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早餐 -
2016-12-16

執筆之時,前財爺還未宣布參選特首,不過,這位「疑似」候選人已光環暗箭集於一身。一方面,前財爺自數年前開始便在政府各高官中民望第一,選委會選舉中勇奪超過300席的泛民中更有聲音要為他造王。另一方面,其他「疑似」或「曾經疑似」候選人的前同事卻不點名甚至點名批評他。有人批評他hea做,有人認為他無能力,但有人卻認為他現在辭職對政府運作有很大的影響。 到底前財爺是無能力,是hea做,還是對政府運作十分重要?假設前財爺對每份財政預算案的大方向有最終話事權,我們這些外人或能從他過往9年主理的財政預算案對他的能力略探一二。 4年多前開始在報紙寫專欄,開始多留意香港的時事,每年2、3月總會和兩位欄友對前財爺的預算案作點評論。近一兩年我們開始發現沒有甚麼可以寫,這是因為近幾年的財政預算案了無新意。這樣看,批評前財爺hea做並不是無的放矢。 了無新意或hea做不一定是壞事。英語有云: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不過,近幾年我們聽得最多有關預預案的關鍵字可能是:1.估錯數;2.庫房水浸,然後派糖;3.還有餘錢嗎?把它放到不同的政府基金吧。 短期經濟總會有波動,支出和收入總會與預期有點差距,估錯數不是大問題,不過,有如「燈神」一般年年低估政府的非經常性收入(如賣地收入),便不知是前財爺的無心之失還是有「守財奴」別號的他有意為之。 至於他「還富於民」的派糖措施,兩位欄友和我都不只一次指出,經濟上的稅負歸宿與法定上的稅負歸宿是兩回事,近年賣地和印花稅收入已佔政府收入相當大的比重,而高地價政策對很多人(尤其是冇樓的低收入人士)其實也是稅,退稅(不論是薪俸稅或印花稅)而不減稅是可能會有不公平的財富再分配效果。我們上年曾經作過粗略的計算,2015年派糖的主要受益人是收入高的中上產人士,而高收入人士(以全港收入中位數劃分)比低收入人士的糖要大7位數左右。 當然,預算案的經濟效益與受歡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當年每人派6,000元最合乎經濟效益吧?不過,港大民調指當年有近半市民不滿意。相反,不少市民對近年派糖的預算案讚賞有嘉,他最後一份預算案更歷史性得到6位泛民議員的支持。只能說,前財爺的阿爺要評核前財爺的「能力」可能不(只)是看他的經濟分析能力。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2016-12-14

論傳媒公信力,官媒比不上民媒;論航空服務,私企卻不及國企(當今全球三甲都是國企,私企中的一哥是香港品牌國泰航空(293))。快到旅遊旺季,又是考試季節。考考大家,近年全球各大航空公司先後改革沿用數十年的飛行常客計劃,以機票價錢(revenue)取代飛行里數(mileage)計算可兌換獎勵的累積分數。大勢所趨,國泰亦在大半年前推行類似改革。選擇題:因乜解究「飛行常客計劃」變咗「飛行大客計劃」呢?(A)因管理不善;(B)因改用十進制;(C)因大客的需求彈性比常客的高。 網民最清楚,「因管理不善」能解釋本地航空業的一切一切。但要答案A成立,究竟是全球各大航空公司今是昨非,還是昨是今非呢?答案B聽落無稽,香港由賣菜到買樓還是斷斤秤按呎計啊!經濟學教授想出來的問題,答案C需求彈性比高低應該最像樣吧。問題是,大客的需求彈性曾幾何時比常客的低?不然,我們又回到「因管理不善」這個定律。 航空業高深莫測。想當年,兩位芝大研究工業組織的大師打賭美國航空業放寬管制後,航空公司會否百花齊放。認為引入競爭不會令航空業百花齊放的是我師傅Lester Telser,放寬管制多年後與我師父對賭的Sam Peltzman稱他贏了一鋪,但輸了一仗,師傅卻對我說有人賴帳。實情是,航空業的寡頭壟斷情況在八十年代隨着航空業放寬管制先跌後回升,市場競爭導致破產合併無日無之。 首個飛行常客計劃在這樣的環境下推出,管理不善的航空公司根本難以生存。我認為,計劃當初優惠常客而非大客有兩個可能:其一,常客與大客大致上是同一批客(當年沒有廉航,常客多是商務客戶);其二,航空公司識辨稀客常客比細客大客容易(當年乘客多透過旅行社買票,航空公司要準確知道每張機票的零售價不易)。換句話,以里數累積分數,雖不是十進制,卻是方便又易計。 飛行大客計劃的興起卻反映這「因方便又易計」邏輯不再,究竟航空業近年出現了甚麼轉變?我又認為至少有兩個可能:其一,互聯網貿易令航空公司與旅行社之間的佣金制度成為歷史,更多乘客直接向航空公司買票,導致他們更易掌握乘客的消費模式;其二,廉航的普及激起減價戰,吸引大量不是大客的常客。因此,改革是要更有效執行價格分歧來增加利潤提高效率。 最後不得不提,近年不少飛行常客計劃已發展得妹仔大過主人婆,乘客賺積分簽卡消費易過飛來飛去、航空公司賣里數給信用卡公司亦成為重要穩定收入來源(更有航空公司把飛行常客計劃分拆上市),這些都是「因管理不善」難以解釋的商業行為。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2016-12-12

近年流行一類文章,訴說讀博士種種苦處,過程孤獨又要求高,讀完就業又無保證,要大家三思而後行云云。 寫文章的KOL,有正在讀博士的,有讀完博士已久的,總之就是一肚苦水,簡直是誤入歧途永不超生,不可一不可再。 這個負能量十足的形容,跟我對博士的印象頗有分別。 認識不少外國和港產博士,經濟學居多,也有科學、工程及人文,也許有過百人吧?工作關係,也幫助過好一些學生博士畢業。綜合所見所聞,我有三個觀察: 第一,博士失業率極低(經濟學更是近乎零),收入一般高而穩定,不是大富大貴,但稱得上是中產階級,到私人機構工作更大搵真銀; 第二,順利完成一般博士學位,智商平均以上就可以了,不一定是甚麼神童天才,自律有耐性更重要; 第三,困於象牙塔,博士們性格或許古怪,見解或許離地,但心理尚算健康,對世事充滿帶點童真的好奇心。 唔信我,信統計數字吧。根據2015年美國的數據顯示:有專業學位(如醫生律師)年薪中位數為9萬美元(約70.2萬港元),失業率1.5%;有博士學位年薪中位數8.4萬美元(約65.5萬港元),失業率1.7%,至於只有學士學位年薪中位數6萬美元(約46.8萬港元),失業率2.8%。 看數字要看平均,也要看成功例子。只參考最慘最倒霉的個案,結果乜都唔敢做。 我認為讀博士的首要考慮,是興趣和搵銀之間的取捨。博士搵錢,平均而已,有些科目需求低,待遇明顯較差(如人文),有些搶手科目過百萬港元年薪是最低消費(如金融)。科目之間銀碼分別先搞清楚,再計計花費五六七年光陰換到甚麼。 博士條路是自己揀,冇人迫你讀。這個世界好大,唔適合就唔好讀,有冇博士學位都可以幫港出聲貢獻國家。當然,興趣所在撞啱又係搵錢科目就最理想。 話說明年學系請人,對象是即將畢業的經濟學博士生,一口氣翻閱了四百多份申請,趁機了解一下近年熱門研究課題(「大數據」(big data)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兩個關鍵字愈來愈常見)。 這四百多個博士生,不知道有幾多個對研究的題目仍然充滿熱情?有幾多個對修讀博士學位後悔莫及?有幾多個會寫文勸人不要讀博士?我不敢說。我知道的,是四百多個博士生幾乎全部會找到工作,在某個地方教學、研究、搵錢甚至改變世界。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2016-12-09

特首梁振英早前出席「香港經濟峰會2017」時指出,中國現已是知識產權大國,數據顯示,中國的知識產權新登記數目超英趕美,成為世界第一。 面對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香港這個鎖匙人不可再「不作為、食老本」,要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發展成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知識產權服務中心。 要香港不可再「不作為、食老本」不會錯,說中國已成為知識產權大國亦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單以知識產權新登記數目來證明中國在創新科技巳成為世界第一便有點言過其實。 中國各種知識產權的新登記數目的確十分驚人。以專利的新登記數目為例,在80年代初,中國的新登記專利數目接近0,但在90年代末已超越英國,上年更首次趕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是否新登記專利數目多就代表創新多?那要看專利的質素如何。一個間接量度專利質量的辦法是看專利被引用的次數。我手頭上沒有相關數據,不敢妄下定論。不過,我們可以看看與創科相關的科研方面發展情況。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數據,中國學者在過去10年發表的論文數目達174萬件,雖然比美國學者所發表的369萬件仍然有一大段距離,但已進佔世界第二位,論文數目比其他科研大國如德國、英國和日本要多一倍或以上。這又是否代表中國的科研成就已是世界第二? 有一樣大家都會認同的是,起碼在短期內,德國、英國和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數目還是會比中國多。諾貝爾獎每年只有幾個,未必是一個準確量度科研的標準?我們還可以看發表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同樣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數據,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平均每篇被引用8.55次,比美國(17.12次)還有一大段距離,比英國(17.07次)、德國(15.57次)、日本(11.64次)甚至是「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一部分的台灣(9.4次)都有所不及。 為甚麼中國的論文量多而質不高?相對於歐美等地,這可能由於中國各大學的升遷考核更多時更重量不重質。大家的共識是中國的專利或其他知識產權量多質不高,版權的保護則可從盜版猖獗可見一斑,而商標的註冊更不少是「冒他人之名」。 知識產權新登記數目超英趕美固然值得高興,但中國政府更要想辦法改善重量不重質的制度。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2016-12-07

下周為美國聯儲局今年最後一次議息,根據期貨市場的數據,加息機會超過九成。臨近決議,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的言論尤其受關注。從加息進程到通脹預期,從就業情況到對新總統的看法,傳媒密切留意成員的演說和訪問。除了「鴿派」與「鷹派」的意識形態之分,各成員對將來有樂觀或悲觀的預測,對美國以至全球經濟現象又有不同的解釋。 成員眾說紛紜,到底是央行透明度高、坦誠相對的表現,還是徒為市場增加不確定性、混淆視聽之舉? 成員除了講(對傳媒大眾表達意見),還要做(為貨幣政策投票,如加息不加息),講一套做的可以是另一套。講,聯儲局成員有一定空間暢所欲言,意見相左的情況經常出現;做,關上房門的委員會爭論不休,但公開的投票決定絕大部分為一致或接近一致贊成,是協議下的共識非一人一票的民主結果。雖然成員眾說紛紜,投資者都知道最後決定是由個別話事人(如主席)透過遊說主宰,個別成員講話聽過就算,出位言論對市場影響有限。 有趣的是,另外兩大央行英倫銀行和歐洲央行的運作模式有別。英倫銀行跟聯儲局相反,成員對外如人肉錄音機眾口一詞,對內做決定卻是真民主,一人一票以大多數得出決定,不時出現緊湊的投票結果。歐洲央行最團結,從內到外都有共識,對外發言是同一口吻,對內也是靠商討得出一致決定。 對投資者來說,英倫銀行的決定最多「驚喜」,因為往往要到公布決定時才知道成員意向。聯儲局決定可從個別「話事人」言論中推斷,比較容易預測。歐洲央行最容易睇通睇透,各成員講話都有相近的影響力。 十多年前就有一項實證研究比較3間央行的貨幣政策,證實聯儲局和歐洲央行的決定比英倫銀行的容易預測,而債券、股票、匯率市場對聯儲局(尤其是聯儲局主席)和歐洲央行成員的言論反應甚大,英倫銀行成員發言相比下影響甚微。研究有點舊,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追溯金融危機以來三大央行運作模式的改變,看看研究結果是否一樣。 同樣由少數人決定的香港特首選舉又是那一種模式?其結果有多容易預測?當參選人名單仍停留在集體猜謎揣摩上意的階段,這個問題似乎是問得太早了。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