勇奪北美票房冠軍,贏盡同期特技片《魔獸爭霸:戰雄崛起》。 今年暑假,荷李活充斥一片食老本氛圍,九成上映電影都是續集或reboot版,先有一地負皮的《非常盜2》,而未上映的則有榮登Youtube dislike數字最高trailer的《捉鬼敢死隊》、出奇地獲不錯口碑的《忍者龜:魅影突擊》,還有廿年經典《天煞地球反擊戰》續集等,入場前真是捏一把冷汗,惟獨溫子仁的《詭屋驚凶實錄2》最叫人安心,事關他在《兒凶》系列的表現,勝過許多當代大導(如產量多爛片更多的三池崇史),甚具入場說服力。 最多證據靈異事件 《詭屋驚凶實錄》系列,毋疑跟《兒凶》系列異曲同工,而《詭2》片長更超過兩小時。一般恐怖片,在90至100分鐘內,甚麼聲效、視覺效果都玩到夠皮,但James Wan作品最優秀之處在於他重視劇本、故事,一直堅持嚇到破膽的特技只是「配角」,令每個系列都有內容兼具追看性。而《詭2》不令人失望,更因為主線緊扣上集,上集的伏筆亦於今集解謎。故事主角同樣是柏德烈韋遜和維娜法米嘉飾演的靈媒艾德華倫夫婦,上集提到太太洛琳因通靈時見到一個預言,令她對接case有點恐懼,今集將會告訴大家她恐懼的到底是甚麼。而今集他們面對的個案,比上次更有名堂——史上最多證據的靈異事件。事件主角是一位單親媽媽和她4個女兒,而戲份最重的是被鬼死纏不放的電視劇《Zoo》童星Madison Wolfe。 溝通 或者是過分解讀吧!今集出現了多場「溝通」戲,主題除了圍繞母愛之外,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信任,現在(馬後炮地)回想,上集似乎都有個不太強烈的主題——意志,看來此系列要成為長命系列絕對不難。上集的主角媽媽,用意志及對子女的愛與鬼抗衡,今集則有相當多幕跟鬼對話的情節,而事件中的4個女兒,亦因青春期而跟媽媽存在溝通問題,而對鬼的描繪不再流於「靠嚇」,背景描述比前作豐富得多,把其形象塑造得更立體。而驚嚇程度上,今集依然爆燈,以往在James Wan作品見過的嚇鬼板斧依然玩到盡,除了基本嘢之外,今次亦有新招如穿牆等,之不過,為達到形象化目的,畫公仔被迫畫出腸,事件中的終極兇靈現身,我仲以為睇緊《搞乜鬼奪命雜作》系列。 WING~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