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闊別30載,那是以距上張1985年個人專輯《Innovations》來計算,實則Giorgio Moroder 仍不時客串參與不同的監製編曲Remix工作,畢竟他仍是玩創Disco電音的先鋒人物,一直深受不同年代的跳舞音樂後輩推崇備至,正所謂學海無涯,大師老人家本身亦深明玩到老學到老的進取心態,其實回看1975至1985年的創作高峰期間,不斷找來不同音樂單位玩互動合作的嘗試舉動,早已顯示Moroder是一位如何知己知彼有遠見的音樂大師風範。 74 Is The New 24,當大師返老還24,也不表示食老本玩懷舊,Moroder於《Clash》音樂雜誌專訪如此說:「對於再將舊作玩2015年重新編曲的提議,我是絕對不會做的,這些舊作早有大量不同Remix版本,當中有好亦有壞,倒不如玩創全新更有建設性吧!」 電音混搭新聲 事實上,是次大師回歸之旅,Fans們及不同前後輩均有不同期待度,死忠Fans當然仍想Moroder為大家帶來最經典的Disco樂風,他卻不以為然:「這些Disco之音早已做過太多,我也不想走回頭路,最後,我想到既然自己是Disco始作俑者之一,我亦有權再利用它的元素,來跟時下的跳舞音樂混成一體,即是將EDM加入典型Disco Sound出現的弦樂及電結他玩奏,形成半舊半新的共同體。」 人老心不老,要保持心境長青狀態,最直接就是讓自己與時並進,《Déjà vu》是 Moroder 2015年新產物,你會找到好多跟Moroder從未合作過的後輩女聲代表,他說:「整個構思是結集不同具代表性的女歌手,相對之下,如Kylie Minogue及Britney Spears會較資深一點,也有Foxes及Charlie XCX年輕新生代,實在唱片公司曾向我建議好些廿、三十年前名噪一時的選擇,通通被我拒絕,只因我已一把年紀,更需要多些年輕新血來擦出新火花。」 新作好壞參半 沒錯,聽過碟內由Kylie Minogue主唱的《Right Here, Right Now》,自會發覺Moroder真有為她度身訂造之感,前段verse引入Daft Punk式的Electro-Funk,副歌則返回很Kylie標誌的跳舞曲式,然而,Britney Spears重新演繹Suzanne Vega金曲《Tom’s Diner》,Moroder嘗試注入EDM新舊交融變奏版,效果一般,至於Charlie XCX《Diamonds》及 Foxes《Wildstar》同樣出現一個頗尷尬問題,就是完全聽不出任何Moroder簽名標記,或許,老人家享受整個up-to-date玩創過程,懶理生招牌的包袱,敢說對於一眾Moroder死忠fans來說,《Déjà vu》肯定不是預期般那杯對口胃的茶,全碟只得《74 Is The New 24》較為對號入座,其他如序曲《4 U With Love》形同九十年代Robert Miles那些過了時的Trance純音樂舞曲,確令人有點不知所措。 復出後範疇多 《Déjà vu》以外,Moroder似乎生產力亦告全面回勇,久違了的電影配樂新創作亦已如箭在弦,他透露:「我已接了一套大型製作的電影配樂工作,暫時仍未能披露太多細節,只可說將會聯同一班很出色樂手及作曲家合作,對我來說,要重新再投入電影配樂世界,絕不是易事;另外,我目前正為迪士尼《Tron》電玩遊戲製作配樂,並跟Skrillex合作,且看他會否做一些Remix之類。」 當然,近年Moroder亦不時客串DJ-ing,雖屬玩票性質,卻令他更了解當下的跳舞音樂潮流走勢,他說:「有一次在日本某個大型音樂節的DJ-set,台下全部都是廿歲左右的日本年輕人,他們出奇地認識我播出的所有歌曲及歌詞,令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樂迷年齡層是那麼闊,樂在其中。」
兩年前,多得Daft Punk為Giorgio Moroder度身訂造致敬合作一曲《Giorgio By Moroder 》,換來喜出望外的好評迴響,一眾新知舊雨的電音迷,重新回味認識這位七十年代Disco之父非凡魅力之同時,亦激發起老人家去年想出《74 Is The New 24》的回歸樂壇概念,適值2015年是Moroder出道五十周年,結果昨日終於推出距上張1985年《Innovisions》後,闊別30年的全新專輯《Déjà vu》。 總覺得Giorgio就等同是大師級的名字象徵,時裝界有Giorgio Armani,音樂界有Giorgio Moroder,出生自意大利,成長於德國柏林的Moroder,早於1966年開始踏足音樂圈,當時以Giorgio之名推出不少細碟,偏重英式流行搖擺樂風,跟The Beatles及Bee Gees等同出一轍,這批Moroder最早期的珍貴作品,亦於2013年首度結集成一套2CD的《Schlagermoroder : Volume 1, 1966-1975》,以1975年為分界點,只因當年Moroder首度嘗試轉玩電音新風格,《Einzelganger》正是一張充滿實驗味的純電音專輯之餘,更與Donna Summer正式開展合作關係,代表作《Love To Love You》加上1976年Moroder的《Knights In White Satin》專輯,就此成功建構Moroder簽名標誌的自家Disco Sound。 《Chase》將Giorgio帶入屋 說回自己初認知Giorgio Moroder的回憶,那些「Radio好知己」的Billboard流行榜日子,聽著一首又一首Donna Summer大熱,仍不知道Moroder是何許人,直至1978年《午夜快車》電影上映時,才第一次知道Giorgio Moroder之名,只因當時爸爸帶我看完電影後想買OST,連逛多間唱片店卻全告售罄,記憶猶新;然後,那個「焚機」好時代,所住的屋邨內幾乎家家戶戶都接二連三在搶播主題音樂《Chase》,全曲長達8分多鐘絕無冷場,沿途維持穩定的4拍4電子節奏,正所謂低音夠「行」,主音夠「搶」,何況是黑膠年代的原音魅力,一層層電氣化的迷離Syn-Pad襯托推進下,也成就自己初接觸的電音根源所在。 Signature電音專輯 其實,如今聽回《Knights In White Satin》,自會找到好多Moroder經典的基因元素,好像由《Knights In White Satin》及《In The Middle Of The Knight》組成的三部曲,根本就是《Chase》的雛形原版,低音節奏一式一樣,只是 Disco Funk變奏不同,《Oh L'Amour》及《I Wanna Funk With You Tonite》則更是Donna Summer的Disco同系產物。1977年《From Here To Eternity》更見證何解Daft Punk要專程向大師致敬,全碟以Non-Stop曲連曲形式一氣呵成已夠前衛,《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ove》、《I'm Left, You're Right, She's Gone》及《Too Hot To Handle》的電腦人聲Vocoder跟Funky電音舞曲配合,不難找到Daft Punk深受影響的薰陶源頭;另外,1979年《E=Mc2》唱片封面,除不由自主覺得Moroder跟畢雷諾士形同兩兄弟般相似外,同名主題曲亦似跟日本的Y.M.O.,以及西德的Kraftwerk作隔空互通連線聯想。 在流行盛世的黃金10年 無疑,1975至1985年是Moroder最盛產的黃金十年,流行電音跟電影配樂兩邊共同玩創新潮流,一個人人爭相合作的人氣品牌,先後為Japan樂隊合作《Life In Tokyo》,又與Human League主音歌手Phil Oakey合作,還有Blondie、Freddie Mercury、David Bowie、Elton John……等樂壇猛將,每一首合作均擦出耳目一新的火花;自《午夜快車》奪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獎」後,亦引來荷李活垂青,如《美國舞男》、《豹妹》、《勁舞》、《疤面煞星》、《壯志凌雲》……等八十年代賣座經典,透過Moroder自此一家的原創獨門配方,利用煽動情緒的電音層次循序推進,引發更扣人心弦的觀感張力,跟一般傳統純管弦樂編奏的配樂模式,帶來革命性的破格先河。(待續)
近日看apple TV內的最新電影宣傳片,竟發現一個幾匪夷所思的共通點,首先最少有4 套電影預告片,不約而同出現「No One Is Safe」這句對白內容,然後還有金門大橋斷裂毀掉的不同畫面情節,到底荷李活是否正在隱晦地發放一些陰謀論訊息?至於剛在港上映的《明日世界》及《加州大地震》兩片,前者迪士尼擺明話你知,明日世界終結時,生存只限指定會員獨享,那個T字設計的明日襟章已不言而喻,後者根本就是借電影向美國人發出預警,專家已證實大地震指日可待;沒錯,戲如人生是真的,一切3D全景聲,極可能只為大家作出事前恍如親臨現場體驗而設。 記得初認識「烏托邦」三個字是小學時代,老師只簡單解釋是一個理想都之類東西,當時自己只覺得此名字很特別,似是一個幫派之名,後來才知道英文原名Utopia,也找到源自1516年希臘作家Thomas More的同名著作,虛構一個位於大西洋島嶼的社群生活,Utopia本為希臘語,英文是No Place,一般譯為「不存在的社會」,然而,希臘尚有Eutopia一字,意思是Good Place,英文發音上,Utopia跟Eutopia是相同,二字卻有著微妙的反差效果,有趣是,我們原來一直都以不存在的Utopia來形容「烏托邦」,而非Eutopia,是否早已喻意人類世界的絕望,連「烏托邦」從來都只是自欺欺人的心靈自慰 。 未來等同末日 荷李活編劇似乎極愛「烏托邦」題材,不斷為我們玩創不同的「烏托邦」新世界,由1973年《世外桃源》到去年《未來叛變》,亦有著顯見的兩極轉變,近十幾年所見的同系電影電視劇,「烏托邦」已不一定是完美的,只因我們都不太相信未來,早失去The Best Is Yet To Come的期盼,不得不再一提2009年Pet Shop Boys跟Philip Oakey合唱《This Used To Be The Future》,一針見血道出未來等同末日,兩個八十年代未來派電音Icon聯手表態,如今所見的未來,跟三十年前大家預想的「烏托邦」想法完全不一樣,歌曲中段由Philip Oakey,以冷感演繹的機械式變奏部分,是這樣寫著:「以前那個未來是充滿科幻刺激的,現在我們向前面對的,卻只見一份自殺式協定!」並且強調只有從頭再來才得以重生之意,好幾句結尾都以「阿們」完結,別有用心。 人類的陰謀論 置諸死地而後生,是「烏托邦」的誕生原意,如火鳳凰般清洗太平地,成就「新世界秩序」的陰謀論,地球資源分配不均,跟超額人口的弱肉強食,衍生大量生態失衡的連鎖效應;英國Channel 4於2013至2014年期間,拍攝一套名為《Utopia》電視連續劇,先後只出了兩季共12集,故事尚未完結,有關方面卻公開表示不再有第三季出現,令一眾Fans頓感錯愕,事實是《Utopia》好評如潮,由別開生面的說故事手法、末日陰謀論題材、到美指攝影的細緻講究、鮮明反差的畫面色調、精采獨特的原創配樂、演編導均屬超高水準表現,故事提及的影子政府The Network想建構的「烏托邦」,跟共濟會的「新世界秩序」控制人口陰謀同出一轍,以一種名為「俄羅斯感冒」病毒散播全世界,最後只有指定的人種得到解藥留下來,由病毒研發者死前留下的一本畫集圖片密碼,逐步揭開整個驚天大陰謀真相,沿途涉及大量陰謀論傳聞,亦夾雜多少真實個案,也有提及香港SARS真正來源的隱喻。 David Fincher執導美版《Utopia》 第二季最後一集序幕,在候車處準備出發秘密行動的獨行俠,向一位抱著小孩的母親如此說:「你為何要生此孩子?你知道地球多一個新孩子就產生多幾多二氧化碳?需要用多幾多地球資源?……如果我是你,我會現在就立即幫他割喉!」由於《Utopia》崇尚暴力美學,又有校園槍殺及全家滅門之類內容,引來一些家長不安投訴,被安排在晚上10點後播映。 目前,我們又要面對「中東新SARS」來襲,不難跟《Utopia》作出無限聯想之同時,美國HBO亦已證實買下版權開拍美版《Utopia》電視連續劇,並由David Fincher執導,及《失蹤罪》編劇Gillian Flynn改編,值得期待。
人人都有偶像,玩音樂亦少不免有啟蒙,向心愛的音樂人致敬是必然,翻玩翻唱一首歌是最低消費,全張致敬精選專輯是中價消費,如果是翻玩同一偶像、同一張專輯足本致敬,肯定是最高消費;九十年代日本有一隊名為Oriental Magnetic Yellow,簡稱OMY的三人電子組合,擺明向殿堂級前輩YMO玩致敬,並將YMO好幾張專輯封面仿造重生,至於曲題及編曲則根據原版改頭換面,好玩有fun,可惜沒有跟足同一張專輯選曲玩法,若有所失,差了一點;最近,來自希臘雅典的二人女子電音組合Marsheaux,則向偶像Depeche Mode(DM)百分百足本致敬。 成軍於2003年的Marsheaux,吸取大量八十年代英倫電子新浪潮基因養分成長薰陶下,主打synth-pop及electro-pop配套甜美女聲,人聽人愛,club見club播,回想她們初入行的經過,早已跟DM有緣連線,話說12年前她們有機會參與一個雅典DM派對,當時Undo唱片公司向她們表示只可以玩DM作品,繼而Marsheaux就此誕生,並首度以改編George Kingsley名曲《Popcorn》亮相於Undo一張雜錦精選《Nu Romantics》內,自此Marsheaux便成為Undo最受歡迎的頭號偶像。 早已有致敬之心 個人而言,初認識Marsheaux始於2005年《A Greek Tribute To Depeche Mode》合輯,她們翻玩的《New Life》並不算很精采,只算忠於回歸當代analogue懷抱,直至2006年《Peekaboo》專輯發現一首《Dream Of A Disco》才真正迷上Marsheaux,此曲巧妙地借用A Flock Of Seagulls《Space Age Love Song》基本結構,再重新譜上Marsheaux全新曲調而成;至今Marsheaux共推出過5張專輯,今年最新發表正是《A Broken Frame》,即是將1982年DM青蔥浪漫歲月的同名經典,來一趟廿一世紀大翻新,有如「重修DM經典欄框」一樣。 先說《A Broken Frame》經典何在,這是Vince Clarke離隊後,DM三子短暫期,由synth-pop轉型電子新浪漫的第二張專輯,全碟首度交由Martin Gore包辦曲詞創作,無論是《Leave In Silence》及《My Secret Garden》的低調浪漫,到《See You》、《The Meaning Of Love》及《A Photograph Of You》的跳脫純愛,又或《Monument》及《Shouldn’t Have Done That》的迷幻實驗,全屬很劃時代的未來新浪漫氣息,在不少DM迷心目中,此碟是頭三位最愛專輯之選。 女孩與海引申的概念 今回Marsheaux照足《A Broken Frame》全碟曲序逐首玩,花了5個月時間完成,由唱片封套以至字體設計照足原版仿真處理,只是封面略有改動,當年那個陰雲密布下的農民割禾圖,變成Marsheaux二人站在海邊望天打卦,原來別有用意。 「整個意念源自某天我們在海灘上聽歌,竟不謀而合發現大家都正在聽《A Broken Frame》,我倆都十分喜愛此碟,因為當時Vince離開後,令DM呈現一陣很甜美電氣感覺,最初我們只想於演唱會上跟樂迷分享這些改編版本,後來大家反應熱烈,才令我們決定升級化,將它變成一個新project認真製作起來。」 用自己風格演繹《A Broken Frame》 事實上,Undo唱片公司亦有向Mute請示過有關版權問題事宜,Marsheaux也收到DM聽後感的回覆,不過,如果有聽過的話,相信必有感Marsheaux確實很用心去重新編曲演繹。 「我們原意是想盡量保留原版的神髓,再注入一份女性觸覺而已,並非只想打造另一張《A Broken Frame》翻版,所以,我們堅持用上Marsheaux一貫的電音器材,而不需要照跟回當年DM的同一套聲源,當中我們用了Korg MS-10、MS-20、Mono/Poly、Roland Juno-2、SH-101,鼓機則有 Linndrum 及Oberheim DMX。」 好戲在後頭,Marsheaux剛推出《Monument》CD Single,封面沿用1982年DM《Leave In Silence》設計,跟《A Broken Frame》限量版黃膠及白膠一樣,成為Fans絕版珍藏,有買趁手。
愛看電視單元劇,一集一故事,精簡原創好戲氛,由本地《幻海奇情》及美國《迷離境界》開始迷上,由城市傳說到玩創詭異人間劇場,兩套經典系列名字已道盡一切,直至九十年代尾,日劇大行其道之時,多得本地老翻VCD市場,同時引進大量其他日本電視節目,其中就包括《世界奇妙物語》系列,跟以上兩套名作同出一系,轉眼間,今年又已是《世》25周年。 沒錯,如果沒有老翻VCD/DVD版本,海外影迷肯定錯過了認識《世》的機遇,就是日本原版DVD也不設中文字幕,只嘆不懂日文也未能支持,記得自己初遇是當時由皇冠標誌出品的《世》VCD,因為有Smap兩位成員草彅剛及香取慎吾主演之故,於是被引進市場,結果一看如故,每個單元約20分鐘左右,完全展現日本編劇們的天馬行空小宇宙,集奇幻、恐怖、懸疑、黑色幽默、人生哲理、有時甚至感人落淚,驚喜不斷,自此便一直追看至今。 有始有終單元故事 雖則名為《世》,實情故事也並非很世界性,背景仍集中於日本為主,然而,本地觀眾大多從2000年電影版《奇幻世紀》開始留下深刻印象,尤其《雪山凶靈》最深入民心,到2009年TVB亦有不定時播映本地配音版,同樣取名為《奇幻世紀》;說回《世》在日本富士電視台首播於1990年4月19日,最初以一年四個季度再加七夕及聖誕特別篇,每集五個單元為主,到1995年轉為只作春、夏、冬三季,而1997年至今,就固定為春秋兩季,25年不變的,是同一位戴黑超的森田一義做主持人,他本是日本藝能界著名的節目主持及喜劇笑匠之一,如果你有睇J2台的日本音樂節目《Music Station》必不感陌生。 個人而言,近幾年《世》編導水準極不穩定,觀感已不及以往玩創無限新意思的信心保證,就算今回最新的25周年紀念特別篇,找來5位人氣漫畫家互動合作,效果只算一般,較滿意只有伊藤潤二《地縛者》及楳圖一雄《蟲之家》,前者延伸咒怨式的贖罪驚慄氛圍,後者承襲作者一貫怪異不思議的非常人間故事,其他如尾田榮一郎將《One Piece》引入黑幫兄弟情,又或石川雅之《相信自己的男人》玩隱形小男人的悲劇人生,奇情不足,戲味平淡。 群星拱照周年紀念版 論好玩,上回2010年廿周年特別篇以幸福為題更有睇頭,如江口洋介主演《討厭的門》,神秘酒店進行一次人生大考驗,跟電影《一百萬連鎖兇殺》同曲異工之妙;另外, 普通文員玉本宏在辦公室找到一本《殺意使用說明書》, 教你如何令自己善用殺意尋找幸福人生;《燔祭》廣末涼子是擁有火念力超能力的人,近似《Heroes》的復仇變奏版,集懸疑浪漫於一身。 畢竟,《世》最受歡迎始終非J-horror類型莫屬,好像2011年《罐子》由一段小朋友玩捉迷藏的回憶引發,令永作博美童年陰影重現,類似「預咗你梗等埋你」主旨, 跟昔日友人找尋失蹤小朋友仔,重玩捉迷藏逐個捉;2009年最精采的《真夜中之殺人者》,兩位少女密室對談暗戀狂迷,同步見到神秘男潛入大廈逐家逐戶展開大屠殺,驚喜結局任你如何猜也猜不中,近十年《世》編導超高水準的絕佳代表作;2000年十周年特別篇亦值得推介,《管理員》講松嶋菜菜子新居入伙,卻如搬入恐怖大廈遇上怪房客,大廈充斥匪夷所思住客守則,奇妙到極;菅野美穗《慾望之夢》由希治閣《後窗》偷窺開始,再引展成一個詭異的暗戀三角關係又是一絕。 群星拱照《世》亦是矚目賣點之一,好像木村拓哉飾演過一位狗仔隊,不斷偷拍名人私生活,卻發現自己開始被人秘密反監視,角色忽然倒轉過來,本身已是很弔詭的構思;松田聖子亦演過名成利就的設計師,不斷收到由神秘女子寄來物件,全屬聖子跟她一起求學時借用過的,愈寄愈離奇,問你驚唔驚? 最後,還是期待《世》可以繼續長賣長有,始終同類型的電視單元系列早已絕無僅有。
自古至今,流行樂壇有過不少二人女子組合,大家都愛稱她們為「姊妹花」,或許,就算並非真的情同姊妹,外觀上,亦予人一種很有默契的先天討人賣點,印象中,由本地早期的筷子姊妹花、夢劇院、Face To Face、Echo、Twins ……等,到歐美日的Pink Lady、Wink、Strawberry Switchblade、Would Be Good、Humpe Humpe……等,都曾經帶給我們多少難忘的「姊妹花」回憶;今個周末夜,法國五月亦有這對法式復古姊妹花Brigitte來港演出,值得期待。 記得初發現Brigitte這個法國二人組合,那是去年聖誕節前夕,於YouTube看到她們全新專輯《A bouch que veux-tu》的主打同名細碟單曲,忽然傳來一份懷舊迷人氣息,前段先來很60’s 法式lounge music鋪排,再接上70's disco熱鬧格局,畫面上Brigitte二人亦承襲濃厚舊時代「姊妹花」歌唱演出模式,玩懷舊復古,人靚聲甜,一見鍾情,立即就訂購了《A bouch que veux-tu》黑膠唱片回來細賞,只要情迷60s 法式lounge music及70s Disco的話,必定對號入座,滿載而返。 根正苗紅French Pop 序曲《L'echappee belle》不其然想起今年Holly Johnson復出新作《Homage》的士夠格同聲同氣之餘,副歌高音部分亦跟Jimmy Somerville同出一轍,70s disco型格十足,《J'sais pas》及《Le perchoir》是全碟至愛兩曲,同屬優質French pop風格,前者Brigitte只作吟唱及配聲,沒有主旋律,媲美七十年代法國情色電影配樂片段,後者則如Serge Gainsbourg跟Goldfrapp碰上的奇妙效應,美不勝收;《Hier encore》funky懷舊曲調很東方味,既似台灣出品,又似六十年代寶珠芳芳式派對配樂,《Plurielle》玩reggae亦見氣氛不俗,整體來說,可是今年其中一張賞心悅目的French Pop精品。 其實,自2008年出道至今的Brigitte,只曾出過兩張專輯《Et vous, tu m’aimes?》及《A bouch que veux-tu》,從兩位成員Sylvie Hoarau及Aurelie Saada形象轉變對比之下,去年11月推出的《A bouch que veux-tu》,無論樂風及造型均有著明顯改進,且看二人戴上棕色長假髮,甚至Sylvie除下眼鏡判若兩人,比之前更全程投入「姊妹花」孖公仔外觀造型,就連黑膠唱片亦採用gatefold雙封套,更以日式漫畫形象為主,轉投新唱片公司,絕對有脫胎換骨之感。 到底,Brigitte之名如何而來,她們最近於法國著名時尚雜誌《Glamour》專訪如此答道:「我們喜愛Brigitte之名,只因為Brigitte就是所有女人之意,很屬於法國的一個奇妙之名,好像Brigitte Bardot、Brigitte Lahaie及Brigitte Fonatine……等,Brigitte也就是母親一樣。」 濃厚的士夠格基因 那麼,Brigitte又何解對懷舊lounge music及disco情有獨鍾? 「我們的童年是成長於disco年代,上張專輯最後一曲《Oh la la》正是disco舞曲初嘗試,因此我們亦愛上在舞台上可以多些載歌載舞,好多時,我們在後台更衣室都會大大聲播放Michael Jackson及Diana Ross歌曲,這都是我們喜歡的名字。」 事實上,《A bouch que veux-tu》比以往來得更有強烈的女人味,概念如何而生? 「沒錯,我們選用一位擅拍女人的著名攝影師Helmut Newton,專登為Brigitte打造出媲美Brian De Palma電影內,既性感又美艷的女性特色,亦像回到八十年代Studio 54的時尚人士浮誇衣著打扮風格。」 正如Brigitte所言,《A bouch que veux-tu》實在會令人聯想不少她們偶像Donna Summer的同系延伸,今個星期六晚上八時正,有空不妨一到香港演藝學院賽馬會演藝劇院,現場體驗Brigitte艷光四射的誘人魅力。
早前睇西班牙電影《無定向喪心病狂》,想到更多無定向岌岌可危的問題,尤其活在當下如此世態失常,人心難測到極點,根本人人都不自覺染上各式各樣的都市情緒病,「人都癲」的幻海奇情實況劇場,就連電影編劇也想不出,不定時人肉炸彈總有一個響左近,一觸即爆比比皆是,隨時隨地殺你一個措手不及。 就以電影序幕的死亡嚇機奇遇記為例,正是之前德國日耳曼之翼,副機師同歸於盡的客機撞毀事件變奏版,編劇提醒大家上機前千萬不要撞到太多熟人同機,現實中,搭客又是否有需要知道機師是何許人?公共交通工具是都市人其中一樣最重要的日常集體活動,「海陸空全日凶」並非危言聳聽,如果不幸遇上無定向殺手船長/機師/司機,死傷例必慘重。 瘋癲才是常態? 當船長/機師/司機變成死神來了,背後離不開都市失衡後遺症元素,生活愈受壓,意外愈頻生,由個人情緒失控到過度疲勞失眠,又或機件失靈……諸如此類,意外從來都是意料之內才是,幾十到幾百條性命操縱在你手,祝君旅途愉快是必然,有誰想搭上馬航730又或日耳曼之翼9525一去不返。 《無》另一個《The Rats》夜雨餐館女侍應撞正殺父仇人故事,重點不是塔倫天奴式的報仇雪恨,而是肥婆女廚師的一句話:「既然現實人生如此坎坷又活得不快樂,倒不如入獄更了無牽掛!」這令我想到同曲異工的弦外之音,那是「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有可能,被俗世視為不正常的精神病人,才是真正活出真我的人類,只因他們再不受任何社會既定的規條及價值觀捆綁生命,換過來說,到底誰才是真正被現實無情迫瘋? 惡性循環惡鬥惡 廚師同屬無定向殺手的高危類,不用落毒,單是衛生問題也足以令你的肚子不好過,你見過燒臘店斬大嚿叉燒的各大師傅,那無法可休息的一對手,每日接觸多少燒味斬完又斬,以前他們有些會邊食煙邊斬燒味,當下他們有些卻邊玩iPhone邊落刀,如果外國報道智能手機上的驚人含菌量屬實,你自己想想那無法可休息的一對手到底有多髒? 強者當道,是遇強越強,還是有風不要駛盡(巾里) ?《The Strongest》先口角後動武,街頭劇場天天上演,只證明有時「火遮眼」比「鬼掩眼」來得更可怕,高溫民生培育狂躁基因,名貴房車惡鬥爛鬼拖車,貧富懸殊陰霾包庇下,難為文明不文明定分界,人車爭路時時有,你Cut線我爬頭,就只為「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潛台詞,試問,一頭家哪有這麼多來敗? 真普選的自由 《Little Bomb》要爆的炸彈有兩種,分別是百分百真炸彈及不定時人肉炸彈,面對橫蠻無理的政府失誤政策,當非常變成習慣,官逼民反是天意,順民等同助紂為虐的原罪犯,非常手段對付非常時代,人民要深明有向政府政權說不的自主權,正如片中主角Simon Fischer,用其最擅長的來表態,水深火熱自會怒火中燒,當民主自由真普選不用再爭取而隨手可得之時,才說甚麼活著就是精采吧! 1984年Depeche Mode大熱細碟《People Are People》:「人有不同膚色不同國籍,不同人有不同所需不同信仰」,不過,歸根究柢,人就是人,是太陽系的地球人,你與我互不相識,也沒對你犯過錯,為何又會有仇恨呢? 坂本龍一《War & Peace》亦如此提問:「到底有戰爭還是有地心吸力先?又為何他們定斷戰爭是男人的,和平是女人的?是否有些動物喜愛戰爭,有些喜愛和平?」歌曲最後一句是「Why Is It Dangerous To Say “Never Forget”?」 王家衛《東邪西毒》歐陽峰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記性不好,就不要去太多是非之地,因為你可能會忘記你的仇人。」
對於DM迷來說,基本上,MG一直都有創作不少純音樂作品,於DM專輯及細碟背面,好像《Nothing To Fear》及《Painkiller》等,都是我的至愛之一。然而,今回《MG》有一首《Islet》亦令人想起早期DM一些舊作,如《Any Second Now》及《Oberkorn》之類的analogue同系延伸,如今回看這些DM舊作,MG又有何感覺? 「是的,你這樣提到令我有感而發,有趣是好多人其實不太意會在DM的歷史裡,純音樂作品亦佔不少部分,當我回看這些純音樂時,當中有好多都是自己喜愛的,雖則不是DM的重要主打,總有感它們常被大家低估及忽略。我也喜歡由DJ Shadow負責混音的《Painkiller》版本,很棒!」 當下DM已全面變成一隊Stadium Rock Band,風格亦轉化Electronic Blues Rock為主,有見於《VCMG》及《MG》兩張專輯回歸純電音懷抱,作為DM死忠樂迷而言,實在期待DM日後有機會返回純電音世界,MG意下如何? 「目前我們對於下一張專輯仍未有明確定向,事實是,之前我們亦曾有共識,想製作一張純電音DM專輯,不過,我們亦想保持有結他元素的樂隊形式進行,無疑,我從來都非常鍾情於純電音創作,而演唱會上,我亦愛玩電結他,只因相比於躲在鍵琴後興奮些,也可以跟觀眾近距離眼神接觸及互動交流。」 最近,Vince Clarke剛推出自己首套名為《Clarke Circuits》的Eurorack Modulars,你有試玩過嗎?又有否想過推出自己設計的電音樂器? 「我仍未有機會試玩,不過,我知道應該跟我喜歡的Eurorack Modulars類型很近似,所以沒打算買吧!哈哈!而我亦沒打算推出自己的Eurorack Modulars系列,卻對Vince此舉感到意外,畢竟我不是一個很會D.I.Y.的電子專才,如是者,可能只會提供自己的想法,再需假借外求的專人才可成事吧!」 放棄亞洲站 ? DM曾先後於1983年及1994年兩度來港舉行演唱會,MG對於香港最深刻印象是甚麼? 「對我來說,最好笑的香港回憶是1983年初到貴境,到達機場後,那位接送我們的本地工作人員,向我們表示一切已準備就緒,並帶領我們離開機場時,機場大堂原來有大批樂迷在等候,而他竟一直沒有向我們作出事前通知,令我們一時手足無措,場面相當混亂。」 無疑,DM演唱會上,MG的acoustic solo演唱部分,每次都帶給DM迷好多難忘驚喜,正如早前《Delta Machine》Tour出現的《But Not Tonight》鋼琴伴唱版,人聽人愛,MG又有否計劃推出一張DM acoustic album? 「哈哈!此刻仍未有此計劃,或許我會想跟Susan Boyle合作一張Duet Album也說不定,哈哈!當然是說笑吧!」 自1994年《Songs Of Faith and Devotion》Exotic Tour後,DM再沒有來港演出,甚至這廿年來,DM的世界巡迴似乎已放棄了整個亞洲站,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 「自1994年後,我們亦沒再踏足澳洲及日本等地,主要原因是,之前我們於亞洲舉行的全屬比較小型的製作模式,而我們卻傾向想做一個足本製作規模的,始終我們長途跋涉來到,也想以最完整的足本製作來舉行演唱會,不幸地,我們似乎於亞洲區仍未算極之受歡迎!」 這個當然不是,香港仍舊有好多DM迷期待你們再度來港演出,你應當要知道! 「那麼,你們要再多買DM的唱片吧!哈哈!」 整個訪問過程既輕鬆又緊張,MG依舊保持一貫親善幽默作風,言談間不時聽到他真情流露的笑聲,從好些問題內容中,亦被他識穿我是不折不扣的DM迷,多謝MG!
記憶中,自己有幸曾先後兩度跟Depeche Mode做越洋電話訪問,可惜,兩次都只被獲派Andy Fletcher做代言人,需知道,AF是DM三位元老主將中,最少參與音樂創作的一員,只是DM的理財事務專員;上星期,忽然接到唱片公司來電,知道有機會跟創作靈魂Martin L.Gore做專訪,得償所願的興奮莫名,筆墨難以形容。 自1990年《Enjoy The Silence》12吋限量版封面初現DM的簡寫開始,我們都愛稱DM至今,然後,2012年兩位DM元老,即是早於1982年已離隊的第一代主將Vince Clarke及Martin L.Gore首度合作,又以VCMG簡稱為名,結果,3年後的今天,Martin L.Gore發表第三張個人專輯亦沿用MG之名。 Anagloue電音大回歸 跟上兩張改編別人的歌《Counterfeit》系列不同,《MG》是一張徹頭徹尾的純電音Instrumental專輯,到底,何解不是《Counterfeit 3》呢? MG直接回答:「當DM錄製《Delta Machine》之時,我寫了很多純音樂,因為Dave與我本身都為專輯寫了許多新歌,就連Deluxe Edition也沒足夠空間容納,更何況是這些純音樂作品,於是靈機一觸,不如索性再創作多些,然後推出一張純音樂專輯,這會令大家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因為如果今次又是《Counterfeit 3》的話,太理所當然吧!」 從唱片封面上的電音器材旋扭圖案,到MG宣傳照片頸上掛滿七彩繽紛的patch cables,與及《Europa Hymn》MV的動畫設計上,都強烈感到返回analogue電音世界的意識傳遞,整個概念是如何構思? 「《MG》好明顯是一張很純粹electronic的純音樂專輯,沒有結他、真鼓、主唱,主要聲源全出自modular synthesizer,所以一切亦順理成章地度身訂造出來,無論是封面及宣傳照造型,同樣貫徹傳遞這個電音訊息。」 提到 analogue modular synthesizer,記得於DM《Sounds Of The Universe》EPK入面,MG亦透露不斷從eBay搜尋好多vintage modular synthesizer,不知道他目前仍有否擴充自己的收藏量? MG即時笑著回應:「我已經盡量跟自己說要停止在eBay搜尋,不過,我仍是不自覺地每日在搜獵中,事實上,除了舊古董modular synthesizer外,同時亦有好多復刻版及全新eurorack modules不斷推出,analogue電音熱潮已在復甦。」 那麼,你有留意KORG重新推出的ARP Odyssey嗎?感覺如何? 「我本身已有一部原裝舊版的ARP Odyssey,對它早已瞭如指掌,亦沒需要再多買一部,加上我的錄音室空間已出現嚴重擠迫情況。」 太空電幻配樂 個人而言,《MG》整體觀感像似一套Sci-Fi科幻電影原聲專輯,如《Stealth》及《Creeper》活像開場主題曲,充滿迷離及實驗味的太空化氛圍元素,MG亦有同感:「沒錯,當我在製作中途之時,已發現它們頗重一些Sci-Fi電影味道,而我亦很喜愛這個構思,於是,便決定餘下未完成的純音樂創作方向,亦因循同一種風格寫法,令全碟來得更有整體化。」 另外,亦留意到《Elk》一曲,聽後感亦跟《Delta Machine》由你主唱的《 The Child Inside》一脈相承,此曲是否屬同期創作之一?而另一首《Crowly》亦似是可以演變成有主唱旋律的DM作品,到底MG是如何界定去寫純音樂或歌曲之別? 「對,《Elk》是《Delta Machine》的滄海遺珠;一般來說,我創作之前已決定是純音樂,還是有主唱的,因為一首歌曲的主旋律及歌詞都是很重要的先決條件,主唱部分要夠強烈突出,反而純音樂就可以免卻這些元素。」 預告:下期尚有MG分享DM的二三事內容,敬請留意!
最近,日本二人電音組合dip in the pool推出全新專輯《Highwire Walker》,亦是他們自1984年出道至今,在日本發行的第十張錄音室專輯,此時此刻,不自覺又回想那些年追聽日本新音樂的美好年華,多得YMO三子全力薰陶影響下的完美成果,沒錯,七、八十年代無論由坂本龍一、細野晴臣及高橋幸宏的YMO或個人監製編曲的J-pop多不勝數,影響深遠,受惠的後輩當然少不了dip in the pool。 記得初認識dip in the pool名字,一切由1986年購入他們當年於Rough Trade旗下發行的《Silence》專輯開始,需知道,那些年要買到日本版黑膠唱片非易事,水貨價貴量少,相信大部分本地樂迷都是由《Silence》迷上dip in the pool,實則此為他們首張同名專輯的歐洲版,由Seigen Ono監製,全碟散發陣陣典雅細膩的電子New Age風格,當時總用上唯美派字眼形容,令人想起Virginia Astley及Enya同系延伸,兩位成員同具藝術氣質魅影,女主音歌手甲田益也子名模出身,骨感美人迷倒不少男歌迷,音樂人木村達司才華橫溢,個人至愛《Sur Le Pois》及《Dormir》兩曲,前者帶點神秘低調電音結構,一聽入心,後者媲美坂本龍一及久石讓的感性Ballad混合體有跡可尋。 1989年來港宣傳《Retinae》,曾有緣跟他們面對面訪問,二人外冷內熱,非常親善有禮,當時曾問木村達司如何界定dip in the pool音樂風格,他說:「我並不會將dip in the pool歸納任何一種特定音樂範疇,簡單一點說,我們主要玩流行音樂,可以混合Jazz、Rock、R&B不同元素,只要旋律流暢悅耳便是。」事實上,影響dip in the pool成長最深遠的卻是Punk Rock,由Sex Pistols、The Clash到日本的The Plastics,都曾是木村達司至愛。 2015年,轉眼dip in the pool已出道30年之久,聽到《Highwire Walker》首支主打《Bali Ha’i》仍是別來無恙的老友重聚般,改編自經典音樂劇《South Pacific》同名之作,少少迷幻森林之旅,又帶點chill-out唯美之音,《Northern Lights》以優閒bossa nova伴炎夏最好不過,《Toast To My Shadows》早出現於兩年前木村達司與安田壽之等合作以Portmanteau為名的Ambient Project,如今再來一個Acoustic Piano重新演繹,動聽依然,淡淡無奈愁思跟坂本龍一作品不遑多讓,《Air-Fish》是全碟最有型格的Dub-Step電音之作,其他如《The House Of Change》、《A Boat Sublime》及《Woman》則保留一貫dip in the pool優質保證本色,整體比2011年《Brown Eyes》更好聽。 木村達司似乎愈來愈迷上Ambient的層層疊簡潔張力,碟末《A King Unseen》找來加拿大電音人Michael Silver(即是CFCF)屬新嘗試,有聽過CFCF《Continent》及《Outside》兩張專輯必深明木村達司意圖,CFCF本身不時滲入東方魅韻,如今提供如Vangelis基因變種的電幻氛圍,只略嫌曲太短未夠喉,互動發揮空間有限。 木村達司重新整理佐久間正英遺作 不得不提,同屬Bellwood Records旗下與《Highwire Walker》同日推出的blue et bleu同名EP,亦是已故日本舉足輕重著名音樂人佐久間正英的最後遺作,曾被他捧紅及合作過的盡是經典如GLAY、黑夢、Boowy、L’Arc~en~Ciel、Judy and Mary及dip in the pool……等,blue et bleu是佐久間正英與女歌手Michiru Yussa於2011年組成的二人組合,只曾作過極少數現場演出,直至去年年初佐久間正英離世後,木村達司便決意要將blue et bleu唯一灌錄了的5首作品重新整理,最終能夠有機會正式面世,驚喜有重新玩奏《Dormir》,此曲正是佐久間正英與木村達司合寫的dip in the pool早期代表作之一,總言之,blue et bleu是另一張不可多得的唯美推介,心靈治療系心水首選。
早前接受雜誌訪問分享灣仔情意結,一切由音樂與電影開始,孩提時代,父母喜愛帶我們到銅鑼灣及灣仔看電影,耳濡目染的成長薰陶,延伸到少年十五二十時,懂得找尋自己的影音樂土,同由灣仔出發,不能不提「音樂一週」及「搖擺廊」兩個重要標誌,如今喜見「搖擺廊」仍在大有商場為樂迷服務之餘,也同賀今年是《音樂一週》40大壽之喜。 那些年,所指是七十年代末,踏入八十年代初,仍是初中階段的自己,開始追尋歐美流行/另類音樂大世界,首張購入的電子音樂專輯,是日本電音名人松武秀樹Logic System《Logic》,一聽入心,然後,就於當年太古城中心地庫巴士總站旁的「亨利」唱片店,遇上Depeche Mode首張專輯《Speak & Spell》,日版黑膠的側紙寫上「全英No.1魔法之光電管」字樣,從此結下一世電緣之盟。 沒有互聯網的想當年,要接觸吸取外國流行/另類音樂資訊,完全需借不同媒介的互動推介,且變成每星期的指定動作,先說音樂刊物,星期二有《年青人周報》,星期四有《青年周報》,星期五則有《音樂一週》及《搖擺雙週》,電台電視方面,周末周日主力追聽商業二台梁安琪「100% Rock」、黃耀明「明曲晚唱」、麗的電視「最Hit嘅世界」及明珠台「Solid Gold」等。 另外,亦不定期到灣仔新鴻基中心及中環戲院里的外國書報攤,購買《Smash Hits》、《No.1》、《Records Mirror》等英國音樂雜誌,當然,少不了逛唱片店的周記回憶,灣仔「海運商場」三寶:「搖擺廊」、「Echo迴音閣」及「廣播區」是必到尋寶勝地,人有人緣,碟有碟緣,當年買碟絕對要講緣分,早來未到貨,遲來已售罄,每次出巡例必有驚喜新發現,回味無窮。 唱片店以外,專程到報社買碟又是不一樣的體驗,出自讀者好奇心態,猜想誰是誰樂評人真身,位於北角七海商業中心的「搖擺雙週」,當年主力推介大量歐洲獨立新音樂,不時自訂一些較冷門的唱片發售,如Cherry Red、4AD、Uniton Records等獨立廠牌,最深印象有英國二人組合Fantastic Something及《Pillows & Prayers》經典合輯;至於長駐灣仔的「音樂一週」,肯定是當代不少樂迷的大寶庫,首趟到訪是為補購有Japan香港演唱會開頁海報的舊期數,當年報社位於軒尼詩道新禧大廈2樓,記得有一個大大的木色組合櫃,並有大量音樂藏品如襟章、Band Tee及唱片之類,全屬罕有珍貴的獨家發售,當年珍藏幾本的Japan英國歌迷會Fanzine,就是從「音樂一週」買回來的。 眾所周知,「音樂一週」創辦人Sam Jor,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資深音樂人,熱愛搖擺音樂此志不渝,這幾十年來,曾經舉辦過多不勝數的外國音樂會,盡是舉足輕重的經典名字,不斷為本地樂迷帶來今生無悔的現場回憶,由GIRL、Japan、Culture Club、松武秀樹、Robert Palmer、Classix Nouveaux、Jeff Beck、Bauhaus、Peter Murphy、Paul Young……等,到八十年代支持本地獨立樂隊的「From The Underground地下音樂會」系列,改寫高山劇場變成本地Indie聖地,也多得《音樂一週》另一重要元老Danny Lee賞識,Minimal亦有幸參與其中兩次演出,因緣際會,自己後來更加入《音樂一週》擔任助理編輯工作,可是人生一個最重要的轉捩點。 早前,《音樂一週》40大壽晚宴上,重遇不同時代的新舊同事們,感觸良多,最難忘是跟Sam合照後,他手握袁智聰及我的手跟我們說的幾句話, 正如Sam在面書經常post的至愛金句:「Get Back To Where We Once Belonged」,最後,亦借此向Sam Jor及Danny Lee說聲多謝!
上星期,正如某電視新聞台所言:「又唔係乜嘢大時大節,全球各地都同樣熱烈倒數!」所說是WWF主辦的「地球一小時」集體環保行動,由2007年開始,指定日子時間把非必要的燈關掉,於是新聞報道畫面,見到不同地方好似搞嘉年華活動一樣,人山人海般熱烈齊聲倒數,然後興高采烈大叫之後,關燈1小時,每年就是如此循環不息向世界呼籲,就真的可以救地球? 真心話,這十幾廿年來,無論任何環保組織機構搞幾多所謂「救地球行動」,從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自圓其說,你看「地球一小時」又倒數又大堆頭大龍鳳,又明星代言人,又印海報印Tee,又大量贊助單位捐款集資,美其名非牟利,實則跟一般商業宣傳手法無異,一年又一年,三年又三年如此關燈1小時下去,根本就變成另一個沒完沒了的年度同歡日,跟其他甚麼膠袋日、便服日、運動日……同出一轍,到底,現代都市人是否已悶到只剩下「倒數」才尋回期盼的興奮? 年年自High一小時 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本已跟環保對著幹,金錢遊戲改不了的基本動作,就是靠不斷盲目過度生產,來賺取永不滿足的財富,循環不息的供過於求,「有貪念才有成就」的洗腦歪理,不眠的地球怎會不生病?嚴格來說,「地球一小時」只算是一粒必理痛,還要一年才服一次,難得大家仍可若無其事年年自High玩倒數玩關燈,面書打卡Like完又如何?一小時的所謂反思過後,始敵不過無窮物慾的萬誘引力,試問最後有多少靜思己過得到真啟示?諷刺是,該新聞報道「地球一小時」最後一鏡才回到香港本土,只見尖沙咀文化中心關了燈外,其他大廈依然強光滿瀉,算吧喇! 如果將關燈一小時換作停電一小時又如何?關燈後,好多人不是轉用電筒玩照射,就是上網分享又分享,對環保完全搔不及癢是事實,停電就大不同,沒有電源的城市,終於坐享休息片刻,當世界停頓何止不錯,直情是急需出現,撫心自問,閣下常用的不同電腦手機有多久沒關機過?街上大小商舖名店燈飾又有多久沒關掉過?更莫論日日生產的工廠機器有多久未停產過? 倉底貨包裝成高科技 推陳出新是推動經濟,還是地球死因?好幾年前,某電話網絡Sales登門造訪「洗樓」推銷,開門後該員工立即表示只需簽個名,便可免費得到一部升級版電話,然後就給我看了圖片,原來是他們已推出了一段日子名為「眼睛」的多媒體裝置,Sales非常著急地想我即時簽個名確認,並表示好快可以相約師傅上來進行安裝。 我答:「呢個我唔需要!根本就唔多會用!」 他居然不屑地說:「咁又係!呢啲高科技嘢,你唔慣用!」 然後我即場踢爆反問:「其實係咪仲要簽約?簽幾多年?」 他才勉為其難補說:「如果你依家冇簽合約,係要簽兩年,兩年後就可以免費得到。」 最後,當然沒有成交!首先,他一直誤以為我不知道這個「眼睛」多媒體裝置是甚麼,未免太看低自己公司的宣傳功效,這件「高科技嘢」不是應該好容易Plug & Play自行安裝便成嗎? 那一句「咁又係!呢啲高科技嘢,你唔慣用!」又是怎麼樣的推銷態度?最大問題是從來沒說過要簽約兩年才可免費得到,直至顧客反問過來才肯說出真相,存心騙取簽名為自己月尾quota埋數,其他一切貴客自理,心想,以如此低質推銷態度,來向大眾推銷他們所謂的「高科技嘢」,且是舊版本的倉底貨,真的高低立見。銷毀地球就是這樣一連7日、24時在進行中,舊嘅唔去,新嘅唔來,死路一條!
活在當下,層出不窮的生活危機,日日新鮮日日甘,好像不知名的新病毒,以前一般來說,我們只會認定被入侵的目標是人體,今時今日,恐怕大家更擔心被入侵的,是閣下不同的電腦硬軟件,視智能手機為第二生命的症候群,比比皆是,只要不能上網,肯定比世界末日更難受,難怪《皇家特工:間諜密令》大反派Richmond要反轉全世界,都深明智能Sim Card的潛藏殺傷力有多方便易用,借電波干擾操縱人殺人的末日大陰謀,絕非天方夜譚。 由英國Channel 4拍攝製作的電視單元劇系列《Black Mirror》,正是以高科技生活的人際關係為主題,自2011年12月至今,先後已有兩季共6集單元故事,去年12月亦播出一個聖誕節特別版《White Christmas》,今年2月英國剛推出《Black Mirror》足本3 DVD套裝,海外觀眾終可一睹為快,到底這個黑鏡啟示錄魅力何在? 網絡世代的鏡內人 首先,黑鏡是甚麼?當關掉所有電腦、電視、手機屏幕後,黑鏡自會出現於面前,只在乎你有多想關掉它們吧?每集片首均有相同的黑鏡破裂作序,那是一道科技與人際關係之間纏繞不清的終生裂痕,記得第二季宣傳片,恍如iPhone廣告拍攝手法,配上「Make More, Connect More, Share More……」旁白字句,將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主打「甚麼都要More」的推銷術前呼後應,徹底推倒重來,最後「Be Yourself, No More!The Future Is Broken!」發人深省,其中人人戴上假面具高舉手機的畫面,既似《迷牆》集體洗腦重演,又似1977年Kraftwerk《Hall Of Mirrors》虛偽人生寓意,延伸到今日網絡新世代人性真假難分,面對黑鏡前的自己,你真正認知又有幾多? 社交平台的隱性霸權 《Black Mirror》原創人Charlie Brooker表示:「如果科技是毒品,它也可是一種藥品,問題是有多少副作用?」當Facebook、Twitter、WhatsApp不同社交平台變成生活習慣,迷上癮是必然,低頭族毒癮長期發作中,第一季第3 集《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預示未來Sim Card可以直接植入身體,只需透過雙眼,不停地紀錄及接收資訊,人生時刻都在儲存於大腦記憶體內,可隨時搜尋重溫每一分秒的個人歷史片段,並稱之為「re-do」,當共享私隱變成等閒事,人際關係從此變得更複雜,據聞Robert Downey Jr.已向華納電影提議,將此集開拍電影版。第二季首集《Be Right Back》探索人工智能複製人的未來世界,人死後意識與軀體之間兩難存,如何努力也只是角色扮演的程式修正,延續黑鏡內外不一的主旨命題。 尋找「共同」是社交網絡的重要焦點,面書上的「共同」朋友最顯明易見,集體意識有共鳴,有時亦是一種認受性的無形霸權,第二季第2集《White Bear》冷諷另類消費主義模式,利用大眾集體盲從助長下,手段可以去到幾盡,而第一季第2集《Fifteen Million Merits》高科技四壁屏幕劏房,死板枯燥的日復日生活,只靠儲分參加真人騷求變轉機,主角企圖鬧爆評判團的自以為是,全場卻鴉雀無聲,直至評判妙語煽動觀眾情緒,結局無奈,少數總要服從多數,樹大好遮陰是人之常情,還是另一種霸權欺凌? 懸疑《艾美獎》作品 Charlie Brooker形容《Black Mirror》創作概念,源自以前《Twilight Zone》經典系列,你總不知道每個故事內容是甚麼?《White Christmas》設定構思亦甚有《迷離境界》電影版序幕餘韻,兩個不相識的男人,共處一室五年之久,一個聖誕夜終於打開悶局,展開交談分享,局中有局的劇情演變,包括有真我意識收藏器Cookie,跟沒靈魂身軀分開後的各自維生及互動,又有「Z-Eye」植入式社交系統,只要被別人Block戶口,眼前就再看不見聽不到對方的模樣,變成模糊的視聽影像,當然,如果你是黑鏡迷,更可找到大量以往單元曾亮相過的一些元素密碼;總言之,《Black Mirror》絕對是個人誠意推介的英劇代表作,2012年奪得《國際艾美獎》「最佳電視迷你系列」殊榮,實至名歸。
Spandau Ballet醉夢英倫,只要你曾於八十年代受新浪漫成長薰陶的,必有同感,一個絕對貼實的片名,一切源自剛去世的新浪漫標誌人物Steve Strange,上星期的喪禮上,為他扶靈的生前好友,包括Boy George及3位Spandau Ballet成員Steve Norman、Martin及Gary Kemp兩兄弟,然而《醉夢英倫》(《醉》)大電影入面,重見Steve Strange初出道訪問片段,當年主音歌手Tony Hadley婚禮上,也找到一眾昔日Blitz Kids好友到賀,人生舞台,時日如飛,百感交集。 《醉》導演George Hencken,是英國著名音樂紀錄片製作人Julien Temple的監製拍檔,難怪拍攝手法如此生動有趣,擺脫一般同類音樂紀錄片老氣橫秋的傳統悶局,全片內容建基於Spandau Ballet出道至今,私藏及半公開的錄像資源為首,套入5位成員不同訪問的真情旁白,且聰明地跟戴卓爾夫人執政到落台作出時代配對互動,片長不足兩小時,卻抽絲剝繭將Spandau Ballet的音樂故事活靈活現,真的成功做到To Cut A Long Story Short,足見George Hencken對Spandau Ballet歷史瞭如指掌。 自大導致樂隊解散 由六十年代的童年回憶始動,Gary Kemp珍貴的小學生現場錄音原創單曲,彷彿成為《醉》的主幹連線,電影前半段樂隊發跡史,Martin Kemp揚言要做Pop Star的夢想成真,1983年第3張專輯《True》終於名成利就,緊接《Parade》及《Through The Barricades》再創高峰後,好景不常,創作靈魂Gary Kemp愈來愈自大,加上傳媒推波助瀾,1989年第6張專輯《Heart Like A Sky》,可說是樂隊災難之作,Gary與其他隊員貌合神離,Tony笑言:「以往樂隊解散離不開金錢、女人及毒品3個主因,其實還有自大問題!」 冰釋前嫌重組上路 《醉》巧妙將Spandau Ballet散Band跟1990年戴卓爾夫人離任連上,低處未見低,Tony、Steve及John Neeble後來更因版稅問題,跟Gary對簿公堂,他跟Martin兩兄弟亦開始到荷李活,一嘗拍戲當明星的心願,老實說,以星味外觀來說,Tony Hadley絕對比他倆更有做電影明星本錢,當年英俊高挑的他,確跟當下「救參」大紅星Liam Neeson有幾分相似;一別廿載,2009年Spandau Ballet正式重組復活,樂迷喜見他們冰釋前嫌之餘,《醉》揭示主要源於Gary為《Through The Barricades》現場影碟做後期混音時,才真正有緣重看樂隊昔日演出實況,忽然喚回大量當年組band的快樂時刻,百般滋味在心頭。 實在,2009年《The Reformation Tour》有一個環節,台上就只有Tony跟Gary的結他伴唱一曲《With The Pride》,此曲是Gary特意從《Parade》專輯挑選的非主打至愛,唱完後兩兄弟互拍對方肩膊,心照不宣, 然後再接上《Through The Barricades》,一切盡在不言中,《醉》並沒有將此收錄在內,卻以2010年Isle Of Wight Festival的 《Gold》作完場曲。 特別版DVD收錄珍貴演出 其實《醉》早於去年在英國上映,故此目前香港公映,亦特別加上首映禮演唱會影片,而自己亦網購了英版3碟Blu-ray 特別版,最吸引是兩張Bonus Disc,碟二有齊幾個早期BBC足本專訪外,少不了1981年「The Underground Club」的足本演出,首張專輯《Journeys To Glory》最珍貴的現場實錄,John仍是打Simmons電子鼓,Gary及Tony彈Synthesizer的新浪漫好年華,碟三則有「Isle Of Wight Festival」足本版,可惜當日現場Panel出現頗多錯失問題,其中《True》更有嚴重Feedback破壞氣氛。另外,最新消息得知今年9月Spandau Ballet將到新加坡舉行音樂會,大家都正密切期待他們公布有關亞洲巡迴的進展,畢竟,上回總動員來港拍攝《Highly Strung》MV,已是1984年的集體回憶。
聽電音,聽德國的,由Kraftwerk殿堂級Techno-Pop元祖始動,先影響到日本的Yellow Magic Orchestra,後到英國的Depeche Mode反攻德國市場稱霸稱王之間,1983年的德國亦誕生一隊3人電子組合Camouflage,名字取材自YMO同名單曲,風格承襲DM的Synth-Pop基因,3位成員包括主音歌手Marcus Meyn 、創作靈魂Heiko Maile及鍵琴手Oliver Kreyssig,於Heiko家居地下室的Boy's Factory自家錄音室起步,不經意又觸電32年。 2013年是Camouflage出道三十周年,去年2月唱片公司特別推出兩款黑白精選作為紀念,黑色限量版是一套名為《The Box 1983-2013》10 CD Boxset,全球限產一千套迅速售罄,目前炒賣價約4千多港元,其中包括首度重新發行的7張專輯Remastered版本,全線靚聲再重現,再有兩張Live及Demo精選外,最珍貴仍是1992年Marcus與Heiko的二人即興組合Areu Areu的同名EP,絕版多年,終於得以重新面世,碟內他倆分別改編了The Beatles《Day Tripper》、Fad Gadget《Ricky's Hand》、Heaven 17《I'm Your Money》、DM《Tora! Tora! Tora!》及The Cure《Cold》,至於白色的《The Singles》同樣好評如潮。 精彩盡在八十年代 三十而立,2015年Camouflage正式全面回歸,剛推出的第8張全新專輯《Greyscale》,原來距上張《Relocated》已有9年之久,三十年電音回憶,以八十年代的Camouflage最令人回味,88年《Voices & Images》及89年《Methods Of Silence》是Synth-Pop出色代表作,九十年代Oliver離隊起變化,Camouflage愈走愈迷失兼創作乏力,91年《Meanwhile》企圖Band Sound找出路不果、93年《Bodega Bohemia》回電不足、95年《Spice Crackers》試探潮興電音跳舞曲風敗興而返。 直至2003年Oliver歸隊重整鼓旗,《Sensor》展示出成熟穩重的Camouflage新一章之同時,不得不承認DM從來都是Camouflage創作上的靈丹妙藥,所指並非是抄襲,而是Heiko經常吸取大量DM簽名式編曲結構紋理,再巧妙轉化成為Camouflage自家風格,尤其Heiko於採聲方面不時用上很DM同系聲源,加上Marcus演繹上不自覺流露受Dave Gahan的薰陶唱腔,《Sensor》整體可是集結DM《Violator》、《Ultra》及《Exciter》時期電音成分而成。 全面回歸型格電音 無疑,《Sensor》及《Relocated》兩碟明顯發現Camouflage於主旋律創作及編曲如何落足心機,首首動聽又不落俗套,今回《Greyscale》同樣狀態大勇,細碟《Shine》早已先聲奪人,開首鏗鏘爽朗的TR-808鼓機節奏引子,Marcus首句「This is the story, we should shout out loud……」布局引人入勝,Camouflage要跟大家說一個「The World We Live In」故事,活在一個滿罩密雲霧氣,完全看不清前景的當下,一切都只剩重複不斷的灰調,Heiko將其近年電影配樂風格貫徹始終,《In The Cloud》及《Still》兩首中板Ballad電影感十足,前者玩電話聲效鋪排演變,後者如Martin Gore式低調悲歌變奏,弦樂鋼琴跟電音微妙互動,《End Of Words》循序漸進的氛圍張力,中段引入兒童合唱團是新突破,《Misery》是全碟唯一Up-Tempo之作,很八十回歸的Synth-Pop節奏,且滲出少許A-ha餘韻,3首純音樂《Greyscale》、《Light Grey》及《Dark Grey》傳遞不一樣的深淺灰,前者仍似受DM《Exciter》時期感冒未清,中者玩迷離Ambient,後者則是Soundtrack化短篇小品。 總言之,《Greyscale》是Camouflage另一張叫人滿意的精彩代表作,也肯定成為筆者本年度十大至愛唱片之一,正如多年前於自己舊稿已如此形容過,個人認為,如果DM是可口可樂,Camouflage就是百事可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