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顛覆的年代,你不顛覆自己,別人就顛覆你。」寶潔大中華區美尚事業總裁熊青雲離開她任職23年的公司,她的離職信在微博、微信與Facebook瘋傳。熊青雲由一家跨國傳統企業跳到本地的新興電商,本身就夠顛覆。說顛覆,有甚麼比要尊嚴不要麵包的希臘來得顛覆? 既然要談希臘債務問題就要Tell something you don’t know,再講61.3%投票民眾,反對155億歐元的救援換緊縮方案事實已沒有意思,倒是大家應問灰天鵝為何會變黑天鵝,還有黑天鵝會否陸續有來?我嘗試化繁為簡,但若要以一句作總結的話,歐洲潘朵拉的盒子已被打開。 歐盟11個成員國在1998年制訂歐元趨同標準,希臘在2000年達標並在200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迄今共有19個國家共3.3億人口用歐元,除德、法外,還包括久違的歐豬五國(PIIGS)即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希臘及西班牙。所謂十隻手指有長短,要將國力不一、民族性格有異的國家聚集一起並用單一貨幣,結果可以是災難性。對歐元問題有興趣的可看看拙作《跪低認錯》(去年6月)及《脫鈎.脫歐》(今年1月)。 為何是災難性?因用歐元的國家喪失最重要的貨幣自主權。截至3月底,希臘失業率25.6%,公債佔本地經濟增長(GDP)比率172%,相反德國6月失業率僅6.4%,公債佔GDP比率不足100%。面對失業率高企及債台高築,一般國家藉印鈔推低幣值帶動出口、旅遊及投資,可惜放棄德拉克馬(Drachma)後,希臘沒有貨幣自主權。 本來有關問題在08年金融海嘯後已被廣泛討論,但甚麼讓希臘在7年後發起革命?大家要明白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政黨背景,他領導的政黨是激進左翼聯盟(Syriza),左翼提倡的思想以無階級、無資產主義、無特權為主,對還債而被迫過著拮据的生活尤其反感。 另一個導致61.3%選民反對緊縮換救援的原因是青年失業率高企,希臘15至24歲失業率高達50%,25至34歲的失業率是33%。如叫一位「已經無嘢可以輸」的青年投票決定希臘命運,他們會認為要洗牌再來。為甚麼我說是潘朵拉的盒子,另一隻歐豬西班牙的左翼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其領袖伊格萊西亞斯(Pablo Iglesias)曾為齊普拉斯站台,未來歐洲吹的風是一遍「洗牌再來」的左翼之風,有甚麼辦法不擔心?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逢周二刊出
有沒有聽過,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是西漢淮南王劉安與門客合撰的古哲著作,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一個關於塞外養馬翁的故事。一日,養馬翁的馬不見了,一年後帶著小馬回來,這時老翁說了一句「焉知非禍」,結果兒子真的因為騎著小馬而摔斷了腿。 養馬翁知道兒子斷腿後又說了一句「焉知非福」,結果塞外發動戰爭,兒子卻因為殘疾而毋須被徵召入伍。 故事傳頌至今,告訴大家面對一時三刻的得失,難以判別是福是禍;也告訴大家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包括希臘債務問題。 希債違約事件不是新鮮事,早被納入2015年十大灰天鵝之一,灰天鵝之有別於黑天鵝,是即使市場早已預示它的到來,但最終仍然逃避不了。希債違約事件在外國被冠上「Graccident」這個新名詞,意思即是希臘意外:「The chances of Greece ending up outside the single European currency due to and accident.」 擱筆前的最新發展,是希臘總理兼激進左翼聯盟(Syriza)領袖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拒絕接受歐洲三巨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盟以及歐元集團)總值155億歐元的「改革換援助方案」,並將責任交回人民手中,宣布在7月5日舉行全民公投以決定是否接納「改革換援助方案」,這段期間實施資金緊縮,銀行及股市暫時關閉。 讀者或覺得奇怪,將決定權交予公眾是好不是壞,但關鍵在於希臘拖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16億歐元債務在今日到期,換句說話,即是7月5日投票的議題隨時變成偽命題,等於沒有人會壽終正寢後才討論用甚麼藥、用甚麼方法治療。 正如外界對齊普拉斯的高度評價一樣,齊普拉斯的聰明在於暫停銀行及股市運作,民眾明白一旦不接受方案的話,存放在銀行的歐元隨時變成舊貨幣德拉克馬(Drachm),屆時單是輸入通脹已夠將他們的退休金蠶食殆盡。 經過未能提款之苦,目前超過67.8%希臘民眾希望留在歐元區,只有25.2%的希臘人願重新使用德拉克馬(希臘《論壇報》調查),剩下的是債權人是否妥協。關於希臘債務危機,我相信是機多於危,五窮六絕後幾乎肯定七翻身。 問題是,你夠膽撈貨嗎?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梅菲定律》(Murphy’s Law)涵蓋面甚廣,但被廣泛留傳的還是這句,總有人選擇自取滅亡。倘將過去一周立法會出現的「甩轆」歸咎於梅菲定律、視為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定出錯,麒麟不哭(葉劉無謂喊)。為何是「可能出錯」?原來一切可用數學或經濟理論解釋。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在本月18日專欄以《以牙還牙》為題,講解博弈論的囚徒困局與背叛,其文章面世時尚未出現立法會28對8大比數反對政改議案尷尬結局,且借機講解。 博弈論由電影《有你終生美麗》在現實世界主角拿殊(John Forbes Nash)發揚光大,特別是大家談得較多的囚徒困境模型,講述警方在苦無證據下獨立囚禁疑犯A及疑犯B,出現幾種結果:1)疑犯A及疑犯B同沉默(合作),雙方囚半年;2)疑犯A認罪並供出疑犯B(轉做污點證人/背叛),疑犯B沉默,疑犯A無罪釋放而疑犯B被判監10年;3)與2)情況相反,疑犯B無罪釋放而疑犯A被判監10年;4)疑犯A及B同背叛,雙雙坐監2年。 囚徒困境先決條件是囚徒們自私利己兼沒有任何力量干預決策,最後是互不溝通。目前情況只將疑犯A及疑犯B換成自由黨及傳統建制派,合作由保持沉默換成共同離場製造流會;背叛則由供出對方換成留在原位投票,大家易明。自由黨留座並投票,在民建聯、經民聯及新民黨眼中是背叛,可惜自由黨的背叛為他們帶來最大利益包括再成左右大局關鍵政黨、獲中聯辦主任致電讚許;相反被背叛的傳統建制派不單輸民意,還輸選票,年底區議會及明年立會選舉毋須再投票給新民黨,直接投民建聯,選民或想即使黨魁葉劉淑儀盲目跟隨所謂黨鞭「有票唔要」,更遑論選2017年特首? 但囚徒困境提及後續是囚徒會懲罰上一次背叛的囚徒,故背叛的囚徒常認為大家再無合作機會,未來建制派即使不互篤,但年底及明年要再配票難上加難。博弈論基礎的另一理論叫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在1968年英國Garret Hardin教授提出在一片開放予牧羊人的草原,牧羊人在增加羊隻與加速草原滅亡之間博弈,結果草原被一眾牧者短視摧毀。Garret所指公地可以是海洋與樹林,亦是形象與法制,一個城市的國際形象與健全法制可被小撮爭取最大利益的人磨滅殆盡,與草原被過度放牧一樣,香港的形象與法制,一樣被過度破壞。 逢周二刊出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日益貪婪的統治層變成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而剝削則成為了人類歷史的一個主調。」無論是網上文章抑或是實體書籍,向來不乏高質素內容,亦是我那杯茶,一理通百理明下,不難將經濟、社會以至政治融匯。最近留意前太空館助理館長李偉才的《資本的衝動》。 為甚麼社會愈富裕,中產與年輕一代的日子卻愈難捱,向上流的機會愈渺茫?大家可在此書找到答案。《資本的衝動》全名是《資本的衝動——世界深層矛盾根源》,近年大家口耳相傳定義卻模糊不清的深層次矛盾,究竟是甚麼?關鍵在於壓迫(Oppression)與剝削(Exploitation),簡而言之,即是當權者與平民之間;壓迫與被剝削之間的矛盾。 作者從狒狒社會族群起,提到螞蟻與蜜蜂族群之間沒有壓迫與剝削講起,帶出壓迫與剝削隨生物意識的發展不斷提升,缺乏生物意識的低等生物不懂貪婪,相反自詡高人一等的政客極盡貪婪。 作者在書中提到當權者是否對人民進行壓迫與剝削,由3個因素決定,包括1)當權者的生活水平超越人民多少?2)政府的開支是否用得其所?3)賦貢(即交稅)對人民的生活水平影響有多大? 倘若大家對上述3個因素抱有懷疑,不妨以隋朝隋煬帝楊廣作為參考。這時不禁想,特區政府管治者雖然沒有過奢華的生活,但政府開支是否用得其所?機場三跑、蓮塘口岸與高鐵是否必要? 不少讀者會問,管治者的壓迫與剝削與經濟有甚麼關係?大家可以將當權者看成社會上的所有既得利益者,問題便豁然貫通。我在《上一代.買樓》的三部曲中提出,享受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上一代拒絕「認輸」,透過量化寬鬆將負債轉嫁至下一代,結果上一代繼續「肥到著唔到襪」,下一代卻上車無期。 換一換字眼,下文首變成「日益貪婪的『既得利益者』變成了壓在『普羅大眾』頭上的大山,而剝削則成為了人類歷史的一個主調」,正因為既得利益者的貪婪,說明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小部分人富起來的政策並不奏效(即涓滴效應),小部分人富起來成為既得利益者或統治層後,只會加入壓迫與剝削的一員。近年有關資本主義或現代經濟理論失效的書籍不少,包括我曾經提過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Thomas Piketty)、《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作者David Graeber作)等,悶市炒股之餘不妨抽時間細味。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即使好運或者憑父蔭,25歲前儲到首期,開始供款,供到45歲為止,到時都不用想創業了。所以我經常寄語年輕人,不要讓500(方)呎綁住你的青春。」曹仁超近日接受訪問時,一句「不要讓500(方)呎綁住你的青春」,觸動了不少青年人。 《上一代.買樓》提出上一代拒絕失敗而推出消費我們這一代的量化寬鬆;《這一代.買樓》提出量寬令可貸款炒賣的資產價格上升及收入追不上樓價升幅的無奈,來到買樓3部曲最後一部,原來下一代開始不再想置業。經歷浩瀚的運動後,為了讓上一代明白互聯網下的90後、下一代在想甚麼,在電台「霎吓拾吓」中製作特備節目《90後.明就明》,訪問多位90後男女。受訪者有剛考過DSE等7月中旬放榜的Cherrie、有中學畢業便投身社會的Dee哥及Vincent、有大學畢業卻選擇創業的Samantha、也有為音樂毅然裸辭的Samson,藉訪問了解其人生觀世界觀及對香港經濟的看法,有否想過置業是指定問題。 置業對部分沒有家蔭的90後來說遙不可及,遙遠得不會放入人生計劃、考慮之列,這時他們會先解決眼前的搵食問題。對部分生於小康之家的90後而言,搵食與置業都不是頭號煩惱,這時他們會選擇在精神上尋找滿足認同,有選擇創業博一博開設咖啡店、有窮得只剩下夢想醉心發展藝術。 接觸90後明白,90後非家長式管治者口中的廢青,亦非好事之徒,這時我想起徐緣提及名為《挖鼻孔好好玩》(Nasebohren Ist Schon,德文書籍,意思是準備挖鼻)的兒童書。作者Daniela Kulot是德國童畫書作家。《挖》故事由媽媽不准挖鼻的青蛙,與老鼠及喜歡挖鼻的小象一起探討為何不准挖鼻開始,結果青蛙、老鼠及小象的家長用盡鼻竇炎、斷鼻甚至手指插鼻等奇怪原因警告他們不要挖鼻。 故事最後一幕是他們因為原因古怪而納悶,正準備找爺爺嫲嫲們問過明白,發現爺爺嫲嫲們正挖鼻而認定父母不對,繼而比從前更起勁地挖鼻。《挖》的3位主角由懷疑到求證到用好奇心戰勝大人的善意謊言,反而激發小孩繼續「錯」繼續挖。現實中誰是尋求真相的青蛙老鼠小象?現實中誰又是以家長式管治、隨便亂說阻止孩子好奇的父母? 與其以不同方法阻止下一代「挖鼻」,不如嘗試走進他們了解他們,誰令置業變得困難?甚麼令他們尋求搵食以外的精神滿足?關於買樓3部曲,到此為止,希望大家明白,世界在變,買樓已不代表所有。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逢周二刊出
「一個人15,000元月薪,你願不願作出犧牲,看少點戲,少去日本,你願意犧牲500元,還是犧牲3,000元?」新任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的一句,擊起千重浪。目前的問題不是你犧牲幾多可以儲夠首期置業,而是無論你犧牲幾多都不可能儲夠首期置業,為甚麼?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I)在09年不足60點,到了今年5月22日已升至141.3點。有關指數以97年7月作基準,基準是100點,到09年CCI跌至不足60點,意味全港平均樓價是97年7月時的六折,金融海嘯後CCI輕鬆升穿100點,目前CCI反映最新的樓價是97年7月時高出41%。 且以新元朗中心一個建築面積576方呎單位為例,該盤3座中高層C室在09年12月作價218萬元,建築呎價3,785元,有關單位在今年4月以493萬元轉售,相當於建築呎價8,559元,四、五年間樓價升幅達1.26倍。 但港人家庭住戶收入中位數遠追不上樓價升幅,2001、2006、2011年及2014年家庭住戶收入中位數分別是1.871萬元、1.725萬元、2.05萬元及2.35萬元。簡單說,即無論你犧牲少看多少齣戲、少去多少次日本,甚至犧牲所有娛樂,你都無法追到樓價升幅。樓價在美國推出量寬後倍升,這個基本概念對不斷犧牲儲首期的青年人而言易明,但對於不曾供樓的劉鳴煒或已有物業的既得利益集團而言,有點遙遠。 我在題為《上一代.買樓》一文中,提出美國推出量寬間接減慢當地貨幣流通速度,反令預期的通脹遲遲未能出現,香港消費物價指數(CPI)受人民幣左右,不存在通縮(輸入通脹),但本地貨幣流通速度同受影響。為何在量寬下貨幣流通速度仍放慢?點解唔使錢? 原因很多,包括1)收入支出結構改變;2)科技發達;3)金融市場表現、4)對未來經濟預期及5)長短債息率倒掛等,以收入支出結構改變為例,收入的增加有限,但開支在樓價急升下大家節衣縮食。樓價物價上升後,要大眾儲更多錢供樓(或儲首期),結果在收入不變下消費減少(近期股市暢旺,大家才開始增加消費)。故你容易看到全球股市、樓市等或可借錢炒賣的資產價格不斷攀升,相反一般消耗性消費品卻現通縮怪現象。上一代既得利益集團享受經濟起飛成果,但遇到金融海嘯時拒絕洗牌,在量寬下資產價格高企,苦了下一代。97年有不少企業破產,但08年呢?既得利益集團資產有增無減。下周繼續話題:「下一代‧買樓」。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我媽無返工,老竇Single Income,養大我同細佬,我同細佬都係C乜A,仲要有層樓。到了我這一代,我和老公都Work full time,生一個都要計過度過,已經不敢生多個,Double Income去供層樓,都要幾十年才供得完,點解咁悲」聽眾在facebook上留言問,為甚麼? 獲父親津貼600萬元置業的這一代不曾想過原因,原因不是簡單減少日本旅行、減少看電影次數可以解釋。上一代Single Income供樓育兒輕輕鬆鬆,這一代Double Income卻辛辛苦苦,關鍵在於上一代已消費了我們這一代,甚至下一代。明白能量不滅或因果關係的話,可能會較易聽懂。 要分清上一代與這一代,可以用2008年的金融海嘯作為轉捩點,1997年即使樓價高企,不少人還有能力買樓供樓,但今天樓價之高是大眾未敢想像獨力支撐的。金融海嘯後,美國祭出量化寬鬆(QE),包括透過人為買債推低國債孳息,包括將息率降到0至0.25厘的歷史低位。 正如能量不滅所言,量寬產生的資金不會憑空而來,有其成本,其中一個成本是降低了銀行存款的利息,變相用盡全國大眾在銀行內的利息去拯救貪婪的企業。最有趣的是本來打算拯救貪婪企業,結果變成資助她們再貪一次。 量寬的出現意味全球資產大洗牌,懂得槓桿操作,企業以低息進行貸款再炒股炒樓炒商品,結果是用大眾在銀行的利息去炒高樓價,不懂借錢炒股的大眾受雙重打擊。 讀者或以為低失業率及低息環境令經濟暢旺、大家容易供樓,不過,這是個錯誤的概念,涉及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美國的貨幣流通速度在上世紀1960年至1990年長期維持在1.7至1.9之間【註】,不過,在1997年第三季創了2.208的歷史高位後輾轉回落,期間經歷科網潮爆破、金融海嘯,到了2015年的第一季更只有1.502的歷史新低。 為甚麼貨幣流通速度影響經濟?貨幣流通速度即是在一段時間內,相同資金在經濟體內流轉的次數,例如A用20元向B買了菠蘿包後,B用20元向C買生果,而C又向D買其他產品,這20元便流轉了幾次。 為甚麼低息及量寬下貨幣流通速度反而會減慢?版面所限,下期再講。 註:https://research.stlouisfed.org/fred2/series/M2V/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逢周二刊出
「牛唔飲水唔撳得牛頭低」是廣東話俚語,意謂做事須自願難強人所難,廣東話傳神地方在於一字一句有聲音有畫面。將另一句俚語「有強姦無焗賭」配合近日基金界追貨追得氣咳畫面,你會明白這個世界其實「有強姦有焗賭」。處於「三季跑輸即Out」的基金世界,只要打骰的基金在三季內跑輸同儕的話,你可以選擇以家人健康或個人靜思等不同理由摺埋基金,再以搵夠退休公告天下,實情有苦自知。 機構投資者或基金經理要跑業績,惟有明知股份基本質素欠佳,仍撳低牛頭,為追業績,掃貨時甚至比一般散戶、內地大媽還要狠,今日掃明日沽。諷刺的是當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合上眼埋頭苦掃時,監管機構提出溫馨提示,你需要監察並參與其所投資公司的事務、你要制定清晰投票政策、你要向持份者(stakeholders)匯報履行擁有權責任的情況。 有沒有想過,你向一位女士/男士表達傾慕之情,追求後,她/他老竇要你即時制定長遠結婚計劃、日後家務誰負責?即拍拖時要諗定第日結婚邊個洗碗?邊個抹地?還要想好將來周年旅行決定目的地時如何投票。 本港證監會在3月2提出《負責任的擁有權原則》諮詢,諮詢期至6月2日止,諮詢提出一個負責任機構投資者要有7項原則,包括上述投票政策、監察投資公司、匯報履行擁有權責任情況及樂意與其他投資者集體行動等。但筆者發現,媒體與業界幾乎冷待有關諮詢,諮詢是證監的門面功夫?有關諮詢雖然不具約束力及屬自願性質,但涉及「不遵守就解釋」(Comply-or-explain),你唔遵守,可以,請解釋。 對於溝女要諗洗碗問題,業界反應遠較筆者激動,證監提出7項原則,但有機構投資者提出11項反對理據,包括忽視投資經理同時投資逾10家公司現實情況(同時有10個男朋友的女士會諗第二日結婚邊個洗碗咩?)、減低海外公司來港上市意欲、集體活動容易被濫用等等,數之不盡。 要詳列11項反對理據並不易,即證監會推出《負責任的擁有權原則》諮詢,要求機構投資者增加資源以監察投資公司及制定長遠策略,筆者沒有打算同情基金經理,亦同意投資者有一定責任,只是告訴大家現實世界運作,基金經理猶如花心情人,叫一個花心情人去想結婚後的長遠策略,會否貽笑大方?結果只有兩個:「條女屋企人咁麻煩,最多唔溝」,或「條女屋企人咁麻煩,但唔會理,溝完採取不理不睬態度,咬我?」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對被新常態扭曲的股民而言,股票似乎是一項只升不跌的投資工具。未經歷1998年至2004年這段經濟不景的通縮期,很難理解股票有過0.1倍市帳率、5倍市盈率也無人問津的時候,或許有一天他們會明白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的道理,明白一齊只是游資作祟。那一天何時出現? 今天股票的股價高低不再反映基本因素,相反單純由已發行股份多寡與股份流通量高低衡量,簡單講即靠一個炒字。恩達集團(1480)已發行股本2.4億股,扣除大股東所持1.8億股、或75%不流通,由上市定價1.23元炒高82倍至上周五102元癲價,靠的是市面流通區區6,000萬股,曾炒高82倍的恩達與炒高19倍的集成傘業(1027)僅個別例子。 口耳相傳,包括高官們爭相引述的所謂新常態,說穿了即來自內地的游資,過去半年一直推高恒指國指的資金來自內地,且借股市調整時順帶提提未來6個月最大隱藏引發股災的風險來自債市。 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上月在投資展望以「Credit based oxygen is running out」形容30年債市牛市即將結束,伴隨而來的是德國債券孳息由歷史低位0.075厘彈升至0.575厘。讀者要明白兩點,第一點是債市規模比股市大得多,散戶鮮有接觸因債市入場費動輒100、200萬元,對他們而言,債市猶如小麥粟米商品市場,似近還遠。 第二點是具投資價值如標準普爾「AAA」級債券有資金避難功能,可將債券理解成欠單,投資債券可獲穩定回報,如美國10年期債券孳息2.173厘,這裡的孳息類似股票的股息,不同的是孳息愈高,債券價格愈低。過去有不少德國國債現負孳息,可理解成投資者不但沒有回報,相反繳付一定保險費去存放資金,一來避免風險,二來免受通縮蠶食,以廣東話講即「我俾利息你,求你幫我保管住啲錢」,正宗貼錢買難受。但有關形勢現逆轉,德國10年期債券孳息由0.075厘彈升至0.575厘是一個明確警告,因資金唔再喜歡這種相對安全的資產,可理解成1)看好環球經濟復甦,擺脫通縮;2)受夠了負利率。 債市談的不是一兩萬億元,而是數以萬億元資金,若資金由債市「逃出」,肯定造成金融震盪,另一個值得憂慮的是不少投資者以債券作抵押品進行貸款或滿足監管局要求,債市若崩解造成的衝擊將是火燒連環船。但在恒指炒得「㷫烚烚」時提出債市風險,邊有人理?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逢周二刊出
「余於股壇數十載,未嘗見一真正贏者,智者應知此乃一處永無贏家之戰場,取勝唯一法:『及早離去』。」電視劇《大時代》中被方展博破解的「股票必勝法」,說到底只剩「及早離去」四字,炒股是個人決定,正因人性貪婪才令樂土成煉獄。有否股票必勝法?視乎讀者悟性。 主流經濟學最大謬誤是假設每人做決定都理性行事,若投資者如此便不會「坐艇」10年,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尷尬現象。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Daniel Kahneman及Amos Tversky便針對個人投資如何取捨、怎下決定研究,發表著名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又稱經濟心理學)。兩位學者因成功破解投資者種種不理性行為,在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炒股時最重要決定是止賺止蝕,即何時上車何時落車,因我們不是負責「揸車」那位大戶,只能在開車時順勢上落,上錯車去不到終點,落錯車望門輕嘆,眼巴巴看著其他人發達。該理論重點之一是投資者做決定時,通常不是從財富多少考慮問題,而是從輸贏角度考慮,關心收益和損失多少。即任你家財萬貫、有1億元身家也好,你在炒港交所(388)時想的只是輸或贏及輸多少贏多少,而不是贏不夠及輸得起。 前景理論博大精深,我只提出它引申的4大論點:包括1)確定效應;2)反射效應;3)損失效應及4)參照效應。1)指多數人帳面有盈利時會討厭風險(即賺兩格走人無賺盡);2)指多數人帳面損失時是喜好風險(即忽略風險坐艇10年);3)指大多數人對損失比收益敏感(蝕少少嘈喧巴閉);4)即是多數人以參考點去判斷得失。參考點即是在1)身邊人炒股賺6萬你賺7萬元與2)身邊人炒股賺9萬你賺8萬元的二選一中,大部分人選1),忽略9萬元遠高於6萬元。 我認為真正股票必勝法正正在上述4大論點出發,只要做到少數人便毋須及早離場。何謂少數人,以廣東口語化即1)唔好賺兩格急急腳走,以為袋咗先係錢;2)輸錢時反而特別留意(甚至愛上)風險及早止蝕;3)將賺蝕量化,唔好輸錢好似大過天;4)唔好同身邊人比較,每個人嘅升浪中賺的錢都唔同。活在喬治奧威爾的《1984》下,緬懷美好過去亦是一種罪。生於1992年、重播多次的《大時代》愈是紅遍老中青,愈顯得23年後電視劇的不濟。回頭望,劇集質素下降,因沒有競爭,生活質素的下降,也因沒有競爭。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嶺南大學與聯合國有關快樂指數調查,你信哪一個?嶺南大學《2014年香港兒童快樂指數》,結果由2013年的7.23(以0-10分計),顯著跌至2014年的6.74,學者將兒童快樂創3年新低歸咎於去年雨傘運動。無獨有偶,聯合國近日亦公布《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5),報告顯示不只兒童不快樂,香港的成年人亦愈來愈不快樂。 《世界快樂報告2015》是聯合國繼2012年及2013年後再發表,調查時期介乎2012年至2014年間,在亞太區國家或地區中,新西蘭排名最高,第9位,新加坡及泰國分別排第24及34位,至於台灣、日本及韓國分別排38、46及47位。香港呢?在短短2年間由2012年的46位跌至2013年的64位,再跌至72位,是甚麼讓港人不快?先看看負責編輯報告的3位學者John Helliwell、Richard Layard及Jeffrey Sachs為快樂設定6項準則,包括:1)人均實質生產總值(Log GDP per capita)、2)平均健康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3)人生抉擇的自由(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4)慷慨(Generosity)、5)免於貪腐的自由(Perception of Corruption)及6)社會支持度(Social Support)。 學者們雖以此衡量快樂高低,但5隻手指有長短,原來人均實質GDP與健康壽命比重最低,可解釋到「有錢並不是萬能」與「長命但唔開心有乜用」,佔比較重的是社會支持度、抉擇的自由與免於貪腐的自由。香港過去數年人均GDP、平均健康壽命與慷慨捐輸等範疇並沒有明顯倒退,相反公屋居屋等上車的社會援助、人生抉擇自由及貪腐卻明顯倒退,簡單說就是「香港人無得揀」。2012年到2015年間發生甚麼事?最大轉變在那裡?這些大家都懂。 如一個決定放在眼前,一個是「無得揀」,另一個是「扮有得揀」,無論是選前者或後者,對聯合國下次作《世界快樂報告》中有關「人生抉擇的自由」準則影響有限,因報告定義:「Are you satisfied or dissatisfied with your freedom to choose what you do with your life?」,簡單來說即你對你所有選擇權是否滿意,不分黨派顏色的議員、市民們做決定前不妨試試回答。香港兒童不快樂與香港成年人不快樂沒有衝突,文首提問是偽命題,兩機構所作調查時間、標準以至對象不同,無法直接比較。不如換個問題,梁振英與法官有關香港電視(1137)牌照的陳述,你又信哪個?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逢周二刊出
「夫物多則賤,寡則貴;散則輕,聚則重。人君知其然,故觀國之羨不足而御其財物,穀賤則以幣予食,布帛賤則以幣予衣。視物之輕重而御之以准,故貴賤可調。」火星古文源自春秋戰國齊國宰相管仲(公元前725至645年)的《管子.國蓄》,這裡所用的「賤」、「輕」即是供應多寡以及價格高低,簡單講即是君王可以透過貨幣供應以及投放去控制物價,亦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量化寬鬆。不過今日中國式的量寬,比歐美版本更加複雜。 中國證監會打倒昨日的我、「補鑊」澄清規範不等於打壓股市後,中國人民銀行旋即重力調低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穩住股市意味濃厚。對於人行重手降準,不同外資券商有不同演繹,其中法國巴黎銀行發表報告,認為人行周日降準幅度之大超過市場預期,認為人行釋放的資金被資金外流所抵銷,相信量寬的力度會高於預期,會在第二季度減息及加快推出基建投資項目,令人民幣加快貶值。 理解中國降準含意前要問一個問題,為何降準1個百分點而拒絕減息?我認為,中國確陷入兩難局面,一方面面對經濟轉差而要祭出新一輪量寬,另外對憂慮減息令人民幣貶值加快外資流走,人民幣貶值同時影響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為解決難題,中央智囊惟有一方面藉讓A股上升創造財富製造內需,另外藉降準釋放大量資金,大前提是人民幣不能大幅貶值。 2010年至2013年間,人民幣按年升幅分別達3.22%、4.72%、1.02%及2.83%,但去年人民幣卻貶值2.5%,如要走出去,先決條件是人民幣不能是不受歡迎的貶值貨幣(各國央行不希望吸納縮水的貨幣作儲備),故即使所有欠佳經濟數據都告訴市場人民幣要貶值時,人民幣穩如泰山。關於股市著墨不多,在大時代下或增篇幅,有兩點可分享:1)不要輕易炒人民幣貶值;2)A股上升是國策不易動搖。 管仲除是齊國宰相外,亦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經濟學家,除《國蓄》,《管子》的《輕重乙》、《乘馬數》等提及貨幣、糧食以至物價等。自古至今,當權者面對製造及分配財富「難題」,普遍以兩大方向解決難題。中國的習慣不是創造更多財富,而是在財富總量有限度增長下,容許少數特權階級人士藉權力制定金字塔式等級制度。相反西方國家卻貼近管仲的治國思想,管仲提出藉技術(當時包括農糧及鐵礦等技術)創造財富,令錢流入更多人民口袋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內地流傳著一個關於燒餅的故事。 A和B在街頭賣燒餅,每個1元。可能是某鎮居民不喜歡吃燒餅,又或A、B製作的燒餅根本不吸引,辛苦大半天兩人均未能成功賣出一個燒餅。A跟B說:「實在無聊,不如咱們來玩個遊戲。」說罷A掏出2元向B買一個燒餅,B也掏出2元向A買一個燒餅,慢慢A以3元、4元甚至5元向B買,B以相同價錢向A買燒餅,結果A、B擁有錢與燒餅都一樣,只是燒餅價格不斷升。 投機者C聽說燒餅價格漲了數倍後走來湊熱鬧,C發現燒餅漲價至20元,也發現A與B在無聊之際創造泡沫,結果C大膽預測燒餅價格可由20元升至100元,並用真金白銀20元買一批燒餅。群眾看到C的示範後瘋狂搶購燒餅,當A與B手頭的燒餅賣光後,燒餅價格已升至80元甚至100元。 這時,有審慎的群眾開始賣掉手頭的燒餅,但發現在接近100元時放售燒餅,但價格再大升至120元後開始後悔,傾家蕩產又高追一大堆燒餅。燒餅價格逾100元目標價後,群眾開始將目標價上調至200元、300元甚至500元。擁有燒餅的群眾不願意放售持有的燒餅,在現貨不足下出現包括期貨在內的種種期貨衍生產品。 控制市面逾50%燒餅的C開始發掘下一個投機產品,並在200元將手頭所有燒餅沽清,獲利10倍。群眾的心思還留在燒餅身上,C偷偷到監管部門舉報群眾炒賣燒餅,這時監管部門如夢初醒。「不得了,這樣豈不導致通脹?不利國民經濟發展,要打壓。」當監管部門一邊限制燒餅價格一邊鼓勵A及B趕製燒餅後,價格崩潰,燒餅價格再跌回1元,同時無人問津。整個燒餅的故事,最大贏家是C。以上這則燒餅的故事適用於任何產品,可以是油炸鬼、牛角包甚至葱油餅,關鍵在於甚麼時候放手。 燒餅價格由1元炒高至200元再重新跌至1元,可用德國已故股神科斯托蘭尼的雞蛋理論(Kostolany Egg),無論上升下跌均有3個階段,上升包括初升段(成交少、股票持有人少)、主升段(成交及股票持有人增加)、末升段(成交量異常活躍,股票持有人增加)。刻下市況與07年第四季相若,成交異常活躍,參與炒股的人增加,而「放售股票後再傾家蕩產重新高追」的大有人在。小弟投資股票多年,如要避免錯失入市良機或過早沽貨,留意入市策略: 1.已有貨者緊記忘記家鄉:不要以入市價判斷股價高低,新常態即是沒有常態,升穿家鄉價後繼續持有,直至高位回落超過20%才考慮沽出。 2.未有貨者緊記有貨睇門口:今天打開圖表統統創新高,看圖的話不會有膽入市,合上眼小注買入睇門口,所謂的小注是輸逾50%亦不會肉痛,將來再溝上不溝落。 3.這次升浪完結,未來5至8年不會再有類似升浪,若沒有參與盛宴,請俾心機做嘢。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逢周二刊出
「年輕人到今日係對社會無貢獻……讀緊書係無貢獻,係靠人養。」社會變得荒謬、陌生,再沒有甚麼不可能。有甚麼比可能從未寫過履歷不曾見工的富X代,批評青少年靠人養來得諷刺?倘讀書的年輕人對社會無貢獻,財政預算案中的教育開支應減少,而非增4.7%至713.8億元。無貢獻、靠人養的不是將來承擔社會的莘莘學子,而是「肥到著唔到襪」的資本家。 富X代之所以是X,之所以囂張跋扈,皆因再非單純的富二代,富二代至少明白父親財富得來不易,至少有一位白手興家的父親諄諄教誨,富X代是那種自出娘胎已擁有逾百億身家,或對橙需要去皮、木瓜需要去核毫無概念。貧富懸殊是本地青年向上流機會減少的原因之一,亦是導致本地物業價值飆升的原因之一。 要了解貧富懸殊與奢侈品的關係,大家可以重溫韓國經濟講師崔勝基(Choi Seung Ki,音譯)兩年前一段20分鐘、名為《幸福的美國人與我們可憐的中國朋友》的短片。他以10萬元分配給10個人為例,如果10個美國人,人均拿1萬元的話,中國是1個人拿9萬元,剩餘9人每人拿1,000元。這種收入分配差距導致大部分中國人只能買生活必需品,只有少數貴族才能買奢侈品。因為愈少人可負擔奢侈品,奢侈品「生產商」傾向針對少數的富戶並提高售價,至於貧窮戶則拋諸腦後,在香港談的奢侈品是物業。地產發展商只會針對少數富戶或努力打拼的富人推出「佯裝豪宅」單位,結果普遍的400方呎單位盛惠500萬元。 花旗上周公布本港有5.6萬名千萬富豪榜時,提到有30%富豪憂慮下一代啃老,這個亦是貧富懸殊下香港(或中國)特有現象。究竟有甚麼方法可消除貧富懸殊?或至少有甚麼方法令那些富X代氣燄稍斂?大家可在法國著名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紀資本論》中找到。他在書中提到:「When it comes to decreasing inequalities of wealth for good or reducing unusually high levels of public debt, a progressive tax on capital is generally a better tool than inflation.」他研究過去250年歐美資本經濟,強調經濟增長的成果會被資本家吞噬,富人稅是消除貧富懸殊與降低公共債務的不二之選。大家不要看輕此書,事關該書除了被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選為2014年最佳財經書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更認為,該書會是「今年甚或往後10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逢周二刊出
「Why had they agree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because they think Hong Kong is superior model?No,they had agreed because economically Hong Kong is a value to them.」能被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形容為「政壇巫師」,新加坡之父李光耀一言一語確值得細嚼,何況評價香港。他於92年接受無綫電視訪問時提到「一國兩制」對中國的威脅,中國接受皆因「俾面」香港的經濟價值,沒經濟價值只剩威脅,香港甚麼都不是。 雨傘運動之所以牽動北京神經,一如李光耀所言,香港的民主政治體制威脅中國,他們不希望內地參考香港的民主政治,相反只希望從經濟方面借鏡。明白香港對中國的價值在哪裡,方有資格做好香港首長,可惜行政長官梁振英只從利害著手,忽略利益。利害與利益沒有衝突,可兩位一體,亦可是兩個獨立事件。梁振英著緊香港對內地的利害關係,用盡辦法避免香港危害中國,強行通過人大831框架下的政改如是、推國民教育希望人心回歸如是,和將來必然出現的廿三條立法。至於利益關係與財金體系關係非常一般,財經知識相對匱乏的梁振英卻未能找住重點。節錄施政報告一段:「在經濟方面,香港有獨特的『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香港既是中國的一部分,得益於國家的高速發展,享有國家給予的優惠,同時亦享有和內地城市不同制度的優勢。用好這些優勢,香港不僅可以提高發展速度,同時可以配合國內外的發展需要,繼續壯大固有的龍頭產業,並培育新的產業,豐富產業內容,做到百業興旺,讓青年人學以致用,讓所有人各展所長。」難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分不清甚麼是「假大空」? 相反財政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罕有花6段篇幅,重點提「一帶一路」及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亞投行),包括跨境貿易結算、人民幣債券融資及國際市場投資等協助國家的政策等。他於周日在網誌分享出席青年人財政預算論譠點滴,重點不在機三跑(按時間、新聞性及搶佔輿論高地角度應分享該新聞),反而分享離身、艱澀的「一帶一路」,所謂何事? 將在周四開幕博鰲論壇2015年年會,主題之一正是「一帶一路」,習近平亦出席開幕禮。如明白「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重要性,明白亞投行如何協助中國反圍堵及抗衡亞開行的話,便應該知道香港如何為國家提供「利益」,更應該知道曾俊華為甚麼是黑馬。 黑馬歸黑馬,李光耀訪問下半句:「Put it in other way,after 50 years,do you think the Chinese would allow Hong Kong to be different from Guangdong」即任何人上台,結果一樣。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