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一篇叫《人工包埋》的東西,大意是說香港人只要人工夠高,很多人即使被精神虐待,天天面對最可怕的人事和政治,還是能硬撐下去,因為在香港這個甚麼都用錢來衡量成敗的地方,有錢就好。我沒有認同,但這就是香港的情況。 今次倒轉過來,又想起另一件事。有一天我們三個「天下間最奇怪的小老闆」又在討論著「最奇怪的管理議題」:「喂,今日呢,全公司都好似好懶散喎,大家都喺度玩玩玩,但又差唔多時候放工。咁今日咪冇咩做過嘢?好似唔掂喎!」「唔……但我哋頭先都好似有份玩喎。」「係囉,同埋其實我覺得,人工係包埋吞泡。講真啦喂,點可以一日連續9個鐘都做嘢呀?會癲㗎喎!」「咁又係……咁算啦!」我們誰不會偷懶呢?我們是老闆,難道就每一秒都在努力奮鬥?沒有啦!我們有時也會在同事搏殺時下去餐廳吃個沒壓力的午飯;我們也會突然睡醒覺得很累很想WhatsApp同事說:「今日有啲唔舒服,唔返喇!」人怎會不想懶? 因此,我們又要提醒自己了,如果一天工作時間是9小時,我們要預算當中有3小時,同事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聊天、睇劇、玩Facebook、望天、望地、甚至放空……我們想同事有些時候能夠盡力而為,那就要讓他們平時有透氣的空間,道理原本就很簡單。 「係喇喂,我哋好似食Tea都食咗3個鐘。不如返公司囉。」「好呀!行啦!」「邊個俾錢呀?猜啦!」我們3個又成功解決了一個管理危機,但我們的人工是「包埋處理和管理同事」的,這只是份內事,我們決不會自滿。
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布了一個調查結果,原來你下決定的時間,非常影響你最後下的決定。研究人員拿了10個月的法官結果來做實驗。那些法官要決定是否假釋一些罪犯。結果很神奇,原來法官上班初期會比較容易假釋罪犯,然後因為下決定下得多了,累了,假釋的比率一直下降至零;然後午餐回來後,假釋率又上升回到一早的程度,接著又因為思想累了……假釋率又會跌回零,直至下次休息回來。10個月的數據中,包括了不同罪犯,而結果依然一致。 研究人員分析,人腦就有如肌肉,不斷做決定就有如不停運動,其實一樣是會攰(Decision Fatigue),會失去意志力(Willpower)。而當你工作累了,你會選擇做最易的決定,在法官來說就是「否決假釋」,因為這樣他就不用冒風險了。 你也一樣會累,而且大抵你會比法官更易累吧。因此你要在下決定前留意5個點子: 1.簡單的「每日決定」在之前一晚先做,例如明天穿甚麼之類,那你早上就不用浪費意志去想了; 2.永遠先做最重要的事,愈早做你愈醒目; 3.不要下決定,而是下承諾,把一些事情定了在行程表上,然後只管跟著去做; 4.事必要做下重要決定的話,最好先吃一下; 5.把所有複雜的事情簡化,那麼你就可以下更多更好決定。 那為何我會突然寫這個?因為……我沒有工作累了,而是玩累了,而又剛剛看到這個,覺得很有意思就寫出來分享一下。希望這個決定沒錯。
在政府公布貧窮線的同時,我在某同事的Facebook看到這樣的Status:「我老竇鬧我話幾時先肯揾番份正正經經嘅工,聽到呢個問題,我崩潰了。」 他憶述跟爸爸的對話。「咩為之正經嘅工?」「朝9晚5。」「除咗政府工,你試下走出去搵一份朝9晚5搵到過萬蚊嘅工俾我睇下。」「油漆。」「哦,我做油漆你就會覺得我成功?」「起碼好過你唔知依家做緊啲咩,你唔見人哋個仔,一畢業出嚟做金融,萬9一個月,一年後再加。」「你朝9晚5咩?你未試過OT?」「我個行頭點同。」「你又知我行頭唔係?」「我連你做緊咩都唔知。」「成本書擺喺枱頭,全家人都知,就得你一個,我解釋咗幾多百次,都仍然係話唔知。」「咁你想我點?你想我向你道歉?」「我只係想知,我依家邊忽唔正經,我OT有冇同你呻過辛苦?我有冇帶到麻煩返屋企?我趁後生捱下係咪錯?」 我是他的老闆之一,我也覺委屈;替他難過,也為香港的創作行業難過。說天馬行空,我有時覺得金融業的衍生工具、投資產品比我們更不腳踏實地;談意義,我覺得我們也活像油漆工人,只不過工人為牆塗顏料,我們為香港人生活塗色彩。真正的爭議其實在於——我們沒有在「畢業出嚟做就萬9一個月」。這條「文化界貧窮線」跟「貧窮」一樣,很難完全滅絕。要滅「文化界貧窮」,除非先把「創作行業=不正經」這個念頭抹掉。但又其實,這個想法正正不能滅絕,不然「唔正唔經」的我們還如何找東西來取笑呢?我常常都說,如果上一輩開始同意我,即是我老了。我希望同事爸爸每天都罵他一頓吧,這是當代創作人的指標。因此,Wyman也被李純恩肯定了一遍。
上星期,我30歲了。我花了點時間去回顧一下自己,我驟然覺得,又是時候改變了,而那個改變,最好是朝好的方向。 身邊的朋友都差不多這個年紀,我發現大家都在默默變化。從前我們總是比較即興,了無羈絆,現在都越來越深閨。就這半年的某一個晚上,我醒起來了,大家都有家室了。還有甚麼地方比家更令人舒適呢? 廿來歲時,總是在乎別人的說話,同時卻又自信心最強大。如果你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那你可能沒有年輕過。而即使你是個很沒知覺的人,你也會被歲月推動成長。我就常常看著七老八十的老人家,幻想著,他們還在乎自己的外表嗎?還在乎別人的說話嗎?還憎恨嗎?他們只想吃半飽,過快樂的一天,或許這就是老人的智慧。 不同年齡的人,應該做不同的事。因為孔子也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不明白的話,學我一樣,先去Google一下吧。)不同年紀的大家,因為身體變化、經驗累積、財產累積……人生觀是應該跟著改變的。 從前我寫專欄,有些時候,會想想讀者喜歡看甚麼,或者在留意甚麼,然後我就順著大家的思想去寫。但30歲的我覺得,我不想再為誰服務了,我喜歡寫就寫吧,碰巧大家有共鳴是樂事,但我不強求。 人到30歲,還要偽善嗎?還要在乎別人的意見而做出失去自我的行為嗎?比我有智慧有文采有學養的人多的是啊,我想我要做的,或許就是繼續自說自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