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11月5日,區議會選舉過後,民建聯的兩名大將鍾樹根和葛珮帆落敗,我在本欄寫了以下的一段:「這兩個立法會議員的落選……是阿爺的有心清理門戶。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均被質疑其學位的真實性,要知道,這相當於老點阿爺,是死罪一條……正好趁這次區選,乘機除去,明年的立法會便可以此為理由,勸退他們不去參選了。這有利於民建聯的清除瘀血,重新上路。」 當時一位熟悉政情的人對我說,鍾樹根的後台很硬,不可能被拋棄,現在證明了我的正確。很多人看政治,完全靠收風,自己沒有分析能力,但我則是兩者兼備,當兩者互相矛盾時,我寧願相信自己的分析,而不信「內幕消息」,因此常常得出偏離正軌、也不時正確的答案來。 如果鍾樹根乖乖的就範,將會得到「劉江華」的下場,有一份高薪厚職在等著他,但如果他繼續強力反抗下去,壞了大局,恐怕有可能會另一個「劉」……夢熊式的下場,也未可料也。 既然鍾樹根已被棄,周顯大師又怎樣去預測葛珮帆的下場呢? 新界東是硬仗,是一場大混戰,本來,正路應該是陳克勤選超級區議員,周浩鼎和葛珮帆去選新界東,但是「搓our breast」的陳克勤口才不佳,所以唯有交由周浩鼎去擔當超級區議員的大任了。 在新界東,李,不,陳克勤的一席是肯定要保住的,但是民建聯能否取得兩席呢?就算全力去打,也不一定能夠保住葛珮帆。 建制派的一邊,田北俊看來要排第二,為李梓敬抬轎,皆因自由黨如果沒有下一代出來接捧,下一屆便要亡黨了。自由黨至今還有統戰價值,阿爺還想自由黨玩下去,恐怕還要幫一把李梓敬。 由於競爭太過激烈,如果要去博民建聯的葛珮帆,成功機會率低於一半,我傾向於,阿爺很可能會把部分票過給「哪吒」方國珊,她在立法會新界東補選有33,424票,這幾年人氣又已高了不少,又用Lancôme洗廁所,只要輕輕的幫上一把,她必定可當選。再說,哪吒有鄉事派支持,幫她,也可以是同鄉事派的妥協籌碼,免得鄉事派出來,在別的地方搞局。 簡而言之,暫時看來,我依然維持在8個月前的看法,即是葛珮帆將會和鍾樹根一樣,在2016年終止其立法會議員的生涯。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我認識邱德根家族的兩個成員,一個是他的小兒子達根,和我一樣品味高尚,喜歡玩藝術品。另一個則是「老虎仔」達昌的兒子華瑋,娶了華光趙家最美麗的女兒式明,我們打過一次牌,此子聰明絕頂,性格爽直,只是我並沒有同他談過生意。 今天說的股票,卻和這兩位邱家成員無關,而是老六達偉的「遠東酒店」(037)。 邱德根有兩任妻子,前妻裘錦秋,生了四子一女,體型偏胖,其中以二子達昌最富有,身家以百億元計,據說近年身體已不如前,少吃養生,反而更喜歡請朋友大魚大肉,看了當作吃了。 裘錦秋不幸早逝,邱續娶了其小姨錦蘭,又生下了三個兒子,其中以達根最帥,酷似陳展鵬。 邱德根的「遠東系」一共有三間上市公司,其中的「遠東發展」(035)是旗艦,由達昌掌管,「遠東控股」(036)和「遠東酒店」則是細價股,由二房擁有,前者已經賣掉,後者仍然掌握在達偉的手上,但三女美琪仍然是執行董事,裘錦蘭和大房長子達生則是非執行董事。 去年3月17日,邱德根仙逝,受到這消息的刺激,也因當時股市暢旺,二房的「遠東孖寶」均都大升幾倍,「遠東控股」更加不負所望,成功賣殼。 說到「遠東酒店」,它的主要業務是持有長洲的華威酒店和北京的華威公寓酒店,在荔枝角和元朗持有一些農地,號稱有一些股票買賣,但其實每年只是幾百萬元的上落,比我的持倉還要少得多。就算是它的全年總營業額,也只有幾千萬元而已,但現金卻有八千多萬元,欠債則只有四千多萬元。 簡而言之,這是一隻非常乾淨的殼,手上只有寥寥的收租物業和現金,根本沒有生意,以這規模和6.5億元的殼價相比,賣殼實在太吸引了。 再說,參照其姐妹公司「遠東控股」的結果,再加上大家長不在人世,賣殼的心理障礙已告消失,相信其賣掉,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如果參看中央結算紀錄,鷹達證券在本年3月突然現形,其後一直增持至今日的6.86%,看來已經「好事近」,賣殼是隨時可能發生的。如果計算值博率,有資產、有現金、市值只有2.5億元的主板公司,輸錢的機會率,是接近零。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今日的股市大勢,指數算是反彈到接近牛市一期的數字,但成交卻是熊市三期的疲弱,很多細價股股價卻正在低位徘徊,這時候,最佳的策略之一,就是挑選幾十隻市值低、有潛質的細價股,作為中線投資,希望在細價股的下一個狂潮中,有超過一半的持倉股票跑出,便是大贏家了。在2006年和2009年,很多投資者,用不著靠內幕消息,單單用這一招,已經賺到了5倍至10倍的利潤。 挑選股票的其中一個法則,是逆向思維。我曾經寫過,細價股的散戶通常有兩個常犯的錯誤: 第一個是他們不炒只有英文名而沒有中文名、又或者是名字難讀的股票,因為不少人,尤其是內地人,不識英文的大不乏人,至於深奧的中文名,往往連我也不識讀,不在話下。如果不識讀一隻股票的名字,研究它、購買它的興趣便大減了,這也是人之常情。 第二個是股票的價格。我在《炒股密碼》中寫過「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1元1股發行1億股,和0.1元一股發行10億股,在數學上是等價的。可是,人們往往覺得毫子股便宜,覺得蚊股昂貴,因此像「新福港」(1447)這樣的好股票,市值只有5億元,上市曾跌破了底價,正是因為它的招股價是1.35元,嚇怕了不少細價股炒家。 以上兩點,固然正確,但逆向思維,如果要尋找抵買的細價股,就要反過來想,找出一些只有英名文而沒有中文名,以及價格接近1元的股票,這好比尋找未被發掘的美女,應該找一個不化妝、無添加的小家碧玉,比明星和模特兒更具可塑性,例如說,「REF Holdings」(8177),只有2億元市值,現時的價格是0.81元,和去年9月的上市價0.75元差不了多少,正是其中一個例子。 這股票毫無疑問,是一隻啤殼股,以殼價3.5億元去計算,算是殼價折讓了43%,再加上金融股比較吃香,殼價可以有一點點的premium。 值得注意的是,其業務性質,是為香港財經界提供財經印刷服務,必然認識很多財經界人士,因此,如果它要賣殼,正是近廚得食,其客源也會特別多,非但特別容易賣出,相對也會賣得好價。 以上的分析並不包括其股價走勢,因此推測不到其短期上升動力,不過,中線而言,這是作為一籃子抵買細價股,捆綁式中線投資的其中一隻。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證監會檢討過去幾年股壇大賊們的作案手法,決定從幾方面著手,去整頓股票市場,其中的一招,是加強監管「逆向收購」(RTO)。 所謂「逆向收購」,意即上市公司大量發行新股,去收購(交換)某間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而發行新股的數目,超越了原來總股數的100%。 這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非上市公司是由大股東本人所擁有,因此大量發新股並不牽涉到改變控股權,所以只是「重大收購」(VSA)而已。 另一種情況則是被收購公司的大股東另有其人,當他得到了超過現有發行股數100%的股票,便搖身變成大股東,這即是改變了控股權,這就是正式的逆向收購了。監管當局是企圖把這兩項都嚴格監管。 我先講「逆向收購」的好處,如果注入優質資產,可以令到公司的價值提升,最佳的例子就是當年呂志和把賭牌注進「嘉華建材」(027),因而成為今日的「銀河娛樂」,不過。這不涉及控制性股權,只是VSA,而不是RTO。 在先前的幾十年,玩家常常玩逆向收購,藉此令到股價大升,後來當然是暴跌收場,令到很多散戶輸了大錢、受了重傷,這其中最有名的一役,當然是2000年李澤楷的「盈科數碼」吃掉了「香港電訊」,成為了今日的「電訊盈科」(008),至於近期,則有馬雲和馬化騰雙馬齊飛,齊齊在香港的股壇揾食。 有見及此,證監會因而希望阻塞這一漏洞,希望加強監管「逆向收購」,其實這新措施早已在進行中,也已經叫停了好幾個大型的「逆向收購」項目。 如果說,這新措施有甚麼好處,當然唯一的好處就是保障小股東利益,因為莊家們用這方法,把小股東屠宰得太慘了。然而,前文說過,逆向收購如果注入的是優良資產,是對公司有利的,換言之,如果把逆向收購一刀切地禁止了,這便會令到香港的股市失去了一個很有利的條件,也會影響了港股的彈性和吸引力。或許不如直接點說:不是連上市公司公布好消息,刺激股價都不准吧? 照我說,如果要「制止罪案」,根本用不著因噎廢食,禁止RTO,因為真正的大殺傷力,並不是RTO,而是低價發行大量新股。因此,只要禁止「印平價股票」,已經可以解決了全部問題,根本用不著使用沒那麼有效兼且傷害了自身競爭力的禁止RTO。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安倍晉三第二度當上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進行了「三枝箭」的新經濟政策,日圓開始下跌,跌了兩年多之後,月前急速反彈時,我批說它必定崩潰下去不可,但在現時又再進入了急跌軌道,我又要出來,為它說「好話」……不是說它不會跌下去,而是說它不會崩潰得這麼快而已。 「三枝箭」的政策,從第一天開始,我已經判定不可能,也就此寫過了多篇文章。理由很簡單,日本應該在二十多年前,經濟衰退的初期,便執行低日圓政策,現在是遲了二十多年,整個日本的經濟已經習慣了高日圓,也已經掏空了政府的財力,如果要撥亂反正,不是不可能,而是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而且這十年八年還要過得非常痛苦,才可以把局勢重新扭轉過來。 換言之,安倍晉三的政策是正確的,可是只實行了兩年幾,並不足夠,因為日本早已產業空洞化,要用低匯率政策,把經濟再次轉型,這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因為,用改變匯率來改變經濟,往往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弊,以安倍的低日圓來作例子,會先見到資本市場大幅炒賣,但實體經濟未見改善,通脹開始輸入本國,人民生活也愈來愈艱苦…… 如果「三枝箭」要成功,得再捱三年以上,才會初見成效,但在日本這個保守的民主社會,人民當然受不了,大家見不到好處,只見到壞處,所以低日圓政策也就不得不完蛋大吉,日圓也要反彈了。 從政治上看,日本首相的平均任期很短,安倍的師傅小泉純一郎算是最長,也只做5年,所以日本金融政策完全由大藏省的官員去掌握,一個首相不可能強硬地有長遠的金融政策,因為還未執行到底,他本人已經完蛋了。 日本財務省前官員、早稻田大學教授野口悠紀雄說10年來經濟停滯,日本政府債台高築,負債達全國經濟產出約2.5倍為全球最高。他警告如日本刺激經濟措施失敗,日圓將瀉至300兌一美元…… 但我仍然不認為,日本將會「直升機撒錢」,反而傾向於相信,日圓會稍作歇息,因為再撒錢下去,短期日本的經濟也不會有起色。說穿了,日本是一個不見棺材不流淚的國家,要它真的決心長期實行低日圓政策,只有等它的政府守無可守了,真的破產了,它才會死死氣的咬緊牙關,去為先前二十多年的錯誤政策去埋單,這叫做「浴火重生」。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香港十大富豪總財富相當於香港GDP的35%,是世界第一,相比起印度十大富豪的財富僅相當於本國GDP的5.2%,中國大陸更是只有1.4%。在歐洲,比例最高的是瑞典為25%;瑞士為9.2%,俄羅斯為8.8%,這應該是有點令人訝然,因為大家本來以為,瑞士和瑞典是很均富的國家,而中國和印度則很貧富不均。 在今天,我想說說,為甚麼香港的貧富懸殊會這麼嚴重。這當然是因為地產霸權。一般人認為,地產霸權是因為地產發展,藉賣樓致富,這就錯了。 香港的住宅單位總數是267萬個,其中私樓數目是189萬個,過去每年新建的私樓則不足1萬個。我曾經寫過,如果以100年折舊至0去計算,這個數目根本連折舊率也不到,因此,在過去十多年來,私樓的總量其實是減少了,這還不計把房子的平均面積減低了,但卻不對外公布這個數字,以欺騙廣大的市民。 從以上的計算,新樓的數目只有舊樓的1/189,因此,大部分的地產價值,並非是在發展地產,因為一年只賣一兩千間新樓,能賺多少?反而是舊樓的市值,因為手上持有的,都是最優質的無價之寶,長江中心、國金商場及ICC全幢,當樓價不停的上升時,得到最大利益的,也並非是地產發展商,而是這些大地主。 當然了,幾個最大的地產發展商,同時也是最大的地主,因此,當樓價暴升時,他們的利潤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賣出新樓,另一方面則是手上持有物業的升值。 賣新樓的收入,是有限的,因為這需要成本,也需要努力,而這兩者都是有限的資源,但是,物業升值的收入,卻是不可計算的,因為這根本是不勞而獲。所有曾經買樓賺錢的人,都應該知道,世上沒有一種賺錢的方法,比買樓升值賺得更多更快。 所以說,香港的貧富懸殊,就是因為地產霸權。我有一位好朋友,叫李君豪,4年前選立法會議員(失敗)時,曾經嘆氣對我說:「香港700萬人咁辛苦做嘢,其實全都是為幾個大地產商打工!」 以上只是說出一個客觀的事實,至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打擊地主會不會也殃及池魚,同時令到很多無辜的中產階級也受到了災劫,這就並非本文所及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陸家嘴的四季酒店是我在上海最喜歡的一間酒店,近日有一段性愛影片在網絡廣傳,有網民聲稱「起底」出女主角為一名已婚證券分析師,有丈夫有兒子,這些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但最奇怪的是,片中該對男女親熱時所使用的梳化椅,是A股「曲美家居」(內地股市編號:603818)的產品,而在當日,「曲美家居」的股價竟急升至漲停,收市上漲了9.98%。 有分析人士指,「曲美家居」股價當日的漲停其實是因為市場資金近日追捧新股,而不是因為這宗性愛短片事件。但我並不這樣認為,這牽涉到宣傳股票的基本原理。 這好比有些明星故意弄出緋聞,還叫記者來拍攝,作為雜誌封面。這些緋聞明明是醜聞,但如是半紅不黑的小星卻反而有宣傳之效,像Coffee,如果不是殘廁事件,有誰會認識她呢? 因為一個明星最重要的是有人認識,認識後才有觀眾喜歡不喜歡,紅與不紅的問題。像當年的葉玉卿因一輯性感照而被人注意,才有成為性感明星的後續故事。 但是,這種宣傳手法,卻並不適用於大明星,因為大明星誰都認識,用不著用醜聞去宣傳自己的名字,如果劉德華鬧出了醜聞,只會令他的星途大挫。 在股票的世界,也是一樣。股票首先是要有人認識,有人在股票機上按這號碼,第二才是這股票的本質是好是壞。如果一隻股票根本沒有人聽過過名字,不管多麼抵買,多麼有升值潛質,也沒有作用。 因此,在去年,「皓文控股」(8019)宣布正在商談收購亞視,馬上股價大升,初段曾升超過44%,收市時升幅也超逾20%。注意的是,亞視明明是垃圾公司,宣布收購應該是壞消息,但也有這個效果。 「聯旺控股」(8217) 因翠如BB而大紅,「立基控股」(8369)大升又暴跌,成為了當天新聞的市場焦點,大部分報紙財經版的頭條,也收了宣傳之效,所以當日可以做到幾億元的成交,「霸王」(1338)打贏官司的當日股價不升,翌日才開始連升,我認為,這也是因為在翌日其新聞才到處被見到之故。 所以我認為,「曲美家居」的股價大升,正是因為性愛影片之故:人們看到了新聞,順手按按股票機,只要有0.1%至1%的股民去買,股價已經足以飛天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那天說起香港的莊家們,要知道,在今日的香港,莊家已經是嚴重歸邊,因為擁有很多隻殼,可以互相持有,互相控股,發揮規模效應,因此,很多莊家,都已經身擁十幾隻殼,甚至以上,又有幾個莊家組成合縱連橫,幾十隻殼的大集團都有,相對之下,只有幾隻殼的老牌莊家,在資源調動方面,未免吃虧了。 朋友笑說:「有一次,我對一位美女說,這個party有十幾間上市公司的老闆來臨,其實只是一個人來而已。」 我說:「可能100間上市公司的老闆,也可能只有六、七個人而已。」 如果數到最有實力的系列,當然是「金管局」啦,不過,大家也知道,金管局並不直接擁有銀行,只是管理而已。所以,股票界上的金管局,其主業也不過是大金主,然而在這個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出錢的人就是最後話事人,這也是自然的事。 但是近年崛起最快的,莫過於「醫管局」,數埋有二十幾間公司。大家也知道,醫管局有很多間直系的醫院,由自己去管理。其實,醫管局系列之所以興起,皆因它有一個很完善的印刷機制度,香港印刷股票最快的集團,就是它了。在股票的世界,時間就是金錢,你的公司6個月印一次股票,他就3個月便印一次,他便是贏家了。 當年「英皇駿景酒店」的301號房,由亮哥當host,賓客如雲,其中名聲最大,地位最高的,當然是小琳妹和豬哥啦,不過,小琳姐已經不復當年紅了,而阿豬哥又身在北京,不能回港,但是「301部隊」仍然是香港股壇的中堅分子,不過當打的已經是第二梯隊,甚至是第三梯隊了,這兩年最大的幾宗案件,幾百億市值的垃圾股,除了「雙馬」馬雲和馬化騰之外,便數到他們了。 這一伙人的最大特點,便是無所不為,次次都要做到報紙頭條,好似唔怕拉咁,查實,他們上證監被查,甚至被通緝著草,都當食生菜啦。然而,風險大,回報也大,所以他們也崛起快,發過豬頭。所以,行內人個個都好佩服,因為,我們的膽小好細,好多事都不敢做出來呢!(所以才會咁窮。) 其實,香港的莊家還有很多,例如說,令人「民豐」喪膽的北角那一邊啦,不過,由於篇幅所限,也就不說下去了,有機會再同大家吹過吧!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看近來報道及聽來的消息,據說監管當局正在努力根除在前幾年的炒股歪風,例如頻密集資、低價大量發新股、啤殼上市等等,當然不少得的,是大舉搜捕在近年犯案纍纍的慣匪,據說證監會也增加了不少人手,不停的出動工作,不在話下。 針對頻密集資,聽說將會規定了一年之內的集資次數。有一系的股票,專長是以最快的速度虧蝕,花光公司的現金,再發動印刷機,但監管機構的這一新招,是不是可以禁止到呢?有一招常用的招數,就是公司蝕到周身債,快要執笠了,莫非監管機構可以照樣狠心不讓它集資,任由它清盤嗎?但我也並非說這一招沒有用,畢竟狠心地常常把公司搞到快執笠的並不多,我常常炒的「意科控股」(943)也許可以算是其中一間。 低價大量發新股,現在好像連馬雲和馬化騰也不准了,不過,大比例、大折讓供股還是可以的,而遠遠低於資產淨值的配股還常常發生,我當然也不相信,後者會被禁止,雖然,我認為是應該禁止的。 至於啤殼上市,我曾經說過很多次,當創業板上市時市值只有1.5億元,但殼價卻是3.5億元,主板上市時的市值可以低達2.5億元,但殼價卻是高達6.5億元,這個利潤是無法可以抵抗的。據說,新例將會加強對創業板的現金流入要求,以及主板市值將要超過6.5億元。 我當然同意,以上的做法,可以有效的解決大部分啤殼上市的問題,只是,由於上市愈加困難,我估計,在未來的兩年,殼價還會繼續上升,可能會再升一倍,也說不定,反正香港的殼價再升一倍,比起內地的A股殼價,三十幾億元一個,還是低水一半也不到,相信也不乏內地富豪去搶買。 說到最最為人詬病的創業板新股乾挾而上百幾倍,再高空擲物一日跌幾十個巴仙的做法,則也正如我一直以來的說法,只要要求創業板和主板一樣,也要規定必須10%的公開認購,便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但也只是大部分而已,像「集成傘業」(現稱「中國集成」)(1027)這種股份,還不是有公開認購的新股,照樣升到500億元市值嗎? 無論如何,水清無魚,但水濁則也會把魚殺光,美國、香港、中國及新加坡等等市場,各有缺點,如何在水的清濁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實在不是一件易事,不過,大賊必定要捉,監管制度也必須改善,這卻是肯定的事。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蔡英文在其就職演說中,表示:「新政府……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強化經濟的活力與自主性,加強和全球及區域的連結,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包括TPP、RCEP等,並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 」 簡單點說,就是加強台灣和其他國家的合作,減少對大陸的依賴吧。TPP就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主要是美國、澳洲、加拿大、日本、新西蘭、新加坡、秘魯、越南、馬來西亞、智利、汶萊和墨西哥等國,而RCEP則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框架協定」,有16個成員,除了東盟10國之外,還包括了中國大陸、南韓和印度。 台灣第一大貿易伙伴當然是中國大陸,也是第一大順差來源,不過,日本也佔了兩個第一名,就是第一大進口來源及第一大逆差國。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幾乎全部國家,對台灣都是順差國,包括了美國、南韓,甚至是東盟國家,如越南在內,只有中國大陸是唯一很願意去買台灣產品的客戶。看看美國的經濟結構,它是最排外的,除了賣廉價產品給它,從來沒有外國能夠打入其市場,縱使打入了,也會像日本和德國的汽車,被控規格不符,又或者是英國的滙豐銀行,或南韓的三星手機,一場官司,輸掉大部分利潤。 再看日本,則從來排斥外國進口,連宗主美國要打入市場,也實在不易,說到旅遊業,台灣人去日本的數目是日本人去台灣的一倍以上,這觀光逆差還在擴大當中。至於南韓,則是台灣的競爭對手,大家搶奪同一市場,況且,台灣產品的競爭力也遠遠不如南韓產品,早已給打下來了。說到台韓觀光逆差,擴大的速度還在台日之上。 說到越南的台企,已因剝削太甚,被憤怒的越南人打砸搶了。我的朋友朱濤在印尼買了一個礦,根本無法擺平貪官,慘蝕而走,以印尼之貪腐,根本不容外人投入市場。至於說到經濟狀況,中國大陸固然是壞,但大部分國家比中國大陸更差,也不待言。 所以,台灣要擴大他國的貿易,唯一之途,便是貼錢買其貨,擴大逆差,而要有本錢去擴大他國的逆差,唯一的方法,也只有向中國大陸開刀,多跟中國大陸做生意,賺其順差,否則,錢從何來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在細價股方面,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如果以殼價6.5億元來作為合理市值,很多細價股的市值已經遠遠低於殼價,甚至有折讓高達70%至80%。 但偏偏,殼價還在上升當中,皆因中港兩地均收緊了上市要求,這會令到啤殼上市的難度大增,內地殼價已經爆升至三十多億元,是港殼的5倍,單單這個「AH殼差價」的因素,便足以推動港殼的繼續上升了。 其中的一隻高折讓的細價股,是我講過、也炒過的「弘海高新資源」(065),市值只有約1.7億元,是市場上最廉價的主板殼之一。 它的本業是在中國內地生產及銷售塑膠編織袋,2006年在創業板上市,業務做得很不錯,在2009年轉為主板。在2012年,它開始投資煤業,玩資源概念,不消說的,轉型也正是開始炒股票的先兆,而不諱言的,這也是我開始寫和炒這股票的時期。 說到如何炒作,都是那些慣常的招數啦:先把股票炒高、賣出,在2014年供股,1供1,作價0.5元,然後再炒再派,去年6月,股市高位時,配股一次,作價0.82元,跟著遇上了股災,股價一直下跌,跌至最低0.26元,上星期五收市股價是0.345元,接近52周低位。 簡單點說,這股票自從配股之後,根本沒有炒過,參考它的供股價0.5元和配股價0.82元,以及其市值,現價可以算是十分的吸引。 說了優點,再說缺點吧。第一是它雖然夠低,但卻不夠乾,有可能會再供一次股。短期看來,供股當然不利股價,但長期而言,供股能令貨源歸邊,反而有利於向上炒。所以我們也常常會說,希望某些股票供一次股,集中貨源才去炒。因此,如果供股條款是好的,我也很可能會買來跟供。 第二個缺點是它的業務實在太不濟,2015年虧蝕了1.71億元,借貸總額1.18億元,現金也有5,568萬元,以細價股這個功能組別而言,它的狀況也算是不過不失了。 但炒得細價股的人,都應該不大會細究這些業務吧?最重要的,第一是價格是否抵買,第二就是有否炒作的momentum罷了,反正我們追求的是十天半月,甚至只是一天半天的升跌,不在乎長升長有,只在乎曾經爆升,可不是嗎?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昨天講了一部分有關深港珠澳的經濟未來,今天再講。 現時中國城市當中,以北京、上海及深圳三大城市排名前3位,在2015年,深圳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了香港,雖然在人均方面,還只有香港的六成左右,但是,整個廣東省有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4個大城市,已經有點兒尾大不掉,因此,中央的布局,是把這4個大城市截然劃分,各司其職,好比當年四川省的實力太強,便在1997年把重慶市「挖」出來,成為直轄市。 中央的另一個布局,是要發展「珠西經濟帶」,因為珠江口西岸的經濟發展遠遠比不上東岸,所以,它要把珠江口西岸的經濟打上去,其中的一個部署,便是把東岸和西岸連結起來。 順帶一提,在去年4月,有一個「千人宴聚江門,共商珠西發展」的大會,有朋友笑到碌地,但筆者愚魯,抱歉不知他究竟笑點何在,希望讀者能自行體會。 2020年建成的深中大橋,便是把深圳和中山連結起來,用深圳來帶起中山的經濟。如果深圳加上東莞,成為直轄市,再和中山連結起來,將會是一頭龐大的經濟怪物,在專門創新經濟發展,以及航運貿易樞紐。 記得之前在本欄說過,深圳作為直轄市,本來是想把惠州也一併吃掉的,但據知情人士說,因為惠州有很多軍事基地,是戰略重點,核電廠也在那裏,因此必須要由廣東軍區負責,不能割給深圳。 昨天說過,港珠澳大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利用香港來帶起珠海的經濟,香港當然不致於和600萬人口的大珠海合併,但是把珠海挖一塊大土地出來,成為行香港法律的自貿區,相信是將會實行的。 至於澳門,則用橫琴來擴大它的面積,橫琴島的面積是澳門的3倍,足夠澳門的未來發展有餘了。澳門的特色,當然是賭業和娛樂事業了。 大家看看以上的布局,深圳對中山,再加一個前海新區,香港對珠海,澳門對橫琴,全都是橫向的。至於深圳和香港之間的直向聯繫,則用前海深港合作區來作打通。 換言之,中央並不打算直向發展,把這三地一體化,反而是企圖利用這三大城市的各自特色,去作策略性的發展,去各司其職,至於廣州,則繼續留在廣東省內,當其首府。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港珠澳大橋成為了一個惡名昭彰的基建項目,但這個惡名昭彰,必須定義清楚:人謀不臧,香港政府的管理惡劣,方才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超支和延誤,這是罪證確鑿,無可抵賴也罪無可恕,但是,如果單單論項目的計劃本身,究竟值不值得去做,那又是另一個爭拗點了。 說到港珠澳大橋這計劃,起於1983年,首先提出的是合和的胡應湘,稱為「香港珠海跨海大橋」,在1989年,則由珠海提出了「伶仃洋大橋」的計劃。 初時香港的興趣不大,回歸後,由中央政府力推而成,本來想過加入深圳和澳門,是為連接四地的「雙Y方案」,後來在2006年,深圳決定退出,另建連結中山的深中大橋,因此連接港珠澳的「單Y方案」成為了定案。 如果說到地理狀況,香港和深圳毗鄰,澳門和珠海毗鄰,根本不需要興建大橋來作連接,至於澳門,由於面積太小,道路網也太少,根本不可以容許大量車輛進入,車子只能夠泊在邊境的大型停車場,我作為一位司機,也不會開車到澳門去。不過,乘坐巴士畢竟是比噴射船方便得多,貨運也簡單快捷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效益。 簡單點說,這條港珠澳大橋的真正大作用,只是連結香港和珠海。不過,珠海人口只有161萬人,大珠海則有600萬人,中港牌汽車只有2.5萬台,究竟在這條造價762億元的大白象工程,究竟有沒有足夠的用量,構成足夠的經濟效益,我之前也寫過文章,質疑過。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很有名的建制派議員,居然認為只有兩千台中港牌,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只有人大、政協等特殊人物,才可擁有。議員可以不食人間煙火至此,也屬離譜。 根據小道消息透露,中央政府深知這問題的所在,因此,它可能在珠海另設一個類似深圳的前海、澳門的橫琴之類的自貿區,交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去作管理,行的當然是英式的普通法。 如果這消息屬實,真的是天才的設計:縮小香港特別行政區就話唔俾啫,送一部分出來給香港人管理,應該沒有問題啩? 搞下搞下,中國可能會挖出五至七個地區,都行英式的普通法,變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普通法」,你又吹得我脹咩!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我當然知道,現時香港的經濟正在衰退當中,更糟糕的是,這還是衰退的初期,不知往後的路有多漫長,不過,香港股市早就被「赤化」,港股的未來走勢看中國經濟,多於看香港經濟,中國經濟則走L形,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雖不算好,但也比香港好得太多,因此,港股也不無可能穩住陣腳。 然而,中港兩地股市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就是收緊上市要求,因此,公司上市愈來愈困難,這造成了一個現象,就是在股價不振的同時,殼價還在上升,內地殼升至逾20億元,而港殼也升至6.3億至6.5億元。 奇怪的是,當殼價上升時,很多細價股的股價卻屢創新低,遠遠低於殼價,如果從壞的方面去看,這當然是因為市場氣氛不好,沒有散戶參與,而且細價股對股民的屠殺太慘,因而造成的現象。 但如果從好的方面去看,這卻有點像2006年,或者是2009年的情況,很可能在幾個月後,股民會發現細價股的偏低估值,再出現一次炒作熱潮。所以,我們也正在尋找抵買的細價股,作為中期投資。 其中的一隻,就是我一直在追蹤著的「新華通訊頻媒」(309)。 先說這股票的優點:3億元市值,殼價折讓了一半以上,2011年被新華社買殼之後,從來沒有大炒過,如果對比「中國新華電視」(8356),後者只是創業板,也維持著10億元的市值,這隻股票無論如何,也是嚴重偏低了。 再說這股票的缺點:據說這股票的嚴重低水,是因為「遇人不淑」,用了一個有心無力的莊家。另一個問題,在於它的貨源分散,股東太多,因而難以炒起。 三說這股票的奇怪地方:通常賣殼之後,新舊大股東拍拖兩年,舊的便要走佬,由新人完全執政。 但這股票賣殼5年,舊的大股東勞永康已經沒有股份了,但環保生意還在公司裏,他和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社長俱孟軍則同任聯席主席。也許正是因為勞永康未走,所以這公司還未能成功變身,是以其股價還未能展翅高飛。 分析結果是:這股票的upside很大,downside很少,但缺點是,不知何時變身,開車炒作,因為資金有機會成本,所以等待也是付出代價的一種。不過,這個牌面,3億元的市值,也未免太吸引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五
很多人都希望,樓價快點下跌,縱使現時樓價已比高位下跌15%左右,但大家仍然認為跌得不夠,應該還要多跌一點,因為只要樓價繼續下跌,自己才有機會上車、買樓,又或者是換樓。當然,這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根本是窮得不管樓價跌至多低,也無力上車的,不過,他們也希望樓價下跌,亦希望股價下跌,甚至是大量店舖結業,皆因別人窮了,自己也會覺得開心,因為這相對上顯得自己是富有了。 利益申報,我也是希望樓價下跌的那種人。我雖然手持物業,但是現時我仍有著賺錢能力,故樓價下跌,雖然我擁有的物業是貶值了,但我可以買更多的房子,總括而計,這也是對我有利的。總之,樓價下跌,可以令很多人買得起樓,改善很多人的生活環境,而政府只要把樓價打壓下來,就是成功了。 以上說法,很多人都是這麼想,包括政府官員在內,也包括很多業界人士在內,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而且還是愚蠢的,普通人這樣愚蠢,還是情有可原,但是大批大批的專業人士也如此想,包括政策制定者也如此想,那就是蠢無可逭,罪無可恕了。 這種想法的問題在於,如是微觀層次的角度看,這是對的:你手頭有一百萬元現金,本來是不足夠付首期上車的,現在樓價下跌了,你的一百萬元可以付首貸上車了,這改善了你的生活環境,有甚麼不對的?問題在於在宏觀的層次,你買的房子,是從別人的手上買下來的,不管你買下了多少間房子,這是你個人的問題,但是,在整個社會上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數據,卻是整個社會的房子、人均居住面積有沒有增加了。 假設樓價跌七成,但人均居住面積不變,這只是有些人變得窮了而已。但有些人趁樓價平而上了車,有些人因樓價跌而破了產,睡在劏房或籠屋,但總體數字則是不變的。 香港最大罪惡不是人均居住面積太低,先進城市中排行第尾,而是在這多年中從沒有改善過,以北京為例,2002年是15.4方米,2009年是29.26方米,去年則是31.69方米,14年間升一倍,但北京照樣有樓價泡沫。香港呢,在這十多年之內,大約仍然是維持15方米左右,原地踏步。所以,認為居住問題就是樓價問題的人,實在是很愚蠢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