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叭叭 - 亞里安
2016-12-13

對於不少Depeche Mode(DM)死忠樂迷來說,心目中頭3位至愛DM專輯,據非官方統計所知,應該是《Black Celebration》、《Violator》及《A Broken Frame》,然而,大家或曾聽聞DM自己卻最不大喜愛《A Broken Frame》時期表現,一直只當視為Vince Clarke離隊後的臨時轉接期,雖則此碟是「英倫新浪漫」時期公認代表作之一,前年也曾被希臘二人電音組合Marsheaux,將全碟重玩致敬,成為一時佳話。   說回《A Broken Frame》MV,包括 《See You》、《Leave In Silence》、《The Meaning Of Love》及1985年單曲《Get The Balance Right》,這幾首「被棄選」MV的真相,他們終於首肯披露。 《Depeche Mode Video Singles Collection》的講評環節,同是出自Julien Temple執導的,只有《Leave In Silence》未有分享,其他兩首《See You》及《The Meaning Of Love》有Martin Gore盡爆心中情,《See You》內的商場已不存在,Martin重見自己亂按不同工具,扮彈琴又跳舞,不禁笑說一聲:「Oh,God!」,到最後當Dave Gahan將手上《See You》7吋細碟拿到收銀處,見到女收銀員一幕,Martin亦笑言:「It’s her!」,不知道當時有多少人留意此MV的重點所在。   俾Punk仔導演藐再跣鑊金 Dave不諱言,當時不斷有人向他們推介哪位MV導演,純粹只是不斷嘗試尋找不同人選,而Julien Temple是當時Daniel Miller認為最好的,Martin卻有感《The Meaning Of Love》MV拍得很差,更認定Julien Temple本身應該好憎此曲,於是拍出一個極蠢笨的MV,Martin更首度公開一個秘密,就是此曲當時初上榜成績不錯,打入第12位,怎料當MV正式出街後,立即下跌到第17位,簡直急轉直下,事實上,Julien Temple本是Punk仔出身,首套音樂紀錄短片就是跟Sex Pistol合作,極有可能對當時稚氣未減的DM不屑一看也說不定,就好像最初Anton Corbijn也視早期DM是吹波糖年輕偶像組合一樣。   年輕人總有欠揍時 個人而言,《Leave In Silence》MV其實都幾過癮,將DM四子以不同顏色效果出現,又用鎚仔亂打爛運輸帶上的物件,副歌又有Dave忽然憤怒離隊,印象深刻;至於《Get The Balance Right》則轉交到Kevin Hewitt導演手上,聽他們的講評繼續笑不停,Martin笑說,導演根本連誰是主音歌手也不知道,竟變成Alan Wilder做主角,Dave一開始就說此MV奇奇怪怪的,開首哪間白色房間及哪位小孩,感覺很詭異,邊重看邊不斷嘆氣說「Oh,God!It’s terrible!」,坦言此曲不太特別很普通,並說出「I don’t know why I’m singing this Fxxking song」,更不明白何解當時大家都愛唱此曲?結果,Kevin Hewitt當然不再有緣跟DM合作。 這4首MV不解之謎終告真相大白,這些年來,DM演唱會Tour的舊曲新唱選單上,最早期就得以下3首,分別是《Just Can’t Get Enough》、《Photographic》及《Leave In Silence》而已,難道他們還要扮後生扮cutie跟大家唱《See You》或《The Meaning Of Love》嗎?也許他們當時年紀小,正如Dave說,如今回看只有感真的很年輕又嫩口。 下期將會跟大家分享最精采及最差勁的DM 音樂錄像,與及幾首特別版MV。 

2016-12-06

早前10月11日香港時間晚上7時,相信好多Depeche Mode(下簡稱DM)迷同樣捕在電腦面前,越洋同步觀看DM 2017發布會,得知明年春季將推出第14張全新專輯《Spirit》,並於5月正式舉行新一輪歐美巡迴之旅,喜見DM三子依然愈戰愈勇,還記得2005年「Touring The Angel」期間,Dave Gahan先後兩度因身體不適問題,而被迫臨時取消共10場演出,事後Dave表示,開始擔心自己身心體力,似乎已應付不了長年累月的tour行程,曾笑言DM可能不再玩巡迴演出。   今回Mute亦為DM回歸先來熱身,就是推出這套《Depeche Mode Video Singles Collection》3DVD精選,我知道,對好多人來說,可能覺得不大吸引的原因有好幾個,一是以前已曾出過《The Videos 86>98》,二是為何不是Blu-ray,三是今時今日要睇MV,可以上YouTube……諸如此類,不過,我只有一個簡單回應,正是DM 音樂錄像35年全紀錄,出道至今共55個MV,再加多4個特別版MV,一氣呵成,集體回憶,我們都是這樣聽DM大的,夫復何求。   自錄MV的好年華 那些年,沒有互聯網的80s好時代,要睇外國MV真的得來不易,除了久候官方推出的音樂錄影帶 VHS出品外,就只靠本地兩間電視台的音樂節目放送,印象中,當年我們都愛主攻亞視《最Hit嘅世界》及明珠台《Solid Gold》,每周定時守候電視機前,準備VHS錄影機,即時錄低心愛樂隊的MV,因為通常只播一次就沒有重播機會,對於死忠DM迷來說,最感同身受,必是1985年DM推出首盒《Some Great Videos》VHS精選,卻只收錄10首MV,期待中的《See You》、《Leave In Silence》、《The Meaning Of Love》及《Get The Balance Right》竟完全不知所蹤,結果,我們一直只能從自家電視錄下來,沒頭沒尾的MV版本不斷重溫度日。 怎料,這4首MV真的成為DM不解之謎,因為是1982-83作品,《The Videos 86>98》DVD固然沒有出現,到2006年《The Best Of Depeche Mode Volume 1》CD+DVD,繼續消失於空氣中,雖則YouTube有得睇,始終美中不足,最後,相隔差不多34年之久,今趟再沒有任何「不被收錄」藉口之下,終於首度官方完整版本重現眼前,同時,透過DM三子親自口述講評,總算真相大白也。   Vince Clark唯一的DM MV 沒錯,《Depeche Mode Video Singles Collection》最大賣點,是設有DM三子口述講評部分,不是逐首評,也非三子共同口述,只挑選其中22首MV,由他們各自各講評,今期先介紹碟一,也是最嫩口的DM青蔥歲月,《Just Can’t Get Enough》 是DM第一首MV,且與Vince Clarke一起共同演出的唯一MV,Dave自爆背後某位伴舞女郎是導演Clive Richardson女友,並與他經常出外夜蒲,Martin Gore身穿的裝束,跟日後《Master And Servant》時期同出一轍,他不禁笑言當年這些服飾十分普及,如今回看卻感gay味濃郁。 Clive Richardson曾跟DM合作無間,好像《Everything Counts》、《People Are People》、《Love In Itself》、《Master And Servant》、《Somebody》、《Blasphemous Rumours》及《A Question Of Lust》MV,都是出自他手筆,Andy Fletcher表示,拍攝《Master And Servant》前,他們需花上一星期來練習舞蹈及滾地沙,相當認真,相信,當時DM跟Clive關係十分不錯,也頗欣賞這些早期MV作品,所以經常可以有得留低,至於其他兩位同期的導演Julien Temple及Kevin Hewitt就大不同,從他們不容重提的講評內容,簡直聽到DM迷笑不停,下期再繼續分享。(待續) 

2016-11-29

1976年,歌神許冠傑《半斤八両》「我哋呢班打工仔,一生一世為錢幣做奴隸」兩句歌詞,敢說是40年來,全人類最應驗的宿命預言,延續上期《洪水來臨前》紀錄片,DiCaprio曾表示讓他開始認知全球暖化危機問題,是2006年由前美國副總統戈爾主導的拯救地球紀錄片《絕望真相》,轉眼剛好又一個十年,絕望真相真絕望,如今輪到DiCaprio再向世界作出呼籲,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還可以嗎?今趟連教宗都愛莫能助,誰還可打救你?信者得救?算吧喇!   《洪》是2016年Discovery Channel最新出品,十年前《絕》同樣有Discovery Channel專家如此說:「地球根本已經冇得救,現代人類如此無止境追求新事物、新科技,等同死路一條,就只希望發展中的第三國家不要步後塵,尚可延長多一點壽命!」其實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已有專家呼籲世人要有環保意識,並表示溫室效應將令全球出現暖化危機,然後,到戈爾用心良苦花100分鐘同大家解構地球有幾危在旦夕,《絕》當年令「辛丹斯電影節」觀眾睇到汗顏,各地影評人一致勁讚,連預告片亦用上「有可能係你一生中看過最恐怖的一套電影」來推介,但又如何!   地球暖化,天災頻頻 十年後,原來比電影更恐怖的,不只我們都患上健忘症,將戈爾的話忘記得一乾二淨,而新上任美國總統Trump直情話地球冇暖化,力撐北極圈開採石油,死得! 當年今日,《絕》已曾總結千禧年後的天氣反常現象,好像非洲第一峰克力馬札羅峰和喜馬拉雅山積雪,預計2020年就會全部溶化,北極熊愈來愈難生存,冰塊不斷溶化,令牠們覓食環境起變化,有史以來最熱的十年,踏入二十一世紀後陸續出現,2003年歐洲熱死3萬多人,美國新奧爾良大風災、南亞大海嘯、又或兩個颱風同時襲擊日本及台灣,當時已證明海水溫度不斷上升,前所未見的巨型風暴沒完沒了……如今再回看,怎能不說地球冇希望,明天陪你葬。 任你再找來更多超級明星偶像,再積極一年拍一套《絕》或《洪》又如何?正如搞甚麼「地球一小時」、膠袋日、便服日、運動日、乜乜日……美其名日行一善,實則又不是一張張商家企業贊助的贖罪券,為搞而搞的年度式掛名節日活動,根本同煙花匯演沒分別,搞了這麼多年,搞完又故態復萌,拍了這麼多套,睇完又拋諸腦後,這才是真正的絕望真相!   明日之後,到底點救 其實,2014年DiCaprio亦曾監製另一套環保紀錄片《Cowspiracy》,片首導演Keegan Kuhn已夫子自道,表示當年開始嘗試依照戈爾的一切建議,令自己變成「強迫環保主義者」,完全改變個人生活習慣,這些年卻只見情況愈變愈壞,倒懷疑就算全人類都一起改變生活方式,是否真的可以拯救地球? 然後,他終於查究出真正的幕後黑手,原來跟整個畜牧業界的大企業陰謀息息相關,他們對地球環境肆意破壞力之高,跟平民陋習生活方式相比,名副其實,蚊髀同牛髀千倍之別,奈何畜牧業跟石油大公司一樣隻手遮天,導演走訪所有相關政府機構及NGO組織,通通對畜牧業的污染問題三緘其口,視而不見,助紂為虐,清晰引證,不用調查,一致裁定「錢作怪」是地球的終極死因。 最後,再分享去年9月22日的舊文《明日之後》,5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全面實施絕育計劃救地球?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停止生產無止境的奢侈品?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推倒病入膏肓的資本主義體系?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拒絕一切供過於求的消費品?(完)

2016-11-22

不知道有多少人關注留意,一套由Leonardo DiCarpio主導攝製的全球暖化危機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約大半個月前,即10月30日曾於不同收費頻道及網上平台免費播放一個星期,如果你現在才知曉,或許要付費或從非法途徑才能收看,唔……?先看DiCarpio拍攝此片因由:「我們要拍一套影片,喚起大眾的迫切性,讓大家可以透過甚麼方式來解決此問題!」既然知道如此關鍵時刻,既然知道如此需要讓全人類知道,你們還搞甚麼免費限播一星期?認真廢話! 看完後,絕望真相真絕望,平民百姓根本愛莫能助,就是DiCarpio花3年到處走訪,連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又或一眾舉足輕重的知名人士,都俾面亮相又如何?   企業與大國耗盡地球資源 一致表態的愛莫能助,純屬美麗謊言,他們當然心知肚明問題原罪點,只是不能說的秘密,始於上世紀美國影子政府建構一個貪婪自肥的銀行業制度,幕後玩家錢搵錢巨型雪球效應下,衍生培育多少大企業怪獸集團,長年累月將周邊的中小企吞併壯大,成妖變魔,隻手遮天的惡勢力,支配及影響目前全世界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態霸權,最後DiCarpio終於也知道又如何?答案又是愛莫能助! 地球今日搞成咁樣?三個字講完「錢作怪」!洪水來臨,一起攬炒大結局!如此想法未免太天真,你有睇過《2012》,到時,你已是權貴精英嗎?你有資格成為末日方舟搭客嗎? 你以為他們沒有做足末日準備嗎?奧巴馬同方濟各應該一票在手冇有怕,DiCarpio到時亦應該可以「You Jump,I  Don’t Jump」吧!你呢?   漂亮的口號——環保 記得2008年參與《人山人海擁抱X色和平》音樂會時,我玩了一曲《Remember》並製作MV配合演出,畫面以一個地球不停自轉由彩色變黑白,途中穿插一些相關字句,包括「環保從來都是一個漂亮的口號」這一句,沒錯,當時我已深感「環保」等同大家掛在口邊的贖罪劵,就好似去便利店買東西不要膠袋,店員機械式口吻跟你說:「多謝你支持環保!」一樣,心理上如日行一善?事實的真相恐怕你不願知道,世上的膠袋還是會繼續大量生產的,生意始終是生意,你看環保袋如何濫生成潮,當「環保」變成可持續發財工具,就知我們發錢寒到有幾病入膏肓? 「錢作怪」無孔不入,大家究竟知不知道,這些打正拯救地球旗幟的知名非牟利組織有多少?坦白說,我是絕對有心以「環保從來都是一個漂亮的口號」來暗寸相關國際組織,只因早已聽聞他們以非牟利之名中飽私囊成惡習,當鉅額資助變成掩口費,他們從來重複公演大龍鳳交足好戲,停不了的醜聞愈揭愈多,今年5月,又有一間愛爾蘭林地管理公司The Forestry Company,正式控告他們如何欺詐美國及全世界,基於他們聲稱的「環保運動」作出重大虛假及誤導聲明,一切由數以幾百萬美金計的捐獻為重點,而非為環保出發,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   偽命題 真搵銀 正如《洪》片中揭露亞馬遜森林如何被大企業蹂躪提取石油,變成如DiCarpio形容活像《魔戒》索倫魔王的煉獄一樣,背後涉及數間上市石油大公司,何嘗不是NGO幕後資助的大財源所在,大美國最拿手的混淆視聽伎倆,就是不斷做一場又一場給全世界看的戲。 大家知道點解「環保」搞/講咗幾十年可以毫無寸進,根本就同這裡的泛民搞/講咗「民主」廿幾年沒兩樣,偽命題,真搵銀,保席位,天下烏鴉一Q樣黑,洪水來臨前,猛獸齊搶錢,地球冇希望,明天陪你葬。(待續)

2016-11-15

 《Breaking Bad》自決毒男Walter White曾經說過:「每一個生命本是死刑!」 人死後往哪裡去?一個永沒真正答案的問題,謎底要待你死後才揭盅是多麼弔詭,人生如戲劇,閉幕終日在何時?你有想過自己的The Final Season是怎樣?這個人生故事終極篇又如何劃上休止符?或許,今季《黑鏡》第4集《San Junipero》(聖朱尼佩洛)會是我們這一代最期待出現的完美答案,多謝你,Charlie Brooker! 你是不可能在Google Map找到San Junipero,如果你是90s以後的新生代,更不易明白它引人入勝之處,只怪你不是生於某個夢幻年代,難免不少網評一致認定《San Junipero》是最不黑鏡的一集,真的嗎?我反會說此集是整個《黑鏡》系列裡,最極致的「真.烏托邦」願景,無疑,現年45歲的Charlie Brooker是真心將此送給「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一代,80s有共鳴是本體,沒有黑鏡的那些年,更是靈魂所在。   還記得兩年前聖誕節的黑鏡外篇《White Christmas》,當靈魂與軀體分離後,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是可以轉移到收容器Cookie內延生的奇想概念?然後,再返回「人死後往哪裡去?」這個問題,到底甚麼是死亡?如果死後可以將自我意識長存於某一個特定空間,而你是可以「自選身後地」又如何?Charlie Brooker就選擇長葬於上世紀80s年代的San Junipero,並以Belinda Carlisle完場曲《Heaven Is A Place On Earth》塵埃落定之餘,個人更認為San Junipero跟1980年《Xanadu》(仙樂都)本是同根生的天堂夢,A Place Where Nobody Dared To Go, The Love That We Came To Know, They Call It Xanadu……   舊夢必須記,噩夢尚未完,第5集《Men Against Fire》(戰火英雄)嘗試揭示未來軍事式洗腦大陰謀,主角Stripe隸屬前線軍人,每日隨隊殲滅被官方稱為「蟑螂」的變種人,全程採用高科技的探測識別敵友,一次行動受襲過後,令Stripe出現不尋常的幻象病患,以劇本而言,《Men Against Fire》是今季唯一較失準之作,看到一半已有感故事題材太似曾相識,完全跟今年初《The 5th Wave》(第五天劫)差不多一模一樣,只是外星人跟「蟑螂」變種人之別,如果你未看過《第》當然沒問題,轉折位尚有多少驚喜,如不是,必懷疑Charlie Brooker有抄襲之嫌?   最後,心理醫生Arquette將New World Order的人口減滅,及汰弱留強精英化陰謀論全盤托出,卻呈陳腔濫調悶局,未能起死回生是敗筆,慶幸好戲在後頭,第6集《Hated In The Nation》(全網公敵)以89分鐘片長的電視電影形式攝製,你有壓力,我有壓力,當互聯網社交平台,變成都市人抒壓情緒的收容所,甚麼都要公開分享,甚麼都要聯群結黨,活在當下的一個爛時代,衍生大量網上圍插來襲事件簿,你一言,我一句,宣洩不滿,在所難免,片中幕後玩家就如《死亡筆記》的死神路克,出Post提出「你最想邊個人死」的死亡約定,繼而逐一殺掉最高得票者,展開一場鬥智鬥謀的推理大追兇,仿效Scandi-Noir歐洲犯罪懸疑片手法,劇情緊湊「好戲氛」,敢說好睇過好多近年的所謂荷李活大片。   如果此事發生在這裡,Most Hated In The City又有誰?大家心知肚明,永遠站在港人對立面,對著幹,多不勝數的嬲嬲表情,早已享譽國際,目標一致,堅定不移,死5次都不足「釋」。 《黑鏡》繼續完美達成暗黑版《迷離境界》延伸,第4季已密鑼緊鼓進行中,據知其中一集將由Jodie Foster負責執導,而第2季的《White Bear》及《Be Right Back》亦確定有續集亮相。(完) 

2016-11-08

我們共同迷上癮的不同新世代通訊平台,本是一個思想操縱的生活殺局,當日常一切似乎已全依賴於一部智能手機或laptop,人腦真的逐漸用來裝草,就是全程被監控、玩弄、分類、研究、分析……亦懵然或裝作不知,同步扭曲大量不尋常的個人價值觀,延伸自欺欺人的情緒困局亦全面失陷,最後真正自爆的,不是Note 7,而是我們最弱不禁風的自尊心! 科技對人有副作用 黑鏡是一種考驗,是對社交網絡感染症候群的最後救贖,你願意嘗試將身邊所有電子通訊裝置shut it all down嗎?到時,當你再面對一塊塊黑鏡之時,你又可以維持多久不再重按開關鍵呢? 5年前,英國Channel 4電視單元劇系列《黑鏡》(Black Mirror)原創人Charlie Brooker早作出驚告:「如果科技是毒品,它也可是一種藥品,問題是有多少副作用?」結果證實我們真已中毒太深,苦候3年,藥到病未除,《黑鏡》終告回歸,轉投Netflix重新出診,第3季一連6集,我們似遠還近的所謂「未來」,已告病入膏肓,愈黑愈像真。 冇Like又如何 你今日Like咗未?又或給予多少個Love、Haha、Wow、Sad及Angry?首集《Nosedive》(急轉直下)向我們提示這種社交行為模式,如何崩塌人際關係價值觀,不久將來,我們都活在如女主角Lacie身處的一個「以Like數定身價」病態世界下,人與人每趟面交過後,就算素未謀面,互不認識,都需要為對方即時用手機給予評分,一切以「儲積分」求生,你的積分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衣食住行全由Like數主導,任何環境之下,為免得到負分劣評,人人盡力長期保持「以假待人」,這就是所謂和諧理想新世代,真的嗎? 當然,這又是Charlie Brooker另一個反烏托邦的大預言,試問被如此虛偽面孔,口不對心,假面迎人,假情假義全包圍下,終日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評價,你會真的快樂嗎?反觀Lacie弟弟Ryan卻懶理甚麼Like數,低分又如何?最緊要活出真我,眼見Lacie如港豬一樣,終日為達標賣樓而刻苦經營,最後甚至要攀附權貴爭取更高身價,怎料,一趟趕往婚禮的非常之旅,令她人生急轉直插谷底,奉上徐小鳳《大亨》一曲:「何必呢?何必呢?可知一切他朝都會身外過?」就只怕你從不知如何「找那安然嘅我」! 網虛擬.真危險 近期VR電玩重生回歸,第2 集《Playtest》(終極玩家)主角Cooper亦受聘做未來電玩開發試驗的白老鼠,將電玩晶片植入其腦內,實況同步進行的一個感官驚慄遊戲,人工智能程式自行將你最害怕的事物逐一呈現眼前,終極VR玩家是這樣,沿途跟《潛行凶間》層層疊不遑多讓,難為現實與虛擬定分界,結局出人意表。 還記得斯諾登勸告大家,要將所有Web-Cam鏡頭遮蔽保私隱,第3集《Shut Up and Dance》(黑函之舞)完美示範被黑客監控的話,效果可以有幾嚴重,電腦面前的個人操守行為,頓變第3者的威脅罪證,跟《恐懼鬥室》地下判官Jigsaw是近親,兩主角全程任人擺佈操縱,雖未要脅玩到如5年前首季《The National Anthem》人豬交般重口味,卻已發人深省,對個人私隱問題敲響末世警號。 此集令我想起一套2014年西班牙導演Nacho Vigalondo《Open Windows》, 全片精心細緻以一鏡直落拍攝,男主角Elijah Wood同樣墮入網上騙局,被神秘人幕後操縱犯罪,實時跟觀眾同步參與,並帶出「不知名視窗,請不要亂開!」血色提示。(待續)

2016-11-01

1984年,是上世紀最美好的一年,當時George Orwell的《1984》尚未成真,Freddie Mercury仍與Queen同在,並為我們帶來發人心省的名曲《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由Brian May的木結他伴奏下,一切由非洲貧窮問題出發,憑曲寄意向全世界發聲,這個世界到底出了甚麼問題?If There’s a God In The Sky Looking Down, What Can He Think Of What We’ve Done, To The World That He Created?   1973年《Westworld》整個概念正是人類也可以創造世界為主旨,或許,無論是《Westworld》及《Futureworld》,始終是以七十年代科幻娛樂片為大前提,對於創造者與造物之間的微妙關係,未有太深度的筆墨描述,如今回看這陣lo-fi科幻熱潮,跟其他如《無敵金剛》或《23世紀大逃亡》(Logan’s Run)等同出一轍,故此,事隔43年後,當金牌監製J.J. Abrams決定將《Westworld》捲土重來是明智之舉,近幾年,有關人工智能起革命的題材大行其道,電影如《LUCY超能煞姬》及《Ex_Machina》,又或劇集《Humans》、《Almost Human》及《Real Humans》等,大家似乎已預視智能叛變潛伏的未來危機快將降臨,《Westworld》可是將同類型推至新高峰之期待新作。   探討暴力娛樂 不說不知,今回並非《Westworld》首度改編成電視劇,早於1980年已於MGM Television推出過共5季,不過由於反應欠佳,最後播完第3季便停了,直至兩年前,5季足本版才以DVD形式重見天日;說回2016年《Westworld》,轉由HBO自家出品,中文名為《西部世界》,由Jonathan Nolans及Lisa Joy夫妻檔主導創作,沒錯,Jonathan正是Christopher Nolans之弟,他表示,自己從不少電玩如即將出續集的《Red Dead Redemption》汲取靈感,並想探討何解我們都喜愛看暴力娛樂片,正如片中到訪者角色,甘願付出金錢來滿足他們的慾望一樣。 由Anthony Hopkins飾演幕後主腦Dr. Robert Ford是絕配首選,成功演活一位深不可測的智者高人,亦正亦邪,言之有意,對於所有造物的錯誤問題處變不驚,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如他所說:「如果你沒有接近過魔鬼,你不可能成為神!」比占基利《真人Show》創造者Christof更上一層的神級代言人。至於Ed Harris飾演到處行兇的神秘槍手,為尋找西部世界的真相秘密,亦確易令人想起原版尤伯連納的沒名字神槍手變奏版。   美與醜.自我與外在 目前為止,對《西》首3集的觀後感,由故事、美指、特技、莎劇對白及深層寓意各方面,跟原版不可同日而語,西部世界內的人工智能接待員,日復日重複特定指令程式過活,首集開場由女主角Dolores的旁白始動:「有些人喜歡看見世上醜陋混沌的一面,我卻選擇看美好的一面。」然後,每朝如常起身作活的行為模式,不就是跟我們的「日常」沒有分別,某程度上,《西》與《Matrix》潛藏相同的自我啟思,這個世界到底是否早被主宰安排一切?我們都是Dolores而不自知?如是者,我們都活在一個西世界吧! 據J.J. Abrams表示,整個故事以造物願景角度出發,所以Westworld主管階層,跟人工智能接待員對話是此劇指定場面,大量哲理對白旁敲側擊,人類本身究竟是誰?創造者與造物之間疑幻似真的思想互動,最後看似敵不過主人的修訂更改,實則造物的自我意識已暗中作動,酒吧老闆娘Millay不自覺記起的心底話:「一切狂野的歡愉,都會有殘暴的終結!」似是一個悲劇預告。 值得一提,劇中那部自動鋼琴選曲,首首皆精,計有Radiohead《No Surprises》及《Paranoid Android》、Soundgarden《Black Hole Sun》及The Rolling Stones《Paint It Black》……等,酷得很。(完) 

2016-10-25

西風再起時,重新愛上西,任何經典再造,好壞兩面睇,珠玉在前,難免比較,新知舊雨各得其所,相隔56年後,Antoine Fuqua將《七俠蕩寇誌》注入新意思,新七俠形同復仇者聯盟,力抗狂派惡勢力,為新生代帶來新觀感,重新認識《七俠蕩寇誌》,而不是誤當「七盒蛋牛治」就是了。 入戲院睇完新版《七》,回家後,收費頻道又有HBO最新電視劇集《Westworld》(港譯《西部世界》),同屬西部經典再造之餘,兩片剛巧有玄妙共通之處,只因1960年《七》男主角尤伯連納的神槍手Chris Adams,形象非常深入民心,亦構成1973年《Westworld》原裝電影版的延伸後續,再找來尤伯連納飾演同樣的西部神槍手,衣著打扮同出一轍,最大不同是變成機械人化身版,而《Westworld》正是其中一套最享負盛名的科幻西部片(Sci-Fi Western)代表作,中文譯名為《機械人世界》。 科幻西風《Westworld》 一直以來,科幻西部片種從來都不是賣座保證,十死九傷居多,好似1999年《超智特務顯神通》(Wild Wild West)是最佳示範,企圖玩西部現代化的新舊時空衝突,卻拍得不倫不類,票房口碑滑鐵盧,據聞Will Smith亦表示,為接拍此片而放棄主演《Matrix》Neo一角是重大錯誤決定,較近一點2011年《天煞西部反擊戰》(Cowboys And Aliens)亦只算平手收場,口碑麻麻,其實當年《Westworld》最初亦被業界內外一致看淡下,最終用低成本125萬美金製作費,以刀仔鋸大樹姿態,收得一千萬美元票房成績,令大家另眼相待。 《Westworld》是美國著名小說作家Michael Crichton首套自編自導電影作品,也是電影史上首部出現2D CGI電腦畫面技術的先鋒話題作,基本上,整個故事概念,可是後來Michael Crichton代表作《侏羅紀公園》的前世今生,講述一間Delos高科技研究公司,製造一個前所未有的主題公園遊樂場,主要分為Westworld、Medieval World及Roman World三個不同世界區域,遊客以每日1,000美元收費,全身進入這個疑幻似真的虛構世界,所接觸到的人與事,完全由幕後一早預設安排,重點是遊客以外,其他全屬人工智能機械人角色扮演,活在其中,你是分不清面前跟你互動的一切,是真是假,所以,片中不乏重複一句對白:「你是真的嗎?」 原祖智能叛變故事 正如當年電影宣傳字句:「我們為你提供一個開心假期,這裡不可能有任何出錯!」,兩主角Peter Martin及John Blane,一個識途老馬,一個初來報到,最後冷不防機械人一場智能叛變,向遊客大開殺戒血腥收場,是否跟《侏羅紀公園》很相似呢? 今回尤伯連納是沒名字的神槍手機械人,每日不斷挑釁遊客跟他槍戰決鬥,每次必定死完重生又再死,百分百「成日受死的槍手」,如此循環不息的設定模式下,有日終於忽然觸動,他的自我意識程式,原本為遊客安全而設的紅外線體溫感應,令所有槍械只會對機械人構成傷害設定,最後也保護不了所有真人。 1976年由於MGM電影公司決定開拍《Logan’s Run》而放棄《Westworld》續集,Michael Crichton亦全身而退,結果《Futureworld》轉由另一間AIP電影公司接手, 以事發後兩年,Delos重開主題樂園為主,並加入Futureworld及Spaworld兩個新世界,講述兩位記者如何揭露有關Delos以遊客進行複製人研究的大陰謀,貴為《Westworld》系列的標誌人物,尤伯連納亦有客串亮相,編劇將這位經典的神槍手機械人,變成一個夢中情人的新設定,只出現在一場女記者夢幻景象的浪漫纏綿情節;值得一提,此片於1979年成為首部正式獲批准於中國公映的美國電影。(待續)

2016-10-18

西,這個字,對港人來說,實在有太多無限聯想,一切由其粗口諧音出發,即門字加個西,不知由何時開始,此字等同雌性性器官的負面代用詞,然而,當97回歸後,西環又恰巧急變培育契仔契女之地,是9是7又是西,大家心照不宣,西,果然非比尋常。   今期全部都是西,並非想說香港「SW」遍地,「SW」是甚麼?都是西之一種,S是Stupid,自己拼貼找答案;說回全部都是西,全因近期一連有兩套當代西部名片被改編重拍所致,分別為剛上畫的《七俠蕩寇誌》及HBO最新電視劇集《西部世界》, 一於跟大家分享這股西部片熱潮,事實上,這兩三年來,荷李活西部片確有復甦之勢,好像《奪命西》及《冰天血地8惡人》等,西風再起時,重新愛上西。   有關七與西的電影 自上世紀初,西部片已是默片時代標誌,五、六十年代屬黃金年代,《七俠蕩寇誌》(The Magnificent Seven)正是1960年出品,將黑澤明1954年代表作《七俠四義》(Seven Samurai)由日本武士轉化為墨西哥西部牛仔版本,以尤伯連納為第一男主角,再有史提夫麥昆、查理士布朗臣、占士高賓、羅拔韋漢……等,粒粒皆巨星,其中查理士布朗臣的「斬柴佬」形象之名,就是源自此片,賞金獵人自組雜牌軍7人組,為平民百姓力抗惡勢力,會否令你想起日本漫畫家望月三起也《七金剛》,又或程小東導演,李寧及楊紫瓊主演的改編電影版《七金剛》? 無疑,黑澤明《七俠四義》影響深遠,荷李活有《七俠蕩寇誌》,八十年代港產片亦有《忠義群英》做代表,由唐基明導演改編重拍,跟《七》同樣星光熠熠,有梁朝偉、張學友、鄭少秋、洪金寶、莫少聰……等,英文片名為《Seven Warriors》,改以中國上世紀二十年代軍閥割據時期背景,由日本、墨西哥到中國都可以連線配套,話雖此說,黑澤明曾經公開狠批對1960年《七俠蕩寇誌》感到失望,完全不像《七俠四義》原著改編版本,只是一套純娛樂片而已,不知道當年黑澤明又有否看過《忠義群英》?據知,坊間從來仿效者眾,就只有《七俠蕩寇誌》是正式獲得黑澤明授權改編重拍。 有趣是,對於善忘的你我他,或已記不起十年前曾作大肆報道,荷李活Weinstein電影公司,投資8億港元重拍黑澤明《七俠四義》,並打算由佐治古尼、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查看最後跟進相關消息已是2011年,當時有傳交由《The Tournament》及《Heist》英國導演Scott Mann執導,製作費已減為6千萬美金,或許,始終珠玉在前,似乎最終不了了之,泡湯收場。    牛仔電影配樂的記憶 個人而言,初認識《七俠蕩寇誌》也是兒時的親子回憶,印象中,電影首度公映尚未出生的我,好像是十多年後重映時有緣遇上,多得父親也是影迷之故,才幾歲大的觀影睇驗,電影故事近乎零認知,卻依稀記得從父親的唱盤上,對Elmer Bernstein負責的主題音樂留下印記,皆因它自此亦一直成為萬寶路香煙最經典的電視廣告主題音樂,那個西部牛仔駿馬奔馳畫面構圖,跟電影同出一轍,由1963年至今,不同年代配上不同編曲,而1995年為War Child籌款的慈善合輯《The Help Album》內,英國著名電音跳舞組合The KLF亦化名The One World Orchestra,重新改編一個drum and bass變奏版《The Magnificent》,後來,此曲亦被選用為1996年達明一派《萬歲萬歲萬萬歲演唱會》的開場音樂。 如今2016年 《七俠蕩寇誌》完場時,在戲院內再聽到這首經典主題音樂,份外感觸良多,想起了一些私回憶之餘,也不忘向已故配樂大師James Horner的最後遺作致敬。(待續) 

2016-10-11

今年萬聖節未到,美國率先掀起一輪「Creepy Clowns小丑恐慌」事件,比本地年度「海洋哈佬喂」更早來襲,始於8月29日,源自美國南卡羅萊納州一宗個案,據稱當地有一位以小丑裝扮的神秘人,企圖誘導小朋友走入森林,之後,「Creepy Clowns小丑恐慌」就如傳染病毒般爆發連鎖效應。 自此至今,小丑恐慌已蔓延至美國十幾個州縣不特止,連英國及澳洲也相繼湧現仿效瘋潮,各地Creepy Clowns以不同形式向民眾作出不同恐嚇,包括以下個案:在街上忽然狂追途人、在Facebook揚言恐嚇襲擊阿拉巴馬兩間高中學校、扮小丑打劫便利店、站在遠處角落對事主凝視、駕駛人士不斷在偏僻之地遇上小丑出沒……如此類推的Creepy Clowns事件,如停不了的雪球效應,少不免有真真假假,混淆視聽般以偏概全,事實上,當中亦不乏一些惡作劇的報假案,也有未經證實的目擊事件個案,不過,從網上資料報道及YouTube找到的大量Creepy Clowns實況片段所見,這一場小丑恐慌瘋潮非同小可。   另類宣傳陰謀論 從這些Creepy Clowns仿效者的裝扮行為舉止,再加上小丑出沒點逐漸移近緬因州之故,大家開始推斷連串事件的來由,或許跟1986年Stephen King代表作《IT》有密切關係,因為故事背景以緬因州為主,並為它虛構一個不存在的Derry小鎮,故事主角Pennywise正是以小丑打扮的殺孩魔王,此小說曾於1990年改編拍成電視電影版本,巧合地,全新重拍的電影版,目前適值拍攝中,預計明年9月上映,如此種種前因後果,令人質疑整件「Creepy Clowns小丑恐慌」跟《IT》是否一趟另類宣傳的陰謀論?事有蹺蹊,Stephen King本人亦於10月4 日在Facebook公開表示:「大家好,是時候要將小丑恐慌事件冷卻吧!大部分小丑都是令大家開心的好人!」 如果有睇過當年《IT》影碟的話,必有同感,片中7位相識於童年的The Loser’s Club密友,好比《伴我同行》變奏版,奇異歷險之旅也似近期美劇熱作《Stranger Things》前世今身,至於Pennywise,更是史上其一個最令人心寒的恐怖角色,一位穿上小丑裝扮的中年男人,以「Pennywise The Dancing Clown」自稱,偶爾叫做Bob或Robert Gray,形象參照自一些經典小丑人物如Bozo、Clarebell及Ronald McDonald,沒錯,羅拔迪尼路剛剛就以「This Bozo」來形容Donald Trump如小丑。 無疑,Pennywise深入民心,源自揭示開心小丑的陰暗面,冷不防的笑裡藏刀,堪稱Creepy Clown之鼻祖,後來美劇Masters Of Horror系列,出自《娃鬼回魂》導演Tom Holland手筆的《We All Scream For Ice Cream》入面,亦有賣雪糕的小丑惡魔Buster,每晚定時出現於小鎮向小孩賣雪糕,只要該小孩吃下來後,其父就會突然如雪糕溶掉了,Buster可說是Pennywise的另一復活延伸。   民間自發捉小丑 說回今次「Creepy Clowns小丑恐慌」所見的小丑模仿者,大多數都以戴上一些面目猙獰的Killer Clown小丑面具為主,跟Pennywise或Buster的傳統式化妝不一樣,反覺更似《國定殺戮日》系列的惡搞面具本色,經網上瘋傳互動的連鎖感染,頓變成一趟帶有反社會意識的集運模式,也同時引發新一輪「反小丑」對抗行動,美國不少坊間,已自發組織同盟追擒Creepy Clowns,好像10月4日晚上,在賓夕凡尼亞州大學據報發現3名Creepy Clowns出沒,結果召集超過500名學生上街捕捉,從網上片段所見,還以為他們在玩Pokemon GO! 整個事件發展愈鬧愈大,目前最受影響的無辜傷害者,必屬以職業小丑為生的一眾表演者,此事已令很多原定的小丑演出相繼被刪掉,收入生計成問題之餘,也隨時被大眾誤當他們為Creepy Clowns而遭受歧視或傷害,多個小丑專業聯盟公會已公開發出嚴正聲明。 這股小丑恐慌瘋潮由美國延伸至英國及澳洲後,下一站會否來襲亞洲?香港?

2016-10-04

Lift即是升降機,我們都習慣稱之為「搭Lift」,你又有冇計過每日搭多少次Lift嗎?基本上,日日搭Lift已是都市人生活一部分,那麼,你又有否留意或察覺搭Lift的處境實況嗎?某程度上,直至開門一刻,Lift形同一個密閉空間,所以,不少人最怕遇上的,就是困Lift,此時此刻此Lift內,是你一個人獨處,是你與甚麼人共處,是親朋好友同事,抑或完全陌生人,絕對會產生不同心理變化。     個人而言,有一個怪念頭,就是如果這一刻忽然世界末日,全世界就只剩回這架客Lift內的幾個人類死剩種,逃生後將會如何面對?如是者,以後每次搭Lift,總會自動留意多一些同Lift者是甚麼人,大家身上懷有甚麼東西,因為當世界末日來臨,再沒有人會為我們作出拯救,最終只有自救維生,沒錯,這令我想到更多連線聯想,就如電影《心慌方》一樣,Lift就好比當中的Cube,是日嚇Lift由此而生。   2010年M. Night Shyamalan拍了一套名為《Devil》恐怖片,港譯《升降凶間》,正是關於搭Lift撞鬼的題材,5位同Lift者其中之一,竟不是人類,困Lift期間怪事陸續發生,人心惶惶,各人潛藏心魔同樣蓄勢待發,你猜我度背後,凡事不要只看表面的直覺誤判,真正魔鬼全程捉弄被困者,來一趟人性大考驗,逐個被殺到最後,沿途旁觀者的你我他,亦未能成功想出真兇是誰?這會否令你記起幾年前議論紛紛的藍可兒失蹤事件?那段網上瘋傳的升降機閉路電視片段,升降凶間是否真的存在?   鬼片常有的場景——嚇Lift 搭Lift撞鬼從來都是鬼片指定動作,由八十年代經典港產片《凶榜》搭Lift落地府,到彭氏兄弟《見鬼》失驚無神有個阿伯企響你後面,不過,比M. Night Shyamalan《升降凶間》早27年出現的一套丹麥恐怖片《The Lift》,才是搭Lift撞鬼橋段元老經典,記得1983年曾於本港上映,譯名《恐怖電梯》,回看當年的廣告宣傳十分有趣,以「本世紀唯一真實地揭露電梯危機的電影」作介紹,已夠厲害,既揭秘又玩恐怖,然後尚有「自關自開,隨時上落,死亡陷阱,殺人無數」,就是講電梯自動殺人,不妨上網找找看,其中殺人設計幾有心思,如電梯變成斷頭台,電纜變成吊頸武器,Lift門打開一踏直墮Lift槽底,電梯缺氧變焗死人凶間……等,日後均成為其他鬼片參考藍本,《死神來了》系列是最佳例子,2001年曾被荷李活改編重拍成《Down》,由Naomi Watts主演。   現實中的升降凶間 深入民心的嚇Lift故事,點只睇戲咁簡單,都市傳聞同樣代代相傳,好像銅鑼灣某日資百貨公司的8樓,傳聞有保安員巡更搭Lift時,無論按哪一層數,一到8樓就總會自動停下開門,於是開始傳出相關的8樓鬧鬼之說,後來,行政部經理誠邀傳媒親到8樓了解真相,一切皆跟建築防火問題有關而已,然而,傳聞依然沒完沒了,信不信由你。話雖此說,這間日資百貨公司卻曾有港版「東京電梯女郎」之美譽,令顧客有如置身日本shopping的親切感。   至於個人的是日嚇Lift親身體驗,大多數屬人為事故,最深刻一次是於某公屋搭Lift的真人真事,公屋的Lift通常都是內櫳較大一點的鋼板Cube空間,當眾人入Lift已在關門中途,有一名男子從遠正匆匆趕來,可惜門已關上,此人卻心有不忿怒踢Lift門,此時Lift已在升層中,仍繼續聽到從地下那層傳來劇烈的踢門聲,不久,此Lift忽然停止運作,其中同Lift搭客即時嘆道:「唉!又係咁搞法!」後來得知,原來此公屋經常發生同類「怒踢Lift門」事件,是真的可以踢停部Lift,難怪細心留意的話,公屋Lift門為何總是凹凸不平。   至於嚇Lift詭異事件,就有若無其事入Lift後一段時間,開始有感部Lift好似沒有任何動態,打開Lift門卻驚覺自己仍在G/F原封不動,真相是自己忘記按樓層而已;總言之,大家都各自有不同的是日嚇Lift故事,如果真的不幸碰上,就聽從《恐怖電梯》電影忠告:「如非必要,請改用樓梯上落!」,或者聽聽葉德嫻《情人Lift》自製浪漫減減壓吧! 

2016-09-27

《職業特工隊》男主角Ethan Hunt,接到總部秘密訊息後,錄音裝置例必作出最後忠告:「此段聲帶將於5秒內自動銷毀!」無論你是六十年代電視版影迷,或是九十後電影系列新生代,應該留下深刻印象。 回歸現實,你又相信我們常用的電子產品,同樣內置差不多的「自毀」程式嗎?   打印機常缺墨粉 最近,家中的打印機又出現沒墨粉情況,一般來說,大家都不覺有甚麼不妥問題,只當作一件等閒事,墨粉用完就去買盒新的換上,真相是否如此習以為常咁簡單?重點是,明明知道自己根本不常需要用上打印機,又何來出現墨粉不足的問題? 以下是個人真實體驗,這些年來,先後用過E記及C記兩品牌打印機,前者是4色及黑色合共5個獨立墨粉匣,後者則是彩色及黑色兩個墨粉匣,共通點是無論彩色或黑色沒墨,都需要用家更換才可正常列印,自己大多數只需印黑白文件,明明黑色有墨,卻因為彩色沒墨粉而受牽連影響,久而久之,開始意識到問題根源,清楚計算根本沒多少印過colour copy,偏偏到時到候,彩色匣子又表示沒墨粉,從電腦查看用量圖表,竟又再是無緣無故的消失於空氣中,迫不得已又花百多元來更換新的,然後,當從打印機內拿出那個「被沒墨粉」匣子,卻驚覺匣子內仍有不少墨粉存量,不得不懷疑製造商背後的陰謀論。 後來,嘗試上網查究,找到一個專有名詞「Planned Obsolescence」,即是「預謀過時」之意,那是製造商鮮為人知的陰謀政策,為求可以保持長期「推陳出新」的生意錢途,所有產品線的出品質量,總不可以耐用一世來倒自己米,如是者,哪有人再需要買新款式呢?結果,就算你如何好好善用他們的產品,也敵不過「預謀過時」的自毀程式,你不用做職業特工隊,也可以不斷體驗限時自動銷毀的詭計騙局,這就是「Planned Obsolescence」。   內置「預謀過時」晶片 那麼,墨粉匣如何「預謀過時」?關鍵在於匣子上的晶片裝置,據稱大部分電子產品內,都已裝置寫入「預謀過時」自毀程式的晶片,時辰一到,通常是保養期過後,全自動由小毛病開始逐步升級,再到你真的有需要拿去維修之時,通常聽得最苦口婆心的一句:「所需維修費都唔平,同買一部新款的差不多!」結果,大家只好乖乖聽從就範,繼續幫襯,沒完沒了。 看過外國一篇關於「Planned Obsolescence」文章,提問何解十九世紀的電燈泡,比二十及廿一世紀的更耐用好多倍,並舉出一個名為「Centennial Light」真實個案,源自美國加州Livermore一間消防局內的電燈泡,由首回開燈至今,已創造115年不滅歷史,如今仍為該消防局正常照明中,促成「They Don’t Make Them Like They Used To」的最佳引證。 有說「Planned Obsolescence」自毀大陰謀,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已開始,試問這六十多年來,尚存多少良心企業?或許,始終是你情我願,遊戲一場,企業家長期出陰招「推陳出新」,也多得愚笨用家「貪新忘舊」全程配合,如此本末倒置的荒謬鬧劇,天天在上演,最新一集《全部都是7》,搶先出閘的就像「Planned Obsolescence」失控事件簿,上市不久即自毀,形同科幻電影的智能叛變情節,連粒chips晶片都忽然自我覺醒,不甘被編入「Planned Obsolescence」罪惡程式,就算踢爆奸商詭計又如何,愚民百姓們還不是盲從附和,個個勢要做潮人、買潮物、趕潮流,快人一步,為潮而活,兩萬元一部新手機的拜金主義消費模式下,沒錯,全部都是7! They Live We Sleep,建立也是人,破壞也是人,最後,真正被「Planned Obsolescence」也是人。

2016-09-20

延伸今年2月的Part 1,半年後又來《高橋.坂本.樂不停 II》,只因他倆樂此不疲,以高橋幸宏為首的超級組合METAFIVE,年初出完首張專輯《META》後,馬不停蹄演出不斷,最新出品是《METALIVE》;坂本龍一病愈回歸愈戰愈勇,繼兩套電影配樂《The Revenant》及《Memories Of My Son》好評如潮後,新鮮出爐的《怒》電影原聲專輯更勝一籌,誠意推介。   先說坂本教授《怒》,電影剛於本月17日在日本正式公映,此電影原聲專輯則於本月14日面世,筆者早從日本amazon預訂,推出翌日已迅速收到,一聽入心,可是將《The Revenant》及《Memories Of My Son》二合為一的進階昇華,未聽先睇《怒》預告片,兩個版本不同配樂,初回版是用上Bach《Air From Orchestral Suite No.3 in D Major》,很有《大逃殺》式餘韻,第二版才聽到坂本教授的原創配樂《Trust》,一貫簡約琴音下,滲現一道淡然無奈傷痕,已預示《怒》配樂取向。   教授的美妙樂章 《怒》由韓裔日籍導演李相日執導兼編劇,跟上套《惡人》同樣改編自吉田修一的小說作品,故事由東京發生的兇殺案開始,一對兇手刻意在兇案現場牆上,用血寫了一個「怒」字,然後就隱姓埋名,改頭換面不知所終,劇情發展轉移到一個漁村小鎮上,兩父女忽然遇上3位分別來自千葉、東京及沖繩的男人,觸發謎一樣的小鎮風雲,主演包括有渡邊謙、松山研一、宮崎葵、妻夫木聰、廣瀨鈴及森山未來……等,盡是好戲之人,暫仍未知香港上映日期,值得期待之作。 《怒》全碟配樂共有21首,序曲《The Site》是現場檢證一幕,點滴琴音配套氛圍化的空間感,全程由敲打喪鐘引導下,淨化心靈般度過,延續到《No Man’s Land》回歸無念的安眠曲調,末段卻滲透陣陣破裂噪音,當美夢變成惡夢,連接《Special Report》步步為營的緊張演變,一氣呵成,聽齣好戲;若然喜愛坂本教授最拿手的感性旋律的話,《Omen》及《Love》兩段變奏曲肯定對號入座,前者弦樂協奏跟後者鋼琴獨奏,依舊懾人動心, 長達10分鐘多的《Trust》,同屬此主旋律的終極組曲版本,碟末最後一曲《Forgiveness》,特別找來大提琴雙人組2CELLOS,跟坂本教授的美妙Trio合奏,正好為電影來一趟最完美的round-up。值得一提,此碟保持坂本教授高水準錄音靚聲表現之餘,空間層次感豐盈,包圍聽覺,令人讚嘆不已,加上今回以Blu-spec CD2形式發行,美不勝收。   幸宏率領的明星樂隊 對於本地METAFIVE迷來說,《METALIVE》絕對是本年度又一恩物,終於可一睹他們的現場音樂會,收錄自今年1月21日,於六本木的一夜演出,且一次過以Blu-ray + CD形式推出,B+D足本版比CD多了4曲,共玩了18首,包括《META》全碟一首不能少,整體編曲比錄音室玩得更放更盡,個人至愛《Whiteout》更加入不一樣的jamming引序,明顯玩得更活化的新層次境界,小山田圭吾的過門電結他聲效最大不同,驚喜不絕;METAFIVE翻玩YMO名曲是指定動作,今回有《Key》及《Cue》外,也有來自Towa Tei《Cute》專輯、由高橋幸宏主唱的《Luv Pandemic》,更找來Yuka Mizuhara同場合唱,氣氛熱鬧夠fun。另外,現場視像設計亦首首皆精彩,匠心獨運以大量歌詞字句為首,玩出千變萬化CG效果,超具型格。 精彩陸續來,剛於本月4 日舉行的World Happiness 2016,METAFIVE又有特別嘉賓參與演出,正是高橋老友Steve Jansen,還要玩了1983年YMO流行榜大熱《Kimi Ni Mune Kyun》,簡直令YMO迷譁然起來,實在,也期待他們3位元老有機會再重玩此曲一趟,最好跳埋當年MV裡面的草蜢舞,那就肯定Like爆互聯網;實在,METAFIVE本身也樂不停,最新預告是11月9日將會推出全新細碟《METAHALF》,此張5曲EP已開始接受訂購。 

2016-09-13

某年,在錄音室錄製《萬福瑪利亞》期間,一位本地著名時裝師向我提問:「點解人需要瞓覺,而唔可以完全用盡每日24小時?」當時我只想到Depeche Mode一曲《A Question Of Time》的副歌:「It’s Just A Question Of Time, It’s Running Out For You」,轉眼又已是廿年前的回憶,你又瞓了多少個小時呢? 以前,我會相信,就只有時間是最公平,人人每天共同擁有同樣的時、分、秒並進,是嗎?9月4日之後,你仍相信世上有公平這回事?更莫論公義何在?我開始意識這裡已變成一個迷離境地,比《Stranger Things》更不可思議的Upside Down宣布正式活現眼前,謎之平行時空之下,時間也變得不公平。 你有你嘅生活,我有我嘅忙碌,我不懂政治,我只想安居樂業……這絕對是大多數的蟻民意願,弊在當蟻民也是選民,就算最後建制全勝,他們應該也無動於衷,你看元秋、鼠王之流,仍可穩操勝票,西環契仔契女幾乎自動入閘,票從何來?心照不宣。到底,那些真心笨投元秋、鼠王的,知不知自己跟投娥姐、私煙及香聞是沒有分別的,一群低質潑婦傻惡婆殊途同歸,只差在有冇蛇齋餅粽益街坊呃票! 當選舉論壇如晨操咁睇,唉! 翌日《慌張北望》某男主持「以為自己好醒」如此說:「噚日我花咗成3個鐘不停咁睇選舉論壇,睇吓邊個對答如流,口才了得,就投佢一票。」心想,你同睇晨操買馬有何分別?阿叻對此台真有影響力啊! 選舉前夕跟友人傾談,他作出一個頗有趣的比喻說法:「如果當下立法會是一個本地樂壇反照,同樣一池死水,觀乎新一屆所有候選單位,似乎又選不落手之下,那只好投一些不懂玩音樂的入去搞亂檔,就好似Punk友咁,同一切傳統對著幹,可能仲有一絲新希望吧!」 選舉主任可以有權DQ一些不同政見的參選人資格,卻又容許大量「垃圾」入閘參選,不為爭取選票,只為抹黑吵鬧,連立法會參選門檻都擺明玩手段助紂為虐,這一邊廂,建制派掌心雷繼續肆虐橫行,黑勢力威嚇事件接二連三,票站無故停電,票數有出入;那一邊廂,屆屆都誓要玩告急,最後棄選停不了,何解事前不好好協調,浪費無盡人力物力又錯配敗選;總言之,世上有一種霸權,能令票數唾手可得,永遠在掌握之內,有時,票數落在他人手裡,他們總有法將之化為灰燼,貪求權貴只因利,一切公平公義都是徒然。 蟻民人云亦云,羊群心理作祟,再次見證於最後兩小時的選戰人情,人在投,天在看,如今真的打雷觸動愚民心,此雷跟掌心雷本質無異,食飽晚飯,飯氣攻心,得到指引,公民責任,跟隊自投,如果真心出投,早上7點半已選門為君開,何必偏偏臨尾大包圍?   消失的42%選民 最後報數,全港220萬人投票,真的值得欣喜嗎?58%投票率創新高,尚有42%哪裡去?如果他們是自決棄投的話,香港赤化沉淪,自食其果是必然,也總好過以上任由「雙雷」操縱,又或那些「睇晨操買馬」的盲投木偶。 是屆最高票王帶出新界黑勢力死亡威嚇事件,成功再令蟻民關注官商鄉黑勾結的問題,幕後黑手可以有幾隻手遮天,根本不可再只當作《竊聽風雲3》睇戲食花生,從周日新聞報道所知,警方已就事件開始於元朗進行反黑掃場行動,並命名「犁庭掃穴」,聽落十足大片格局,原來只簡單去幾間酒吧查牌就是「犁庭掃穴」,交戲程度跟三色台例牌劇情不遑多讓,近期人人追劇,再度留意昔日城寨,查實今時今日的新界就是新城寨! 問題是,明明尚有其他好幾位參選人同受黑勢力威嚇,何解警方各界似乎又處之泰然? 謎之平行時空是這樣形成,當局者迷的,跟事不關己的,共存相同而不一樣的時空,They Live We Sleep是不爭事實,你又瞓了多少個小時呢?

2016-09-06

印象中,第一次見到Beyond The Wizard’s Sleeve(下簡稱BTWS)之名,是2007年Tracey Thorn《Raise The Roof》細碟,其中一個混音單位,當時他們用上Beyond The Wizard’s Sleeve Re-Animation為Remix名稱,已有感玩法跟一般舞池化混音貨色不同,反以度身訂造加重新編曲手法處理,一聽難忘;後來,2008年Goldfrapp《Seventh Tree》內至愛一曲《Happiness》又交到他們手上,換來不一樣的迷幻型格新包裝,亦加深自己對BTWS的關注。   沒錯,一切由玩Remixes成功出位起家的BTWS,自2006年至今,一直好評如潮,先後為Peter Bjorn and John、Midlake、Badly Drawn Boy、The Chemical Brothers、Simian Mobile Disco及Franz Ferdinand等貢獻精彩remix,對上代表作是2004年將迷幻搖擺新貴Temples矚目處男作專輯《Sun Structures》,全面來個翻天覆地的《Sun Restructured》,原來他們對選曲有一定要求,所有Re-Animation必屬他們喜愛之曲;轉眼成軍十年後,BTWS首張專輯《The Soft Bounce》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   威猛長袖巫師二人組 這個來自英國倫敦的二人組合,最緊要好玩是他們本性,兩位成員來頭十足,Erol Alkan 是資深名DJ及電台主持,兼任Club宣傳及唱片監製,並自立Phantasy Sound唱片廠牌,早已活躍於Remix界十多年,主打electro-house風格;Richard Norris音樂生涯始於八十年代,最為人熟知是九十年代初跟前Soft Cell成員Dave Ball組成的The Grid;然而,當Erol與Richard於BBC Radio Show偶遇一拍即合,二人構想如何令60’s迷幻之音跟electro-house玩出新意思,BTWS由此誕生。 到底,甚麼是「巫師長袖以外」之意?原來背後隱藏創作及想像力,跟魔術之間的玄妙連繫,他們表示,常聽到人們問:「你們袖子內藏著甚麼?」那是充滿一份懸疑趣味,如果稱作Beyond The Magician’s Sleeve又有點冗長,加上現存太多The乜The 物的樂隊名字,為求好玩有fun又與別不同,就出現了BTWS之名;事實上,他們跟Daft Punk不遑多讓,從不愛以真面目亮相,卻設計了兩副pixel骷髏頭形象示眾。《The Soft Bounce》大碟推出之前,大家已從YouTube分別睇到好幾首細碟MV,玩味貫徹始終,極重Black-Noir電影氣氛,細心留意,全以同一場景及人物角色為主,帶點光怪陸離的神秘懸疑,又是BTWS跟導演Kieran的鬼主意,以碟內5首單曲串連一部迷你電影,大家可以安照各Part自行順序觀賞。   有望成為本年度最佳專輯 說回《The Soft Bounce》本身亦似一張迷幻soundtrack混合體,序曲《Delicious Light》如一套公路電影開場般,由迷離模糊氛圍聲漸轉入女聲dream-pop與drone節奏同步推進,跟Beak同出一轍的引人入勝;《Iron Age》則傳來Temples式迷幻搖擺昇華版,找來Mystery Jets主音Blaine Harrison獻唱是絕配,緊接上《Creation》是令人一聽即愛上的甜美之音,Alternative Folk女歌手Jane Weaver夢幻聲演一場space-age pop星空奇遇記後,一段停不了的優美弦樂層層疊帶出《Door To Tomorrow》,動人旋律及精緻和音背後,是BTWS從他們至愛的60’s Baroque Pop樂隊The Left Banke薰陶所致,邀請到Gorky’s Zygotic Mynci主音Euro Childs參與亦是不可多得的偶像合作成果,此曲也是全碟個人至愛推介,到《Diagram Girl》則出奇不意玩80’s Synth-Pop新浪漫,而《Black Crow》就似Adele《Skyfall》電影主題曲餘韻。 下半場由 《Tomorrow, Forever》氛圍化純音樂接力起動,同名主題曲《The Soft Bounce》從Tribal節奏回歸幻海奇情布局,《Finally First》愈聽愈有向Joy Division式Post-Punk致敬意圖,《Triumph》是《Creation》迴響短篇的延伸,最後一曲《Third Mynd》,以拼貼實驗元素混合英國著名樂評人作家Jon Savage親身文章誦讀作完場,就是這樣,完美成就本年度最佳專輯之一。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