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提到影壇兄弟檔,大家即時喚起的名字必屬高安兄弟及彭氏兄弟,當然還有昔日的The Wachowskis Brothers,只因兩兄弟不換名卻改「性」,已變成The Wachowskis Sisters之外;如今,2016年亦有人氣兄弟生力軍The Duffer Brothers,憑人見人讚的高收視美劇《Stranger Things》(下簡稱ST)贏盡口碑熱話。 八十年代好年華 《ST》首季一連8集成功觸動多少80’S影音迷的集體回憶,是The Duffer Brothers最妙絕的撒手鐧,這對孖生兄弟Matt及Ross,出生於1984年,適值是80’S流行文化最興盛的好時代,他們亦不諱言深受Steven Spielberg、John Carpenter、Steven King、George Lucas……等電影薰陶影響,實則,兩兄弟亦似J.J. Abrams《S8驚世檔案》的主角情節,小學三年級父母已送贈一部Hi8給他們開始玩自拍,結果真的拍出個未來。 《ST》首集開場已令80’S迷對號入座,4個12歲小學生共處一室玩Dungeons & Dragons棋盤遊戲,房內見到一張John Carpenter《The Things》電影海報,然後,其中一人Will Byers遇上不明物體無故失蹤,繼而展開一段《伴我同行》式另類尋友之旅,背後涉及美國政府科研大陰謀,異能女孩Eleven身世,活像《阿基拉》及《新世紀福音戰士》變奏版,事發源頭是訛稱能源實驗所的秘密基地,又是另一場不可思議的小鎮風雲,主線似曾相識卻引人入勝,人物設定鮮明立體,最緊要是重拾一份久違了的80’S親切共鳴感。 除了配樂最不史匹堡 The Duffer Brothers聰明借用當年史匹堡出品的經典元素翻新融合,好像Will被捉入的「The Upside Down」平行時空異度空間,等同《鬼驅人》Carol Anne被困鬼域情況,同樣可以跟母親隔空溝通;至於如何秘藏Eleven在Mike家一段戲,甚至單車追逐動作場面,向《E.T.》玩味致敬是不容置疑;另外,史匹堡招牌式氛圍化燈光處理手法亦屢見不鮮,從不同專訪所見,他們直言真有其事,唯獨是配樂方面是最不史匹堡的,因為沒有John Williams,全程換來很別緻的電子音樂,再加大量別出心裁的七、八十年代型格選曲,難怪戲內戲外引來一眾知音好評不絕。 每集序幕短短50秒的opening credits,傳承自Steven King小說封面字體的螢光紅色片名在移動,再配上由Kyle Dixon及Michael Stein創作的電音配樂,媲美Daft Punk《Tron》未來之音同系延伸,人聽人愛之餘,也令他倆所屬來自美國奧斯汀的4人電子組合Survive受到注目,他們將於9月尾推出的全新專輯《RR7349》預售熱賣不久,兩款限量版白膠及黃膠唱片已迅速售罄。當然,不少《ST》迷更自行編製首季的選曲合輯,焦點作The Clash《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也就是Jonathan與Will兩兄弟的主題曲。 哎呀呀呀呀 我估不到 最後,反而想推介The Duffer Brothers去年首套自編自導電影《Hidden》,此片未有在港公映,只出了港版DVD譯作《屍家尋匿》,故事以不明疫災來襲小鎮,一家三口暫避於地下密室301天,只為逃避地面上的「怪物」威脅為主,前半段集中他們自構的地底生活,並重拾事發前的回憶碎片,後半段「怪物」終於找到他們的居所,劇情發展急轉直下「估你不到」,在此不便穿橋,只可說是意料之外的充滿驚喜,低成本製作拍出高水準觀影睇驗,副題「Fear Will Find You」可圈可點,到底是恐懼找到你,還是你本就是恐懼? 正如The Duffer Brothers預告,《ST》第2季的說故事手法及節奏風格,將會跟首季來個不一樣的大逆轉,因為他們都怕看一些只懂自我重複的流水作業劇集創作,「估你唔到」才是The Duffer Brothers的本性。
我的配樂人生,應該由孩提時代的親子回憶說起,正如去年今日本欄一篇「我有一個好爸爸」所提及,才只得幾歲大的自己,已有幸聽到爸爸不時在家播放Ennio Morricone《獨行俠》電影原聲大碟,畢竟爸爸本是一位電影配樂迷,自己亦深受其愛電影聽配樂的薰陶下成長,也認定聽soundtrack要聽黑膠是指定動作。 約廿幾年前,想出「聽齣好戲」這個稿題,其後亦變成電台節目「不設劃位」環節之一,沒錯,有時聽配樂比看電影更多一層空想,不受電影畫面劇情擺布,卻自行跟不同時空片段交織連線,好多時,這一場好戲源自個人久違了的回憶碎片,想起某年在哪戲院跟某人在看哪齣戲,又或勾起某月某日開心失意時的此時彼刻,由配樂旋律牽引回味的人生劇場,是他也是你和我。 黑膠轉出當年情 那麼,「一針配樂」又如何?即是將唱針放落唱片上,一針聽到尾之意,你有幾耐冇試過將一整張唱片,由頭聽到尾而不跳聽呢?如今聽歌數碼化時代,一click即聽,不聽再click跳聽下一首,不用0.1秒就真的秒殺一首歌曲;聽soundtrack要聽黑膠是這樣,當電影菲林每秒24格,轉化成眼前唱盤上的黑膠33轉、轉、轉……「一針配樂」是必然的。正如早前與好友袁智聰主講Vangelis影音歷程分享會,我們亦以即場播放黑膠唱片為主,轉出來的,也是某個時代的歷史見證。 近期,絕對多得復刻黑膠熱潮,令我們可以跟「一針配樂」有緣再聚,好像 《星球大戰》系列,既有1至6集的金碟特別版排隊上市中,去年第7集《原力覺醒》亦有新搞作,首度推出一個3D Hologram的立體影像黑膠別注版,以2LP形式重新發行,主要將其中兩面預留空間,將立體圖案刻上,分別各有兩架千歲鷹及Tie-Fighter,當黑膠在轉動時,它們同步跟隨轉動,負責設計的Infinity Light Science,正是為Jack White經典名作《Lazaretto》開創Hologroove Hologram的幕後高手Tristan Duke,成功將John Williams的《星戰》配樂帶上另一個前所未有的觀賞層面。 七八十年代經典影音 個人而言,始終偏愛七、八十年代的電影原聲唱片,Giorgio Moroder是至愛之一,1978年金像配樂《Midnight Express》是人聽人愛的最佳經典,去年剛推出全新復刻黑膠版,最近則有1983年《Scarface》,不知何解,此碟於本地二手市場屬不常見的罕物,一般只找到主題曲《Scarface (Push It To The Limit)》及《Rush Rush》兩張12吋single而已,今次由環球唱片復刻發行,更特別以圖案碟印製,絕對有驚喜,三十幾年來,此片已成為Hip Hop界次文化神級名作,「The World Is Yours」是深入民心的座右銘,識聽一定必播懾人好戲氛的《Tony’s Theme》,另一首《Gina’s and Elvira’s Theme》同屬Moroder浪漫配樂推介。 八十年代青春熱潮,怎可不提已故電影人John Hughes,由他執導及監製的電影作品,每張soundtrack同令大家嘖嘖稱奇,今期先來《The Breakfast Club》及《Pretty In Pink》兩款復刻,一白一粉紅膠特別版,愛不釋手,前者有Simple Minds《Don’t You Forget About Me》冠軍主題曲街知巷聞,後者有OMD《If You Leave》、The Smiths《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及Echo & The Bunnymen《Bring On The Dancing Horses》……等,如此英倫多樂飛,同聲同氣有共鳴,難怪當年我們都愛追看John Hughes出品。 里約奧運完了,回到40年前Bill Conti《Rocky》金像配樂的復刻原聲,依舊激活多少運動細胞,每當《Gonna Fly Now (Theme From Rocky)》主題旋律亮起,例必振奮人心,《Philadelphia Morning》晨曦曙光乍現的孤寂心靈,繼續刻骨銘心,人生中必須擁有十大最經典電影原聲之一,《Rocky》當之無愧;40年後,又有《Eddie The Eagle》注入「輸在起跑線,贏在著陸點」積極人生信念,此碟已於早前「鷹雄贏得英樂歸」一文誠意推介,如今亦推出白膠雙碟版,全程一針配樂,樂在其中!
2002年M. Night Shyamalan《驚兆》(Signs)指出這個世界有兩種人,第一組會視一切為感恩,多過純屬巧合,他們會找到兆頭證據,認定上天一直有人在眷顧他們;第二組則視之為純粹幸運,是一個開心的轉機;當世上有任何異事出現,第二組會認為是一趟50/50的狀況,好壞參半,心底裡卻深明無論如何,最終都得靠自己來克服面對,恐懼是少不免,然而,第一組則樂觀其成等待奇蹟發生,相信最後總有人幫他們度過,希望在明天。 那麼,你自問是屬於哪一組?世事絕冇巧合又是否有可能? 偶遇兩生花電影 一個月前,以一百元買了兩張特價藍光碟,分別為《盜面專師》(The Double)及《心敵》(Enemy),然後一口氣連續觀賞,才發現兩套電影故事竟如雙胞胎,《盜》改編自俄羅斯小說家Fyoder Dostoyevsky 1846年《The Double》,《心》則是葡萄牙諾貝爾文學得主Jose Saramago,於2002年的作品《The Double》,兩片則同屬2013年出品,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如今還要是兩套差不多一樣的電影同年上映,其實好有話題性,三年前未有機會在戲院直擊此事,現在卻無心插柳一次過有緣遇上,是巧合?原來這只是開始。 《盜》導演Richard Ayoade前作《愛情潛水》(Submarine)玩味非常,主角Jesse Eisenberg兩個只能活一個,每日重複著活於一個如《1984》與《妙想天開》(Brazil)混合體的未來國度,當全世界當他隱形般看待的悲劇小人物,逐漸被另一個強勢的自己替代,繼續大玩獨特的美藝視聽之娛;《心》導演Denis Villeneuve前作《罪迷宮》(Prisoners)及近作《毒裁者》(Sicario)擅長拍懸疑心理危機感,主角Jake Gyllenhaal視另一個自己為敵人,大學教授與茄哩啡之間的兩極衝突,形同達明一派《我有兩個》互動呈現。 現實中的機遇之歌 看完兩片後的第二天,受到《The Double》連環洗腦後,心血來潮又重看多一次《搏擊會》(Fight Club),這些年來,隨著人生閱歷,好多心頭好的電影,總是看多一次,共鳴更深一層,近年源自日本倡導的「斷捨離」生活態度,早於1999年《搏》已用一種另類激烈手法完美示範,男主角Edward Norton在片中從來沒名沒姓,長期失眠於一個沉睡鋼筋森林,人人都有一個Tyler Durden整裝待發,只在乎你的「真.良知」幾時活現甦醒? 然後,一星期後,在沒有看過原著的前提下,入戲院睇《當這地球沒有貓》,先來男主角佐藤健身患絕症,身邊出現另一個自己跟他玩「等價交換」延命遊戲,那一刻不禁自問:「吓!又係《The Double》橋段?有冇咁啱?」好戲在後頭,劇情發展到佐藤健相約前度於舊戲院一聚,正場放映的竟就是《搏擊會》,世事真的絕冇巧合?怎料原來尚有下文…… 看完《當》又過多一星期後,終於有機會觀賞近期有美國神劇之稱的《Mr. Robot》,不用多說,男主角Elliot跟Mr. Robot的微妙關係,又是廿二世紀版本《搏》延伸,那個Fsociety跟Fight Club異曲同工,找來 Christian Slater飾演Mr. Robot,某程度上,可說是其2007年《He Was A Quiet Man》內自言自語的中年獨男Bob Maconel進化版,當時Bob已潛藏多少Tyler Durden的共同基因,開場不久已準備一場辦公室槍擊事件外,且不時幻想手持引爆器,將其工作的公司大樓完全炸毀,反建制思維跟Tyler Durden或Mr. Robot無出其右。 我相信如此不可思議的連串巧合,或是一個自我覺醒的啟示,佐藤健自問:「每一天重複地過活是理所當然的嗎?」日常無常人之常,當這地球沒有乜?最後,一切皆空氣!
如果你是iTunes用家,必知道內設Album Artist及Playlist欄目,一直以來,我都愛以「港獨」二字為名,來歸納大部份本地獨立樂隊作品,蘋果卻從未有以「不誠實使用iTunes」罪名來禁制相關設定。 那麼,你又有看過一條名為「社會共融」政府宣傳片嗎?一場大雨,將一群不同人種聚集於避雨亭,襯托懶溫馨和諧配樂,然後又來懶感性旁白:「人嘅相遇係一種緣份,就算你我嘅背景、信念、立場或者喜好有幾咁唔同,但基於尊重、溝通同埋包容,我哋係可以和諧共處㗎!」正是最後呢一句「我哋係可以和諧共處㗎!」,隱約聽得出配音員是帶點冷笑口吻,似笑問政府到底有幾尊重、溝通同埋包容呢?事到如今,證據確鑿,我們是否又可以控告政府「不誠實使用宣傳片」呢? 香港的青春殘酷物語 相信「wow and flutter」幕後策劃,比這個騙子政府更深明包容不同聲音的真理念,以「一起發掘城市中的雜音」為主旨,巧妙借用以前analogue時代卡式帶及黑膠播放出來的「wow and flutter」雜音為名,集結當下主流樂壇以外的「港獨」分子,近乎總動員晒冷式勢不可擋,無論你是否有留意「港獨」樂事,也定必驚嘆百花齊放的多元雜音力量,兩日三舞台的「港獨」胡士托,香港、九龍及新界各自各精彩。 「現在看看我們的青年他們在講甚麼?但是你要想想到底你要他們怎麼做?」 杜琪峯《三人行》一鏡槍戰配上新版《之乎者也》,以上兩句歌詞你又聽得有幾入心?人生中有些事情,何解要青春留倩影,只因我對青春無悔,只要你認為是正確的,不妨就全力以赴去嘗試,畢竟自97年主權移交中國後,這裡已為我們的下一代製造太多「青春殘酷物語」。 兩年前,跟一位廿歲多的年輕人同事傾談,他表示自己正學彈電結他,並打算嘗試夾Band玩音樂,卻對應否辭工全心投入玩音樂而踟躕不前,問我可否提供意見?我想也不想即時回應:「即管一試吧!你尚年輕,輸得起嘛!起碼你已比一般人幸福,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唔好咁快就屈服於呢個不公義制度苟且偷生!」結果,兩個月後,他真的辭職追尋自己的音樂路。 甚麼是青春 這令我想起假音人的經典名曲《甚麼是青春》,14年前後,答案大不同,當時青春還可勉強是一頓吃不完的午餐,如今恐怕已變成一頓高消費的最後晚餐,就只有中國才有那麼多一啖不會化的痰,好期待「wow and flutter WEEKEND」周日香港,假音人跟全場樂迷一起吶喊「甚麼是青春,What Is A Youth?」,悲喜交集的思潮起伏,隨時熱淚盈眶,一起追悔青蔥歲月。 周末九龍,當《甚麼是青春》緊接4人樂隊ni.ne.mo《困局》又是絕配,肯定被他們酷到爆的electro-rock聞歌起舞,媲美本地The Whip化身;由Alok、Domting及Janni組成的電音樂團Gravity Alterstr,a跟黃靖合作的新曲《Black Monday》,是另一現場期待的正歌,幾達外國水準的electro-funk肯定全場跳不停;玩shoegaze/dream-pop的 5人樂隊Thud,繼續帶來新迷幻好聲音,《Blank》應該可為烈日高溫提供紓緩的夢幻片刻;7人indie-pop樂團Teenage Riot,不知道今次《Driving in a Nice Car》又會玩即興Jamming幾長之餘,也想聽到他們現場再唱《I Always Want To》吧!二人實驗電音組合Self-Ox Randomness,亦有不一樣的analogue即興電音臨場體驗,到時不妨留意他們用心的eurorack modular 裝置及演出。 其實,英國獨立樂團Stereolab於1994年亦發表過一張名為《Wow And Flutter》同名4曲EP,倒想知道到時會否有「港獨」單位真的改編獻唱《Wow And Flutter》來個雙重致敬? 今個周末、周日,就是撐「港獨」!
Xavier Jamaux剛推出的兩張精選合輯,上期介紹《Playing With Friends》回顧Xavier型格French Pop多面體後,今次輪到《Music For Films》電影配樂巡禮,全碟23首選曲,佔13首屬杜琪峯銀河映像的出品,本地影迷必有共鳴,到目前為止,Xavier的銀河映像電影配樂官方出品,只有2008年《文雀》出過原聲CD,及2012年《車手》iTunes網上發售版本,其他如《神探》、《意外》及《毒戰》都是首度曝光的配樂片段,噱頭絕對吸引。 一切始於1998年,Xavier受法國導演Jean-Pierre Limosin邀請,為《Tokyo Eyes》創作電影配樂,導演原想將其Ollano組合帶點流行爵士懷舊氣息引進入內,怎料Xavier最後完全轉玩電音風格,集結懸疑迷幻Trip-Hop變奏取向,《Music For Films》只輯錄序曲《Bang!Bang!(You’re Dead)》,此電影原聲專輯當年亦有推出CD版本,內有似足BangBang風格的主題曲《Eye To Eye With You》。 與杜琪峯結緣於《神探》 至於Xavier跟杜琪峯有緣遇上,原來亦多得《Tokyo Eyes》監製Hengameh Panahi穿針引線,事源於2007年,他剛開始為杜琪峯電影安排在法國上映,得知《神探》正物色電影配樂人,結果便向杜琪峯引薦Xavier,有趣是,最初Xavier一直將Johnnie To 誤稱作John Ito。 眾所周知,杜琪峯要求有多高,從Xavier訪問得知,當時杜琪峯已厭倦一般侵入式線性配樂手法,想要多一點氛圍化味道,結果Xavier為主角劉青雲的7重人格編寫一節口哨主調,成功得到杜琪峯信任,《Music For Films》內亦有《神探》主題音樂《A Child With A Gun》、《Shark’s Fin》及《Stairs》,前者由電結他及琴音互動簡約旋律,傳出不可思議的詭異氣氛,引人入勝的布局延伸到《文雀》,Xavier再請來這位pedal steel結他手Fred Avril參與演奏,有睇/聽過《文雀》電影或Soundtrack的,都必感此片是當年杜琪峯另一破格習作,罕有地以大量配樂及空鏡說故事,Xavier接到杜琪峯的唯一指示是外國風情氛圍,最後,整體散布濃烈外國人看東方的古典美態,是Xavier嘗試引入如Henry Mancini、Martin Denny及Lex Baxter等60’s懷舊的互動成果,《Gimme A Lift》的誘惑電梯困獸鬥,及《Smoking In A Coupe》懶洋洋的法式浪漫,編曲生動有魅,玩味十足。 為鄭保瑞《意外》配樂最感滿意 然後,杜琪峯亦將Xavier分別推介給韋家輝及鄭保瑞,不知何解,惟獨韋家輝《再生號》配樂並沒有出現於《Music For Films》,就連Xavier官網也不見蹤影,然而,Xavier曾於訪問中不諱言自己最感滿意的配樂是鄭保瑞《意外》,且非常期待導演再拍差不多的驚慄犯罪片種,難怪Xavier精挑其中3首配樂《Accident Classic》、《Action!》及《Murder Rehearsal》,監製杜琪峯的創作指示,是由心理層面出發,簡單一個字「Melody」,簡約音符點滴在心頭,再轉化成角色內心劇鬥的演變層次,本是一貫銀河映像的視聽美學作風。 無疑,個人更愛鄭保瑞《車手》電影配樂,Xavier聯結老友Alex Gopher完美打造很80’s電音型格風,多得執行監製丁雲山,從《創戰紀》預告片得到啟蒙所致,記得當日戲院聽到完場曲《Time Quest》亮起,足以媲美《極速罪駕》的興奮同感,苦候此電影原聲專輯多時,最終從iTunes購買下載足本版,一聽如故,《Time Quest》可於《Playing With Friends》找到,而《Music For Films》選輯另一首帶點Giorgio Moroder風格的懸疑小品《Rendez Vous》。 其他配樂選曲,還有1996年為Kevin Reynolds《187》提供Trip Hop迷離風的《Neither Sing Sing Nor Baden Baden》,2009年Thomas Vinterberg《From A Man Comes Home》別開心面的輕鬆小品《End Song》,及很New Age簡約的Ambient短篇《Seb And Maria》……等。
Xavier Jamaux,對於影迷來說,是一個經常出現於銀河映像電影配樂一欄的名字,由《神探》開始到最新《三人行》,合作無間,對於樂迷而言,更是一個法國優之良音代言人,先後組過不同樂隊組合;最近,Xavier於自己官方網站發售兩張自家出品的精選黑膠,分別為《Playing With Friends》及《Music For Films》,正好為Xavier於流行曲及電影配樂兩個界別的階段性總結,今期先跟大家一起來分享Xavier的友情歲月。 最初見到《Playing With Friends》碟題,即時想到已故音樂人,前Japan樂隊低音結他手Mick Karn,於1982年處男作專輯《Titles》內一曲《Saviour,Are You With Me?》,也曾想以此改成「Xavier,Are You With Me?」作為稿題,只因Xavier真的廣結友緣。 廣結法國當代音樂猛人 早於八十年代,Xavier參予獨立樂團Orange,如今回看簡直是星光熠熠,成員包括有Alex Gopher及Air兩位成員Nicholas Godin與Jean-Benoit Dunckel,幾位識於微時的音樂好友,日後各自成為法國樂壇的活躍分子,可惜,就只差在Orange從沒留下任何錄音作品於後世,只知道當時Xavier是擔任鼓手之位,實則Xavier本是一位多功能樂手,擅長玩多種不同樂器於一身。 其實,Xavier與另一位法國著名音樂人Marc Collin(Nouvelle Vague始創人),及Nicholas Godin早於八十年代合組過一個名不經傳的New Wave組合Spleen Ideal,直至1996年再跟Marc另組Ollano推出同名專輯,主打高檔品味的Easy-Lounge樂風,還記得九十年代中期,歐洲樂壇曾掀起一陣懷舊時尚風潮,如德國廠牌Bungalow出品,Ollano則是法國同系代表之一,《Playing With Friends》亦有收錄其中一曲《Latitudes》。 淒美氛圍電音 個人初認知Xavier這位音樂人,始於1998年Xavier化身以BangBang之名,在法國著名DJ Bob Sinclar創立的Yellow Productions旗下,推出的首張專輯《Je T’Aime Je T’Aime》,一聽如故,法式電音Lounge,編曲型格十足,亦頗重電影配樂氛圍,同名主題音樂重現多少八十年代Giorgio Moroder的荷李活映像脈絡,Xavier亦邀請多位歌手客串主唱,《Playing With Friends》分別輯錄兩首《Two Fingers》及《Believe》都是我的至愛,前者Jay-Jay Johanson媲美Shirley Bassey演繹手法,形同一首仿占士邦主題曲的懾人氣魄,是Two Fingers還是Goldfinger?後者Garry Christian不經意的主唱,全程低調迷離如Massive Attack,同樣散布陣陣電影片尾曲餘韻。 Xavier巧手編曲層次玩得細膩,匠心獨運,引人入勝,旋律取向亦夠淒美浪漫,2003年BangBang第2張專輯《Silicone》比《Je T’Aime Je T’Aime》更上一層,可惜宣傳不足,成為滄海遺珠,《Auntie Aviator》是美不勝收的電音佳作,鍾情Goldfrapp迷人Electro-pop必對號入座,不過《Playing With Friends》只收錄細碟《Shoot The Model》,此後BangBang沉寂近12年之久,直至去年才於網上發表《Superstitious Guy》EP,只供iTunes發售下載,《Playing With Friends》亦有其中兩曲《Everyday Icon》及《Dusk Till Dawn》,前者編曲結構真心向Heaven 17《Let Me Go》致敬,無論採用聲音及Bassline同出一轍,再重新譜上不一樣的主旋律,玩出新意思,後者亦繼續回歸八十的Electro-Funk曲式,然而,美中不足,獨欠今年最新單曲《Now Is The Time》。 至於《Playing With Friends》其他選曲,尚有2008年Xavier另一新團A Bigger Splash《Tunes For Teens》專輯兩曲《I Don’t Want You》及《Yes We Can》特別混音版本,還有2012年與Alex Gopher合作,為鄭保瑞導演的《車手》電影配樂《Time Quest》,一首足以媲美《極速罪駕》同系延伸的精采配曲,奇怪是,此曲理應出現於《Music For Films》才對?或許Xavier也有感自己電影配樂作品較流行曲多之故,留待下期再談《Music For Films》。(待續)
聽電音得電能量,今期想介紹的希、德、美電力補給,來自希臘、德國及美國的電音三寶,分別有Marsheaux、The Rorschach Garden及Xeno & Oaklander,他們近期先後推出全新專輯,別來無恙,電源不絕。 去年向Depeche Mode完美致敬的《A Broken Frame》一致好評,完成精彩的巡迴演出後,希臘二人女子電音組合Marsheaux,隨即埋首錄音室製作第6張全新專輯《Ath.Lon》,碟題看似一頭霧水,實則暗藏玄機,Ath是Athens,Lon是London,分別是Marsheaux出身之地雅典,及她們至愛的英倫電音二合一之意,還記得今年3月才於UNDO Records官網訂購她們的限量版《Broken Frame Tour Souvenir Box》,屬是次巡迴於巴塞隆拿及馬德里最後兩站的特別紀念品,內有一張《A Broken Frame》純音樂版本CD及寶麗萊照片,兩個月後,便收到UNDO的電郵開始預購全新細碟《Safe Tonight》。 希臘製英倫電音 真心話,初聽完《Safe Tonight》確有點失望,編曲旋律均非常大路,極平庸乏魅,過耳即忘,致令對大碟《Ath.Lon》有先入為主的不懷好感,在零期待的心情迎接之下,倒又總算別來無恙,未致被《Safe Tonight》拉倒下來,序曲《Burning》來勢洶洶滲出post-punk節奏式急激推進,配合Sophie及Marianthi一貫迷離夢幻的合唱聲效,一聽如故,型格依舊,接上的《Like A Movie》及《Sunday》則回到80’s synthpop好風光,流露出早期OMD的基因血脈,《Wild Heart》及《Strong Enough》則保持Marsheaux招牌式爽勁電音餘韻,聽到《Now You Are Mine》鮮明cool爆的lead-syn主導,不難推斷是向Gary Numan取經致敬之作,《The Beginning of the End》是不可多得的dream-pop ballad,很八十年代電影配樂化的編曲手法,亦似當代的低調電音重塑,是Marsheaux罕有的成功新嘗試。 美聲SynthPop 美國紐約電音2人組Xeno & Oaklander亦帶來自2014年《Par Avion》後的全新專輯《Topiary》,足足闊別兩年之久,主力花時間將他們的錄音室全面革新後,真的換來不一樣的新感覺,首先,Sean McBride完全退居幕後製作崗位,自2004年出道以來,今回首度不作主唱部分,新曲全交由Liz Wendelbo一人獨唱,再沒有男女合唱的混聲標誌,轉入純女聲dream pop電音懷抱之餘,McBride的編曲表現,亦愈趨成熟有匠氣,開首《Marble》新浪漫琴音引子,配套Wendelbo感性演繹下,迷人魅韻跟Marsheaux同出一轍,《Palms》徐疾有致的synthpop節奏布局,Rhythm編排玩得出神入化,《Worlding Worlds》不期然找到源自DM《Constructing Time Again》時期的工業電音構圖,酷到極;另外,McBride苦心經營了3首純音樂作品,同名主題曲《Topiary》兩首組曲甚有電影配樂氛圍,《Chevron》繼續回歸八十電音好年華,中段Tribal式變奏層次鮮明過癮,個人而言,《Topiary》比《Par Avion》更上一層樓,可說是2016年其中一張最出色的電音正碟。 帶Techno味的德式SynthPop 喜見德國電音3人組The Rorschach Garden愈戰愈強,出道27年仍長期保持創作力,去年推出精選合輯《The Rorschach Dossier》,作出第2個十年階段性總結後,2016年即來全新專輯《A Game Of Passion》,跟以上兩團同屬80s synthpop的死忠分子,The Rorschach Garden演繹上卻明顯多一點師承同鄉Kraftwerk的冷酷機械味,序幕《Transcendental》跟《The Mix》時期Kraftwerk同聲同氣不容置疑,《City At Night》的原始synthpop卻令人想起當年初出道的加拿大電團Rational Youth成名作《City Of Night》,背後不知是否真有致敬意圖,《Worms In My Head》則媲美John Foxx早期型格電風,整體跟兩年前《Tales Of Fragile Mind》繼續保持不俗水準,總言之,The Rorschach Garden仍是80’s synthpop迷對號入座的信心保證。 電緣無限Touch,Synthpop never die!
剛看了U2最新推出的《iNNOCENCE + eXPERIENCE Live In Paris》藍光碟,從封面的親切感始動,那個似曾相識的鮮黃色電燈泡,跟1994年Anton Corbjin為Depeche Mode《In Your Room》細碟封面設計同出一轍,又似1993年U2《Zooropa》專輯的《Lemon》細碟於「PopMart Tour」出現的巨型檸檬變奏版,回想這段美好日子,可是DM跟U2 最微妙的轉折時刻。 當時,Anton Corbjin不約而同,為他們負責攝影及形象設計,大家自會發現同屬4人樂隊的DM及U2,外觀愈走愈近之餘,適逢他們樂途上各自嘗試風格轉型,DM由電音轉入Stadium Rock,而U2卻掉過來首試玩電音舞曲,相映成趣, 《iNNOCENCE + eXPERIENCE》舞台設計極有心思,主台以「i」的年少無知主旨,重塑出道時U2一切從簡的演出環境,Bono及The Edge均穿上黑皮褸,開場不久更選唱不同的早期舊作,如《I Will Follow》、《Gloria》、《The Electric Co.》及 1979年首張《Three》EP內的《Out Of Control》;主台前方有一條長長的走廊,連結另一端的圓形小舞台,也就是「e」的演變體驗,最矚目是走廊上設有一塊超巨型的橫度LED顯示裝置,那是雙面式半透明設計,內裡還設有通道,讓樂隊走入內圍跟畫面同步互動演出,特別推介《Invisible》玩得出神入化,歎為觀止。 Bono連眾顛覆 說回黃燈泡的真相,始於2014年《Songs Of Innocence》回歸基本概念,再延伸到《iNNOCENCE + eXPERIENCE》Tour主題:一起追尋U2舊日的足跡,一切由上世紀七十年代Bono的睡房開始,房內正懸吊這顆同類黃燈泡,重點落在《Cedarwood Road》一曲, 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Bono成長故事,藍光碟尚有一個由Gavin Friday旁白的特別版,細訴他跟Bono及前衛藝術家Guggi識於微時的二三事,如何終日活在暴力陰影下,直至受到David Bowie的啟蒙影響,Bono沿途跟Cedarwood Road動畫風雨同路演出後,緊接上獻給太太Ali的《Song For Someone》,由Bono兒子親自扮演自己的少年版接力參演於動畫中,當兩首重現二十世紀末的北愛the Troubles歷史後,4人列隊走到長廊上唱出《Sunday Bloody Sunday》,鼓手Larry Mullen Jr. 揹上Snare Drum作Marching Beat敲擊,編曲跟以往不一樣,張力依舊懾人,再連上《Raised By Wolves》講述1974年都柏林一場炸彈襲擊的流血衝突真人真事,一氣呵成,I Don’t Believe Anymore, Raised By Wolves, Stronger Than Fear…… 民眾擁有力量 今回演出Bono不斷強調「愛必勝恐懼」,事實上,是次巴黎站4場原本於去年11月10至14日舉行,然而11月13日傍晚卻發生連環恐襲事件,被迫取消最後兩場,U2卻向巴黎樂迷承諾會再回來,結果,原本以家鄉都柏林為終站的4場演出後,他們便於12月6及7日回歸巴黎站,成為整個Tour的最後兩場之外,對於剛飽受恐襲體驗的巴黎樂迷來說,可是對《iNNOCENCE + eXPERIENCE》最有同感共鳴的集體回憶,這兩晚亦找來不同嘉賓合唱《People Have The Power》為法國加油打氣,先有Patti Smith振奮人心,後有當日於巴黎連環恐襲僥倖生還的美國搖擺樂隊Eagles Of Death Metal。 另外,Intermission亦是U2 Tour史上首次初現,以《The Fly》作過場曲,見到Bono是全程邊換衣邊現場幕後演唱的,畫面不斷散播大量警世訊息,好像「Everything You Know Is Wrong」、「This Is Not A Rehearsal」、「Enjoy The Surface」、「Watch More TV」、「Silence = Death」……等,更以大特寫「BELIEVE」藏有「LIE」字樣溫馨提示,對愛與和平及世間暴力控訴的不平鳴,亦繼續於《Bullet The Blue Sky》向世界質問吶喊,經過一段霍金《Global Citizen》演說,帶出連串關愛主題選曲,到全場大合唱《One》集結公民力量的熱與光,People Have The Power是這樣! 最後Credit Roller以《40》為完場曲,不禁跟住唱「How Long To Sing This Song……」之時, 正如Bono直斥ISIS將真善美的伊斯蘭宗教信仰全面玷污,由當年北愛血腥衝突問題到今時今日,不同國家的恐怖暴力事件不斷升級與日俱增,是沒完沒了的無奈,到底,天佑我們到何時?
今年新一季《世界奇妙物語》其一單元 《夢見機械》頗有睇頭,主角健二慨嘆每天重複著機械生活模式,畫面等同Tears For Fears《Mad World》歌詞「All Around Me Are familiar Faces,Worn Out Places,Worn Out Faces ; Bright and Early for the Daily Races, Going Nowhere, Going Nowhere……」所言,最終健二發現何解人人如此面無表情,天天重複又重複相同工序對話,原來他們真的是替身機械人,真身已存放在一個名為Utopia夢想公司,安躺於一具具如氧氣箱的裝置,24小時各自活在自己追尋的夢想世界,與現實完全隔絕,一切就交由替身機械人代勞。 如此狂想曲概念似曾相識,早於八十年代美國經典電視單元系列《迷離境界》已有一集《莊周夢蝶》,荷李活亦先後有1990年《宇宙威龍》及2009年《偽能叛變》,同屬於未來世界的尋夢工具,當然,少不了日本卡通片集《神奇小子》的替身機械人玩意,大前提是為何要尋夢?是逃避現實不滿的消極方案?是現實世界不容發生的白日夢反射?是活在當下的爛鬥爛,追夢比覺醒更難? 你覺醒了嗎? 1998年《移魂都市》男主角John Murdoch發現原來自己一生被蒙騙,高聲吶喊「這是一場大騙局!」沒錯,我們都活在一個被操縱的大騙局世界,窮盡一生,原來由出生開始,已被俗世遍地謊言誤導人生,直到離去一刻為止,可能仍依然懵然不知,蒙在鼓裡!何解2001年《死亡幻覺》成功以《Mad World》新版來喚醒大家對這首1983年名曲一字一詞的重新認知有共鳴,只因我們不知不覺在被這瘋狂世界同化,甘於盲循於被安排的「Working、Sleeping、Eating、Talking」生活系統,所以,大家終於跟健二同樣覺醒起來是必然。 然後,有更多人會反問覺醒了又如何?明知改變不了,覺醒是否令自己更活得辛苦,倒不如繼續裝睡不醒更實際吧!「Their Tears Are Filling Up Their Glasses, No Expression, No Expression ; Hide My Head I Wanna Drown My Sorrow, No Tomorrow, No Tomorrow……」 誰佔領道德高地?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不公平的?」通常都被認定為所謂低下階層的怨言,真相是,說得更多的,卻是好多所謂上等人一族,只因他們本是既得利益者,早已認同這種不公平,歇後語就等同「你哋只好認命吧!」既然如此,到底要認命,還是革命? 蝙蝠俠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人人都可以是蝙蝠俠」,如此這般,人人也都可以是 Bane,《夜神起義》最大快人心的一幕,是Bane與手下突襲佔領金融中心,也是葛咸市的華爾街,當時有一位職員對Bane表示:「你們搞錯了,這裡是金融中心,不是銀行,是沒有金錢的……」冷不防Bane竟如此反問:「那樣,你們又在這裡做甚麼?」然後隨即亂槍掃射所有電腦搞破壞,完全向這群終日玩弄數字遊戲,繼而從中得益的貪婪大鱷集團迎面痛擊,如此搞亂社會經濟的終極原罪者,終得到撥亂反正的審判時刻,試問,這些年來閣下的強積金已被人間蒸發了多少? 由Bane率領的地下組織,如何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起義革命,由地下走出地面,由下流攻陷上流,對成長於再生洞底的Bane來說,根本就是一個重要的象徵意義;換轉是這裡,真正夠膽為人民起義,說出政府與共匪黑暗真相的小眾反對派,通常都被視為搞事分子,只因這裡人人都想做蝙蝠俠和理非非得名望,實則個個原是「騙福俠」,欺騙市民當人人是阿福,任你如何裝睡,也需自求多福,或許,裝睡從來都是這裡的不成文陋習,香港根本只是好多人的搵錢暫居地,說再多自己香港自己救也沒得救,逃離沉睡森林,從冰點的人,尋回沸點的人,讓思想再可熱又紅! 「And I Find it Kind of Funny, I Find it Kind of Sad, The Dreams in Which I’m Dying are the Best That I’ve ever had, When People Run in Circles it’s a Very Very Mad World……」
一間CEO棄租再顯露本地K文化沒落現象,有說當下樂壇沒有新歌好唱,有說新生代早已不愛唱K消遣娛樂,有說去K場不為唱K,只為貪平食自助餐……是誰說卡啦永遠OK?只知道,這盤由九十年代盛產的索K生意,終於來到自食其果的一天,真心話,早已賺足有凸,死無可戀。 點解今時今日本地樂壇搞到一池死水,絕對多得當年索K殺手規條,一條龍工廠式K歌,沒靈魂倒模供不應求,電台主銷原創的真相背後,實則連結唱片公司及各大K商共同建創索K大業,九成所謂原創以靠攏K市場為主向,久而久之,首首同出一轍,慢板情歌悶蛋方程式自動植入,你唱我唱個個唱,最緊要好唱是先決。試問,當幾百元一張鐳射K碟Laser Disc可以賣個滿堂紅之時,消費者是如何盲目地蒙著耳朵唱下去,大家真的索K索上癮,中正幕後玩家的索K大業下懷。 話雖此說,九十年代本地樂壇尚算有不少好歌可以留低,K歌也有好醜之分,真正問題於千禧年後衍生,早說過如此人人都是唱作人的新時代,說穿又不是索K大的後遺症候群,有生以來已全面飽受K歌耳濡目染成長下,You Are What You Eat,難聽一點,你食甚麼消化出來就是甚麼,何況是K?所以,當下樂壇沒有新歌好唱不出為奇,首首大同小異,聽一首等於聽十首,繼續盲信最緊要好唱這一套,只求副歌夠順耳易唱易記,Verse求其附和串連到就是了,更不濟是,當歌詞竟變成主賣靈魂,是真的觸動歌者樂迷傳媒有共鳴,還是大家根本不懂不愛談音樂、談旋律、談編曲呢? K完K不完,風水輪流轉,K也不例外,以前是為消費者而設,玩到今時今日終告K完,相反,近十年來,輪到歌者大唱特唱K不完,先殺出一群甚麼靚聲天碟界的新天后,以流行爵士重新編唱七、八十年代廣東流行金曲,CD長賣長有,引來主流唱片公司爭相效應,一線歌手紛紛加入舊K新唱行列,掉過來要你買碟聽他們唱K,你話好不好笑? 每位歌手都總想出一張翻唱合輯是常事,上世紀本地樂壇有3張重要代表作,包括關淑怡《EX All Time Favourites》、張國榮《Salute》及黃耀明《人山人海》成為一時佳話,舊曲新唱鮮味源自全新編曲演繹的大不同,注入新靈魂新感覺,既親切又陌生的感官衝擊,很度身訂造的貼身型格,魅力非凡。 相比之下,你可能會發覺近年主打的所謂翻唱合輯,總欠以上3碟的獨特個性氣質,問題出於四個字:靚聲天碟,先天出發點已行錯一大步,為天碟而天碟,一味強調甚麼靚聲錄音,哪裡印碟,24bit/96kHz全數碼,同一碟出幾個不同制式版本,偏偏忽略了主角,好多根本從不理會歌者是否handle得到,只盲信靚聲天碟必要輕爵士編曲主理的不成文規則,結果音樂跟主唱貌合神離,衣不稱身是必然,試問本地樂壇有多少個葉德嫻? 近期,先後聽過林憶蓮《陪著我走In Search Of Lost Time》及盧冠廷《Beyond Imagination Too》,前者Back To the Basic得淡而無味,想不到憶蓮上回《Re: Workz》差強人意後,繼續令人失望而回,以往憶蓮改編別人的歌幾乎從未失手過,好像《難忘你》、《情人》、《路過蜻蜓》……等,首首耳前一亮,如今新碟竟聽得悶悶不樂,編曲單調乏味是致命傷,單靠憶蓮感性輕柔的聲線演繹亦於事無補,就只有《殘夢》、《陪著你走》及《天各一方》較可聽一點;至於盧冠廷乘勝追擊的《Beyond Imagination》系列,總算依然人歌合一,只此一家的藍調鄉謠本色,個人至愛《人似浪花》及《為什麼》兩曲,歌頌喜怒哀樂人生,感染力來自盧冠廷從不變的真個性。 不認還需認,數十年後,大家仍會重聽重唱的本地廣東歌是這樣的,本地樂壇最好的,已盡在上世紀。
這是一個頗玄妙的連鎖效應,點解以前的恐怖片可以嚇破膽,特別是七、八十年代經典多得是,還記得當年《驅魔人》上映時,明珠戲院有觀眾睇到心臟病發的嚇死人事件?然而,千禧年後的恐怖片總給比下去,以音效特技主力靠嚇招來見慣不嚇,或許,時勢民生大不同才是主因,當社會愈太平盛世,人心單純,恐怖片愈易嚇人、愈具官能刺激,相反,當民生愈不濟愈荒謬,人心複雜,現實光怪陸離的恐怖存在感,已盡蓋一般恐怖片的虛擬觀後感,不知是可悲定可笑。 今期主角是1976年Brian De Palma代表作《Carrie》(港譯《凶靈》),在美國電影學院AFI 100 Years系列史上100套最佳驚慄片排列第46名,今年剛好面世40周年,奇怪是有關方面並沒有任何慶祝紀念之類,心想,只怪這些年先後多次被重拍到爛之故,無論是1999年續集《凶靈2邪靈再生》,又或2002及2013年兩個重拍改編版本,珠玉在前,全落得差強人意收場。 一直以來,好多人都誤當《凶靈》是一套恐怖鬼片,實則是一套超能力少女的成長夢魘故事,全片就只有最後一幕「墳墓破土伸手捉人」的惡夢情景跟鬼有關,女主角Carrie White擁有隔空移物的念力異能,情緒憤怒失控就自動發功;《Carrie》既是Stephen King首本公開發表小說,也是其首部被改編成電影的重要作品,整個創作概念源自他任學校管理員時期所見所聞,分別是女生廁所浴簾、LIFE雜誌的念力專題及校內兩女生死亡事件,所以,《凶靈》序幕正是由Carrie在女生更衣室發現自己首次月經出血開始,延伸到最後的恐怖舞會,巧妙以豬血淋身來個前呼後應。 個人而言,40年前後再回看《凶靈》依然與時並進,Carrie悲劇化的身世,由校園欺凌事件、單親家庭問題、宗教狂迷的母親、失常殺人……等,時移世易,根本就等同一宗校園槍擊個案,還有上世紀的另類怪獸家長,及當下俗稱「耶X」的變奏版,Stephen King自言從不喜歡Carrie這個角色,更形容她跟1999年哥倫拜恩高中的兩位校園槍擊手Eric Harris及Dylan Klebold差不多,只替她及其同學們感到憐憫,就連校長一直都將Carrie叫錯成Cassie,當年今日,殊途同歸。 校內生活如此不快,回家繼續飽受「耶X」狂母Margaret非常行為的精神折騰,Margaret認定前夫將她強姦後誕下Carrie,終日神經過敏度日,以基督教徒自居避世,更似入了魔的邪教徒,你會發現Carrie的家居設定跟一間詭屋無異,滿布神像燭台的陰暗密室,Margaret可以將甚麼事情都歸入邪靈化的罪惡,尤其對Carrie青春成長的性問題,竟視經血為受邪咒之血罪,強迫Carrie做告解,跟她一起說:「The Raven Was Called Sin 」,嚴禁參與一切校外活動,將學校舞會定性為邪惡集會,當Carrie向母親示範自己可用念力關窗後,Margaret深感Carrie經已巫婆上身,舞會慘劇後,應驗了Margaret一句「They’re All Going To Laugh At You」外,甚至想親手殺掉Carrie。 故此,《凶靈》點只恐怖片咁簡單,本是一套驚慄倫理劇情片,從Pino Donaggio負責的電影配樂可見一斑,他透露打從創作之初,已不是由恐怖片配樂出發,而是由Carrie這個少女心路演變歷程為中心點,所以,《凶靈》出現了兩首由Katie Irving主唱的歌曲《I Never Dreamed Someone Like You Could Love Someone Like me》及《Born To Have It All》, 其他配樂如《Contest Winners》及《Theme From “Carrie”》同樣以浪漫動人為主調,再玩出其不意的轉折變奏,當然亦不乏懸疑氣氛之作,事實上,《凶靈》電影配樂,極受當代電台及電視台選用的人氣名作,《幻海奇情》是最佳常客。 「恐怖源自生活」在40年前已成功呈現於《凶靈》,活在當下,人比鬼更可怕,只知道如果家中有鬼,驅鬼是必然,人應當自保家園,鬼怕人七分,更何況是來自鬼國的!
當現代社會瀕臨精神崩潰,我們正活在一個絕望的恐懼年代…… 最近,剛閱讀了意大利馬克思主義思想家Franco Berardi最新著作《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以上取材自書面文案其中字句,內容從探究歐美轟動一時的無差別屠殺個案,如何跟資本主義與現代人集體精神處境連線掛鈎,所說的大屠殺,包括停不了的校園槍擊事件,及公眾場所的隨機殺人……等,近15年來,同類個案愈趨瀕密,據Franco Berardi分析所知,這類大屠殺同時牽涉到引人注目的行動及自殺意圖兩種心理狀況,如將Andy Warhol名句「15 Minutes Of Fame」延伸,是自我存在認定的異常極端手法。 香港沒有發生校園槍擊事件是萬幸,尚有槍械規管是何其重要,不過,還記得兩年前啟晴邨槍擊案嗎?你仍以為這裡好安全,活在當下,根本哪裡也不再安全,早前多齣荷李活電影不約而同出現同一句對白「No One Is Safe」是警世啟示,尤其身處香港,求生於如此高度密集生活模式下,心理壓抑潛藏多少隱憂,再不分成人小童問題,好聽一點,我們以全球最聰明為傲,實則擅於「食腦走精面」才是真相,這個政府從來不理甚麼是人滿之患,只懂搞出大量跨境罪孽,責無旁貸。 如果有全球最老積的小童指數,香港應該繼續當之有愧,你看早前小學派位的新聞報道,還說甚麼求學不是求分數,改為「求學等同求婚有數」就真,用8百萬買新樓為成功報讀名校,足以開心過中六合彩,又每月豪花萬多元報讀不同興趣班,功利主導的普世價值觀,跟港女求婚無差別;若你有留意全程訪問,似乎就只得怪獸家長樂在其中,身旁的子女們卻木口木面沒表情,是內斂得一點興奮也不容外洩,還是有苦自己知? 我會形容這是一場「夢了,瘋了,倦了」的怪獸家長競技賽,夢了,一切由他們的夢想出發,只憑「全為你好」四個大字,漠視子女的「真.意願」,或許他們已全面受挫於資本主義失衡扭曲下,衍生的一個弱肉強食困獸鬥世界,深信適者生存而不被淘汰,盲從「起跑點是輸不起」的歪理,結果,我們的下一代會變成怎麼樣? 2012年《我兒子是惡魔》主角Kevin曾經說過:「做一件事不需要有point,這才是真正的point!」好多校園槍擊策劃者的心路歷程跟背景不一樣,他們並不是瘋了才行事,獨立思考反比好多人更清晰,瘋了的是怪獸家長們才對,他們比任何人更恐懼未來,全心追捧「食腦走精面」世界觀,好像幾年前聽聞九龍區名校富家子弟,才只是小四學生,竟每月打本10萬元讓他們買股票學投機,亦有只得7歲小學生問家長:「銀行存款冇乜利息,點解唔開一個股票戶口?」8歲小孩子知道現時樓市高企,若然阿爺死後自己可以繼承物業賺大錢,跟著問父母:「阿爺幾時死?」 絕望的恐懼年代愈走愈近,未來的下一代注定兩極化,一是特訓成魔,為生存弄盡「食腦走精面」手段爭上位做領導,禍國殃民;一是自然淘汰,陸續上演一幕又一幕大屠殺加自殺個案;沒錯,這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貪婪遊戲,從來都是貧富懸殊,當世界經濟低迷、失業率高升、社會福利縮減嚴重之時,也同是富豪們身家財產暴增好時機,因為平民愈貧困愈失業,借貸金融需求量愈壯大,我們根本玩不起這樣偽善的大富翁遊戲。 倦了,最後怪獸家長才明白鳥倦知還,未免為時已晚,到時,倘若有子女苦主向雙親聲討「還我童真」,你還敢直言「全為你好」嗎? 執筆時,美國先後又傳來兩宗槍擊事件,新生代女歌手Christina Grimmie中槍身亡,槍手吞槍自盡,而奧蘭多夜店亦有槍手擊斃約50人及逾50幾人傷,當新聞已變成習慣,我們真的沒救了。
玩電音不同一般夾Band,大多數電音人偏愛獨立行樂,埋首於自家錄音室默默創作,一個人跟大量電音器材及電腦互動連線,時而Natural High,時而泛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奇想,Jean-Michel Jarre(下簡稱JMJ)也不例外,自七十至八十年代期間,仍以獨樂樂自居,九十年代開放改革,由1995年《Jarremix》邀來不同電音單位玩混音始動,1997年《Oxygene 7-13》繼續發放Remix新能量,到1998年先與小室哲哉在巴黎鐵塔玩只此一夜的Paris Live Electronic Night,再跟Apollo 440為法國世界盃獻上《Rendez-Vous 98》。 這位法國電音大師親和力無遠弗屆,以音樂會友式跟各國親善外交,到音樂圈內備受同行尊崇的大師級地位,從這個《Electronica》系列一呼百應的合作名單,可見一斑;去年首集《The Time Machine》先聲奪人,無論是同鄉三分親的M83及Air、英國Synthpop教父Vince Clarke、Bristol Trip Hop先驅Massive Attack主將3D、美國前衛實驗音樂女唱作人Laurie Anderson、德國電堂級樂團Tangerine Dream……首首喜出望外,擦撞多少電音新火花,正如碟題時光機器所言,JMJ企圖跟自己欣賞的不同電音單位,一起尋找電源之根,載譽而歸。 今年第2集取名《The Heart Of Noise》,JMJ則以意大利未來派實驗音樂藝術家Luigi Russolo,於1913年的著作《The Art Of Noises》為啟發藍圖,將有限變成無限的聲音轉載,所謂的Noise是最早源自十九世紀的機器成果。回看七十年代的JMJ,何嘗不是被列入未來派電音系,如今來到廿一世紀,他亦嘗試回到近一百年前,探索尋找當代的未來派是甚麼回事,真的回頭已是百年身? 首先,由法國Techno電音人Rone參與的《The Heart Of Noise》兩部曲揭序,Rone延伸去年《Creatures》專輯的配樂氛圍手法,Part 1合力創造一個盤古初開的音樂影像,Part 2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演變體會,皆令人聯想起Terrence Malick《生命樹》影音互動,到Pet Shop Boys《Brick England》緊接登場,你可能有感PSB妹仔大過主人婆,生招牌編唱完全騎劫JMJ的原音風味,實則JMJ卻樂此不疲,提到未來派之論,PSB於近年先後發表過 《This Used To Be The Future》及《Memory Of the Future》,前者跟八十年代的未來派掌門人Phil Oakey共同分享,簡單一句「阿們」已灰得沒話可說。 實在,是次《Electronica》計劃,對JMJ最破格莫過於在Song-Oriented的玩創大不同,一直以玩電音純音樂為主,甚少出現有歌唱主導的流行曲式,所以,當遇上如PSB如此強烈個性化的電音單位,少不免自動調節融會貫通,也無需計較誰比誰出位,正如跟Gary Numan《Here For You》展示的一冷一熱卻水火相容表現,完全入型入格,又或Julia Holter《These Creatures》天使凡音配簡約電音,回歸JMJ早期的未來派風範,美不勝收,至於《Swipe To The Right》就更似為Cyndi Lauper度身訂造的八十年代流行曲風,也是整個《Electronica》系列最傾向主流大熱之作。 論話題性,找來Edward Snowden獻聲於《Exit》是焦點所在,JMJ巧妙以Techno玩快慢變奏,諷刺大數據時代的高速資訊生態,當慢活下來之時,Snowden才出來向大家發言,對科技意識與個人生活之間的覺醒提示,未來就是身不由己嗎?另外,將Primal Scream《Come Together》的Sample重建JMJ式的Techno舞曲新變奏《As One》,效果強差人意,只淪為很過氣的混音手法,當然,如果背後跟《Exit》人與電腦互聯網的Together As One相關又另作別論。 個人而言,全碟至愛是Sebastien Tellier參予合作的《Gisele》,重拾七十年代Synthpop好時代,Lead Syn主調鏗鏘動聽,節奏爽快,副歌轉入Sebastien典型的Lounge過門不失浪漫本色,跟PSB今年新碟單曲《The Pop Kids》內的《One Hit Wonder》同出一轍,願電音美麗直到不能,期待繼續會發生。
如果你是法國電音大師Jean-Michel Jarre(下簡稱JMJ)迷,應知道今年剛好是其成名作《Oxygene》面世四十年周年,此碟也是JMJ出道以來的第3張專輯,之前還有1972年首張實驗電音的《Deserted Palace》,和1973年唯一的電影原聲《Les Granges Brulees》,沒錯,JMJ之後再沒有參與任何Soundtrack創作,只因不想步亡父Maurice Jarre後塵,跟他盡量保持距離所致,父子關係自5歲那年開始起變化,父親離婚後移居美國,於2009年Maurice Jarre喪禮上,JMJ表示,跟父親從未有過真正的父子情關係,一生中二人見面不到25次而已。 說回《Oxygene》,今年再沒任何周年紀念活動,或許1997年《Oxygene 7-13》玩完20周年續篇,2007年又來《Oxygene : New Master Recording》,30年慶生已了無新意,事實上,自此之後,JMJ真的潛伏起來,直至去年才真相大白,原來這些年來,JMJ正密謀部署一個龐大的音樂合作計劃,以《Electronica》為名,找來全球不同年代的電音單位玩互動創作,一切由重塑電音歷史體驗為出發點,2015年《Electronica 1: The Time Machine》先聲奪人,好評如潮,2016年再有《Electronica 2: The Heart Of Noise》緊接連線,繼續見證電音大師親和力。 地標演出 香港有份 個人而言,始終認為最精采的JMJ,盡在七十至九十年代初,即是1993年《Chronologie》為止,隨後愈玩愈乏魅且迷失方向是事實,其創造及專注力似乎已轉移到情迷大型音樂會製作上,以走遍世界各國著名地標策劃慶典大事創世界紀錄為己任,轉型為一位法國音樂外交大使身份,1994年香港大球場開幕典禮是最親切的難忘回憶,還記得時代廣場Tower Records的簽名會嗎?前後兩度到訪中國亦屬經典時刻,1981年北京及上海體育館是創舉,2004年天安門及紫禁城聯同4個中國音樂團體,合共260位樂師同台演出,現場直播收看超過1億人數亦開創以往新紀錄。 不說不知,是次演出又再凸顯強國非常本色,紫禁城內兩旁百年樹木由於遮擋視線之故,JMJ只是要求作包紮式處理,怎料演出前一日,有關方面卻突然將它們全部割除,令JMJ團隊頓感錯愕;另外,JMJ原想跟崔健於天安門廣場合作一首向Edith Piaf致敬的《La Foule》,最終卻因政治敏感問題而遭官方拒絕。 音樂復刻 跨代合作 若然你問我對上一張最喜歡是哪一張JMJ專輯?我會好快回答是2004年《AERO》,全名為《Anthology Of Electronic Revisited Originals》,即是JMJ特別重新編奏錄製自己的經典精選,基本上,編曲跟原版沒有太大出入,重點是JMJ以5.1多聲道環迴音效帶來不一樣的全新體驗,當年JMJ為方便更多樂迷所需,沒有選取更高規格的DVD-Audio及SACD,以DVD-Video形式發行,令大部分擁有DVD碟機的家居音響都可以欣賞到,十分窩心,實在《AERO》絕對是電音迷不可多得的誠品佳作,置身於JMJ的電音全包圍空間,非比尋常。 記得去年從網上得知JMJ這個最初以「E-Project」為名的資訊,已感到一份極期待的興奮,然後,率先於The Vinyl Factory唱片網站以限量版形式發售3款12吋黑膠細碟,立即引來搶購迴響,3個合作單位分別為3D of Massive Attack《Watching You》、Tangerine Dream《Zero Gravity》及Gesaffelstein《Conquistador》,迅速售罄是意料之事,當Bristol暗黑Trip-Hop代表及德國殿堂級電音經典組合,先後跟JMJ法式電音主義接上電緣,可是破天荒的電音互動歷史時刻。(待續)
先由一位家長不小心購買,然後被老師揭發沒收,跟著家長不平鳴出Post響警號,一發不可收拾,一傳十,十傳百,引來不同界別爭相抨擊,結果,城中又一熱話如此誕生,好多人忽然為之恐懼了,是小城大事,還是小題大做? 歸根究柢,明明一直相安無事,點解無端端引起風波,倒想知道該位家長最初是如何決定購買此書?以下純屬假設猜想: 1. 因為此書是書店內銷售榜冠軍之作,信心有保證。 2. 封面印有「上集瘋搶,六度加印,口碑繼承」宣傳字句,為免向隅,欲購從速。 3. 以為此書是電腦工具書,有助孩子上網之用。 4. 眼大睇過龍,將「恐懼鳥」誤當「憤怒鳥」。 5. 滿足孩子的個人意願。 其實,問題根本在於「不小心」三個字,就好似有些家長貪平,買大陸山寨廠玩具給小孩,出事後才找人問責,你在選購之前,是否好應該清楚了解在買甚麼東西?好明顯,該家長從來都沒有先行了解,更莫說自閱此書,便直接轉給孩子,直至被老師發現才恍然大悟。 一書二了,香港各界真的由「恐懼了」變「憤怒了」,一股作勢要除書害似的,再次見證低俗傳媒如何興波作浪之餘,也得配合一群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地的推波助瀾,齊為這一代怪獸家長盲從護航,全不理解問題根源所在,實在替我們的下一代前景不感樂觀,不得不自求多福。 看看不同傳媒的譁眾報道手法,《Don’t Look西望》聯結家長淫審律師之類一面倒打壓,主持未睇過本書,即嚴正聲明自己唔會俾錢買呢類書俾小朋友咁話,跟住又四萬咁口,繼續介紹甚麼搵食十蚊餐,力推自己台熱播大陸劇,硬闖災區擾民一番表心意,活著就只剩吃喝玩樂,再為你送多張愛心贖罪劵,維穩和理非最重要之外,還有甚麼東西值得張望?翌日《生果日報》更以A1頭條大大隻字寫上「殺童烹屍小說」引人注目,不知者還以為又發生甚麼殘暴大新聞?奇就奇在,你們可以大模斯樣繪形繪聲,圖文並茂報道風化碎屍案之同時,淫審處是否又有待問責此每日一禁果呢? 「無眼屎乾淨盲」是視而不見,自欺欺人,偏偏卻是大多數,正如早前《十年》一樣,未看過就人云亦云多的是,稱之為小說更是大笑話,原作者本是一位大學修讀犯罪心理學者,自告奮勇深入Deep Web地帶蒐集世界各地的都市傳說,及恐怖奇聞,既探究分析現代犯罪個案,亦同時為我們揭露世界陰暗現實的另一面,內容有根有據,絕非甚麼原創小說,亦沒有任何譁眾取寵圖片作招搖,而Deep Web本身也非代表邪惡之意,暗網內藏好多不同資訊,所以,凡事不要只看表面,真相的定義往往藏於底層,也正如自己2007年一篇舊文《家長止癮》所說:「閣下既然想清楚要生BB,就應該好明白帶他們來到的,是一個甚麼樣的世界,有些實況並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可以當沒有存在,反正他們遲早都會知道這世上是一樣米養百樣人,倒不如以平常心及較開放態度,從旁引導他們去認識這個世界,這才是閣下應有的責任。」 天氣有陰晴,世情何嘗不是,溫室都總有停電一天,廢青也不是一天煉成,政府宣傳片都不斷重複提示「要面對,要面對……」,就只怕有一天,當子女們反問閣下:「點解生存在呢個世界咁唔開心?」,甚至開始連跟你對話都免了,Shall We Talk都幫不到你,「踢波先嚟落雨」確實使乜驚,總好過「講波先嚟落淚」! 最後,以網台節目「無奇不有」的帖子金句完結:「香港人不需要上暗網,因為香港人每天已經活在暗網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