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季後賽之所以好睇,是因為兩支球隊要在個多星期之內多次對壘,首先爭取四場勝仗。球隊期間陣容一樣,每場戰局卻未必相同,因為教練會因應狀況不斷調整戰術,針對有利的配對盡量搶分,揚長護短。其實狀況和我們與市場對決大同小異。 最近兩周相當無癮,雖然整體只是輕微損失,但把握不到可以原本往上爬的機會,一來一回相距甚遠,對士氣也有些打擊。失望的主因在於注碼調配,基本注碼項目通常都中,可是那些加大注碼,有信心的重鎚出擊卻多數輸,所以贏輸次數比例雖然無問題,戰績卻不理想。面對這情形,和NBA球隊教練一樣,是需要停下來,分析敵我之間強弱項,然後作針對性的部署,就如上一場當熱火的韋迪負責嘜馬刺的戴奧的時候,後者便要不斷利用身高的優勢強攻內綫搶分。 自己的打法,一向已經是長短倉並行作戰,近期最經常出問題的,是在香港的股份短倉,可能有兩個理由,第一是港股市底整體轉為向好,第二則是自己的倉位太大,在這種平淡市況之中成為了被攻擊的目標,畢竟淡倉始終是公開資料。是哪一個理由並非最重要,重要的是既然在這個配對上不利,便要懂得避重就輕,減少在香港造淡,甚至減少在香港炒期指,而不是死牛一便頸,以為在甚麼地方跌倒,就要在甚麼地方起身。 有利可圖的項目,則多數是揀啱股票去坐盤。所謂坐盤,並不是短炒幾個百分點,而是目標遠一點,至少望一成以上。買得太細又有兩個理由,第一是嫌成交太細,買得大,萬一睇錯要高速撤退並不容易,第二則是今年初不幸在中細價股連中幾招,心理上有點怯。自己知自己事,真正關鍵是第二個理由,中細價股成交差不是近期獨有,以前自己一樣夠膽坐去爭取回報。既然近來這方面成績開始改善,便不妨加強進攻,要增強心理質素,就唯有在選股功課上做多些工夫,經過這幾個月戰鬥之後,其實對市場口味的認知上,有些全新體會,對揀股是有幫助,不應該太怕去冒險。 另外,並非完全放棄對沖的工作,因為最近戰績分析可能只是反映市況的變化,市況好轉自然淡倉輸多過贏。不過,對沖一定會揀成交相對活躍的海外市場,起碼自己的倉位不會過分招搖,而且市場深度比香港好,短炒出入不會蝕差價,打法可以維持機動性。事實上,就算同樣是造淡為主,在海外市場的成績也比香港好,例如炒日經的成績便相對好,證明自己和當地的市場心理能夠有所聯繫。既然如此,便繼續強打日本,避開香港,是沒有必要在自己的弱項磨爛蓆。炒賣當然是捨難取易,無謂向難度挑戰。 作者為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Alex,無見咁耐,估唔到你hold up得仲算幾好喎!」 一位朋友久疏戰陣,準備回歸,近期頻頻出中環與行家見面,希望逐漸尋回對市場的觸覺,所以見了不少人,有所比較之下,忽然衝口而出,對自己作出了以上的評語。所謂hold up得好,是指精神上,而不是戰績上。雖然近期指數上表現有所好轉,自己其實還是陷於苦戰之中。 從他口中得知,近幾個月,頭痕的基金經理絕對不只自己一個。不論戰績好與壞,心理壓力都比以往大,部分原因應源於大家在部署上的改變。不約而同,都是將手上持股名單縮短,朋友交託同事代理的組合,減到得13隻,更誇張的行家縮到只得10隻一樣有,而他們的管理規模比自己更大,每隻股票投入逾億元。原來自己的精簡行動,還未算去到太盡。近期市場走勢的特色,是成交低波幅細。理論上在這環境,理應是將注碼打散,一旦市況逆轉,也可以有多幾個逃生門撤退,業內打法卻是反其道而行,當然不是無的放矢。因為在緩緩上升的情況下,要賺大錢唯有「焗坐」,要坐的話,先決條件是坐得安心,要坐得安心就唯有狂做功課,而做完功課之後,能夠有信心坐得長坐得大的股票,其實有如鳳毛麟角,於是便只好收窄範圍。與其藥石亂投,倒不如集中火力。 組合集中,作用有辣有唔辣,風險和潛在回報同時提升,若改用該打法便較易精神緊張,因每個失誤都舉足輕重。每當有新消息,就要極速思考及回應,這種壓力已大,但令人崩潰的,反而是無消息觸發而出現的大上大落,如3月中開始增長股大調整,無端白事股價由天堂跌落地獄,期間沒有明顯催化劑。假如看不開,會認為一切太過無常,隨之而來是一份無力自主控制的感覺。有些人雖然未輸大錢,面容已開始沮喪,就是源於上述壓力,與及心裡面不知如何是好的疑惑,估計主力炒科網股的較多會有這種狀況。 自己還未失常,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生性較樂觀,經歷過許多風雨,就算在苦戰中,相信可又一次找條血路殺出去,第二是在縮短股票名單之餘,卻增加指數產品比重,即在組合其中一部分,其實是超級分散,減低過分集中帶來的心理壓力。這個股市八成股票衰,只得兩成好,但好的公司中,超級巨企居多,故指數表現是比個別股票平均為佳,而且沽期指對沖股份是傳統打法,這個套路明顯被針對,經常可見是跌股不跌市,或是升市不升股,用指數產品往往有意外收穫。這種擦鞋仔戰術毫不吸引,但精選十隻,膽戰心驚之餘,還要不時被無厘頭走勢挫折士氣,故加入考慮自己心理狀態後,暫時仍是上策。等到市場成交有改善,才修訂策略也不遲。 作者為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逢周一刊出
在香港搞生意一個主要困局是市場細,一場伊館投資talk show座位約二千個,客戶再加死忠粉絲鐵票去掉其中七成,但剩餘三成只不過幾百張飛要賣晒也不容易。以熱門IPO申請人數去推算,香港活躍投機人口十萬左右,但通街免費投資講座,再加日日大眾傳媒排山倒海的資訊,要目標群當中有1%肯俾錢及花時間買票入場,事實證明相當難。 自己對去飛速度失望,因為過去兩次理應建立了品牌基礎,尤其是去年排出的股票足球陣非常成功,揀中的股票,整體市值增加過一千億美元,中正大股超級大茶飯,而演繹過程亦算是不錯。現在回頭客數量是合理,卻明顯感覺到沒有潛力由一種小眾cult文化轉入大眾市場。時間是尚早,還有整整一個月售票,可是最近在自己電台節目中做公關,用盡主場之利,亦不外賣多二三十張飛,情況應該是審慎悲觀。 做資產管理工作轉眼間逾十年,學會最重要的一個道理,是對於控制範圍以外的事情,不能太上心,應該聚焦在做好本分。香港投資人口細,吝嗇磅水,用了3年時間證明收費talk show這個產品無前途,惟有接受票房敗仗,自己是無能力去創造一個市場,這樣卻絕對不代表talk show整體會是一個敗筆。朋友說自己曝光率高,令人入場意欲低,可是過去兩年,自己在開show後的下半年,投資戰績有所提升,並非偶然,因為在準備講稿期間,是將自己經驗沉澱再結構化,理出一個所以然,就算是作為第一身,也可在過程中得益。如沒有去年入座率遭行家訕笑的talk show,也未必有令他們不會提的回報率出現,所以眼前工作,是票房順其自然,專心做好內容,將自己當作是唯一的觀眾,向自己交代。 好像這個專欄名是《勝向敗中求》,只是寫了兩期之後,自己的戰績已經穩定回升,開始找回節奏,收復部分失地,而讀者未必覺得特別,甚至可能討厭。自己是一個相當streaking的投資者,贏輸都通常持續一段時間,要縮短輸錢周期的時間,冷靜下來,探討失敗經驗,會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所以寫這個欄以時間成本計不化算,額外收益則往往超出想像。所謂贏輸,未必是單單看直接損益帳。 認識到香港投資者人口比例低,亦有另一個啟示,就是在選股方面,應該聚焦在高成長性的公司,心態上不適宜過分去求穩。因為在可見將來,整體資產規模大極也應該會有個譜,根本不需要太多股票去分擔注碼,而憑平庸的回報,要在這個細小市場分一杯羹只會是妄想。所以過去3年前後,3個talk show之間生意躍進,是因為這個蝕本生意在某程度上,協助擺正盤,正式是從失敗中創造價值。 作者為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逢周一刊出
睇中無買,又或者買得少,雖然不是輸錢,但同樣可以定性為失誤,感覺甚至乎更差。 年初的時候,在新興市場之中,最看好印度及台灣,一來是技術分析,這兩個市場自從去年11月起,就算其他市場風聲鶴唳也好,表現一樣穩如鐵塔,證明資金持續流入,連調整也不等待,二來是兩者都有催化劑,台灣主要是由具備技術含量的製造業公司所建構,會跟得到美國經濟的復甦,至於印度則當然是大選。 兩者都有落注,卻只不過是基本注揸期指,相比之下,台灣那邊注碼要大一點,因為始終比較熟悉。面對印度近期出乎意料的勁升,雖然是有進帳,心情卻只得後悔兩個字。 後悔的當然是買得少,而買得少的原因是不夠勤力。要大注博,一定要有相當強的信念,而信念的唯一來源是做功課,如果當時肯花心機及時間去鑽研印度,才有可能會較兇狠去出擊。 所以態度不能半點苟且,今次印度淺嘗即止,是因為自己早前更加沉迷高科技股,佔據太多時間,當然從來無想過,兩者之間的表現可以如此各走極端。證明在目前這個後金融海嘯年代,投資者已經極之精明,不同資產同升同跌的日子基本上成為過去,個別發展才是常態,所以對於每一瓣資產的觸覺都有需要去加強。過度集中,正如筆者遇上科技股的大調整,就算長遠信念不變,短期捱打亦太過被動。 印度股市如此澎湃,中港股票相形見絀,其實間接反映出中國在前幾年經濟嚴重透支的現象,資產膨脹、重複建設、公司負債纍纍,再加上人口結構開始青黃不接,所以同樣是人口稠密的金磚四國成員,中印股市表現差天共地。 不過,印度之前一樣有嚴重問題,投資者認錢唔認人,當印度前景出現轉機,一樣往事不計,重新全情投入,所以中國短期雖然還是繼續灰暗,心理上要做好準備,萬一有扭轉局勢的契機出現,便不要輕視那些長期弱勢的中資大股,屆時有機會一飛沖天,如果盲目繼續睇淡,是可能在日後的升勢中被埋葬。 現在時機上尚未成熟,並不應該開始狂買中資股,不過,最近幾個月中國的改革,雖然表面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的初步階段,卻為長遠奠定了向好的基礎,正如病人服藥,是要時間發揮作用,我們需要吼實中國內傷逐漸好轉的跡象,一路做功課一路等,以今次印度升勢為鑑,一旦外資重新愛上,那股動力非同小可。 作者為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上周四澳門股暴跌,當時跟隨市場恐慌,抑或視作為撈底博反彈的機會,除了是視乎本身對於觸發事件的催化劑的分析之外,另外一個左右行動的主因,其實是本身原有的倉位大細。作戰情緒,從來不會客觀,組合的浮動盈虧絕對有影響。 很不幸,當時選擇了減持,雖然並非在最低位斬倉,上周五反彈後依然十分無癮。沽貨的理由,當然是原本持倉比重太大,要嘗試控制損失,就要跟大隊,可以視之為有壓力下的犯錯。今次行動是否應該定性為失誤,表面上見仁見智,假如上周五繼續跌而並非反彈,反過來就是一個英明的選擇。無論判斷一個行動成功抑或失敗,都不應單單以成敗論英雄,做可以輸,做錯一樣會贏。今次事件自己定性為錯誤,原因是假如原來一股都無,應該是買不是沽,而導致要被動式沽貨,則是自己一手造成,行動原本可以避免。 因此教訓是個別板塊的持倉上限,應該要隨著自己的心理狀態來調節。一個月前同樣的持倉量會頂得住,可是經歷連番挫折之後,今時今日已經是過多。而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趁這一兩日市況暫時穩定下來,要審視其他手上持股,是否存在同樣有持倉比例過高的危險。 整體市場趨勢,還是風雨飄搖居多,就算手上持股尚未被波及,也要做定防風措施,不是有理無理悉數清倉,而是要酌量減持,減低潛在心理壓力,正如各國政府,要求銀行所做的壓力測試一樣。有了準備,以後便不會被市場殺個措手不及。 除了執正組合持倉比例之外,今次事件,進一步引證澳門股這個板塊情緒化波動大的特質,明顯和去年大牛市時段段快放的情況有異。表面估值已經不算太便宜,而且累計升幅大,獲利貨多,形成稍有風吹草動,沽盤便排山倒海。其實今次的走勢,是今年2月5日及6日的翻版,上次是澳門公布博彩稅收,今次則是銀聯事件,市場反應如出一轍。其實股市投資者的行為絕對是過分敏感,賭場生意長遠基調變化未必太大,但一時三刻的生意好壞,則會令股價大上大落,好像這些短期高低潮,會永遠延續下去一樣。 要適應環境,見招拆招,而不是投訴。對手情緒化,未必容易對付,但如市場情緒長期平穩,股價上落沒有心跳,根本不存在獲利空間,故我們要感謝對手這種善變的性格,愈情緒化,代表愈多扑搥的機會。只不過我們在處理澳門股這個板塊的手法上需調節,去年是應長期維持一個較高的數量,去享受重估帶來的長期升浪,今年則要守株待兔,長期持倉量降低,然後耐心等候市場出錯,當旅客數字或政策消息不利,出現過敏式急挫,便是投機的時間。 作者為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逢周一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