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女生很喜歡發明星夢,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免費的午餐,在很多時候,女孩子要被簽約、被力捧、被邀拍戲,是要付出「潛規則」的代價。 曾經,有一個女孩子傻傻的問我:「我以為,要被捧紅,不是靠實力的嗎?」 「靠實力,當然可以,有實力的新人,一定會被力捧。」我的回答是:「但,你有實力嗎?」 香港的新人們,要演技不看電影,只懂唱K歌而不懂得音樂,腳搖搖就當作是跳舞了,但是在中國,絕大部分的藝能界成員,都是唸過正式的演藝學院,才能入行,而在南韓、在日本,藝人們都是經過長時間、集訓式的訓練,才能出道。 相比之下,香港娛樂圈的藝能訓練不足,藝術水平自然也就低下,在近年來,給別人打得潰不成軍,本來是東亞領軍的娛樂事業,現在不知道落後到第幾了。 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日本、南韓、內地,不單表演藝術專業,而且還有潛規則,香港點同它們鬥?」 我反問一句:「香港也不時有潛規則呀!」 識者的反駁是:「香港的潛規則是換取工作,人家的潛規則只是換取一個面試機會,甚至只是一種社交上的禮貌,這兩者又怎能相比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學唱歌和學音樂,抑或是長期練跳舞和排舞,花錢花時間唸演藝學院,甚至是「潛規則」,都是一種「投入」(input),也即是一種投資。別人在這方面的投資,比香港投資更多,它們的娛樂圈,自然也會更為成功了,因為投資和回報是成正比的。 大家看見「韓流」的成功,可又知道,南韓人花了多少錢在整容、花了多少錢在培養子女的演藝才能,又有多少人才投入在這個事業之中,但是,這個事業的資金回報率,是負數!賺來的,只是國家的軟實力,和面子而已! 林鄭月娥在一個與記者會面的私人場合中,說過:「韓國以前有很多的政治示威抗議,所以這些年來,韓國政府大力發展娛樂事業,年輕人為了追星,就沒有了對政治的興趣。」她的問題是:香港政府是不是也應該也來效法呢? 我的看法是,香港要拾回昔日娛樂圈的光輝,那也是有可能的。問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作出這些負回報的投資,而香港的民間,又願不願意把其子女去糟蹋,從小不去讀書,而去培養演藝,兼且投資於整容,再加大量的潛規則,這好不好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李承晚下台後,由副總統張勉接位。這個跛腳政府控制不了混亂的政治局勢,當時美國是由甘迺迪當總統,採用了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的「政黨失敗後替之以軍人政治」,駐日大使賴世和的意見是「承繼南韓政權的人,應該是在戰場上成長的青年軍人」。 當時的朴正熙是44歲。他一下子推翻了民主政府,自組「重建國家最高會議」,他只當副議長,張都映是議長和內閣總理,尹譜善去當傀儡總統。 過了幾個月,他以「反革命罪」逮捕了張都映和大量軍政要人,頒布緊急戒嚴令,實施獨裁統治,在幾個月之內,監禁和殺害了十多萬個反對派。 1963年,南韓在美國的政治壓力下,舉行民主大選,朴正熙在作弊的情況下,贏得了總統的寶座。 朴正熙一邊鎮壓百姓,一邊大事發展經濟,在他的任內,經濟飛速發展,「漢江奇蹟」就是由他的時代開始的。 美國控制的傀儡政府通常有兩個情況,一是民主政府,但無法穩定局勢,像李承晚,另一則是獨裁政府,能夠控制大局,但不聽美國的話,像朴正熙。 朴正熙不單難以控制,還酗酒,酒醉後亂發命令,最重要的是,這位軍人出身的總統,常常想主動挑戰北韓,發動戰爭。這當然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所以美國政府一直不喜歡他,想拔除他。 在1968年,北方的北韓俘獲了一艘美國間諜船,船上的間諜就是奉命去刺殺朴正熙的。1979年,朴正熙和警衛室室長車智澈到南韓中央情報部的餐廳,和部長金載圭吃飯,席間還有歌舞表演。金載圭向來是朴正熙的親信,但在這段時期,卻因為幾宗事件辦得不合其心意,失寵了。 吃到一半,金載圭突然說:「搞政治要看大局!你帶著這些廢物搞政治,可以嗎?」這句話指的是車智澈,因車向來與他不和。金載圭開槍,先射殺車智澈,再射朴正熙的胸口,把朴也射殺了。 事後,金載圭被捕。在國會的質問中,他承認了這次刺殺行動,是經過美國政府的首肯。在朴正熙死後,另一位軍事強人全斗煥上台,軍事法庭迅速把金載圭判決死刑,幾個月後執行,死無對證了。 這事件實在太過離奇,因為金載圭簡直是自尋死路。唯一的解釋,美國就是刺殺朴正熙的幕後操盤者,因為只有中央情報局才有這能力,去為金載圭壯膽。 朴槿惠和美國有著這一筆的「家恨」,當我們分析美韓關係時,是必須把這一段歷史也記了上去,因為一個領導人的心理情意結,和她的行為處事,是分不開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南韓總統朴槿惠的爸爸叫「朴正熙」,1917年出生於日治時代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慶尚北道,從小受的是皇民教育,20歲時,在公立小學當教員。 在1940年,他改名「高木正雄」,如果用中國的俗語去說,是從高麗棒子變成了假東洋鬼子,考進了滿洲國新京陸軍士官學校,由於在校時成績優異,還被滿洲國皇帝溥儀接見過,被日本天皇嘉獎過,1942年時給保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這是日本軍人的最高學府,蔣介石還冒充過是其畢業生。 高木正雄是希特拉的崇拜者,士官學校的校長南雲親一郎很看重他:「高木雖是半島出身,但卻有日本精神。像高木這樣的效忠天皇陛下,就是日本人,也是少有的。」南雲不但收了他為義子,還讓親生兒子南雲克郎和他結拜了。 1944年,高木正雄畢業,編進了關東軍635部隊第八聯隊,軍銜是陸軍少尉。他和中國軍隊戰鬥了一百多次,其中最慘烈的,是楊家鋪的一戰。楊家鋪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的東北方。日軍第八聯隊是個混成旅,有二千七百人,加上配屬其他部隊,一共三千多人,結果殺了共軍四百多人,俘虜一百七十多人,日軍只戰死2人。 1945年,高木正雄晉升為中尉。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第八聯隊死硬不降,殺了佔領軍蘇聯軍隊的聯絡員,當蘇軍要去殲滅他們時,他逃出了包圍,逃到了北京,混入了國民黨中央軍,身份被識破後,1946年遭遣返本國。 從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這位仁兄是多麼兇悍的人物。回國後,他的名字從「高木正雄」變回了「朴正熙」,繼續留在軍隊,從士官學校的教官開始做起,一直平步青雲,在1960年,升至釜山地區軍需基地司令、第一軍管區司令、陸軍本部作戰參謀長、第二軍副司令。 李承晚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一直為反抗日本和朝鮮獨立而奔走,1919年在上海當選為流亡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總統,1921年不當總統了,在美國設立臨時政府歐美委員部,本尊真身一直留在美國,二戰勝利後,在1948年,當起大韓民國的總統來。 這個政府當然是美國的傀儡政府,韓國相等於美國的殖民地,一方面給予美國經濟利益和軍事進駐,另一方面專行獨裁統治,大肆鎮壓共產黨,最令韓國人受不了的,是貪腐盛行,經濟凋敗。 1960年,他因為暴力鎮壓學生示威,傷亡太多,在群眾和政界的壓力下,他被迫下台,流亡到夏威夷。接著上台執政的,就是朴正熙。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一位愛吃的人,不少富豪朋友,到外地豪吃時,也會詢問我的意見。 然而,論到財力,論到旅行的次數,我當然遠遠及不上這些富豪朋友。那麼,我又有甚麼方法,可以令到我的「吃遊」(gourmet travel)的知識,高過這些富豪朋友呢? 答案是﹕研究,閱讀大量的資料。 當然了,很多人都會看資料,看旅遊信息,例如說,坊間有著大量的旅遊和美食的雜誌,在網上也有不少網誌,大家都在閱讀相同的東西,我又有甚麼突出之處,可以研究出更佳的結果來呢? 皆因別人看資料,用的是普通人的方法,水過鴨背,而我所用的,是歷史學家的態度,是研究股票的態度,極為注重資料的來源。 例如說,那些雜誌啦,那些網誌啦,那些電視節目啦,都不過是叫化子吃死蟹,隻隻好,好像是餓鬼投胎,成世沒吃過好嘢,甚麼吃進口中,都讚好吃,這樣的內容,又有甚麼指導作用呢? 所以呢,我的研究方法,是找那些有代表性的參考書,例如說,《米芝蓮指南》,雖然準確度只有七成,但已經是最權威的了。 《Zagat》的美國部分做得很好,歐洲就差點了,不過還是有點兒參考價值,我在巴塞隆拿時,憑著它找到了好幾家很好的餐廳。 《米芝蓮指南》的日本版初版時,是一場災難,但經過了多年的改進,現在已經很有代表性了。 《Zagat》初版時,因為找了日本地產代理商作為合作伙伴,因此水準很高,這幾年水準每況愈下,已給米芝蓮趕過了。但如果要去找地道美食,當然要參考tabelog.com。 不過,若然論到旅遊書,最佳的,還得數昭文社的系列,編排精采、印刷精美,介紹的餐廳夠地道,水準又高,如果它是第一,其他的旅遊書最高只能排第十。 日前,我買了一本《Where Chefs Eat》,是訪問了許多位著名的大廚,由他們所推薦的最佳餐廳,範圍包括了全世界。 我反覆對照了裏面的資料,覺得很有參考價值,水平要高於《米芝蓮指南》。我在Swindon買的書,售價225元,全世界的餐廳都有,乜都抵啦! 本文原意是想從美食參考書說起,從而說到餐飲業,誰知不夠篇幅,只有下期再續。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我曾經在一篇文中,說過了日本人的兩個特性,第一個是好大喜功,所以才會不自量力地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先後挑釁中、蘇、美、英四國,之後又發動了一場以泡沫經濟為動力的經濟戰爭。 第二個就是死不認輸,所以他們到了戰爭的後期,還要死頂下去,不肯投降,希望能夠博到一時的反彈,好讓自己輸得不那麼慘。(按:在二戰後期,日本人已知必輸無疑,但是仍要死打下去,只因為他們希望,再打一場勝仗,才去投降,有利於爭取投降條件而已。) 其實,日本人還有第三個特性,就是孤寒。 有一個形容日本人的說法,雖然粗俗,但卻傳神,所以常常被引用,也不知道出處了:古時的日本人在急屎時,不會就地便拉,而是走回自己的農地,好讓肥「屎」不流別人田。這就是對日本人「孤寒」的民族性的最佳寫照。 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當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由聯合國的名義出征,由各成員國付款籌旗。 當時,日本的國力如日中天,人口只有美國的一半,但是G.D.P.已經是美國的七成了,正在叫囂著「日本第一」。在籌旗的初期,日本答應捐出10億美元,結果舉世譁然: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日本,竟然如此孤寒! 前面說過,日本人是死要面子的國家,一直在充闊,還一心想憑著國力,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之一(現時只有中、英、美、俄、法五個戰勝國),但到了要為「公事」而付款時,竟然按著荷包,世界各國當然大吵大鬧。 結果呢?日本人從10億美元,一直追加,追加了好幾次,結果加了13倍,高達130億美元,成為了「第一大股東」,美國也只是出了75億美元而已,而總數則是611億美元。 不過,美國出錢又出力,那些捐款又買回了自己國家生產的武器,武器在戰爭中消耗了,等於是舊貨有人付錢買走了,自己又可以用這筆錢來製造新貨了,所以,它實際上是有賺的。 日本人之所以初時不情不願地,捐出少少錢,後來不停追加,其宗主國美國當然也施加了不少的壓力。 究其原因,只是因為兩個字:「孤寒」而已。這種孤寒的心態,一來是源自從古以來流傳的農民心態(獵人就比農民闊綽),二是來自島國,兩者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色,就是小家子氣。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日前,我在本欄寫過了,香港的權貴是最愛閱讀中國政情的一群人,而不消說的,他們也很喜歡同中國的高官打交道,京官啦、地方之首長啦,中聯辦的高層啦,觥籌交錯之間,拉弗紅酒與阿一鮑魚上桌之際,馬屁盡在其中。 拍馬屁,拉關係,當然是好事,而香港的權貴們在拍馬之後,也就難免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直通天庭,中央政府十分看重自己了。 再加上,在政治效忠上,香港的權貴屬於建制派,向來支持政府,更支持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得倚靠這些「本地薑」,來共同治港,那又怎會不看重這些本地權貴呢? 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想法,當然是大錯特錯,完全是因為本地權貴沒有腦子,兼且肚內裝草,腦袋裝的也是草,完全不讀書,更加是不讀歷史,才會有這種愚蠢到了極點的想法。 根據歷史,共產黨在1949年得到了天下,首先就是安撫上海的資本家,當共產黨逐漸掌權了之後,便開始奪走資本家的權力和財富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榮毅仁,在1956年,其公司給變成了「公私合營」,一年後,封了他一個「副市長」的榮譽,至於他的財產,最終當然是自願地、無償地,統統捐了給國家。 我常常說的話:香港的權貴,論到意識形態,其實和民主派比較接近,反而和共產黨格格不入,因為他們畢竟是香港人。他們之所以和共產黨交好,而且變作了建制派,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利益。 換言之,如果有一天,民主派執政了,甚至是香港獨立了,這些權貴將會毫不猶豫,投向民主派的陣營,皆因他們的本質,是有奶便是娘,哪裏有權有勢,便跟哪裏,自己都是搵著數啫。 因此,在共產黨的心目中,香港的權貴是風派,是完全不可靠的。共產黨在管治香港的初期,當然要靠著這些權貴,但是,當新政府的權力坐穩了以後,便要一一步一步的拋棄他們,把他們的權力一一的剝走,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今日的梁振英政府,是刻意地把純本地的權貴都擯在門外。 至於今日當紅的幾個本地權貴,都是在內地擁有大量生意,變成了半個紅色商人,在政治上,當然是可靠的,因為他們的利益,已和中國捆綁了。但是那些純以香港作為基地的權貴,就只有倒霉了。 那些以為吃飯喝酒吹水就可以拉關係的香港權貴,以為表面上在政治效忠,就可以獲得信任,可未免太淺薄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報攤販賣的眾多書報雜誌當中,其中有一部分是專門報道內地政壇秘聞的。 隨便數一數,便有《大事件》、《新史記》、《爭鳴》等等,不消說的,很多內地遊客來港旅遊時,除了購買名牌之外,就是大事購買這些內地的禁書,以圖一窺政治世界的秘聞和軼事。 這些政治刊物,不單是內地的平民百姓(來港旅遊時)會買來看,就算是權貴之流,更會特別訂購。 這正如那些香港的富豪權貴,雖然知道很多小市民不會知曉的內幕秘聞,但也會購買《壹週刊》和《東周刊》,以增長「見聞」,兩者的道理是一樣的。 然而,這些內地遊客趨之若鶩的刊物,香港人是絕少購買的,因為,香港人對於中國內地的政治和政治鬥爭,根本不懂得,也沒有興趣。 港人頂多是看看《九十年代》、《明報月刊》,已經很了不起了,除了一些專門人士,例如非常八卦的本人,才子陶傑,報紙中國版的編輯之類,一般的香港人當然不會耐煩去看這些長篇累牘的報道。 然而,香港有一班人,卻是這些刊物的忠實讀者,每期都搶著買來看,而且還恐怕買不到,要在報攤訂購。這一批對於內地政治大有興趣的人們,大家不妨猜猜他們是誰呢? 要說出這一班人是誰,不如先從他們最喜歡光顧哪一個報攤開始說起。 他們最常光顧的單一報攤,答案就是:登登登凳,富豪飯堂福臨門門口的那一檔。 根據那一位同我非常好傾的女檔主對我說﹕「這些富豪權貴,不但期期都買、本本都買,而且怕買不到,還要訂購呢!」 是的,內地的政壇人脈,和香港的小市民當然沒有甚麼關係,可是,對於本地的富豪權貴而言,卻是巴結的對象,也是他們的財富和權力的來源。因此,他們必須要非常清晰地知道,究竟今日的中國,是誰當紅、是誰當泵,免得擦錯了鞋、歸錯了邊,那就輕則費時失事,浪費時間,中則損失大量金錢,重則可能會招致牢獄之災呢! 所以,看這些刊物,也可以是身份的象徵,當然也不排除有的人為攀上流,要同權貴交往時,接得上口,也來附庸一番,期期都買來看,本人就是人辦也。 最後一提﹕這些刊物明知讀者要麼不看,要麼非看不可,所以本本都賣一百幾十元,是非常昂貴的消費也。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李天命說,要想辯論有成,最重要是好記性,記得對方很久前說過的話,別要讓他顧左右而言他,逃避了原先輸了的話題。 我在接連的兩篇文章之中,說及了兩個「第一點」,然後因為沒有篇幅,第二點就變成沒有了。所以在今日,我很好記性地,把前述的兩個「第二點」記錄下來,免得被人嘲笑我爛尾。 第一個是談及人民幣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大幅貶值的惡果,第一點是通貨膨脹,第二點究竟是甚麼呢? 答案就是外資駐足,國家收不到外匯。這是因為外資怕進來投資之後,貨幣急速貶值,未在生意上賺錢,先虧掉了匯價,蝕了頭注。 於是,這才有朱鎔基在1993年的把人民幣大幅貶值三成多,把貶值一步到位。既然貨幣的跌勢穩定下來,那麼,外資就不怕進來中國了。 第二個是說到人民幣的大貶值的啟示,第一點是當時中國選擇了史上最好的貶值時機,因為當時全世界的經濟都好,情況與今日的日本恰恰相反,日本的是最壞的時機,因為全世界的經濟都差。那麼,第二點的啟示呢? 第二點的啟示是,今天的中國人猛說美國在打貨幣戰爭,但是,其實中國也是貨幣戰爭的高手,正是因為它從八十年代大打貨幣戰爭,用貨幣戰爭來支持貿易戰爭,打到東亞諸國都垮下來了,才會導致亞洲金融風暴,中國才得以雄霸了世界製造大國的地位。 最絕的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日本不但撤資,而且日圓還在貶值,令到東亞諸國的人民百上加斤,正正是以鄰為壑,對於這個曾經侵略過他們的日本,當然更加是痛恨萬分。 至於中國呢? 哈哈,在1998年,中國大義凜然地宣布了﹕「中國將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立場,承擔穩定亞洲金融環境的歷史責任。」 在絕大部分的國家,今天宣布了貨幣不貶值,明天反口,是常常發生的事。所以,大家都認為,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是假話,大話,空話。誰知,人民幣居然真的不去貶值,從1998年至2003年,是人民幣最穩定的日子,總是徘徊在1美元兌8.277至8.279之間。這也是我最常去內地遊玩的日子,真開心! 實則上,這只是因為人民幣在先前的十多年已經貶夠了,所以也不用再貶下去了,可以大做好人了!所以,國家玩貨幣戰,最重要的,就是高瞻遠矚,早人家幾年出手,才能成為大贏家!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周一說過,人民幣的匯率問題,其實,如果翻查人民幣的歷史,將會發現,今日很多有關人民幣的立論基礎,都是站不住腳的。 在1948年12月1日,人民銀行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那時採用的是浮動匯率制,到了1949年,大約是1美元兌2.3元人民幣。 到了1953年,中國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兌美元固定在1:2.46。這固定匯率掛鈎一直維持到1973年,然後,人民幣改用了匯率計算方式,用一籃子貨幣的加權方法去計算,然後一直升值,在1980年,美元兌人民幣是1.5。 大家沒有看錯,美元兌人民幣是1:1.5,人民幣的確是有過如此風光的日子,很多人都不相信吧?不過,在這個時候,中國和其他國家並沒有甚麼貿易,所以這匯率也沒有多大的價值。 中國在1980年開始改革開放,那時的匯率是1.498。 由1981年開始,人民幣有三個匯率,一個是官方價格,一個是用來計算貿易的匯率,當然是平過官方價格的,以上兩個,都是合法的價格,而第三個呢,則是黑市價,當然是不合法的了。 跟著的十多年,中國的經濟一日千里地發展,但是,人民幣卻像吃了瀉藥般,不停的下跌,從1981年的1.705的下跌,翌年是1.893,跟著是1.976、2.32、2.937、3.453、3.722,3.722、3.765、4.783、5.323、5.516,在1993年,是5.762。 到了這個地步,大家可以明白,當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不敗之謎吧?在別的國家,通常是經濟一邊發展,幣值一邊上升,這當然也包括了當年的日本在內。但是,只有中國,才會把經濟和貿易掉頭走。 當然了,貨幣的大幅貶值,可以暢旺了出口,有利於經濟。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兩個惡果。 第一個惡果,就是出現通貨膨脹,這是貨幣貶值的必然後果。 我記得,在1998年,「英發國際」(439)的創辦人馮廣發同我在東莞吃飯聊天時,回想起這一段的「好日子」:「十年前的員工薪水是三百元,十年後的員工薪水也是三百元,不過前者是人民幣,後者是港幣。」 為甚麼一邊通脹,員工的薪水卻可以十年不變呢?馮先生也許只知答案,不知原因,但我卻明白:這是因內地有源源不絕的大量勞動力去供應,導致薪水停頓不前。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在1993年,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把人民幣一次又一次的大手貶值,目的就是要把人民幣的官方匯價和計算貿易的價格統一起來,稱為「人民幣併軌」。在這一年之間,人民幣的貶值有多嚴重呢? 人民幣在1993年,匯率是1美元兌5.762元人民幣,到了1994年,它與美元非正式地掛鈎,匯率是8.27元至8.28元。 人民幣雖併軌,但以上的,是官方匯價,還有一個黑市匯價,大約是官方匯價的1:1.2左右。相信在當年北上過的,今日已是中年的香港人,都記得那時的人民幣是多麼的「好使」,去內地遊玩,是多麼的成本低、效益高。這一刻,就是中國崛起的最關鍵點。 當時,東亞的經濟發展十分蓬勃,日本雖開始下跌,但由於先前幾十年升得太多,大家仍然認為這只是大漲小回的調整期。 另一方面,台灣、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等國,都因製造業和出口而經濟起飛,大家在好景的時候,都不為意中國的「靜靜起革命」。 結果就是,中國藉著一連串的人民幣貶值,搶走了東亞諸國的製造業和出口生意,在幾年間,迅速掏空了他國的實質經濟。東亞諸國的工業給掏空了,手上的,是這些年來,辛辛苦苦賺回來的錢。 然後,這就應了我在《炒股密碼》所說的:生意淡薄,不如賭博。當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生意不景,但手上還有現金時,就會把資金投進資本市場,大賭特賭,結果就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各國輸光輸淨,其中輸得最慘的,就是印尼,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了。 以上的故事,是為了證明兩件事: 第一,當年人民幣貶值來增強競爭力,所捕捉到的時機是全世界的經濟最好景時,大家都在開心著,沒有人為意人民幣情況。 再說,中國在當時,是政治大國,但只是經濟小國,大家也不介意它的貨幣。所以,當年的中國在打這一場貨幣戰爭,也只是一場沒有人關心的邊境小戰爭。 但是今日,日本要想貶值日圓,是全世界都在倒霉的時間,而且今日的日本,仍是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在地球經濟上,舉足輕重。 日圓在世界貨幣上,仍是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第三號貨幣,如果日圓要貶值,全世界都會同他「搏命」,大家一定會爭相貶值,去作惡性競爭。所以,日圓要想貶值,根本就沒有作用。 至於甚麼是第二?下期再說。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Michael Joseph Mansfield(1903-2001)是美國的資深政治家,當過眾議員、參議員,後來,在1977年至1988年間,當了駐日本大使。 有一次,他對當時誓任外務大臣的安倍晉太郎,也即是安倍晉三的父親說:「我一直在思考日本經濟發展的秘訣。安倍先生,你怎樣看?」 安倍晉太郎說:「大概是因為日本人的勤勞吧?」 Michael Joseph Mansfield指著皇宮的方向說:「是天皇。」 不錯,日本天皇才是維繫整個日本的精神所在。 在公元1885年,日本開始實行內閣制,伊藤博文就是第一任的內閣總理大臣,也即是俗稱的「首相」。 由這一年開始,至2013年,安倍晉三當選,一共是128年,一共換了63名首相,平均是兩年換一個。 這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桂太郎,當了日本的第11、第13、第15任的首相,一共當了2,886天。其實,在這段時間,他是和西園寺公望輪流當首相,從1901年至1913年,稱為「桂園時代」,這種輪流當首相的情況,也只會在日本出現。 吉田茂當過了5次首相,2,616天。以次數來說,是最多的。桂太郎是三次當首相加起來的時間最長,如果以連續當首相的時間去計,則是我日前說過的佐藤榮作,連任3次,在位2,798天。 雖然,內閣制的更替首相,速度通常是高於總統制的,但是如此頻繁的更迭,還可以輪流做、上台後又下台,而且還持續維持了一百多年,卻是絕無僅有,這應該是日本政制的一個特色了。 問題在於,為甚麼會有這個特色呢? 答案是:這是因為天皇制度。在日本,天皇高高在上,首相只是他的一隻棋子,所以可以隨來隨去,也不會影響政治結構,因為政府的延續性在天皇的身上。所以說,如果沒有了天皇,日本這個政治體系,是不可以運作的。 在戰後,裕仁天皇一直在暗中操盤,所以日本可以維持動力,但是,當裕仁天皇死後,繼任的明仁天皇卻完全不是那麼的一回事,日本自然也就好不起來了。 至於明仁天皇為何沒有作用,這又牽涉到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得要寫一本關於日本的書,才能分說得明白。 我可以保證,這一本書的內容,必定驚天動地,比《梁振英出任行政長官的前因後果:中國共產黨收回香港的70年大戰略》還要震撼十倍,不,一百倍,一千倍。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電訊盈科」(008)旗下的「香港電視娛樂」,是3個申請經營免費電視牌照的公司之一。但是,近來「電盈系」的公開言論頻頻,首先是報紙傳媒的報道和評論啦! 最奇怪的是,「電盈」竟然以「現時兩個免費電視台牌照及頻譜使用權將在2015年屆滿」為理由,支持政府在2015年,才一起處理有關頻譜分配,以及TVB和ATV的續牌,和批出新免費牌照的事宜。 吓,這豈不是「電盈」支持政府暫時別要發牌?王維基當然馬上表示反對,因為延遲發牌,對他的影響最大。問題在於,「電盈」為甚麼居然會支持政府延後決定發牌呢? 根據某位消息靈通人士同作者本人在福臨門吃午飯吹水時說,現時香港政府傾向於發牌給王維基,而「電盈」則沒份,所以「電盈」才會傾向於延遲發牌,以爭取多兩年的機會,去繼續遊說政府發牌。 那問題又來了:為甚麼政府忽然改變了主意,居然想發牌給王維基,不是說,王維基很可能傾向於民主派,又有傳言說,由於他和黎智英的關係很好,所以政府對於發牌給他,很是顧慮的嗎? 消息靈通人士的答案很妙:「因為兩者相對而言,政府更是害怕李澤楷。」 哦,我明白了,小超人大把錢,同西方勢力又熟,又有點傾向於民主派,所以政府對他十分忌憚。 一旦把免費電視牌照發了給他,這是一枚「大殺傷力武器」,如果這個免費電視台在言論方面,一旦失控,就會給政府很大的麻煩了。 我問:「那王維基呢?」 消息靈通人士說:「在政府的心目中,王維基始終是商人,而且不是很有錢,一定會在商言商,只消動之以利,不難打動他。」 我明白了,這叫做「兩害取其輕」,王維基的實力較弱,把牌照給了他,也沒有甚麼,小超人則太厲害了,不得不提防。 再加上,在今天,他的父親李嘉誠已經接近完全退休了,小超人除了「電盈」之外,主要資產都不在香港,如果要放手大幹,想怎樣做都成,香港政府根本制他不住,那又怎敢把這個免費牌照發給他呢? 所以嘛,在本專欄的第一篇,我不是已經開宗明義說了,在今日的香港,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甚麼都是政治掛帥,如果不看通政治局勢,甚麼也分析不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我在上星期四的專欄中,有這麼的一段:「其實,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貨幣持續性貶值,是人民幣。人民幣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即是1980年,匯率是,大家不要被這數字嚇怕了,是1:1.498元(1美元兌換)。它到了1990年,曾見1.4783元,到了1994年,貶到了1.8619元。」 編輯覺得數字不妥,便來電詢問,我的回答是:「我是查過了資料,數字是不會錯的。」結果呢?報紙出版後,我一看,竟然還是錯了。在這裏,我先向各位讀者道歉。錯在那裏呢? 數字,的確是沒有錯,但是標點符號卻錯了。那兩個小小的符號,不是小數點「.」,而是冒號「:」。換言之,人民幣匯率是從1980年的1.498,貶到了1990年的4.783,再貶至1994年的8.619元,這不是百分比級的貶值,而是倍數級的貶值,所以我才說:不要被這數字嚇怕了。 事實上,編輯顯然也被這個數字嚇怕了,所以才會被我的錯誤數字「騙」倒了。畢竟,這種貶值速度,是令人不敢置信的。尤其是,在一個經濟急速發展的國家,卻有如此快速的貶值,在我的記憶當中,只有宋朝時的中國,我指的是南宋時期的中國,才曾經試過。 我也許是全香港寫最多專欄的人,但是我企圖在每一個不同的專欄,都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有的比較lifestyle,有的比較學術性,有的則以八卦新聞為主。 在《am730》的專欄,我則寫一些較有深度的,而且是有著資料性的,換言之,作者本人也要查資料,才能寫出的一些文章。這是因為《am730》給我的形象,是很乾淨,著重專欄,有深度的報紙,所以我也要符合形象。另外一份的免費報,則以娛樂性為主,我便隨手寫一些有趣的東西了。 另外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專欄的字數是八百至九百字,這個字數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單單靠著亂吹,是吹不足字數的,所以必須寫一些實在的東西,才能寫出好看的內容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希望讀者會受落吧。 順便一提,就是在上周四,股市大跌時,我又買入了一點「思捷環球」(330),價位是11.18元。我對大市的看法,是「五窮六絕七翻身」的傳統智慧,但不排除6月還會大跌一次,不過,如果它真的大跌,就是我瞓身入市的時機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我在先前的日子,已經分析得很清楚,日本的安倍晉三政府把日圓貶值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搞好經濟,而是為其世上無雙的國債去撇帳。 在日前,我在課堂之中,向學生們解釋了這回事,有學生問:「但是日本欠的大部分都是內債,欠的是日本人的錢,只有很少的外債。為甚麼要這樣做呢?」 「正是因為日本人欠的大部分是內債,才需要做這場戲,假裝提高競爭力,實際上是倒債。」我說:「如果日本像美國一樣,欠的都是外債,那就索性撕破臉皮,大唱『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了,乾脆地大跌就可以了。何必多作掩飾呢?」 正如我的所言,日圓的貶值,在倒債的功能方面,是很有效的,但是,如果從提高競爭力的角度去看,則是完全無效。這是因為: 一來,這是因為日本的經濟產業結構,在這二十年來,已經完全改變了,它似乎完全無意改回來。 就算要改,也不是一年半載所能夠改到的事,而是要很多年才能夠轉變。這一點,我也已經提過了。 二來,日圓要想貶值,先決條件是,其他的國家不去效法,因為所有國家的幣值,都是相對性的,如果你也貶值,我也貶值,大家爭相去貶,只會造成全球性的通貨膨脹,那就完全沒有作用了。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美元的貶值只會比日圓更狠,只是美元在持續性地貶值了好幾年,大家已經習慣了,但是,日圓卻是近期的一場虛火,大家覺得很新奇,才大講特講,如此而已。 其實,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貨幣持續性貶值,是人民幣。人民幣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即是1980年,匯率是,大家不要被這數字嚇怕了,是1:1.498元(1美元兌換)。 它到了1990年,曾見1.4783元,到了1994年,貶到了1.8619元。 換言之,今日人民幣的匯率,只是回到了它在1993年的水平而已。 為甚麼當時人民幣的貶值,會這麼有效呢? 答案是:這是因為當時它的競爭對手,例如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工業國家,其經濟都十分強盛,於是便「任你貶囉」。 假如中國在1997年,金融風暴發生之後,才去搞人民幣貶值,看看它會不會成功?現時日本的情況,就是這樣:人人好景的2008年之前,它不去搞貶值,現在全世界都有問題,它卻去搞貶值,人哋重唔同你死過咩?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上期說到日本的出口,或許可以直接點說,日本根本就不想成為一個出口國家,它的產業設計,也不是以出口為目的。 一個人所皆知的客觀事實是:日本人的好嘢是不出口的。例如說,日本最高級版本的汽車,全都不出口,出口的都是低一個檔次的汽車。 但更離譜的是,在一開始,日本的電訊科技,比諸亞洲諸國,先進了十年以上。如果在十年前,它努力發展手機製造業,今日豈能容許三星發圍兼起Q?但是,日本採用了不同的制式,故意不和全世界的電訊業接軌,所以,它也就等於退出了全世界的3G手機市場。 換言之,日本的基本產業政策,就是要保持本土的產業「純潔」,故意和全世界的市場劃分一定的距離,這又怎可能變回一個出口大國呢? 所以,簡單點說,安倍晉三政府的說要把日圓的匯率壓低,說要藉此振興日本的旅遊業和出口,只是騙人的鬼話,因為,這用來騙騙無知的老百姓,或用來騙騙外國投資者,是可以的,可是,要用來騙到上層人士,那就有點不足了。安倍晉三當然也不會用來自己騙自己。 那麼,真正的原因究竟是甚麼呢? 日本政府的債務之高,相等於國民生產總值的200%以上,比爆了煲的希臘還要高得多,估計明年會升至230%,在世界的芸芸大國之中,絕對是第一位,比起大花筒美國還要高,當然,如果以債務總額而言,還是美國居首位。 最糟糕的是,在美國,一半以上的國債是由外國人所持有,所以在1971年,尼克遜總統的財政部長John Connolly才會公開對歐洲多國的財長厚顏地說:「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 然而,日本國債的主要買家是誰呢?答案是:日本人。日本的外債只佔了大約5%,絕大部分的債主都是日本人,例如說,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投資、老百姓的養老金,諸如此類。 當然了,如果日圓下跌,相等於日本政府變相地倒債不還,後果這是這些老百姓遭殃了。 簡單點說,日本的情況,是債務從上世紀挺到了今天,窟窿愈挖愈巨,到了今天,終於挺不住了,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倒債,而政府向國民倒債的招數,就是搞通脹。 但是,安倍晉三當然不能老實地說,是政府要吃掉老百姓的錢,沒法子,那就只有出諸騙術,告訴人民,政府是利用貨幣貶值,來振興出口、旅遊,以至於整個經濟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