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 G出產太多家庭用品,太知道要和家庭主婦做好朋友。 幾年,形象上它們大打「媽媽牌」,努力歌頌阿媽在家中的地位,暗中歌頌自己在家中的重要地位。 奧運對美國人而言,梗係為國爭光的重要民族感自high、自我肯定主打舞台,那麼多仔女上場出賽為國捐血汗水,當然又是一堆阿媽最緊張又自豪的日子。 那麼P & G的奧運,就玩仔女小時候,任何風雨,都有堅強的媽媽擋住。非常的支持,非常的榜樣,於是上到比賽場,之前苦練時,壓力中逆境中,年少選手們靠甚麼度過?阿媽囉。一切功勞歸於阿媽,奧運與仔女同在,差不多埋伏了催淚位,P & G廣告令美國大量阿媽眼濕濕,因為扛起一切,正是阿媽的job description。品牌說「冇你阿媽咁強,邊生得你咁堅強。」贏得的民心多過Donald Trump。 https://youtu.be/MQ3k6BFX2uw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
不講不知,真係大鄉里,原來奧運是有Refugee Olympic Team的。 你想想,咁又係,戰亂,國破流亡,難民處處有,如果國家被不公義地奪去,失去家園的運動員,奧運還他們一個比賽機會,也是另一種奧運精神。參與,是人權,能達到奧運資格,不能代表國家,就讓他們以難民身份參賽。 是大會指定信用卡VISA讓我長見識的,有些運動員,在最不可能、失去國家的情況下,還憑無比勇氣繼續追夢。VISA記住了她的故事,一個難民泳手,曾用盡氣力游泳求生。VISA說自己很自豪,作為大贊助商,能在這些選手背後好好支持他們。 不排除,VISA信用卡有少少抽水,但沒有立心不良,而對於那些故事被拍成廣告的難民,也的確是一種支持、一種安慰,起碼世界在聆聽,他們的努力,還有人知道,他們的身份,沒有灰飛煙滅。這比起拼命陳腔勵志的奧運廣告,好得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tP-QDYUlY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UhExdNjK8
美國人很喜歡一邊笑自己一邊讚自己,大概視為一種可愛的自傻自high,這種幽默用在廣告或電影上,玩美國人的民族性和天真心,長期的受用。 Samsung Galaxy Note 7趁奧運應節,索性把美國佬永遠的競爭心和比賽好勝絕技放上枱。國際著名德國性格演員Christoph Waltz,帶著口音說美國人事事要爭先,如廣告題目說:Busy Busy Busy。 一個人,做九件事,演九個角色,做做做,於是Christoph Waltz也一人演九角,笑美國人不喜歡度假,即使度假中,其實也在做。他們甚麼都要贏,課堂似乎不夠多,還要搞課外活動,美國人,是停不了的。但他們是從無到有建國的一群,他們確立了甚麼叫現代民主,講了一大輪,不外乎說這種奧運式潛能生活法,有Samsung Galaxy Note 7就啱晒嘞!南韓味洗乾洗淨,看穿了沒有,What’s the catch?是否想說:Samsung才是美國人的智能電話,不是蘋果的iPhone? [email protected]
每屆奧運,都有一項沒有頒獎的競技賽事,是我最喜歡看的,當然是:奧運廣告啦! 今次,熱門種籽選手,還是那些熟悉的名字,Nike、VISA信用卡、Galaxy Note 7、Gillette剃鬚刀等等。 我最喜歡兼喜出望外的,是Nike的最新作品。你必須要佩服,同一間公司,同一種品牌精神,同一個核心價值,玩了這麼多年,還可以如此精彩。 還是經典的“Just do it”湯底(還可以是甚麼?),但,再下一城,不,是七城!把Just do it的管他的、拼到盡,變成如今的“Unlimited”。無限。 「無限」,廣告把很多運動員的操練、對自己的要求,甚至一些未成名的孩子,對運動的熱熾投入,提升至另一個比超越更超越的境界。他們幹盡一切瘋狂的事,戲劇又誇張,因為拼到盡,還有盡。今次,這班瘋子,拼盡了,還不收手,見盡不收,把品牌精神,推演至更高層次,幽默、好玩、自我突破,Nike,好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X7KhIA3bU。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
「呢啲人應該拎去人道毀滅!」 「一定係上一世做咗好多衰嘢,今世先要做啲咁賤嘅工!」 說這句話的,是我一位非常斯文有家教,極少粗言穢語遑論大聲鬧人的好友。「我已經收咗線先忍唔住要鬧佢,邊有咁乞人憎,我聽過好多朋友喺電話直接鬧爆佢哋!」 說的是那些tele-marketing推銷員。當時,在歐洲,好友的手機響了,看來電顯示,是長途roaming,似促銷電話。大佬,你明知機主在外遊,仲響咁耐?已經煩,仲要留言。未算,對方不接聽,電話去了留言信箱,還要再打來。再留言。第三次好友忍不住接聽了,叫對方別再打來然後block了那個電話號碼。 「喂,小姐……」。「喂,先生,我哋係……」神憎鬼厭,都話唔要咯,好明顯你又唔識我。年中,要費幾多力氣拂走這些烏蠅,更重要是,這些工種,有幾多生產力?如果要找一樣廣告手段要被淘汰消滅,應該是telemarketing。
如果,有個可愛的小女生,穿得合乎年齡的優閒漂亮,樣子甜美,頭戴一個類似小貓咪頭飾,被形容為一個“social butterfly”,四、五歲左右吧,是「社交蝴蝶」,你覺得有問題嗎? 如果,有個可愛的小男生,穿得合乎年齡的優閒漂亮,樣子醒目,身穿反斗Tee是做鬼臉的愛恩斯坦伸脷頭像,被形容為「小學者」,四、五歲左右吧,你又覺得有問題嗎? 是英國Gap童裝的電郵廣告,被指控為性別歧視。女孩子,就要做社交蝴蝶,男孩子就是學者,肯定是標籤,一種以性別框限孩子發展和潛能的封建,難道女生不可以是學者嗎? 可以,但如果調轉,說女生是學者,男生是社交蝴蝶呢?是幽默,還是歧視?Gap的in-house廣告部自己的出品,疑點利益歸於被告,相信歧視之心未必有,但stereotyped肯定存在。 怪誰?怪典型化的價值觀,存在社會太久,有些神經很易觸動,做廣告,比以前自由,又危機四伏。 [email protected]
Ok,到目前為止,未有一個因玩Pokémon GO而死的人。 如今人人都Pokémon GO到天昏地暗,不玩的都一定知道這東西,以香港人的悶蛋和沒有個性,又喜歡趕潮流瘋的習性,全方位都同時間不停吸食小精靈,直至它倦、凋謝,為止。 廣告,當然一樣。保險業大概有人以為這很有諗頭,借Pokémon GO大熱,和它著名的容易發生意外,便借機推出以遊戲為引子的意外保險。結果,廣告要收回。理由很簡單,推銷信息與產品不符。你係咪真係保障因玩Pokémon GO而撞穿頭或跌落河的人先?如果不是,小精靈只不過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你可以說抵賴它不過表達意外很易發生,但如此獨特的意外成因,你又不是真的為因此受傷的苦主提供保障,那除了抽水,這個捕捉小精靈易生意外廣告,對受眾有甚麼意義? 既然盜,亦有道,抽水怎會冇? 再說多次,抽水,不是問題,心地不好,為誤導呃生意做,就是問題。抽水,必須經得起心地測驗。
收到一個「包裹」,不大不小的紙裝小容量內有四瓶啤酒。看真,又不止是四瓶啤,因為不是現成的,貨色,不是任何街上可以買到、或將會買到的酒精飲品,是自家品牌自家釀製的慶功酒。 Saatchi & Saatchi的MD、好友A先生送來的,當即時把它們冰好、隔空和他乾一杯啦。他的廣告公司,被Marketing Magazine選為Best Agency Culture and Creative Agency of the year,年度「最佳文化及創意」,唔講得笑。還記得我寫過的「落閘放狗6點9」,或民間小食雞蛋仔「低調高手」,在廣告公司發揚及推動早放工文化和貪玩輕鬆小趣的事跡嗎?都是沙馳幹的好事,活潑風氣可見一斑。 今次的啤酒,是Saatchi & Saatchi牌,樽上有個像日本漫畫地獄鬼王之類的人物,說是「食腦獸」,拿著刀叉碟上有個腦在開餐,我想起《沉默的羔羊》的變態Anthony Hopkins。另外還有度橋怪、art人精和字戀狂一套四款,“cheers to our spirit ,用酒精,賀自己的圖治勵精。Agency,應該是咁好玩的!恭喜晒招總!
有很多人說賺不到廣告費,舊媒體像蒼蠅一樣倒下,但有新媒體的廣告行情不斷叫好叫座。 面書上一季的廣告收入是62億4千萬美金,升了63%,行政總裁馬克先生歸功於video的得力貢獻,比去年同期增長翻幾番。流動廣告繼續成為這個社交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佔第二季整體廣告收益的84%,去年同期是76%。 不單收入增加,連每日活躍用家的人數還繼續增長至11億多人,多了17巴仙,每月活躍用家還可以增加15%至17億人。 去年、前年,見過太多人說飛卜已peaked、會死,為了一時眼球,以示自己眼光獨到,我才不信。 廣告費跟甚麼走?媒體的人流、眼球、質量、形式。面書的成績表是一個知己知彼,video ads正不可理喻的蓬勃。做video ads、播它們的成本大大下降,負擔得起video ads 的人多了,旺場的更旺場。連《The Economist》都大舉拍片了,否則如何競爭。你以為飛卜成功,社交媒體便好景?Twitter對短片沒有那麼friendly,大家用它的習性是短打快閃,短片有長度,「短片的水」它賺不上,廣告收入宣布滯後。
廣告,真係分很多種,尤其今時今日,在飛卜留一句話,都可以為長遠形象為當下推廣加分,太多廣告已不是以最傳統純粹的面目示人。 前晚奧巴馬在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的演辭,再次貫徹奧巴馬的品牌形象及價值,說了一篇非常動人精彩的演說。內容是甚麼?為自己任內的德政總結促銷,為民主黨領導國民走向富強安定促銷,當然,他只挑好的來唱,多了幾多個全新的就業機會,把拉登正法制裁,全部都是貢獻,就像一個品牌洋洋灑灑列舉自己的產品優點一樣。 奧巴馬的厲害從來是:效率、達標。今次一邊讚自己,一邊替民主黨捧希拉莉出來接總統的棒,把自己的支持者過戶給希拉莉,就像希拉莉當年把自己的支持者過戶給他一樣。出得嚟行,借完今還。讚她、護航,sell夠,不忘瞄準她的對手,他的演說是希拉莉最重要的廣告之一。“then there’s Donald Trump”,群眾大喝倒采,他說:Don’t boo;vote!。投票,是對你討厭的候選人最大的倒采。
廣告商至鍾意人冇佢有,因為大家都很me too,很缺個性,難區分自然難得分,但獨特性不是硬霸回來的,試問一隻顏色,你如何獨佔?尤其不是很重要的廣告部分之用色,唔好傻啦。 聲音,又是另一不激死都笑死部分。又聽見後期製造公司朋友訴苦,有客戶在找VO錄旁白時,強調人選不能錄過一大堆競爭對手及相關行業的廣告。那個又長又誅九族的名單看完,基本上專業VO無一倖免。 問題是,女聲,選擇從來比男聲還要少,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錄晒全港九所有你聽過沒聽過的廣告作品,很少人便是全部的人選了。而大家向來都是找些類似的聲線,有少少個性又不要太出位,某些種類的產品又都是追求差不多的聲線,如何可以找一把誰也不做、專為你服務的專業聲音?最重要是,邊個認得佢把聲在同類商品出現過,而還會影響你的廣告效果?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
廣告製作裡面,有個大家可能不太在意的環節,叫:VO。即voice-over,旁白。但凡有聲音的媒介、電台、電視、網上短片,都有VO。專業VO這個行頭很窄、超窄,來來去去都是那些男女聲,壟斷了香港廣告的聽覺。這些配音員,從來都是男女DJ、演員比較多,在我入行前,女聲主力由鄧靄霖、顏聯武等佔去了一大片廣告聲音,後來軟硬(天師)、鄭子誠(係,有陰謀那個),到現在蘇玉華,都是VO聲大熱門,不同的電視廣告,都可以聽見他們的聲音。老實說,一個commercial break,隨時重複聽見她/他們的聲音很多次。不過,在一個廣告裡,旁白很功能性,沒有太強烈的面孔和性格,是很中立的。所以這個廣告聽完,下一個又是同一把聲,沒造成太大的混亂。旁白人,有點像司儀。 廣告客戶,很喜歡佔有一樣東西,包括一個代言人、一個符號、一種顏色、還有一把聲音。明白的,代言人,但聲音你都想私有化?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
昨天,一街都是Pokémon Go迷,完全半痴迷進入不清醒狀態,走路不帶眼,人與人很多大小碰撞。而這個遊戲的厲害,是把不少手機遊戲迷暴露在現實裡,也很多人急不及待在面書展示自己Pokémon的一面。 前不久一名資深嫩模,說自己要尋找比卡超甚麼甚麼的,一早公告天下引起注目,原來自己穿起比卡超戲服扮人肉Pokémon通街給人捕獲,結果惹來排山倒海一面倒負評,又是另一次自作聰明的公關災難。以為幫自己賣廣告,以為這樣會很「卡娃兒」很惹眼球。 錯晒,粉絲望穿秋水是等真的Pokémon來港,千呼萬喚,你走出來扮A貨仲想呃like,絕對適得其反自取其辱。 宣傳不是這樣做的,水不是這樣抽的,硬抽是最低級的搶眼球,搶到都乞人憎。早就寫過,抽水第一戒是心地唔好。舉凡出發點不安好心,以為很精刮,卻毫無智慧的,必死無疑。切記,抽靚水,要智慧。 [email protected]
不過作為publisher,FT其實不想封鎖讀者看新聞的。首先,作為新聞媒體,知情資訊都是他們存在的重要原因,因為網民用了ad-blocking而不讓他們看到部分文字,block了部分內容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當中又有“trust, privacy,及 user experience”的問題。都不易緩解。 現在FT又有新想法,就是請廣告公司創作一些能block了ad-blocking的網上廣告,即廣告本身是反封鎖的,拆解了用家封鎖你廣告能見度的趕絕,於是廣告商的花費又能找到眼球了。 這個做法,把對付ad-blocking的責任回歸到廣告公司身上,某程度是邀請廣告相關單位、包括客戶本身一起解決問題。事實上,媒體做了優質內容,明明贏得了讀者,廣告的滲透率是理應達標的,但科技的日新,容許受眾有更大的自主,新聞媒體便慘了。有問題,不應該它們孤軍食晒。反廣告封鎖的廣告,是一個開始。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
曾經寫過關於Ad-Blocking科技,網民用了的話,靠食廣告飯的媒體便冇啖好吃了,廣告連展示的機會都沒有,滲透率和有效性自然低,給客戶的成績表自然不會好看。Ad-Blocking的慘處是媒體的內容不是沒有受眾,不是沒有reach,但廣告的存在被消失了。那麼辛苦做內容,又爭取到眼球,對媒體是很不公平的。很多吃免費餐的已經不付費,還要不看廣告,賺到盡。 《Financial Times》身受其害,正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網站是自己的,科技是大眾的,人家要block沒法子,這些人大概佔了《Financial Times》瀏覽人口的20%,也不少。現在他們的做法,是要求讀者在自己的browser上“whitelist”了《Financial Times》,那便可以block其他網的廣告,放過FT的,如讀者不願合作,後果是block ad的同時,網站偵測到便會把內文的一些字自動也封去,讓讀者讀不到全文,算是過牆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