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人對運動好像增加了熱情,各種大小不同的十公里跑、馬拉松和毅行者等都吸引不少市民爭相報名,而且人數一年多於一年,香港人甚至飛往外地作賽,運動彷彿成為一種潮流,也帶動了不少和運動相關的行業急速發展,例如健身、瑜伽、健康操和跑步等,關於運動好處的醫學研究也如雨後春筍一般發布,而且不是單純對患有心臟病、血壓高和糖尿病等病人有好處,對患有精神問題例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等病人也有正面幫助。 運動能夠改善身體狀況,2014年有研究顯示運動相對戒煙對身體健康有高達五倍以上的好處,世界衞生組織在2010年曾經作出預測,缺乏運動是對人類生存和健康的第四大不利因素,有調查指出五個加拿大成年人中有四個都不能符合加拿大運動指引的每星期做150分鐘中至高強度運動的要求,而其他調查顯示大部分加拿大醫生都沒有對病人提出做運動的指示,如果醫生能夠使其病人正視運動的重要性,有研究推算能夠為該地區大大節省醫療相關開支,而近期研究同時指出運動能降低各種長期病患風險由兩成到五成不等,如果一星期能夠有不少於75分鐘的帶氧運動的話,便能有效減低死亡率15個百分點。 雖然香港並沒有相關的研究數據分析,但筆者認為運動的好處是沒有國界之分,而也是對個人健康最重要的投資。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2015年4月,一場無情的7.8級大地震,令數以千計的尼泊爾人喪生於瓦礫之下。奧比斯原本在2015年可完成「兒童眼科醫療網絡建設」五年計劃,卻因為地震,醫療網絡遭受嚴重破壞,刻不容緩的救盲計劃被迫延遲…… 大地震剛滿一年多,奧比斯在早前就飛往尼泊爾,了解當地的重建項目及救盲工作。奧比斯抵達尼泊爾才發現,天災無情,但原來人禍才更可怕。就好像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七歲小女孩Bibashwa,由於得到奧比斯幫助,她的右眼成功植入人工晶體,視力得以重回正常。原本,左眼也可接受奧比斯的免費手術治療,奈何母親認為有一隻眼的視力便已足夠,堅拒再大費周章做治療。 媽媽的堅決阻撓,令Bibashwa至今只能靠右眼看清事物,隨時錯失醫治白內障的最佳時機。無知的思想,一直是奧比斯面對的極大挑戰。奧比斯不只醫眼,還要醫心。救盲不只治療,更涉及大量遊說及教育的工作。(www.orbis.org)
鋁是金屬的一種,我們從食物攝取的鋁主要來自食物添加劑,例如膨脹劑(如泡打粉)、固化劑、抗結劑和染色料。 食物安全中心最近再次檢測部分食物的鋁含量,發現含鋁添加劑普遍使用於蒸包和蒸糕、烘焙食物和可供即食的海蜇。這些食物的鋁含量偏高,尤其馬拉糕、千層糕、雞包仔、雞蛋仔(圖)和窩夫,而即食海蜇的鋁含量更是所有食物樣本中最高。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風險評估結果,鋁攝入量一般和高的市民,健康受鋁嚴重影響的機會不大。市民從食物攝取的鋁有七成是來自蒸包和蒸糕,另有兩成來自烘焙食物。由於同一種食物不同樣本的鋁含量分別很大,市民應避免經常食用同一款鋁含量高的食物,預先包裝食物不妨參考包裝上的食物配料表。 其實只要飲食多元化,多進食天然和新鮮的食物,從食物添加劑攝取的鋁並不會很多,而且可確保營養均衡。 作者為該學會執行委員
1991這四個數字對閣下有何意義?對不同的人而言,1991,必會帶著專屬於他或她的意義。 1991,可能是你的出生年份。 1991,也可能是一組不幸的數字,因為我某位好友的母親就在那年病逝。 我花了一些篇幅介紹1991,無非想跟大家說基金會就在1991年成立。它當時是由一些來自不同界別的熱心人士,有感社會大眾對愛滋病及病毒感染者心存誤解,因而成立這個非政府的社會服務機構。 時至今日,機構發展緊隨社會及疾病本身的急速變化,同事的工作變繁多了,服務項目也擴闊了。我們現在除了宣傳及教育工作,更矢志為受影響的人士及感染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也許有人會質疑︰我們的教育工作做了二十多年,為甚麼歧視及偏見仍然存在?有很多前線工作者甚至中外名人也慨嘆過︰也許世上沒有良藥,「零歧視」就是解藥。 經過了不斷的反思,基金會決定今後加快做好公眾教育,務求消除歧見由非主流族群回歸主流社會。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縱使基金會一直都有提供免費的「愛滋病病毒抗體測試服務」,我們還是會趁世界愛滋病日前後推出測試週,提高公眾的關注度。今年的測試週定於本月28日至12月4日。詳情可打25130513查詢。 作者為該會總幹事劉婉雯([email protected])
眼睛乾澀不適、怕光刺痛等,都是乾眼症的常見徵狀。此症在都市人間十分常見,特別是長時間在冷氣房間或車廂中,或是全神貫注使用手機或電腦,以至眨眼不足時,都可令淚液加速揮發,眼球因而感到乾涸。乾眼症的成因與淚液成分的分泌異常有關,臨床上港人較常見的,是稱為「瞼腺體功能受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類型的乾眼症。 淚液是由三層成分組成,由外至內分別為「油脂層」、「水液層」及「黏蛋白層」。其中,油脂層有延緩淚液蒸發的效果,水液層是淚液的主要成分,而黏蛋白層則助淚液水層能均勻分布在角膜表面。三層成分若有任何一層出現異常,也可令淚液被加速蒸發,誘發乾眼症。 所謂的MGD,就是指油脂層的分泌失衡,導致眼淚蒸發時間較正常時間快。MGD可以是原發性,亦可能因各種疾病所誘發(例如眼皮炎),部分個案的患者,在眼瞼位置積聚油脂粒,亦可增加出現MGD的機會。 使用人工淚液(眼藥水)滋潤眼睛,是紓緩乾眼症不適的常用做法,但讀者需留意,坊間部分以「消除紅筋」為賣點的眼藥水,由於有收縮眼球血管的效果,乾眼症患者使用後,可能會令徵狀加劇。因此,建議患者可諮詢眼科醫生意見,經檢查找出乾眼症成因及種類。現時除了有針對MGD類型乾眼症的眼藥水助患者改善徵狀,部分人工淚液更不含防腐劑,進一步提升使用安全性。作者為眼科專科醫生
每年12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香港防癌會都會舉辦「香港癌症日」,希望藉此提升公眾防癌的意識,並關心癌症患者的需要。今年香港癌症日已是第四年舉辦,並鐵定12月11日於九龍公園羅馬廣場舉行,是次主題為「識飲識食惜健康」,讓大家了解飲食與癌症的關係。 根據國際抗癌聯盟、美國癌症協會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製作的《癌症圖譜》第二版指出,不良飲食習慣、超重及運動不足,都是引致癌症風險因素。所謂不良飲食習慣,當然包括蔬菜攝取量不足的飲食模式。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應攝取不少於25克膳食纖維,但有研究顯示,大部分香港人每日進食的纖維不足12克,距指引仍有一段距離。 纖維有甚麼作用呢? 纖維能增加腸道蠕動,縮短致癌物在體內逗留時間,有助預防大腸癌、乳癌及胰臟癌等癌症的作用,而纖維屬碳水化合物,可分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兩種。前者屬膠質或黏質較多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麥皮、薏米及乾果類;而全麥食品、果仁、種子、穀的外殼和生果皮等都含有非水溶性纖維。想了解多些關於飲食與癌症的資訊,12月11日香港癌症日九龍公園見。 作者為香港防癌會傳訊及籌募主任
52歲的李先生任職建築工人,某天晚上,他的胸口突然嚴重疼痛,家人商量後決定將他送入急症室。醫生為李先生檢查時,心電圖檢測顯示他患有心肌梗塞,即冠狀動脈被血塊阻塞,於是立即為他處方血溶栓藥,減低死亡風險。 不過,當李先生被送入心臟科中心時,他的上臂血壓非常高,達180/110,惟下肢血壓卻異常低,只有90/40,與一般心肌梗塞有所不同。與此同時,醫生發現李先生除了心口痛外,還有背痛病徵,於是懷疑李先生的病情是由於大動脈夾層剝離(Aortic Dissection)所致。 我們經常聽見心肌梗塞,但大動脈夾層剝離卻較少聽聞。兩者的病徵須有相似之處,但值得留意的是,若大動脈夾層剝離患者不應使用血溶栓藥,否則有機會增加致命風險。因此,醫生即時停止使用血溶栓藥,並安排李先生接受電腦掃描,以確診病情。最後,李先生確診大動脈夾層剝離,需即時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後,李先生情況已見好轉,正慢慢康復。 事實上,心口痛最容易令患者及醫護人員聯想到心肌梗塞,但亦不能忽略患者患有其他病症的可能性。以大動脈夾層剝離為例,它是一種可以致命的緊急症狀,據資料顯示,每1萬人中約有2宗個案,患者常見於40至70歲人士。 大動脈夾層剝離患者的大動脈內壁出現撕裂或受損,血液流入並積存於血管內壁與外壁之間,逐漸構成巨大的壓力。當大動脈無法承受壓力時便會破裂,並危及患者性命。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患者在發病的首48小時內,死亡率每小時將增加1%,因此快速、準確的斷症可說是刻不容緩。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近日城中興起紫薯熱潮,無論是食品如蛋糕,或是飲品如咖啡和牛奶等,都見到它的蹤影。 番薯的營養豐富,除水分外,碳水化合物可算是番薯最主要的營養素,每100克番薯佔20克,當中有3克來自纖維,纖維量比連皮薯仔(100克有2.2克)還多因此若與五穀類食物如白飯交換食用,不單可增加纖維攝取,提升飽肚感,同時有助維持腸道健康,預防便秘。簡單來說,一隻雞蛋大小的番薯已等於一滿湯匙飯。 紫番薯的紫色來自花青素,屬天然色素,是抗氧化劑的一種,它有保護心血管健康和抗衰老的功效。花青素也存在於藍莓、茄子和紅椰菜等蔬果中。紫番薯常被用來製作甜品,不過甜品多吃容易致肥。紫番薯本身有甜味,因此我們大可將紫番薯烚或烤熟,作為小食。也可將紫番薯壓成薯蓉,拌入胡椒粉和香草成為配菜。 作者為該學會執行委員
HIV/AIDS感染者的困擾可能不僅在於如何有效地延續生命,而是牽連到如何維繫自己的生活質素。「提早衰老」不一定只發生在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上。藥本身有副作用,長遠對新陳代謝構成影響;所以,對其它長期病患者來講,他們也要面對同樣的問題。 「提早衰老」顧名思義是指感染者正值盛年,身體狀況卻出現衰老跡象。醫學界指在長期服藥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腎臟、肝臟、骨質、心血管甚至腦血管等等或會出現問題。有些甚至會出現腦退化或癌症症狀。這種種情況要進一步說明會很複雜,最好留待醫生為大家解答。而且各人體質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基金會根據過去5年新增感染者的統計數字推算至2021年,50歲以上的群組將佔總感染人口近四成!我們把此群眾定名為「熟年感染者」,並於去年率先向傳媒及公眾人士披露,寄望公共政策制定者對此加強認知。隨著感染人口不斷上升,幾年內「熟年感染者」對老人服務的需求勢必有增無減。 如果「感染」是可以避免的話,最好的方法還是「防患於未然」。 謹記以下的步驟就最有效︰一、與「性」有所接觸,事前必有一「套」;二、定期做HIV測試! 作者為該會總幹事劉婉雯([email protected])
絕大部分「子宮肌瘤」屬於良性,最終成為惡性腫瘤的機會極低,但此症仍會為女士帶來不少煩惱,因此絕不能忽視子宮肌瘤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子宮肌瘤由子宮肌肉細胞集中生長而成,較常見於生育年齡女士。子宮肌瘤會為女士帶來不少問題,最常見是經血流量及時間增加,有些患者的經期可長達兩至三星期。若經血量過多,會造成貧血。此外,因血量增加,子宮收縮增加,經痛問題亦相對嚴重。如肌瘤生長在較近膀胱或大腸位置,會經常有小便或大便煩惱,亦造成腹部脹大。 除了生理上的不適,子宮肌瘤症狀亦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經期過長而且經血流量多,會影響患者外出意欲,甚至需要請假在家休養,除了影響他們日常生活外,亦影響他們的工作表現。若問題沒有好好處理,會對有關人士造成心理困擾。 如症狀較輕微,一般治療方法包括服食止血藥、止痛藥或避孕藥等。如情況較嚴重,可進行荷爾蒙注射停經,但長期使用,會導致骨質疏鬆;有需要亦可進行手術,套上藥性子宮環止血,甚至將肌瘤切除。但肌瘤手術會在子宮造成疤痕,或對日後懷孕及生產時造成風險。如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有生育的考慮,可跟專科醫生商量,考慮使用新的治療方案,以「黃體受體調節劑」口服藥物,令肌瘤體積縮小及經血份量減少。作者為婦產科專科醫生
肥胖一直是困擾現代人的大問題,不管是甚麼國家和民族都構成壓力,而在已發展及富裕國家更是嚴重問題,每年花在醫療方面的開支更加是有增無減,因為肥胖會引致不同的身體狀況,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情緒病和關節疼痛等,沒有好好控制的話不單對個人、家庭、工作有壞影響,對社會也帶來重大負擔,因此必須正視。 早前已經有研究指出肥胖會對腦部特別是白質部分有影響,也會增加患上腦退化症的風險,但這方面的研究在2016年10月有新進展︰研究是由美國阿利桑那大學心理學部發表,研究人員調查了近三萬人,分析他們的體重身高比例(Body Mass Index,BMI)、年齡、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和執行力,同時也會檢查血液內的特別成份(發炎反應),結果發現BMI的數值改變和認知能力改變有關,BMI每增加一個SD(standard deviation),認知能力便會相應減退2.2個月,而血液發炎指數改變也和認知能力減退有關,。 但該研究還留有不少跟進問題尚未解決,例如BMI改善會否同時改善認知能力,如果有的話是否能夠回復原狀,有否上限等?但最低限度能夠保持個人BMI對身體包括腦部都有好處,請各位多做運動和注意飲食,不要為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和壞影響。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上期提及都市人長時間對著電腦屏幕工作,容易造成眼乾和眼睛疲勞問題。與此同時,近年智能電話愈趨普及,雖然人人都知道長期「機不離手」會危害視力健康,但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對視力構成甚麼實質影響,卻不是人人皆清楚知道。 網上曾經流傳晚上關燈後摸黑玩手機,會導致視網膜黃斑病變,香港眼科學會會長梁裕龍醫生指出,畢竟智能手機只是近年才興起,現時未有足夠的數據顯示使用手機屏幕會直接引致黃斑病變,但智能手機發出的高能量可見光(High Energy Visible Lights,俗稱藍光)仍然會對黃斑區有害:「在黑暗的環境中,瞳孔會放大,眼睛便有機會吸收更多高能量可見光。有些研究已顯示,動物長時間吸收更多高能量可見光,會對黃斑構成傷害,情況類似黃斑病變。」梁裕龍醫生指,要都市人完全不使用智能電話是不可能的,但就建議大家把手機屏幕的字體放大,和增加屏幕的對比度及調低屏幕亮度,減低眼睛在閱讀屏幕時的不適感。(www.orbis.org)
秋風送爽,又是郊遊露營的季節。大部分郊遊地點都遠離市區,安排三餐確實容易令人大傷腦筋。 為確保飲食均衡,郊遊和露營的飲食最基本要有五穀類食物、蔬果和肉類。五穀類食物可考慮麥包、饅頭和提子包等。露營的話,白米不單易於收藏,而且煮粥煮飯也可。番薯和粟米含碳水化合物,不妨用來代替五穀食物。 車厘茄、青瓜片和西芹條較易保存,可當作小食補充水分,也可放入三文治中。露營人士大可考慮番茄、脆肉瓜、娃娃菜和椰菜等蔬菜,可預先清洗而又不易變壞。水果應以鮮果為主,避免添加糖分的罐頭水果。 肉類及代替品方面,利用水浸吞拿魚和火雞片來製作三文治也不錯,另可以果仁、種籽和低糖豆奶來補充蛋白質。露營可以煮食,所以可考慮預先包裝的冷藏肉類,又或先將肉類醃好冷藏才帶去露營。 作者為該學會執行委員
愛滋病不再是天下間新奇事,燃不起很多人的意欲加以熱烈討論。作為服務機構的我們也許都有自己的矛盾位──譬如,當然希望這個病快點找到解藥,而不是只靠一般人都知道的「雞尾酒療法」一直把病情延緩。 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愛滋病不(再) 那麼「爆」,又不夠其它社會議題諸如平權、性向、甚至性別認同障礙等等較易引起話題,或俗稱的「夠NOISE」,我們的宣傳大員往往頗為苦惱,因為就算平時多努力鑽研不同的點子去宣傳又呼籲公眾關注HIV/AIDS,外界的反應往往不似預期。 愛滋病的演化及有關藥物或治療上的進展,已經歷了三十多年。有前輩說這是「老問題」了,挑戰就在於如何把老問題「歷久常新」,找出突破位。 說到底,當然希望很快很快,有某一個國家的醫學院率先跑出,研發出終極解藥,把愛滋病徹底殲滅。現時雞尾酒療法也衍生另一個問題︰感染者不用面對即時死亡,變成了長期病患者。如果按時服藥的話,他們的壽命與常人無異,那本來是好事;可惜,一塊硬幣必有兩面──因為終生服藥之故,病毒感染者往往會跟其他長期疾病的患者一樣,身體狀況或因藥物長年影響下出現提早衰老 (early ageing)的現象。 作者為該會總幹事劉婉雯([email protected])
「疼痛」是許多正由心臟科醫生跟進的病人,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然而用藥不當會增加病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應由醫生為他們作合適的止痛藥物選擇。 痛症處理是現代醫學中的重要一環,醫生會透過臨床問診及相關的測試,了解病人的疼痛源頭、程度以至對身體機能的影響,再安排相應的治療方案。舉例,一些慢期癌症患者的癌痛問題,可能需要以嗎啡類鎮痛藥物作紓緩,至於其餘個案,使用的止痛藥物以非嗎啡類為主,當中又可分為消炎止痛藥及一般藥性較輕的「撲熱息痛」類止痛藥物。 市面上的消炎止痛藥物,除了有止痛作用外,亦具消炎效果,但由於口服類型的消炎止痛藥物,可能增加腸胃消化系統或心血管的副作用風險,對於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在使用上往往有所顧慮。 現時,醫生可考慮為上述有消炎、止痛需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有心血管疾病史人士)、以至擔心傳統口服止痛藥增加心血管疾病副作用的病人,選用醫生處方的消炎止痛貼藥;病人按指示將貼藥貼於疼痛患處上,讓藥力逐漸發揮;較口服形式藥物的入血量大幅降低,也因此降低了腸胃消化系統或心血管副作用的風險,其藥力亦可達到患處,在使用上相對更安全。病人如有疑問,可向醫生查詢。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