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也有接觸性皮膚炎。記得十多年前在公立醫院與其他醫護人員共同對抗SARS時,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日不但洗手幾十次,每次還竭力去擦,結果導致對其中一種常用的洗手液過敏。曾經冼手洗到皮破血流,皮膚生出水泡並裂開。後來知道是由於對洗手液過敏,塗了類固醇和避免接觸該洗手液後,病情得到改善。現在不慎接觸到那些清潔劑,皮膚又會感到痕癢。 接觸性皮膚炎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刺激性皮膚炎,刺激源直接損壞皮膚表層,紅疹通常立刻或在48小時內發生。而第二類是敏感性皮膚炎,是由於免疫系統受到致敏源刺激,會在數天才生出紅疹。除了發紅發熱外,皮膚亦會十分痕癢,有時亦會有火燒或刺痛的感覺。由於皮膚受損,細菌會容易入侵。如果病情急劇惡化,痛楚增加,發燒和有液體從患處滲出,這便有可能受到繼發性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療。 筆者是屬於第一類的,因為經常接觸刺激性物質,例如肥皂、抗菌消毒劑、化學溶劑、某些香料和防腐劑等,而導致皮膚受到刺激。至於第二類,當身體初次接觸致敏源,例如金屬、橡膠手套、衣物顏料和某些外用藥物等,並不會即時發生反應。但當我們的免疫系統對致敏源敏感化之後,皮膚便會發炎。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
子宮肌瘤是指女性生殖器官中較常見的良性肌瘤。大部分患者都沒有明顯的症狀,只會表現出月經不調:月經周期縮短、月經過多和下腹部有墮脹感,甚至疼痛,均屬於中醫的「月經病」。部分子宮肌瘤的患者會在下少腹部會摸到有硬塊,屬於中醫的「癥瘕」。病人大多需要通過超聲波檢查,才能確診。治療方面,傳統的做法大多是手術切除,但對於子宮肌瘤體積不大、不肯接受手術或身體不能負擔手術的患者來說,中藥和針灸是病人較能接受的辦法。 中醫主要以扶正消瘤為治則,根據病人整體的症狀來治療,起到同時調經、止痛和助孕的效果。 子宮肌瘤在臨床上分為: 1)氣滯型表現為下少腹部墮脹,硬塊拒按,白帶增多,乳房脹痛,舌淡苔白,脈弦;2)血瘀型表現為下腹部痛楚固定,經期延長,經色暗紅,有血塊,脈沉澀;3)痰濕型表現為下少腹部痛,胸膈痞滿,白帶多,舌苔白膩,脈滑。臨床上其中以桂枝茯苓丸較常用,再輔以活血化瘀和理氣散結如莪朮、丹參和荔枝核等的藥物。 此外,婦女們保持心情開朗和避免吃生冷食物,再配合治療,就能事半功倍。 作者為該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潘咨遐醫師
中醫學其實從《內經》開始就有哮喘相關記載和分析,讓我們從中醫的角度去認識哮喘,還你健康夢。認為哮喘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痰氣搏擊而發出痰鳴氣喘聲。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關係到脾、腎、肝、心。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專主於痰」。痰的產生主要由於人體津液不能正常運行和轉化,凝聚而成,如伏藏於肺,則成為發病的潛在「夙根」,這些誘因每多錯雜相關,其中尤以氣候變化為主。基本病機為痰阻氣道,肺失宣降。發作時的基本病理變化 為「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病理性質為發作時痰阻氣閉,病理性質以邪實為主。有寒痰、痰熱之分。若長期反覆發作,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耗灼肺腎之陰,則可從實轉虛,在平時表現為肺、脾、腎等臟臟氣虛弱之候。大發作時邪實與正虛錯綜並見,肺腎兩虛,痰濁壅盛,嚴重者肺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腎虛命門之火不能上濟於心,則心陽亦同時受累,甚至發生心衰。可見中醫對哮喘病變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和發展,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治療經驗。 作者為該學院一級講師彭波博士
除了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等多種癌症,醫學界正研究將免疫治療用於治療其他癌症,其中最令人期盼的就是應用於肝癌患者身上。一項研究顯示,近兩成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肝腫瘤明顯縮小,患者的一年總存活率更高達62%。免疫治療為末期肝癌患者帶來了一線曙光。 傳統化療藥物雖可有效控制癌細胞分裂,但同時亦會帶來不少副作用,例如嘔吐、抑制骨髓造血細胞、脫髮等;相反,免疫治療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打擊癌細胞,對正常細胞的影響不大,故副作用相對輕微,主要包括皮膚或腸胃過敏及疲倦等,因此較易為病人所接受。但由於治療方法及副作用有別於化療,故需積極推廣教育,讓社會大眾加深認識免疫治療。 現時大約只有兩成患者對免疫療法有效,尚未能了解到那些病人會對治療有較佳的反應;而且免疫治療費用高昂,目前並未納入醫院管理局的藥物名冊及撒馬利亞基金的資助名單中,病人需自費購藥。因此現時談論能否以免疫治療取代化療尚言之過早,而現在最迫切要做的是累積更多研究結果及臨床經驗以證實其效用。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系列之十二)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林珮珊博士
剛剛過去的周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氣節,這時氣溫慢慢轉冷,是行山遠足的好時機。行山可為身體帶來不同的裨益,對身、心、靈健康有莫大幫助。 行山主要為帶氧運動,透過不同的斜度及高度可鍛鍊心肺功能,只要選擇合適難度的山徑便可有效鍛鍊。除此以外,在山徑行走主要運用下肢肌肉,而且路徑多變,故行山亦可鍛鍊肌耐力及平衡。對比大部分戶外活動,行山遠足較為溫和,危險性亦相對較低,是鍛鍊身體的一個好選擇。 香港山徑選擇多地點近,而且不用花費長時間的交通便可到達,是現今城市人遠離繁囂的最佳選擇。在行山過程中接觸大自然,呼吸清新的空氣,眺望翠綠的山嶺,可減輕日常工作的精神壓力、煩惱及負面情緒;再者,在不同難度的山徑中,循序漸進地定立完成不同難度的目標,除可增強意志力,亦可為心靈健康打打氣。 行山前後緊記要進行伸展運動熱身,行山後的伸展能促進肌肉疲勞的回復,若選擇難度較高的山徑,對下肢肌肉力量及關節負荷會較高,所以應在行山以外鍛鍊下肢肌肉,如四頭肌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保護膝關節。最重要的是:行山遠足都應以量力而為的原則進行,才可以有效促進身、心、靈健康。作者為該會二級康樂及體育主任李建良
沒想到在公立醫院做配藥工作也會結識到朋友。 病人要在家中做腹膜透析(俗稱洗肚),便要從藥劑部定期提取大量「洗肚水」回家,每次有病人來取領取時都會堆滿一部手推車。于老先生每隔數星期便會來幫兒子取腎科藥,每當我們見到一滿車的藥物時,便知道是于老先生來取藥了。 我和另一位藥劑師同事與于老先生特別投緣。我們不忍心看到瘦弱的于老先生獨力把重甸甸的藥物推到停車場,藥劑師同事每次都默許我協助于老先生將藥物搬至他租來的貨車。月復月年復年,我們3個漸漸成為了朋友,有時會討論病情,有時閒話家常。直到有一天,他來到藥劑部跟我們說以後不用取藥了,因為他的患腎病兒子過身了,特別前來感謝我們這多年來的關心和幫忙。 于老先生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對繪畫亦有相當造詣,貢獻亦大,為業界作育不少英才,臨別更送贈了兩本畫冊給我們留念。傾談中得知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早年也是因腎病去世。 和于老先生道別後,我和藥劑師同事站在那裡良久不能說話,眼眶也紅了。自此以後,我再也沒有見過于老先生。這故事是我工作生涯之中最難忘的記憶,每當我見到熟悉的腎科藥物或水彩畫時,都會不期然地想起于老先生。 (轉載自醫管局內聯網「動人故事」欄目)東華醫院藥劑部高級配藥員周佐安
刷牙的目的主要為去除牙菌斑和牙垢,預防細菌導致蛀牙和損害牙齦。若小朋友能用正確方法使用牙刷,並每天定時定候刷牙,一支手動牙刷便足以保持口腔健康。其中一種有效的刷牙方式,是把牙刷貼著牙齒與牙齦,然後輕輕地來回移動。另一種方式,是把牙刷放在牙齒與牙肉邊緣之間,轉圈移動。要有效清潔牙齒,需時約兩分鐘,惟小朋友未必有意欲刷牙或能掌握正確方法。 兒童電動牙刷則容易被小朋友接受,因為只須把刷頭放在牙齦邊緣,轉動的刷頭便會自動清除牙垢。有研究指出,震動旋轉式電動牙刷比手動牙刷在清潔牙齒方面略勝一籌;而口腔健康較差的兒童在使用電動牙刷後的效果更顯著。 兒童用的電動牙刷一般較成人用的電動牙刷震動次數較少,噪音也較小,部分牙刷更附有計時器和音樂提示,鼓勵兒童在牙醫建議的2分鐘刷牙時間內完成刷牙。使用電動牙刷的時間和次數應和使用手動牙齒一致,每次刷牙不應少於兩分鐘,每天刷牙兩次。若發現電動牙刷的刷毛彎曲,便要替換刷頭,以確保有效清潔口腔。 作者為該學院兒童齒科臨床助理教授Manikandan Ekambaram醫生
夜尿增多是指夜間12小時,如晚上6時至第二天早上6時,尿量超過全天尿量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夜尿增多大多與腎小管功能不全有關,而造成小管功能差的通常原因有高血壓造成的腎損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有些也會夜尿增多及某些精神因素也會引起等。中醫通常認為與腎氣虧虛等因素有關。 如果僅排尿次數多而尿量不增加者,不屬夜尿增多範疇,則屬於尿頻、夜尿次數增多。產生尿頻的原因多數是由於膀胱或尿道收到刺激有關。尿頻通常與尿急、尿痛及尿餘瀝不盡等徵狀合併出現,但也可僅有個別徵狀。 ‧尿頻指排尿次數增加。 ‧尿急指一有尿意即要排尿或剛排完尿又急著要排,常常急而不能自控。 ‧尿痛指排尿時尿道產生痛疼或燒灼感。 ‧餘瀝不盡主要指排尿後不能將尿排乾淨,還剩餘一至數滴,甚至更多。 尿頻、尿急、尿痛均屬於中醫淋證範圍。常見於尿路感染,但膀胱腫瘤、前列腺增生等也可能有此表現。 年輕女性多數屬於尿路感染範圍,而男性中老年患者可見於前列腺疾病,包括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等。小便餘瀝不盡多與前列腺肥大有關,也有與膀胱功能減退,膀胱殘餘尿增多有關。 對於上述情況,一般需要進行尿常規檢查,並進行腎、膀胱、輸尿管、前列腺等超聲波檢查,必要時還要進行CT、尿細胞學檢查等以明確診斷,避免誤診。 作者為該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徐大基
化學治療(化療)的出現,雖為癌症治療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同時亦會為病人帶來嚴重的副作用。近年免疫檢查站抑制劑療法(免疫治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的興起,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有學者更於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的年度會議中指出,免疫治療或有望於五年內取代傳統化療,可見醫學界對此療法寄予厚望。 研究發現,部分癌細胞表面有PD-L1蛋白存在,如這些蛋白與PD-1受體結合,會關閉身體免疫系統中T細胞的功能,令癌細胞逃過T細胞的偵測和辨別,從而在患者身上擴散。 免疫治療針對抑制PD-L1或PD-1,包括阻止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和重新啟動T細胞功能,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和破壞。目前,PD-1或PD-L1抑制劑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多種癌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等。 臨床研究顯示,接受免疫療法治療黑色素瘤的患者平均壽命可延長11個月,比傳統化療多兩個月;此外,有21%的病人更能存活3年或以上。至於治療肺癌方面,免疫治療不但能有效地延長患者的生命,更能大幅減少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機會。(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系列之十一)作者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林珮珊博士
青光眼是一個複雜的眼疾,患者的視神經纖維因為各種原因逐漸受損,繼而影響視力及視野。治療青光眼,主要是透過利用各種方法,如藥水、激光或手術,來降低眼壓及其波幅,以保護神經線。 選擇性激光小樑整形術(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是近年引入而被認為相當有效的青光眼治療方法;SLT適用於隅角開放型青光眼,主要是利用低能量激光將小樑位置改做,包括以激光的溫度活化小樑網附近的血管細胞,並引來吞噬細胞清除小樑網上的雜質,以增強小樑之排水功能。目前,醫生一般會先在一個眼睛上施打180度約50個激光點,再觀察反應,因應需要施打剩餘的180度。激光後可能會引起前房有輕微炎性反應或眼壓短暫升高,可配合藥物減少副作用,大多數病人皆無任何術中或術後的不適反應。根據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七成的病人接受SLT之後可以成功降低眼壓達兩成或以上,部分病人更可減眼壓高達五成。SLT的降眼壓效果可媲美傳統的激光小樑整形術,卻較不會灼傷正常的小樑結構,也可根據需要反覆施打。 SLT暫時無法完全取代藥物治療,但希望可以幫助減輕對藥物的依賴,對於有些不適合手術、或藥物控制眼壓欠佳的病人、以及懷孕期間想暫停青光眼藥物的孕婦來說,確是值得考慮的輔助治療選項。 作者為香港眼科醫院眼科專科醫生
對於治療一般不太嚴重的退化性膝關節炎,除了藥物治療外,最重要的是患者有良好的生活、運動和飲食習慣。一些輔助藥物,例如葡萄糖胺,也有輕微功效。 若情況變得嚴重,而其他方法都無效,醫生才會考慮做手術。也就是說,當關節痛楚非常嚴重,關節活動幅度受到影響,以致患者不能得到正常生活和睡眠質素,而其他一切方法,例如藥物、物理治療、體重控制或行動輔助器等,也沒有作用,醫生便會建議換關節。 當然,患者的整體身體狀況也要良好,才能承受換關節手術的風險。這種手術一般適用於退化性關節炎和關節受損。治療免疫系統失調而導致的關節發炎,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椎炎等,醫生不會考慮動手術,因為藥物治療成效非常理想,除非長期關節發炎已經導致繼發性的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置換手術技術十分成熟,有效減輕病人痛苦,其效果也得到證實,並於去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由於關節退化通常影響年紀較大人士,故換關節手術以60至80歲的人士較多。人工關節也有壽命,在正常情況使用下一般也有15至20年的壽命。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
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按不同季節時令進食不同的食物,有助養生保健。甫踏入秋季,燥邪為患,飲食宜以滋陰清潤為主。不過,不少人趁天氣稍涼而多吃火鍋,圍著灼熱的火爐進食滾燙的食物,可使陰液虧損,若碰著體質屬陰虛火旺的人士,更容易有「熱氣」的情況,出現口苦口乾、喉嚨痛、長暗瘡、便秘或腹瀉、痔瘡等問題。 因此,吃火鍋不宜過多過量,食材應以新鮮蔬菜、清淡為主,盡量減少煎炸食物如炸魚皮、炸腐竹,燥熱食物如牛、羊肉及加工食物等,醬料亦宜少不宜多。若屬容易「熱氣」的體質,可以在食材中加入一些有助清燥潤肺、健脾養陰的食物,如鮮百合、山藥、栗子、鮑魚、芫荽及生蒜等,或佐以清熱生津潤燥的飲品,如蔗汁、竹蔗茅根水和山楂麥芽水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建議大家吃火鍋前,尤其孕婦、患有長期病患的人士如三高、痛風症患者等,可先向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火鍋食材,如此便可吃得更健康。作者為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連煒鈴博士
西醫學認為哮喘患者如接觸到刺激氣管的物質(哮喘誘因)如吸入煙、塵、汽油、油漆等氣味以及冷空氣等,可刺激支氣管黏膜,氣管壁周圍的肌肉便會收緊,因而收窄,周邊組織發炎紅腫,有時還會積聚濃痰和黏液,使氣管更為收窄,支氣管內通過氣體就會減少,呼吸的氣流受到限制,使患者呼吸困難,引起哮喘症狀。疾病主要是發生在支氣管,尤其是大氣道的可逆性炎症,所以稱為支氣管哮喘。非病發時期發炎,情況較輕微,並不阻塞氣管,但發炎情況仍然是長期存在的。若長期反覆發作,會逐漸累及小氣道,併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中醫學認為支氣管哮喘是由於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影響及肺、脾、腎,使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導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發病的潛在「夙根」。「夙根」遇誘因或感受外來邪氣引發,以致於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而發病,引起痰鳴氣喘。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喘息不能平臥為主要表現。故治療以祛邪治標,豁痰利氣為主,平時治以扶正固本。(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講師彭波博士
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是一項於自然情況下進行追蹤觀察的研究方法,主要目的是分析潛在危險因素及導致發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測量相關疾病的發病率或死亡率。 觀察性研究所用的數據一般會在診所或醫院內收集,所以數據能真實地反映普羅大眾用藥或發病的情況,為藥物安全範疇提供更多真實的臨床價值。現時醫學界通常以隨機臨床試驗(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作基準來測量藥物的效用及致病風險,而觀察性研究透過收集不同類型的病人數據,為隨機臨床試驗補充更多與藥效或致病風險相關的證據。觀察性研究能運用大數據去識別罕見和具長遠影響的疾病;相比之下,隨機臨床試驗卻不能偵查長遠的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及反映地區性的用藥情況。 由於觀察性研究不能如隨機臨床試驗一樣隨機分配藥物予不同組別,因此會為研究結果帶來不可避免的干擾因素(confounders)及選樣偏差(selection bias),得出的結果可能與實際情況有差異。但是,適當的統計數據分析工具能有效地控制干擾因素和大大減低偏差。曾有研究指出如觀察性研究利用可靠的統計數據分析工具和良好的研究方法,也能得出與隨機臨床試驗接近的結果。總括而言,觀察性研究是醫學研究上不能缺少的一環。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系列之十)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陳慧賢博士
不少中年人士受著肥胖及膝關節疼痛困擾,會選擇跑步、打波等運動來控制體重,但如果身體過胖人士,就有機會因負荷過重而令關節受損。想減體重而又可鍛練關節,或可考慮水中功能性運動(Aquatic Functional Training)。 因為水中運動既能消耗更多的熱量,水的浮力亦有助減輕關節負荷,令肌肉得到多方位鍛練,同時令關節受損的情況大大減少。另外,由於水中運動大多在水療池或暖水泳池進行,可以有效提升身體的新陳代謝率,使身體消耗更多熱量。研究顯示,水中運動所消耗的能量較陸上運動多。在水中進行各類肌肉群組的動作,包括:踏步、踏單車、擺腰、撥手等,再配以不同的輔助工具,例如水啞鈴、浮條及浮板等,肌肉鍛練強度可以大大增加,運動消脂的效果也更理想。 水中運動除有助減肥之外,亦可利用水的浮力、阻力、水壓等特性,預防及改善肩周炎、坐骨神經痛及膝關節炎等關節毛病。此外,水中復康導師可以設計功能性動作(Functional movement),訓練患者在陸上挑戰有難度的動作,例如上落樓梯、提手、跨步蹲、跑步及單腳企等,令患者可以在陸地上獲得水中運動的效果。Chinese YMCA提供專為中年人士設計的水中復健課程,詳情請瀏覽 http://kln.ymca.org.h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