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談及菲律賓新總統為了大規模掃毒,公然容許執法人員就地處決涉嫌販毒的人士。披著正義的旗幟濫殺市民,又何止菲律賓!我們現在每天追看奧運會比賽的城市,巴西里約熱內盧,警察濫殺市民的狀況更是空前嚴重。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報告,於奧運會開幕前的4月至6月期間,警察濫殺的數字比去年同期大增103%。越接近奧運,被殺害的數字更是有增無減,由4月的35人升至6月的49人,每日多於一名市民被殺。 由里約熱內盧於2009年成功申辦奧運到揭幕前夕,警察濫殺市民的數字多於2,600人,被殺害的多是年輕黑人,手無寸鐵,很多根本沒有犯案動機,只是在街上玩樂喧譁。但因為沒有嚴謹指引,警察便很容易以社會治安為理由而隨機殺人。 任何國家於申辦奧運時,必須承諾能夠改善人權狀況。諷刺的是,很多時候當國家得到舉辦權後,人權狀況卻每況愈下。 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中國政府便大規劃拘捕維權人士;2012年倫敦奧運,亦發現勞工權益遭嚴重打壓。 國家取得舉辦權後只聚焦於吹捧富麗堂皇的奧運場館和設施,從而贏取掌聲和國際形象,至於內裡的腐敗迫害,就只有人民來承受。 周五刊登
近日全球網上傳覽一幀來自菲律賓的相片,當中一名女子坐在街上抱著剛死去的丈夫痛哭,丈夫是因被懷疑是販毒遭警察當場擊斃。 雖然不少評論均確認其丈夫是名毒販,但我認為應該用「懷疑」來形容,皆因丈夫完全沒有經過審訊過程,沒有被定罪。如今執法人員的權力卻已超越法官,被處決的人失去申訴和公平審訊的機會,被剝奪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賦予的權利。荒謬的是,菲律賓早於1966年簽署及於1986年正式成為公約的締約國。 事件的發生源於菲律賓新任總統杜特爾特承諾以強硬手段掃毒,打擊毒販,因此賦予警察和特派執法人員使用超然武力,甚至將一眾疑犯就地正法。 打擊販毒的出發點雖然是讓國民免於毒品禍害,但總不能在沒嚴格規範下讓執法人員使用暴力,更遑論就地正法。事實上,許多被即時伏法的毒犯其實只是販毒鍊中的小角色,因為生活上的困難才鋌而走險,理應給他們改過的機會。 例如新加坡數年前已修改法例,只要販毒者能提供可靠資料而讓政府能夠打擊販毒鍊中的重要人員,便能夠減輕刑罰。雖然新法例仍有不足,但修例的出發點是基於了解很多毒販都是社會的低下階層,並沒有選擇。再說,新加坡的做法亦能使其人權紀錄與國際社會接軌。 一直以來,菲律賓於多個東南亞國家中,其人權狀況算是較為理想。現在,恐怕須重新審視。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的一句名言:「我雖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對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而多名立法會議員亦曾經說過。 言論自由和享有不同政治立場的自由一直是香港人的權利。雖然我們未必支持某些政治主張,但社會不能抹煞他們的聲音。 區區一個選舉主任,又怎能作出政治審查,公然踐踏我們的核心權利? 一個沒有依據的政治審查,不但違反香港及國際法例,更明確證明政府無心管治,只為私利,深化社會矛盾。 《基本法》第26條訂明被選舉權是香港公民的基本權利。根據立法會條例,選舉主任並無權力以參選人是否真誠擁護基本法以作出篩選。 再者,《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及第25條(《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第1及第21條),規定締約國有責任實現公約內之權利,而公約保障所有公民的投票與被選權,不因政見不同而受無理限制。 如今的政治操控不但剝奪被選舉權,選民可選擇的候選人的廣泛性亦因此收窄,我們的選舉權亦受影響。 特區政府的不擇手段更顯示當權者無意面對和回應社會的多元聲音。 你可能認為「港獨」是走得極端,但政府和社會必須認真了解「港獨」思潮。政府並不可以視而不見,抹煞思潮的存在;更有責任回應和處理社會核心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社會矛盾。 一個根本不是以社會福祉為本的政府,永遠無法得民心。 周五刊登
早前英國諾丁漢郡警方宣布對女性任意的性挑逗和非於女性意願下作出言論,如挑逗性的吹口哨,都可能紀錄成「仇恨犯罪」(hate crime)。警方表示此舉動是為要有效地打擊針對女性的騷擾和性侵犯。當然是否構成罪行就是視乎嚴重性,但紀錄是為了幫助了解情況和推動進一步性別教育。 諾丁漢郡警方的新舉動得到當地婦女團體的支持。有團體進行調查發現85%的18-24歲婦女曾遭遇到非意願下的性關注(sexual attention),遭遇到非意願下的性接觸更高達45%。不同程度的性侵犯對女性的生活造成很大障礙,如會避免到一些地方,減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出入要找別人陪同;大大影響婦女的安全和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 你可能會想是否過分嚴苛,這些行為都是平常事,何需過分介意?更可能會想,對妳吹口哨都是表示妳有魅力,根本是一種讚賞,為何要介意?無錯,這些就是我們經常會聽到的解釋。傳媒更吹捧這種行為,就如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和電視劇,劇中的「飛仔」通常穿著闊大的牛仔外套,在街上吹口哨挑逗美女,然後美女就會笑瞇瞇行開。 似曾相識的畫面令我們正常化性騷擾。然而這些正常的行為卻不斷縮窄婦女的空間和自由,更因社會正常化這些行為而令婦女需要自行承擔被騷擾的後果。 周五刊登
立法會選舉將至,有意參選的相繼開始表態和報名參選。今次立法會選舉可說是區議會角力的延續,不但傘後組織派人出戰,傳統政黨亦派年輕黨員披甲上陣。 泛民和建制均被指有太多候選人,不但將會鬥得「你死我活」,更擔心因此被分薄票源,令對方漁人得利。因此不同人士提出不同的選舉協調方法,希望可以集中票源,將對方擊倒;如之前社福界提議過的以初選模式選出泛民背景候選人,以及戴耀廷教授提出的「雷動計劃」,都是一些協調機制。 雖然有人認為今次選舉有點混亂,但五花八門的選舉和協調機制的出現正好讓我哋再次思考選舉的意義。單從政治權利來看,選舉是一個機制去令市民行使政治權力,因此每位合資格的市民都會有參選權和被選權。選舉是最好時機考驗一個社會政治權利的程度。協調機制從這角度來看便變得限制了政治權利。 然而,如果一個選舉制度是一個途徑去達致更深遠的社會發展,確保選出來的候選人的背景和能力就變得相當重要。協調機制於此時就變得有理有據。 政治權利不但針對選舉權,參與整個選舉過程,表達自己的訴求亦相當重要。市民的參與才能令選舉變得有質素,市民亦因此才能知道候選人的實力和態度。 周五刊登
英國脫歐的決定,除了是極左和極右政治理念的人士不信任歐盟作為地區監管架構外,基層市民也投入脫歐一票的原因,普遍是因為對移民和種族關係的民緒所致。 這看似對英國多年奉行的多元文化價值觀(multiculturalism)帶來很大的衝擊;但如果仔細分析各個城市的公投結果,其實對多元文化的理念帶來更大的支持和肯定。 為何有此結論呢?眾所周知,倫敦有近六成選民選擇「留歐」,其實另一個公投意向為留歐的城市是布里斯托。倫敦一直都是多元文化的城市;於2015年少數族裔的人口達44%,近期獲選的巴基斯坦裔穆斯林市長更令外界認為倫敦市民對種族關係回歸理性。 至於布里斯托雖沒有倫敦那麼多元種族,但45萬人口中有16%為少數族裔,乃擁有較多少數族裔的英國城市中排前列。不但如此,當地學者更表示少數族裔並不是自成一國,而是與當地英國人有相當的互動,包括工作和教育上。 相比英國很多城市,這兩個城市有著較高少數族裔比例,然而於種族仇恨驅使的脫歐公投中卻選擇留歐,打破既定的種族仇恨意識。 不同族裔需要互動才能了解和明白對方,打破種族定型觀念,亦是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核心理念所在。 周五刊登
英國首相卡梅倫就脫歐公投的結果辭職,看似已承擔責任,但須知脫歐的後果並不止於對經濟的影響,更對英國的種族關係帶來巨大的改變。 公投後的英國,各地隨即發生很多種族仇恨的攻擊,除了一直受到歧視的南亞人和回教徒,更多的攻擊是針對來自東歐的移民,如波蘭人和羅馬尼亞人。蘇聯解體後,前往英國工作和居住的移民有增無減,由於很多時其學歷未得到認可,因此他們多從事低技術和低工資的工作。 以往英國經濟未衰退時,英國本土公民因學歷較高而很少從事低技術低工資工作,因此外來人口能夠填補勞動市場的需要。可惜近年英國經濟衰退,失業人數大增,本地公民對低工資工作亦有所渴求。對很多本地公民來說,東歐移民和他們爭飯碗,故種族關係越來越緊張。 然而,卡梅倫政府不但沒有處理英國失業問題和種族關係,其緊縮政策更進一步深化種族仇恨。政府大幅削減公共財政開支,於2014年,卡梅倫政府已削減350億英鎊的公共財政開支,去年政府更說明於2019年前會多減550億英鎊。 削減公共財政開支的後果是很多公共服務將會受到影響,如資助年輕人和殘疾人士的就業計劃無法營運、圖書館關閉,託兒服務亦大幅削減。市民生活百上加斤,仇恨早已轉移到移民身上。加上卡梅倫上屆一上場便對平等和人權委員會的預算大幅削減,裁走近300名員工,令人權教育和反歧視工作大受影響。 種族關係不是朝夕能夠建構出來,政府的不干預和經濟福利政策更是責無旁貸。卡梅倫沒有反思,現在才來譴責歧視,實乃貓哭老鼠。 周五刊登
香港去年修訂《建築物條例》附屬法例,公共廁所的男女比例由2014年的1比1.5,提升至1比1.6。 以往男女廁所比例是唯一政府討論涉及性別和公共空間的議題。隨著市民的意識提升,近年有關性別、家庭崗位和公共空間的議題均得到社會關注,如母乳餵哺空間、兒童專用/親子廁格、性小眾(尤其跨性別人士)友善的廁所設施。這些公共空間的討論好像只涉及土地規劃和設施安排,但其實關係到社會性別價值觀。 較早前和一位研究性別和房屋關係的學者討論,原來早期的房屋大大反映當時社會對不同性別的取態,潛在很強的男女不平等價值觀。以四合院為例,四合院的設計是從大門進入,內院的空地被三面房子圍著,兒子居住在東西廂房,一家之主居於正房,女兒則住在內院後一個院子的「后罩房」,基本上與其他家人分開,不被看齊。 當然現在好像沒有如此性別定型化的房屋政策,但我們的居住和公共空間的設計如沒有仔細考量不同性別的需要,後果亦會構成性別和家庭崗位歧視。 當然,一個有性別角度的規劃並不容易,不但要處理實際需要,更要達致消除性別歧視和標籤效應。例如現時跨性別人士因沒有適合的廁所設施,往往需要使用沒有劃分性別的殘疾人士洗手間。雖然也許能處理生理需要,但卻錯誤標籤跨性別人士,沒有回應身份上的認同。 如何處理性別平等是個大議題,唯締造文明社會的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如何推動不同社群的參與,共建一個友善和適合居住的社會。這是港人的責任。 周五刊登
為期六個月的退休保障公眾諮詢(圖)將於下星期二(21/6)完結。很多民間團體於這半年的諮詢期非常努力推動全民退休保障。明知是一場硬仗,明知政府早有預設立場,說服政府的機會很渺茫,但他們依然盡力向市民闡述理念和立場。 能否說服政府屬未知之數,但看到越來越多市民關心退休保障,參與討論,甚至支持全民退休保障,民間團體的努力可說沒有白費。 不但關心退休保障討論的市民有所增加,民間力量亦帶來很多突破。一直以來政府將退休保障等同社會保障,如綜援一樣的社會福利議題看待。然而,除了推動全民退休保障的支持者和國際社會都一致認為退休保障是權利而不是福利外,理工大學最新的民調顯示,逾半月入五萬以上的中產家庭和近七成年輕人亦支持全民退休保障,打破退休保障只是貧窮長者議題的宿命。 然而,「急市民所急」的政府早已不存在。縱使不同民調都反映市民支持全民退休保障的比例甚高,唯政府不但沒有誠意商討,更表明由於現屆政府任期只剩很少時間,因此應該未能就退休保障作出任何進展。 政府的荒謬更令我們相信諮詢期完結並不代表我們因此停止表達訴求。我們更需要擴大影響力,包括於立法會選舉,選出支持全民退休保障的候選人,將退休保障議題於議會延續。 周五刊登
不足三個月後便到立法會選舉,泛民和建制均有新組織和政黨成立,有意參選的人亦開始紛紛表態。 戴耀廷教授倡議的「雷動計劃」於星期初正式啟動,不同傘後組織亦表示支持。「雷動計劃」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民調數據讓支持泛民的選民能策略性地投票,務求讓更多泛民候選人能成功當選。因此呼籲大家做過聰明選民,明智運用手上的一票。 但要作為聰明選民,又豈止臨到投票的一刻? 雨傘運動後的立法選舉,焦點當然放在政治取態上。新成立的政黨和表示有意參選的政治素人,不論泛民或建制,都打著政治立場的旗號,其他議題的立場可謂一片空白。 去年新加坡大選正是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後該國舉行的第一次國會選舉。這幾年新加坡的政治環境逐步改變,更多年輕人討論政治和參與社會運動,對執政人民行動黨有更大的批判,李光耀逝世更掀起對獨裁政權的反思。正當大家以為人民行動黨會因民眾的醒悟而於選舉大敗,選舉結果卻顯示執政黨出乎意料大勝。其他在野黨未能取勝是因為多年來未有機會發展,能力不足,在野黨的候選人未能表現出對新加坡社會整體發展的能力。最後選民依然「含淚」投給執政黨。 雖然香港的選舉成熟度遠超新加坡,政治立場於這個世代非常重要,但民生議題亦不能忽視。要建構一個適合居住的社會,民生政策,如醫療、教育、房屋和福利政策永不能忽視。要作為一個聰明選民亦需要關注候選人的多元面向,更要考量候選人是否空口說白話,有否曾經「講一套,做一套」出賣選民。市民大眾積極參與選舉過程,認清候選人,好好利用我們的政治權利。 周五刊登
早前選舉管理委員會發出《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活動建議指引》,針對互聯網上選舉廣告指引部分惹來特別關注。新指引認為「透過互聯網平台發布意圖促使或阻礙任何候選人當選的信息,將會被視為選舉廣告,但若網民只為發表意見而在互聯網分享或轉發不同候選人的競選宣傳,以及不是有意圖促使或阻礙任何候選人當選,則通常不會被視作選舉廣告。」 然而,如何和誰來界定「意見」和「宣傳」呢? 新加坡5月初進行補選,當地博客鄞義林和前政治拘留者張素蘭在補選冷靜日和選舉日中,在社會媒體網站轉載有關選舉的文章並發表意見。雖然他們轉載的文章早於冷靜日前已發表,但他們於面書(Facebook)上的言論被認為涉嫌違反選舉廣告條例,副選舉官因而為此報警。 星期二鄞義林和張素蘭到警署接受調查。原先以為只是簡單的問話,卻演變為前後多過五小時的問話,加入屋搜查和沒收電話以及電腦。警察更詳細地問關於每一個面書上的訊息有多少人按讚和有甚麼留言。 新加坡政府對鄞義林和張素蘭作出的行動顯然已超越單單針對他們兩人的調查,而是對所有國民作出警誡。警察透過翻查其他人對他們的回應,掌握其他人網上行為,甚至政治取態,擴大監控範圍。如此大規模的行動令市民不敢再於網上發表政治言論,甚至簡單的一個按讚都會卻步。 互聯網可以促進大家的資訊接收和溝通,但同時亦能變成打壓的渠道。周五刊登
退休保障諮詢期剩餘不到一個月。經過五個多月的討論,不同的民調反映大眾市民對全民退休保障的認受性越來越高。然而政府卻繼續視若無睹,在多場公開的諮詢會(圖)對可行的全民退休保障方案全不回應;與不同界別的諮詢會中亦只陳述政府的立場。林鄭月娥早前與商界討論退休保障,只強調全民退休保障會導致大幅加稅,恐嚇商界人士。政府的斷章取義只會令社會各界的分化越來越嚴重,加深歧視和矛盾。 政府委託「思網絡有限公司」於今年4月15日就退休保障對婦女團體進行諮詢,然而諮詢會的安排顯示政府根本毫無誠意聽取民間意見。有別於一般的諮詢會於周末舉行,這次卻於星期五的下午舉行,很多婦女表示需要工作或照顧家庭,根本沒法出席;政府諮詢的誠意有多少,可見一斑。 再者,諮詢會期間,每團體只有2至3分鐘發言時間,更無法確保意見完全紀錄在會議紀錄中;主辦單位根本毫無誠意讓團體充分表達意見及接受意見。各婦女團體因此對該次諮詢會的安排表示強烈不滿。 一個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不但要確保長者退休後能得到適當的經濟支援,更應達致消除歧視,建構共融社會的目的。縱使婦女團體一直強烈表達現行強積金和其他退休保障制度對婦女的保障完全不足、甚至構成嚴重歧視,政府卻視若無睹。政府於是次退休保障諮詢的既定立場更進一步深化歧視。 周五刊登
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新任主席陳章明(圖)上任一個半月已經不斷帶來驚喜;從表示自己對平等機會議題不熟悉、認為性傾向歧視立法沒有逼切性,以至突然認為性傾向歧視立法於一年內諮詢公眾為合理,更出席國際不再恐同日活動。立場急轉彎,令人側目。 早前平機會就性傾向歧視狀況發表了《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性小眾面對歧視嚴重,而社會對立法保障的支持度高達55%,比十年前多出一倍。因此社會,尤其是關注團體,對平機會就立法的立場特別關注。 然而,平機會並不只處理性傾向歧視。現行四條反歧視法例對平機會的工作有所規範,但平權討論日新月異,平機會早前向政府提交報告建議將現行四條反歧視法例合併,更提出七十三項建議,改善保障範圍。 有些建議涉及社會爭論,如保障同居關係,國籍和公民身份免受歧視等等。雖然消息透露平機會同事已努力為新主席「補課」,但新主席如何詮釋這些社會分歧亦是未知之數。 雖然平機會主席對平權議題不了解是件令人無法接受的事情,但如果新主席將他對安老服務和研究的認知連結平權概念,或許能對平權狀況帶來新景象。 人口老化,社會對長者服務和保障的訴求不斷增加,亦需多元化面對不同社群的需要。少數族裔和性小眾社群亦有老年化現象。然而,現行的長者服務未能回應他們的不同需要,因此於社會服務層面上構成歧視。這些正是非常實在需要處理的平權保障,而希望新主席能夠利用自己的知識對歧視狀況作出改善。 周五刊登
一直非常喜歡黃子華,他的每一輯棟篤笑都看過。因為好笑,亦因為每句對白都有潛在意義,反映時弊。 得知黃子華將有新演出,當然非常興奮,但看過簡介後卻有點「十五十六」。這次演出並非棟篤笑,而是舞台劇。 我不是藝術人,沒能力評論演技,況且看過之前的非棟篤笑演出,也有一看再看的衝動。但今次劇本的原著對我有一定的意義,因此有點猶豫。今次的舞台劇《前度》,乃改編自英國著名劇作家David Hare的作品《Skylight》(港譯《星空下的舊情人》)。 《前度》和原著的大綱非常相似,故事圍繞一名事業有成的中年企業家,於妻子過身後重新憶起以前跟他有六年不倫關係的舊情人,希望能夠復合,但因女主角離開後已有很大改變,因此再無法一起。 原著《Skylight》是我近期一個最喜歡的舞台劇。看似是個愛情故事,但其實蘊含著很強的社會反思意味。故事建構於1995年的英國,時為戴卓爾夫人辭任首相後的年代,社會階級極度懸殊。 女主角離開男主角後的改變是基於真正了解社會底下階層的困苦,故與生活於上流社會、歧視窮人的男主角分歧越來越大。David Hare透過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抨擊右翼政權對社會造成的分化和傷害,資本主義令基層民不聊生。 要充分表現《Skylight》的能量,不能只演繹好愛情情節的部分。究竟黃子華如何處理其社會意義,我很有期望,尤其香港現在的政局,社會矛盾和貧窮懸殊的狀況與20年前的英國亦能作對比。期望《前度》能秉承黃子華一貫的作風,對社會不義作出批判。 周五刊登
星期二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重審鄭性澤案。經過少於兩小時的審議,羈押了14年的鄭性澤終於獲得釋放。 2002年,鄭性澤與友人羅武雄等共7人,於台中一家名為「十三姨KTV」飲酒。期間,羅武雄持槍射擊天花和桌上酒瓶,警員蘇憲丕等人到場,雙方發生槍戰,蘇憲丕和羅武雄中槍死亡。鄭性澤因此被捕,及於2006年被裁定謀殺,判處死刑。 經歷14年,檢方提出再審,這次終發現可以證明鄭性澤沒有射殺警察的新證據,因此向法院提出再審和判處無罪的要求。至星期二法院開庭,審判長指再無羈押的必要,宣布當場釋放鄭性澤。 當得知鄭性澤能夠獲釋,那一刻真是高興得難以形容。鄭性澤的個案是我於國際人權組織工作時,首個我要處理的緊急行動個案。於台灣被判死刑後,死囚不會知道何時會被處決,上訴失敗往往是執行死刑的關鍵時刻。 四年前鄭性澤的上訴被法務部駁回,很大機會隨即執行死刑。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的朋友立即聯絡我們,希望透過國際人權組織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從而對台灣政府施壓,阻止執行死刑。當時的我,只是剛剛開始新工作,對很多事都不太懂,便急忙與台灣盟友撰寫緊急行動聲明,讓各地分會和媒體能夠持續關注和報道。 相比所有用盡心力爭取廢除死刑的台灣朋友,我們這邊所做的可說完全微不足道。但鄭性澤多次徘徊生死邊緣,甚至可能早已枉死,想到這裡,不禁覺得心寒。 社會大眾痛罵殺人犯殺死無辜市民,怒斥需要執行死刑時,大家又能多肯定被判死刑的人士不被冤枉?死刑下枉死的死囚又有多少人?又有人會為他們喊冤嗎? 政權何嘗不是隨機殺人,實與其他殺人兇手無異。 周五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