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否認,現時全港最大的傳統媒體仍然是無記,但當下最大的媒體應該就是Facebook了。自從Pokemon Go在今個星期正式登陸香港,又再一次看見兩大媒體的角力。 首先全日都在玩手機的一輩,已經連最近無記在播甚麼劇集都說不出來(美劇韓劇日劇反而還更清楚,因為有用手機看)。然後Pokemon Go一上架,所有人都在街上面捉精靈,屋企都不肯返了,還談甚麼電視? 然而,Facebook不像無記,Facebook是公開的,你喜歡玩你就可以玩,即使你是特首、黎明……抑或無記。所以無記其實也可以見大家都出街玩手機的時候,製作一些有關的內容放在Facebook(這幾天的Facebook不全都被Pokemon洗板嗎?誰想自己多人看誰都要說Pokemon啦),那他們就能搶回一點注意。似乎他們沒有,暫時仍然沒有這樣做,讓年輕手機族繼續遠離電視。他們的Page仍然在宣傳《城寨英雄》《一屋老友記》…… 我時時幻想,香港電視台(也不一定是無記)何時才會再有一個即晚節目,像以前的《歡樂金宵》或者現在美國的Night Show(但絕不是《今晚睇李》),即日度,即日做,即日回應香港最新發生的事?如果那個節目做得好(肯定要好多好多人一起參與,而且創作組超強超快超多人),把它放在電視也好,Facebook也好,其實一樣會大紅的。你看看我們的Facebook,不也是偶爾就會出現Jimmy Fallon,Jimmy Kimmel,Conan O’brien的翻譯片段? 《黑紙》《100毛》《毛記電視》共同創辦人
最近有同事跟我講,觀察垃圾桶可以觀察到很多人性(講明啊各位同事,我是說觀察人性,不是觀察冇人性啊)。 公司最近一兩年的最大進步,就是多了很多垃圾桶,放在不同同事的座位附近。原本我們沒有說過垃圾桶是屬於誰的,但有人的地方,就自然有人佔據,他們開始私有化垃圾桶。坐得最近該垃圾桶的同事,大家都默認他是垃圾桶主人。 有一次,有同事甲喝完一杯飲品,剛剛經過同事乙的位置,隨手的把杯丟進同事乙身邊的垃圾桶。同事乙說:「喂,你這樣把東西丟進人家的垃圾桶,又沒有問過人,是不禮貌的。」同事甲呆了,但半刻後他又覺得這個蠻有道理,然後他說了句不好意思再把垃圾執回來(沒有很污糟的),最後丟回公家的垃圾桶。 至於公司pantry內的那個公家垃圾桶,是公司其中一個景點。它可以有機地生長到比自己原來高度再高三分一,而保持在一種像股市一樣,看似平穩卻又暗藏殺機的水平。同事看見它還未滿,丟垃圾;咦?差不多滿!仍然丟;滿了?才不!丟了垃圾都沒有滾下來,即是可以丟啦;滿到鼓起來了?找縫隙把垃圾放進去!這不是環保嗎?終於……會有一位不幸的同事,丟了一件垃圾,引致垃圾泡沫爆破……垃圾山倒了……然後……不幸而好心的同事會執一下再鼓起勇氣幫忙換垃圾袋,不幸而很忙的同事就是……不屑一顧。這個垃圾桶問題,很多同事在WhatsApp group內說過,提醒大家帶點公德心,只是問題從來沒解決,然後……大家都放棄了。 至於我,自己吃完的飯盒之類,會直接丟出後樓梯的大廈垃圾桶。但回想如果那個大廈垃圾桶滿瀉了,我還不是會丟在垃圾桶旁算數?算了,大家都自私,沒誰比誰高尚。
最近DSE放榜嘛,但若然不是傳媒的報道,我身邊又沒有認識的任何人考DSE,其實我是沒有很大感想的,始終我會考都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唏噓地呼出一口氣)。不過,每次聽到大家熱烈關心狀元榜眼的成績及出身,再瘋狂了解他們未來想做甚麼職業……我又再回想起幾年前寫的專欄。 「每逢放榜,例必把所有狀元找出來,再訪問幾個身體有殘障,又考得好的學生,最後狀元必然吐出一句:『我好多謝父母親;也希望自己的能力可以回饋社會。』 他們的成績那麼好,固然很厲害,當然也要讚頌一下,始終他們是下過很多苦功的。可是,下過苦功的,又何止這些狀元呢?光宗耀祖的有數十位,但同樣寒窗苦讀的是其餘四萬人。」 「我從來沒見過一個狀元走出來,替大家控訴教育制度的不是,然後在記者面前,即時把成績單用一把火燒掉。假如你是天才,你要用會考制度來證明自己?沒有了那張成績單,原來你就會變得傻頭傻腦? ……我心裡為坐在禮堂一角,其實考試很出力但成績不理想,沒受任何鼓勵的同學流淚。」 聽說今年的狀元又是根 據「香港國際慣例」,不是想當醫生就是律師。醫生律師當然好叻,但怎麼全部叻人都是做這些?總是沒有一個狀元會站出來說要當下個Mark Zuckerberg,或者說要改變香港的政治現況?我希望他們只是像2000年時就讀華仁的10A狀元蔡宗衡,當時他的志願也是當醫生,不過在16年後的今天,他已經轉了在大學做研究,不行醫。雖然他沒有了醫生的光環,但他說要追尋理想,啊,多麼有型。 《黑紙》、《100毛》創辦人
曾經看過報道說,當代詞神林夕除了作詞寫專欄很厲害,連投資都是高手,友間更有「地產小王子」之稱。這樣冒犯的把夕爺拉下水,純粹想說——嗯,會投資的也不一定面目可憎,有財氣亦未必沒有才氣。只不過大家總覺得銅很臭,又或者愛幻想書(以至書人)總是香。 我不愛投資,投資卻找上我。我雖已非青年了,又未算踏入中年,但我仍然算流住半滴廢青的血。如果和別人討論「投資」,只敢細細聲,生怕被誰發現,周身唔自在。只是生存生活在香港,你能逃得過「投資」嗎? 香港有所謂「老強金」,亦即「強積金」。(我猜「夕爺」可能真的沒有供過?)我雖和拍檔同是公司合伙人,卻也同時是打工仔(自己出糧給自己),我們都要供強積金。而我們對基金都毫無認識,亦沒有得揀唔買,點都要揀一隻。它蝕了我的30%,我都沒有辦法,唯有退休時食少啲住細啲吧? 我是廢青,當然要去旅行,又要留意外匯……上下波幅不過影響幾百一千,卻每天打開匯率金晴火眼,別人睇見我,可能以為我入咗一百萬……其實一百萬Yen都冇啊。 再廢的廢青都要住嘛,偷偷的上網睇睇樓市,嘩……原來上年平均樓價成交都五六百萬一間屋,唉,都係快手刪番返個Browser啦。看來還是要說句老套話作結——做好自己份工,就是最好的投資(其實真相是,如果連份工都唔掂,本都保唔到呀)。 《黑紙》《100毛》《毛記電視》共同創辦人
這真是一個荒謬又令人無奈的社會。現在的家長為了要贏在起跑前,連射精的時間也要計準,極致是生出個年頭誕生(最好是1月)的BB。因為BB在成長的初期幾個月之間已經可以成長很多,所以幼兒班面試表現中大BB自然比小BB(年尾出生的)的好。學校也真的趨向較易收大BB,因此家長就更在乎了。 試幻想一下,十年後的香港,BB長大了,大概是要升中學吧。班內的同學都是1月至4月出生的,除此之外還有幾個超大B(早一年12月出生,刻意遲點入學,反而成為超大B)。他們尤其難找8月至10月的同學,他們的世界中,很少有「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和「天蠍座」的朋友。如果身邊出現這些星座的人,他們會開玩笑說:「噢撈!你們是上一代的人嗎?」 生日派對都在1月至4月搞的多,全部人的出生日期都差不多。如果你是相信星座的話,「山羊座」、「水瓶座」、「雙魚座」和「白羊座」將會是未來人口的主力。而根據網上的星座資料,不同的星座要配對地結合才行,而由於星座的供應不平均,就好像男女比例失衡一樣,會有很多人找不到伴侶。 最後,因為越來越少人找到對的人,結婚產子的人數下跌了,連1月至4月出生的人也減少了。再過50年後,「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和「天蠍座」變得很稀有;100年後,嗯,香港人應該正式絕種了。 我為自己將要絕種感到光榮,將來我希望自己在博物館出現啊!名牌上寫的是「最後一代的香港處女座」。 《黑紙》、《100毛》創辦人
實在不敢將自己公司自誇為關公聖手,能把一切事情化解,但說到遇上關公災難,其實很不幸的說——我們經驗還蠻多。然而,關公多是自找而且很低B的,每一次公司上上下下有人闖禍,我們都會含著半滴眼淚:「點解……點解要咁樣犯錯?」很多時候只要小心一點,關公就不會那麼易顯靈。 假設你也是公關,關公一經遇上了,最需要放下的是自己的固執和感受。「究竟自己有沒有錯?」很多時候很重要,如果你在討論的是有關原則、信仰、信念;不過更多時候,那只是一種喜好。例如品牌請不請歌手或者誰來做嘉賓,是不存在對錯的,只分受不受歡迎的,受眾喜不喜歡的,最後能不能使他們給錢你賺的。 如果你永遠以「公司最大利益」為依歸,接下來的答案就常常會變得很明顯。要立即道歉的,就學Leon立即道歉;不用道歉的,就出來開個玩笑打個圓場。只不過我留意到,好像大多數人也誤以為自己不用道歉,而不道歉其實只是因為怕沒面子……那就是考慮了自己,卻沒有考慮受眾的感受了。記住你是在做生意,公關永遠要照顧的是受眾的感受而非自己(和自己公司)的感受。 可是,有些時候是必須把利益暫時放下的。假如你的行為影響大家的原則、信仰、信念,就要先照顧這些比利益更重要的事情。而如果你仍然覺得做生意只要談「利益論」,好的,沒問題,那其實你也可以演繹成——只要你暫時把利益放低,而時機正確,有一天利益終究會回到你手上的。 《黑紙》《100毛》《毛記電視》共同創辦人
香港一直以來都有種精神,就是周身刀。縱使未必張張利,但最後要用到時,未必能刺破甚麼也總能刮個皮毛。例如我之前說過,香港明星是天下間最萬能的。原本當歌手的,又走去做戲;原本做戲的,偶爾又會唱歌;原本做編劇的,又會去當DJ;原本寫書的,又去做戲……好像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人,四大天王誰不是又拎最佳男歌手,又拎最佳男主角的? 這個當然未必很好。看看娛樂事業最厲害的荷李活,除了一些個別例子(客串一下總有吧),你不會看到畢彼特(圖)去認真唱歌出碟,Justin Bieber也不會說要拿奧斯卡。這是因為別人的世界大,別人的娛樂真是很偉大的工業,而我們市場細,受眾能夠認得的人就是那麼多,人紅了就乜都得,理得你叻唔叻。你當然可以覺得Twins外表一流,斷估沒有人會大膽說她們真的很適合唱歌吧?但她們可是有資格在紅館開演唱會的。 好像我們公司的同事,寫稿的又要去做戲,做美術的又要去做戲,做戲的又要寫稿……我們幾個創辦人,由一開始從來沒有出過雜誌,又要去試出雜誌(雖然那仍然是非一般的雜誌);從來沒有做過戲,卻又要做埋編劇加導演……那種瘋狂,那種「得啦,有咩咪一路做一路學囉~~」的率性(應該很多人視之為不專業?),完全合乎香港人乜都識,最緊要識變的處事態度。 其實很多時候,你話自己識,別人就相信你囉。而又當你有足夠自信,吖你做出嚟嘅嘢又竟然(可能會)似模似樣,唔似生手做……真是神奇。在完成工作前,請先相信自己吧。Twins都夠膽唱,你就夠膽聽啦。 《黑紙》《100毛》《毛記電視》共同創辦人
如果每個人都純粹跟隨自己性格和情緒來說每一句話,生氣時就不理後果胡亂吵罵,開心時就不理世界在轉胡亂分享……我猜這個世界會變得很吵耳(嗯,其實已經很吵了,你試試看看面書,就是每個人隨心而發的結果)。 我一直在練習更好的說話技巧。當然,可能對我來說,說話技巧的第一步,就是和蔣元秋一樣,應該「講少啲無謂嘅說話」。有些人要循序漸進,先少點得罪人,其實已經在進步(之所以,大家現在都很少見我公開講任何說話了,哈哈)。 而我也努力學習把說話盡可能跟情緒分開。很多人出現關公災難,就是因為說話和情緒扣得太緊,他們看見689耍小孩子氣,經過胡亂地唔經大腦亂發脾氣時,就懂得用第三者角度去評價和批評。然後當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時,卻又同樣地唔經大腦亂發脾氣,說出一些「一日後回看就知道會後悔」的說話和行為。 我希望自己每一次,在要說一些重要說話前(當然不是時時刻刻都這麼嚴謹,和熟朋友說話帶點亂來也是人之常情),或者想在面書發表偉論前(任何事情在面書上公開後,就會留底,我覺得這個還更嚴重),問自己「這樣寫和說,是不是對自己和對世界最好?」如果反覆思考後,仍然覺得這已經是最好的,最少對自己沒有害,才真的公布吧。這是三歲時老師就有教的「三思而後行」,怎麼大家都好像忘記了似的?亂罵人,最後害了自己,或者讓人覺得自己小家,純粹為了宣洩,是我希望自己能夠戒掉的行為(嗯,再說一次,之所以我已經沒玩個人的面書了,哈哈)。
我覺得,電視和電台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定時定候」和「24小時廣播」。他們不脫離這樣子的模式,生存會越來越辛苦。 有了互聯網後,人和節目是互動的,你想看時才「On Demand」點看,不需要「定時定候」追看任何節目。那「定時定候」又會產生甚麼問題?就是那個節目「一定要做」!因為原定的時間來到了,節目一定要出街,然而,那節目可能時機未到,或者準備不足,或者乏善足陳。「24小時廣播」產生的問題也類似,因為每天要製作24小時精彩節目根本是沒有可能,即使你的節目已經很精緻,現在大家每天能給媒體的時間也很少,15分鐘?30分鐘?1小時?那剩下來的23小時節目就不應該做出來啊。做出來也沒人看,幹麼?就是為了塞滿節目表? 新媒體的可愛是,想到才做,做就要快,夠了就停,沒任何顧慮。大家當然可以事後重溫,但互聯網是即時的,所以不能夠做到「時令」其實就等於「很難Hit」,這也是為何大家都說「新媒體」總是要追趕新話題,然後盡快玩爛佢,這根本是「互聯網」精神,而不是新媒體的問題。 那「傳統媒體」下一步可以怎樣?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結束「傳統媒體」的部分,不要怕放棄(你不放棄手執的,你接著就拿不到),將所有資源全搬去做「新媒體」。不過我知道這個說易行難,所以唯有再想下策——以後只做Live的直播節目。只有直播,才不可以「On Demand」,才是「必須當刻就要看」。就像睇波,你只會看Live(即使是深夜),從來沒有人喜歡看重溫。這樣就有機會令大家繼續「黐住你」,「24小時廣播」才尋回意義。 《黑紙》《100毛》《毛記電視》共同創辦人
想不到台慶後感是這樣開頭的——抱歉,我們的「毛記台慶」有點甩漏:過場時間太久,咪聲時有失靈,控制時間很差所以超時一小時了……不過我知道同事們已經出盡奶力。的確,是我們太貪心,永遠要求太高,稿件改至最後一刻,才令後來的準備沒想像中好,要怪似乎只能怪我們幾個負責人。要人寫觀後感,一定需要很大動力,所以我們感激每一個向我們提意見的人,我們幾個會盡量看完所有觀後感。抱歉,但亦多謝。 希望我們進步的聲音,我們都聽到了。但不得不更加多謝一班說著「無論如何,我都支持毛記!」的觀眾。我想告訴大家,他們不是吃錯藥,中了降頭,變成了好像盲撐。事實上,他們都是我們一個一個默默的儲回來的。可是,他們不是普通的一個觀眾,更不是粉絲,他們就好像是我們的朋友。你和朋友最初認識,互相了解,然後發現大家投契,偶爾一起出發,經歷過一些歲月,互相很有感情……而當你朋友挫折了一下,我猜你想到的不是放棄,而是表示支持和鼓勵。我們知道毛記已經儲下了一班好朋友。好朋友永遠是在你遇到難關時才更容易識別出來的。 來做嘉賓的鵬哥說:「有班人成日畀人試咪,但就好少有人畀Like。」試咪的部分就交給我們幾個腦細sss吧,我將所有看完這個台慶的朋友們,留給我們不少的鼓勵和感動說話,全部獻給上上下下所有同事們和合作單位。沒有他們一直咇盡奶力,我們就沒有那麼多朋友。台慶呃到的每一個Like,都是他們落力換來的。 《黑紙》《100毛》《毛記電視》共同創辦人
511,下星期三,就是「毛記電視」一歲台慶,這一年也過得真快。仍然記得開台前,有人跟我們說:「要基本每日出一條《六點半左右新聞報導》,再定期有其他節目要做,有時仲要拍下廣告(唔係邊度有錢出糧?)……我覺得咁樣嘅密度,係冇可能做到嘅,或者要接受好多時都做得差差地。」然而,不論你覺得我們的製作夠不夠劣質,我們就這樣過了一整年。當別人仍然在集思廣益……討論……研究……發展……計劃……「多媒體發展之路」之類,我們已經用快步走了一年。況且,路總是應該走出來。 我們沒有走得特別快,也沒有走得特別好,只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走,一天一天的默默走。如果我們敢認少少叻,我覺得我們最叻的就是勤力。當別人覺得逢一至五都要做《六點半》很難,而我們三個腦細就由第一集到現在仍然在輪流負責創作;當別人覺得紅日《六點半》很自然會停播吧,但我們仍然照做;當別人看完《分獎典禮》以為我們會等一年才搞下個大show,我們就於2月時已經book好會展中心8千人場館,3月公布《萬千呃Like賀台慶》,震驚了中國100億人……嗯,好的我承認了,與其說我們幾個(再加上幾位跟我們一樣瘋狂的同事)很勤力,其實我們是喜歡surprise人然後觀看別人的表情(因為諗諗下,明明我哋就好想日日放假去玩……邊個唔想?)。然而要surprise人就只能靠勤力,因為我們都不是很聰明。 在多謝一直以來支持我們的觀眾和讀者之前,必須衷心感激公司內陪伴我們上路的同事。我們幾個係癲,但冇佢哋一齊癲,毛記唔可能成功變咗間中小型瘋人院,極其量只能夠做到「黐黐呆呆坐埋一枱」,幾鬼冇氣勢。(BTW,冇飛嘅朋友,記得511當晚8點半,開viuTV 99台睇直播)
我記得我們有過這樣的討論,而這個討論是在幾個月前,那時的風向還沒定,劉兆佳都未放風——究竟689會唔會「被連任」?嗯,一定是直接討論「被連任」而不是「連任」,因為香港人根本就沒有權選擇,689自己也不能選擇,大陸給他選他就有得選,大陸不准的話他就沒戲。 有人說,當時的風聲在說現在的領導很鐵腕,要讓香港人知道中共的強硬,689要被連任了。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會令香港人覺得中央把手插得更深。不要只說黃絲了,689是連藍絲有時也忍不住抨擊,這樣低民望和搞亂香港的人也能連任的話,其實不是出黑手根本沒可能,為了表現自己的鐵腕,中央真的要如此力排民意? 於是又有了另一種方向。誰都說中共不是蓋的,他們手段高強,聰明又蠱惑,那……假設他們真的有大智慧……他們應該知道現在換走689,市民一定很高興,反而會對中共產生好感。真正的聰明是連自己的脾氣都控制,不和大眾玩小孩子氣(689沒智慧的地方在於,他就作為特首,卻處事心態像個小孩子,永遠不服氣),目標為本,只要計算過中共最後有益,就應該拉689下馬。事實上,689已經把香港搞得很差了,只要一踢他走,下一個人很輕鬆就拿進步獎。 我急不及待2017年快點來臨,能看到689執行李的畫面,當然更不介意他在2016年就提早走啦,香港有病,一天都嫌多。
我說的政治,是辦公室政治。雖然我只打過一次工,然後就和拍檔搞自己公司(說起來,我們三個創辦人都是只打過一份工然後一起創業的),但我偶爾和同事說「我哋公司比較起其他公司,好似已經算少辦公室政治」,他們都同意。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三個都不喜歡辦公室政治。 公司是平等的,你叻嘛你說的東西有Point,好的這次就跟你吧,目標為主,把事情做得好就可以,其他東西我們都不在乎,即使你唔夠有禮貌又遲到早退,即使你日日黑住面同我們說話,即使你放工後從來冇同任何同事有交集。只有做到嘢的同事才得到掌聲,只懂擦鞋就只會被唾棄。所以公司內只有很沒禮貌的(真是有的,哈哈),而沒有很愛奉承的(知道沒有效就不會啦)。 事實上,我們幾個在舊公司已經有此風範,只是阿Bu為人隨和,比較親民。我自己已經有足夠的朋友,其實也不太需要在辦公室內再結交更多朋友,大家是同事就夠了。於是,我在舊公司甚少出席同事生日會或者任何聯誼活動,現在公司搞聖誕聯歡會,腦細部出席的主要是阿Bu,我和林日曦就未必出現了。很多人一定很驚訝,腦細連聯歡會都唔到,但我們覺得自己唔出席,同事或者更高興,所以我們就盡量不積極出現了。 同事和同事互相玩手段?我們不太理會,你們有甚麼自己打交打完就好去做嘢,做嘢做得叻的同事就是贏囉。這樣的世界還比較簡單,天天猜度上司和同事喜好才是地獄。 《黑紙》《100毛》《毛記電視》共同創辦人
有天我隨口問起同事,他們的父母怎樣看我們(包括他自己),很多同事說他們都不太敢跟家人分享太多在這裡工作的感想和逸事,因為他們的父母很多都是藍絲。 黃絲藍絲都分很多種,總而言之,我們公司最少的肯定是藍絲(我不敢肯定公司內有沒有藍絲,面上看是沒有的),但怎麼原來我們的父母總是藍?例如有位同事跟我說,2003年的時候,他首先參加七一大遊行,那時候他還是個初中生,然後他爸爸為此跟他吵架時,憤怒得一拳擊在石屎牆上,拳骨碎了要進醫院(嗯,我不是在暗示藍絲的IQ水平低下啊)。另一位同事年多前參加了佔中(因為我們公司讓他們暫時放下工作去參與),他說他的家人跟他說:「你出咗去就唔好返嚟!」(嗯,最後我同事當然照出去了,然後又如常的有回家。) 怎麼喇?藍絲家庭不是好應該培養出藍絲的嗎?即使我自己的父母對我比較放任,也還是常常嘮叨叫我不要太接近政治,大陸的錢還是要賺。為甚麼我從來都不會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後自己走自己的路? 首先我想到我們公司算是一間有關創作的公司,同事都不喜歡跟循別人的法則,有此性格才可以做創作。然後我想到大家的年紀,還未需要擔心這擔心那,追逐理想就是首要任務。但更重要的是互聯網,讓我們看到大世界,知道世界對於公平自由民主的標準,於是才鐵了心去追隨。大膽的說,未來世界肯定會送到我們手上(其實都不用大膽,這只是自然的衰老和進化)。長輩藍絲仍然不肯面對現實的話,下次憤怒得擊在石屎牆上的,可能就不是拳頭了。 《黑紙》《100毛》《毛記電視》共同創辦人
每天打開Instagram看著這個美妙的世界,世界真的會變得很美妙。而且Instagram的Filter也幫了很大的忙,那些相片經過濾片調節畫面顏色後,每一張都成了美麗的藝術品。 大家都住在同一個地球,大家都去差不多的地方旅行,但我往往覺得Instagram內的世界總是比較美好的。例如很多朋友去東京賞櫻,誰都把櫻花拍得花團錦簇,繁花似錦似的,事實上現場或許疏疏落落,只是大家懂得「角度的重要性」,在偌大的新宿御苑將幾棵盛開的櫻花拍成一片花海。也有行山的朋友很愛分享山景,相內的世界有時美得像詩,但一路走來幾小時的山路其實都沒甚麼特別。如果你看了相片就以為風光處處,然後跟著期待去旅行,恐怕失望居多。 當你了解到世界被濃縮的意義,你會開始用「反濾片」來過濾Instagram,你會知道現實的不一樣。不過,這又同時帶來另一種反思——世界也沒有大家看得那麼差。雖然我們每天營營役役,重複又重複走在同一條路,上同一班車,吃同樣的午餐……然而只要你懂得留意生活中的一點小火花,一幀小風景,然後放大處理,甚至加入濾片再紀錄在腦海內,其實世界也還是蠻美好的。 誰都不會分分秒秒都在發光發亮,像Andy Warhol所說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每個人的Instagram都應該有15張值得被貼堂的作品,世界沒你看得那麼好,也沒你感受中那麼壞。 《黑紙》《100毛》《毛記電視》共同創辦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