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雕塑之父」羅丹以淺白的文字剖開他融於大理石與青銅的雕刻哲學。 雕塑藝術的基礎本質就是測定出確切的空間,書中論及眾多相連的關鍵命題,清楚明暸指引我們如何掌握比例與尺度,細緻柔情如怎樣欣賞一朵秋牡丹,宏大倔強如他對藝術的執迷與叛逆……種種論述回溯羅丹的雕像背後,早已消散於時空的建構鏡頭,讓我們看清那雙挪移光影,接通地獄之門的創造之手如何收集靈感,不懈地實踐他的斧鑿哲學。
兩隻烏龜在沙漠上發現了一頂帽子,彼此都鍾愛不已,可是只有一頂,不能均分,他們到底會因此爭個你死我活?還是克制自身的喜愛拱手相讓? 深受喜愛的帽子系列終於來到最終曲,貫徹雍‧卡拉森陰鬱與黑色幽默的畫風,也延續了前作以動物為主角,帽子為引子的特色,只是這次帽子不再屬於任何一方,角色之間也不再是陌生的關係。 這樣的改變會引發甚麼樣的故事?又會為讀者帶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 雍·卡拉森 出版社| 親子天下
暴力是歷史的暗影,血與殘忍灑在每一篇章,精良的殺戮科技讓現代彷彿成為暴力最高峰。但,這是迷思,源自各種心理錯覺與忽視歷史(或對自身現代的過度偏視)。 計及人口比例,現代戰爭和種族屠殺的死亡率,其實遠低於古代爭戰;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奴役、虐待與酷刑亦從生活習慣變成陋習廢止。史蒂芬.平克延續他對人性本質的探討,闡述我們可如何懷著同理心,以講價代替搶奪、壓抑暴力,讓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引領人類走進(其實是)歷史上最和平的時代,並冀望暴力減少的未來。
各種音樂類型中,爵士樂的「無規則」往往被視為艱澀、難懂的。 著名爵士樂手溫頓‧馬沙利斯以生動的文字,帶領我們進入迷人的爵士殿堂,扭轉我們對爵士樂的偏見──演奏者即興的演出,樂聲間的情緒流動與呼應,以及各樂器特色的相互烘托,打破有形無形的隔膜,不只編造出引人入勝的音樂,更是生活哲學的最佳體現。即興、感性、解放和融合,是你我都能演繹的爵士精神。 作者|溫頓.馬沙利斯、傑佛瑞.沃德 譯者|Chris 出版|大家
要在新學校展開新生活本來就很恐怖,而且希希胸前還要掛著一個助聽器!同學們會盯著我看嗎?我會交不到朋友嗎?還在擔心之際,希希突然有個重大發現!連接著老師麥克風的助聽器,除了能讓她聽見老師在課堂上說的話,在走廊、廁所、教員室……也統統都聽得一清二楚! 這根本是種超!能!力!不過,原 來無敵才是最寂寞……作者以自身聽障者的經驗與觀點,創作出這本幽默卻動人的圖像小說。 究竟希希能否突破障礙,用心聆聽,找到欣賞她的好朋友呢?
歐美學界公認中東史權威尤金‧羅根教授透過底層士兵的聲音,決策者的外交布局,以及世代積累的民族糾葛,帶我們看見了英法等國為了對抗聖戰的號召,如何激起阿拉伯主義者的行動,戰勝國的「分贓」,又如何埋下今日中東火藥庫的引信。 羅根教授從細節到宏觀,充分展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的多方面貌,並爬梳各種決策如何碰撞,促使一個帝國的滅亡,也使得世界局勢變成今日樣貌。 作者|尤金.羅根 出版|貓頭鷹
當他騎著飛鹿在廣漠的綠林嘗試擺脫記憶的牢籠和捕者的追蹤時,曾一心求死,卻還未察覺自己身上早已帶著病種;當他還頂著「魔鬼之子」的名號向病者施救,並在帝國中追尋病源時,真相卻像每個求真的人都不曾預料過般難以承受──這片奇幻的大地一直有靈,但生者都有著不可解的病症。 日本的「托爾金」上橋菜穗子,結合人類學、社會學知見和醫學的專業,建構了一個可媲美宮崎駿想像力的故事──生而為人奇幻如是,憫愛生靈,可成鹿王。
身為非裔美國公民的作者,用自身成長經歷為藍本,透過書信形式喃喃寄語兒子,怎樣以黑人身分於充滿暴力、潛在危險及不公的白人文化中生存,以荒涼的筆調抨擊「生而平等」、「種族共融」等美國精神實為空洞的口號。 我們生來不能選擇自己的膚色和語言,要如何超越肉身牢籠與世界接軌? 本書獲201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為長期飽受歧視的黑人種族,向社會提出一記沉默而沉重的控訴。 作者|塔尼哈希‧柯茲 譯者|宋瑛堂 出版|衛城
隨著年歲增長,我們難免遇上愈來愈多生離死別,無助與空虛的感覺無法釋懷。桑科維奇經歷了至親的離世後,悲痛之情久久未能平伏,最後決定放下身邊一切,向書本尋求慰藉與共鳴,展開自己的閱讀年。 她從《德古拉》開始,測試自己的閱讀能耐,此後閱讀不同的文、史、哲書本──如她 四十六歲生日時,在旅行途中閱讀的《刺蝟的優雅》,藉著書的內容解答人生疑問,同時敍說與至親的相處點滴作為追悼。
對於不惜一切的偷渡難民,我們輕易予以同情;對於戰亂國家或難民逃往的歐洲國家,我們則輕易將責任歸咎或寄託於他們之上。 然而,在這局面中,我們忽略了立於兩者之間,負責穿針引線的人口販子──世界上最暴力以及最賺錢的「旅行社」,一門企業式、視戰爭為商機的「服務」。此書由真實的人口販子講述他們從東歐到地中海地區的人口販運經驗,看穿這個複雜故事,才會明白逮捕幾個年輕的遊艇駕駛員對於難民問題根本無補於事,我們需要的是對國際時局更深刻的省視。 作者|Andrea Di Nicola、Giampaolo Musumeci 譯者|倪安宇 出版|大塊文化
當世界即將邁入二十世紀前夕,位在巴黎古老市中心、日後將成為歐陸傳奇的麗池酒店開幕在即。 在此前夕,「德雷福斯事件」這起政治醜聞讓法國知識分子公開與貴族階級決裂,成為現代法國文化的轉捩點,麗池酒店見證了這段巴黎世紀之交的社會騷動。1917年夏天,德軍轟炸巴黎。門外戰火正盛,物資缺乏,酒店內的上流住客卻不受影響,仍能安穩享受高雅生活;他們不談壕溝與戰爭,而是大聊藝術、旅遊和醜聞。 這座酒店旁觀著門裡門外的兩個極端世界。
取材自身邊的家人、朋友和鄰居,作者意不在介紹各個職業工作內容,而是透過刻劃15個小人物,以其職業呈現家鄉──申村昔日的情懷與傳統,勾勒出當地的純樸風情。 各個故事的主角亦是其他故事的配角,15個故事連結起來,構成一幅鄉村基層日常生活的圖像。《匠人》以濃厚的鄉村色彩,為時代巨輪下快將式微的傳統留下寶貴的文化紀錄。 作者|申賦漁 出版|圓神
「我知道我不是死刑犯裡面,第一個說自己是無辜的人。」上世紀末,黑人華特因與白人發生婚外情,草率被判莫須有的謀殺罪名。 他與眾多遭受歧視的少數族群一樣,淪為美國千瘡百孔的司法系統下之犧牲品;不同的是,他遇上了作為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的黑人律師布萊恩,他致力為被誤判的罪犯辯護,揭露大規模監禁、極刑、死刑背後的不公義。 或許如本書英文原名《Just Mercy》所示,社會需要的,是「公正的」仁慈,也「只是」仁慈──僅此卑微卻又遙不可及的禱告。
「中年」,這個難以定義的人生階段,常與「危機」掛鈎,實則不然。 本書旨在指出,中年是人類身體和精神一起解放的黃金時期──人類在經過兩百萬年的演化汰選後,中年成了人類種族存續的關鍵,也是個人生命中最美好的階段。 作者從人類學、生理學、藝術和社會科學等多角度,透過18個層面來重新定義中年。「明確、突然、獨特」,探尋中年的意義,改變對中年的看法:正向、潮流、解放,化危機為轉機。 作者:大衛.班布里基 出版:如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