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ZONE -
2016-12-12

濕疹可說是困擾不少都市人的皮膚問題,若處理不當,病情持續活躍,患處痕癢萬分,一旦使勁抓傷皮膚,更有機會因感染而衍生各種併發症。一直以來,市民對於濕疹的治療及護理存在許多謬誤,希望借此機會,為讀者分析一下。 濕疹的皮膚患處會出現紅腫乾裂的情況,但部分兒童患者的家長,會以為起因是「不乾淨」,不停以清潔液甚至酒精作精洗;但濕疹並非因清潔不足而起,過度揉擦患處,甚至使用具刺激性的酒精,有可能令皮膚紅腫加劇,若無作適當補水,乾裂問題更加嚴重,令患處「痕上加痕」,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一般濕疹個案都會透過外塗性類固醇作治療,部分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病情開始出現反覆,但若他們仍只維持現時的治療而沒有尋求醫生診斷,有可能錯過了及早發現細菌、真菌等的感染,增加併發症風險。 濕疹可令患者情緒低落、睡眠質素變差,長遠為生活質素帶來負面影響,病人應及早透過適當診治,控制病情。濕疹的治療方針包括止痕、預防併發症、保濕及教育患者遠離致敏原。在選擇濕疹潤膚膏時,市民不應盲目盡信廣告(例如所謂「濕疹專家推薦」的宣傳語句,未必有醫學實證),建議留意產品是否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證、並選擇一些不含香料等刺激性成份的類型。請緊記,濕疹產品的選擇非常「個人化」,患者應謹慎選擇適合自己的種類。作者為普通科醫生

2016-12-05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及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生所致。統計顯示,本港30至40歲婦女罹患子宮肌瘤的機率,高達20%至30%。雖然並非所有患者均會出現徵狀,但臨床所見,亦有不少婦女因持續的陰道異常出血、經痛或經血量過多、腹部有下墜感、尿頻以至貧血等的徵狀,經醫生檢查後被確診患子宮肌瘤,需按其情況接受相應的治療。 考慮到手術具一定創傷性,部份病人並不願意接受手術。現時子宮肌瘤的非手術治療方案包括︰口服止血藥、藥性子宮環、口服混合性或單一性荷爾蒙藥物、以至「停經針」等。但以停經針為例,雖然能令肌瘤暫時縮小,但在使用後會令病人進入類似更年期狀態,增加出現骨質疏鬆的風險,故不能作長期使用。至於其他方法,亦只限於控制相關的徵狀,並不能令肌瘤本身縮小或消失。 今年引入本港的最新子宮肌瘤口服藥物(UPA) ,透過「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的機制(SPRM),抑制子宮肌瘤細胞增生,在不影響身體其他正常細胞之下,令肌瘤細胞自我凋謝。由於副作用比「停經針」較少,在使用上亦較為靈活,當中尤其適合下列幾類人士︰ ‧曾多次接受子宮肌瘤手術、仍然復發而不適合接受手術者。 ‧不想接受手術的婦女(如接近更年期的婦女,或想受孕的年輕女性)。 ‧肌瘤位置較危險(例如接近主要血管)的患者。 ‧曾使用其他類型藥物而效果不佳者。 部分準備接受子宮肌瘤手術的婦女,亦可視乎情況,在手術前使用這類新口服藥物,有助肌瘤縮小,減低手術風險及難度,對術後的愈合及康復有幫助。 作者為產科專科醫生

2016-12-01
2016-11-28

痛症是不少家庭醫生跟進的病人經常面對的問題,包括筆者在內。每到冬季,門診都多了因感不同身體部位疼痛而求診的「老友記」。在處理病人的疼痛問題時,醫生可根據其疼痛根源、痛症性質、對患者的影響程度等,處方相應的止痛藥物。 然而,「老友記」隨著年紀增長,消化功能退化容易導致腸胃不適。市面上大多數口服止痛藥會引起副作用,因此在選擇用藥時要加倍小心。其實,現時醫生已可按患者的需要,選用一些較少引發腸胃副作用的外用消炎止痛藥類型。 患者若持續受痛症問題困擾,應先向醫生求診,透過診斷找出痛症源頭所在,以便對症下藥;相反,自行使用止痛藥物,可能增加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部分個案的痛楚與炎症有關,如用藥不當,未必達到消炎效果。市面上的一般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雖然有一定的藥效,但會增加胃痛、胃出血,甚至令腎、胃或肝臟受傷害的機會,對一些長期病人來說未必是首選。 考慮到口服止痛藥可能會引起的腸胃副作用,現時醫生可為有需要的病人,選用醫生處方的消炎止痛貼藥。其消炎、止痛的藥效,與口服形式的消炎止痛藥物相若,但由於藥物直接經皮膚吸收,不經過消化系統,可將各種腸胃副作用的風險減低,在使用上相對更安全;經醫生處方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貼藥可發揮針對性的消炎效果,較一般市面上的止痛藥貼更能針對性地改善因炎症引起的痛症問題,詳情可向醫生查詢。作者為家庭醫生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