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成其事 - 曾鈺成
2016-07-07

前一篇文章提及的九頭鳥,見於中國古代傳說,是若干神話故事的主角。曾經有人報稱見過活著的九頭鳥,但科學家從沒有找到九頭鳥真正存在的證據。   明朝劉基(劉伯溫)撰寫的《郁離子》一書裡,有一篇關於九頭鳥的寓言。故事說孽搖山上有隻九頭鳥,每當牠的一個頭得到食物,其餘八個頭便都來搶奪,吵鬧著互相啄咬,弄得血灑毛飛,九頭皆傷,沒有一個頭可以把食物吞進肚子裡。海鴨看見了,笑他們說:「你們怎麼不想一想,九個嘴巴不管哪一個吃了,還不是吞到同一個肚子裡嗎?有甚麼好爭呢?」   這寓言被改編為童話故事,用來教導小朋友:夥伴之間有著共同的利益,如果互相爭奪,結果誰也沒有好處。   這個寓言所說的道理並不完整。九頭鳥的九個頭爭先恐後固不可取,但如果每個頭都只懂禮讓,哪一個都不肯搶先啄食,結果豈不同樣是甚麼也吃不到?又或者每個頭都在想:「啄食很麻煩,啄了要噬,噬了要嚼,嚼了要嚥;這麼多工夫,讓別的頭去做好了,反正填飽的是同一個肚子。」如果是這樣,九頭鳥最終也要餓死。   要成功吃到東西,九個頭必須分工合作。覓食時,每個頭應該負責觀察自己前面的範圍;那樣,四面八方不管哪個方向有食物,都會有一個頭看到。如果在多個方向同時發現了食物,就要做好協調,不能各個頭一起衝前啄食,導致東拉西扯、互相牽制。哪個頭先吃,其他各頭都要擺好位置,予以配合。   這就需要有領導、有指揮、有紀律,而這是九頭鳥不大可能做到的。九頭鳥即使有腦,也應是分別長在每一個頭顱裡,即是說每個頭都是獨立思考,不能互相溝通,在結構上沒有統一的指揮。   唯一的希望,是各個鳥頭天生有不同的個性,有的進取,有的審慎,於是在覓食時便有不同的行為表現。這些行為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成功的行為模式保留下來,失敗的被揚棄,於是形成了一種集體智慧,每一個頭都學會自覺地做出對集體最有利的動作,保證總有些頭可以吃到食物,身體可以吸取營養,健康發展。   大概由於沒有順利地完成這進化過程,所以九頭鳥便絕種了。

2016-07-04

為配合第5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本月中在香港舉行,教育局為中小學教師、學生和家長舉辦了「數學天地講座系列」。我應邀在上月底的閉幕講座中,以「迷戀數學」為題講了一節。   我並不是一開始讀書便喜愛數學。小學裡的「數學科」即「算術」,大部分時間是機械運算的操練,從整數四則到分數、小數,以及度量衡的不同單位換算,都是按簡單的規律重複進行機械操作,但求快捷準確,不用推理思考。那是做苦工,很難從中培養多少興趣。   直至我讀小五那年,碰到一條從未見過的數學題,徹底改變了我對數學的認識。那條問題我現在仍記得很清楚:森林裡有三種動物,山雞、黃狼和九頭鳥。三種動物合共有100個頭和100隻腳,問山雞、黃狼和九頭鳥各有幾隻?   這條問題,是一個住在我家樓下的孩子拿來問我父親的。他當時在一間中文中學讀初中,這是他數學課本裡的一條問題。這問題立刻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它完全不像我的算術課本裡的練習題,倒很像報紙副刊裡常見的動腦筋遊戲。我後來才知道,那些有趣的動腦筋遊戲,原來比學校課本裡的練習題更接近「數學」。   「九頭鳥問題」令我對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更從代數和幾何裡發現了愈來愈多的趣味,於是愛上了數學。我在大學裡選修數學,純粹為了愛好,從沒想過讀數學有甚麼用、對個人前途有甚麼好處;所以說是「迷戀」。   從前沒有電子計算工具,日常生活裡遇到要計算加減乘除,只能靠筆算或心算。學生多做四則運算練習,以求快捷準確,在當時也許是有實際需要的。但到了今天,要計算數字,不管簡單或複雜,誰不會用計算機或智能手機?學校裡還需要強迫學生花大量時間去做機械操練嗎?為甚麼不讓學生多享受真數學的樂趣呢?   如果你找到了上面「九頭鳥問題」的答案,不如再算一題:過了一段時間,森林裡三種動物的數目都減少了。有人再去點算一次,發現假如每隻動物都多長1個頭和1隻腳,那末剛好仍是共有100個頭和100隻腳。森林裡現在最多還有幾隻動物?   這問題的答案可告訴你誰是下一屆的行政長官。

2016-06-30

這幾天,世界各地的英文傳媒裡出現最多的一個非常用字,應是Brexit。這個字在去年中被收入Oxford Dictionaries的網上字典,是由Britain和exit兩字合成的portmanteau word(「縮合詞」),解作「英國離開歐盟」,「脫歐」。 對脫歐公投結果感到憤怒和失望的很多英國人,仍不脫幽默本色;互聯網上出現了很多「爆紅」的漫畫和金句,其中不少充滿黑色幽默。倫敦泰晤士報專欄作者Hugo Rifkind利用brexit的讀音跟breaks it一樣,玩了個pun(一語雙關):You brexit, you pays for it. 意指誰令英國脫歐,就要為此付出代價。(商店陳列易碎商品,旁邊都會標示警告:You break it, you buy it.)  Rifkind還有另一句妙語:Don’t put all your asks in one Brexit,諷剌脫歐公投是孤注一擲。這句話是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的spoonerism(首音互換,另一種文字遊戲)。 有人模仿Brexit,從歐洲其他國家的名稱造出多個portmanteau words:Grexit、Departugal、Italeave、Fruckoff、Czechout、Oustria、Finish、Slovakout、Latervia和Byegium,這些新造字,每個有一半來自某個國家名(讀者很易猜到是哪個國家),另一半與「離開」有關,意指這些國家都會跟隨英國「脫歐」;最後只剩下Remania(Romania + remain)。 好些人拿GB做雙關語,既表示英國(Great Britain),也可表示儲存媒介記憶容量單位「激」(Gigabyte),例如:Now the EU(歐盟) has 1GB of free space. 有人在網上發起Brexit in 5 words,徵求用五個字來形容英國脫歐。收到的一些金句反映了支持留歐的年輕人對老一輩支持脫歐的不滿:Worst present from Grandma ever! (祖母送的最壞禮物!)Millenials discover they’re not EVERYTHING. (年輕人發現他們不受重視;millenials指2000年左右踏入青少年時期的一代,相當於我們說的80後和90後)。 有報道說,根據Google搜尋紀錄,在英國脫歐公投完畢之後,最多英國人查問的有關歐盟的問題,第一條是「離開歐盟即是甚麼?」,第二條竟然是「歐盟是甚麼?」。即是說,很多投了票支持(或反對)脫歐的人,投票時根本連歐盟是甚麼也不知道。於是網上有五字真言Too late to Google now, 諷剌很多人盲目地投了票,才去找有關歐盟的資料;又有罵人的Screw EU! Google, what’s EU?  (前面的EU諧音you。)

2016-06-27

上星期我談anagram的文章,拿首長的名字來開玩笑,觸怒了(首長的)正義朋友。儘管我用了SPRANG A JEST來做自己名字的anagram,表示絕無惡意,仍然不能開脫冒犯首長之罪。惶恐之餘,亦有感於讀者對anagram興趣甚濃,於是續寫一篇,並保證內容不會對首長有任何不敬。 先給大家多看幾個精彩而無害(至少不會冒犯首長)的anagrams。領導長征的毛澤東主席Chairman Mao = I am on a march。領導改革開放的鄧小平Deng Xiaoping = I go expanding。音樂家莫扎特的名字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A famous German waltz god。美國西部動作片明星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 = Old west action。 手提電話在洗手間裡也可接聽:Mobile Telephone = Bleep me in the loo。做全職政客,需具備甚麼條件?Career politicians = No special criteria(沒有特別標準)。「公關」是甚麼回事?Public relations = Crap built on lies(謊言編造的廢話)。 美國《紐約時報》的名稱被人惡搞:New York Times = Monkeys write。聯邦調查局FBI的全名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 If found alive, abuse, interrogate(如果生擒,虐打,審問),諷刺該局對待嫌疑人物的手法。 用英語寫作的文豪,大都擅長文字遊戲,包括anagrams。《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Lewis Carroll是文字遊戲大師,據說Twelve plus one = Eleven plus two就是他所作。他給友人出過這樣一個anagram謎題:Can you rearrange the letters of NOR DO WE to make one word?讀者猜到答案嗎? Carroll死後,有人說他就是轟動一時、從沒落網的連環殺手Jack the Ripper,證據是他寫的童話裡,有一段的字母可重新排列成殺人兇手的自白。這指控得不到支持,因為那篇anagram製作粗糙低劣,沒有人相信是出自大師之手。 再出10個anagrams給讀者猜人名:(1) A BROTHEL;(2) STEAL UP;(3) SING, CHURCH;(4) FUN, GO AT LAW;(5) FAIL AT AIM;(6) I’M RATIONAL;(7) WRONG DYNAMO;(8) JEANS TIME;(9) THE MANIC LIE;(10) I AM A CLOUD。這次謎底全是立法會議員,正義朋友大概不會介意。 至於整個立法會,我拿The Legislative Council的字母拼來拼去,盡是壞東西:violent,hostile,illogical,vicious,illusive,negative,evil,nuts;最後拼得The Legislative Council = Lunatic egoist vice hell!

2016-06-23

陳:立法會7月16日便終止運作,但議員的任期至9月30日才屆滿。從7月中到9月底,足有兩個半月時間,議員不用履行職務,卻繼續領取薪津。 鄧:立法會換屆選舉7月16日便開始提名,要連任的議員便要進行競選活動。議員的四年任期裡,最忙、最辛苦的時間很可能就是未來這兩個月。 陳:議會已停止運作;他們忙的並不是議員的職務,而是自己的選舉工程。他們收的是公帑,做的不是公務,你認為這妥當嗎? 鄧:有甚麼辦法呢?他們要連任,便要在本屆任期結束前參加換屆選舉。難道讓他們一邊繼續履行議員職務,一邊搞選舉嗎? 陳:為甚麼不可以?別的候選人可以完全放下正職,拿著薪金只去搞選舉嗎?只有議員享有這樣的特權。這對其他候選人公平嗎?還有,對市民又公平嗎?市民選出議員,期望議員在整個任期內為市民服務。但是在選舉期間,市民如果向議員求助,議員卻可以說:「對不起,雖然我的任期還未結束,不過因為要選舉,我現在不能履行議員職責為你服務。」這合理嗎? 鄧:這也沒法;如果議會在競選期間不停止運作,讓競選連任的議員可以繼續行使議員的職權,繼續以立法會議員的名義參加各種公開活動,繼續在立法會的場地會見選民,開記者會,約見官員,處理市民的投訴,而其他候選人都不能這樣做,這不是極不公平嗎? 陳:如果候選人是醫生,在選舉期間繼續行醫,也可以利用他的職權爭取病人的支持,對其他候選人不公平;那末參選的醫生在選舉期間是也應該禁止執業了?社工、教師、經紀以至所有從事服務行業的人也是一樣:如果他們參選,在選舉期間都要停職,以防止他們享有不公平的優勢,利用工作向他們的服務對象拉票。 鄧:這是扯得太遠了。無可否認,議員的身份很特殊,較容易吸引傳媒的注意,較多曝光的機會,這對選舉顯然是有利的;在選舉期間不應讓議員利用這優勢為自己拉票。 陳:有意連任的議員不會等到選舉前才拉票。他們在整個任期裡都在為自己拉票;到選舉前幾個星期才禁止他們利用議員的職權拉票,不是很可笑嗎?

2016-06-20

英文有一種文字遊戲,叫做anagram,把一個單字或句子裡的字母重新排列,拼出另一個單字或句子。例如last和salt、horse和shore、listen和silent、enlarge和general,每組前後兩字互為anagram,兩字由完全相同的字母拼成,只是字母的次序不一樣。   除了單字之外,一句話、一段詩歌甚至一篇長文,都可以拿來製作anagram。文字愈長,製作anagram要花的心思自然也愈多。精彩的anagram,字句與原文不同,但意思互相關連。例如dormitory=dirty room(在「=」兩邊的字互為anagram),geologist=go get oils,astronomer=moon starer,Payment received=Every cent paid me,都很巧妙。Eleven plus two=Twelve plus one,不但是anagram,數學上也完全正確!   諺語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善有善報),有人把全句的字母重新排列成:Do rogues endorse that?No,never!(惡人贊同嗎?不會,永不會!),令人叫絕。   名人的姓名常被拿來玩anagram。歷史人物名字的anagram,作得好的,可以反映世人對該人物的評價。例如:英國前首相戴卓人夫人的名字Margaret Thatcher=That Great Charmer,稱讚她的魅力。「克里米亞天使」護士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Angel of the Reclining(躺下者的天使)。希特拉Adolf Hitler=Do real filth(幹真污穢事)。   克林頓當美國總統時在辦公室裡跟白宮女實習生鬼混,有人便作了anagram:President Clinton of the USA=To copulate,he finds interns。美國2000年的總統選舉,布殊對戈爾,兩人得票十分接近,結果由法庭裁定布殊獲勝。於是有anagram:George Bush=He bugs Gore(他氣死戈爾)。   特朗普和希拉莉名字的anagrams,自然少不了。例如有Donald Trump=Damp old runt(「沒趣老矮子」;除了一個「老」字,這描述對特朗普顯然極不公平);Hillary Clinton=Only I can thrill(此話怎解,請讀者自行揣摩)。   我拿香港公眾人物的名字來作anagrams,這裡是其中三個:(1)HUGELY CUNNING;(2)CALMER AIR;(3)GNAWS AT HUNCH。你猜到這三人是誰嗎?如果猜到了,不妨再猜一個:SPRANG A JEST!

2016-06-16

美國南北戰爭中北部聯邦軍隊有一個將軍,名叫雪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他民望甚高,被認為有資格競選美國總統,但他對參選完全沒有興趣。他斬釘截鐵地說:「如果被提名, 我不會接受;如果被選上,我不會就職。」 這幾句話成為美國政治裡著名的「雪曼聲明」,常被用來表示拒絕參選的決心。政客被問會否競選美國總統時,如果他只說「不會」,並不可信;如果他一字不減地說出雪曼聲明,就表示他真的沒有參選的意欲。 美國第36任總統詹森,被越南戰爭弄得焦頭爛額,不得不宣布放棄競逐連任,在1968年發表了雪曼聲明。第46任副總統切尼2007年回答福克斯電視台主持人提問時,也用了雪曼聲明表示不會參加2008年總統大選。曾任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及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彼得雷烏斯,同樣用雪曼聲明表示無意在2012年競選總統。 奧巴馬2012年成功連任總統後,人們開始猜測誰會成為2016年總統選舉的候選人。希拉莉被多次問及,她多次表示沒有參選的計劃,卻一直不肯作出雪曼聲明。去年4月,希拉莉正式宣布參加今年的總統大選。沒有人對此感到意外,也沒有人指責她違反承諾,因為她從來沒有作過真正的承諾。 奧巴馬在2008年競選總統的計劃,是在2006年美國國會大選前夕敲定的。他找了幾個很有經驗的人做智囊,幫他準備競選。令他的智囊傷透腦筋的一個問題,是奧巴馬較早時被問到會否競選總統時,曾經作了雪曼聲明;如果他現在宣布參選,怎樣可以避免被指出爾反爾、缺乏誠信呢? 當年10月,奧巴馬要出席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Meet the Press節目,主持人肯定要問他關於參選總統的問題。智囊團認為他不宜直接回答,建議他說:「我現在要集中做好國會選舉,讓民主黨重奪多數議席;2008年的問題,以後再說。」 奧巴馬不同意。他問:「為甚麼不實話實說呢?我就說我先前確實沒有想過要競選總統;但事情變了,我便要考慮。」其後奧巴馬宣布參選,他先前的雪曼聲明似乎沒有成為人們攻擊他的話柄。 香港的政治文化裡並沒有類似雪曼聲明的承諾。政治人物表示無意參選,人們通常不會信以為真。

2016-06-13

跟端午節有關的歷史人物,除了屈原和伍子胥之外,還有孝女曹娥。 曹娥生於東漢。她的父親叫曹盱,擅長在祭祀儀式上跳舞。漢安二年(公元143年)端午節,曹盱乘船遊舜江,在船上跳舞拜祭「潮神」伍子胥。不知是曹盱的舞跳得太好,令伍子胥要把他留在江中,抑或他跳得太差,觸怒了潮神:結果是他掉進江中淹死了。女兒曹娥年僅十四,驚聞噩耗,悲痛不已,沿江號哭,晝夜不停,十七天後投江而死。 後人為紀念曹娥,把舜江改名為曹娥江,並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就是後世知名的《曹娥碑》。碑文是才子邯鄲淳十九歲時所寫,全文只有四百多字,被認為精妙絕倫,很多人前往憑吊,包括著名學者蔡邕。蔡邕讀了碑文之後,在碑的背後題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齏」音「劑」,是薑、蒜等辛辣調味品;「齏臼」是用來研碎這些材料的器皿。) 這八個字甚麼意思,沒有人猜得透。直至有一天,曹操帶兵經過故友蔡邕的莊園。他令軍馬先行,自己帶著百餘隨從前往莊裡探望。蔡邕的女兒蔡琰迎接曹操到屋裡,曹操見牆上掛著一幅曹娥碑圖軸,上前觀看,蔡琰便把父親題字的故事告訴曹操。蔡琰說:「該八個字雖是先父所題,我也不解其意。」 曹操轉向他身旁的隨員,問誰能解得通。聰明絕頂的楊修說:「這是謎面。謎底是四字辭語,我猜到了。」曹操甚感興趣,不讓楊修揭曉謎底,要自己猜。走了三十里路,曹操終於也猜出來了。原來「黃絹」即「色絲」,合「絕」字;「幼婦」即「少女」,合「妙」字;「外孫」是女之子,合「好」字;「齏臼」乃「受辛」之器,合「辭」字(可寫作「辤」)。謎底四字就是「絕妙好辭」,是蔡邕對曹娥碑的評價。 由於有這個故事,「曹娥格」便成為燈謎的一個謎格。這個謎格的謎底通常是一個四字辭語,其中每個字可以左右分開,拆成兩個字,合共得出八個字,然後用這八個字的同義字作出謎面。 我在這裡給讀者出個燈謎:「寬掌彩綢,無財暗卜」,曹娥格,猜四個字。信不信由你,這四字揭示了下一屆行政長官選舉的玄機。

2016-06-06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深受人民愛戴。楚王不信任屈原,把他放逐到江南。屈原眼見朝政腐敗無可救藥,在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人民十分悲痛,為免屈原的屍首被魚吃掉,便造粽子拋入江中餵魚,又划船打鼓驅魚,於是有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以及吃粽子划龍船的習俗。   學術界大都認為,這故事是後世杜撰。其實未有屈原,早有端午;吃粽子和划龍船的習俗,最少在屈原出生前數百年便已流行。   另一傳說指端午節是紀念春秋時代的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國人,當官的父親被奸人構陷,和子胥的哥哥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子胥逃到吳國,輔助吳王闔閭攻打楚國,經五次交戰,吳軍攻進了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其後吳越兩國開戰,吳王闔閭中箭,傷重不治,子夫差繼位。伍子胥指揮吳軍大敗越軍,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主張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反聽信通越奸臣讒言,認定子胥謀反,賜劍叫他自盡。子胥自刎前吩咐家人:「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京城東門上,讓我看著越軍入城滅吳。」夫差知道此事,十分氣憤,命人把伍子胥的遺體用皮革裹著拋到錢塘江中。不久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自殺。   伍子胥的屍體是五月初五被拋入江的,所以端午節便成為紀念伍子胥的節日。屈原選擇在端午之日投江,也許是受伍子胥的遭遇所感染:他曾在《九章‧涉江》裡慨嘆:「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後人對伍子胥推崇備至,甚少指責他帶領敵人攻打自己國家的叛逆行為,也沒批評他掘墓鞭屍的野蠻舉動。大概因為楚平王負他一家在先,他的報復表現便被看作孝義的彰顯。   司馬光以吳王起用背叛楚國的伍子胥,在他協助下打敗楚國作為例子,說明「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楚王迫害伍家,把子胥送給吳王,結果楚國被吳國打敗;吳王闔閭任用子胥,憑他輔助發展了霸業;夫差不但棄用子胥,還殺了他,終於亡國。 周一、四刊登

2016-06-02

以下對話,至今純屬虛構;日後如有雷同,未必只屬巧合。 A:有一事想聽聽你的意見,不過你一定要給我保密。 B:甚麼事這樣緊張? A:有人正式告訴我,他要參選特首。他自稱穩操勝券,問我是否願意加入他的管治班子做局長。他要我管哪一個局也說了,我現在不便告訴你。 B:他可以承諾由你當局長嗎?即使他真的做了特首,誰當局長不是由他決定的;他只可以向中央政府提名,由中央政府決定是否任命。你沒聽過嗎,特首提名的局長人選,中央拒絕任命,不是沒發生過。 A:我當然知道。找我的人也明白,所以他不是承諾由我當局長,而是承諾把我放在提請中央政府任名的名單中。不過,以我和阿爺的關係,如果我獲提名,阿爺沒理由拒絕任命吧? B:你答應了加入他的班子? A:還沒有;所以才找你商量,聽聽你的意見。 B:你有甚麼顧慮? A:他說要提前把班子的建議名單交給阿爺考慮,如果阿爺同意,他便把名單公布。他贊同林鄭所說,候選人競選時應該提出自己的司局長班底。 B:阿爺會同意這樣做嗎? A:他會盡力遊說阿爺同意,指出如果要等特首選舉勝出後才開始組班,會十分倉促。以我為例:我現在的工作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放得下;如果到5、6月才通知我獲任命,我根本不可能在7月1日上任。明年是回歸20周年,國家最高領導人會來出席回歸慶典並主持新政府就職儀式,到時如果新班子仍不齊腳,就很難看。 B:就算阿爺一早批准了班子名單,也可以留待新特首當選後才公布。提早公布了你們的名單,倘若另一個特首候選人勝出,你們豈不是白白被擺了上枱? A:他正是要在競選時把我們擺上枱,讓公眾看到他的管治團隊,認為這樣可以提高勝算。他說,如果阿爺同意我的任命,請我考慮1月份便辭去現在的工作,參與他的競選活動。 B:犧牲整整半年的薪酬?萬一食詐胡,可真損失慘重!真的要審慎考慮啊! A:還有一個問題。班子裡有甚麼其他人,他說在取得中央同意之前不能告訴我。我現在要決定是否加入一個我完全不知道由甚麼人組成的班子。

2016-05-30

本屆立法會任期至今年9月底,但7月中便要終止運作。 在很多地方,議會任期屆滿時,須先解散議會,全部議員卸任,然後再進行換屆選舉。香港回歸前也採用這做法,即在進行換屆選舉之前,立法局必先行解散,目的是為了選舉的公平:如果競選連任的在任議員,在競選活動中可以帶著議員的身份,繼續行使議員的權力和特權,便會佔了對其他候選人不公平的優勢。 回歸後,立法會的任期由基本法規定,即每屆四年。任期屆滿之前,立法會不能解散(除非立法會因拒絕通過財政預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而被行政長官解散)。例如本屆立法會任期自2012年10月1日開始,至今年9月30日結束。如果等到任期結束、解散了立法會之後才進行換屆選舉,下一屆立法會的任期便不能在10月1日開始,這就打亂了立法年度的起迄日期。 為要讓每一屆立法會都在同一個日期(10月1日)就職,換屆選舉必須在每屆任期結束前進行。但這樣一來,便可能出現上面所說的在任議員競選連任享有不公平優勢的問題。為處理這個問題,《立法會條例》規定,「為使……換屆選舉得以舉行,行政長官可在立法會任期完結前中止立法會會期,以終止立法會的運作。」按這規定,行政長官已指定今年7月16日為本屆立法會會期中止的日子。(換屆選舉的提名期亦由當日開始。) 這安排並不是沒有爭議。議員的任期是基本法規定的;議員在任期結束前終止行使職權的做法,在基本法裡找不到依據。不過,除了這樣安排,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安排卻不適用於行政長官換屆選舉。行政長官競選連任,可以一邊繼續任職一邊進行競選活動,正如美國總統競選連任毋須辭職一樣。可是,任職於政府部門或政策局的人,則依法不能參選。如果司長或局長要成為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須先辭去官職。 這樣的規定自有其合理性,然而也就讓在任的行政長官競選連任時相對於其他候選人享有不公平的優勢:在競選期間,他可以使用的政府資源,包括用公帑聘任的私人助理、辦公室主任、新聞統籌專員等,是否替他助選,無法界定。

2016-05-26

張德江委員長在香港發表對「一國兩制」和香港問題的看法,概括為三句話:勿忘初心,保持耐心,堅定信心。這三句話,可說是張德江代表中央政府對港人的溫馨提醒。 這三句話,中央政府同樣可以用作自我提醒。首先是「勿忘初心」。正如張德江指出,當初鄧小平先生提出「一國兩制」,就是要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勢。這個「初心」,大多數港人是理解和支持的。一直以來,憂懼這「初心」會變的,主要是港人。1984年鄧小平會見港澳國慶觀禮團時,說了一段叫港人不用怕變的話:「我們在協議中說五十年不變,就是五十年不變。我們這一代不會變,下一代也不會變。到了五十年以後,大陸發展起來了,那時還會小裡小氣地處理這些問題嗎?所以不要擔心變,變不了。」 港人今天依然怕變,不是沒有原因的。回歸初期,中央官員一再承諾中央不干預特別行政區自行管理的事務,又反覆強調要「港事港辦」。近幾年這些話很少聽到了;人們聽到的卻是北京有人不斷提醒港人,中央對香港有直接管治權,中央有權監督特區政府官員的工作等等。這些說法,港人聽起來,跟他們對「一國兩制」初心的理解頗有距離。 第二句「保持耐心」,對中央政府同樣適用。正如張德江說,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不到19年,「一國兩制」實踐沒有先例可循,制度和機制尚須完善,深層次矛盾要經過一段時間才顯露出來。要解決矛盾,改善制度和機制,需要很大的耐心。北京有官員和權威人士多次放話,訓斥港人不懂「一國兩制」和基本法,要「再啟蒙」,從頭學起;近日更有人說要用槍炮去對付「港獨」。這些在北京出現的「新情況」,似乎說明有的人沒有耐心。這並不符合張德江提出的「理性溝通,消除分歧,增進共識」的精神。 至於「堅定信心」,對中央來說,就是不管香港出現甚麼新情況,還是要對香港這一制有信心、對港人治港有信心、對香港廣大市民有信心。這是中央落實「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承諾的根本保證。  

2016-05-23

陳:我約了區伯,他一會就來,和我們一起飲茶吹水。 鄧:區伯這泛民死硬派,找他來幹嗎?話不投機半句多!  陳:你沒聽委員長說嗎?要多聽不同的意見嘛。特首也請了幾個泛民和委員長見面對話啦,明知他們話不投機。 鄧:甚麼對話,還不是做一場騷?幾個泛民要說甚麼,早就張揚了;張德江的回應,全是意料之中。眾目睽睽下說要換特首,難道張會說「好,中央會考慮」嗎? 陳:你說做這場騷是誰的主意?甚麼目的? 鄧:當然是阿爺的主意,否則誰可以叫張德江跟泛民見面?目的顯然就是要營造和諧氣氛。你看張德江對反對派客客氣氣,對他們的歪論完全不加訓斥。我們有的人看了就覺得不舒服:這是姑息養奸,助長了反對派的氣燄。 陳:為甚麼阿爺要在這個時候營造和諧氣氛? 鄧:大概是想修補一下香港社會撕裂的狀況吧。中央官員與香港反對派會面,以前也安排過好幾次。張德江也提及他管廣東時,曾經在廣州跟全體香港立法會議員坦誠對話。 陳:那次要營造和諧氣氛,是為了爭取2007年政改方案獲得通過。其他幾次全體立法會議員獲邀到內地訪問,包括2010年參觀上海世博,以及前年和去年在上海和深圳與主管香港事務的中央官員座談,同樣是為了爭取泛民議員支持當時提出的政改方案。現在並沒有甚麼要急於爭取泛民支持,為何要在這個時候來造和諧騷? 鄧:或許是為了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吧。氣氛好一點,對建制派有利。 陳:你剛才不是說張德江對泛民的客氣態度會助長他們的氣燄嗎?怎麼又說對建制派有利? 鄧:那你說吧,張德江破天荒與泛民會面,擺出溫和姿態,有甚麼目的? 陳:我寧可相信最簡單的、也是最美好的解釋,即張德江的表現反映了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最新態度:肯定香港社會的多元特色,尊重港人對自己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珍視,理解港人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不同的訴求,承認泛民在香港社會的代表性;這其實正是張德江所說的「一國兩制」的「初心」。(看看手機剛收到的短信)……噢,區伯說他不來了。 鄧:我早說了,話不投機,他怎會來!

2016-05-19

香港過去幾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和現象,包括「反國教」、「佔中」、否決政改、旺角騷亂,敵視內地遊客情緒氾濫、「港獨」言論沉滓泛起等,顯示「一國兩制」正受到香港回歸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這局面中央政府一定看得十分清楚。有人會認為,反對派是有組織、有計劃地製造矛盾,衝擊「一國兩制」,破壞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而他們的背後就是敵視中國的外國力量;要維護「一國兩制」,維持香港的穩定繁榮,必須揭露外國力量的陰謀,遏止反對派的破壞活動。有些人更認為,香港今天所以出現管治困難,是由於過去一直沒有狠狠打擊反對派。 國際上存在敵視中國的力量,這是毫無疑問的;而敵對力量不會放過任何機會給中國製造麻煩,包括破壞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繁榮穩定,這也是不足為奇的。「外國力量威脅論」其實適用於任何一個國家:哪個國家沒有敵人,不需要留意維護自己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然而,社會的內在矛盾是推動社會變化的基本動力;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正如保持身體健康強壯是防止病菌入侵的根本保證,抗拒外部敵對力量的最有效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正視問題,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不斷改進,讓人民看到光明的前景,建立起「制度自信」。 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防止外國干預、打壓反對派,並不能改善管治,也不能提高人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實行近二十年了,為甚麼社會矛盾愈來愈多,管治困難愈來愈大,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國民意識愈來愈淡薄?要找出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必須對香港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一國兩制」的實踐經驗,進行認真深入的研究。 來港視察的張德江委員長說,他對香港充滿信心,認為香港的前景光明,「一國兩制」一定能取得成功。國家領導人重申對香港前景和「一國兩制」的信心,令人鼓舞。以中央政府對香港實際情況的了解,這信心大概不會是出於低估了問題和困難,而是對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已心中有 數。

2016-05-16

英女皇在白金漢宮園遊會上的私人對話曝光,令人想起習近平前年在韓國首爾大學演講時引用的一段話:「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 習近平的演講以中韓關係為主題。他說:「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他表示很欣賞朴槿惠總統說的「先做朋友,再做生意」,認為這話「生動反映了對義利關係的正確認識,深刻詮釋了以義為先、先義後利的重要思想觀念。」然後,習近平引用了上面那段話,指出「國家關係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 習近平與夫人去年10月訪英,獲英女皇隆重接待,在白金漢宮住了兩晚。訪問期間,中英雙方簽署了多項經貿協議,總值達400億英鎊。習近平多次說,該次訪問開啟了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英方對此表示贊同。然而,英女皇的「私人對話」,似乎說明進入了黃金時代的中英關係,只屬以利相交,沒有達到以心相交的層次,恐怕難以成其久遠。 以中國今天的國力,很多國家都會出於以利相交、以勢相交的考慮,願意和中國發展夥伴關係。但是,以心相交的朋友卻不是單靠輸送利益可以贏回來的;有多少國家真的願意和中國「先做朋友,再做生意」呢? 多年前聽到一位北京學者說:「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結束了捱打的日子;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結束了捱餓的日子;誰可以領導中國人民,結束捱罵的日子?」中國人民仍在等待受人尊敬、不再捱罵的日子。如果領導人認為問題不在於中國自己,只在於罵中國的人,那末捱罵的日子將不會結束。 習近平在首爾大學的講話裡,借韓國國旗上的太極圖,說明陰陽相生、剛柔並濟的哲理。他說:「如果說政治、經濟、安全合作是推動國家關係發展的剛力,那麼人文交流則是民眾加強感情、溝通心靈的柔力。只有使兩種力量交匯融通,才能更好推動各國以誠相待、相即相容。」 希望中央政府對香港也能剛柔並濟:除了講政治、講經濟、講安全,也講人文、講感情、講心靈,讓「一國兩制」以誠相待、相即相容,從以利相交提升至以心相交。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