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傍晚,灣仔行人天橋上,正步行回家之際,忽然有一名自由行女士用普通話向我查問:「煙花表演是否這一邊?」經此一問,我才記起原來是夜又有煙花亂港,心想有甚麼好看?最後只冷漠地向前方一指回應,這位自由行女士卻心如鹿撞般興奮地向前跑去,好比K-Pop迷追捧偶像一樣,到底煙花有甚麼吸引力?尤其是香港的所謂煙花匯演,個人而言,只是煙雨殘花燒不盡,一年loop過一年的無謂事。 由新聞發布開始,已經無謂到無論,每年例必事先張揚,是次煙花款式有幾咁特別,有甚麼圖案到時會於維港上空出現,不是心心花花,就是不同數字之類,總之要有好意頭象徵為主,單看這些預想圖已夠低智,完全小學雞構圖質素不特止,整個概念根本嚴重反智,如此花人力物力將煙花迸出一些指定圖案,每年在維港上空燒你十幾廿分鐘,就以為等同粉飾太平,心安理得,贊助商是燒銀紙,抑或為港燒衣紙祈福? 傻的嗎直播旁述 然後,電視現場直播繼續無謂下去,大台主持例必盛裝出席,以維港無敵大背景,坐在一個極富中國傳統特色的台上,跟你追擊每一枚煙花的旁述解讀,沒錯,他們一般都要照稿介紹煙花名稱、配樂資料、圖案組合、構圖意思……諸如此類,有時再加一些自己觀感,來來去去不是圖案好像真,就是寓意好有心思,又或呢首音樂好有氣氛……等,如果要數世上最無謂的現場旁述,本地煙花直播肯定名列前茅,聽著他們硬生生旁述這些瞬間即逝的煙花,是多麼的畫蛇添足,好比跟你同場考眼力驗腦袋一樣,你睇到睇唔到甚麼圖案,你估到估唔到寓意甚麼?傻的嗎? 提到煙花的配樂又是悶蛋之選,一切要從正能量出發,愛與和平為首任,新年播恭喜你,國慶就播國歌,你睇今年晚會都有小女孩高八度扯晒筋獻唱《You Raise Me Up》,舉手投足跟北韓同聲同戲,嘩!這就是國教成果,我們的下一代多得國共如此「You Raise Me Up」,起來用我們未來的血肉建新長城吧! 霸權同你講大同 是夜煙花最可笑是竟敢選用John Lennon《Imagine》一曲,主持旁述解說今年是甚麼抗戰勝利七十年,借此曲向全世界宣揚和平之意,此時此刻,卻只感到這是對John Lennon《Imagine》一種侮辱,689沒說錯,真是榮辱與共,原曲本是榮譽金曲,卻慘被「辱與共」,侮辱的辱,共黨的共,有關方面到底有幾了解《Imagine》原意何在?試問,一個長期漠視人權的政黨,竟還好意思學人憑曲寄意講《Imagine》的大同世界觀?更莫論在煙花亂放下,被濫用襯托浮華假象,何止不倫不類,簡直不知所謂。現場煙花「砰」過不停,主持旁述廢話停不了,選曲求其亂配一通,成件事九唔搭八,得個嘈字收場。 幾年前,早於一篇「慌.大同」文章寫過以下感想:John Lennon名曲《Imagine》,好多人都聽過唱過,尤其成為慈善籌款晚會指定金曲,深受所謂「德高望重」上流名媛及社會知名人士……等爭相粉墨獻唱,諷刺是他們情深款款展示「歌喉」之同時,究竟又有幾多真正有消化領會曲中「人人天生本大同」之意,而並非淪為霸權大制度下,既得最大利益者迫壓出來的「假大同」群組,有幾多真的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又要幾多窮富翁大作戰才可以做到No Need For Greed And Hunger?John Lennon早有答案:「 Wonder If You Can!」 煙花過後,維港上空留下一大嚿烏雲蓋天,畫面所見是一條粗粗的灰黑煙橫越整個灣仔到中上環一帶,活像《Lost》神出鬼沒的邪惡黑煙,你知道煙花的空氣污染問題有多嚴重?你知道15分鐘的煙花內藏二噁英排放量又有多少?二噁英是致癌物,你應該知道吧。 1987年鍾鎮濤《煙花》歌詞是這樣:「煙花一般的戀愛,有燦爛沒有未來」,最後警告:以後每年現場重播投射畫面算了,當為港人做番件好事吧喇!
對大眾來說,今年是羊年,對本地樂迷來說,今年肯定是Spandau Ballet年,由年初電視廣告全體仝人同你拜過早年,到一連幾個月《醉夢英倫》大電影口碑宣傳特別場,再到正場群星拱照落力造勢,敢說《醉夢英倫》是本地戲院上映過最受關注的樂隊自傳電影,早於今年3月,曾於本欄寫過一篇「Spandau Ballet:夢仍是一樣」撰文,當時剛得知今年9月Spandau Ballet到新加坡舉行音樂會消息,大家已預料他們來港的機會率有多高,結果,上星期五晚Asia Expo Hall 10真如所願,一起圓了一個英倫醉夢。 畢竟,又是一個等足31年的回歸,上回他們來港拍攝《Highly Strung》MV已是1984年的經典回憶,事過境遷,每逢重看當年香江有多美,份外感觸良多,想不到,Spandau Ballet舊地重遊依然玩到樂而忘返,由北角街市美食晚宴,屈地街電車巡遊,到金鐘AMC《醉夢英倫》電影特別場跟樂迷會面,沿途畫面足以製作一個《Highly Strung》2015新版MV,就連當年原版MV女主角都有現身戲院跟Spandau Ballet重聚,夫復何求。 初戀感覺返晒嚟 屬於我們的八十年代,好比初戀無限Touch,是夜到場聚首一堂的,盡是我們都是這樣聽八十年代音樂長大的友好,演出前現場播放的pre-show曲單,等同一張80’s精選集,入場不久即聽到Depeche Mode《Just Can’t Get Enough》,那一刻,如愛的呼喚般暫且將所有生活煩惱事拋諸腦後,夢仍是一樣等待大家繼續追尋似的,以新曲《Soul Boy》作序幕後,即一連送上來自《Parade》專輯的3首大熱《Highly Strung》、《Only When You Leave》及《Round And Round》,心頭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複雜感覺,這麼遠,那麼近,尤其個人至愛之一《Round And Round》的一字一句,I Wanna Be Your Magical Mystery, I Wanna Be Your Final History,不禁眼泛淚光,人生是否就是如此循環不斷的一場遊戲?對《Round And Round》的個人情意結,總離不開1984年最溫馨的新浪漫聖誕。 Blitz Kids男孩現香江 兩首新曲《This Is The Love》及《Steal》明顯反應平淡過後,是夜第一個驚喜隨即送上,回到初出道New Wave時代的Spandau Ballet,連續唱出7首來自首兩張專輯《Journey To Glory》及《Diamond》選曲,由Gary Kemp的lead syn主導下,將《Chant No.1》、《Reformation》、《Mandolin》、《Confused》、《The Freeze》到《To Cut A Long Story Short》及《Glow》一氣呵成,重現耳前,久違了的Blitz Kids好風光,只差在Tony Hadley已換上成熟的西裝演繹。然而,美中不足尚欠《Musclebound》及《Paint Me Down》未見亮相。 We’ll Be Back 到第二個驚喜位,是Tony Hadley與Gary Kemp來到觀眾席的迷你小舞台上,以acoustic結他伴唱《Empty Spaces》及《Gold》,此環節早於2009年《The Reformation Tour》出現,當時以《With The Pride》為選曲,如今換上另一首同屬Gary Kemp的個人至愛《Empty Spaces》,當然,額外附送的一小段《Gold》才是亮點,Tony Hadley只唱了首兩句便牽動全場大合唱的感人埸面,事實上,整晚幾乎所有細碟大熱都有相近大合唱情況,這令我想起1994年DM在政府大球場一夜。 無疑,真金蝦膏齊歡唱,論全場情緒最高漲的兩曲肯定非《True》及《Gold》莫屬,分別悉心安排於encore前及完場最後一曲,難怪是夜臉書好友全力洗板分享之餘,亦有提問是對「蝦蝦蝦……」抑或「膏」仍揮之不去?我的答案是「膏」多過「蝦」。 作為是次World Tour最後一站,Spandau Ballet眾人顯然玩得特別開心,Tony Hadley邊飲邊唱到滿面通紅,跟觀眾說了多次「唔該Thank You」確好搞笑,你有幾何聽到歌手對觀眾講「唔該」?另外,成員們亦不止一次高呼讚賞香港,臨走前更留下一句「We’ll Be Back!」,本地樂迷開心死!
今日是2015年9月22日,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平平無奇的又一天,不過,如果你有留意所謂末日陰謀論,又或之前有緣睇過本欄「末日大停電」及「15日後」兩篇文章的話,另作別論,因為明天正是今年全球末日陰謀論最大熱話923之日,此時此刻,好多人可能都在想:明日之後又如何? 這不得不令人想起3年前的2012末日論,也記得最愛毀滅地球的大導演Roland Emmerich兩套代表作《2012》及《明日之後》,前者已成過去,後者近在眼前,如果明日之後又已成過去,那麼,明年Roland Emmerich《天煞地球反擊戰》續集,又是否另有一個外星人跟地球人接觸的啟示陰謀熱話,已在醞釀進行中? 末,這個字,是2012的大熱,簡易輸入為DJ1,它卻是排列在最前的; 末,可以是末期、末年、末日、末葉、末代、末端、末梢、末尾、末了; 末,在字型上,從來都跟另一個字「未」,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連,似是天生的敵對,簡易輸入為JD1,同樣是排列在最前的; 未,可以是未來、未必、未曾、未免、未滿、未知、未料、未定、未嘗、未果、未知數、未遂、未有、未雨綢繆、未及、未嘗不可、未了。 以前,大家都愛說甚麼「The Best Is Yet To Come」,意即「最好的尚未來臨」,如果「The Worst Is Yet To Come」又如何?根本「最壞的尚未來臨」才是更有自省作用吧!問題是,目前所預見是「最壞的已愈來愈步近」! 無疑,個人較相信2012只是一個步向末日的開端,當年有一本《世界末日完全指南》新書,中文譯本的封面上,是這樣寫:「我們不是在末日,就是在往末日的路上……」只要回看由2012至今,世態反常如何層出不窮接踵而來,由政治、民生、氣候、經濟、戰爭、天災、人禍……全方位危機已到臨界點,再想想當年美國奧巴馬競選口號「Change」,背後是否早已潛藏「世界洗牌效應」密碼?一切只待影子政府全面啟動「New World Order」計劃之時,那會否就是923之後?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全面實施絕育計劃救地球?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停止生產無止境的奢侈品?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推倒失衡已久的病態資本主義?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向所有高高在上的獨裁政權說不?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拒絕一切供過於求的消費品? 明日之後,結果就算隕石沒有來襲、CERN沒有自製黑洞、教宗沒有宣布「我們正在跟外星智慧生物接觸」、教徒沒有被提、核爆沒有在曼克頓、美軍沒有國內大屠殺潛在敵人、香港沒有海嘯……甚麼都沒有發生又如何?明日又明日,沒有也可以是未有,Tomorrow Never Knows永遠是對的。 Turn Off Your Mind, Relax And Float Down Stream, It Is Not Dying , It Is Not Dying. Lay Down All Thoughts, Surrender To The Void, It Is Shining , It Is Shining. So Play The Game “Existence” To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明日之後,是2015年9月24日,923已成過去嗎?只知道,香港末日倒數早於1997年7月1 日啟動了18年,我們仍要面對689發他的超然惡夢! 明日之後,別想太多,還是準時起身返工吧!
近年紛紛傳來「紙媒」危在旦夕之音,記得最初聽到「紙媒」二字,完全不明所以,是否甚麼姊妹的普通話?後來,才知道「紙媒」是指所有用紙印刷的媒體,簡單一點,即是報章雜誌刊物之類,畢竟,時移世易,一人一手機看盡天下事的新世代,實體文化難免步入終極宿命之途。 個人對香港本土「紙媒」情意結,應該從小時候說起,也是跟酒樓文化唇齒相依的報紙攤檔,小學時代,爸媽帶我們去飲茶,酒樓門外必有一兩檔報攤,擺滿報紙雜誌之類,最早期購買必屬公仔書,飲一次茶自會買一兩本,印象中,包括有《兒童樂園》、《老夫子》、《得意妹》、《小朋友》……等,還有大量《小露寶》、《鹹蛋超人》及《幪面超人》系列之類老翻畫冊,沒錯,內文全是輯自劇照的連環圖,再後加上中文翻譯而成,相當山寨式製作。 校外的音樂通識課 踏入中學時代,開始自尋流行音樂之路,每星期上學及回家途中,必經屋邨內的報紙攤檔,定時定候購買不同音樂刊物,星期二有《年青人周報》,星期四有《青年周報》及《搖擺雙周刊》,星期五有《音樂一週》,簡直就如停不了的校外進修課程,不斷從中吸取並認知世界各地的主流及另類音樂文化,對沒太多零用錢的中學生來說,閱讀完一篇音樂文章,就是當中出現好多不認識的新樂隊,也恍如透過文字先聽為快一樣,日後終於買了唱片來聽,再拿出文章來邊聽邊重溫,又是另一種有趣的互動體驗。 回看八十年代的音樂刊物,真的百花齊放,各自各精采,也開始追看自己喜愛的樂評人作品,早前接受記者訪問,問及可有一些難忘的音樂文章分享,當時想了一想,就回答是當時以Down Escalator為筆名的資深樂評前輩Thomas Chung,寫過一篇關於Tears For Fears《The Hurting》的全版feature,詳盡分享他對此專輯每首歌曲內容的真摯感想,那是一個所謂「強說愁」的文青時代,只想不到《The Hurting》的潛藏影響力,卻足以跨越新世紀,三十年後的今天重聽,果真Memories Fade But The Scars Still Linger…… 與心儀樂評人見面 那時候,每星期細讀不同樂評人的文章,總不其然想一睹他們的真面貌,好比電台DJ一樣,於是,亦不時會走訪《搖擺雙周刊》及《音樂一週》兩間報社,只因他們當時都設有唱片售賣,可順道嘗試查找作者真身(後來才知道其實好多作者都是投稿),《搖擺雙周刊》位於北角七海商業中心的小角落,基本上是一個小舖位,最記得店外貼上一幅Fantastic Something二人清新組合的大海報,由於地方淺窄,通常只逗留一兩分鐘便離開;至於長期位於灣仔的《音樂一週》,早前在本欄已分享過相關的情意結,有興趣可找回重看。 提到「紙媒」二字,如果你有儲藏當年的一些舊音樂周報,可能亦有另一番「紙霉」新感受,就是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好多舊報紙不是發黃,就是發霉,甚至自然分解粉碎收場,「紙媒」跟「紙霉」命途原是同出一轍。 其實,除了以上幾份音樂周報外,還有大量難忘的音樂誌文化回憶,如《好時代》、《新時代》、《Disc Jockey》、《TOP》、《助聽器》、《Music Bus》、《結他 & Players》、《豁達音樂誌向》、《MCB》……多不勝數,然而,今個星期六,《Keep On Spinning》系列的音樂分享會,又已來到第3講,主題正是「音樂 x 雜誌」,分別邀請到《好時代》編輯Edwin Wong,以及《新時代》與《100分》編輯Pauline Chan,跟大家憶述當年本地兩本最舉足輕重的暢銷年輕潮流刊物二三事,還有 《MCB》創辦人袁智聰分享九十年代搞音樂刊物的苦與樂,也有本地好聲音女歌手林二汶,對本地音樂雜誌的獨到見解及分享,到時,大家有空齊來一起追看本地音樂誌文化的日子。 《Keep On Spinning》詳情: 主題:「音樂 x 雜誌」音樂分享會 日期:本月19日(下午4至6時) 地址:灣仔聖佛蘭士街4-6號聖佛蘭士大廈地下A舖「POPPLAY by sport b.」 票價:免費入場 查詢:www.facebook.com/events/130530647281670/
地球真的轉快了,每星期寫本專欄新一篇稿時,總有感好像上期稿才交了兩三天不久,這麼快又要來下一期,時日如飛,正如兩個月前曾寫了一篇「末日大停電」,就今年9月的末日熱話來個63日倒數,轉眼又踏入這個多事之秋,如果923倒數在即,距今天見報尚有15日。 這陣子,倒真的重看1998年《末日救未來》(Deep Impact),記得同年還有《絕世天劫》(Armageddon)鬧雙胞胎事件,如今網上紛紛提及如此隕石撞地球的電影情節,實則是NASA借荷李活對全世界早響預告,當年兩片口碑成績大不同,論娛樂性當然是《絕》贏足成條街,不過,論人情味及真實感,甚至揭示潛藏密碼的陰謀論,《末》肯定更勝一籌。 寓言黑人總統 首先,《末》跟《2012》兩套末日災難片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美國黑人做總統,《末》是Morgan Freeman飾演,《2012》則是Danny Glover,是否早已寓意世界末日之時,適值美國是黑人總統在位之期,你可說《2012》拍攝期間,奧巴馬已成為美國總統,那麼,17年前的《末》又如何解說?再看回《絕》的白人總統戲分極少,且只是找個電視演員Stanley Anderson扮演,相比《末》由Morgan Freeman黑人總統主導下的危情告急,完全是兩回事。 《末》是DreamWorks夢工場出品,據知導演Mimi Leder最初接獲史匹堡之邀,曾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勝任,畢竟她才只於夢工場執導過處女作《末日戒備》(The Peacemaker),對科幻片完全一曉不通,唯獨史匹堡就只提供一個關於隕石撞地球的概念主題,至於如何去說這個故事,則任由Mimi Leder自由發揮,所以,最後《末》劇情側重平民百姓如何面對末日災難來臨,多於太空英雄救地球之餘,也不難發現史匹堡是有備而來。 史匹堡的陰謀論 眾所周知,擅拍科幻片的史匹堡跟NASA及美國政府關係如何密切,經常聽聞史匹堡從中得到不少外星文明之類的獨家線報,再變成其科幻電影題材內容,這種微妙互動效應,由《第三類接觸》開始至今,已成為陰謀論界公認為半公開的Disclosure代言名人之一,透過史匹堡出品來向世人間接地揭露外星人存在真相,當睇戲變成預報,難怪17年後的今天重看《末》,愈睇愈不對勁。 《末》由天文學Fans無意發現神秘舂彗星開始,到記者以為找到總統緋聞,卻是高度機密行動代號E.L.E.(Extinction-Level-Event)之名,其實美國政府早知有隕石撞地球,只是未到迫在眉睫一刻,仍未肯公布,為盡量減少恐慌失控亂況,直至E.L.E.行動正式執行,那個早已預備的「方舟計劃」,不難令人產生大量無限聯想,跟《2012》及《嚟多件衰鬼上帝》(Evan Mighty)同出一轍,洪水淹沒全世界,Oceans Rise Cities Fall,未末日方舟是人類終極求存之計,《末》以政府挑選20萬名各界精英及隨機抽選80萬名五十歲以下民眾為目的,長者救不了,方舟計劃實則是大型地下堡,沒錯,這根本再不是電影情節般簡單,這些年來,早有大量陰謀論披露美國早已秘密建立大量同類型的地下堡,值得留意,《末》出現的兩個地下堡入口號碼,竟是21及23號,一切是巧合是早有預謀?還是New World Order的人口操縱? Jade Helm 15軍演的背後 目前,美國正進行史無前例最大型軍演Jade Helm 15,自今年7月15日至9月15日為止,當中涉及相關的陰謀事件簿,網上大量提供發放,不妨自行找找看,只想知道,如此總動員進駐美國不同省份的舉動,加上行動日期跟923那麼接近,到底是否所謂E.L.E.的軍管法真的已秘密啟動?一切正準備就緒中? 最後,奧巴馬又恰巧於923與教宗方濟各在白宮作歷史性的世紀會面,你知道Morgan Freeman除了是《末》的美國黑人總統,也是《衰鬼上帝》系列的上帝嗎?
其實,我們四兄弟姊妹都不約而同沾上多少父親愛好音樂及電影基因,相信自己亦是最大受惠者,上期分享過音樂成長薰陶,今期輪到一起睇戲的日子,沒錯,小時候的家庭親子活動,飲茶逛百貨公司買玩具以外,我們早已是唱片店及戲院常客。 當時妹妹仍未出世,父母經常帶同我們兩兄弟到大戲院睇戲,由《教父》到《亂世佳人》等經典巨片,才得幾歲大的自己當然看不懂,只算有幸同步參與,直至小學時代,才開始慢慢認識電影是甚麼一回事,最深印象有1978年《午夜快車》,就是在利舞台戲院的高等最前一行初邂逅,對於一位小朋友來說,這套土耳其監獄風雲代表作,肯定是一場非一般童年陰影,也成功警誡大家不要走私運毒,完場後,令我們餘悸猶存的,竟是《午夜快車》原聲電影配樂,在銅鑼灣逛了好幾間唱片店都遍尋不獲,原來已告斷市,敗興而歸,後來亦變成自己同樣的睇戲買soundtrack習慣。 談到利舞台,尚有另一難忘回憶,那是1977年復活節假期上演的日本童話歌劇團《仙巴歷險記》,真人跟電影畫面同步現場演出,可是自己首回觀賞劇場演出初睇驗;印象中,父親偏愛戰爭片、警匪片及占士邦系列,七十年代幾乎看盡所有同類出品,好像《鐵血將軍巴頓》、《英雄塚》、《六壯士》、《野鵝敢死隊》、《中途島戰役》……等,還有荷李活大片如《海神號遇險記》、《沖天大火災》、《大白鯊》……等,也同愛這些電影配樂作品。 想一想,父親也算是一位相當「隨性」的人,有一趟全家人到佐敦出席婚宴,由於時間尚早,他忽發奇想帶同我們四兄弟姊妹到酒樓對面的大華戲院,母親留下跟親友打麻雀,為的就是觀看五點半場的《兩小無猜》,那是八十年代初的重映,父親表示一直最愛電影序幕播出《In The Morning》一曲,跟畫面配合完美,總令他看得感動,也想借此機會跟我們一起共同分享,亦成為自己初訪大華戲院的私回憶。 When I was small, and Christmas trees are tall, we used to love while others used to play ; Now we are tall, and Christmas trees are small, and you don’t ask the time of day…… 某幾年的初中暑假,父親為我安排報讀英國文化協會的暑期班,讓我的英文知識增進不少之餘,其實也同時暗地鼓勵我們睇多些電影,由於工作忙碌之故,他亦給予零用錢讓我與弟弟睇戲自由行,那些年的觀影睇驗真正令我大開眼界,愈睇愈多,愈睇愈愛上電影,後來有些好戲更會兩度重看,未有三級制的開放時代,除了色情片外,父親幾乎甚麼片種都會讓我們,或帶同我們去看,好像徐克《第一類型危險》,首日上畫時父親便已決定入場一看,沒幾,電影因暴力意識而遭禁映,慶幸自己當年曾於戲院一睹原版。 然而,亦不得不佩服父親對音樂及電影有獨特觸覺,回想當年他選購的本地歌星專輯,盡是從頭認識的第一張,好像林子祥、譚詠麟、區瑞強……等處男作,令自己可以真的同步認識,先聽為快。 這陣子,心情不知如何是好,卻想起他們以下幾首歌曲的一字一詞: 譚詠麟《孩兒》「知否兩老對你那片愛,你無法報答這似海深恩」; 區瑞強《漁火閃閃》「好一個家,人船並處,茫茫碧海正是父母」; 林子祥《追憶》「從前從前曾共我一起的 ,現仍在心裡逗留」。 我只知道,我有一個好爸爸。多謝你 !願早日康復!
以往接受專訪的內容中,自己都不忘提及父親對我的音樂成長薰陶有多重要,不過,卻從未在任何專欄親手寫過一篇關於父親與我的文章,此時此刻,好想借本欄跟大家分享一趟。 我有一對好爸媽,沒錯,很慶幸自己出生於一個非常自由民主的家庭國度,雙親絕非怪獸家長,從未對我們四兄弟姊妹的前途工作,有任何硬性要求,只求各人可以活得自在快樂就是了。 不下十次以上,從父母口中憶述自己如何早跟音樂結良緣,才得2、3歲大的小肥仔,原來已經常將父親的唱盤當玩具,用手在唱盤上轉來又轉去,那應是自己最早接觸唱片唱盤的第一步,未學行先學打碟;其實,回想他倆樂此不疲將此回憶掛在口邊,也心感兩老的喜悅所在,起碼,當年這個小肥仔最後真的承傳了父親愛聽唱片的基因外,也可能純屬一場浪漫化的巧合誤會,試問有哪個小孩子,不愛玩唱盤轉轉轉?只是有幸我的好爸媽竟肯讓我亂玩一趟而已。 然後,童年回憶開始聚集起來,最深印象是Ennio Morricone《獨行俠》系列電影配樂,還有The Beatles及Bee Gees等唱片,全屬家中的Hi-Fi不時主打首選之作,潛移默化下,原來已不自覺植根為自己音樂土壤的基礎,最後自己亦變成不折不扣的Ennio Morricone樂迷,雖至今仍未有緣現場觀賞Ennio大師的音樂會,卻曾於2010年在《澳門藝術節》,陪同雙親一起看過一隊澳洲五人樂團Spaghetti Western Orchestra精采演出,他們正是重新改編Ennio Morricone西部片配樂而享譽全球。 小學時代,記得因為唱盤壞了,再沒添置新的,轉聽卡式帶之同時,父親也另購一部手提收音機,於是開始懂得追聽美國Billboard流行榜,擴闊自己對歐西流行曲的聽嘢空間,從中邊聽邊記下一些喜愛的樂隊歌曲名字,然後,每逢周末日一家飲完茶、逛逛街,父親例必帶我們逛唱片店,我便會嘗試找尋之前所記下資料的唱片,再交由父親決定買不買,好像ELO《Discovery》卡式帶,就是當年聽到最滾瓜爛熟的珍貴回憶,同時,父親亦愛到相熟的唱片店,既買原裝新出品,也有幫襯代錄卡式帶,自己亦有提供錄歌曲目,記憶猶深。 到初中時期,終於自購人生首部二手黑膠唱盤,正式展開屬於自己的音樂藏庫,每星期固定零用錢,亦可讓我買到一張黑膠唱片,藏量逐漸增多之時,父親亦特別找來工匠度身訂製一個巨型唱片櫃,堅固無比,保存至今,或許,換轉其他家長的話,相信早已不容許,更莫說支持?需知道,我們一家六口只屬小康之家,共住一間五百多呎的居屋單位,要儲黑膠真的不容易。 八十年代,MTV改寫音樂歷史的劃時代,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適逢英倫新音樂熱潮始動,第二回British Invasion全面攻佔全世界音樂市場,百分百「隊隊新鮮碟碟金」,父親亦為我們花費置入家中首部VHS錄影機,如獲至寶,只因可以自錄當時音樂節目如《最Hit嘅世界》及《Solid Gold》之類的外國MV重溫之餘,也有機會觀看到更多電影及音樂錄影帶,令自己吸取更多音樂電影文化的養分。 因為工作忙碌之故,父親聽歌睇戲的興趣雖則隨年月漸減,卻仍會偷閒靜聽自己喜愛的唱片,其中有兩隊結他樂隊是他的至愛,分別為英國的The Shadows及美國的The Ventures,對當年正沉溺於八十電子新浪漫的我來說,這些Oldies絕不是我杯茶,所以當時也未能跟他一同分享,出奇地,反而父親原來亦暗地裡嘗試留意我正在嚮往的音樂世界,竟不時從言語間提及從電視或收音機,睇到聽到有關Depeche Mode或Duran Duran等消息片段。 沒錯,我有一個好爸爸。(待續)
儲物嗜好不分男女老幼,人各有志,只要自己喜歡,切忌玩物喪志就是了,尤其活在如此愈走愈不尋常的社會狀況下,一個個潛伏待爆的精神壓力煲,早已成為天天日報見慣不怪的都市實況劇主角,人人都自圓其說「現實就是這樣!」,迫不得已時刻忙為自己的未來積極計劃盤算,無論心神財富愛情友情均望全面分散投資有回報,等價交換的利益關係主導同化自己的真本性,回頭已是百年身,人生是否「係咁㗎喇!」沒完沒了就完了。 20年前,Minimal曾有幸參與商台廣播劇《天空小說》電影歌曲創作,我們編寫了一首名為《說不出的快活》插曲,由黃偉文(Wyman)填詞及主唱,記得當時Wyman跟我說《說不出的快活》本是葛蘭一首同名代表作,即是1960年《野玫瑰之戀》改編自《Ja Jambo》之作,他一直都極喜歡《說不出的快活》這個曲名,所以便寫了自己版本的《說不出的快活》,當時副歌歌詞是這樣:「是某些習慣,某一個偏好,還是某位伴侶,某一次境況,明知,如果說出了原因,誰都會尖叫,只能請你心照,而我在笑。」 快樂由大心開始 20年後,剛睇過《星期日檔案》談論港人快活指數嚴重偏低問題,甚至有團體搞「愛笑瑜伽」班,推動開心生活之類學習大笑,心想,回歸至今,港情民生如何給一任不如一任的政府爛攤子弄到一團糟,嚴重赤化下的新香港,本土居民真的日日如見UFO一樣不可思議,鑊鑊荒謬絕倫,個案謊言遍地,一班自以為是的官商權貴,天天侮辱我們的智慧,卻反稱自己受侮辱,沒錯,他們全屬名副其實的UFO,Unqualified Fxcking Object是也。 由《說不出的快活》延伸回想,還有歌神許冠傑都唱過:「快樂,其實邊一位都有份,不管你是富或貧……」又或黃耀明:「願每天快活,直到不能,無論有沒有發生……」,人人都知道開心快樂是由心出發,開心兩字已道明一切,問題是我們都市人的心可以有幾開?當環環緊扣的生活壓力無止境囤積沉澱,是富或貧已是有分別,笑不出聲已成習慣,看見甚麼愛笑瑜伽做運動「嘩哈哈」,說穿了,那只是一種自我強迫之下,自以為是的強顏歡笑,試問一個人真開心,又怎會笑成這樣生硬造作且機械化?難道,我們連開心都要自欺欺人來騙自己?多可悲! 聽著愛樂看人生 沒錯,愛音樂,自會笑看人生,正如近兩個月太古城中心以《Live Happy》為名的宣傳活動,亦不忘提倡慢活態度;如此資訊泛濫新世紀,大多數長期不自覺墮入消化不良的洗腦系統模式,大快活時代卻沒有真正的快活,消費多於消化,更莫求細味品嘗,直入直出的不良生態,比比皆是。 所以,聽膠的人是有福,只因他們深明盡享慢活之意,樂在其中,今個周末灣仔POPPLAY的午後茶座,亦繼續帶來Keep On Spinning系列的「黑膠珍藏家」音樂分享會,一眾嘉賓盡是愛膠的資深樂迷,特別承蒙《音樂一週》創辦人Sam Jor蒞臨,跟大家分享極罕見而珍貴的絕版黑膠唱片私藏,好像有關The Beatles最負盛名的《Yesterday And Today》屠夫封面初回絕版禁碟故事,又或外國絕版黑膠拍賣會二三事……等,全屬難得一見的超罕有黑膠珍品。 另外,超級樂迷Sun Gor主力分享八十年代的經典藏品,包括大量不同國家版本的大碟、圖案碟、十二吋Single、七吋細碟……諸如此類,Ben Soo就集中以八、九十年代一些獨特設計限量版黑膠唱片,至於Ryan Hui則會分享自己由童年受爸爸薰陶成長,到自己組Band出黑膠,與及個人喜好的黑膠唱片收藏,聽膠應該很膠興,快樂人共並肩,到時見。 《Keep On Spinning:「黑膠珍藏家」音樂分享會》 日期/地點:本月22日(中午4至6時)/ 灣仔聖佛蘭士街4至6號聖佛蘭士大廈地下A舖「POPPLAY by sport b.」 票價:免費入場 查詢:www.facebook.com/events/130530647281670/
曾幾何時,於「不設劃位」電台節目弄出一個名為《聽齣好戲》環節,正是推介自己喜歡的電影配樂及歌曲,一直都很喜愛《聽齣好戲》這個名稱,因為好多時睇戲總不自覺耳聽八方,留意其配樂及選曲部分,遇上匠心獨運的處理效果,例必自動加分讚嘆,尤其好些觸動心靈的驚喜絕配,近乎完美的視聽之娛,幾達「毛管戙」的銘記於心,如早前西班牙的《無定向喪心病狂》,連環選用80’s經典《勁舞》配樂及插曲《Lady, Lady, Lady》,來凸顯公路兩男的惡鬥場面,簡直妙不可言。 另外,《皇家特工:間諜密令》以真假的卡式帶機,播放兩首英倫80's金曲首尾呼應,由中東的懷舊卡式機播出《Money For Nothing》到iPad虛擬版畫面播放《Slave To Love》耳前一亮;《變種特攻未來同盟戰》五角大廈營救磁力王的子彈時間慢鏡特寫,巧妙用上Jim Croce《Time In A Bottle》打造視聽美學新典範,亦是近年難忘的電影場面代表;未在港上映的《智能叛侶》,聽到OMD《Enola Gay》出現於無菌家居的Hi-tech寢室,八十年代的未來派電音,重生於廿一世紀新世界意味;更莫說《銀河守護隊》那盒「犀飛利雜錦歌曲集」Mixtape,如何將七、八十年代流行曲在銀河系無限發放。 回到八十流行金曲盛世 今個8月暑假檔期,碰巧有幾套同屬重拾八十年代懷舊味的荷李活新片,分別有《親子樂膠遊》、《玩轉四字頭》及《屈機起格命》,執筆時暫只睇過《親》,沿途真的開心樂膠遊,對於其他兩套同樣充滿熱切期待,也想跟大家分享消暑好戲,耳聽八十的觀感及預測。 先說《親子樂膠遊》,源自八十年代已故著名編導John Hughes《National Lampoon’s Vacation》系列2015最新出品,全片最過癮是妙用經典金曲玩相沖反差效應,好像大仔James初邂逅美少女,播出《Summer Breeze》媲美浪漫MV畫面之際,忽然被魔童細佬頭笠膠袋急轉直下收場,又或想玩漂流艇卻遇上失戀導航,轉入激流玩自殺,以《Without You》沿途陪襯生死邊緣的黑色幽默,抵死啜核之餘,聰明地選用《Kiss From A Rose》將「膠爸嗲」Rusty Griswold面對的家庭危機,由自駕獨唱轉化最後全家大合唱的契機,如歌曲提到灰暗盡頭必有曙光乍現之意,並借助過山車終極之旅同步互動下,笑中有淚,當然,開場即來自1983年大會指定主題曲Lindsey Buckingham《Holiday Road》,配套笑笑旅遊相集,已預告開心番埋嚟。 《玩轉四字頭》英文原名《While We're Young》本已是五十年代Peggy Lee名曲,講所謂中年危機心態問題,Life Never Gets Old,預告片用上Wings《Let ‘Em In》寓意就隨它而來,年齡只是數字,心境才是一切,懷緬過去確易常陶醉,電影原聲選曲名單可找到David Bowie《Golden Years》、Survivor《Eye Of The Tiger》、Vangelis《Love Theme》、Billy Ocean《Get Outta My Dreams, Get Into My Car》、Lionel Richie《All Night Long》……我們都是聽這些流行曲長大的,片中有一幕令人回味的黑膠唱片場面設計,肯定成為樂迷熱話。 植入懷舊電玩遊戲 《屈機起格命》則大玩八十年代電玩遊戲襲地球,同樣盛載大量懷舊金曲如Spandau Ballet《True》、Hall & Oates《She's Gone》、Tears For Fears《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之外,個人更有感1982年Bucker & Garcia概念專輯《Pac-Man Fever》絕對可以應運重生,此碟找來8個當時得令的電玩遊戲為創作藍圖,包括有《Pac-Man》、《Frogger》、《Donkey Kong》、《Asteroids》、《Centipede》及《Defender》等,2010年曾首度推出CD版本,現已斷市多時,不過,據知此片在港上映之時,有一款名為《Back To The 80s》精選合輯面世,其中亦特別收錄了Bucker & Garcia《Pac-Man Fever》一曲,是時候拿回早已封塵的紅白機及雅達利,齊來打機起格命一番吧!
音樂世界有好多種,樂風名稱也有好多好多種,通常都是由歐美主力發送出來,曾幾何時,我們都為英國清新音樂派自製了一個稱號,所指是八十年代的British Invasion時期,當時本地一間名為香港唱片公司(Hong Kong Records),主力推介英倫新音樂,還記得此句宣傳口號「帶領潮流,創造明天」,幕後宣傳團隊傾力合輯大量英倫新音樂雜錦精選,好讓本地樂迷由淺入深逐步認識,其中一張正是叫做《Water Music》,輯錄了Nick Heyward、Pale Fountains、Care、Lotus Eaters……等英倫清新好聲音,忽然間,Water Music好像變成一個新樂風之名。 故事尚未完結,話說若干年後,Nick Heyward來港期間接受訪問,被提問他所玩的Water Music樂風時,Nick Heyward表示不知道甚麼是Water Music,沒錯,這從來只是一張本地推出的雜錦精選名稱,取其名Water Music,本是形容清新音樂如水般清澈之意,然而,當時英倫亦曾稱這些以木結他主導的清新派為New New Romantic,新新浪漫也,後來,大家卻統稱為Acoustic Pop或Guitar Pop之類,總之,就不是Water Music。 幼承庭訓學好聲音 何解為大家回憶這段八十年代音樂趣聞,全因聽過今期主角C Duncan首張專輯《Architect》後,自動立刻聯想到Water Music,如果他是生於那個年代,C Duncan肯定成為《Water Music》合輯一分子也說不定,一股來自格拉斯哥的新清泉之音,1989年出生的九十後,成長於古典音樂的溫室下,到底又如何形容自己的音樂風格? 「我想會是較夢幻式的Folk Music,引入好多詩歌和唱元素,我的父母都是古典樂手,自小受到不少古典樂薰陶之餘,童年時亦已愛聽Rock Music,所以我的樂風可說將二者共融而成。」 睡房搞掂曲詞編唱畫 記得初接觸到C Duncan的歌曲《Say》,是從YouTube上的BBC Live Session,那是C Duncan自彈自唱,再加一位琴手及主音結他手,配搭Programming節奏的現場演出,一聽如故,媲美重遇當年China Crisis的和諧親切氣息,旋律悅耳,C Duncan聲線動人,和聲二重唱的Harmonic Voice處理出色,然後,再追看多一首同屬BBC Live Session的大碟同名主題曲《Architect》,觸動心靈到不得了,沿途綠化悠閒,骨子裡卻盛載很七十年代的流行典雅餘韻,讓人想起如The Simon Park Orchestra《Seventeen》那種美妙樂韻的新變奏,單是兩首單曲,個人已認定C Duncan是本年度至喜愛的新名字之一。 不少外國評論一致形容C Duncan是不折不扣的Dream Pop唱作人,試聽聽《Silence And Air》及《New Water》便知一二,擅用優美和聲空間感全包圍,幾有天外凡音的想像構圖感,值得留意《Novices》一曲,前奏結他重複彈奏段落,引入brush snare節奏,迷離布局跟Portishead《The Rip》同出一轍,如換上Beth Gibbons或Julie Cruise來演繹必對號入座,至於最後一首《I’ll Be Gone By Winter》明顯是今個聖誕溫馨首選恩物之外,聽真一點,也可是C Duncan版本的《Edelweiss》,尤其完結兩句Goodbye的處理取態,似暗地向《Edelweiss》致敬。事實上,整張《Architect》錄音製作都是由C Duncan在家睡房閉關完成,就連唱片封套上的畫作,全都是他一手包辦,名副其實如同一人建築師,一切由零開始。 C Duncan的C字是Christopher簡寫,看他的音樂喜好名單上,由The Knife、Burt Bacharach、The Carpenters、Talk Talk、Fleet Foxes到Maurice Ravel及Gabriel Faure……等,各適其適,卻成就了C Duncan很有個性的清新Dream Pop風格,這陣子,Belle & Sebastian及The Blue Nile都已先後邀請他作演唱會supporting act。
早前,於「唱片店的回憶」音樂分享會完場時,有現場觀眾提及「香港樂壇已死」問題,當時,嘉賓之一袁智聰回問:「點樣為之已死,其實這不只是香港獨有問題。」然後,觀眾再嘆言:「點解本地好似只得填詞人可以生存到?」我接著說:「沒錯,只怪普羅樂迷,從來都只在乎歌詞多於音樂本質,因為一字一詞容易理解有共鳴,知道作曲人之名已屬萬幸,更莫說編曲人是誰。」我不會說香港樂壇是否已死,卻感肯定已是病入膏肓,死症難改! 事實上,好多人根本仍未弄清作曲及編曲之別,原來他們一般都以為作曲跟編曲是同出一轍,曾嘗試簡單解說作曲即是歌者主唱的主旋律,編曲就是主旋律背後的所有音樂部分,可惜,卻通常被反問作曲不是連埋音樂部分一切計算嗎?所以,更不用強求大家去深究其他有關音樂風格的各式各樣,如此代代相傳的聽歌習慣下,難怪本地樂壇填詞人,從來都比作曲、編曲人矜貴得多。 好睇未必等如好聽 幾個月前,逛唱片店剛播放本地某天后演唱會錄像,聽到她如此跟現場觀眾說:「係咪要Encore呀?係咪好好睇呢?今晚個Rundown係特別為你哋而設,有新歌喇!有舊歌喇!有快歌喇!有慢歌喇!」就是這樣,本地樂壇想唔死都難,近十幾廿年由一群生意商人主導下的病態樂壇,九成主流歌手不自覺同流合污,齊心寵壞本地樂迷戒不掉的聽歌陋習,舞台有咁華麗得咁華麗,嘉賓歌手有咁多得咁多,首本名曲以為「百聽不厭」,就次次唱完又唱,櫃底Side-Cut就可免則免,音樂編排有咁大路得咁大路,最好唔好改到鬼五馬六,基本上,不客氣一點直言:「有聲就是了」;然後,回應以上天后節錄:唔理好醜是否都一定要有Encore?好好睇又是否一定等同好好聽?何解Rundown一定要為受眾而設,而並非由歌者主導呢?歌曲有新舊快慢即是話你知其實已包羅萬有嗎? 從《羅生門》了解港樂迷質素 最新熱話,Juno與謝安琪的《羅生門》Facebook洗板爆Like事件,Youtube逾35萬點撃率被網民狂Loop,更有說如果沒有聽過Juno此愛情三部曲,你可能失卻香港樂壇一件瑰寶?真有這麼嚴重?講真,曾嘗試聽了不及一半已沒興趣再聽下去,說穿了,又豈不是對正序文所說的樂壇病因,一首本來平淡悶味的典型本地K歌,百分百工廠式製作出品素質,敢說交由任何一位現役歌手去演繹都可以,隨時過耳雲煙,聽完等於沒聽過,似曾相識都不能,如今,只是單憑歌詞效應便能扭轉乾坤的話,對不起,不得不借用此曲首句作回應:「若果你,未覺荒謬」就奇了! 本地樂壇病因另一真相,正是不求變的流水作業運作模式,從來只限於某些指定工廠式合作夥伴主導,主打曲詞編完全不思進取的倒模循環再用下,新不如舊是不爭事實,所指的已並非將新歌來跟舊時代流行曲相提並論,而是好多音樂製品表現上的新舊不分,形成為新而新的行貨系列,《羅生門》正是最佳例子。 只想說,一首好歌的基本定義,曲詞編唱融會合一,好像譚詠麟《愛到你發狂》,已故鬼才黃霑先生的得意詞作,霑叔生前亦不諱言此曲創作上的大膽破格,全曲只簡單重複十數字詞,成功跟主旋律及編曲氛圍連成一體,愛一個人就是如此直接坦言。情歌也可以有好多種,不止是千篇一律如論文般愈寫愈走火入魔,首首誓要曠世愛情文學巨著左拆右解,才是有深度的大師風範。 病入膏肓的港樂 如果你是真正愛聽歌的樂迷,何解有感以前大部分中外流行曲特別易入腦而留下深刻印象,不難跟作曲及編曲上的創作大不同有關,主要是以前主旋律傾向較簡潔利落,與編曲氣氛意境配套互動下,令聽者提供更多自行憑曲思索的留白空間,相反,回看當下無論曲詞編各方面的經營手法,K歌主旋律不是販賣3連音,就是密密麻麻的連環音調組句背後,又是否為主動配合填詞人寫論文而設?雖則不少局中人仍不認同,將其出品定作K歌類別,只怪當局者迷,不自知的潛移默化,聽者自有分曉,最後,香港原來不止教育,連樂壇都早已填鴨式之時,港樂不如獨樂樂,起碼尚餘多少自我獨立個性。
科技文明愈進步,現代城市人面對危機應變心理素質愈見薄弱,當依賴已成習慣,一切以為是理所當然,所謂正常的生活規律,也有反常劇變沒預告下突然來襲的一天,最恐怖是,各國政府為怕引起群眾恐慌,從來採用「知情不報」態度企圖掩飾真相。 「飲水思鉛」事件大爆發,不少網民笑言:「原來要滅族是如此簡單!」到底是水源問題?還是鉛水問題?一水一電,現代城市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頭號必需品,記得廿年前《未來水世界》電影,片首Kevin Costner就示範一幕如何將自己尿液過濾成清水飲用求生法,諷刺是當地球陸地大多數被海水淹沒後,卻有水飲不得,跟目前不少相關公屋居民實況不遑多讓。 過分依賴智能科技 人類身體缺水會沒命,精神失去寄託亦生無可戀,你看《迷你兵團》笑不停之外,又有否想過自己其實都是Minions,沒有精神領袖依靠追隨下,生存彷彿變得再沒意義,你說你沒有追隨任何精神領袖?對不起,新世代的精神領袖早已不是一個人,而是閣下24小時不離手的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早前網上瘋傳港鐵車廂少女手機Hang機後,迅即失常又踏地又亂叫的直擊片段,現實中的Minions不再是「傻可愛」,極可能是一種都市症候群的全新代名詞。 《加州大地震》有一幕是電訊網絡全面失聯,主角女兒在店舖尋找舊式撥動電話跟父親通話,大停電真的差不多一切都靜止下來,當時我想:「如果主角女兒忘記了父親電話號碼又如何?」沒錯,當下我們將所有日常大小二事全放盡入手機/電腦,愈來愈少用腦裝載,更何況用心?所有備忘都一Click即有地習以為常,危機問題就浮現,好簡單,你嘗試不用查閱手機資料,即時說出十個至愛親朋的電話號碼,可以嗎? 923的陰謀論 「末日大停電」從不是譁眾取寵的天方夜譚,太陽風暴襲地球不是新鮮事,上個月22號才發生磁暴等級G4,僅次最強G5一級的太陽風暴之後,外國網上亦熱傳有關今年9月23日的末日陰謀論,首先,有說末日行星或毀滅之星Nibiru今年8月將終告現身亮相,並於12月於地球外圍擦過,繼而影響地球磁場,並構成末日大停電的預言,也有說Nibiru行星只是外表,實則是一艘外星UFO母艦,這令我想起J.J. Abrams《星空奇遇記》入面的Romulan星人隕石外形的太空戰艦,也不妨重溫1998年《Deep Impact》,看看美國政府如何「知情不報」卻早有準備的取態。 然後,愈找愈多今年923的陰謀熱話,好多網民從大量荷李活電影及電視劇集中,找到令人費解的923隱藏訊息,愈看愈耐人尋味,跟當年911陰謀論情況相同,此外,亦發現今年9月22至28日期間必有怪事連生,且涉及超級紅月、基督徒「被提」、魔鬼撒旦重臨……等事件,總之,信不信由你,有興趣上網自行定斷。 64日後淘汰Digital 只想說,如果美劇《Revolution》入面「末日大停電」真的殺到埋身,而作為樂迷的你,仍可以繼續留低的話,不知是好事是壞事,只想繼續藉聽歌作精神食糧支柱之時,你會如何為末日作準備? 難道黑膠卡式大回歸,空穴來風必有因,當「末日大停電」埋葬所有數碼音樂共同體,最後一切回歸原音,看來,大家有必要儲備大量乾電池,買定手提唱盤,甚至二手Discman/Walkman……等。 如是者,距今倒數尚餘64日……
八十年代英國電子跳舞組合Dead Or Alive首本名曲《You Spin Me ‘Round (Like A Record)》,巧妙將轉動黑膠唱片來作愛情比喻,你令我如黑膠唱片在唱盤上氹氹轉一樣;本地則有1980年林子祥《轉轉轉》及1983年許冠傑《TUM TUM轉》兩曲,同屬喻意人生循環不息,時光跟時代不停在轉變。Keep On Spinning繼續轉出的,無論是黑膠唱片,抑或人生世態,總仍離不開喜怒哀樂與七情六慾的百感交集。 如果人生真如黑膠般Keep On Spinning,你是屬於33轉的慢活,還是45轉的快活? 唱片人生 恐怕大多數回答以上皆非,只因上世紀最早期的唱片尚有一種為78轉速,活在高速資訊泛濫新世代當下,78轉的激活才是主旋律,網絡世界人人都明白15 Minutes of Fame的遊戲潛規則,盡情忙於各交友平台實踐Andy Warhol此經典金句,隨時隨刻過眼雲煙比比皆是,如此一Click即聽即棄式娛樂文化薰陶下,試問,誰會再在意尋找45轉的快活,去細聽一首完整樂曲,更莫說追求33轉的慢活,肯花心神去消化整張專輯吧。 回歸基本,隨著位於灣仔聖佛蘭士街的sport b.全新概念店POPPLAY誕生,首季以音樂主題的唱片店形式亮相,並配合一連串以Keep On Spinning為名的音樂活動,由7月至10月內,共享音樂放暑假的埋身體驗,好讓大家從78轉的激活暫緩下來,重新認識33轉及45轉的真善美,齊來Keep On Spinning一番。 集體回憶黃金時年 一切由唱片店出發,先說「音樂分享會」系列,共有4個不同主題,「唱片店的回憶」是本地樂迷的集體回憶,細談香港大小型唱片店舖興衰歷程,亦對未來唱片店作出前瞻預想;「黑膠珍藏家」找來幾位不同年代的超級唱片珍藏專家,從他們價值不菲的絕版典藏,分享搜集黑膠唱片的苦與樂;「音樂x雜誌」主談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本地音樂雜誌文化演變,由《音樂一週》到《MCB》最後「樂民地」,與及《好時代》與《新時代》幕後人首度對談;「音樂x時裝」分析兩者形影不離的微妙關係,一起回顧經典潮流標誌。 隨著近年全球黑膠唱片市場全面復甦,帶動一眾新知舊雨重投膠樂懷抱,唱片公司不斷推陳出新,玩復刻玩顏色限量,玩到Records Store Day大行其道之餘,二手黑膠市場同告大鳴大放,畢竟,對於黑膠初哥來說,二手黑膠始終是較易入門又經濟一點的入貨首選,相對而言,資深樂迷則視二手黑膠為尋寶之旅。故此,Keep On Spinning亦為大家準備一連4個「二手黑膠唱片活動日」,我更私底下改了「膠膠Day」非官方之名,預祝大家低價買入心頭好,到時更有現場DJ-ing搞搞氣氛,一於聽膠都要聽到Happy膠膠Day! 提到DJ-ing,Keep On Spinning亦有3個「DJ-Session」,邀請多位不同風格DJ到場作客席House DJ,於POPPLAY概念唱片店內,傳送多元化的音樂氛圍;整個Keep On Spinning活動系列,百分百音樂放暑假,全程周末任你點,詳情如下: 「音樂分享會」: 「唱片店的回憶」 日期:本月18日 嘉賓: 袁智聰、Toto、Sun、小塵埃 「黑膠珍藏家」 日期:8月22日 嘉賓:Sam Jor、Ben Soo、Sun、許懷恩 「音樂 x 雜誌」 日期:9月19日 嘉賓:Edwin Wong、Pauline Chan、袁智聰 「音樂 x 時裝」 嘉賓:梁兆輝、黃靖、林奕匡 日期:10月17日 主持:Gary Kwan、亞里安 上述活動舉行時間:中午4時至6時 「二手唱片市集」 日期:本月25日、8月29日、9月26 日、10月24日 時間:中午4時至晚上8時 「DJ Session」 日期:8月15日 演出嘉賓:DJ ENSO (XXX/Lexus)、Jamline 9月12日 演出嘉賓:DJ Sukixx、Shelf-Index 10月10日 演出嘉賓:Alok、DJ Totolehero 時間:中午3時至6時30分 票價:免費入場 POPPLAY by sport b. 地址:灣仔聖佛蘭士街4-6號聖佛蘭士大廈地下A舖 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0530647281670/
時代曲,記錄某個時代的歌曲,不同時代集結不同見證,有說當下香港是甚麼「後政改時代」,倒不如說是「後831時代」,一切始於2014年人大831決定後的死胡同,引發一場尚未成功的「雨傘革命」,喚醒大家對爭取本土自主價值的關注,認清一眾不同界別偽善政棍真面目,自己香港自己救,那是屬於我們下一代的香港,試問近日聽到沒認受性的689如何意氣風發,實則大言不慚的「沒有大陸市場,大學生畢業等於失業」論,如此不知所謂的挑釁民心,一而再,再而三向我們下一代出言威嚇,是公僕?是公敵?大家心中有數。 近期本地獨立樂圈,先後有黃靖及Teenage Riot發表他們的消失與復仇迴響,帶來兩張由心出發,記錄這個時代見證的原創專輯,分別為黃靖《How To Disappear》及Teenage Riot《The Revenge鳩之報恩》,我們就是需要這些真正的時代曲,為本土發放極有意思的獨立之音。 精緻電氣化搖滾 先說黃靖《How To Disappear》,告別「人山人海」廠牌後,黃靖夥同本地電音組合Gravity Alterestra,合作的首張5曲EP,一聽之下,恍如脫胎換骨的全新黃靖,將其獨特的Blues Rock基因能量升呢強化,個人至愛《If I Were A Magician》長達7分12秒的藍調搖擺懾人張力,潛藏陣陣風雨欲來的推進布局,如同一套公路電影的完美配曲,也令人想起當Nick Drake遇上The Doors《Riders On the Storm》及《Summer’s Almost Gone》的變奏版,編曲層次鮮明,據黃靖表示,原來此曲所有主唱及結他部分,都是在其home studio精心錄製而成。 同名主題曲《How To Disappear》火氣十足,散發媲美The White Stripes的另類搖擺型格,GA引入點點電音彈奏,亦起出不俗火花效果,怒火延燒到另一曲《Black Monday》,黃靖的聲線演繹手法,亦明顯大不同,他說:「此曲正想表達自己對香港政府的不滿,源自很無力無助的怒氣,所以唱得特別有火!」 實在,整張《How To Disappear》主題概念,亦跟黃靖這兩年心境轉化有感而發,他說:「《How To Disappear》這幾個字是好多年前從一幅60’s舊相片發現,那是寫於鏡中的字句,而這兩年自己亦有朋友及父親先後離世,更令自己加重對消失的感覺,另外,自己跟傳媒之間出現的消失與存在關係,亦是同樣微妙。」 獨樂音樂人聯盟 至於來自維港唱片的7人獨立樂團Teenage Riot,則令人重拾甚麼是「讓青春燃燒吧」的個性魅力,被稱為本地獨立音樂界的超級組合,只因樂隊成員好比「集成中心」組隊出征,分別來自22 Cats、False Alarm、Hard Candy、Rachel Believes In Me及Pony Boy……等獨立樂隊的成員,以阿波、阿靈及Yan為首,隊名源自1988年Sonic Youth《Daydream Nation》內同名之作,《The Revenge鳩之報恩》是他們首張專輯,且以黑膠及黃膠限量版發行,聽Teenage Riot的Indie-Rock很多元化多樂fun,記得早前4月份的agnes b. 小型音樂會初聽到他們現場演繹碟內新曲,特別對《UM (Small Tent and Plastic Wrap)及《Driving in a Nice Car》印象猶深,後者長達7分44秒的迷幻搖擺巨獻,現場尾段的即興Jamming比唱片版來得更一聽難忘;前者主音旋律頗有Blur的輕鬆跳脫味道背後,UM更是雨傘運動縮寫,跟碟題的鳩,玩弄中英意思混淆衝突的復仇與報恩,封面牆上的War Is Coming,黃色膠膠,自己香港自己救,正是由一股火紅的年輕力量凝聚而生。 個人推介《I Always Want To》,由結他噪音主導下的Dream-pop曲式,想起中島哲也《告白》內同出一轍的日系低調搖擺氛圍,歌詞內容如同末日前最後一舞的命題,別出心裁。
你有試過照鏡時如此問:「你是誰?誰是我?」你有想過到底鏡中的你是真身,還是鏡外的你是真身?這些通常只出現於恐怖片的電影情節,其實你又有否想過箇中玄機?有人說:「問題天天的多!」事實是:「所有問題只源自同一個問題:一切為何?」 為何我們睡眠會發夢?我有這樣的假設想法,基本上每一晚睡眠時刻,我們都已在睡前的空間消失了,好比已死亡了一次,明天醒來就是重生,在另一個差不多的新時空繼續延生,天天一生一死循環交替,1998年《移魂城市》(Dark City)正帶出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只是盲活於一個被設定程式操縱的假想國度,每晚12點一切在瞬間重新啟動也不自知,日復日、夜復夜,成為一個假大同制度下的奴隸,再想一想,1927年Fritz Lang經典名片《大都會》(Metropolis)更似是絕世寓言,片中對2026年的未來世界觀,距今尚餘11年,一切卻早已成真,貧富愈趨兩極化,高塔下的奴隸大多數,每日營營役役為權貴的極少數奉獻勞力,如今在這個地球上,這部權貴機器,不就是沒完沒了的瘋狂開動著,生產賺錢再生產? 科幻電影的真我 日本殿堂級Y.M.O.樂團名曲《以心電信》向大家提問:「What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You’ve Got To Help Yourself!」1983年如此具前瞻性的啟示,32年後的你又是否頓悟醒覺? 前幾期介紹《Utopia》曾寫過「我們原來一直都以不存在的Utopia來形容『烏托邦』,而非Eutopia」沒錯,「烏托邦」根本就等同受權貴玩弄的一個大騙局,如《移魂城市》不存在的Shell Beach,《真人Show》(Truman Show)的布景廠假世界,《謊島叛變》(The Island)的謊島大抽獎……同屬「逃避反烏托邦」論主題,還有《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THX1138》及《23世紀大逃亡》(Logan’s Run)……等。 說回「你是誰?誰是我?」,不得不說《22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三部曲驚世駭俗的存在主義新概念,如果每一個你我他本是一個個潛意識的載體,直接一點,只是一具替身的軀體而已,你再不是真的你又如何?正如《Black Mirror》特別篇《White Christmas》真我意識收藏器Cookie,跟沒靈魂但自以為有的軀體之間的微妙互動關係,2009年《偽能叛變》(Surrogates)更將日本卡通片《神奇小子》的替身概念大翻新,同樣玩轉潛意識真身跟代替品載體構思。 「i」主導的世界 諷刺是,活在當下,傳媒廣告都合力提倡尋找「自我個性」,蘋果早已主銷以「i」為首的洗腦概念,究竟這些「我」有多少是「真我」?抑或純屬消費主義下,一廂情願自我催化的假情假義?1988年John Carpenter導演《極度空間》(They Live)大膽揭示我們活在一個怎麼樣的世界,片中的外星人只是幌子,實際是一個幕後操縱全世界的神秘組織,如何全面掌控我們日常衣食住行的一切生活模式,如何令我們與生俱來盲從接受由他們制定的一套生活價值觀,如何誘騙大家要做順民服從所謂的一個社會制度,借用不同媒介暗地向我們不斷洗腦,為求認定他們既定的集體意識,跟《天外奪命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有異曲同工。 1986年Depeche Mode《Stripped》向大家呼籲:「Let Me Hear You Make Your Decision,Without Your Television……」這些年來,我們到底有多少生活行為意識,備受電視媒介影響而生?當活著就是As Seen On TV的話,活該是也。 明天早上醒來再照鏡時,你會跟鏡中的你說一聲:「你好嗎?你活得快樂嗎?」然後,仍是不情不願「照常」跟這個機器系統打交道,甘心如此認命下去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